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愛國電影《甲午風雲》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79W

愛國電影《甲午風雲》觀後感精品多篇

甲午風雲觀後感 篇一

在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活動即將拉開帷幕之際,紀錄片《辛亥革命》開始播放了,作為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學者,我感到十分有意義。

任何一箇中國人都知道,現在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名副其實的大國,在國際社會中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儘管中國自身仍面臨許多挑戰,但是社會發展的堅冰已經被打破,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大趨勢已經不可逆轉。而在這一時刻,回顧近代中國走過的曲折道路,回顧百年前的先人們為改變中國面貌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奮鬥與犧牲,仍然是激勵我們繼續前進的寶貴資源。

近代前的中國曾經是大國、強國,但是近代以來,由於政治的腐朽與經濟的衰退,無法扼制西方列強的侵略與壓迫,在一次次列強的進攻面前敗下陣來。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都是中國被-迫割地賠款,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進而引起列強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國聯軍進入中國並強迫簽訂《辛丑條約》,迫使中國“將大沽炮台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務,而外國-軍隊則駐紮於中國京畿周圍的要地,實行永久軍事佔領。中國在西方殖民-主義強加的不平等條約體系束縛下一步一步地“沉淪”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中國人民當然不甘心承認備受列強欺凌的侵略現實,面對列強侵略的加深也掀起過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動。民族復興的追求是幾代人的目標、理想。但是,實現近代中國的復興則面臨十分艱鉅的困難:擺脱帝國主義的外來干涉侵略與壓迫是中華民族復興的第一步,而使廣大人民擺脱貧困,使中國作為大國富強起來,則是中華民族復興更艱鉅的一步。歷史上,許多人為這一目標曾經進行了多次嘗試,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從事的努力。中國近代史就是人們以這樣一種精神支撐着從坎坷中走過來的歷史。

我們重視辛亥革命,是因為儘管1920--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境遇的侷限,但是,辛亥革命掃除了兩千年來的封建制度,消滅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襲的制度。此後發生過兩次帝制復辟的活動,但都不能成功,説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這是相當重要的功績。

列寧曾就中國的辛亥革命表達過這樣的觀點:“沒有真實的民-主主義高-潮,中國人民就不可能擺脱歷來的奴隸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這種高-潮才能激發勞動羣眾,使他們創造奇蹟。在孫中山綱領的每一句話中都可以看出這種高-潮。”

辛亥革命吸納了當時幾乎所有的中國先進分子,他們獻身革命,同時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斷修正改變積貧積弱中國的想法。孫中山作為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與當時的志士仁人們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後中國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奪取革命果實而導致封建復辟,日本軍國主義提出企圖獨佔中國的“二十一條”加劇了中國主權淪喪。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革命黨人陷於苦悶的時候,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給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新的世界觀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20--年後,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共產黨人重新考慮中國的問題,科學地明確了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動力、性質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問題,認識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勝利的保障,是歷史的主人,自覺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喚起人民,並將其團結在自己的周圍,使之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主體力量,終於使復興的理想得以實現,使中國的面貌發生了鉅變。

百年後的人們已經很難切身體會辛亥時期的社會狀況,甚至不能理解當時的革命志士們的歷史性的抉擇。所以在辛亥百年後的今天,社會上流行着一些模糊的認識:如認為“辛亥革命給社會造成的破壞大於建設,延緩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進程”,或者認為革命的設計“超越了中國的國情”,“搞君主立憲會更好些,政治局面會更穩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進主義思想的產物”,還是避免為好。

其實,辛亥革命的親歷者們如何不歡迎以温和的沒有犧牲的方式改變封建中國的面貌呢?對辛亥革命時期革命者的人生經歷整體考察後即可看出:他們並非從一開始就醉心於以激進手段改變中國落後局面,但是在經歷了一再的失敗與挫折,意識到清王朝決不可能真心實意地退出權力的中心而實施“立憲”,而當時的政治環境也並沒有開明到可以以和平請願的手段而推動立憲的時候,他們才選擇了被認為是“激進”的革命道路,這其實是當時條件下應當做出的正確選擇。看了紀錄片,對革命者的選擇就會有更清醒的認識。

