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北大荒知青之歌》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53W

目錄

《北大荒知青之歌》觀後感
第一篇:《北大荒知青之歌》觀後感第二篇:北大荒知青總部知青到知青家園參觀指導第三篇:知青愛心家園與北大荒三十二團新年聯歡會第四篇:紀錄片《知青歲月》觀後感第五篇:北大荒青春記事~觀後感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北大荒知青之歌》觀後感

《北大荒知青之歌》觀後感

5月24日週六下午,我在天津大禮堂觀看了一場《北大荒知青之歌》節目。全場近100名演員都是當年北大荒知青,現在都已經60多歲了。他們自己演自己,相當動情,相當認真,演得全是我們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屯墾戍邊的生活。

當年上山下鄉運動的歷史背景相當複雜,這裏我暫不贅述。這個由歷史學家來研究評説。我只是説浩浩蕩蕩的上山下鄉運動把我們的命運與共和國的命運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黨中央一聲號令,我們毫不猶豫,義無返顧地告別了父母,退掉了城市户口,奔赴了萬里無垠的北大荒。那裏沒有給我們預備住房,我們十六中一行148人是半夜裏到達目的地的。原住在那裏的勞改犯被叫醒後,連人帶行李搬出來,現給我們騰出來幾間茅草房。由於房間少,我們人多,所以沒有打開行李的地方,我們人挨人還得側身躺下,連翻身都要一起行動。後來,這幾間泥草房着火,連行李一起燒沒了,全靠兵團戰友互相幫助湊了些被褥度過了難關。好在,這次着火萬幸沒有人員傷亡。我們曾經住過帳篷,男生女生住一個帳篷裏,中間用布遮擋,冬天我們都是不脱衣服戴着棉帽子睡覺的,睡醒後,帽子周圍都是冰茬。我們還住過糧倉,高高的圓圓的糧倉沒有樓梯,我們是踩着木跳板鑽爬進去的,大家是腳心朝裏對着腳心形成一個小圓圈,腦袋衝外形成一個大圓形。白天趟着雨水割麥子,晚上沒有躲避的地方洗洗涮涮,就在露天的地方支起一口大鍋,燒點熱水,大家勻着一人半盆水從頭洗到腳,變成半盆泥湯。我們多盼望有個洗澡的地方,但是沒有,方圓幾百裏也找不到。冬天,站在雪地裏割大豆,豆莢和手套讓冰雪粘連在一起,掰都掰不開,只能象機器一樣,快快地一刻不停地往前跑着割。

記得我已經很長時間沒有落過眼淚了,這場重現當年勞動生活的演出讓我潸然淚下。當時由於年輕,且懷有一棵火熱的心,沒有覺得痛苦、難過,現在老了,心理承受能力差了,確實感到辛酸。記得給家裏寫信,從來沒有描寫過以上的情景,每封信都是説我們姐弟二人在北大荒一切都好,不要父母掛念。但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兒行千里母擔憂,現在自己做了父母,才體會出當時父母那棵飽受煎熬的心。

黑龍江緯度靠北,天一亮就起牀,有時是半夜二三點鐘天就亮了,我們就開始下地勞動,晚上太陽落山,蚊子小咬圍着你吸血的時候才收工。每天天黑後,連長指導員把我們召集到一起,通報階級鬥爭新動向,帶領我們鬥私批修,讀書學習。最遺憾的是有些地方把個別不聽話的知青也打成反革命,關進牛棚;有的知青戀愛遇到點小問題,得不到及時疏導排解,喪失生活勇氣,走上自殺或濫殺無辜的絕路。還有的兵團戰友在撲滅大興安嶺山火,保護國家財產中犧牲了寶貴的青春生命。這場演出淋漓盡致地再現了各種生活場面,讓我深感悲痛。

我們那時還是個孩子,經歷了與年輕的共和國一起成長奮鬥的過程,我們曾為她拋灑汗水,奉獻青春,有些人甚至奉獻了寶貴的生命。回顧過去,在場的所有觀眾都被深深地震撼了,我看到不少人流淚。

《北大荒知青之歌》用鳳凰涅磐來形容當年的知青,我們確實是一羣超脱生死境界的一代人。當時是明知那裏苦,偏往苦裏行的一代人,年輕人的理想比天高,有些不夠年齡的小同學是寫了血書,才被批准到了那裏。

