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原因調查報告(精選多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39W

第一篇:關於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原因調查報告

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原因調查報告(精選多篇)

一、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基礎環境和條件惡劣。一是地理劣勢。山區羣眾常説“看到屋,走得哭”,真實地反映了山區溝渠縱橫、山高坡陡的地理特徵,這一特徵使農業生產生活異常困難。二是土壤貧瘠。土壤肥力差、保水能力弱,不少地方仍沿襲刀耕火種,產出效益低。三是自然災害頻繁。山洪、乾旱、風雹、地質滑坡等自然災害年年發生,僅丫口組目前就有15户農户居住在滑坡危險地帶,而農民抗禦災害能力較差。四是人居分散。山區大部分人口多為散居,密集度不高。據實地調查,村的人口密度僅為168人∕平方公里,很顯然,村新農村建設的聚集動力非常弱。

(二)社會服務體系不到位。一是基礎建設落後。由於多年來投入不足,導致貧困山區基礎設施十分落後,特別是農業基礎設施年久失修問題比較嚴重,普遍存在吃水難、上學難、行路難等問題。二是社會保障不完善。村衞生室形同虛設。山區羣眾無錢治病,大多數農民生了病也是硬撐,小病釀成大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突出。據實地調查,村農村婦女只有15%的人生了大病才去醫院就醫。同時,由於社會保障體系的缺失,養兒防老仍然是村最主要的養老模式,家庭成為重要支撐。三是文化生活匱乏。由於缺書少電,農民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的情況較為普遍。“早上聽雞叫,白天聽鳥叫,晚上聽狗叫”是村現狀的真實寫照。由於文化生活的匱乏,使封建迷信、賭博等乘虛而入,敗壞了社會風氣,也影響了山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四是城鄉人民權利不平等。由於在計劃經濟時期,國家為了阻止農民進城找工作,實行了城鄉隔離的户籍制度,使農村人特別是貧困山區農民在教育、就業、衞生、社會保障等多方面受到與城市人不平等的待遇。這個問題在改革開放30年後的今天並沒有真正解決,現在農民進城打工還是受到同工不同酬的歧視,甚至還存在拖欠農民工工資的現象,直接影響了農民的收入,同時又造成了和諧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三)農民整體素質偏低。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但由於歷史原因,村的大多數農民文化水平低,綜合素質不高。據實地調查,村全村共2014人,大專文化程度的只有3人,中專的只有7人,高中文化程度的只有12人,國中文化程度的有306人,國小文化程度1390人,文盲102人,未讀書的兒童199人。貧困山區勞動力文化水平偏低。部分有文化、有技能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都在外務工,留守人員多為老人或兒童,難以承擔起建設新農村的重擔。同時,農民培訓機制在貧困山區難以建立,有培訓點也是流於形式,使農民的發展技能、思想水平與新農村還存在較大差距。山區農民普遍認為新農村建設是政府和黨員幹部的事,爭取政府下撥資金踴躍,自己出資出力參與新農村建設積極性不高。

(四)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加大對村的扶持力度,採取了多種措施增加農民收入。但由於村自然經濟成份較重、農户經營規模小、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農村信貸困難、農資價格高質量低的市場調控不力等原因,農民增收仍然十分緩慢。村地處大山深處,全村有513户2014人,可耕地面積3749畝,其中:水田只有522畝,多數為旱地(山坡地)。由於自然、地理、歷史和人口素質低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山上農田水利設施難以配套,交通狀況極差,雨天山體滑坡時有發生,村民缺乏教育,整體素質偏低,羣眾生產生活困難,雖然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300元,但發展不平衡,農民人均純收入在1067元以下的達1373人,佔68%,這一現狀是制約新農村建設最為突出的矛盾。

二、村新農村建設的對策

(一)抓組織,發揮黨員幹部作用。貧困山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要建設一個富有戰鬥力的村級班子,一支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的黨員幹部隊伍。一是要建好村支部。建設戰鬥力強的村支部,帶領貧困山區農民艱苦創業,建設新農村。二是加強幹部隊伍建設,通過“三培養”,把優秀村民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和村級後備幹部,解決接班人問題。二是完善幹部激勵機制。健全村幹部工資保障機制和增長機制,完善村幹部正常離職後一次補發補貼機制,積極探索村幹部“職業化”及養老保險制度的新途徑,使村幹部在政治上有盼頭,工資上有保障,正常離職後有依靠,積極投身新農村建設。

(二)抓規劃,引導科學有序發展。貧困山區的現狀決定了新農村建設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必須從當地實際出發,從制定規劃着手,區分輕重緩急,突出建設重點,立足當前,着眼長遠,統籌安排,循序漸進。一是科學制定區域規劃。對地理特徵基本相同,經濟發展基本一致的貧困山區制定統一的區域發展規劃,對發展定位、村莊佈局、基礎設施、主導產業和公共服務設施進行戰略研究,突破自然村界限,科學編制村莊建設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社會公共事業發展規劃。二是統籌制定村域建設規劃。突出山區特色,找準每個村的優勢和劣勢,合理確定村莊規模,統籌規劃產業方向,村莊佈局、服務設施和住宅布點,做到規劃一步到位,建設分步實施。三是妥善把握規劃制定和實施中的幾個問題。要突出農民的主導地位,認真聽取農民建議;要體現和諧性和包容性,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順從山地勢,做到基本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樹,追求人與自然和諧;要嚴格控制佔用耕地,要合理確立示範點,並實行動態管理;要選好切入點和突破口,量力而行,首先從農民最關心、最容易見成效的事情抓起,如實施安全民居建設、人畜分居和安全飲水建設等;要整合資源和項目,將資金集中起來辦大事、辦好事。