《甲午風雲》觀後感 篇二

一提到甲午中日戰爭,我想大家並不陌生吧。因為那是中國人民的恥辱,是中國歷史的恥辱。至今都影響着中國,也正是甲午中日戰爭才改變了中國的歷史,使中國經歷了一段艱難的歷史。

1894年7月25日是一個特殊的日子,為什麼這樣説呢?因為它是中日甲午海戰炮聲打響的日子。那一天被真實記錄在一部電影裏,那就是《甲午風雲》。

電影開幕了,一艘艘戰艦,一根根桅杆,北洋水師駐威海衞海軍的陣容展現在我們眼前。當年,中國海軍有世界一流的速射炮、大火炮,能使敵人聞風喪膽,可為什麼偏偏打不過日本鬼子呢?我繼續往下看。

日本鬼子來我國疆域騷擾了,可我方軍艦按兵不動,為什麼!?敵人越來越近了,可除了有幾艘軍艦在阻擋敵人進入港口,仍然沒有軍艦開炮,這又是為什麼??一艘我軍運兵船要吃不住敵人的炮火了,可還 是沒有軍艦還 擊,一個炮手出現了,他把艦上掛起的白旗扔進水裏,怒氣衝衝地去找艦長質問,可得到的回答卻是“我們不能和他們斷絕友好關係!禁止開炮!”那個炮手怒氣衝衝,約了兩三名愛國水手,對準敵艦開了火,打得他們抱頭鼠竄。

我看到這,不禁為那個開炮的勇士叫好。為什麼不準開炮?因為上級不允許;為什麼上級不允許?因為慈禧太后貪生怕死,一心割地求和。

那個神炮手竟被開除了,他投奔了“致遠”號的鄧世昌。鄧世昌給李鴻章送沿岸百姓們的請戰書,偶然聽到李鴻章和外國佬的談話,説什麼“你們中國為什麼向我國巡邏艦開炮?如果再這樣我們將斷絕與貴國的關係。”“我們將保護貴國不受侵略,不過要多少多少銀兩。.。.。.” 鄧世昌一腳踢翻桌子,撞開門,對外國外交官大罵一通。水手們因聽到李鴻章手下貪生怕死之人的謠言,跑到鄧世昌居所前,聽見他正在彈琴。那琴聲滿懷悲憤,源遠流長;那琴聲滿腔怒火,壯懷激烈;那琴聲波瀾壯闊,翻江倒海;那琴聲風馳電掣,一瀉千里!他想起了外國人的話裏有話,李鴻章所受的壓迫,慈禧太后的暴政。那琴聲飛快地響着,疾速地響着,越來越猛烈,越來越精彩!“嘣!”絃斷了。

我看到這裏,也為鄧世昌喝彩。他那彈琴的節奏,琴聲的剛烈,無不體現出他對外國侵略者的憎恨,對正義的執着,對慈禧的反抗,對光明未來的追求!

