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于丹趣品人生》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4.35K

《于丹趣品人生》讀後感(多篇)

于丹趣品人生讀後感 篇一

這本書講述了人生在於丹眼中是什麼樣子的?在書的開頭他曾説過: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生活情趣究竟是一種奢侈品,還是一種必需品呢?缺少有情趣的生活方式,往往會讓我們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靈。我們今天究竟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生活呢?接下來在書中都一一講解。

在讀這本書中,就如一位心理醫生在與你談話,她會幫你解開一個個謎題,將你所有的焦慮,迷茫、抑鬱全都驅散。最終在心理找回原本的自己。為了讓我們更明白直觀的瞭解,也引用了許許多多的小故事。如:差役押解一和尚,每天早上啟程前差役必要清點一番:包袱,在;公文,在;和尚,在;自己也在,這才放心上路。有天晚上,和尚趁差役熟睡,將他的頭髮剃光,把自己的僧袍給他換上,然後逃之夭夭。次日差役醒來,例行公事:包袱在;公文在;和尚呢?環顧四周無人,摸摸自己光溜溜的腦袋,看看身上的僧袍—和尚在!差役〖〗納悶:那麼我到哪兒去了呢?包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物質生活,公文是我們安身立命的職業,和尚是我們日復一日忙碌的事務。于丹説:“當我們日復一日的忙碌着,過分關注於一件一件瑣碎的事情……就會越忙越忽略自己的感受,不知不覺將自己置換成囚徒。表面上看,和尚還在,但是自我卻找不到了。”

在整本書中,于丹老師總的分成三大塊:茶之味,酒之品,琴之趣。特別是在茶之味中,我原本不喜歡茶的苦澀,而現在,我偶爾會喝一小口,細細品味它的幽香,讓自己的心靈沉靜下來,也許這才是品茶的意境。在書中雖然大部分寫的是古人,但是于丹老師不是讓我們學古人的生活方式,而是古人的生活情趣。這樣的話無論在那裏都能享受到生活情趣所帶來的快樂。

這就是于丹的這本書,她告訴我們在現代社會忙碌之下,用一顆閒適的心去體驗生活情趣,就會在生活中不會迷失自我。無論有多麼忙,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定要在路途中品味生活,這不僅是一種情趣,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于丹趣品人生讀後感 篇二

“嘀嗒,嘀嗒”雨滴在雨棚上跳着圓舞曲,時而快,時而慢,月光透過玻璃,灑落在窗台上。蟋蟀的歌聲與蟬鳴交織着,我正半眯着眼,依靠在窗邊,這樣的自然美景在配上悠揚的樂曲和一位悠閒的人,這便是讀于丹的《趣品人生》給我的大概感受。

這本書主要是寫于丹通過對許多詩詞的理解與感悟寫出了讓大家在充實自我價值的同時,不要丟失自我,而這方式便是靜下來細細品味萬物想告訴我們的道理與故事。本書分成從山水中悟人生、從茶中悟人生、從酒中悟人生和從琴中悟人生四個部分。

在這本書中,令我影響最深刻的還是那佛學三境界:1、看山就是山。2、看山不是山。3、看山只是山,但人的心境已經超越了山水!是啊,事物不就是如此嗎?只要有一雙語文的慧眼,不僅能從山水中參悟,還能從一盤棋、一朵花、一片海,等等中悟出人生,悟完了再運用這些哲理,真君子不就是這樣煉成的嗎?

想到這兒,眼前不禁浮現出了那一場如人生交響音樂劇般的大雨,一開始的那一聲巨響就如一個嬰兒的呱呱落地,他似乎為自己掙脱了襁褓而喜悦得撕破了天幕,接着便一步一下地懂得了給予與退讓,學會了與萬物合作,學會了共生,並學會了智慧或圓滑地運用各種方法或手段,修煉自己回報他人或達到目的,前者君子,後者為小人,這,便是人生吧?再想到我那時奮筆疾書的文青樣,不禁笑了起來:“哈哈,和於教授有一些相似哦。”

人生輪迴,輪迴人生,這意義何在?除了愛,不就是感悟與感動嗎?

