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電影起跑線的觀後感(精彩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6.14K

電影起跑線的觀後感(精彩多篇)

《起跑線》觀後感 篇一

自從《三傻大鬧寶萊塢》後我就喜歡上了印度片,最近也是越來越多的印度片進入影院,《摔跤吧,爸爸!》、《小蘿莉的猴神大叔》、《神祕巨星》,包括最近新上映了《起跑線》都是讓我印象深刻、值得好評的電影。尤其是《起跑線》讓我印象最深,讓我深刻感受到了現在競爭壓力,很多家長都抱着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信念,給孩子各種壓力。同時各種學校間的競爭也異常激烈,也讓我聯想起了自己身邊的一些孩子。

這部電影情節很簡單,一對夫婦為了讓孩子能夠從小就獲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巔峯而絞盡腦汁擇校的故事。學校要求學生必須住在學區房,還要對孩子父母的學歷、職業、談吐思維、衣着品味等因素納入考量。

夫婦兩人為了讓孩子進入好學校,先是假裝富人,搬進了學區房,初入上流人士場所,結果洋相百出與周圍人格格不入。一番周折以後,女兒皮雅還是被學校拒絕了,理由是學校不想錄用店鋪老闆的孩子。

印度政府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特地規定,包括名校在內的所有學校,必須有25%的入學配額要留給貧困學生。

乍一看這似乎是對貧困家庭的保護,但實際上這種粗糙的政策本身就是一種不公,上流階層憑身份,貧困階層靠政策,中產階級便成了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一羣人。也正是這一點,拉吉夫婦在假裝上流人失敗以後,不得不板筋貧民區,開始扮演窮苦家庭,目的還是為了給女兒爭取寶貴的入學名額。

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貧困家庭並非那麼好扮演,本來不屬於這個階層的人,又怎麼能適應得了這樣的生活?醜態百出以後,拉吉夫婦的女兒依然沒有得到入學配額,原因很簡單,正如學校老師的一句話如果我把這個穴位給一個貧困孩子,那我怎麼從中收益?

父母都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部《起跑線》説的是印度的家庭,實際上中國的家庭也是這樣的。如連夜排隊入學、高價購買學區房、盲目追求全英文授課、跟風接受早教,強迫孩子學習各種興趣班等等。

看完電影我五味雜陳,尤其當看到希亞姆的兒子落選的時候,眼淚還是忍不住留下來。

還有影片的最後,私立學校的家長會上,拉吉帶着公立學校的孩子們登台演出,孩子用他們的努力和天賦向大家展現了他們的實力,他們是如此的快樂有活力,他們不知道社會的壓力,他們只是無憂無慮地生活着。他們不知道外界階級差別與歧視他們很快樂,他們的未來一片燦爛。

由此我想到了我的學校,一所農民工子女學校,這裏的孩子也許沒有優越的家庭條件,可能也缺少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但是他們很快樂,他們一樣可以學習,一樣可以開心的玩耍,他們的潛力無限,他們的未來一片燦爛!

起跑線也許沒有那麼重要,順其自然,厚積而薄發,孩子也能擁有美麗的明天!

《起跑線》觀後感 篇二

今天早上,我去奧斯卡工作室看了一部電影——《起跑線》。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故事,拉傑和塔米用各種手段讓他們的孩子皮婭——去了一所私立學校:買了一所學區的房子,辦了一張假證書,變窮了。最後,皮婭終於去了這所學校。在電影的結尾,他的父親出於良心發現並把皮婭送回了公立學校。

看這部電影不僅讓我想起了我媽媽,她花了一萬多元讓我去補習班。我也買了很多信息,只是為了讓我進入一所好的中學。

我記得去年冬天,外面雪下得很大。外面多冷啊!但是當我媽媽聽到補習班老師説她想買材料時,她拿起衣服準備出門。我説,“媽媽,外面太冷了,你不買嗎?”我媽媽説:“不管雪下得有多大,有多冷,我都會買下來給你學習。”那時,我非常感動,我的母親冒着大雪為我購買信息。