(三)抓教育,提高農民整體素質。樹立“沒有新型農民就沒有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念,大力實施農民“素質教育工程”。一是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健全農民教育責任制,改進教育方式,結合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文明村(户)評比等,開展農民思想道德、法制文明教育;要大力宣傳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主要內容和政策措施,營造新農村建設氛圍,引導農民破除“等、靠、要”思想,激勵農民羣眾發揮好主觀能力作用。二是加強農民的技能培訓。進一步完善農民培訓機制。要以村國小為依託,運用農民技校等形式,對農民進行種養加工業生產操作技術培訓,使年滿16週歲的山區勞動力基本掌握1—2門農業實用技術和非農領域就業技能,培養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對“守護型”農民中的種養大户、個體經營者、產業化帶頭人、返鄉創業等進行重點教育,着力培育新農村建設的骨幹力量。三是加快發展農村教育文化事業。從現狀來看,貧困山區新農村建設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下一代,因此必須大力發展山區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事業,使貧困山區的孩子上得起學,都能受到最基本的文化教育。

(四)抓發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建設新農村最本質、最中心的內容是發展農村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這一要求在貧困山區顯得尤為迫切,因此必須採取超常手段,強化過硬措施,努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探索建立貧困山區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一是挖掘農業內部的增收潛力。要繼續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使山區農民在農業產業鏈的延伸中獲得更多的收入。二是繼續加大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力度。當前,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城務工,仍然是貧困山區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要積極引導農民工有序流動,促使農村勞動力盡快就業,對有條件的貧困山區農民工進行技能培訓,逐步提高農民工的就業能力和工資水平。

(五)抓基礎,改善生產生活環境。儘快改善貧困山區生產生活環境,是廣大農民羣眾的迫切要求,也是推進貧困山區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改善山區農民生產生活環境,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進行分類建設。一是國家要結合貧困山區財力困難的實際,改革農民投工投勞辦法,加大國家對貧困山區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大力把鄉村公路延伸到規劃的農民集中居住點;要讓貧困山區的農民都能喝上清潔、安全的自來水;要積極推廣沼氣能源建設,帶動改圈、改廁、改廚,改善貧困山區農民羣眾的生活和居住環境;要加強衞生室規範化建設,切實推進新型合作醫療制度,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二是對部分高寒、自然環境惡劣的山區農民,要痛下決心,加大力度,一次投入,通過異地搬遷的方式使羣眾擺脱其惡劣的生產生活環境。

第二篇:2014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原因調查報告

一、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基礎環境和條件惡劣。一是地理劣勢。山區羣眾常説“看到屋,走得哭”,真實地反映了山區溝渠縱橫、山高坡陡的地理特徵,這一特徵使農業生產生活異常困難。二是土壤貧瘠。土壤肥力差、保水能力弱,不少地方仍沿襲刀耕火種,產出效益低。三是自然災害頻繁。山洪、乾旱、風雹、地質滑坡等自然災害年年發生,僅丫口組目前就有15户農户居住在滑坡危險地帶,而農民抗禦災害能力較差。四是人居分散。山區大部分人口多為散居,密集度不高。據實地調查,村的人口密度僅為168人∕平方公里,很顯然,村新農村建設的聚集動力非常弱。

(二)社會服務體系不到位。一是基礎建設落後。由於多年來投入不足,導致貧困山區基礎設施十分落後,特別是農業基礎設施年久失修問題比較嚴重,普遍存在吃水難、上學難、行路難等問題。二是社會保障不完善。村衞生室形同虛設。山區羣眾無錢治病,大多數農民生了病也是硬撐,小病釀成大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突出。據實地調查,村農村婦女只有15%的人生了大病才去醫院就醫。同時,由於社會保障體系的缺失,養兒防老仍然是村最主要的養老模式,家庭成為重要支撐。三是文化生活匱乏。由於缺書少電,農民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的情況較為普遍。“早上聽雞叫,白天聽鳥叫,晚上聽狗叫”是村現狀的真實寫照。由於文化生活的匱乏,使封建迷信、賭博等乘虛而入,敗壞了社會風氣,也影響了山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四是城鄉人民權利不平等。由於在計劃經濟時期,國家為了阻止農民進城找工作,實行了城鄉隔離的户籍制度,使農村人特別是貧困山區農民在教育、就業、衞生、社會保障等多方面受到與城市人不平等的待遇。這個問題在改革開放30年後的今天並沒有真正解決,現在農民進城打工還是受到同工不同酬的歧視,甚至還存在拖欠農民工工資的現象,直接影響了農民的收入,同時又造成了和諧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三)農民整體素質偏低。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但由於歷史原因,村的大多數農民文化水平低,綜合素質不高。據實地調查,村全村共2014人,大專文化程度的只有3人,中專的只有7人,高中文化程度的只有12人,國中文化程度的有306人,國小文化程度1390人,文盲102人,未讀書的兒童199人。貧困山區勞動力文化水平偏低。部分有文化、有技能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都在外務工,留守人員多為老人或兒童,難以承擔起建設新農村的重擔。同時,農民培訓機制在貧困山區難以建立,有培訓點也是流於形式,使農民的發展技能、思想水平與新農村還存在較大差距。山區農民普遍認為新農村建設是政府和黨員幹部的事,爭取政府下撥資金踴躍,自己出資出力參與新農村建設積極性不高。