《趣品人生》讀後感 篇三

林語堂先生説過這樣一句話,“社會哲學的最高目標,也無非是希望每個人都可以過上幸福的生活”。幸福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它是一種生命的感受,一種人生的體驗。

在很多的時候,幸福不是去盼望我們沒有的東西,而是盡情享受自己現在的“擁有”。事實上,在當今社會裏,相比於成功而言,幸福已經變成了更為奢侈的一件事。

有錢可以買車子、買房子,但買不到幸福;有權可以讓人服從、聽話,但拴不住幸福;有名可以得到尊敬、羨慕,但這也不等同於幸福。物的享受、權的力量、名的榮譽,只能使人產生一定的滿足感,即使這就叫做“幸福”,那也只是一種短暫的感受,因為貪慾是無法滿足的。

孔子曾在《論語》中提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而《陋室銘》中劉禹錫也有言“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無絲竹亂耳,無案牘勞形”的聖地,何陋之有?亦或是范仲淹勸誡被貶的滕子京,應有“登斯樓也,寵辱不驚,把酒臨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瀟灑心境。又如五柳先生用“世外桃源”來比喻理想中,生活幸福安寧的地方或與世隔絕、脱離現實鬥爭的空想社會。

歷代文人墨客、往哲先賢都有共同的見解:只要幸福住在裏面,簡陋的柴門又如何,樸素的茅屋又如何!幸福的笑顏從沒有因身份的尊卑貴賤失去它明媚的光芒!因為真正的幸福來自於內心,不能以金錢、權力、榮耀來衡量。

所以説,我們要先拋開金錢利益的雜念。自然地很多人會首先想到“借酒消愁”,卻不知“舉杯消愁愁更愁”。常有人説,帶你認識一位新朋友,大家一起喝酒。可惜的是,今朝酒桌上推杯換盞,往往與情場、官場、商場交易相連,唏噓情意少,利益交換多。

亦或是捧書茗茶,茶中深意可能勝於酒,因為茶香清淺,縈繞不去,一杯茶可以喝出無以言表的滋味來。人生就像品茗,開始會苦一陣,但不會苦一輩子。

然而一個人獨處時就撫素琴。史鐵生寫過一篇小説《命若琴絃》,盲人琴師抱着彈斷第1000根琴絃,就能看到光明的堅定信念,刻苦練琴。師傅善意的謊言,讓他全身心的傾注內心寂寥悲苦和對美好世界想象於琴絃之上。當一千根琴絃彈斷時,一生的悲苦彷彿走到了盡頭,而生命也在琴絃中得到了真正的意義。

生命絕非一帆風順的旅途,每一次不幸的遭遇都是一次生命的洗禮。要麼,在痛苦中一蹶不振,放棄希望;要麼,把痛苦踩在腳底下,活出嶄新的自己。經歷了苦難的洗禮,才會更加珍視自己所擁有的現在。

由此可見,幸福是當我們對自己及周圍環境或人生目的感到滿足時的一種狀態,是擁有身心的平和與寧靜,不管境況或順或逆,都能知足常樂,惜福感恩。一個人,只要擁有個好心態,一個堅定不移的信念,那他的生活便是幸福的。幸福像陽光、空氣和水一樣,不會因為身體的殘缺而不充斥在你身邊。

于丹趣品人生讀後感 篇四

我喜歡讀書。

讀書於我有時是三日不離手,亦或是十日不翻書,所以只能説是“喜歡”,不敢説“志趣”。自識文化積澱不深,十幾年來常不知讀些什麼書好,索性從名著和獲獎作品讀起。近日得好友推薦,讀了《于丹趣品人生》一書,書中美文美圖帶我縱情山水、靜品清茗、歡飲美酒、聆聽琴音。讓我走進中國人傳統生活方式和閒情雅緻的同時感悟了生活的藝術。一點意趣、一點閒情把人們從紛繁世事中引領出來,“且停亭中且停停”,頤養胸襟和心性,趣品人生。

整本書讀畢合實,彷彿是欣賞了一首“名詩名句”的串燒,有如一餐由詩、詞、歌、賦、寓匯聚而成的經典古文饕餮盛宴。閲讀中,我屢屢心生羨慕,于丹如此的美文滿腹,信手拈來,深諳古人智慧與情趣,她該是享盡了怎樣的快意人生?之後的“茶之味”、“酒之品”、“琴之趣”給了我答案。“生活是需要一點悠閒的情趣來調節緊張的律動,但情趣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從生命中涵養而出;情趣也不是在斗室裏醖釀出來的,而是在天地間自然滋養而成。情趣的養成,是對生命的喚醒,繼而提升個人與宇宙間的通靈與感悟。”

在書中開篇的“推薦序”中,白巖鬆把“我們,怎麼啦?”的問題拋給了每一位讀者。“平靜,正前所未有地成為奢侈品,而除了幸福,我們又似乎什麼都有。”這裏奢侈的“平靜”不是説多維世界,而是直指你我的內心。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焦慮與壓力與日俱增的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你我個人如同微塵,似乎無法逃離以上的困惑。然而智慧的古人卻告訴我們:有自己的心靈生活,用自己的心情趣味就可以改變物境。人生長路漫漫,悠閒是一種生活姿態,是一種尋找自我的方式;悠閒是一種趣味,是一種發現內心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不失爛漫之心,保持着赤子般的天真,保持着孩子般的好奇,瑣細的日子就會熠熠生輝。

