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的見字如面觀後感800字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6.1K

高中的見字如面觀後感800字

《見字如面》以明星讀信為主要形式,旨在用書信打開歷史節點,帶領觀眾走進那些依然鮮活的時代場景、人生故事,去觸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狀和社會風物,重新領會中國人的精神情懷與生活智慧,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下面是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見字如面》觀後感800字,歡迎閲讀。

《見字如面》觀後感800字1

《見字如面》上,還有蔡琴寫給媒體的信,是關於前夫楊德昌逝世的,其中一句尤為打動人:

楊德昌,你怎麼可以就這樣走了呢?

嘉賓許老師説,一個人如果一輩子沒有人對你説過這句話,那是遺憾的,這是比任何情話都要有分量的話(大意)。

我在想,許老師莫非也是有故事的人?

回頭來看蔡琴,她和楊德昌經歷了十年無性婚姻。楊德昌説,十年婚姻,一片空白。蔡琴卻認為,我不覺得是一片空白,我有全部的付出。雖然楊德昌婚內出軌,蔡琴還是痛快的成全了他。

楊德昌過世後,蔡琴給媒體的信中説,如果早知道他離開得這麼早,應該早點放他走,讓他多和愛的人在一起做喜歡的事(大意)。

到底要多麼寬廣的胸襟才能承載起這樣一份偉大的愛啊,最後在時光無涯中,化為一聲歎息。

如果換個角度想,也只能如此了,其實是毫無辦法。因為後任比她漂亮,比她能幹,還比她有品位啊。有家世也有才華,蔡琴又能怎麼樣?

她那麼愛他,還能接受無性婚姻這樣荒謬的條件,然而楊德昌出軌後,和後任很快結婚,也很快有了兩個孩子,這又是多麼諷刺。

或許,有一種愛,就如蔡琴歌裏唱的:

有一種愛啊,淡淡的

卻能給人希望

我的心是一片海洋

可以温柔卻有力量

她在五十九歲那年開演唱會的時候説:

該離的婚,離了;該開的刀,開了;該減的肥,減了;該穿的新衣服,穿了。我蔡琴,不會再嫁人了。

不管這樣的結局多麼令人唏噓,也多麼讓人感慨無私的愛的崇高,我只想説,嫁人還是不要嫁給不夠愛我們的人。

《見字如面》裏,還有一封是黃永玉寫給曹禺的信,以及曹禺回給黃永玉的信,文字真真好,有幾句話特別醒腦,叫人燃燒,如遇這樣的摯友,如獲無價之寶。

曹公曹公!你的書法照麻衣神相看,氣勢雄強,間架縝密,且肯定是個長壽的老頭,所以你還應該工作。工作,這兩個字幾十年來被污染成為低級的習俗。

在你的生涯中,工作是充滿實實在在的光耀,別去理那些瑣碎人情、小敲小打吧!在你,應該:“全或無”;應該:“良工不示人以樸”。像伯納?蕭,像伏爾泰那樣,到老還那麼精確,那麼不饒點滴,不饒自己。

在紐約,我在阿瑟?米勒家住過幾天,他剛寫一個新戲:《美國時間》,我跟他上拍練場去看他邊拍邊改劇本,那種活躍,那種嚴肅,簡直像雞湯那麼養人。

他和他老婆,一位了不起的攝影家,輪流開車走很遠的公路回到家裏,然後一起在他們的森林中伐木,斫成劈柴,米勒開拖拉機把我們跟劈柴一起拉回來。兩三噸的柴啊!我們坐在米勒自己做的木凳飯桌邊吃飯。

我覺得他全身心的細胞都在活躍,因此,他的戲不管成敗,都充滿生命力。你説怪不怪;那時我想到你,掛念你,如果寫成台詞,那就是:“我們也有個曹禺!”但我的潛台詞卻是你多麼需要他那點草莽精神。

你是我的極尊敬的前輩,所以我對你要嚴!我不喜歡你解放後的戲。一個也不喜歡。你心不在戲裏,你失去偉大的靈通寶玉,你為勢位所誤!

