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51W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精品多篇)

天宮課堂第二課日記200字 篇一

張廣晟

“天宮課堂”展示的是夢想,彰顯的是國家實力。一堂科學課,無疑也是一堂愛國主義和理想信念教育課。“與一切尖端科技一樣,航天事業從來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多次拒絕高薪聘請的火箭系統年輕的副總設計師張智説。正是憑着為國爭光的信念,正是憑着敢於超越的意識,正是憑着腳踏實地的作風,中國航天人用一系列科技奇蹟告訴世界:中國人同樣能夠摘取高科技皇冠上那耀眼的明珠。同舟共濟、團結協作,使我國的航天事業完成了一個又一個新的跨越,攀上了一個又一個新的高度。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及心得 篇二

每一次的航空出徵都是一個偉大又神聖的時刻。由我國的優秀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的飛行乘組逐夢蒼穹,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科技興國,航天築夢,寄託了億萬中國人民的熱切期盼,承載了中華民族富強繁榮的壯麗追求。神舟飛船揚帆再啟航、刺破蒼穹,彰顯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勇攀高峯、開拓創新、拼搏進取的精神品格。航天夢,照亮中國科技興國路。全球關注,舉世仰望;星空璀璨,神舟閃耀。科技引領,神舟飛行,中國航天精神正是攻堅克難創新創造、不求安逸、艱苦卓絕的精神寫照,照亮了中國科技興國路。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及心得 篇三

人是愛幻想的,藍天的誘惑像毒藥樣,把航天偉人都吸引過來了。

“天地”課堂是航天科學技術的展示台,亞平老師給我們介紹了很多太空知識。我最感興趣的就是太空“冰雪”實驗,透明的乙酸鈉溶液珠漂浮在空間站裏,被粘有結晶的管輕輕一點就變成晶瑩剔透的“熱球”真是讓人不可思議。

“天宮課堂”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壯舉,它不僅標誌着中國已經能夠熟練運用載人航天技術,也意味着我國的航天科學技術邁出一大步,讓偉大的航天精神,在我們的心中生根發芽。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及心得 篇四

今天下午,我們通過線上課程觀看了“天宮課堂”,在我眼前,掀開了空間站的神祕面紗,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成為“太空教師”在中國空間站再次精彩開講,做了很多實驗,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冰雪”實驗,王亞平老師利用過飽和乙酸鈉溶液,製作了一顆“冰球”。王老師還告我們,這個圓圓的小冰球其實是個熱球。三位老師還給我們展示了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一個個小實驗看的我目瞪口呆。這次的天宮課程為我們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實驗現象背後的科學原理,也讓我感受到太空無窮的奧祕。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及心得 篇五

難忘,那些精密的儀器,多少科學家投身其中;難忘,那飛速運轉的“天和”核心艙,承載了古往今來中華血脈對宇宙的嚮往;難忘,那一路走過的荊棘,一代代航天員登上太空,使中國在世界東方昂首傲視羣雄!美妙的液橋,“發熱”的“冰球”,水油分離。那麼多的神奇實驗,無不折射出祖國的強大!作為新時代的我們,更應只爭朝夕,不負韶華,讓祖國挺立在世界東方,成為世界航天領軍者,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及感想 篇六

3月23日下午,“天宮課堂”第二課在中國空間站開講,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相互配合進行授課,在軌演示了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等一系列炫酷又好玩的實驗。

不僅好玩,這些實驗背後,藏着不少乾貨,來聽專家們怎麼解讀——

太空“冰雪”實驗

在太空“冰雪”實驗中,王亞平在空間站上用溶液製作了一顆“冰球”。

太空“冰雪”實驗實際上是空間站裏的無水醋酸鈉實驗。這種實驗在太空做和在地面做有什麼不同?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物理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主任魏紅祥解釋,區別主要有兩點。

“首先是重力的環境,在空間站是微重力環境,在這種環境下,它的結晶狀況跟地面上差別還是挺大的。”魏紅祥説。

其次就是容器的影響。空間站裏的太空“冰雪”實驗是沒有容器的,是一個圓球狀的,在這種情況下結晶是可以往外發展的;如果在容器裏面,由於容器的限制,它只能往內結晶。

“在咱們空間站裏面就有無容器的材料櫃,其實容器對材料的生長影響還是挺大的,因為在材料生長的過程中,容器的形狀、表面的結晶度、表面的粗糙度,對晶格結構、缺陷、純度等都有很大影響。”魏紅祥説。

液橋演示實驗

在天宮課堂的液橋演示實驗中,水在表面張力作用下,在兩個塑料板之間搭起一座“橋”。

“太空授課的液橋實驗非常生動直觀地展現出液體表面張力的特性。”北京市第十三中學教師、天宮課堂地面主課堂授課老師李曉彤説,在地面上沒有辦法做出像天宮課堂上這麼大的液橋。

