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武陵山上的星光觀後感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47W

武陵山上的星光觀後感多篇

武陵山上的星光觀後感篇1

看過的主旋律電影很多,但喜歡的很少,故事簡單、人物臉譜化、説教意味太濃是這一類型比較常見的問題。因此,看到《武陵山上的星光》的劇情簡介時,第一反應是牴觸的。但是被朋友按在影院裏看到最後,意外的收穫了非常多的共鳴和感動,這是一部出色、接地氣的電影,並且用樸實無華的視聽語言,彰顯了人性的光輝。

範浩軍飾演的施星燦部隊轉業後紮根鄂西山區數十年,堅定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理想信念,時刻把羣眾冷暖放在心上,吃苦在前、享樂在後。電影開場,步入老年的施星燦臉上爬滿皺紋,渾濁的雙眼透着堅定,他在演講台上説“共產黨員這個稱號,它比我的生命更重要。”這個老人在漫長歲月中到底發生了什麼?能説出讓當下年輕人不理解,並覺得些許“煽情”的話?我承認,看到這裏就被吸引住了。

63年結婚,66年轉業,40之後和故交聶開奉重逢,再到2014年突發心臟病去世,施星燦將畢生都奉獻給了國家和人民,他用自己一個個感人的事蹟為自己的人生勾勒出了最耀眼的光芒。

電影最困難的部分應該是編劇。施星燦經歷過祖國最困難的那段時期,見證了改革開放、國家一步步富強,50多年的時光中有太多值得記述的事情,電影細節非常豐富,能看出編劇和導演做了很多功課、收集了很多資料,在106分鐘的電影裏很難盡數,只能不斷的做減法,留下塑造人物、彰顯人性光輝最重要的部分。電影做到了,走出影院,幾乎發生在施星燦身上的每一幕都歷歷在目,他在戰友的環繞下舉行了簡單的婚禮,為了能被分配到最艱苦的地方執拗的站在雪中等待領導批准,到了武陵山腹地的文鬥,為了一塊五毛錢的屠宰税他在風雪中單程80里路往返多次,為了工作他多年沒回家,父親去世都沒能回去奔喪……

電影沒有説教的意味,只是用冷靜的鏡頭展現施星燦工作中的點點滴滴,而這一個個小故事太有力道了,看到最後,我理解了電影開頭的那一幕,為什麼施星燦要説共產黨員的稱號比他的生命更重要,因為他一輩子都在踐行這句話。

另外必須要讚的,電影用編年體但沒有記流水賬,也不是假大空的歌頌角色,相反,施星燦每一個遇到的困難都很寫實、很接地氣,讓人感同身受。

比如他工作後第一個奮鬥的陣地文鬥,到了才知道,這個地方是“手捧一隻碗,裝滿一碗湯,白天喝太陽,晚上喝月亮。”從利川到文鬥坐牛車要十幾個小時,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老百姓缺少經濟來源,税收任務完不成,施星燦面對很多困難,去聶開奉家收屠宰税、去沒要收税等段落呈現出了工作的艱難,施星燦用實際行動帶動了財税所其他同志的工作積極性,終於超額完成年度工作任務。調到城關後的部分同樣生動,精準扶貧也碰到很多阻力,當地村民不敢嘗試種煙烤煙,施星燦把自己家裏的積蓄拿出來給村民買種子,為此和周秀蘭的矛盾也沒有迴避。

電影雖然不是大製作,但置景、服裝、美術都非常到位,細節上也很用心,比如走完80裏山路的施星燦能看到褲腿上的泥巴,聶開奉家的那場戲拍的特別好,房間裏沒有電燈,攝影藉助爐火和蠟燭完成了人物自然又生動的刻畫,他和施星燦喝酒燉的那鍋肉也非常寫實。而劇情上的前後呼應也讓人心生感動,比如施星燦和聶開奉喝完酒,把他的鋼筆送給了來弟,這支鋼筆對來弟是莫大的鼓勵,終於她成為村裏唯一一個大學生,畢業後在恩施民族學院當了教授;還有施繼革的家裏,牆上貼着廉政奉公四個字,顯然施星燦的言傳身教,讓自己的女兒也承襲了他的優良傳統。