從一個海洋萎縮為一條小溪流,你泥溷在不情願的藝術創作中,像晚上喝了濃茶清醒於混沌之中。命題不鞏固,不縝密,演繹、分析得也不透徹。過去數不盡的精妙的休止符、節拍、冷熱、快慢的安排,那一籮一筐的雋語都消失了。誰也不説不好。總是“高!”“好!”這些稱頌雖迷惑不了你,但混亂了你,作踐了你。

寫到這裏,不禁想起莎翁《馬克白》中的一句話:“醒來啊,馬克白,把沉睡趕走!”

這幾段文字真是精妙,讀了好多遍,依然愛不釋手。朋友之間能這樣坦誠,已不多見。還能一針見血提出意見,敢於説出朋友的作品哪裏不好,直言不諱説不喜歡,試問現在有幾人敢於這麼做,又有幾人不玻璃心勇於接受?

曹禺將這封信表框起來,放在家裏,每次深陷“泥溷在不情願的藝術創作中”的時候,就拿出來看看;被勢位所誤,就拿出來看看;並且還給夫人看、子女看,一家人一起看。

曹禺這樣的大師,勇於接受黃永玉年齡要比他小得多,在當時名氣還沒他大的這位摯友的意見,胸襟氣度自不必説,摯友之間理應如此。

在《見字如面》的節目裏,王耀慶與張國立,分別讀黃永玉和曹禺的信,特別有感染力,感情代入也到位,我忍不住又多聽了幾遍。

我已經有一年時間沒有關注綜藝節目了,沒想到挖出這麼一個寶貝來,接下來的日子也有了期待,我會繼續守護,與過去的人事交疊重逢,也是幸事一件。

寫信,是一種牽念。茫茫人海,有人從遠方傳來一封書信,此身渺渺是何等榮幸。有人勞心掛念,便不應相負。

見字如面,見信如唔,也有未盡之意。如你來信,昔期將至,此信絕不違。

《見字如面》觀後感800字2

兩期《見字如面》,喜歡得緊。它從眾多綜藝節目中脱穎而出,猶如文化界拂過一絲春風,心曠神怡。聽信中內容,也如飲清泉,甘之若飴。

嘉賓老師説,書信正在走向消亡,但它承載的文化及文明不應該被消亡。它應該轉移到電子媒體和互聯網上去,我們現在就在做這樣的事。

不覺便想到曾經的自己,與家人、好友、筆友通信的年歲。十月回老家,還將那一盒子保存完好的一百多封書信翻出來,夜深人靜坐在燈下,通讀了一遍,內心沉浸於對當日情景的回憶中。一邊回想是哪些年,哪些月的事,一邊不禁感慨萬千。

寫信人早已不知去向,只剩讀信人悵然若失。世事無常,萬物都不足以長久倚賴。

看那時的信,有種純粹的美。在信中聊的盡是些細微的心緒起伏、變化,一種情緒都要寫滿幾頁信箋來表達,好像那樣才完整,擱筆時,竟還有種嬌羞之感。

後來那些與我通信之人,都失去了消息,他們曾在我生命裏出現過,而後便漸遠無書,那些不便宣之於口卻全藏在字底的情愁,恐怕一去不復返了。

《見字如面》的第一期,我很喜歡蕭紅寫給弟弟的信,文字返璞歸真,像是嘮家常一樣,情感並不是吶喊式的濃烈,卻也承載着不可説的手足情深。

我會想念在大學時期,與妹妹通信的日子。妹妹走上社會較早,在社會上摸爬滾打,早已懂得世事艱辛,可她從來不與我説。我在學校唸書,住在象牙塔裏,與她説的都是些理想主義的話。於她而言,她的理想早已死在棄學的前夜。

但她仍然支持我,每次在信裏無比驕傲的告訴我,姐姐是她最崇拜的人,並以此激勵自己,要努力工作,助姐姐實現願望。現在讀來,無比觸動。

印象深刻的是,2008年我北上抵京,在一家做書畫的公司上班,我去報道的那天,因為行李較多,是妹妹送我去的。返回的時候,老闆開車送妹妹去地鐵口。

在車上,老闆與妹妹嘮家常,閒聊起我時,妹妹很驕傲地説,我姐姐以前成績好,會寫文章。她很厲害的,以前作文還得過獎,常在班上當範文誦讀的。

那時候,我非常不情願她在別人面前如此説,若是有個地洞,當時必定鑽進去了。我全程都是黑臉的,只有妹妹還是一副驕傲的表情,真正是以我傲的。

現在想來,家人以你為傲,打心底崇拜你,那是真的愛你啊。

當歸亞蕾讀到蕭紅寫給的弟弟的那封信的最後幾句,只覺明天的明天又在哪裏:

