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學生的白毛女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3W

中學生的白毛女觀後感

《白毛女》是歌頌農民大翻身的中國第一部歌劇。這是從一個十七歲的佃農的女兒的身世表現出廣大的佃農階層的冤仇及最後的翻身。這是從一個地主的淫威表現了封建剝削階級的反動、無人性,及其蹂躪人民、出賣祖國的滔天罪惡。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中學生的白毛女觀後感,請您閲讀。

中學生的白毛女觀後感1

隨着年齡的增長,發現自己已不再為美國動作大片而熱血沸騰。一方面覺得這類電影的故事情節缺乏深度,只獲取了短暫的視覺衝擊,卻難以得到心靈上的共鳴,另一方面,對於我這個年齡段的人來説,裏面大量的特技不但不會使我為之振奮,反而被弄得眼花繚亂。取而代之的是,我開始對國產的紅色經典老電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每一部電影都讓我對那個紅色年代多了一些瞭解,同時也讓我對那個年代有了無限的嚮往。在那樣一個飢寒交迫的年代,大多數的窮苦老百姓雖然缺衣少食,但是精神世界卻非常充實,他們團結向上,他們慷慨激昂!每天都快樂地忙碌着,為了簡單的衣食住行而勞作,勞動充實了他們的生活,使他們忙得幾乎沒有時間去抱怨、去勾心鬥角。他們活得簡單而快樂,常常為了一頓飽飯歡欣鼓舞。在這些老電影裏,你完全看不到現代人的空虛、墮落,即使條件再艱苦,你從主人公身上看到的永遠是堅強向上的革命精神!

影片《白毛女》就是這樣一部值得深思的電影。在盜版光碟氾濫的年代,《白毛女》是我收集的唯一一張正版電影DVD。因為我覺得它很有收藏價值,它不愧為新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其中一個場景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楊白勞為了慶祝新年,用忙碌一年僅剩的一點錢給喜兒買了根紅頭繩,喜兒便高興得載歌載舞,一家人聚集在一起,每個人只能嚐嚐有限的幾個餃子,卻熱鬧非凡。而我們現在的新年,人人衣着光鮮地圍坐在擺滿大魚大肉的餐桌前,臉上卻少了喜兒那份真摯的快樂。大家虛偽地互相拜年,到處送禮、塞錢,把過年當成顯示自己闊綽或討好別人的平台,還有的為了獎金在忙着工作,至於家人難得的團聚早已拋在腦後,親情已不再是一道新年大餐。

《白毛女》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曾影響了一代人。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蕭條的經濟,戰亂後的杯盤狼藉,近百年被列強欺壓淪為奴隸的艱苦生涯,難免使很多中國人對新生活喪失信心。《白毛女》就在這時出現了,成為那個物質極度匱乏年代裏人們的精神食糧。而且裏面的主人公就是當時千千萬萬勞苦大眾的縮影,許多中國人在裏面看見了曾經的自己。它不但豐富了大家的業餘生活,也鼓舞了一代人,讓大家意識到喜兒的精神在新時代同樣值得傳頌。作為一個吉林人,我尤其喜歡這部電影。因為這部電影見證了長春電影製片廠的輝煌,從這以後,長春電影製片廠又相繼拍攝了像《董存瑞》《五朵金花》這樣的經典的老電影,之後便銷聲匿跡。

在這個物慾橫流,紙醉金迷的年代,各種商業大片充斥着整個電影市場,大部分人們已將《白毛女》遺忘,許多年輕人甚至沒聽説過這部經典。但我覺得它應該被人們重新審視,它不只是一部土掉渣的老電影,它更是一份對艱苦年代的回憶,提醒我們要珍惜現在的一切。

中學生的白毛女觀後感2

《白毛女》是上海芭蕾劇團裏的經典劇目,"喜兒"這實在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人物角色了。全劇從喜兒到白毛女,貫穿出現了四位飾演者,但表演最精彩的莫過於首尾兩位,代表了當前上芭的舞蹈水平。

前兩幕出場的"喜兒"感覺瘦弱單薄,卻在痛斥黃世仁時,竟能釋放出那樣咄咄逼人的驚人氣場,特別是演員的軟度與旋轉,實在為之震撼。而成年的"白毛女",動作更顯幹練穩重,把一段悲慘的故事娓娓道來,從技術表現到思想內涵,都更飽滿了劇中的人物形象。她在劇中的複合轉非常精彩,據説也是此劇的亮點。