甲午風雲觀後感 篇三

今天,我們看了《甲午風雲》這片電影,這片電影主要講的是:主角鄧世昌在一次海軍之戰中奮勇殺敵,自己的軍艦被日本魚雷炸到了。

大概內容是:別的國家見到中國的地方很大,而且中國的財寶也很多,想要佔領中國。

説是要和中國一起抗爭,實際上是想趁這個時候消滅中國。

鄧世昌卻不管這一套,他的主要責任是海上戰爭。

第一次戰爭中,一個軍艦上的主管方大人貪生怕死,想投靠日本人,還沒戰鬥就舉白旗。

一個叫王伯承的水手一槍把白旗打了下來,還扔到水裏,意思是誓死不罷休,一定要打敗日本人。

這個方大人看到白旗沒了,就躲在船艙的一角,等着別人把他打死。

這個王伯承水手不管殺頭,開炮把“吉野”號打跑了。

論功請賞的時候,這個方大人一定是跑到最前面邀功。

別人問他為什麼能打敗,他就説:“我這件海上小事還是別説了吧!”鄧世昌問他為什麼掉頭,他就説自己假裝逃跑,在後面攻打敵人。

鄧世昌問他為什麼躲到船艙,他説:“胡説,你有什麼證明我是躲在船艙裏呢?”鄧世昌説:“因為你的水手王伯承説的。

方大人就説:“他胡説!”那樣子就像想一下殺死王伯承。

第二次海上大戰,鄧世昌駕駛的“致遠”號在海面上打,屢中敵艦,百發百中真是厲害,可是最後也被魚雷炸沉了。

鄧世昌在海軍上立了大功,讓別人懂得海軍的責任,鄧世昌是最負責人的。

甲午風雲觀後感 篇四

今天,我看了《甲午風雲》這部電影,這個歷史片是寫了中日兩國在海上大打仗,主角是鄧世昌。鄧世昌領隊打日本鬼子的四艘軍艦,最後鄧世昌英勇的為祖國犧牲了。就是因為鄧世昌的犧牲,我們才懂得了應該愛國。

課文中也寫到了鄧世昌的英勇,對敵人心狠手辣,對百姓和諧善良。這次失敗,就是因為一些不為國家着想,貪生怕死的人造成的。他們想投靠日方,不受生死的折磨,不用打仗。而一些愛國之子跟着鄧世昌一起反抗日本,不讓日本進入我國的海防線。我特別欣賞鄧世昌的他指揮的‘致遠號’,鄧世昌曾説過一句話,讓我非常佩服:“我們為國而戰,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鄧世昌對國家做出了這麼多的貢獻,老天為什麼不看一看,睜睜眼,為什麼不保佑他大難不死呢?鄧世昌的`英勇行為讓我們知道一定要愛國。鄧世昌失敗了,覺得愧疚,活活淹死在大海里。

雖然失敗了,但是努力了,一點也不必傷心,“鄧世昌,你永遠深深地刻在中華人民心中!”

甲午風雲觀後感 篇五

中國人都不想懷念以前的悲慘,因為我們落後,我們在捱打。我們在解放後的快速發展,使得我國家越來越有世界大國的風采。但是居安思危方能成奇遠,回顧歷史才能成其高。不準備就會落後這是定律。

日本的侵略太誇張了。它的誇張不在於它的強大,而在於它要侵略的明顯態度。那麼明顯的態度下侵略竟然成功了。這代表一個國家的懦弱,也代表一個國家的腐敗。所以中國的幾十年被掠奪被侵佔是必然的。雖然中國有無數能人志士想要反擊,但是在上層的壓力下沒能成功。上層並不思考失敗的後人民的悲苦,他們只思考能不能繼續享受。所以甲午戰爭中就有很多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在此刻就應是英雄的人物,但是他們只能在那裏去承受着無奈的痛苦。所以缺乏預見,準備不足,片面委曲求全是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甲午戰爭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給中國帶來了太多的痛苦。當時中國並不弱小,據資料比較中國的海洋戰艦並不比日本差,但是輸的那麼慘。最激烈的黃海海戰更慘,缺乏預備使帶船的鄧世昌都沒有辦法,只有選取自盡來報國。一個民族要有骨氣,活着的人必須要有骨氣。甲午戰爭中人民羣眾和愛國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都在甲午風雲中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我國曆史是屈辱的,沒有人能改變,也沒有人能夠否定。可我國人民也是堅強的,在這麼長時光我國人民沒倒下,不斷的發展中站得越來越穩。此刻我們的國家強大了,由過去外國瞧不起的“東亞病夫”到這天的“體育強國”這有着無數人的努力。國家不能在不改忍讓的地方忍讓,否則國家就是一片被侵略地。很多方面都面面俱到很難,所以在大方向上國家不能錯,每個人也不能錯。

所以應對現實我們只有拼搏,不能輸給自我!

