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見字如面》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32K

《見字如面》觀後感精品多篇

《見字如面》觀後感 篇一

近期,一檔讀信的節目火了:一封封信,幾位老戲骨的深情講述,使得黑龍江衞視的《見字如面》引起觀眾的共鳴。

隨後,央視的《朗讀者》火熱開播。3月4日,麥家登上講台,現場朗讀了他寫給兒子的一封信,並分享自己與兒子麥恩的一段往事,讓觀眾不覺間涕淚俱下,有人甚至將這封信封為“2017最感人家書”。

《查令十字街84號》裏寫道:“一旦交流變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翹首引頸、兩兩相望,某些情意也將因而迅速貶值不被察覺。”而書信,正是這樣的保留情意和時間的特別方式。

書信,歷來是人們流露真情的方寸之地。家人之間,通過家信能夠淋漓暢快地表達真切的關愛;情人之間,有時候當面無法表述的情感,通過書信就能夠向對方表達出口語無法傳遞的細膩、動人的情感。

當人們在電視上津津有味地聆聽一封書信時,他們聆聽的是什麼?其實是一種情感的共鳴,一種心理的共振。

仔細看,觀眾不難看出,整個讀信過程,歸亞蕾的眼睛都是通紅充血狀態,這是她為準備節目而熬紅的。她把自己要讀的信件反反覆覆地看,少説也讀過二三十遍,很多信件都到了可以脱稿的地步。

張國立也在第一期中兩次登台,一次他演繹一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一次他和王耀慶攜手演繹黃永玉和曹禺的往來書信。朗讀韓愈腦路清奇地給鱷魚寫信時他敲山震虎、恣肆揮灑,演繹中國莎士比亞曹禺回覆朋友黃永玉率真的藝術批評時,他收斂沉潛,豁達穩重。

對於一個身兼數職的當紅實力派而言,張國立的行程從來都是滿滿當當,但他僅聽到“見字如面”四個字,就被深深打動,毅然決定擠出時間前來。對於張國立來説,表演藝術家的稱謂實至名歸。觀眾對於他的每一次亮相都給予高度讚賞,認為他都已經不是表演,而分明就是最真實自然的寫信人本身。

台灣演員王耀慶,在《見字如面》舞台上一掃過去觀眾對他“全中國最適合扮演金領的演員”的定式思維,展現自己的多元形象塑造才華。“一張面孔下隱藏着無數的可能性”成為觀眾通過《見字如面》對原本就魅力四射的王耀慶新認識。而他自己也表示,在《見字如面》投入到完全不同的寫信人的角色裏,非常具有挑戰性,也非常過癮。

看見字如面的觀後感範文字 篇二

儘管手寫書信的時代已經悄悄溜走,但是《見字如面》彷彿文化界的一股清流,將書信最純粹的一面展現在了大眾面前。帶領的觀眾重新温習書信裏不為人知的感動與記憶。《見字如面》以書信的方式重新喚起了中國人民心中對書信的那份情愫。

節目入選了差不多有一百多封信,不分時代、人物,真實全面的再現了中國各個階段。從春秋到民國,一直到現在,人性的善惡交織,時代的重檐迭蕩,在書信裏都得到了最好的表達。

第一季的《見字如面》邀請了娛樂圈的諸多明星,例如林更新、張國立等人,他們用聲音扮演寫信人,在各大媒體以及現場觀眾的注視下把信件一封封讀出來。這些信件裏飽含着太多的個人情感與時代背景。當每讀一封信是,我都感覺是在重温一個歷史場景,使自己置身其中,國破家亡、羈旅悲愁、盛世王朝一一通過文字生動形象的表達了出來。當時的社會氣象以及歷史人物,彷彿栩栩如生的展現在你的面前。

書信是我國傳統文化一大成就之一,守住傳統,匠心以成。在當今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社會生活裏,電腦、手機等科技產品充斥着人們太多太多的生活時間,書信彷彿漸漸被人們所遺忘。而這樣一、一檔的綜藝節目,彷彿又喚起了我對書信的熱愛。心急的我立馬給媽媽寫了一封信。書信彷彿就是通往心靈的快遞列車。每當落筆寫信,或者讀信,都能感覺到自己彷彿身臨其境,沉浸於情感之中不能自拔。