確實,經典劇目的藝術成就無可厚非。但藝術畢竟是在發展的,用現在的眼光去評價將近四十年前的作品,相信很多前來觀看的中年人都是藉着《白毛女》去追憶過去的那個年代,追憶曾經的那些童年景象。看來藝術已不僅僅只是停留在欣賞的層面上了,它更大的魅力應該源於溝通,一種跨越年代的心靈溝通。有人認為《白》劇是靠政治取勝,是靠階級鬥爭的戲劇內容取勝。這顯然帶有貶低《白》劇藝術成就的意思。我認為,姑且放下(白》劇的藝術成就不論,單就藝術家們抓取的這個重大題材來説,也非同一般。1945年《白》刷誕生之時,正處於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民族矛盾下降國內階級矛盾上升的歷史時期。對於即將到來的新形勢,我黨中央雖有估計,現實生活中也已提出,但國內軍事政治形勢都還沒有發展到已經成為現實生活的那一步。而《白》劇卻即時抓住了這一重大題材,體現了藝術家高度的政治及藝術的敏感。從這點上看,《白》劇及其藝術家們可以説是走在時代的前面。由此可見,重大題材並不總是清楚地擺在那兒任人隨意拾取,沒有藝術家們高度的政治敏感,想抓重大題材也不一定能抓得到。這裏説的藝術家的政治敏感和政治家的政治敏感又有所不同,政治家敏感到的重大政治問題,不是為了藝術,也不一定適合藝術表現。

《白毛女》是我國歌劇史上第一部里程牌式的作品,它是中國民族歌劇成熟的標誌和發展的奠基石。它的成功演出在我國近現代音樂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意義,併為我國歌劇創作的發展開闢了一個新的階段。這部作品不僅對中國歌劇和其他藝術形式的創作產生過廣泛影響,而且對他後來的創作也具有重要意義。

中學生的白毛女觀後感3

歌劇《白毛女》就是這樣一部值得深思的電影。昨天,我帶着以前對該劇的初步瞭解看了一遍,心裏頭有了更深的感觸。

歌劇《白毛女》取材於晉察冀解放區流傳的一個民間傳説“白毛仙姑”的故事,通過對貧苦佃農楊白勞之女喜兒在舊社會慘遭惡霸地主黃世仁的迫害,逃入深山,變成“白毛女”的悲慘身世,以及在共產黨領導下農民翻身解放後,喜兒重獲新生的真實故事,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即“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

《白毛女》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曾影響了一代人。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蕭條的經濟,戰亂後的杯盤狼藉,近百年被列強欺壓淪為奴隸的艱苦生涯,難免使很多中國人對新生活喪失信心。《白毛女》就在這時出現了,成為那個物質極度匱乏年代裏人們的精神食糧。而且裏面的主人公就是當時千千萬萬勞苦大眾的縮影,許多中國人在裏面看見了曾經的自己。它不但豐富了大家的業餘生活,也鼓舞了一代人,讓大家意識到喜兒的精神在新時代同樣值得傳頌。

通過楊白勞和喜兒父女兩代人的悲慘遭遇,深刻揭示了地主和農民之間的尖鋭矛盾,控訴了地主階級的罪惡,熱烈歌頌了新社會,《白毛女》的故事逼真地表現了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主題思想,指出了農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其中一個場景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楊白勞為了慶祝新年,用忙碌一年僅剩的一點錢給喜兒買了根紅頭繩,喜兒便高興得載歌載舞,一家人聚集在一起,他們只能嚐嚐有限的幾個餃子,卻熱鬧非凡。而我們現在的新年,人人衣着光鮮地圍坐在擺滿大魚大肉的餐桌前,臉上卻少了喜兒那份真摯的快樂。大家虛偽地互相拜年,到處送禮、塞錢,把過年當成顯示自己闊綽或討好別人的平台,還有的為了獎金在忙着工作,至於家人難得的團聚早已拋在腦後,親情已不再是一道“新年大餐”。

而今,在這個物慾橫流,紙醉金迷的年代,各種商業大片充斥着整個電影市場,大部分人們已將《白毛女》遺忘,許多年輕人甚至沒聽説過這部經典。但我覺得它應該被人們重新審視,它不只是一部土掉渣的老電影,它更是一份對艱苦年代的回憶,提醒我們要珍惜現在的一切。

中學生的白毛女觀後感4

最近是開芭蕾大餐了,其實大劇院近期的安排也是芭蕾重頭點,另外象樣的小菜就是上次上戲的話劇《牛虻》,一開始沒興趣,但據説在上海演了幾場,反響很好,有想看的衝動,可惜那時侯適縫考試,只好作罷。

昨晚的《白毛女》是紅色經典之一,另外的《紅色娘子軍》去年也在劇院演過,是中央芭蕾舞團的(很想聽《萬泉河水清又清》)。66年上海舞蹈學校教師和芭蕾舞科首屆畢業生組成了《白毛女》劇組。79年《白毛女》劇組被正式命名為上海芭蕾舞團,一齣戲促成一個劇團倒也是少見。