甲午風雲觀後感 篇六

《甲午風雲》這部影片主要講了1894年,蓄謀侵華已久的日本在中國領海內隨意挑釁,製造事端,讓百姓極為不滿。於是請了一位老教書先生寫了一張萬民折,要求國家向日宣戰。可沒人敢交,正發愁時,鄧世昌來了,他答應一定幫人們交上去。可由於北洋大臣李鴻章及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等畏懼日寇,極力主和。日寇得寸進尺,擊沉中國商船,百姓無辜遭難。

以“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官兵和威海百姓,面對日寇的囂張氣焰,毫不畏懼,堅決要求與日寇開戰。但李鴻章藉口保存我軍實力,多次拒絕官兵們的請戰要求,鄧世昌還因揭露方伯謙而被革職。

日寇不宣而戰,愛國官兵和百姓的主戰聲浪一浪高過一浪,李鴻章被迫起用鄧世昌。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貪生怕死,在海戰中故意打錯旗號,使北洋艦隊旗艦被日擊沉。鄧世昌率領“致遠”號代替旗艦指揮出戰,全艦官兵英勇作戰,擊中日軍旗艦“吉野”號。但我方彈藥卻已用光,作戰形勢非常不利,鄧世昌決定直接硬撞敵艦“吉野”號,就在緊急關頭, “致遠”號不幸遭遇兩顆魚雷,全艦官兵以身殉國。

看到這裏,我不禁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感到氣憤,更為鄧世昌及全艦官兵的英勇報國,視死如歸的`決心感到震動。沒想到在腐朽無比的晚清中,還有着這樣感人的事情,更沒想到一向是我感到恥辱的甲午戰爭中,還有這這麼多的愛國將士存在着。

觀甲午風雲有感 篇七

甲午戰爭發生於1894年7月。它的發生是日本密謀已久的。觀看甲午風雲,我深深地被鄧世昌那偉大的愛國精神感動了。

1894年,蓄謀侵華已久的日本帝國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製造事端。北洋大臣李鴻章及其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等極力主張求和。日寇擊沉中國商船。以“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官兵和威海百姓,堅決要求對日作戰,但兩次請戰均拒絕。並因揭露方伯謙而被革職。日寇不宣而戰,民憤四起,李鴻章被迫起用鄧世昌。

在海戰中,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貪生怕死,故意打錯旗號,後旗艦被日擊傷。鄧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鬥,擊中日軍旗艦“吉野”號,最後因彈絕,鄧世昌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但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犧牲。

鄧世昌和那些愛國將士雖然犧牲了,但他們永遠活在我們的心裏。我十分痛恨那些貪生怕死的清朝官員,他們雖然是中國人,卻不想為人民的利益而戰,貪生怕死,遇到戰爭就退縮,他們的罪行讓他們失去了當中國人的資格,和鄧世昌等愛國將士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鄧世昌是一個願為國家犧牲自己的人,是一個願為民族犧牲自己的人,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甲午風雲影片展現甲午海戰這一歷史事件,悲壯地歌頌了海軍將領鄧世昌、水兵王國成等英雄們威武不屈的英雄氣概,深刻地揭露了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本質和清廷的昏庸腐朽,

我們要好好的學習鄧世昌的精神。少年強則國強,我們一定要努力的學習,在長大了以後繼續發揚這一種精神。報效祖國,報效人民!為祖國的繁榮富強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篇範文:甲午風雲觀後感作文

今天,我看了甲午風雲,裏面的故事很感人,也讓人憤怒,裏面的清政府太腐敗了,鴉片戰才過去的,也沒有給他們敲個警鐘,還是那麼貪生怕死,裏面的慈禧太后,大手大腳的花錢,將海軍的經費用來辦壽辰還説辦完壽辰再買也不遲,害的鄧世昌和他的弟兄們到最後沒能換個新船,連炮彈都沒得用了,只能拿船去撞擊敵人,到最後被敵人用魚雷炸死,為祖國光榮的獻身了,而其他艦隊也被敵軍炸沉了,全軍覆沒,集體光榮獻身了。