現在,我們大部分人無怨無悔,懷揣着先烈的理想和犧牲在北大荒戰友的希望,不屈不撓,與各種命運抗爭,不等不靠不要,戰勝各種困難,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的生活。

北大荒,錘鍊了我們,讓我們心胸寬廣、意志堅強;北大荒造就了我們抱團取暖,團結互助的精神。那裏的天氣雖冷,但是我們的心是熱的。心中有愛,就有力量。

我們的名字“上山下鄉知青”是一個值得驕傲的稱號,它象徵着奉獻、堅強。“上山下鄉知青”當年是國家的脊樑,現在他們當中的有些人已經成為國家的棟樑。這是歷史的選擇,也是歷史的必然。

我們今天已經成為老人,但是這場演出所表現出來的北大荒精神永遠鼓舞激勵着我們,勇敢地面對歷史,冷靜地思考未來,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做好一個普通公民力所能及的好人好事,為共和國添磚加瓦、增光添彩、也為自己續寫美麗的人生句號。

第二篇:北大荒知青總部知青到知青家園參觀指導

北大荒知青總部知青們到知青家園參觀指導

北京12月17日 (報道賈秀榮)齊心努力造就知青家園,奉獻愛心關注知青生活。在知青愛心家園組委進行慰問老知青系列活動中,北大荒知青總部知青:鄒小菲、黃效東、劉萬超、鞏德有、田美瑞等來到知青愛心家園組委會,參觀、指導知青家園建設。

17日下午,北大荒總部老知青們來到知青家園,走進一個個家園的建設,仔細觀看,認真聽取知青愛心家園工作人員講解。一個個建築,一處處場所,一件件實物,一段段故事,把人們帶回了知青曾經的難忘歲月。

知青家園裏建設了酒店類的老年公寓,每間房間裏都預設放置符合老年人的設備。鄒小菲等不時停下腳步,認真觀看,詳細詢問和了解有關情況。大家來到演藝廳,工作人員向他們解説了其主要功能及設備, 在參觀過程中,知青們不停地回憶曾經的知青歲月, 回首過去,曾經的知青歲月雖然很艱苦,但是每個人都在堅持自己的理想,都在向着自己的目標前進,他們沒有放棄任何一次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他們一直都在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學習、奮鬥,因為他們時時刻刻都牢記着,落後就要捱打,發展才能自強。

最後,老知青們參觀完知青愛心家園都非常高興及興奮,説這裏即將成為他們的樂園,在這裏即將有自己的“家人”,在這裏可以展現他們的才藝,回首當年的情誼與歲月。知青愛心家園執行會長田永清最後説:“非常歡迎老知青能夠來知青家園,把這裏當作自己的家!”

第三篇:知青愛心家園與北大荒三十二團新年聯歡會

知青愛心家園與北大荒32團新年聯歡會

----知青愛心家園尋找困難知青動員會

知青愛心家園組委會一直牽掛着、擔心着那些生活上有困難的老知青,作為知青二代、作為晚輩的卞立斌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更多地孝敬他們,為他們奉獻自己的孝心。知青愛心家園組委會與北大荒知青組織聯繫,開始尋找那些需要我們關心、孝敬的老知青。

知青愛心家園與北大荒32團老知青鞏德有一起商定於2014年12月27日下午4點在西什庫北大街31號老北京炸醬麪大堂舉行知青愛心家園與北大荒32團新年聯歡會,知青愛心家園尋找困難知青動員會。

本屆聯歡會由知青愛心家園、北大荒戲曲隊及32團主辦及承辦,愛心人士水從萬友情支持。參加聯歡會的有知青愛心家園工作人員、卞立斌及其父母、北大荒演職人員、北大荒老知青、新聞媒體等。

聯歡會共分為三個部分:

一、16:00-16:30,會議

二、16:30-18:00,演出表演,包括聯歡、遊戲、抽獎、合影。三、18:30-20:00,會餐、聯誼。

新年聯歡會工作為:

總監督:田美瑞,

主持人:李秀人、袁洪山,

音響:冀國臣、汪維義,

攝影:韓玉俠、王淑君,

攝像:知青愛心家園。

聯歡會有歌舞、戲曲、快板等表演形式,都是由北大荒藝術團老知青自編自導自演,知青愛心家園成員也參與了此次演出。聯歡會充滿了“青春”的氣息,充滿了知青的情誼,更充滿了愛的關懷。

