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于丹趣品人生》讀書筆記賞析(精品多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38W

《于丹趣品人生》讀書筆記賞析(精品多篇)

《于丹趣品人生》讀書筆記 篇一

生活是一門獨特的藝術。無論你快樂不快樂,時間永遠在流逝;無論你幸福不幸福,你依舊得活下去。怎麼生活,是一個未知數;活的怎麼樣,是一門藝術。

于丹在趣品人生一書之中提出了一些看法:人們的生活普遍加快,為了掙錢拼命工作,沒有一點幸福感。人們為什麼有了錢卻還是不幸福呢?于丹給出的答案是因為內心的`容量不同。雖然我對幸福沒有完全的理解,但是我想,既然我們沒有辦法改變房價的增長,油價的提高等社會現象,如果你的內心容量夠大,坦然接受這一切,而不是隻無謂的抱怨,你計較的少了幸福就多了,因此我認為:內心的容量決定生活的質量。

但同時我覺得,幸福指數的高低和付出的多少是成正比的。任何一個人如果不工作就無法生活下去,因此每個人都會有壓力,在儘可能少的抱怨下接受壓力,反而事半功倍,幸福感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而如果在不斷地抱怨中繼續接受壓力,那麼即使完成了工作,也毫無成就感、幸福感可言。比如我的壓力來自於我的學習,如果我遇到一道數學題,老師在鼓勵聲中教會我和在批評聲中教會我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在學習中、在生活中任何人都是有壓力的,只有拿一顆樂觀的、包容的心態去接受壓力,壓力才能轉化成動力。

古人云:“能閒世人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閒。”這句話的意思是悠閒地對待別人當作壓力的事情,才能有時間去滿足自己的幸福感。幸福來自心裏,當心被壓力佔據,容不下別的東西時,幸福又從哪裏進來呢?只有空的杯子才能盛滿上好的美酒。可見一味地往心裏面加沒有用的東西,結果心滿了,該裝的沒有裝,不該裝的全部都是。

可見“放空自己”是多麼重要,書中認為“放空”的方法,如:煙、酒、琴、茶等。但不論是那一種“放空”方法我覺得都是有用的,關鍵是看如何把握。對我而言,彈吉他就是一種不錯的方法。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琴聲中去,忘掉世界的煩惱,也是一種享受。另外,出去旅遊,看看風景,或者與人交談、傾訴,再或者聽聽音樂,玩玩電腦……都是一種放鬆的方式。只需要控制一個度。超過度得本身就成了玩物喪志,控制很重要。

于丹的這本書給了我許多的啟示,讓我對生活的藝術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解。我認為在“忙”與“閒”之間的取捨就是幸福與不幸福的關鍵所在。我想:這就是生活的藝術吧。

《于丹趣品人生》讀書筆記 篇二

“此時此刻的中國人,我們,怎麼了?平靜,正前所未有地成為奢侈品,而除了幸福,我們又似乎什麼都有;人人匆匆忙忙向前進,又時常困惑:我要去哪兒?”正如於丹在書中所説的這樣,在我們如今的生活裏,平靜正漸漸地成了奢侈品,我們為了謀求幸福,為了達到目的一路狂奔,無暇顧及兩邊的風景,路邊的風景被忽略了,過程中的閒情雅緻也丟失了,於是乎,到達終點後卻發現自己早已迷失了幸福的方向。

作為教師的我們,每天面對學生層出不窮的問題,作業中亂七八糟的答案,再加上工作、生活中的雜事……我們的心是浮躁的,我們的學生怎麼可能不浮躁呢?在這種浮躁的氛圍中,我們無暇去聆聽心靈的聲音。生活的快節奏,讓一杯清茶,一杯淡酒,琴聲繞樑,邀山水入境的閒適成了虛影。

于丹教授在她的《趣品人生》中帶領我們體驗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做個閒人,一張琴、一壺酒、一杯茶,於閒適間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覺。也許現在的我們不能像陶淵明那樣悠然隱居南山,也不能像李白那樣親山臨水聽鳥鳴,吟詩作賦。在這個繁華而紛擾的世界裏,我們能做的,只是靜下心來,聽一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而悠閒的情趣與生活方式也並非要讓我們閒置大把的時光,放棄理想和責任,而是要讓我們在建立價值的同時不要丟失自己。在書中,于丹用清代大戲劇家李漁的“且停亭”的故事闡述自己對人生的理解:亭子的“亭”加一個單立人,就是“停”,人進了亭子就“停”下腳步。亭子原本是空,有了人以後就有了意義。我想,《趣品人生》的意義就在於,于丹想在忙碌生活裏給大家搭幾個小亭子,讓匆忙的腳步有停歇的時間。