另一次,是今年7月8日,我要去洛陽參加第二外語考試的入學考試。我父母5點起牀,開車送我去洛陽。在我考試的兩個多小時裏,我的父母沒有吃一口食物,也沒有喝一口水,他們在那裏焦急地等待着。考試結束後,我告訴媽媽:“這次這個問題太難了。我考試成績不好,我想我做不到。”我媽媽沒有説話,但是她帶我去了餐館,讓我吃了一頓大餐。吃飯的時候,媽媽説:“沒關係,我考試沒通過沒關係,成績不重要,只要我努力。”聽完媽媽的話,我的心又感動又慚愧。與皮亞的母親相比,我的母親對我很好。我很高興我生活在一個民主的家庭。

看完這部電影,我知道我父母在背後給了我很多。我必須努力學習,不辜負父母的期望。

《起跑線》觀後感 篇三

教育一直是一個富有爭議的話題,對於"放養式"和"精英式"這兩種教育方式的爭論從來都未曾停息。這個寒假,我看了印度電影《起跑線》更是挖掘了二者的內涵,引人深思。

中產階級的印度夫婦拉吉和米圖起初持有這樣的觀點,他們認為精英式的教育才能鍛煉出卓越的競爭力,方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機制中奪得先機。這種觀念的形成很大程度因為他們的親身經歷。這對夫婦在生意場上小有成就,但作為貧苦出身的他們,不會英語,也缺失高等教育,頂着"暴發户"的帽子,讓他們飽受上流社會的唾棄,且與上流生活格格不入。

丈夫拉吉曾質疑是否有必要擠破腦袋讓女兒上名校,但妻子米圖非常激動地表示,"我們不能讓皮雅接受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因為她覺得正是因為沒有接受到好的教育,他們才只能待在中產階級,接着她又表示,好的學校能提供良好的英語教育,而英語在印度"不僅僅是一門語言,還是階級的象徵。"

令人印象頗深的是拉吉第一次為女兒報名,缺乏經驗,結果排在了很後面,因為很多家長都提早排隊,有的甚至凌晨12點就來了,為了確保位置不被搶走,甚至就地睡覺。事實就是沒有父母願意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排隊無果,拉吉則高價尋求名校諮詢機構,按照諮詢顧問的要求進行了各種努力仍未被名校錄取。後來聽説名校對貧困家庭孩子有錄取名額,又咬牙假扮窮人,搬到窮人區生活,接受名校派來的調查員的審核。最終他們如願以償地獲得了名額。

但最讓人心酸的莫過於拉吉的貧民鄰居,他為了給孩子湊足學校收取的課外活動費用,只得冒着生命危險去碰瓷。這種情況,當然是比較極端,甚至説是過於戲劇化,但它確實反映出,在爭奪教育資源的路途上,窮人已經被逼上絕路。

此情此景也讓拉吉意識到了自己正剝奪了一個窮人孩子享受教育的權利。而後拉吉為糾正自己的欺騙而努力,匿名捐助公立學校,到名校主動提出放棄孩子學籍,並當眾講述自己的故事,讓孩子從名校退學,去上普通的公立學校等。影片的最後我們才從女兒皮雅的臉上看到那久違的輕鬆的笑容,這笑容裏沒有父母的約束,而是一種重獲自由般的喜悦。