第四篇:紀錄片《知青歲月》觀後感

紀錄片《知青歲月》觀後感

由中國傳媒大學和北京知青網合拍的紀錄片《知青歲月》,昨天在北京四惠附近的國粹苑首播。這是一部北京知青口述歷史的紀錄片。歷50年歲月,講述年過花甲的知青沉澱記憶後的真人真事。由知青本人親口講述那些難以忘懷的人生經歷,再現當年那激情豪壯的歲月,也是深重苦難又艱辛掙扎的青春歲月。沒有任何改編加工和演技,但真實的重錘,聲聲擊打觀眾心扉,感人至深。放聲大笑,感動落淚,鼓掌悲歎,知青觀眾的情感投入,心神傾注,與屏幕上的講述人聲情交匯了。

這次紀錄片《知青歲月》首播的是《賀蘭山下的記憶》,65年下到寧夏的北京知青集體口述,在賀蘭山下農建13師難忘的人生歷程。中國傳媒大學的郭振元教授是總編導,北京知青網的千秋緣站長是這次知青聚會主持。

播映前寧夏知青代表何君倬的發言依然豪邁,令人難忘:

“我們是拼搏的一代!我們是忍辱負重的一代!我們1700萬知青,手挽手,就是一座三峽大壩!我們站起來,就是一座喜馬拉雅!

一位69屆的知青代表,已經是飽經滄桑的老人了,走上台,對着台下的65屆老知青們依然動情地説:“我們69屆下鄉的畢業生,是你們牽着我們的手,一步步長大的!”

片頭曲是一代知青們都喜歡都唱過的《邊疆處處賽江南》。這支美妙婉轉的歌曲,承載了知青們太多的豪情,太多的苦難艱辛,太多難忘的記憶!歌聲一起,我的思緒就回到了那一眼望不盡頭的北大荒,面對一根直通到山腳下的壟,邊鋤玉米地,我們邊唱的就是這支歌。

屏幕上的知青在口述,台下的知青記憶閘門就打開了!浸潤着悲與歡,浮現着血和淚。

賀蘭山下,騰格里大沙漠邊就是我們的家。剛到幾天,沙塵暴襲來,面對面幾米看不見人,昏天黑地,女生們夜裏用紗巾包住臉,睡着又讓沙子嗆醒,抖抖紗巾,一捧土!被子上身上臉上全黃的!第二天每個知青乾的活就是都拿一個臉盆,到麥田裏捧沙土,把沙土埋住的麥苗露出來。

最讓人感動的是屏幕上一個叫潘永儀的知青,講當年主動參與挖大溝的勞動競賽:

“那天早上,我提着10個饅頭,一大桶水,就上陣了。到地就全脱了,只穿一條短褲叉,挖一米五深溝,有人丈量,大太陽底下,汗不停流着,鐵鍬不停,中午餓了,吃了5個饅頭,不歇,接着挖,要創紀錄。最後那天我一人挖了32方土!”

他還講了如何教幾個同伴一起跳下火車,追趕連隊汽車的趣事,也令人捧腹。

還有一個割麥子的經歷:“我割不快,就想鐮刀一定要快!頭天晚上提前磨了5把鋒利的鐮刀,就用草繩子繫住腰,後背插上鋒利的5把鐮刀,一溜兒,閃閃的,第二天大貓腰割麥子,用鈍了一把,一扔,再從後背抄一把,接着割!”

當年全國一千多萬知青,兵團工資全國幾乎一樣,無非24元,25元,28元上下。

我想,當年這些吃苦拼命的事,如今似乎聽着很新奇,其實很多,正如林縣人民在巍巍太行山的石頭上,硬是鑿出來一條盤山的紅旗渠!全縣幾萬農民,每天就供一斤糧食一斤半菜,自帶工具,實際就是義務勞動啊!沒有當年不計報酬的幾億人的奉獻,哪有共和國的工業化現代化的原始積累!

昨天整看了一上午一下午,很真實很全貌很震撼很簡潔很值得。比某些耗資上億的爛片子有意思。

參加這次知青口述歷史的,有當年北京各個中學畢業生,僅僅記下了幾個學校:三十中,二十七中,四十一中,十中,二十三中,五十六中,國子監中學及鋼院附中等,當年來到賀蘭山下戰天鬥地的是大批國中生也有高中生,還有個別大學生知青。最小的才13歲,妹妹參加兵團時才未滿15週歲,還帶着紅領巾呢!