是啊,無論生命的道路上多麼忙碌,不妨忙裏抽閒讓自己停一停、靜靜心,回頭看看最初的起點,向前望望最終的歸宿,然後帶着一個從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這讓我想起曾經看過的喬葉的《近視之心》:讓心近視些,再近視些,讓心沿着最本真的道路前行。這條路就是:走在熙熙攘攘的凡俗之路上,卻和虛榮不打招呼,和名利不打招呼,和世故的一切紛擾都不打招呼。只是做着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向着自己喜歡的境界飛翔,讓雙臂化翅,讓塵心成蝶……

《于丹趣品人生》讀書筆記 篇三

于丹説過:“我們今天為什麼要説説生活方式,説説中國人悠閒的情趣?不是為了讓我們拿出大把時光去閒置,不是為了讓我們放棄理想和責任,而恰恰是讓我們建立價值的同時,不要丟失自己。”

于丹教授將帶領我們體驗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杯茶,於閒適間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覺。悠閒的情趣與生活方式並非要讓我們閒置大把的時光,放棄理想和責任,而恰恰是要讓我們在建立價值的同時不要丟失自己。

幸福在今天似乎變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很多成功者費盡心機擁有了財富、名譽、權勢,卻驀然發現自己恰恰丟掉了幸福。缺少意趣與閒情的生活方式,往往會讓我們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靈。

我們今天究竟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生活呢?于丹教授將帶領我們體驗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杯茶,於閒適間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覺。悠閒的情趣與生活方式並非要讓我們閒置大把的時光,放棄理想和責任,而恰恰是要讓我們在建立價值的同時不要丟失自己。

無論生命的道路上多麼忙碌,不妨忙裏抽閒讓自己停一停、靜靜心,回頭看看最初的起點,向前望望最終的歸宿,然後帶着一個從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于丹趣品人生》中講了一則令我印象深刻小故事:一差役押解一和尚,每天早上啟程前差役必要清點一番:包袱,在;公文,在;和尚,在;自己—也在,這才放心上路。有天晚上,和尚趁差役熟睡,將他的頭髮剃光,把自己的僧袍給他換上,然後逃之夭夭。次日差役醒來,例行公事:包袱—在;公文—在;和尚呢?環顧四周無人,摸摸自己光溜溜的腦袋,看看身上的僧袍—和尚在!差役納悶:那麼我到哪兒去了呢?包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物質生活,公文是我們安身立命的職業,和尚是我們日復一日忙碌的事務。于丹説:“當我們日復一日的忙碌着,過分關注於一件一件瑣碎的事情……就會越忙越忽略自己的感受,不知不覺將自己置換成囚徒。表面上看,和尚還在,……自我卻找不到了。

這則小故事讓我深刻的意識到:走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都將面對坦途或荊棘,但我們不能迷失自我。生活亦是如此,不管生活在多困難的逆境中,別忘了——還有我!靜下心來:去旅遊,感悟大自然的魅力;回到家,泡杯簡簡單單的茶,用心去感悟,你還能發現許多許多的美好。

人生即所謂用於丹的方法去生活,這就是《于丹趣品人生》帶給我最有價值的真諦。

《于丹趣品人生》讀書筆記 篇四

最是喜歡,於夜半寂靜時分,在一豆燈光的陪伴下,閲讀自己所鍾愛的書籍。黑色的夜幕下,只有純粹的自己與平和的心靈,恰如周國平先生所説:“在這豐富的安靜裏,完成自我與心靈的對話”。

今夜,有幸邂逅于丹老師的新作——《于丹趣品人生》,讀罷以後,心中感慨是自不必多説的,靜思片刻,留下一聲歎息,為紅塵之客現世忙;一絲期冀,為難能可貴心之修;一縷憧憬,為心之所向人生趣。

紅塵之客現世忙

早在兩千多年的漢朝,司馬遷就在《史記》中寫出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話語。而本書中,無論是白巖鬆的推薦序,抑或是正文的第一篇,都毫無例外地提及到了這個“盛行”天下已久的問題——人們在汲汲營營中,已經忘卻了自我以及心靈的存在,物質與精神成反比地分隔,而大多數人還不知其害。

誠然,我們的GDP在穩步地增長,中國的經濟也在世界經濟中挺直了脊樑,我們的荷包愈漸充盈,可我們的幸福感卻在縮水。

起初,或許只是為了實現人生理想;開始,或許只是為了嚮往更好的生活,然而,當這一切都真正實現時,我們卻無法説服自己安於現狀了。我們開始為名為利而戰,開始為了現世奔忙,我們還給這一切套上了冠冕堂皇的理由,我們忘卻了最初的虔誠,遺失了心靈的自由。