開場讓我出乎意料,中國特色便是寫實吧,看多了古典芭蕾的優雅和浪漫,對裏面的裝束和佈景的寫實還真有那麼一點不大適應。顏色多且鮮豔,戲劇效果倒是蠻強烈的。純粹的元素少了,民族感的元素增加了不少。

加上序幕有9場,並不似國外古典芭蕾渲染和烘托居多,故事發展很快,覺得有羅列嫌疑。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時期的作品,講大眾易懂的故事嘛,過度的渲染不切合實際,一個內容翻來覆去多種方式跳的話當時的觀眾一定認為是浪費他們的時間,並且假如這樣的話,要把故事講完整可能4個小時還不夠用。

第一幕是耳熟能詳的北風吹,扎紅繩。畢竟是老派經典,覺得親切得很。裏面的舞蹈也是可圈可點,巧妙地運用了中國古典、民間舞的素材,以寫實與浪漫相結合的方法將劇情予以芭蕾化的展現,雖然有口號式的動作現在看起來很彆扭,但是時代的烙印還是有其特殊的韻味。配樂亦是中西結合,還有京戲的一些影子呢。喜兒的純真、甜美和變成“白毛女”後的堅韌、剛毅;大春的樸實、敦厚及參軍後的英勇、幹煉以及黃世仁的陰險、毒辣……等都刻劃得比較鮮明、生動。

個人覺得最精彩的是第7幕,山洞,佈景很有結構感,左右兩邊的石柱子,四周的黑色石壁呼應右斜角淡紫色的洞口,演員舞蹈也是精彩,連轉,碎步,還有大春在空中的連環跳,白毛女的旋轉打腿跳和十幾下的連轉,看得台下觀眾鼓掌連連。而且原先鬆垮的裝束到了這裏,大春是有綁腿的緊身軍人服裝,白毛女的破舊衣衫有飄動的美感。最關鍵的是,有雙人跳了。

就是啊,芭蕾裏沒有雙人跳的造型,那還叫什麼芭蕾呢?對於裏面的其他有歌詞的配樂,我是聽不大清楚的,因為有歌劇的唱腔在,身後的老媽媽在一唱一和時,她想起了她們的年輕時光吧。身邊的同事問我,我們年老的時候,能讓我們記憶的當代經典是什麼呢?偶啞然。

中學生的白毛女觀後感5

幾千年前,我國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孟子曾有言“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這句話告訴世人要在逆境中發奮圖強。仔細揣摩這句話,能明顯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濃厚的悲劇意識。的確,奮發圖強、堅忍不拔者多數是無背景、無權勢、身份低位、命途多舛之人,比如《白毛女》中的大春和喜兒;而有權有錢、養尊處優之人多好吃懶做、冷酷無情、驕傲蠻橫,無憂患意識,比如黃世仁。

從勵志生存與教育意義的角度來看,1950年的中國黑白電影《白毛女》告訴我們的正是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道理。電影講述的是解放前,在華北的一個偏僻農村裏,貧苦農民楊白勞的女兒喜兒與青年農民王大春相愛,同村地主、富農黃世仁見色心動,逼楊白勞用其女兒抵債,楊白勞被迫自殺,喜兒被搶入黃家,受盡折磨後被黃世仁姦污,後喜兒逃出黃家,匿身深山叢林,頭髮全變白了……歷經磨難,喜兒始終沒有放棄,憑着自身信念等到了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八路軍的大春回到家鄉,為喜兒伸冤雪恨,重見光明……電影的結局是在全村公審會上,黃世仁、穆仁智二人受到嚴懲;喜兒絕路逢生後,白髮復青絲,終於和大春喜結良緣。

很典型的一個苦盡甘來的故事,女主人公從喜兒變成了白毛女,最後又白髮復青絲,這個過程中,縱然是“破布爛草不遮身,深山野洞難活命”,喜兒也沒有放棄。這是值得我們現代社會中每一位青年思考以及學習的地方。眾所周知,在現代社會,官二代、富二代、貧二代等帶有身份標籤意義的“二代”現象頻繁成為了中國社會關注的熱點,官二代、富二代、貧二代的標籤烙印明顯的折射出了一種階層意識。電影《白毛女》中的喜兒和大春若是生活於現代社會,他們的標籤就是貧二代。黃世仁生的安逸,是典型的富二代,他所擁有和炫耀的財富,不是靠自身能力得來的。喜兒和大春,他們沒有炫耀和享受的資本,所以只能努力,時刻保持着憂患意識。

貧苦艱難如喜兒,卻仍然期待“太陽底下把冤伸”,堅信“苦難的日子總能熬出頭”,做風雪中的舞者。生活在新社會時期的、太陽暖照下的我們這一代人,應該拒絕被扣上富二代、貧二代的帽子,拒絕階層意識,應該像喜兒一樣,不向逆境低頭,做風雪中的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