雖然我給的你信,你沒有收到,我也沒能看見你,但我不知道為什麼竟很放心,就像見到了你的一樣。因為你也是他們之中的一個,於是我就把你給忘了。

但是從那以後,你的音信一點也沒有。而今已經四年了,你到底沒有信來。

我本來不常想你,不過現在想起你來了,你為什麼不來信。

想象蕭紅獨自孤零零的躺在香港的病牀上,來寫這樣一封信,何年何月再與弟弟見面,竟遙遙無期,只歎,那一別從此永訣。

我又感慨,從前車馬都慢,書信很遠,一別再也不見,也有傷懷,並不盡是“從前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那般美好。

現在通訊發達,智能時代,想見一個人,幾個小時後就能見到。即便不能當面見,通電話也能聽到聲音,視頻連接還能在屏幕這端見到對方。總能很有效的一遣相思之苦。

時代的發展,使其一些東西消亡,在某種程度上,也使人類進入更便捷的社會,到底好與不好?

《見字如面》觀後感800字3

還記得第一季看了一期,被某些不喜的環節淡去了興趣,就沒有再看。當時有些遺憾,這麼好的一個素材節目,卻被烹飪成了那樣。

偶然看到了第二季的播出,封面是周迅,倒是有些驚喜。抱着試試看的心情看了第一期,每期劃分主題的想法很棒,尤其是第一期沉重的生死話題讓隔着屏幕的我,險些抑制不住眼眶裏的淚水。信件選材空間範圍更加寬廣,尤其是還有一封現世兒子寫給母親的信。

在讀每封信之前,介紹信件的緣由方面更加詳細了一些,能讓觀眾在聽信之前對信件的情感基調有一個基本的把握。在嘉賓解讀方面,主持人終於不再搶詞了,把話語更多的交給瞭解讀嘉賓。正值鏘鏘三人行停播之際,樑文道也加入了見字如面,或許把主持人換成竇文濤就圓滿了。解讀的風格和我想象的有些不一樣,許子東老師也許是為了歡迎初來的樑文道,更多地讓樑文道掌握解讀節奏。其實個人更喜歡許子東老師的娓娓道來,希望在之後的節目裏兩個人能更和諧的掌控解讀節奏。

在讀信嘉賓方面,也多了不少驚喜,少了一些小鮮肉們,多了更有文化底藴的嘉賓們,更加期待未出場的嘉賓們了,歸亞蕾老師還是一如既往地優雅。

覺得有些美中不足的是,為什麼會加上了一些吃瓜羣眾來提問呢?感覺跟整個節目風格有些不搭。還有在讀一些文言信件時,會用普通話代替,不過字幕還是文言文。其實,稍微有些文言功底的人理解這些信件的內容應該不難。個人覺得還是讀文言,字幕改成白話文可能會更好一些,也能向大眾普及優秀的古文。

不過瑕不掩瑜,第二季的確是驚喜,希望未來能湧現出更多的這種類型的節目,向大眾普及人文關懷。

《見字如面》觀後感800字4

我上一次寫長信大約是在高三的時候,也就是八年前了,那時候被限制用手機,書信裏還保留着最後的情感記憶。情動的,茫然的,爭執的,瑣碎的,每每翻起,見字如晤。而現在,我們都退化到不費心思的只發微信短句寒暄聊天了。

好可惜,那些很真摯情感的表達方式彷彿在文化中斷層了。接着我們會發現不知如何寫信,快速的生活反而讓人變得遲鈍。

白巖鬆説,你有多久沒談心了?現代網絡中,各種朋友圈,你可以跟很多人聊天,但卻找不到人談心。其實是一樣的,談心就像寫信,只是不同時代為了真摯的交流採取的不同方式罷了。

