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傲慢與偏見》電影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56K

《傲慢與偏見》電影觀後感精品多篇

《傲慢與偏見》觀後感 篇一

很久沒看電影,就又重温了一下這部經典,其實書才是經典,電影算是差強人意。

這部劇的女主角和孫儷有某種相似之處,神氣中總顯示着某種傲嬌,同時又給人一些淘氣可愛的感受。男主的相貌稍有遜色,不過他波瀾不驚的表情倒是很到位。

女主姐姐形象也蠻符合原著的,不過她的表現力不夠,只是展現了她隱藏自己感情的特點,而對於善良好脾氣沒什麼表現。查爾斯戲份兒不多,含蓄內斂的個性表現的還算到位。

這部電影的畫面製作的十分美麗,尤其是女主各種一個人走路發呆的時候的鏡頭,鬱鬱葱葱的森林山谷簡直猶如畫卷。

這部電影還算完好地呈現了《傲慢與偏見》的主體故事,但是不知道是否由於時間關係,感情方面展現的有點不是十分流暢自然,觀眾不能很好地體會到那種傲慢偏見到愛情的轉變。所以要想很好地瞭解,還需要去看書。

也許就像羅馬不是一天建起來的,所以導演要將傲慢與偏見用一部電影的時間消解甚至催化成愛情也是蠻困難的。

生活中的傲慢與偏見可能需要很多年抹除,所以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慎重地去傲慢,儘量遠離偏見,這會影響你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伊拉莎白的幸運,會遇見一個願意耐心消除你的偏見的達西先生。

簡單的評論就寫到這裏。推薦大家去看原著。

傲慢與偏見電影觀後感作文 篇二

。奧斯汀的原作《傲慢與偏見》裏的大部份情節,我已記不太清了。想來,那時,讀這本書時我的年齡倘小。當初可能也只是為了讀書而讀書,而對於文中的真諦,其實並沒充分領會。

隨着影片的第一個鏡頭的打開,同時滌盪在耳旁的是悠揚的古典音樂,而緊跟着我們看到的就是一幅和諧優美的十九世紀英國鄉村畫面。

老實説,一部影片如果在最初的幾分鐘都還不足以吸引人的話,只會讓人興味索然,通常我會選擇放棄。而一開始,就能引人入勝的影片,不管它是否是名著改編而成,對於接下來的情節發展,都是很值得我們期待的了。

女主角伊麗莎白的表演把一個那個時代的英國鄉村少女的機智與傲氣表現得淋漓盡致,男主角達西在她的那種純真的笑容的映襯下,越發顯得自己的態度過於傲慢了些。而事實上,隨着影片的劇情不斷地推進,我們會發現達西真實的為人卻並不是這樣的,他慷慨大方且有一顆誠實正直的心。這一切,都只因為伊麗莎白最初對達西的偏見而被掩蓋住了。

好的演員當然要配上好的電影情節,本片中的舞會為一大亮點,小提琴音樂響起,伊麗莎白與達西逐漸沉浸在其中,兩人產生心電感應,周圍的人頓時消失了,舞廳中只餘下兩人深情凝視,手拉着手翩翩起舞,沉醉於歡快的音樂旋律之中。但沒過多久,周圍嘈雜的人羣一下又出現了,兩人倏地從幻覺中驚醒,互相對望,恍若隔世。

英格蘭的田園風光也很搶眼,一望無際的平原上獨立着一棵枝葉扶疏的大樹,一輛載着紳士淑女的古典雙輪馬車從樹旁疾馳而過,古典鋼琴音樂盪漾在其中,美麗得就象是一場遙遠的夢境。

傲慢與偏見電影版觀後感 篇三

有了電腦之後,在已有的人生痛苦之後又添加了一項,那就是在寫東西的時候,電腦突然死機或者斷電了。昨夜便是如此,寫着同名博文的時候,就斷電了。不過,我還是有信心寫第二遍。

昨晚是第三次看《傲慢與偏見》。第二次是去年的某個時候,第一次是在上學的時候,全班同學一起看的,也就是前兩三年的事。

我之所以喜歡這個片子,可能是片子中的美以及愛情本身吧。

伊麗莎白和她姐姐都很美。尤其是她姐姐説話的聲音,相當優雅和温柔,特別是叫莉迪亞的時候。

上學的時候翻譯過一個句子,總讓我想起來,因為它很有意思。中文意思是“長裙沾塵,短裙勾魂”。電影《傲慢與偏見》中的長裙讓在21世紀的我尤為喜歡,身姿纖長,飄逸。

伊麗莎白美在笑的時候,美在有內涵的談話中,美在她的個性。

電影中的景色也是一大亮點,原始的原野,大樹……

其中有幾句圍繞愛情和生活的精彩的台詞,比如愛情中的人都是傻瓜,她看上去不喜歡他,傲慢與偏見,當你有5個小孩的時候,你再告訴我你的感受等等。相信我們對這些都有自己的體會或者看法。

在現實生活中,還發生着類似的事情呢?或許,我就曾經有過那樣的偏見,或許,今後也還會有如此的傲慢?