(四)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加大對村的扶持力度,採取了多種措施增加農民收入。但由於村自然經濟成份較重、農户經營規模小、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農村信貸困難、農資價格高質量低的市場調控不力等原因,農民增收仍然十分緩慢。村地處大山深處,全村有513户2014人,可耕地面積3749畝,其中:水田只有522畝,多數為旱地(山坡地)。由於自然、地理、歷史和人口素質低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山上農田水利設施難以配套,交通狀況極差,雨天山體滑坡時有發生,村民缺乏教育,整體素質偏低,羣眾生產生活困難,雖然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300元,但發展不平衡,農民人均純收入在1067元以下的達1373人,佔68%,這一現狀是制約新農村建設最為突出的矛盾。

二、村新農村建設的對策

(一)抓組織,發揮黨員幹部作用。貧困山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要建設一個富有戰鬥力的村級班子,一支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的黨員幹部隊伍。一是要建好村支部。建設戰鬥力強的村支部,帶領貧困山區農民艱苦創業,建設新農村。二是加強幹部隊伍建設,通過“三培養”,把優秀村民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和村級後備幹部,解決接班人問題。二是完善幹部激勵機制。健全村幹部工資保障機制和增長機制,完善村幹部正常離職後一次補發補貼機制,積極探索村幹部“職業化”及養老保險制度的新途徑,使村幹部在政治上有盼頭,工資上有保障,正常離職後有依靠,積極投身新農村建設。

(二)抓規劃,引導科學有序發展。貧困山區的現狀決定了新農村建設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必須從當地實際出發,從制定規劃着手,區分輕重緩急,突出建設重點,立足當前,着眼長遠,統籌安排,循序漸進。一是科學制定區域規劃。對地理特徵基本相同,經濟發展基本一致的貧困山區制定統一的區域發展規劃,對發展定位、村莊佈局、基礎設施、主導產業和公共服務設施進行戰略研究,突破自然村界限,科學編制村莊建設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社會公共事業發展規劃。二是統籌制定村域建設規劃。突出山區特色,找準每個村的優勢和劣勢,合理確定村莊規模,統籌規劃產業方向,村莊佈局、服務設施和住宅布點,做到規劃一步到位,建設分步實施。三是妥善把握規劃制定和實施中的幾個問題。要突出農民的主導地位,認真聽取農民建議;要體現和諧性和包容性,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順從山地勢,做到基本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樹,追求人與自然和諧;要嚴格控制佔用耕地,要合理確立示範點,並實行動態管理;要選好切入點和突破口,量力而行,首先從農民最關心、最容易見成效的事情抓起,如實施安全民居建設、人畜分居和安全飲水建設等;要整合資源和項目,將資金集中起來辦大事、辦好事。

(三)抓教育,提高農民整體素質。樹立“沒有新型農民就沒有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念,大力實施農民“素質教育工程”。一是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健全農民教育責任制,改進教育方式,結合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文明村(户)評比等,開展農民思想道德、法制文明教育;要大力宣傳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主要內容和政策措施,營造新農村建設氛圍,引導農民破除“等、靠、要”思想,激勵農民羣眾發揮好主觀能力作用。二是加強農民的技能培訓。進一步完善農民培訓機制。要以村國小為依託,運用農民技校等形式,對農民進行種養加工業生產操作技術培訓,使年滿16週歲的山區勞動力基本掌握1—2門農業實用技術和非農領域就業技能,培養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對“守護型”農民中的種養大户、個體經營者、產業化帶頭人、返鄉創業等進行重點教育,着力培育新農村建設的骨幹力量。三是加快發展農村教育文化事業。從現狀來看,貧困山區新農村建設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下一代,因此必須大力發展山區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事業,使貧困山區的孩子上得起學,都能受到最基本的文化教育。

第三篇: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社會調查報告

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社會調查報告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以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為農村建設的又一大亮點。這一政策旨在科學規劃農村建設進程,避免農村進入發展誤區,縮小城鄉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這既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又是廣大農民的心聲。我利用寒假期間,對本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做了調查,瞭解到了新農村建設前後村莊的變化,希望能對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有關方面起到一點參考和借鑑作用。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就在本村的體現1.經濟建設黨中央指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建設,主要指在全面發展農村生產的基礎上,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根據這一政策,我們村由過去的農產品生產為主到現在的多元化發展。(1)據調查,45%家庭勞動力開始進城打工,打工收入成為家庭主要經濟來源。村裏人思想觀念不再保守,剩餘勞動力幾乎全部輸入城裏,耕種和收穫時回家務農,其餘時間在城裏打工,這樣打工務農雙收入,生活水平大大改善。(2)45%家庭農商結合,家裏開起店鋪,經營的同時農活也不放下,收入可觀。新農村建設以來村裏蓋起了沿街樓,為經商提供了良好的條件。(3)10%家庭放棄了農產品生產,將全部精力投入到生意中去,如從事橡膠生產的家庭年收入一般不低於幾十萬元,家中有幾十個僱傭工人,產品對外銷售,發往全國各地,通過網上聯絡與現實交易,成為村裏的富裕人家。2.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民民主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切實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和農村法制建設,引導農民依法實行自己的民主權利。”我們村村委會換屆每三年一次,跟大多數村莊一樣,由羣眾集中選舉,按票數多少安排村委會成員的職責,整個過程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這樣選出的村委會成員大家都滿意,年復一年,基層民主自治工作有序地展開,小小的村莊越來越好。3.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的、體現農村地方特色的羣眾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羣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村裏建設了“**鎮文化體育中心”,每晚都有文體活動,據調查,許多老人帶着音樂設備在文體中心練習太極,自學學會了的主動當起老師,教那些剛參加的成員,近期也有年輕人加入,還有不少中年婦女學習熱身舞蹈,一派青春與活力。這裏不僅熱鬧,更有村裏人對新鮮事物的興趣,有對日常保健的重視,有對生活的熱愛。2月23日,“**市文化建設年文藝下基層”演出團隊來到我們村,在我們村的文化體育中心搭起了大舞台,標語是“建設美麗濱海城市”和“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正巧這天是2月八年級,村裏也逢集,歌聲傳到很遠很遠,路過的人紛紛來看文藝表演,不僅有我們村的觀眾,周圍村莊來趕集的人聽説市裏有文藝表演,都來一睹風采。雖然天氣比較冷,但演出現場還是熱鬧非凡,不時傳來陣陣掌聲。這一活動確實為廣大農村人帶來了現場版的精神文化盛宴。4.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社會建設,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公共事業投入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農村的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加強農村醫療衞生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以期實現農村幼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願望。[1]新世紀以來,新農村建設有了新的社會內容。其中“三農問題”反覆被黨中央列為工作重點。2014年之後又先後出現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面免除農業税”等社會熱點話題,在新的歷史時期不斷尋求新的問題切入點、新的解決方案是黨給我們交出的新的答卷。”我們村的社會建設緊扣這一主題,工作成績尤為顯著。(1)前年,在村委會的組織籌劃下,村裏的主要土路衚衕都變成了水泥路。下大雨的時候不再泥濘,也沒有那麼多泥水衝到街道上,更重要的是,水泥