給我的思考是也許很多家長一心希望子女接受到最優等的教育,其實不然,並非每個孩子都適合學習,並非每個孩子都能接受所謂的精英式教育,盲目的追隨學業上的"優秀"是不明智的。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權衡利弊,"放養式"教育有點順其自然的意思,但並不意味着放縱,適當的放手是孩子成長途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很多時候,教育的理念是會被社會的導向所左右的。絕大多數學校和家長心中都有種根深蒂固的想法——成績論英雄。嘴裏説的最多的是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優異。我們往往很侷限地通過成績去評判一個學生的優秀與否。其實教育全對不僅是侷限在成績上,更是在做人的品行以或是德道的培養。與其父母的全權包辦,倒不如適當地讓孩子自己做選擇,人生的路不止一條,每條路途都是荊棘滿布,但每天路的終點都將會是不一樣的一方天地。

《起跑線》觀後感 篇四

電影《起跑線》講述了一對印度父母為女擇校演繹“孟母三遷”的故事,雖然題材聚焦當下熱門的擇校話題,卻在點映時讓不少觀眾樂出聲。多數觀眾表示觀影過程非常輕鬆愉悦,也有部分觀眾表示有些情節讓自己哽咽,不刻意煽情,但有着感同身受的力量。雖然電影中涉及到擇校、學區房、入學面試等現實元素,但導演卻選擇了用輕鬆的喜劇來呈現,不僅能從電影中照見現實,更能從這對印度夫妻身上看到愛的力量,尤其是片中拉吉和米塔這對夫妻為了女兒入學搬到貧民窟學區房後“水土不服”的情節,更是讓人又好笑又心酸,“原本以為印度電影就是燃,就是感動,沒想到可以這麼歡脱,還能讓人思考更多”。亦有觀眾表示《起跑線》打破印度電影的煽情套路“個人覺得好看過《摔跤吧!爸爸》和《神祕巨星》,更好笑,也更貼近我們的現實”。

據瞭解,電影《起跑線》在印度上映時就曾引發媒體和觀眾的討論,票房成績與同期上映的《神祕巨星》不相上下,更在有“印度奧斯卡”之稱的Filmfare中力挫《神祕巨星》獲得最佳影片的殊榮,同時伊爾凡·可汗所飾演的拉吉更摘得最佳男主角獎項。不少觀眾表示影片中父親的角色有温度,有厚度,“吵不過媽媽的時候,特別可愛”,“為了女兒很拼命,也有很多手腕,但沒有丟失良心”。不少帶着孩子參加點映的家長覺得這樣題材的電影國內太少,“這就是我們的真實寫照”,“沒想到孩子很喜歡”,“我孩子説這是他的心聲,我可能要重新考慮他的教育問題了”。該片在年輕觀眾當中的認可度也頗高,“忍不住深思”,“在職場上有時會被逼得無路可走,就像(電影裏)爸爸那樣,但他的選擇確實感動了我”。

該片點映時,不少觀眾對於媽媽米塔的焦慮感同身受,執意要上最好的學校,進行最好的教育,認為這和當下的情況太過相似,有年輕女觀眾分享自己的經歷,“想起那年會考沒有考上時我媽的樣子,真的心疼,女主角演的真好”。電影《起跑線》中這對活寶夫妻為了讓女兒接受最好的教育,從普通人家“穿越”到上流富人區,又“穿越”到貧民窟,在媽媽米塔一次又一次對“最好”的追求中引發層層笑料,同時也帶來思考——所謂的最好,對於孩子而言真的是最好嗎?不少觀眾很認同父親拉吉最後的演講,認為現實很強大、擇校很重要,但“成為什麼樣人更重要”,拉吉那句台詞“如果你都不是一個好人,那你就不可能做個好老公或者好爸爸”,引發了他們的強烈認同。不少年輕觀眾有感於爸爸拉吉最後的正能量選擇,表示“很戳心、卻又很温暖,有一種善良和底線在”。

同時,電影中上流富人區和貧民窟的兩極展現,也讓觀眾對孩子應該窮養還是富養有諸多討論,窮養練意志,富養開眼界,年輕父母觀眾覺得“只有當了父母才真的能切身感受到這個問題,怎麼選擇都很難”,未婚觀眾則認為要給將來第一次做父母做好足夠的準備,“如果自己不能成為好的父母,就無法給孩子做榜樣”。影片中關於人格教育的討論倒是幾乎達成一致,“學校教育無法替代家庭教育”,“人格教育要以父母為表率”。