書信沒有矯揉造作,沒有嬉笑歡騰,但它卻用最實在的方式打開人們的心靈。

我愛《見字如面》,更愛書信。

《見字如面》觀後感 篇三

關正文説,籌備《見字如面》,最艱難的莫過於信件選擇,最讓人驚喜也是這些入選信件。幾乎每一封信件都會讓人感到意外,每一封信都有一種特殊的力量敲擊人心。

數十位文化名人和信件收集家、多家信件博物館和檔案館參與了節目所需的信件收集推薦工作。

節目入選的一百多封信件,跨越古今,涵蓋中國歷史的諸多階段。從春秋時代的第一封私人家書,到魏晉唐宋,從晚晴民七年級直到現在。

關正文介紹,最終入選信件強調了關涉歷史的重要性、當事人的重要性和信件內容的有趣性。但所有標準最終其實只有一個:這封信值得更多人看到。

最終入選的信件,包括那些影響世界、影響中國的重大歷史事件,也包括已成歷史的社會生活的有趣片段和截面。

一百多封信件呈現出對應複雜歷史的豐富的多樣性。有求愛信也有分手信,有戰爭中敵對雙方的平靜通信,也有父子間脣槍舌劍的激越交鋒,有名人不為人知的心事,也有荒唐年代的錐心往事。無論是情感狀態、價值觀念還是文字風格,都是多元呈現。

歷史的不斷重複,人性的善惡交織,讓信中的生活跟今天的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所有的歷史因此也都成了當代史,成了人們身邊的歷史。

入選的那封2249年前由秦國將士黑夫和驚兩兄弟寫的家書中,已然定型了今天信件的模樣。

兄弟倆除了殷殷問候家人之外,也毫不隱晦地直接向家人要錢要新衣服,此外還告知,官府因為他倆衞國有功已經給家裏授予爵位,文書應該已經送到。

這封信是黑夫和驚的大哥衷的陪葬品。用兩封信陪葬,其中的兄弟情深可見一斑;此外,從信中也可看出:分封授爵光宗耀祖從來都是將士敢死的動力;即使強盛如秦,也管不起將士的衣服和零花錢。

記現場宣讀的所有古代書信都被翻譯成了生動的本站。古文變得親切,也變得陌生。

在關正文眼裏,這是一個回到常識的過程。“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是異常豐富的,不然也活不到今天。我們今天世界幾乎所有的遭遇、所有的情感,古人全都經歷過。大家未必要去愛古文,但通過讀懂他們寫的那些信,大家一定不會感覺那是發生在古代,一定會感同身受,也一定會愛上古人。”

《見字如面》觀後感 篇四

作為一個純粹的讀信節目,《見字如面》的出現無疑是帶着些冒險意味的。不似某些情感節目中以拆信為表、窺探家庭醜聞為實的做法,《見字》走的是文化爭鳴的路子,它選取的信件遠至公元前223年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封家書,近至十多年前羅永浩寫給俞敏洪的求職信。讀信人不僅有時下熱俏的鮮肉林更新,也有演藝界的泰山北斗張國立、歸亞蕾老師等。

根據撰信者真實身份的不同,讀信人的選擇也兼顧了性格、年齡等考量。另一邊,因着信件年代久遠,節目組還將涉及文言文的部分做了準確又保留意藴的白話翻譯,觀眾理解方便,也更易將思緒沉浸在信件詮釋的過程中。而在第二現場,還有主持人翟毓紅與楊雨、許子東兩位文化嘉賓進行對談,分享信件由來或解讀深層涵義。這麼看,倒有些《鏘鏘三人行》的意思。

説起《鏘鏘》,兒時最愛看竇文濤、樑文道、許子東三大才子指天説地、談笑風生,而今再見許老,脾氣稍斂,但論事更為透徹直接。許是擔心審核問題,主持人小翟與楊雨總是強加打斷,觀眾與許老皆未能盡興,十分可惜。另一位嘉賓楊雨是百家講壇的常客,對納蘭容若偏愛有加的她是典型的感性派學者,解讀時除偶爾掉書袋外,總不免將自我情感投射在信件中,於此,有觀眾戲稱道:“楊雨讀了很多書,而許子東讀明白了很多書。”也是見仁見智了。