路的衚衕更加整齊,像大街上的柏油馬路一樣,交通狀況大大改善,為大家的出行帶來極大便利。對於這些衚衕的改變,村裏人紛紛叫好。(2)去年,村裏組織建起了可直接飲用的自來水管。每家每户每年出資400元,每天定時有自來水供應,家家鋪上了自來水管道。村裏老人説:“現在我們也能像城市裏那樣,擰開水龍頭就能喝水了!”記得十年前,村裏就已經有了自來水,可惜好景不長,不久自來水管道被破壞,大家只能各自挖井取水,家家户户花錢打了井,有的井水水質很差,並不適合飲用,水壺裏常常有厚厚的水垢,無奈天天吃水,只能將就。現在村裏不僅有了自來水,還經過了殺菌淨化,可以直接飲用,便利且健康。5.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法制建設,主要指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同時大力做好法律宣傳工作,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念完善我國的法律制度。”我們村也不例外,村委會常常進行法制教育廣播,大喇叭裏説着條條槓槓,村裏的每家每户站在自家院子裏就能聽見,耳濡目染,村裏人也都提高了對法律的認識和尊重。前幾年美國白蛾猖獗的時候,村裏的大喇叭不僅定期進行法制教育,而且擔任起了宣傳打擊美國白蛾的任務。每天,村子裏都會響起這樣一個聲音:“近期,各部門需要加大對美國白蛾的防治工作,以確保?6?7?6?7”在大喇叭的宣傳下,村裏人對美國白蛾有了基本的認識,也瞭解了美國白蛾的危害和防治措施,家家户户積極配合保護周圍的楊樹,紛紛去村委會領取了防治美國白蛾的草蓆,刷了白漿以後主動幫助工作人員綁在自家周圍的楊樹上。村裏宣傳工作的成效可見一斑。二、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制約問題1.計劃生育貫徹不徹底據調查,我們村以及鄰村超生的家庭數不勝數,計劃生育政策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種種阻礙,最後變成了超生罰錢的政策。即使如此,村裏的有錢人即使已有一女一兒也紛紛有了第三個孩子。也有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如此。因為“養兒防老積穀防飢”這一觀念在農村根深蒂固,我們村也不例外,由於農村的特性,人老後不能象城市職工一樣,有退休金、保險等保障,只能靠兒女的孝心來維持老後的生活,使老人不能保證生活的穩定及質量,“多子多福”成為村裏人的普遍觀念。2.人才缺失現在的許多農村中,老人和留守兒童在家,年輕人出外打工,而且越有文化的年輕人,越是選擇留在外面,的確,在農村收入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也不如城市,考上大學的年輕人更是不會回到農村,認為回到農村會被人看不起。其實,對於剛畢業的年輕醫生和教師來説,農村更需要他們。(二)展望新農村的未來我們縣對2014年的建設展望:(1)推動工業經濟提質增效,在骨幹企業壯大上實現新突破。(2)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在重點項目推進上實現新突破。(3)提高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在品牌農業培育上實現新突破。(4)集聚服務業發展優勢,在文化旅遊提升上實現新突破。(5)打造生態宜居城市,在東部新區開發上實現新突破。(6)積極構建和諧社會,在民生體系建設上實現新突破。其中第(3)條對新農村建設尤為重要,現代農業的發展水平直接關係到農民的收入,關係到農村生活水平,關係到新農村建設的步伐。今年,我們縣還將投資

9.4億元,集中力量為羣眾辦好十件實事,“村級公路“網化‘工程’、“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工程”和“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便在這十件實事之內,農村建設在全縣的發展綱要中佔據十分重要的位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成就指日可待。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正如日出之陽,煥發着勃勃生機。看着新農村建設已有的成就,我們的心中便多了一份提速發展的勇氣和底氣,多了一份“創一流”的信心和信念。相信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在科學的規劃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定會邁向更高的台階,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第四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調查報告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調查報告 摘要