裏面的大臣也貪生怕死,tanwufubai,在掛旗時,故意掛錯,還掛白旗,導致全軍覆沒,自己也被炸死。日本人的總統帶領大家一起捐款,為海軍出力,去買最新的軍艦。中國人卻大手大腳花錢,到處tanwufubai,貪生怕死,連炮彈都不給,不敢打仗,以保存我軍實力為藉口,向日本人求和,向英國等求救,讓他們來幫忙解決事情,自己躲在老窩裏不敢出來。

這裏面的清政府一點也沒有中國的氣魄,像一隻惺羊,任人宰割,毫無還手之力。

再看看現在的釣魚島,日本人還正麼囂張,沒經過我們的允許就私自買島,我們同意了嗎?我們中國不能腐敗下去了,中國人站起來吧!

甲午風雲觀後感1100字 篇八

看了《甲午風雲》這部電影,我為鄧世昌濃弄的愛國情意所感動。

電影描述了1894年,日本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北洋大臣李鴻章極力主張求和。致遠號”管帶鄧世昌主動請纓,海戰中,鄧世昌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鬥,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後來因為炮彈已經打完了,鄧世昌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做出了這個決定後,全艦無一人退縮。但是在追趕“吉野”號時,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壯烈犧牲。到現在這部展現以失敗告終的中日甲午戰爭的悲壯史詩還 時時刻刻震撼着我的心靈!

自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近代史,是一部飽受帝國主義列強凌辱瓜分的劇辱史,也是一部中國人民前仆後繼英勇抗擊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史。爆發於十九世紀末的中日甲午戰爭,雖然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但影片在表現這一歷史悲劇時,則突出了中華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氣勢磅礴地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頌歌,把一段本是“灰溜溜”的歷史,塑造成了一件“亮晶晶”的傑出藝術經典。發生在一個世紀前的甲午海戰,一直是我中華民族的恥辱。日本自從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他看到歐美殖民者紛紛侵佔中國領土,也對中國虎視眈眈,1894年,日軍挑起了侵略朝鮮和中國的中日甲午海戰。

甲午海戰這一個歷史事件,悲壯地歌頌了海軍將領鄧世昌,水兵王國成等中國廣大愛國官兵在黃海海戰中頑強的戰鬥精神和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體現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我國反侵略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同時也揭露了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本質和清廷的昏庸腐敗,暴露了慈禧、李鴻章、方伯謙等民族敗類賣國求榮的醜惡嘴臉。

經過甲午海戰,對中國對日本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對於中國,被迫簽訂了又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清政府已經完全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甲午海戰的失敗,使洋務派“自強求富”的夢想最終化為泡影。自此,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而勇敢先進的中國人,也在血與火的交織中奮勇抗擊,和爭取民族獨立,拉開了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的序幕。

對於日本,不但擴大了殖民地範圍,戰爭賠款也使日本的經濟飛速發展。自此,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在全世界的範圍內與列強爭奪殖民地的鬥爭也日趨激烈,為發動新的戰爭作了準備,最終形成了法西斯策源地,為其上世紀30年代大舉侵華埋下了伏筆。

110年前,在我國黃、渤海水域爆發了震驚中外的甲午海戰,那是場刻骨銘心的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創傷,至今仍隱隱作痛。110年的國恥,提醒我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100年的屈辱,我們將永不忘記。

今天,我們要學習鄧世昌那種氣壯山河的英雄氣概和堅強不屈偉大精神,現在,我們的國家強大了,她的強大靠的不是別人,靠的正是這一代又一代的人的勤奮與努力。當然還 有那在戰場上付出了生命與鮮血的英雄人物。我們將高喊着“振興中華”來祭奠那些在戰爭中為國捐軀的民族脊樑!