由於我實在很喜歡片中的伊麗莎白,看完之後就去百度百科看了她的資料。她叫Keira·Knightley。讓我驚訝的是她居然比我還小一點,是85年3月26的。和我喜歡的她是同一天生日。這是我的錯,因為在第一次看的時候我就潛意識以為之歌片子是拍了很久了的,現在才知道這個電影是在20_年拍攝的。

總之,我喜歡《傲慢與偏見》,並且,還會偶爾拿出來看看。

《傲慢與偏見》觀後感 篇四

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正如她自己所説,是在兩寸象牙上細細的雕刻,它是奧斯汀的代表作。這部反映婚姻問題的小説是作者作品中最受歡迎的一部,也是她本人最喜歡的作品。作品生動的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於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其社會風情化似的小説不僅在當時吸引着廣大的讀者,時至今日,仍給讀者以獨特的藝術享受。她是第一個現實地描繪日常平凡生活的小説家,在英國小説史上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整部作品沒有滂沱的氣勢,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但就是這種簡單,至今深深地吸引着我們。奧斯汀短暫的一生幾乎都是在英國的鄉間度過的,也許就是周圍樸素,寧靜的氛圍孕育了她淡然的氣質。並不能因為沒有豐富的經歷,就對她的對於事物的分析能力有所懷疑,讀過〈傲慢與偏見〉的人一定會為她細膩、敏鋭的情感所折服。在寫〈傲慢與偏見〉時,她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女孩,難道這不是一種天賦嗎?她的確很少接觸“外界”,但思想存在,想象存在,這一切的存在就足夠。

電影傲慢與偏見觀後感 篇五

講起英國文學,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忽略簡·奧斯汀這位傑出女性作家的,她的作品以關注鄉村女性的與婚姻為重心,筆觸細膩清新,帶有19世紀浪漫主義的鮮明烙印,講述了一個個動情、迷人的愛情故事,受到眾多讀者的追捧與喜愛,常年不衰,其中以《傲慢與偏見》最為經典,並被多次改編成影視劇,20xx年的這版改編劇可謂是相當出色。

《傲慢與偏見》講述了鄉紳班納特的太太,整日操心五個女兒婚事,並最終將三個年長的女兒順利出嫁的故事,其中以二女兒伊麗莎白和達西先生的愛情為主線,描述了一對因傲慢與偏見而差點錯失良緣的喜劇,這也是影片和書籍的名稱來由。

19世紀是一個歷史重要時期,各種新思想紛紛湧現,其中包括女性主義的抬頭,簡·奧斯汀的作品中一大特點,便是非常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有思想、有見地、有個性的新女性形象,伊麗莎白就是這樣一類代表,然而簡·奧斯汀的作品卻總在描寫英國的鄉村生活,在這個思想相對閉塞、保守、落後的地區,新女性將面對的是新舊思想的衝突,而這一衝突集中表現在個人婚姻問題上。

影片一開始便運用了豐富的語言鏡頭,去預報這一思想衝突。美麗的鄉村早晨,一束陽光照耀進山谷,象徵着新氣象將來到這個村莊,這不僅僅預示着女主角們的如意郎君的到來,更展現出新思想對鄉村的緩慢浸透,隨後便是一系列移動的長鏡頭,女主角伊麗莎白閲讀着書本,漫步在鄉村小道上,體現出自身的修養和文化,鏡頭跟着她來到家門口,先是看到了嬉鬧的五姐妹,然後就看到為女兒婚事焦灼着的班納特太太,她竟然只因為鄰居家搬進一個富有的單身漢,就開始蠢蠢欲動,像是看到了婚姻的契機。伊麗莎白的淡定和母親的焦急,形成鮮明的對比,反映出兩人在婚姻大事上的態度分歧,這種分歧在之後的劇情就演變成衝突,班納特太太執意要伊麗莎白嫁給品質拙劣,又毫無感情基礎的柯林斯牧師,只為了讓女兒儘快擺脱單身狀態和潛在的經濟尷尬,被伊麗莎白一口回絕,母女間發生激烈的爭執。至此,一個擁有自我婚姻主張、追求真實情感的獨立女性伊麗莎白便凸顯出來了,影片在這一部分的改編,非常到位!