2014年是“十一五”開局之年。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於新農村建設重大部署,河北省突出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兩個重點,協調推進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農村產業逐步融合,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村面貌明顯改觀,社會事業和諧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為加快推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十一五”期間全省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農村整體面貌有了很大改觀。

關鍵詞: 十一五,新農村,建設

正文

近幾年,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對中國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發展模式造成了巨大沖擊。中央推出了四萬億元的經濟刺激方案加以應對,其主要手段就是通過家電下鄉等一系列手段擴大內需,此時,八億多中國農民再一次肩負起拯救中國經濟的重任而受萬眾矚目。然而,中國新農村建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現就我對衡水市農村的調查做幾點分析。

一、經濟建設問題

(一)首先從經濟方面來看,“三農”工作和新農村建設的核心是農民增收問題。中國農民以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30%的人口,為中國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卻尚未享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至少是還不顯著。中國國內的消費水平豈止是尚未完全發掘,應該説是極不發達,尤其是農村的消費水平。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最近十幾年,我國gdp從1990年的3638億美元,增長到2014年的43960億美元,增長了12倍,而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從1990年的686.3元,增長到2014年的4761元,僅增長7倍,低於gdp增長率。看以下的圖表,這是我根據歷年的數據繪製的一個圖表,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農村居民的年人均純收入與經濟增長並不同歸。農村居民年純收入增長速度滯後於經濟發展速度。不止居民的收入增長不夠快,其消費結構同樣與城市相比存在較大差距,我們可以看下錶,比較一下城鎮居民的恩格爾係數同鄉村居民恩格爾係數的巨大差距。2014年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為43.7%,僅相當於十年前的城市居民家庭的恩格爾係數。2014年城鄉居民的消費水平之比為3.5:1,農村居民消費只相當於90年代初的城鎮居民水平,農村消費傾向持續小於城鎮。

(二)村民抽樣

通過我對衡水市幾個村村民的抽樣調查,我發現,每當我問他們為什麼收入比之十年前增長了四倍,而居民消費並沒有多大改觀時,大部分村民都會反問我:“東西難道沒變貴嗎?”我找了一下近十年的物價水平,發現若以1985年的物價水平為一百的話,則2014年的物價水平為413.5,正好為20年前的四倍,因此,可以這樣説,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增長並未向我們所希望的那樣好。

胡主席曾經説過:“我國現在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我們應當順應這一趨勢,更加自覺地調整過敏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積極地支持‘三農’發展。”要想真正的實現共同富裕,新農村建設勢在必行。

(三)我認為,農民增收問題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問題,政府和城市應該大力發展農村非農產業,促進農村勞動力快速轉移。人均佔有耕地少是制約農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而且糧價上漲幅度也比不過物價上漲幅度,要使農民快富,必須把農村富餘勞動力從有限的土地上轉移出去,使其外出務工,從事二、三產業。正如《衡水日報》所提到的:推進新農村建設,

必須把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緊密地聯繫起來,把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與解決“三農”問題緊密地結合起來,切實貫徹好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發揮好工業和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

二、教育、醫療等社會保障問題

現在很多新聞都會提到農村中最普遍的上學難、上學貴問題,再加上看病難、看病貴,是當前農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讀一年大學要一萬多元,比許多農户家庭一年純收入的總和還要多。一般的闌尾炎手術在有條件的鄉醫院要900—1000元,在城裏醫院要2014元—3000元,相當於一個農民一年純收入的總和。一旦發生這些嚴重的災害,一夜之間,有的農户就由“温飽型”家庭轉為“貧困型”家庭。

(一) 教育問題。

教育,是國家的長治久安的根本大計,知識就是力量不是一句空話,可在農村,這句話卻不靈驗了。與城市家長拼命將孩子送進高等學府正相反的是,許多農村家長只看到了大學昂貴的學費以及電視上所報道的那些畢業即失業的大學生,從而認為大學無用,進而其孩子由於沒有高的學歷,找不到好的工作,喪失了知識改變命運的機會。長此以往,則貧者愈貧,富者愈富。新農村建設有曾麼會真正意義的成功呢?

因此,在國家經濟發展到了一定程度的今天,我認為應該及時擴大我們義務教育範圍了,讓農村和城市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機會,都能透過教育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來為社會貢獻更大力量。我本人認為,普及高中義務教育對新農村建設必然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二) 醫療方面。

現在正在推行衡水市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真正去看過《河北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醫療機構管理辦法》(暫行),其中有一條:“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用於補助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的醫療費用,重點對大額醫療費用或住院醫療費用進行補助。”這就是説,如果不是住院或者購買大額藥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不會補助的。在我調查時,有村民就對我説:“買醫療沒有用,打針吃藥一點都不保。”

因此,我希望政府能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進一步完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的相關政策,逐步提高農民的醫療保障水平,在具備條件的地區,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新農村建設的難點

(一)生產、生活環境的基礎設施嚴重滯後

“露天廁、泥水路、壓水井、雞鴨院”,“垃圾隨處可見,污水四處流淌”,“晴天揚灰路,雨天水泥路”是現在多數農村居住環境的真實寫照。有近半數的農村人口沒有安全飲用水,沼氣新能源普及不足30%,農田水利建設還在吃大集體時的老本,還有三分之一的下濕低產田急需改造。

(二)農民缺乏發展生產的資本積累

農民的一點積蓄考慮的是子女讀書的高額支出、家庭成員治病的支出和居住條件的改善。如果要搞規模化生產,要上新的農業產業項目,靠農民這點資本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在目前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還不適應農民發展生產要求的情況下,農民要發展生產,只有靠私人借貸。 對策與建議

