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學校“長大以後”的樣子

欄目: 工作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4W

用了4個小時,觀看了羅振宇的跨年演講,他圍繞“長大以後”分享了過去一年的收穫和啟發,收看之後,我對當前自己的工作也作了一些思考:

學校“長大以後”的樣子

一、多去想想學校“長大後的樣子”。

構畫藍圖,統一願景,定好學校總體發展目標,並將目標拆分細化到各個階段、各類師生羣體,使得所有人都明確在哪個階段該幹什麼事,為了達成自己的目標需要付出怎樣的努力。

學校層面:思考學校想創造怎樣的品牌,想沉澱出怎樣的文化。

班子層面:思考如何為教師提供“總部式服務”,如何建構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交互網絡,實現人力資源的最大化。

教師層面:在學校為教師的梯級進取提供平台和支持的前提下,做好精準的職業規劃,明確自身發展的梯級目標。

學生層面:努力進取,讓自己在班級、在學校變得有存在感,進而發揮學生這一角色在學校的主體地位。

自上而下結同心,每個人都想想自己“長大後的樣子”,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而努力。

二、創造學校的意義容器,發揮“存錢罐”效應。

學校為教師創造意義容器,比如:題庫、優秀課例庫、校長信箱、草根課堂等。把老師的價值、品味、智慧、哲思放進容器,最終生成大家共有的財富,皆可存取。

班主任為學生創造意義容器,比如:成長樹、塗鴉牆、班級週報、星級好評榜等。把學生的成長、變化、互動、幫扶、引領、你追我趕放進容器,最終生成一個生動的班級,為彼此的童年描上一筆濃墨重彩。

三、從信念裏轉變觀念,用全新的視角看待工作中的人和事。

(一)“時間的朋友”除了是同學,也可以是學生

什麼類型的事具有這樣的特點?不用操心,時間越久,價值越大,那就是投資“時間的朋友”。而我們作為教育者,看待這個“投資”就有了另外一個角度:我們為社會投資,為自己人生的價值投資。我們投資的成本就是“一棵棵金絲楠木樹苗”,只需將它們植入一片沃土,陽光,雨露,天地靈氣賜予它們成長的力量,而我們要做的是守護其最本真的狀態,扶持培植,不砍,不伐,讓它們得以“造化鍾神秀”,最終長成一片高價值林,反哺社會。與此同時,自己的某種特質也因着傳授得以傳承,這豈不也是一種成功?

(二)利用本土資源滋養孩子——構建鄉村田園課程體系

孩子們出生在鄉村,比之城市的孩子,所接觸資源的最大優勢就是廣闊的田野、遍地的莊稼、淳樸的農耕文化,將資源優勢引申為勞動教育,在田園課程中獲得技能體驗、領略田園文化、創新勞動成果、重塑勞動價值,將勞動與學科相融通,與綜合實踐相融通,用勞動精神滋養孩子的情感與生活。

(三)就地取材,解決問題

基於學校目前存在的問題,以學校現有的資源為前提,尋求解決的辦法。問題出現時,迴避問題、推卸責任;抱怨學校的條件達不到;總寄希望於上級的支持、資金的注入、資源的引進……這樣的思路本身就是被動的、不求突破的。我們可以換一種思路:面對問題,把力量指向內部,優先考慮,調動現有的哪些人力、物力資源可以解決;如果不能解決,還可以考慮,如何重組要素、改變結構來解決;還是沒能解決,那就考慮是不是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人正處於其他困境?先幫別人解決困境,人家才有時間和精力來解決當前問題。如果到最後還不能解決,再去考慮外來的支持和新資源的引入。

(四)管理者承擔的到底是什麼角色和職能

學校的班子需要發展的不是分配資源的能力,而是連接網絡的能力。作為管理者,如何讓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出自己的價值,彼此幸福又彼此支撐,才是最該關注的點。我們將老師編織在一張充滿無限可能性的網絡裏,學科組、備課組、年級組、項目組、組織生活組,他們的需求相互交叉,他們的智慧彼此支撐,他們的問題相互解決,每個成員都在這張網裏貢獻着,也索取着,同生共長,其樂融融。

(五)不做悲觀主義者,背對系統面向人

我們都曾被困在數字化的系統裏,橫衝直撞,苦苦掙扎或是迴避妥協。當職場的天花板嚴絲合縫地困住你時,我們可以轉變一個角度鑿出一扇窗。從現存的工作方式中反思,面對這紛繁蕪雜的事務,你到底是對人負責還是對事負責?若能在信念中轉變一個觀念,或許能重新定義你的事業。作為管理者,我們背對的是制度和規則,面向的是教師。管理的目的不是用規則控制住教師,而是讓教師被看到、被信任、被欣賞,從而主動自覺地作為。作為教師,我們背對的是班規,面向的是學生,教育不是為了讓學生變得規矩,而是為了喚起他們的生命自覺。意識轉變之後,再去看待老師和同學們的問題,就會少些批判性,多些建設性、發展性。

以上內容,思考不夠深入,僅停留在意識的轉變階段,今後我將通過切實的行動,有計劃、有步驟地將這些構想變得立體和豐滿。

Tags: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