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如父如子》讀後感1000字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95W

《如父如子》讀後感1000字多篇

《如父如子》讀後感1

“你知道Spider man是蜘蛛嗎?”

這句話,第一次出現是當慶多交換寄宿來到由佳子家裏時,雄大為了安慰慶多,轉移注意力説出的話。那時年齡尚小的慶多以為爸爸媽媽不愛他了,忙着在自己小小的世界裏傷心而無暇顧及其他。沒想到在書的結尾,同樣一句話又出自慶多對爸爸良多的提問。

要知道,一開始良多是最看不起雄大這種連吃飯加油交通都惦記着能否報銷的人啊!誠如,良多忙着工作沒日不着家,而雄大雖然沒有份體面的工作,但卻能拿出大把的時間,童心未泯地陪伴孩子的成長。而良多,似乎忘記了父親,也是無可替代的工作。

當良多終頓悟明白自己帶給小小的慶多帶來的傷害時,良多向逃離自己的慶多追去。不斷的道歉似乎慶多都無動於衷,直到他不顧形象地大喊起來,“慶多,任務已經結束了。”慶多才停下腳步看到這裏,我幾乎淚目。原本任務二字只是敷衍孩子作為交換家庭的理由,説者無心,卻被小小的慶多一直記在心裏。即使自己不愛彈鋼琴,為了討好父親良多,也一直堅持着。反觀良多,卻對彈一首簡單的曲子都磕磕巴巴的慶多掩飾不了內心的厭棄。甚至抱着果然不是自己孩子遺傳不了自己優秀的基因這樣的想法。即使是表演會上臉部肌肉牽動的微笑,也着實勉強地不得了。而慶多,在由佳子家裏,買好的暑假作業任務也提前早早一個禮拜全部做完。大概是擔心自己一旦表現不好,爸爸媽媽就不會來接他走吧。直到良多來接走偷偷溜回由佳子家裏調皮的琉晴,隻字不提慶多,這才徹底傷了慶多小小的心靈吧!多麼讓人心疼的孩子!

抱錯孩子,這實在是一個天然不可抗的俗套煽情題材,是枝裕和卻用一種出人意料但又情理之中的方式展現出來。整個故事在濃濃生活氣息的細節鏡頭下推進,選擇有血緣關係的琉晴,還是六年陪伴自己的慶多,好像怎麼選都不對。書的結尾,也似乎模凌兩可的給出了答案——時間,也是存在的另一種“血緣”關係。

《如父如子》讀後感2

從《步履不停》的迴歸平淡生活基調,到《奇蹟》裏孩子成長過程內心的細膩刻畫;從《比海更深》中挫折的中年人反思到拯救,甚至是《海街日記》中對生命的來去都平淡的描摹,可以説,是枝裕和是一個非常善於敍述生活的導演,無論是從瑣碎的細節,還是衝突性的家庭倫理,他都可以一點一滴地滲入,如同抓住了散文的神韻,讓觀影的,看書的都能一目瞭然,而且深受共鳴。

《如父如子》從書名上,就似乎有一種矛盾,像父親?像兒子?

似乎都不是,故事講述的是事業家庭都一帆風順的野野宮良多,是大型建築公司的精英,他和妻子結婚多年,在大家眼中是豔羨的生活對象,可是故事的一開始就打亂了他們的人生節奏,兩個家庭因為孩子的錯抱,產生了尷尬的聯繫。為何會發生這樣的抱錯事故?孩子是否交換得回來?成了這本書最開始的困惑,也是大人的矛盾點。

是枝裕和常常把這種傷痛式的題材,緊密地貼合在家庭故事上,最可貴是他把那些角色的各層矛盾,一個個打開,為什麼會如此?

就像激進的野野宮良多,為何會選擇綠作為自己的妻子?為何他對兒子慶多怯懦的個性不喜歡,甚至在看到調換孩子的護士後,他選擇了跟養母道歉。這一個個都像抖包袱的伏筆。沒有一下子就告訴你謎題。

抱錯孩子,而且是兩個生活環境懸殊的家庭上,這個看似略微狗血的情節,在作者的筆下,一點都不唐突,是枝裕和獨特的敍事方式以及精簡的故事切入,會讓你覺得,這複雜的倫理,都變得特別清澈,哪怕故事裏,有些許的不合理,都在後面一一解釋開來。

從殘酷黑暗的現實漸變到美好的嚮往,是作者對生活的描述,這種別樣的矛盾,在主人公糾結於血緣還是非血緣上尤為明顯,而在兒子慶多的處理上,可以感受的一個父親在思想上的成熟,以及對舊傳統的拋棄。當然這本書裏,我最心疼膽怯又渴望被愛的慶多、