(一)把握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幾個原則

1.廣泛宣傳、強化意識的原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全黨全社會統一思想認識,共同積極行動。因此要加強對區(市、縣)、鄉、村幹部的培訓,使他們提高認識,堅定信心,明確思路,從而強化他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自覺意識,樹立勇於開拓創新的精神,增強團結帶領農民羣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本領。

2.農民是新農村建設主體地位的原則。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首先要確立廣大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政府只能是引導,而不是主導。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制定和完善政策,

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務,為農民發展生產創造一個比較好的外部條件。發展生產、增加收入,最終還要靠農民自身的努力。

3.因地制宜的原則。全市農村地域廣闊,各地情況千差萬別,經濟條件,財政收入,自然條件都不一樣,加之各縣農村的基礎條件也不相同,因此,必須根據自然特點、經濟發展水平,分清各地的輕重緩急,制定出不同的規劃方案,選擇不同的建設重點。比如,建設村、社道路,農電網改造等,就應當及時規劃,有條件的地方在規劃上把農民居住房屋適當集中,減少對道路建設、農電網改造、飲用水、沼氣等資金的投入。

4.注重實效的原則。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講求實效。而講求實效的判定標準不是政府和官員,而是農民羣眾,因此這也是農民自願的原則。中央1號文件中寫到的“五要五不要”講得十分清楚。要切實針對農民最關心的問題,針對那些最能給農民帶來實惠的事情,重點投入資源和財力,下大力氣做工作。講求實效,也就是量力而行,不搞冒進;不能搞成一場運動,更不能用長官意志,搞強迫命令,違背農民的意願,做表面文章和造形象工程。上級部門不能脱離實際,給下級部門定任務,搞攀比。上級政府要切實加強對下級政府的監督和考察,實事求是地評價在推進新農村建設方面的成效。

(二)確立財政傾斜機制,動員社會廣泛參與

新農村建設,雖然農民是主體,但如果沒有政府財政的大力投入,建設顯然要落空。拿全市14035公里村道硬化來説,建4.5m寬,18cm厚的水泥路面,1公里要投資18萬元左右,按農民投工投石料折投入50%計算,全市村道硬化要投入資金12.6億元。因此,財政投入必須由向城市傾斜改為向農村傾斜,其投入比例要逐年提高,進入鋼性預算,堅持數年必有成效。在財政支持投入方向上,一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如道路、水利、能源等;二是教育、醫療衞生和養老保障等;三是基層農業服務體系建設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在使用方式上,建議整合資源,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把扶貧、以工代賑、農業水利、交通、能源等專項資金集中捆綁使用,在具體方法上,採取財政支持為引子,財政專項資金安排一部分,項目資金捆綁一部分,機關單位扶持一部分,羣眾自籌一部分,社會各界捐助一部分。通過項目整合,各級聯動,社會化籌集等方式,多渠道解決新農村建設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

(三)推動土地流轉,積極促進土地向規模化、專業化經營方向發展

全市土地承包經營權基本落實, 95%以上的農户都拿到了經營權證書。由於實行土地承包經營,致使土地流轉困難,目前全市流轉土地只有47萬畝,佔總承包耕地面積的11.7%,並且基本上是農户間的流轉,説明農村大量的勞動力還沒有轉移出去,大量務工人員的非農業職業屬性沒有真正替代農民身份;另一方面,規模化、專業化農業經營也沒有前提條件。針對農民對土地依附性強、農業的組織化程度低、產業發展缺乏集約優勢的現狀,應積極探索新路子推進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一是加快農業人口培訓,推進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轉移,加快土地集約經營;二是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建設,提高農業生產的集約化程度;三是通過財政制定補貼辦法,鼓勵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

(四)加強農村勞動力綜合素質培訓

中央提出新農村建設戰略,是推進農村現代化、統籌城鄉發展和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建設新農村,人是主體,必須要有高素質的農民去支撐。目前,隨着農村大量的青壯年和稍有文化、較高素質的農民轉移到務工經商,留在農村務農的主要是年齡偏大和科技文化素質不高的羣體。這些人是當前農業生產的主體。對這一羣體開展培訓,提高他們的種養水平和整體素質,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基礎性工作。同時,也是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素質支撐。每個鄉應該恢復和建立農村技術培訓學校,每個村應該有一個培訓點。財政每年拿出一定資金予以補助,以解決農民素質提高的“空白”問題。實際上,新農村建設過程,就是解決“三農”問題中的核心問題,即農民問題,而解決農民問題的核心是全面提高農民素質,面對新農村建設的迫切需要,提高農民素質工作一定要有新認

識、新思路、新舉措。

四、綜述

通過這幾天的調查,我明白了新農村建設任重而道遠,但是我也相信在黨的領導下,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我們也一定能夠取得新農村建設的偉大勝利。

我要強調的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靠農民,但不能只靠農民自己,必須要有城市的幫助,必須統籌城鄉關係。正如胡主席提到的:“我國能否有發展中大國逐步成長為現代化強國,從根本上去絕育我們能不能用適合我們國情的方式,加快改變農業、農村、農民的面貌,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新格局。我們必須真確處理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城鎮居民和農民的關係,加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力度,使穩妥推進城鎮化和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陳偉我國(本站隆重推薦好範 文網)現代化進程的雙輪驅動,從而逐步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矛盾。”