《起跑線》觀後感 篇五

寫下題目,就有一種唸書的時候被要求看完電影寫讀後感的感覺。這幾天感覺都很悃,中午強迫自己走了1個多小時,晚上健身房30分鐘之後實在感覺不行,慶幸自己做了看電影的決定。

不知道是不是人生中以後都不會去印度了,衡量了一下還是選擇了看印度電影《起跑線》,談不上有多大的期許,只是覺得在健身房再多運動一會,估計就倒下了,還是休息一下比較適合我今天的精神狀態。電影院裏面也真的是隻有小貓三二個了,有時候感覺可以和陌生人一起為某些笑點大笑幾聲也是好的狀態。

談不上有多大的驚喜,只是有一些估計全人類都很有共鳴的東西再加上一些印度文化元素在裏面。教育這件事情,從來都談不上絕對的公平;至少在我看到的世界裏面,富有的有權力的人永遠可以選擇更好的教育,當然這無法保證他們的孩子一定出色,甚至也無法保證他們的孩子有健全的人格,但是從機會本身來講,是的,他們在教育權力的認知和選擇上都更優先。電影的話只是一個投射,不是説貧窮就更有人情味,富有就沒有人文關懷,在我的認知裏面,無論貧窮還是富有,都享有同樣的層次不齊的面貌和人格。

電影好看,是因為在現實的世界裏面,我們找不到這樣一個多金、愛老婆、愛孩子然後傻到説我要揭穿你這個虛偽的假面,寧願讓自己的孩子不在這裏上學,所以才會覺得感人,所以才可以傻傻流流眼淚也覺得蠻爽的。比起教育的公平,或許那些樸實的夫妻之間的愛、人際間的關心、對子女成長的關心,才是讓我們覺得唏噓和珍重的點。影片的最後,只有那個一直説要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為了達成這個目的不惜所有代價的老婆給自己的丈夫鼓掌,其實這個就是返璞歸真了。而我們窮其一生,無非是在所有的金錢權力幸福的追尋中,最終找到這樣最簡單的感情和最真切和重要的教育,繞一個大圈子,回到最簡單的命題。

什麼是最可貴的?是不論在貧窮還是富裕的情況下面,還能不忘初心,做到原始的自己。作為“生意人”,男主當然不是不諳世事的傻白甜,可是他最可愛的地方,是無論怎樣的改變,都沒有背離“愛”這個字眼,是對家人的愛,是對別人付出的珍重,所以讓一切嘲笑他的“精英階層”人士都顯得那麼的渺小。

教育公平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作為獨立的個體,改變階層也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電影最重要的部分,其實是説只有“愛”才可以改變很多事情。讓你打敗別人的不是“恨”,而是足夠多的“愛”。當對方看到男主可愛的女兒選擇了原諒,當男主站在舞台的中央説出了全部的事實,其實不過就是揭露了人生短短至多一百來年最重要的祕密,“愛”是最大的武器。

《起跑線》觀後感 篇六

自去年看完《摔跤吧,爸爸》後,我對印度的教育題材電影是很有好感的,今日又去看了《起跑線》,自覺受益頗多,對教育也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是一名教師,從事教育行業,但我從不敢説自己是一位教育者。其實我是很希望自己成為一位真正的教育者的。當教師的想法,從我年幼時候就在心裏紮根,多年來一直走在這條路上。我從未懷疑過自己對教育的忠誠,可今日在看《起跑線》時,我的心裏忽然響起了一個聲音,它在問我:“你真的做到了不忘初心嗎?”事實上我是心虛的。