看過電影之後,我上網查找了相關資料,更加深了對他的認識,他在14年的基層財税工作中步行里程超過了6個二萬五千里長徵,為國家作出卓越貢獻,但當單位分房時,卻堅持把三室一廳換成兩室一廳,一住就是34年,去世的遺書只有“革兒保重,一切從簡”八個字,因為他已經把自己的錢和書都捐了出去,留給女兒的只有自己的一身正氣和永不磨滅的甘於奉獻的精神。而這些,恰恰是當下年輕人缺失的,説到這裏,要感謝導演,在充斥着各種商業片的大環境下,拍出這樣一部真誠質樸、感人至深的電影。

武陵山上的星光觀後感篇2

我是90後觀影者,很幸運上班時間不長就有機會接受“信念老人”精神的洗禮。見賢思齊,更加確定未來要成為怎樣的人。

做追光者,靠信念讓夢盛開。文斗的大山孕育了老人的税夢,堅守的歲月,每天全力以赴,無怨無悔。《呂氏春秋》説:“石可破也,不可奪其堅;丹可磨也,不可奪其赤。”因為信念,奮鬥力量永存;因為信念,夢想始終清晰;因為信念,痛苦形同虛設;因為信念,目標終會到達。我要像施老那樣成為追光者,用信念武裝頭腦,樹立終身從税理想,在文祕崗位上勤學習、多讀書,磨練意志,勇挑重擔,為税收宣傳事業貢獻力量。

做掘光者,俯首甘為孺子牛。大山中行走,他結合實際為貧窮落後的山區羣眾開掘出一道道希望之光。雷鋒同志曾説:“青春啊,永遠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屬於這些力爭上游的人,永遠忘我勞動的人。”我要做掘光者,在青春裏書寫為人民服務的信仰,從每份税宣報道做起,從每次《税法進校園》做起,用最生動易懂的文字,傳遞最準確實用的税收政策。

做發光者,不朽精神永傳承。施爺爺是一道光,從過去亮到現在,還會照耀未來。新中國70年輝煌歷程,依靠無數個像施爺爺一樣默默發光的中華兒女,用奮鬥照亮了中國夢的輪廓,我要以他們為榜樣,傳承光芒,努力成為發光體,為中國夢、税務夢奮鬥終身!

武陵山上的星光觀後感篇3

看完《武陵山上的星光》,腦海中閃現着習總書記的話“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施星燦以“無我”的境界,為税收事業奉獻了一生。

施星燦之“無我”,是“共產黨員這個稱號,比我的生命更重要”的理想信念。拒絕在大城市工作、拒絕上調工資、拒絕住大房子,把僅有的積蓄拿來給村民買種子,挽起袖子幫村民修整烤煙房,靠着每月3040元退休費,資助近10萬元善款,用一生詮釋着“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羣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念茲在茲,心繫人民。

施星燦之“無我”,是“遍地哀鴻滿城血,無非一念救蒼生”的勇於擔當。“芝麻官,千鈞擔”,擔起這個責任,就得心中裝着人民、腳下沾滿泥土、肩上扛起責任、手裏握有辦法。文鬥區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經濟落後,税收任務年年不達標,施星燦知道税收源於經濟。經過不斷實踐,帶領團隊探索出“高山種植煙葉、平壩發展果園”模式,不僅解決了税收難題,更是讓百姓富裕了起來。

施星燦之“無我”,是“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堅定執着。對於長期不交税的釘子户,他像頭“犟牛”,數次翻山越嶺、風餐露宿,在風裏、雨裏、雪裏來來回回,幫助納税人解決難題,與納税人結成朋友,用真心、真情換回一分一釐的税款。

税收信息化讓我們的工作環境變好了,作為基層税務人,施老“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精神境界,依舊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要走出“小我”的圈子,收緊“自我”腳步,放下“唯我”架子,紮根基層,深入一線,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畏,以“無我”境界,做税收事業的“守夜人”。