在這個過程中,財政應該繼續加大全省各級財政特別是省級財政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積極爭取和用好中央財政的支農資金,強化信貸資金的投入;政府應該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解決好教育、醫療等社會保障問題;城市應該為農民進城務工就業創造更多機會,積極將城市優質人力資源導入農村,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而作為我們當代大學生,應該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爭取早日將其應用到新農村建設當中去。

第五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問題的社會調查報告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問題的社會

為了瞭解掌握新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我鎮於近日就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此次調研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和取得成效沂水縣有95個行政村,農業人口70000多人,農村勞動力3萬人。改革開放以後,尤其是近年來,隨着國家和省、市、區政府對於“三農”問題的日益重視和農業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相繼出台和貫徹落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發展加快,農村經濟與各項社會事業正在朝着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積極探索農民增收良策,農業農村經濟實現較快發展。2014年全鎮gdp總量17億元,增長10%,其中農業總產值實現10.02億元,增長11%。全鎮糧豆薯總產5.3萬噸,糧食單產430公斤。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5.1萬畝,佔耕地面積的36%。日光温室發展到51棟,面積2.3萬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2500個,面積16.7萬平方米,年產蔬菜2.44萬噸以上。畜牧產值實現1.02億元,比上年增長18%。2014年向縣內外輸出勞動力9120人(次),創收3200萬元,農民人均增收1000元。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2014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500元,比上年增長5%;農民人均收入達3646元,比上年增長13%。實行村財鎮管,嚴格履行財務審批手續,農村經濟管理水平加強,2014年化解債務180萬元,沒有發生新的債務,農民政策性負擔為零。

(二)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生活環境不斷優化

在國家政策和省、市、縣政府的大力支持,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項目,組織實施了林業生態建設、農網改造、人畜飲水改造、鎮村道路建設、鎮村環境整治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農村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全鎮村屯公路20公里,實現了村屯道路暢通;農村計生、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穩步推進;生態保護、農電網改造等公共服務事業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進步。科教文衞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迅速,建立了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應急機制、醫療救治和疾病預防控制機制。移動電話、計算機開始進入農户家庭,擴大了農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農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新的提高,

農民自編自演開展文體活動,縣鎮組織的科技、文藝下鄉活動,豐富了羣眾的業餘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發展,農民素質不斷提高

隨着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逐年加大了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國小校舍、農業信息網絡、電化教育設施建設發展較快。目前,全鎮共有1所中學、12所國小,實現了區級標準化學校。不斷加大對農民科技培訓力度,組織實施了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科技入户、陽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訓農民達1萬人次以上,培養一大批農村科技能人。廣大農民積極學用新型科技,農用新科技在農村得到廣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斷健全,基層組織進一步加強

在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大環境下,廣大幹部羣眾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以憲法為核心,農業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為重點的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廣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2014年在全鎮7個村實行了村幹部直選制度,全面推進了村黨支部“兩推一選”,一批懂科技、會經營、善管理、講奉獻、有知識的農村能人、致富能手進入“兩委”班子,村黨支部書記與村委會主任實現“一肩挑”,兩委成員交叉任職,農村幹部隊伍整體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在全鎮“兩委”47名幹部

平均年齡為45.4歲,大專以上文化7名,高中、中專40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機制。先後出台了《**鎮村務公開、民主管理規範化建設標準》,在指導全鎮村務公開活動中,實行“五統一”(統一內容、形式、程序、時間、建檔),做到“三為主”(村務公開以村“兩委”、監督小組、鎮農經中心為主),突出“一個重點”(以財務公開為重點),把羣眾關心的事情全部公開,村中重大問題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徵詢意見,將財務公開延伸到村民小組,使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規範化、制度化的軌道。綜上所述,可見我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大多數村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變化,但是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制約農村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

二、主要困難和突出問題

(一)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

我鎮的農業總體上還是粗放生產,加工能力低,產業化經營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在農作物種植和畜產品養殖過程中,更多地追求數量的增長,不注重質量的提高,更忽視了品牌效應,盲目效仿和低水平發展,且多以零散種養為主,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與此同時,農產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級生產、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農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競爭力較弱。此外,農户與加工或營銷企業沒有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合同不規範,訂單屢約率較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功能作用有待增強。我鎮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規模小,功能單一、結構分散,輻射力不強,推廣型、農產品加工型和綜合服務型專業組織協會制度不健全,內部管理不規範,政府協調成立的多,農民自發組建的少,多數會員不繳納會費,財政專項資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協會活動開展不正常,帶動力不強。雖然國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應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與其他經濟組織、與地方政府的關係等問題沒有明確的界定。

(二)農村投入嚴重不足

免徵農業税後,我鎮農村的基礎財力巨減,財政“缺口”大,加之各村歷史上形成的債務都很大。省、市、縣下撥的轉移支付無法維持鎮、村組織機構運轉所需財力。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調查顯示,由於受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瓶頸制約,部分行政村的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根本無法開展,導致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

(三)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

當前,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幹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同時缺乏誠信意識,在產業化經營中常有違約等不守誠信行為出現。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2014年農村勞動力中,國小及以下文化程度佔35%,國中文化程度佔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佔15%。由於農民科技知識低下,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養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地制約了農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質方面,贍養父母、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有滑坡趨勢,關心集體、熱心公益等集體主義觀念正在逐步淡化,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風氣有抬頭的趨勢。

(四)農村社會事業建設滯後

我鎮農村總體上的醫療衞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水平普遍較低。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療水平低,農民生一場大病往往意味返貧。同時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醫療衞生狀況令人擔憂。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

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絕大多數的村已沒有文化活動室和相應圖書,缺乏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和體育活動,縣鎮沒有穩定的公共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嚴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尚未開展,農村弱勢羣體保障體系薄弱。