在電影裏,省略了主人公公司裏的“桃花”,而在書中,他也沒有展露他的三觀不正,而是選擇放棄激進,迴歸家庭,剝離那下稜角。

其實在故事的開始,我對另一個家庭中的雄大這個父親形象並沒有好感,他似乎很渴望賠償金,可是在一頁頁的翻看下去,才發現這個平淡的家庭裏,他們多了陪伴,而漂亮的由佳里為何會選擇其貌不揚的大雄,也是這個原因,他會把耐心留給孩子,把陪伴留個愛人。

相比精英中的良多,只能在職場上耀武揚威,但是也遇到了挫敗,他一直太拼命的超前,就像他想躲開父親一樣,他渴望做一個跟自己父親不一樣的人,可是他卻在背對家庭的路上,模仿着父親,所以如父如子這個題目緊扣着主題,主人公在這場換子**中,蜕變成了一個父親,一個丈夫的形象。

而兩家人,也用另一種方式,共同奔向了明天。

《如父如子》讀後感3

這是一個非常細膩、非常日式的故事,帶着温情,更帶着沉默的軟刀子,明明氛圍常常那麼平靜,卻總是讓人心痛難言。

圍繞着交換孩子,着眼於兩個家庭各方面的差異,眾人不同的個性、心情、轉變都讓讀者看在眼裏,或是會心一笑,或是掩口驚呼,或是無語凝噎。情節的構造可能不出彩,但是故事的節奏、情境的營造、思想與情感的表現毫無疑問讓人沉浸其中。

作為一個獨身的不育主義者和一個未曾跨越階級的工薪族,我從這個故事中收穫以下感悟:

①關於階層

無疑,階層是存在的,精英階層的孩子從出生起的資源和別的孩子就已經天壤之別,精英階層掌握着社會的話語權。即便不豔羨錦衣玉食的精緻生活,從醫療、教育、旅遊、精神世界的寬度等每個人都會接觸的角度,都有理由嚮往那個階層。但是,從良多的優越感中,我不得不思考兩個問題,一是是否每個人都晉升精英階層,二是若一成立,是否每一個非精英階層的人都是失敗者?雖然每個人都不太願意承認自己的失敗,我也在其中,但拋開這層遮羞布,我依然認為答案是否定的。一個人可能有很多追求,沒有人可以完成自己的所有追求,而每個人的追求亦有主次的優先級之分,可能很多人都有更重要更在意的事情要做。或許是清貧的研究員,或許是快樂的個體户,或許是隨意什麼,“一簞食,一瓢飲,回也不改其樂”,能滿足自己最在意的需求時,“寧做我,豈其卿”,縱有小缺憾,亦是快意人生。

②關於血緣

我是一個非常不在意血緣的人,“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感情來自於長久的陪伴與共同經歷的喜怒悲歡,豈是一句“血濃於水”可以超越的?但是,事實就是,很多人是在意的,可能是基因的力量,可能狹隘地是把“傳承”與“血緣”劃上等號。在這個故事裏,我很開心地看到,活生生的人戰勝了冷冰冰的基因數據,朝夕相處戰勝了血脈相連。

③關於父親

父親,從來都是家庭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尤其是在這個男權社會。父母,雖然不是人生的必修課,但一旦你選修了這門課程,就也得好好學習呀。總是有很多人覺得,愛是天性、生孩子養孩子也是天性,都是人生來就會的,於是往往彼此在意的人之間更有無窮誤會隔閡。更災難的是,很多人會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延續或附屬,而非單獨的個體……為什麼那麼無辜的孩子要成為一些父母不成熟不負責的犧牲品,無法逃脱……在喪偶式教育、詐屍式教育氾濫的社會,我不知道有多少父親能以理所應當、不斷學習的態度完成自己的責任,只能對此抱有無限擔憂和一絲期望。

説回這本書吧,小孩子真可愛,良多能夠改變真是太好了,我喜歡大團圓結局。

《如父如子》讀後感4

我沒結過婚,也還沒有孩子,對於那種父母於孩子之間的感情並不是非常敏感。其實一開始讀這本書,我就隱隱約約感覺到是抱錯孩子的故事,而且一出現兩家父母見面的情節時,我便有了野野宮一家把兩個孩子都爭取過來,事情就皆大歡喜的想法。但看完了跟媽媽講這本書是關於抱錯孩子的,媽媽立馬就説不會換,可以經常見面。意識到,親情和血緣是兩回事。