武陵山上的星光觀後感篇4

5月20日是加長版税收宣傳月最後一天,因觀看電影《武陵山上的星光》變得難以忘懷,難忘施老用生命書寫的信仰,難忘物資匱乏時期人們相依相助,難忘始終不滅的責任之燈,一個個娓娓道來的淳樸故事,恰是當下最珍貴的品質,電影最感動我的有兩個鏡頭。

第一個鏡頭是施老為收一塊五毛錢屠宰税,在高寒山區風雪兼程。餓了用冷饅頭充飢,渴了抓冷雪解渴。施老用行動換得了農户信任,雙方不再是單一的徵納關係,更是朋友、親人。

聽前輩們講,六七十年代,在山區收税,徒步遠行、方向莫辨、飢寒交加,直白的鏡頭令我深深地震撼。九十年代騎輛老式自行車背箇舊挎包,為幾十塊錢税款累得大汗淋漓、説得口乾舌燥。

而現在可以説是指尖送税。互聯網、通訊設備、金三系統、電子税務局疊加,大部分業務動動鼠標、敲敲鍵盤就能完成,大大節省了徵納成本,提高了辦税效率。但取得納税人的理解支持,不能完全依靠冰冷的鍵盤和鼠標,還要像施星燦那樣用最原始、最真誠的方式——一雙腳、一顆心入户走訪、上門問需。

第二個鏡頭是妻子的忌日,步履蹣跚的老人獨自走過車水馬龍的街道,買來妻子生前最喜歡的蛋糕。

工作中施老是無私奉獻的共產黨員、税務幹部;家庭中是温柔體貼的丈夫、言傳身教的父親。

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他和妻子因革命理想相識相知相戀,又因黨員責任從x來到偏遠的貧困山區,相愛相守一生。

影片中妻子對丈夫的愛,就是對他一心為公、清貧樂道的理解和支持,對他幾十年如一日的悉心照料,一起經營着温馨的小家。而丈夫的表達就含蓄的多——幾十年磕絆和熱鬧過去了,你走之後黑白照片前跳動的微弱燭光,便是我雋永而悲切的懷念。

電影帶給我的感觸是立體的、豐滿的,既有時代呼喚的家國情懷、民族大義,又有着平凡日子中的細微感動。施老一直在走,走向妻子漸白的雙鬢和眼角的皺紋,走向女兒如竹拔節般的快速成長,走向蓬勃發展的新時代新税。

武陵山上的星光觀後感篇5

放棄大城市優越生活,選擇紮根最基層;用生命丈量下鄉收税的山路,留下血與汗的印記。《武陵山上的星光》令我內心久久難以平靜。

我爺爺是位老税務,從小耳濡目染,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漸漸體會到税務人的責任和擔當,瞭解祖輩父輩的付出與不易,税務老前輩是我的表率,我正努力向他們看齊。

爺爺出生於農村,清貧的家境讓爺爺更懂得知識的來之不易,步行幾十裏求學。十年寒窗苦讀,終於以優異成績考上x大學。

那個年代大學生是稀缺資源,爺爺卻放棄留在省城的機會,畢業後毅然回到家鄉紮根基層。我曾經問爺爺:這樣值得嗎?爺爺慈祥地笑笑告訴我:學成歸來、報效家鄉,我很幸福也很驕傲。

幾十年來,爺爺勤勤懇懇,管理菜場税收,從未拿過商户一塊肉、一顆菜。曾經有位菜農打聽到爺爺住址,送來一筐土雞蛋,一向和善的爺爺第一次生氣了:我是共產黨員,是人民的公僕,你們對我工作的滿意,才是對我最大的褒獎。

如今,我也頭頂税徽,走上爺爺曾走過的道路。工作後曾迷茫無措、曾受過委屈吃過苦,每每想起爺爺那輩普通又平凡的税務人的堅守和執着、付出與驕傲,他們就像税徽上點點星光,微小卻又閃亮,指引我前行,讓我充滿力量。