約200名北京老知青在5月29號歡聚一堂。聚會間知青網代表,天津知青網代表,重慶知青網代表,廊坊知青網代表等上台接受了北京知青網贈送的大鐘表併合影。

據説《知青歲月》計劃要拍52集,期盼再現北京知青真實歷史,瞭解在全國各地的北京知青那段難忘的輝煌,無論是黑龍江陝北山西內蒙還是新疆雲南!

第五篇:北大荒青春記事~觀後感

看完“北大荒青春紀事——中國知青民間記憶之黑土地篇”,我忍不住想,要是我也生活在那個年代,生活在那種情境之下,我恐怕也會和他們一樣,儘管不知道要去哪裏,要去幹什麼,但懷着對毛主席宗教般的虔誠,義無反顧地跟隨社會潮流,踏上那北上的列車,如同奔赴抗戰的最前線。而當那些豪情萬丈的知青們到達那一片冰天雪地的荒原,看到那“彎着腰,拄着棍,披頭散髮掉眼淚”的房子,他們都後悔了。但他們是自願接受,甚至不惜寫下血書表示自己的忠誠而爭取到的這個機會。這就是命運,他們無力抗爭的命運。自己選擇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那段日子對於正處於青春妙齡的他們,實在是太過於刻骨銘心。當理想中的十天半個月的度假生活變成幾年甚至是十幾年的艱苦農作,那些感受、那些經歷已然成為他們那代人共同的標籤,一段特殊歷史的特殊紀念,永遠的銘刻在他們心中無法抹去。

我們這一批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我們以現代人的視角再去看他們當時的舉動,我們無法理解他們的狂熱,這所有的舉動絕對是荒唐的。在那段歲月裏,他們每天以羣體的身份生活,沒有自我意識,沒有個人情感,沒有愛,沒有自由。要知道他們可是正處於十八九歲的青葱歲月,正處於叛逆的年紀,正處於愛情萌芽的年紀,正處於自信心膨脹的年紀,此時的他們正是追求自由解脱,追求愛情的最鼎盛時期。他們所受到的待遇對於一般成年人尚不能忍受,更何況於這些叛逆的青少年?當青春的躁動遭遇政治的狂熱且為之所利用,一切躁動都必然平息。在這裏自由被扼殺,每天只有無休止的勞動;愛情被扼殺,只能偷偷摸摸還要擔心被抓;美麗被扼殺,甚至於一點點打扮都不可接受,每天只能邋里邋遢地過活。在那個環境裏當“我”湮沒在“我們”中時,當個體的意識消亡於羣體中時,這是對人性的完全的扼殺,他們成為了喪失對美對人性追求的動物,成為了只知道勞作的工具。他們是值得同情的,但同時也是值得敬佩的。他們以毛主席的指示作為信仰,十幾年如一日的堅持忍受。

但我覺得這部片子有幾處不好。首先在採訪那位遺留在北大荒的老人時,他們完全知道北大荒對老人造成多大的創傷,知道那段往事是老人永遠傷心的回憶,老人甚至因此而失常,而他們卻仍然依依不饒得(請關注)詢問,難道他們就不該有一點憐憫之心,還去揭老人心中的傷疤?看見老人傷心抹淚的一幕,我趨於無語。

另外片中一味的渲染知青們的狂熱、盲目、麻木、同情的情感,誠然他們十幾年的生活充滿悲哀悽涼,難道就剩這些了?與那些一輩子都與黃土打交道的先輩相比,他們的經歷不算什麼。他們自己也説在回城以後拿出當年幾成的幹勁就足以當選勞模,這十幾年的生活對於他們的意志品質的磨練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片中對於這幾十萬知青們對北大荒的改造,對北大荒做出的貢獻,也是一點沒提。為什麼絲毫不提?做記錄片就要做到面面俱到,而不應該刻意地渲染某些方面的情感。

他們值得同情,他們值得敬佩。那是一段荒誕的歷史,他們所經受的遭遇決不能再出現第二次。

我們向您整理了更多文章:

北大荒

流浪者之歌觀後感

先鋒之歌觀後感01

《蠻童之歌》觀後感

電影《雷鋒之歌》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