除此之外,小翟作為主持人的控場能力也亟待提升,安靜深沉的第一讀信講台,混搭着嘈雜急切的第二抒發現場,總歸顯得突兀。畢竟節目初衷,不過也是為了交待一句:我們總説得太多,卻察覺不到想得太少。

儘管第二現場略有缺憾,但讀信現場卻是誠意滿滿。三期裏,個人最喜歡何冰和歸亞蕾老師的演繹。何冰其人,二度摘得中國話劇界最高獎項梅花獎,表演功底自然不容多説,但令我訝異的是,他打動我的並非慷慨激昂的情緒張力,而是在詮釋一封由普通父親撰寫、以表達為子前途擔憂的家書時,那份面對孩子哭笑不得又無可奈何的真切。那封信的名字叫《其實爸媽也是裝的》,拿捏“裝”,多一分則油滑,少一分便拘束,幸而是何冰,讓“可憐天下父母心”的主題顯得並不那麼生硬、悲慼。

三期節目裏,我曾為兩封信落過淚,一封是蕭紅在臨終前寫給弟弟的《有你們,中國是不會亡的》,另一封是張曉風作為母親寫給全社會的《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而兩封信的演繹者,都是歸亞蕾老師。此處,原諒我無法用言語準確形容她聲音的力量,只得截取她讀張曉風的片段,讓大家聊以感受。

如今,《見字如面》在豆瓣的評分已高達9.3了,但我深知,與其他消費着顏值、笑料、緋聞的節目相比,《見字》註定只能是小眾的狂歡。可我卻期望它能撐得久一點,有第二季、第三季,有更多的人知道它,願意停下小駐,並被它打動。箋短情長,願迷途未遠,還能追回已逝的時光。

看見字如面的觀後感範文字 篇五

黃永玉口中的節目是《見字如面》。2016年,關正文和他的團隊從上萬封信件中,挑出近百封信,由張國立、王耀慶、歸亞蕾、何冰、蔣勤勤、林更新、徐濤、張涵予等明星,通過聲音表演。每封信平均朗讀時長5—7分鐘,整集節目60分鐘,每週在視頻網站和黑龍江衞視播出,此外,每段朗讀還被做成“單曲”傳播。

演員王耀慶和張國立分別在節目中扮演黃永玉和曹禺,朗讀了兩封可以載入現代文學史的信——黃永玉寫給曹禺的“批評信”,以及曹禺的回信。

黃永玉給曹禺的信寫於1983年3月20日,信中,59歲的黃永玉對73歲的好友、兄長曹禺的批評直截了當。“我不喜歡你解放後的戲,一個也不喜歡。你心不在戲裏,你失去偉大的靈通寶玉,你為勢位所誤……你泥溷在不情願的藝術創作中,像晚上喝了濃茶,清醒於混沌之中……誰也不説不好,總説,高,好,這些稱頌雖迷惑不了你,但混亂了你,作踐了你。寫到這裏,不禁讓我想起莎翁《馬克白》裏的台詞:醒來啊,馬克白,把沉睡趕走!”

4月2日,黃永玉收到了曹禺的回信,曹禺在信中連連稱驚奇,“你指責我近三十餘年的創作,泥溷在不情願的藝術創作中,這句話射中了我的要害……我現在正在寫一個劇本,它還泥陷於幾十年的爛坑裏,寫得太實也陳腐,彷彿只知沿着老道跋涉,不知回頭是岸……”曹禺後來還鄭重其事地將黃永玉的信裱起來掛在家中。

看見字如面的觀後感範文字 篇六

從《見字如面》合集第一期,觀眾可以看到,每期60分鐘的時長裏有至少七封信,除了明星的演繹之外,還有文化嘉賓坐陣第二現場,品鑑明星的表揚,並對每封信的來源和背後的故事逐一進行闡釋和解讀。

第一期節目,《見字如面》就如同開出一部時光穿梭專列,大千世界,人生百味,雲集至此。

8位寫信人跨越古今,既有2200多年前的秦掃六合軍中的大頭兵黑夫和驚,又有唐代大家韓愈,民國洛神蕭紅,當今藝壇宿將黃永玉、曹禺,寶島歌后鄧麗君和蔡琴;而收信人更是洋洋灑灑,父母高堂,好友親眷、吃瓜羣眾,甚至還有一條鱷魚!