但我們逐漸摒棄了這些。因為我們節奏快,因為我們不願等待。

那樣太可怕了。

我記得看《最好的時光》時候,最打動我的不是張震跑了好多個地方去找舒淇,而是最初他要去當兵前,到舒淇打工的枱球室,對她欲言又止,直到店打烊他走了,不出一會又回來敲門板,對她説“我寫信給你”。那種輾轉,猶豫,情動的一刻,就是最好的時光。雖然放在今天用微信表白心動依然是會存在,但今天可能拒絕更快,因為缺乏等待。

當然也不僅限於情信,只做一比方,我們需要反思。

今天看了第一期《見字如面》,節目想法很好,請來幾個名家念信,信念出來是對的,有的信婉轉雋秀,有的信鏗鏘有力,有的信詼諧風趣,也有的信飽含深情。

黃永玉寫給曹禺的信文采斐然,良工不示人以樸,王耀慶演繹也堪稱本期最佳。

就情感而言,更觸動於蕭紅的信,如果能讓湯唯來讀或許更好(她演的《黃金時代》讓我覺得蕭紅就是她那個樣子那個氣質的),蕭紅寫這封信時的年齡也都是與湯唯現在相仿的。感念於那句“因為你也是他們之中的一個,於是我就把你給忘了”,還有那句“中國有你們,中國是不會亡的”,蕭紅的一生很短暫,充滿了寒冷、苦悶與飢餓,但她的文字總是柔和、堅定也飽含希望,是她的偉大之處。

節目缺點是對信的解讀太浮於表面,首先女主持人的功力不行,功課也沒做足,其次女教授雖然學富五車,但儼然疏於揣測作者內心用意,解讀略有偏頗。

《見字如面》觀後感800字5

今日下午觀賞了《見字如面》,尤在讀聞一多信件時不知覺潸然淚下。節目製作方成功地營造出文學氛圍,讓人確是搭載着信件,穿越時空,對話於古人。在現實生活中,也許你是理性的經濟學家,也許你是嚴謹的科學家,也許你是隻跟數字説話的程序員,但在這個節目中,導演成功地將你拉入一個充滿文學氣息的殿堂。

除卻節目配以優秀的朗誦者、合適的燈光、精挑細選出的信件這些因素,我談談讓我深有感觸的兩點。

一、100%的真實感;唯有當事人親身經歷的、最真實的情感足以感染他人。信件乃當事人所寫,不假他人之手,不被粉飾塗改,所以顯得真誠厚重。我們發現,當一個人的心不同意他口中所言時,他的姿態與表現是令人尷尬的,而這種尷尬斷難使旁人產生共鳴。今年春晚許多人在回憶陳佩斯,有這樣一則評論讓我印象深刻:“那時的演員表演時透出一股子自信,把自己內心認同的觀點、現象幽默的表達出來,自然能引起觀眾強烈的共鳴。現在的演員機械式的演繹、生硬的情感切入,脱離了實際,他們現實生活中會是這樣嗎?肯定不是的。”這評論恰是精闢,真實是真人秀的實質,共鳴因它、尷尬也因它。

二、歷史的交互;這樣一封信件,它不是來自於這個時代,它描繪的不是這個時代的物慾縱橫、房價飆升,而是濃縮了那個時代,或是抗日將領的民族大義,或是五四青年的高遠志向,或是三毛的愛情與孤獨......這些信與我們隔了一個時代,或是一段歷史,我們感覺新奇,更甚至,它使我們感覺清醒。活在當下歷史前進步伐當中的你我,通常無法突破時代的`限制,因此我們的認知、思維、價值觀都刻上了屬於這個時代的烙印。那麼,同樣的事情,不同時代的人是如何地思考與選擇呢?因此,這種歷史的交互確是令人陶醉。

下文附上聞一多在五四期間寫給父母的信件《孩兒在此幫忙,絕不會有任何危險》內容節選:

國家至此地步,神人交怨,有強權,無公理,全國人民瞢然如夢,或則敢怨而不敢言,獨一般學生敢冒不韙,起而抗之。雖於事無大濟,然而其心可悲,其志可嘉,其勇可佩。且男在校中,頗稱明大義,僅遇此事,猶不能犧牲,豈足以談愛國。非謂有男國即不亡,乃國家養育學生,歲糜鉅萬,一旦有事,學生尚不出力,更待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