税務部門肩負着無比重大的責任,年輕税務人更應有激情和熱血,朝着優秀前輩們的光輝勇敢前行,牢記忠誠、乾淨、擔當,努力為税務藍增添一抹星光。

武陵山上的星光觀後感篇6

看到《武陵山上的星光》的劇情簡介時,第一反應是牴觸的。但是被朋友按在影院裏看到最後,意外的收穫了非常多的共鳴和感動,這是一部出色、接地氣的電影,並且用樸實無華的視聽語言,彰顯了人性的光輝。

範浩軍飾演的施星燦部隊轉業後紮根鄂西山區數十年,堅定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理想信念,時刻把羣眾冷暖放在心上,吃苦在前、享樂在後。電影開場,步入老年的施星燦臉上爬滿皺紋,渾濁的雙眼透着堅定,他在演講台上説“共產黨員這個稱號,它比我的生命更重要。”這個老人在漫長歲月中到底發生了什麼?能説出讓當下年輕人不理解,並覺得些許“煽情”的話?我承認,看到這裏就被吸引住了。

63年結婚,66年轉業,40之後和故交聶開奉重逢,再到2014年突發心臟病去世,施星燦將畢生都奉獻給了國家和人民,他用自己一個個感人的事蹟為自己的人生勾勒出了最耀眼的光芒。

電影最困難的部分應該是編劇。施星燦經歷過祖國最困難的那段時期,見證了改革開放、國家一步步富強,50多年的時光中有太多值得記述的事情,電影細節非常豐富,能看出編劇和導演做了很多功課、收集了很多資料,在106分鐘的電影裏很難盡數,只能不斷的做減法,留下塑造人物、彰顯人性光輝最重要的部分。電影做到了,走出影院,幾乎發生在施星燦身上的每一幕都歷歷在目,他在戰友的環繞下舉行了簡單的婚禮,為了能被分配到最艱苦的地方執拗的站在雪中等待領導批准,到了武陵山腹地的文鬥,為了一塊五毛錢的屠宰税他在風雪中單程80里路往返多次,為了工作他多年沒回家,父親去世都沒能回去奔喪……

電影沒有説教的意味,只是用冷靜的鏡頭展現施星燦工作中的點點滴滴,而這一個個小故事太有力道了,看到最後,我理解了電影開頭的那一幕,為什麼施星燦要説共產黨員的稱號比他的生命更重要,因為他一輩子都在踐行這句話。

另外必須要讚的,電影用編年體但沒有記流水賬,也不是假大空的歌頌角色,相反,施星燦每一個遇到的困難都很寫實、很接地氣,讓人感同身受。

比如他工作後第一個奮鬥的陣地文鬥,到了才知道,這個地方是“手捧一隻碗,裝滿一碗湯,白天喝太陽,晚上喝月亮。”從利川到文鬥坐牛車要十幾個小時,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老百姓缺少經濟來源,税收任務完不成,施星燦面對很多困難,去聶開奉家收屠宰税、去沒要收税等段落呈現出了工作的艱難,施星燦用實際行動帶動了財税所其他同志的工作積極性,終於超額完成年度工作任務。調到城關後的部分同樣生動,精準扶貧也碰到很多阻力,當地村民不敢嘗試種煙烤煙,施星燦把自己家裏的積蓄拿出來給村民買種子,為此和周秀蘭的矛盾也沒有迴避。

電影雖然不是大製作,但置景、服裝、美術都非常到位,細節上也很用心,比如走完80裏山路的施星燦能看到褲腿上的泥巴,聶開奉家的那場戲拍的特別好,房間裏沒有電燈,攝影藉助爐火和蠟燭完成了人物自然又生動的刻畫,他和施星燦喝酒燉的那鍋肉也非常寫實。而劇情上的前後呼應也讓人心生感動,比如施星燦和聶開奉喝完酒,把他的鋼筆送給了來弟,這支鋼筆對來弟是莫大的鼓勵,終於她成為村裏唯一一個大學生,畢業後在恩施民族學院當了教授;還有施繼革的家裏,牆上貼着廉政奉公四個字,顯然施星燦的言傳身教,讓自己的女兒也承襲了他的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