8封信給出情感體驗也非常豐富:黑夫與驚與家人的兒女情長、與他們的大哥衷至死不渝的兄弟情深;蕭紅把對弟弟的思念上升為對抗戰取勝的信念:中國有你們,中國不會亡的;韓愈借罵鱷魚,祭出這篇指桑罵槐敲山震虎的檄文,一片拳拳愛民之心;蔡琴為前夫楊德昌去世致媒體的公開信,呈現出一個女人的深情與失落、痛苦與超脱,更表達了一個女人的大愛;黃永玉與曹禺之間呈現的是君子之交真如鐵,披肝瀝膽,見骨見血,而鄧麗君和她亦師亦友的老師莊奴的交往,則呈現了友情的另一面,歡快輕靈,心心相印。

第二期即將上線的節目,從前兩天推出的單曲看既有民國才女林徽因寫給徐志摩的分手信,又有“三體老爸”劉慈欣用科幻向女兒抒情,真可謂跨度奇偉。這一集,即將給觀眾帶來什麼樣的情感巔峯體驗?銷魂蝕骨的愛情?感天動地的親情?奇幻美妙的友情?讓我們拭目以待,洗耳恭聽。

《見字如面》觀後感 篇七

看了兩期《見字如面》,喜歡得緊。它從眾多綜藝節目中脱穎而出,猶如文化界拂過一絲春風,心曠神怡。聽信中內容,也如飲清泉,甘之若飴。

嘉賓老師説,書信正在走向消亡,但它承載的文化及文明不應該被消亡。它應該轉移到電子媒體和互聯網上去,我們現在就在做這樣的事。

不覺便想到曾經的自己,與家人、好友、筆友通信的年歲。十月回老家,還將那一盒子保存完好的一百多封書信翻出來,夜深人靜坐在燈下,通讀了一遍,內心沉浸於對當日情景的回憶中。一邊回想是哪些年,哪些月的事,一邊不禁感慨萬千。

寫信人早已不知去向,只剩讀信人悵然若失。世事無常,萬物都不足以長久倚賴。

看那時的信,有種純粹的美。在信中聊的盡是些細微的心緒起伏、變化,一種情緒都要寫滿幾頁信箋來表達,好像那樣才完整,擱筆時,竟還有種嬌羞之感。

後來那些與我通信之人,都失去了消息,他們曾在我生命裏出現過,而後便漸遠無書,那些不便宣之於口卻全藏在字底的情愁,恐怕一去不復返了。

《見字如面》的第一期,我很喜歡蕭紅寫給弟弟的信,文字返璞歸真,像是嘮家常一樣,情感並不是吶喊式的濃烈,卻也承載着不可説的手足情深。

我會想念在大學時期,與妹妹通信的日子。妹妹走上社會較早,在社會上摸爬滾打,早已懂得世事艱辛,可她從來不與我説。我在學校唸書,住在象牙塔裏,與她説的都是些理想主義的話。於她而言,她的理想早已死在棄學的前夜。

但她仍然支持我,每次在信裏無比驕傲的告訴我,姐姐是她最崇拜的人,並以此激勵自己,要努力工作,助姐姐實現願望。現在讀來,無比觸動。

印象深刻的是,2008年我北上抵京,在一家做書畫的公司上班,我去報道的那天,因為行李較多,是妹妹送我去的。返回的時候,老闆開車送妹妹去地鐵口。

在車上,老闆與妹妹嘮家常,閒聊起我時,妹妹很驕傲地説,我姐姐以前成績好,會寫文章。她很厲害的,以前作文還得過獎,常在班上當範文誦讀的。

那時候,我非常不情願她在別人面前如此説,若是有個地洞,當時必定鑽進去了。我全程都是黑臉的,只有妹妹還是一副驕傲的表情,真正是以我傲的。

現在想來,家人以你為傲,打心底崇拜你,那是真的愛你啊。

當歸亞蕾讀到蕭紅寫給的弟弟的那封信的最後幾句,只覺明天的明天又在哪裏:

雖然我給的你信,你沒有收到,我也沒能看見你,但我不知道為什麼竟很放心,就像見到了你的一樣。因為你也是他們之中的一個,於是我就把你給忘了。

但是從那以後,你的音信一點也沒有。而今已經四年了,你到底沒有信來。

我本來不常想你,不過現在想起你來了,你為什麼不來信。

想象蕭紅獨自孤零零的躺在香港的病牀上,來寫這樣一封信,何年何月再與弟弟見面,竟遙遙無期,只歎,那一別從此永訣。

我又感慨,從前車馬都慢,書信很遠,一別再也不見,也有傷懷,並不盡是“從前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那般美好。

現在通訊發達,智能時代,想見一個人,幾個小時後就能見到。即便不能當面見,通電話也能聽到聲音,視頻連接還能在屏幕這端見到對方。總能很有效的一遣相思之苦。

時代的發展,使其一些東西消亡,在某種程度上,也使人類進入更便捷的社會,到底好與不好?

《見字如面》觀後感 篇八

今日下午觀賞了《見字如面》,尤在讀聞一多信件時不知覺潸然淚下。節目製作方成功地營造出文學氛圍,讓人確是搭載着信件,穿越時空,對話於古人。在現實生活中,也許你是理性的經濟學家,也許你是嚴謹的科學家,也許你是隻跟數字説話的程序員,但在這個節目中,導演成功地將你拉入一個充滿文學氣息的殿堂。

除卻節目配以優秀的朗誦者、合適的燈光、精挑細選出的信件這些因素,我談談讓我深有感觸的兩點。

一、100%的真實感;唯有當事人親身經歷的、最真實的情感足以感染他人。信件乃當事人所寫,不假他人之手,不被粉飾塗改,所以顯得真誠厚重。我們發現,當一個人的心不同意他口中所言時,他的姿態與表現是令人尷尬的,而這種尷尬斷難使旁人產生共鳴。今年春晚許多人在回憶陳佩斯,有這樣一則評論讓我印象深刻:“那時的演員表演時透出一股子自信,把自己內心認同的觀點、現象幽默的表達出來,自然能引起觀眾強烈的共鳴。現在的演員機械式的演繹、生硬的情感切入,脱離了實際,他們現實生活中會是這樣嗎?肯定不是的。”這評論恰是精闢,真實是真人秀的實質,共鳴因它、尷尬也因它。

二、歷史的交互;這樣一封信件,它不是來自於這個時代,它描繪的不是這個時代的物慾縱橫、房價飆升,而是濃縮了那個時代,或是抗日將領的民族大義,或是五四青年的高遠志向,或是三毛的愛情與孤獨……這些信與我們隔了一個時代,或是一段歷史,我們感覺新奇,更甚至,它使我們感覺清醒。活在當下歷史前進步伐當中的你我,通常無法突破時代的限制,因此我們的認知、思維、價值觀都刻上了屬於這個時代的烙印。那麼,同樣的事情,不同時代的人是如何地思考與選擇呢?因此,這種歷史的交互確是令人陶醉。

下文附上聞一多在五四期間寫給父母的信件《孩兒在此幫忙,絕不會有任何危險》內容節選:

國家至此地步,神人交怨,有強權,無公理,全國人民瞢然如夢,或則敢怨而不敢言,獨一般學生敢冒不韙,起而抗之。雖於事無大濟,然而其心可悲,其志可嘉,其勇可佩。且男在校中,頗稱明大義,僅遇此事,猶不能犧牲,豈足以談愛國。非謂有男國即不亡,乃國家養育學生,歲糜鉅萬,一旦有事,學生尚不出力,更待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