看完書,我馬上就去找了電影,但看了開頭便看不下去了,因為我所理解的良多比較嚴肅,嚴厲,妥妥的紅臉,但電影中的良多又帥又温柔。一下子我無法代入。看了電影是13年上映的,書是18年出版的,我感覺有些迷幻,説服自己,有些東西書是通過文字表達,電影是通過演員的演技表達,等過段時間,我對情節模糊了,再來欣賞雅治大叔的神顏吧。

前段時間看了海街日記的電影,也是今天才發現是同一個導演。只能説這是一個真正把真實的日本人拍出來的.導演。書中描寫的良多作為丈夫、父親的角色讓我不是很能接受,但是看了片段電影,才發覺這是大城市真正的日本家庭關係。我們一直抱怨的喪偶式婚姻在日本看來是在正常不過的事了,也習慣了。父親基本沒有參與孩子的成長,自然也不明白所謂感情的聯繫。感覺作者是通過這樣一個黑天鵝事件來表達自己對這種傳統家庭模式的擔憂吧。

看到綠難過的情節,我的眼睛一直是濕潤的,因為綠已經拋開了血緣,她愛那個一直撫養着的慶多,那個她已經離不開的慶多。當良多還在好的來自血緣,壞的都怪教養時,齋木一家已經反轉局面説可以同時撫養兩個孩子,因為他們真的把慶多和琉晴都當成自己的孩子了,付諸愛,而沒有把孩子當成所有物。

幸好,幸好良多被降了職,幸好良多有時間陪伴家人時看到了慶多留下的照片,讓慶多沒有受到更多的傷害,良多的家也沒有繼續破裂下去。

《如父如子》讀後感5

如果你發現養育多年的孩子居然絕非親生,而在另一個家庭卻有與你血脈相連的骨肉。你的內心是否能夠接受這一殘酷事實的打擊?

之前也曾經聽説過這樣的新聞,觀看過由此而改編的影視作品。在抱錯孩子撫養這類事情中,人們往往關注的是養育勝於血緣,還是血緣更養育。而在這本名為《如父如子》的書中,我們所讀到的,卻是讓我們有另一番的反思。

故事的背景是在日本,一通來自醫院的電話打破了野野宮良多原本平靜的生活,經過一番調查證實,養育了六年的孩子居然並非是自己的孩子。按照通常的建議來看,儘快讓兩個孩子各歸各位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可是抱錯了孩子並不像是拿錯了物件換回來那麼簡單,畢竟朝夕相對如父如子般的相處了六年,就算是隻寵物也養出感情來了,更何況是孩子。再説與自家相比,另一家的條件簡直就是天上地下。良多起過要將兩個孩子都養在身邊的念頭,並且自信的認為自己是有這個條件優勢的。可是隨着為兩個孩子迴歸各自家庭準備工作的逐漸開展,良多越來越感覺到自己其實並沒有想象的那樣受到孩子們的歡迎。相反,兩個孩子似乎更加喜歡另一位父親,那一位在良多看來幾乎是一無是處的人。

書中良多的形象的塑造幾乎就是一位日本精英的代表。他無論從任何方面來看都可以稱得上是優秀,或許是因為太過於嚴厲和自律使得無論是自己的親子還是被養育長大的孩子似乎都與他不太親近,總是似乎少了些什麼。在書中我們看到的是一位對孩子嚴格要求的強勢父親,温情或許也有但應該是隻隱藏於心中,從未流露出一絲一毫。

“我很忙,我都是為了這個家。”這句活估計許多父親面對妻子的抱怨時,都用來當做藉口過。有人曾經用“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這句話來形容現在的中國家庭。野野宮良多的家庭其實頗有些這樣的味道。

抱錯孩子自然是會給當事的家庭造成傷痛,可是作者在書中要展現的卻不是這個。而是通過這件事引發出一種與家庭有關的思考。我相信良多作為一個父親是愛他的孩子的(無論是親生的還是養育的),他想要把最好的一切給他們,也希望他們能夠變成最好的。但是往往成年人想要給予孩子們的,卻並不是孩子們所想要的。相對於良多這樣的精英人士,另一位父親雄大隻是一位庸俗的小人物,在書中剛登場的時候的表現甚至是有些讓人生厭。不過隨着故事的推進越來越感覺到他的可愛,甚至到了最後他的形象還有些高大起來。他也是一位愛孩子的父親。他的愛卻與良多不同,或許在物質上給予不了孩子們很多,但是他卻有着一份最好的愛給孩子們。那份愛就叫做“陪伴”。

這是一本温情的小説,故事的最後自然是不會有一個太壞的結局。良多似乎明白了孩子們與自己之間彼此的感情以及身為一個父親到底應該如何去愛孩子。那麼現實中的諸位父親呢?你是否明白了該如何去做一個受孩子們歡迎的父親?