沒錯,空間站上的液橋實驗,跟地面上的液橋實驗也有不同之處。

天宮課堂授課專家組成員、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陳徵解釋説,空間站上的液橋實驗是完全的表面張力的表現,而地面上的液橋實驗是引入了電介質極化新機制,現象雖然看起來相似,但其實原理並不相同。

“流體在現代生活當中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通過這樣一個表面張力的實驗,給大家更多關注和探討流體的機會,對流體多一些理解。要知道,解釋流體的納維爾·斯托克斯方程至今還是世界六大未解數學難題之一。”陳徵説。

“微重力流體物理實際屬於流體物理的一個新興學科。”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康琦介紹,在空間站上做液橋實驗就是微重力流體研究範疇,中國空間站核心艙佈局了十幾個實驗櫃,其中兩個實驗櫃專門聚焦微重力流體科學。

太空拋物實驗

這次的天宮課堂上,北京奧運會頂流“冰墩墩”也高調亮相。它在空間站上被航天員拋出後,並沒有像在地面上那樣做曲線運動,而是水平飛出去了。

這個不難理解,畢竟在空間站微重力環境下,物體幾乎不受重力影響嘛。不過,這麼簡單的實驗為什麼要拿到空間站上去做呢?

“平拋運動在我們生活當中很常見,它看似簡單,但其中藴含着非常豐富的科學道理。”天宮課堂地面總課堂授課老師、北京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物理教師張健説。

張健介紹,平拋運動指的是在不計空氣阻力的情況下,將物體以水平初速度拋出後,它在重力作用下的運動。

不妨來做這樣的思想實驗:如果我們在高山上做平拋實驗,把物體拋出,它將落向地面;如果將物體拋出的速度變大,它將會落向更遠的地方。那麼,如果拋出的速度足夠大,它有沒有可能不落回地面,而成為環繞地球的一顆衞星呢?

“這個想法最早是由牛頓提出的,所以我們也把這個實驗叫作牛頓的‘高山大炮實驗’。”張健介紹,利用中學物理知識就可以把這個“足夠大”的速度計算出來:大約8000米/秒。

“這個速度稱為第一宇宙速度,它是發射衞星的最小發射速度,也是在軌運行的所有衞星當中最大的環繞速度。我們的空間站運行速度接近第一宇宙速度。”張健説。

2022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 篇七

萬眾矚目的“天宮課堂”第二課終於開課啦!由北京大學附屬中學的張老師和博物館的高老師講解。兩位老師向我們拋出了一個很有深度的問題:“失重是否意味着重力消失呢?”

這個問題一經詢問,同學們絞盡腦汁,卻都毫無頭緒。高老師神神祕祕地説:“給大家看個實驗就知道啦!”她將屏幕畫面一轉,出現一把秤砣和一本書,高老師解釋道:“書放在上面,會有支柱力,如果將它一鬆,會失重而脱離支柱力,而失重僅代表支柱力變小,重力並不會消失。”看着同學們似懂非懂的神情,兩位老師為此還多做了幾個實驗,同學們不知不覺間又把一個科學小知識記住了!

重頭戲來啦,上次空間站的三位老師又來給我們講課了。先是太空“冰雪”實驗,從飲水袋中擠出一滴水,水竟然神奇地結晶了!同學們訝異極了。這個實驗其實很簡單:過飽和的乙酸鈉溶液會形成一個液體球,它的表面看似一個冷球,其實是一個熱球,真顛覆了我的科學認知。

接着幾個老師拿出了一個令我們眼紅的東西——冰墩墩!王老師將冰墩墩呈拋物線扔了出去,葉老師也稍微用力將它送回對面。冰墩墩是按原來路線返回的。同學們以為是巧合,沒在意。沒想到啊,這竟不是巧合,而是科學性。我真是膚淺了啊!

同學們在震驚之餘,王老師拿來了一瓶水油混合的液體,詢問:“同學們,這個可以分離開嗎?”大家立即七嘴八舌地討論開了:“可以吧!”“瞎説什麼,不可以!”可以吧!”王老師示意大家安靜,將液體瓶給了葉老師。葉老師將液體瓶用繩子綁好,將瓶子轉動起來,更神奇的是,水和油在旋轉過程中分離了!這便是向心力的神奇之處呀!

快樂的時光是短暫的,空間站的授課結束了,但他們給予我們的知識是不滅的,不會被遺忘的!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及心得 篇八

今天我觀看了天宮課堂第二課,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個實驗油水分離實驗。水的密度大約是1g/cm3,油的密度大約是0。9g/cm3,油的密度是小於水的密度的,而太空的微重力環境並不會改變物理的密度屬性,所以我和同學討論之後一致認為,“天宮”的水和油,應該像地球上的一樣分層。但是讓我驚訝的是,我們觀察到的和我們預期的觀點並不一致,太空裏的水和油居然不存在分層現象!後來我們想到,分層是需要力的作用,而這個力就是重力,但是“天宮”處於完全失重的狀態,當然就不會分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