一聲歎息,為紅塵之客現世忙。因為這樣的形役是由我們自己親手帶上,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只有那炙手可熱的權利與地位才可以讓我們展顏,也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對於金錢的概念只幻化為數字,只能多不可少。我們總是感歎的忙與累是我們心靈的枷鎖,讓我們忘記了在奔忙中停留片刻,那種只有目的地而沒有沿途風景的生活追求已無法讓我們的心靈去曠野了。

難能可貴心之修

于丹老師通過一文一字告訴我們要“趣品人生”,但在此之前,我們可得學會感受山水,親近自然,讓心靈做好準備。而於我看來,這便是一種心靈的修行,而且是一種毫無壓力的清修。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説,中國本就有一種輕逸的,一種近乎愉快的哲學。

這樣的清修,便是一種哲學思想的培養。現實的壓力總是來得那樣的毫無徵兆,而個人的願望又是那樣急切地想得到滿足。我們嘴上或許都承認着“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偏偏大家都想做自己的主。如若這時,我們沒有讓心靈清修一番,又如何能做到在重重的壓力下舉重若輕的智慧地生活?

我們可以把壓力當成是磨練心理承受力的方式之一,但是,清修的必要從來都不曾改變。因為,誰都是不願久居壓力與奔忙之下的,我們的清修不是逃離,不是躲于山水自然間不染世俗,而是學會把渺小的自己放在博大無邊在自然的環境中,把緊繃的心緒放置在寧靜的狀態下,讓山水入懷,讓自己的生命浩蕩。

登羣山而開眼界,親臨水而滌塵埃;聽鳥鳴而身心悦,觀四季而養胸懷。我們不做隱士,我們的出發是為了歸來,為了一個更從容且智慧的自己。

心之所向人生趣

當擺脱了現世的繁忙,完成了心靈的修行。我們似乎已經做好準備來享受人生的趣味。在書中,于丹用“茶、酒、琴”三物來推及人生之趣,從外物到心靈,層層盪滌我們的靈魂。

所謂人生之趣,絕不像奢靡的享受那般無知,也不似附庸風雅的做作。趣,本是世俗的產物,但卻是可讓人心情愉悦,盡享清歡,從那樣的平凡中硬生生地透露出高雅。

趣,是真正的心之所向。品趣之時,我們不再傷春悲秋地緬懷着過去,不再心心念念地急盼着未來,踏實地着眼於當下,活在當下。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琴棋書畫詩酒花”間,任尋地拈花十指,趁外物以遊心。

人生有味是清歡,正是那份趣味成就了清歡。我們在那之後,心境的變化是最大的收穫,彷彿佛家三境界所説,看山依舊是山,看水依舊是水。可是我們卻是一個更為深刻且內斂的我們,憑藉着這份人生之趣,我們可以活出一個人間好時節,而於內心中卻終是自己。

《于丹趣品人生》讀書筆記 篇五

喜歡于丹,是基於幾年前,看她在央視的《百家講壇》講論語。她端莊優雅,澹定自信;她口若懸河,博古通今,學識淵博,出口成章。自此,她成了我敬仰的大學問家之一,我也成了眾多於丹粉絲中的一員。

今天,她將人生價值與幸福融進新書《趣品人生》,是件令我們特別高興的事。感覺如沐春風,沁人心脾。她在書中講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用各種事例告訴我們,高品質的生活並不是有錢人、有閒人的專利,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古代名士般悠閒舒適的生活。于丹認為,悠閒是內心的一種發現,悠閒是一種樂趣,悠閒是生命的一個節奏。她用一個個鮮活的事例告訴我們,悠閒與時間無關。

在書中,于丹用細膩的文字,從道理上喚醒我們重新思考,感悟人生,發人深省。她就國人的生活方式,用茶、琴、酒,説古道今,更加貼切,更加接近生活。這種觀念強烈地撞擊我們的內心,告訴我們如何用悠閒的方式找回自己,重啟心門,如何找回幸福的感覺。

于丹説,人在路上奔忙,不妨在忙碌的喧囂中“且停停”。“停一停”能讓我們歇歇腳,靜靜心。在亭子裏養養神,問問自己我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回味一下起點與目的之間,這路上的每一步,其實本身就是風景。但停下不是為了安息於此,終老於此。停一下,不是要丟了趕路的自己,是為了再上路,步履輕盈更好地上路、更好地前行。

人這一生要承載的太多太多,為社會承擔使命,為家庭承擔責任。幸福正前所未有的成為奢侈品,問問我們的內心:我們真的幸福嗎?

道理其實大家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