感慨於書中的一個比喻:“生活就像一鍋滾開的沸水,不會因為垂青哪個人,就變成温泉。你進入社會,都會受這一百攝氏度的煎熬。雖然人不能選擇水温,但能夠選擇自己的生命質地,能夠選擇與水相遇的方式。”“人生如茶,富於建設性的生命,即使跟殘酷的世界相遇,煎熬本身也可以變為成全。”

我喜歡讀書,而且必定要讀印刷出來的紙墨,因為這樣的讀書,才能一邊嗅着墨香,一邊在“唰啦”的紙上翻飛中細品其中深奧,這絕非電子讀物可比。我也欣欣然想去品品茶,就從低門檻的飄逸杯、電水壺燒開的自來水開始,淺賞綠茶,粗品烏龍,當然這也終不能品至“茶禪一味”的境界。我只是想讓自己用小趣的閒適與這個世界相遇,達觀樂天,讓心靈“走出去為了尋覓,歸來時必定帶着妙悟”吧。

于丹趣品人生讀後感 篇五

于丹,她的一本《于丹趣品人生》引經據典,內容深入淺出,引起了我對人生更多的思考。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每個人會經歷不同的成長階段,今年,我—三十了,也到了而立之年,就不由的要問自己“應該要做些什麼”“應該做到什麼”?于丹教授講“立”要外立其身、內立其心,她教我們在建立價值的同時不要丟失自己,要用一些不想要的物質換取有品質的生活,對有些事情堅決説“不”。

這,讓我想起了前些天學習堂局長致市縣局主要負責同志的一封信中説到的:“為何守不住底線…難道市縣局局長這個處科之官,真這麼重要,這麼值得留戀?以至於用原則來換取,用操守來得到?”。子貢曾經問孔子,我如果從政為君王治理國家需要什麼,一個國家想要安定,政治平穩需要哪幾條呢,孔子曰:“足兵足食民信之矣’有這三條就夠了,子貢説三條不行,(説的太多了,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如果我非得去一條,這三樣您説去什麼,孔子説去兵,那咱就不要兵力了,人總得吃飯,但還得有信仰。子貢再問,説: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孔子曰,去食。我們寧可不要糧食了,沒有糧食,無非就是一死,從古而今誰不死啊,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失去民心,沒有信仰以後的崩潰和渙散。

近幾年來,我們國家進入了誠信問責年,國家的“信”字被拷問着。食品安全、出行安全、公益和社會保障機構無不被人民質疑。每每聽到這樣的消息我很揪心。我們的。“信”是什麼?就是真實可信的數據。他們是我們的工作成果,的一數一字,一表一圖,無不關乎國家的形象和政府公信力。

如今,我們的成果受到質疑,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了挑戰。為提高基礎數據質量,國家局正在推進“四大工程”建設。國家宏觀決策、企業生產投資、居民購房理財都離不開對情況的瞭解,對趨勢的把握,都離不開數據這個基礎,如果基礎不牢,就會地動山搖,誤導決策。其實,數據質量是調查的生命線這是每一個人都明白的。恪守職業操守,其實質就是實事求是,不出假數;其實質就是人對社會、歷史的責任;其實質就是人堅守的職業底線;其實質就是做一個無愧於良心、坦蕩自安的人……

我是城鎮住户調查處的一名員,每天的工作主要是計算着城鎮居民家庭的收支情況、瞭解城鎮居民家庭的基本狀況。每每聽到有人説:“我們的收入又被你們增長了”總不免要爭辯幾句,其實心裏也不是滋味,難道我每天兢兢業業工作,報表上報前的加班換來的成果都要被否定?不,我們的數據都是源於科學的抽樣方法和對抽選的居民一户户調查得來的,收支水平當然也是真實的。至今,我在戰線已經奮戰八年有餘,入户時的“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嚐到過,箇中辛酸也體會過。但,我最大的感受是:真憑實據是的生命,有了它,何時何地,你都可以挺直腰桿,做個有骨氣的人!

有人説:“一個人的夢想只是一個人的事而已,千萬人的夢想就會成為一個現實”。讓我們每個人,每一個人從自身做起,為數據的真實可信多一些努力,以“信”為核心,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往前走,勇敢的往前走,在生活中不斷自我磨練,為數據的真實可信,事業的大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