甲午風雲觀後感 篇九

這天,我們看了《甲午風雲》這片電影,這片電影主要講的是:主角鄧世昌在一次海軍之戰中奮勇殺敵,自我的軍艦被日本魚雷炸到了。

大概資料是:別的國家見到中國的地方很大,而且中國的財寶也很多,想要佔領中國。説是要和中國一齊抗爭,實際上是想趁這個時候消滅中國。鄧世昌卻不管這一套,他的主要職責是海上戰爭。第一次戰爭中,一個軍艦上的主管方大人貪生怕死,想投靠日本人,還沒戰鬥就舉白旗。一個叫王伯承的水手一槍把白旗打了下來,還扔到水裏,意思是誓死不罷休,必須要打敗日本人。這個方大人看到白旗沒了,就躲在船艙的一角,等着別人把他打死。這個王伯承水手不管殺頭,開炮把“吉野”號打跑了。

論功請賞的時候,這個方大人必須是跑到最前面邀功。別人問他為什麼能打敗,他就説:“我這件海上小事還是別説了吧!”鄧世昌問他為什麼掉頭,他就説自我假裝逃跑,在後面攻打敵人。鄧世昌問他為什麼躲到船艙,他説:“胡説,你有什麼證明我是躲在船艙裏呢?”鄧世昌説:“因為你的水手王伯承説的。”方大人就説:“他胡説!”那樣貌就像想一下殺死王伯承。

第二次海上大戰,鄧世昌駕駛的“致遠”號在海面上打,屢中敵艦,百發百中真是厲害,但是最後也被魚雷炸沉了。

鄧世昌在海軍上立了大功,讓別人懂得海軍的職責,鄧世昌是最負責人的。

甲午風雲觀後感700字 篇十

在茫茫黑夜,我打開電腦,興致勃勃的看起了電影《甲午風雲》,看完後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在 9 年,日本在中國海域內肆意挑釁。大臣李鴻章極力主張求和。“致遠號”的艦長鄧世昌主動請戰,戰鬥中,鄧世昌代替“定遠號”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全艦官兵英勇作戰,將日本艦隊打得落花流水,倉皇而逃,但因炮彈打光,鄧世昌做了個很重大的決定:將“吉野號”撞沉!全艦官兵沒有個人退縮,但是“致遠號”卻被“吉野號”的魚雷擊中了,在瞬間爆炸了,這位海軍將領在黃海犧牲了。

這部電影讚揚了鄧世昌,王國明等愛國將士,也讓慈禧,李鴻章,方伯謙等人的醜惡嘴臉暴露。清朝政府的昏庸腐敗,民族敗類的賣國求榮,成為了甲午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本來中國的國力和軍事實力不在日本之下,但慈禧和李鴻章過於依靠外國而不把中國發展好,讓無數的人在這次的戰爭中喪命,讓中國人民蒙受恥辱,中國越來越弱,日本越來越強,使他們想佔領中國的夢想更進步。

00多年前的戰爭在中國人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創傷,至今還隱隱作痛。鄧世昌和那些愛國將士雖然犧牲了,但他們永遠活在我們的心裏,我十分痛恨那些貪生怕死的清朝官員,他們雖然是中國人,卻不想為人民的利益而戰,遇到戰爭就退縮,和鄧世昌等愛國將士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鄧世昌是個願為國家和人民犧牲自己的人,雖然他有點魯莽,但在人民的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那些日本帝國的人卻不斷侵略中國。讓愛好和平的人民痛恨!我們要學習鄧世昌這種氣壯山河的英雄氣概和英勇的愛國精神。現在我們的國家強大了,由過去外國瞧不起的“東亞病夫”到今天的“體育強國”,以及全國上下萬眾心,抗震救災,“神七問天”都是我們的英雄用他們的血肉之軀和代代的中國人民的勤奮和努力換來的。我們定要好好學習,“振興中華”來祭奠那些在戰爭中為國捐軀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