上師範前,我曾在新聞裏看到很多貧困山區的孩子,因為貧窮而無法受到教育。那時便在心裏立志,待我學有所成,定要盡力將知識送進大山裏,讓那些可憐的孩子,也能享受到教育。而畢業後,我卻選擇了安逸,再沒有過去山區支教的想法。我為自己找藉口:在哪裏教不是教呢?只要能讓學生學到東西,就都是一樣有益。

實則不然。日子有千百種過法,教育也絕不止一種做法。我接觸過形形色色的許多教師,有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的,自然,也有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我並不想評論什麼,只是認為如果沒有付出真心,那絕稱不得教育,曾經在電影《可愛的你》中記下了一句話:教育是以生命影響生命。

今日看了《起跑線》,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我的父母都是普通人,拿着一般的工資,過着一般的日子,但他們對教育卻很是重視。有一句話從記事起他們就經常對我説:“我們都不是很有文化的人,但我們希望你能成為一個知識分子,靠腦力勞動吃飯,而不是去掙辛苦錢。”父母都是很節儉的人,但在我和弟弟的教育問題上,他們向來都是最大方的。他們總捨不得給自己買身新衣服,卻樂於去給我們報各種興趣班,所以,我成年前就學了很多五花八門的東西:鋼琴,吉他,中國舞……可惜樣樣不精。

從一年級起,母親便逼迫我去背《唐詩三百首》。每日4點半便起牀,母親陪着我坐在庭院裏,大聲地念着:“葡萄美酒夜光杯……”很不可思議,我人生中讀的第一本小説,竟是關於階級鬥爭的,那時我才國小三年級,説實話,我是並不瞭解書中深意的。

母親總説教育要贏在起跑線上,擇校是重中之重。我的弟弟在上國中之前一共轉了五次學,可惜弟弟天性不愛好讀書,國小畢業的成績還是差的沒法看。但母親依然覺得只要選對了學校,弟弟的成績便一定會有所提升。於是他和父親在那個夏天四處奔波找關係,低聲下氣説盡好話,終於將弟弟送進了市內最好的國中。父親一生從未求過人,那年暑假,他突然添了好多白髮。

在我看來,教育是不該有三六九等之分的,教育的好壞應體現在教者和學者的思想和行為之上,而不應該是因學校不同而有所區別。人也不該因貧富差距而有高低貴賤之分。曾在書中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我很是贊同:

我崇尚這世間所有形式的平等,無論你是渾身奢侈品,還是粗衣麻布,只要包裹在身體裏的靈魂是高尚的,就值得所有人尊敬。

影片中除了教育問題,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希亞姆一家。從家境來説,他們是真正的窮人,但正是這一家窮人,教會了主人公什麼是“少即是多”,什麼是“分享即關愛”。

在他們一家中,我看到了人性的真善美。比起錦上添花,善意更在於雪中送炭。在富有的情況下去分享,那是慈善;而在自身難保的情況下,依然記得分享,則是大愛。

關於西亞姆,有兩件事情最讓我欽佩。第一件事:拉吉在提款機前騙他説為了孩子在偷錢時,希亞姆不顧一切將拉吉給拖走了。他不需要錢嗎?不!他的家境窘迫,他的孩子也需要入學。但他不會對那份不屬於自己的錢動一絲念頭,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中國的一句俗語:人窮志不窮。

第二件事:得知孩子們入學需要24000盧比時,為了幫助皮婭順利入學,希亞姆不顧生命危險去撞車,用身體為皮婭換來了入學資格。即使後來得知真相,與拉吉決裂後,他仍不忍讓皮婭失去在這所學校學習的機會。他最後説道:“皮婭也是我的女兒。”這是怎樣的一種大愛,讓他在被欺騙,被傷害後,依然心中滿存善意?

影片中除了這些動人心絃的愛之篇章,也揭示了人性的醜惡,社會的黑暗,階級的不公。但我今日並不想去談這些。謹以此篇,誡己律己,不忘教育初心,不忘做人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