我想這些也正是作者想要通過此書所傳遞的吧。

《如父如子》讀後感6

這本書我看了兩遍,看第一遍的時候和看第二遍的時候隔了大概一個多月。

可是不知道為什麼,看書的心境和感受完全不一樣了。

就像以前還在讀高中的時候,我很喜歡看一些校園愛情小説,故事主角大都是校草或者校花。

而這些文章拿到現在看,已經覺得非常幼稚了,甚至會有一種完全看不下去的感覺。

但事實上,當時在那個青春懵懂的年紀,就是那樣的想法,和小説裏寫的一模一樣,有夢幻的感覺。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已經不是原來的我們了?

如父如子講的是兩對夫妻的小孩被醫院抱錯了,一對夫婦是良多和妻子綠,還有一對夫妻是雄大和妻子由佳里。

在知道這件事情之後,雙方父母嘗試了交換孩子。可是畢竟一個孩子養了那麼多年,肯定是有感情的。

孩子心裏自然是不願意的,而且小孩懂事一點就會認生,所以在離開了養着他們的父母親和家庭,對小孩來講,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一切。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慶多的父親良多,他自我意識很強,一開始想要把兩個孩子都要了,後來沒有成功。

最後的良多看到自己的親生兒子慶多和雄大的兒子玩的開心,兩家人已分不清彼此了。

這即是父愛的力量,也是生命的意義所在。

《如父如子》讀後感7

這是我看的是知裕和的第一本書。細膩的講述手法,潤物細無聲似的直擊人心,真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他沒有刻意煽情地將鏡頭聚焦在因抱錯孩子而引發的悲傷及情感折磨上,相反,他瞄準無數生活化的場景細節——聊天、吃飯、睡覺、玩耍、聚會……一筆一畫地細細勾勒,不動聲色地為每個身在其中的人們積蓄着各自的情感與情緒,記錄他們的懷疑、掙扎、思索、成長與醒悟。

慶多這個只有六歲卻能成熟的察言觀色,揣度父親心理看他臉色行事的樣子,真的心疼極了!爸爸媽媽吵架冷戰的時候,晚上睡覺躺在牀上他會一手拉着媽媽一手拉着爸爸,讓他們雙手合在一起,並説要相親相愛。即使被交換到雄大家,他為為了爸爸良多能高興點,強忍着害怕和恐懼,對自己不停的説這是執行任務,爸爸交給的成長的任務。這只是一個人6歲的孩子吖,那麼懂事體貼的慶多,那麼真心愛着爸爸媽媽的慶多,那麼努力往爸爸希望的方向前進而渴求得到爸爸肯定的慶多。那麼可憐的慶多,那麼小的慶多。

“有些工作只有我才能做”。當良多充滿優越感地對雄大解釋自己沒時間陪伴孩子的原因時説。而雄大微笑着反問:“為人父也是非你不可的工作,不是嗎?”表面上看,這是生活在兩個不同階層的人之間的互懟。但其實,它又是兩位父親以愛為棋子的一次對弈。雄大看似輕描淡寫的一句話,足以令良多潰不成軍。他一直為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驕傲:英俊帥氣、事業有成、家庭幸福……然而在這個出身卑微、外貌平庸的電器店老闆雄大面前,他的自卑與煩躁都無處遁形。他第一次意識到,在他人眼中,自己不過是一個不稱職的父親。他偉大的事業、自以為是的驕傲、自信又篤定的一切,都只是華而不實的裝飾。他在妻子失望的眼神裏同樣洞悉了這個祕而不宣的真相,這令他充滿挫敗感,曾經自信的一切轟然倒塌,甚至開始對自己產生懷疑:在雄大面前,不能陪兒子露營放風箏的自己,不願陪兒子洗澡的自己,連玩具都修不好的自己,又有何驕傲的資本呢?

回憶慶多,腦海裏都是温柔的往事;而面對充滿敵意又叛逆擰巴的琉晴,他又深感無力。這多像生活本身,像我們終其一生都無法掙脱的那種魔咒:擁有的不懂珍惜,期待的卻無法駕馭。

如果説慶多的到來是個錯誤,那他在這份錯誤裏所收穫的成長早已遠遠超出錯誤本身。並不是每個父親都明白“父親”二字所承載的含義。成長不只意味着變得強大或優秀,也要學會道歉與和解。不僅僅是與世界或他人的和解,比這更重要的,是與自我的和解。説到底,血緣關係所帶來的親情,不過是一種生物意義上的本能,而朝夕相處所積澱的情感,才是超越一切的温暖羈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