原著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夏綠蒂,她是個思想守舊,着急出嫁的老姑娘,影片篇幅有限,沒能給到她很多出場機會,但影片的高妙之處恰恰在此體現,它僅僅用一場戲、一句台詞,就讓夏綠蒂這個人物完全鮮活起來。伊麗莎白拒絕柯林斯的求婚後,沒多久夏綠蒂便出場了,這也是她第一次出場,她告訴伊麗莎白自己已經與柯林斯訂婚,原本充滿喜悦的她當看到伊麗莎白質疑的目光後,激動的喊到:“我已經二十七歲了,沒有錢也沒有未來,我已經是我父母的負擔,而且我很害怕。”一句話就將一個用舊式婚姻思維來評估自我價值的女性,生動的表現出來,而她與伊麗莎白之間的對比,更進一步彰顯出伊麗莎白這個人物在鄉村的“另類”和獨立的個性。

可以説,伊麗莎白這個人物的成功塑造,是影片改編的關鍵,因為只有像伊麗莎白這樣的姑娘,才會面對富裕、英俊的達西先生,仍舊保持自我尊嚴,而不是曲意逢迎,也只有像伊麗莎白這樣的姑娘,才會面對達西先生的不禮貌評述,心感不悦而針鋒相對,隨後引出故事的主線——傲慢與偏見。

像這樣貧窮姑娘貴公子以及歡喜冤家的愛情故事,時至今日都是女性觀眾最熱衷的類型,簡·奧斯汀能在19世紀就創作出符合21世紀審美的愛情故事,不知道是説她有前瞻性的思維,還是説女性的愛情觀太過單一,但即便故事格局是一樣的,19世紀的故事不可能按照現下嬉笑怒罵的誇張風格來拍攝,在這部作品中,愛情的氛圍始終恪守含蓄二字。

在達西先生和伊麗莎白捅破“窗户紙”之前,兩人的交流非常非常的有限,他們的台詞幾乎到了惜字如金的地步,但每一次對話,都有感情的火花蠢蠢萌動,如第一次見面時,達西先生對伊麗莎白長相的刻薄評價,和伊麗莎白不示弱的反諷,統共兩句話就讓他們立即成了冤家,再如伊麗莎白去接姐姐回家時,達西先生扶她上車,伊麗莎白與達西的尷尬對視,和達西先生舒展手掌緩解僵硬的動作,都顯示出兩人之間的化學反應,諸如此類的情節都處理的乾淨利落,含蓄不張揚,這樣的愛情基 調其實是非常保守的,配合以伊麗莎白較為新潮的愛情理念和獨特個性,讓故事充滿了趣味和張力,一直緊繃到達西先生表白的那個下雨天,故事進入了高潮。

故事進入高潮後,就一直在高能前進,男主角不斷被加分,之前的陰霾一掃而空,伊麗莎白和觀眾們,幾乎是被催促着就不可救藥地愛上了達西先生,故事的這種急促的內在動力,和故事相對緩慢的含蓄基調,再次形成趣味和張力,直至有情人終成眷屬,一對愛侶在清晨的陽光中相擁對視,與開篇陽光照進山谷的場面形成首尾呼應,象徵着新思潮的愛情之光最終照耀在男女主角的身上,故事在一片浪漫氣息中結束。

為了完美展現出英國鄉村風光的魅力,影片多次運用了遠景鏡頭,整個畫面被鄉村風景所填充,而人物濃縮成一個小小的輪廓,讓人身臨其境地體會到鄉村的廣闊與寧靜,而在配樂環節,亦是配合這種氛圍,一直襯以舒緩的鋼琴彈奏,讓劇情不論處於何種狀態,始終籠罩在浪漫主義的氣息之中。

作為一枚原著粉絲,我認為影片的改編可以打到九分,這一分扣在男女主角的性格偏移,達西先生的眼神過於憂鬱,顯得不夠傲慢,而伊麗莎白時不時的咧嘴大笑,缺乏原著中的知性氣質,但不可否認兩人作為俊男靚女非常登對,且不論是他們的演繹還是劇情的打造,都足以給觀眾呈現出19世紀英國鄉村愛情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