(五)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

隨着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基層廣大黨員、幹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新意識不強。多數農村黨員、幹部沿襲於傳統工作思路,習慣於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動、疲於應付。二是帶領羣眾致富本領不高。目前,一些農村幹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不強,發展的路子不寬,工作方法不多,在羣眾“盼富”面前力不從心。三是工作作風不紮實。服務意識不強,缺乏對農村工作的熱情和對農民羣眾的感情,做“撞鐘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級組織難以正常發揮作用,部分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正常的辦公費用都依靠轉移支付來維持,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無法發揮,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隨之減弱。同時由於包產到户後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村經濟發展,也致使了無人關心集體事業的現象的產生,村委會雖實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規劃在本村因無力參與支持而無法實施。五是農村村民自治工作發展不平衡。村務公開不及時,財務公開內容不全面,無明細帳,當地羣眾有意見。六是農民的法治意識淡薄。農村法制建設相對滯後,法律在調整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過程中,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農村社會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三、發展思路和幾點建議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穩步地加以推進。”就白奎鎮實際情況而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當前思路可理解為:努力推進和實現農村的農業產業化、農民知識化、村鎮文明化、保障社會化和管理民主化。

1、農業產業化:加快農業結構調整,鼓勵發展適度規模化經營,重點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實現家庭經營和聯合組織經營的優勢互補。努力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引導企業與農户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接機制,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努力在二、三產業上拓展農民增收空間,增加農民收入。

2、農民知識化:大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加大對農民科技文化知識教育和免費的實用技術培訓,讓他們能掌握一項致富的技術,加大對外出務工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開發和充分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潛力,加強對農民應該掌握的經營管理知識的教育,培養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的新型農民。

3、村鎮文明化:積極推進農村的“四改”(改環境、改容貌、改衞生、改觀念),加大對農村公路、農電網、電視網、電話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改善鎮村環境;編修村鎮規劃,推進現代化村鎮建設,改變農村面貌。採取推行農村飲水改造、發展户用沼氣、實行人畜分離和垃圾集中處理等措施,改善農村衞生狀況;改變傳統觀念,提高農民發展循環經濟和生

態保護的意識,樹立良好的文明鄉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和諧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保障社會化:全面推行新型農村醫療保險,積極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建立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農民生活保障機制,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救濟制度,探索建立城鄉銜接、公平統一的社會福利制度。

4、管理民主化:引導農民積極參加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活動。全面實行村幹部“直選”和村支部“兩推一選”制度,完善“一事一議”、村務公開、民主監督等制度,保障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

面對當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和新要求,針對我鎮的實際,現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提出幾點建議:

(一)加快城鄉統籌,促進和諧發展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面對當前城鄉發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終把發展農村生產力、建立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都要切實向農村傾斜,取消對農民進城就業的各種限制,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要抓好統籌規劃、城鄉市場的統籌發展、城鄉基礎設施的統籌建設、城鄉教育、衞生、社會事業的統籌發展和城鄉社保制度的統籌,讓農村和農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業化的建設成果。(二)加大農村投入力度,強化政府服務功能統籌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動社會公眾資源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加大對農村教育、衞生、交通、電力、通訊、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城鄉基礎設施的共享度,解決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嚴重滯後的瓶頸制約。通過加大農村公共產品的支持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彌合各項公共事業方面的城鄉差距。(三)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建立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機制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因此在積極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緊緊抓住國家加大農業產業化投入的機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發展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加快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民主動融入大市場。通過選擇優勢項目,制定優惠政策,營造寬鬆的發展環境,招商引資興辦農副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提高農業附加值。此外,要積極組織實施好“陽光工程”,加強對外出務工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和就業率。同時積極推進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鎮住房、就業、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為進城農民提供公平的就業和生活環境。(四)抓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快推進新村鎮建設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工作各級要有總體的規劃,對全鎮來講,按照“分類指導,重點推進,逐步發展”原則進行規劃,先選擇條件好、有特色的村進行試點。根據其現有特點,對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佈局”的原則,搞好村鎮規劃建設,條件好的要高起點規劃建設,其它地方的規劃也要適度超前。規劃設計以現代建築方式,力求形式多樣,既可生態莊園式,也可農村社區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嚴格規劃管理,建新拆舊,逐步推進,實現村屯城鎮化建設目標。(五)繼承與發揚並重,促進鄉風文明建設鄉風文明建設,通過定標準、樹典型,加強監督,獎懲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鄉風文明的評比獎勵機制;文化活動要充分調動農民羣眾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建立農民自辦文化扶持基金,引導農民發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風情旅遊;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利用廣播、電視、報紙、宣傳隊、文藝演出隊、科技宣傳隊等各種形式送文藝下村,加強先進文化在農村的傳播速度和覆蓋範圍,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佔領農村陣地;要繼承併發揚農村自身所擁有的文明傳統,提倡尊老愛幼、妯娌和睦、鄰里團結、不打架不罵人、愛護公物、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等良好鄉風民俗。六、加快促進農村教育、衞生、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加快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免收義務教育的

雜費,調整中國小布局,增加教育投入,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增加農民受教育的機會建立城鄉教師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質。建立起政府出大頭的農村基本醫療體系,鞏固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便民的徵繳制度、就醫制度和結算制度,探索建立參保農民小病受惠制度,讓農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財政為主導,建立多渠道社會保障資金投入機制,建立新型的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建立健全新型社會救助體系,逐步構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為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做到農村低保水平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步增長,使城鄉居民同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