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暑假讀書筆記 《理想國》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07W

第一篇:《理想國》讀書筆記

暑假讀書筆記 《理想國》

讀《理想國》 對話plato

伯羅奔尼撒戰爭,遍地兵燹,雅典城邦衰落,疫癘流行,那一位系出名門的偉人,深思自省,於是,有了《理想國》,從此,西方有了一顆堪與《聖經》爭輝的明星,震古爍今。 這位眼眸與思想都深邃得如同歷史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在這一部鉅著中,談及了道德問題、教育問題、專政問題、民主問題、獨裁問題、共產問題、文藝問題、宗教問題以及男女參軍、男女參政、男女平權等等問題,涉面之廣、言論之精、思慮之深,無不令人拍掌、起敬。

他借蘇格拉底之口,以探討正義為由,創制了一個極盡他心中之美好的理想國度,其中包括國家的組成、成員的分工、管理者的職責、青少年的教育、男女平等、哲人為王以及哲學王的標準和培養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同時還穿插着他一些諸如洞穴比喻和理念論的哲學思想。《理想國》一書,燃燒着改造世界的熱情,以兩千年來的哲學史為註腳,“不僅是哲學家的宣言書,而且是哲人政治家所寫的治國計劃綱要”。

在《理想國》中,對於國家與各個階層,柏拉圖認為,理想的國家即正義的國家,是智慧、勇敢、節制三者的和諧有序的結合,三種品質的載體相應的就是社會上的三個階層。為數甚少的有用智慧的知識階層,叫做統治者;處在中間階層的是擁有勇敢品質的人,叫做護國者,處在最底下的階層的是那些無知、不能做自己主人的人,在政治上必須由統治者統治。只要各個階層實踐了與自身相適宜的美德,正義的國家就實現了。初讀不免被其的大膽構建所吸引與感動,然細讀之,會發現,在那華麗的語言、縝密的邏輯、豐富的想象、精彩的闡述背後,是唯心主義的對人性的違背,這,使得他的國家,註定只會也只能成為,理想國。 對於教育,柏拉圖認為,教育和培養是當政者應注意的一件大事。理想國的建立和保持,賴於教育,一個人得到的培養如果不合適,那麼最好的天賦所得到的結果甚至會比最差的天賦還要壞。理想國中有公民身份的男女兒童的教育從音樂和講故事開始,歌詞、曲調和故事內容都要經過嚴格審查,禁止不健康的東西。10歲時所有男女孩子都被送到鄉下去受教育,除識字、閲讀。道德教育外,學習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理論。20歲時,進行第一次篩選,考察其有無辯證法的天賦。30歲時,根據第一次被挑選出的人的綜合表現,做第二次篩選並進行考試。被選出的人用五年的時間專心致志地學習辯證法,35歲時再放到實際工作中鍛鍊。撇開教育方法與教育內容不談,這本西方思想史上最富智慧與影響力的著作的教育理念,對於今天我們充分認識教育的重要性,真正將教育視為與經濟、科技有同等地位的國家進步的重要生產力,有重大幫助。教育能使人們對於秩序有更好的瞭解與理解,從而使秩序的到完善與發展,最後得到最好最穩定的政制。

對於哲學,柏拉圖認為,哲學家是真理的追求者和知識的擁有者,他們能夠引領人們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和世界的存在本身。他們不熱愛權力,但是出於對城邦的責任,在統治者請求的條件下,他們可以出馬為新城邦的建立出謀劃策。也只有他們才能按照善的理念本身在人間製造出善的複製品——正義的國家,簡而言之,哲學家作為統治者,統治者必須是哲學家,這便是“哲學王”的政治主張。《理想國》的哲學觀,充分體現了柏拉圖作為哲學家的自負以及完美主義情結,也正是這種完美的苛求,使得它在政治實踐中很難行得通,甚至,顯得荒唐。

對於法制,柏拉圖認為,治國靠人治,法律的條款固然能限制國民的行動使其不向陰暗面發展,然而人類自身的貪慾是任何制度都難以根除的,故法律的作用是有限的,人類應該從人性善惡的本源入手,控制人自身的貪慾,致力於建立一個有節制的城邦。在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西方,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國,物質的影響力遍佈精神領域,競爭的殘酷與激烈,導致人們產生人性本惡的觀念,在此情況下,雖然柏拉圖的觀念是烏托邦式的理想,但對於現今的法制建設,仍有相當的參考和指導價值。

然而,到了晚年,他在《法律篇》中指出——在世界上未能找到一個哲學王,看來對人的本性即貪婪、慾望與自私是沒有辦法的。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性的本質即貪婪可惡決定了法律的必要性;眾人的智慧優於一人的智慧;眾人之治優於一人之治。從此奠定了西方的人性論基石。因此西方認為刑罰的目的是矯治,不同於中國的改造,前者注重生理與自然,而後者注重社會與教化。西方認為不能一人獨大、一權獨大,而私法的契約自由、意思自治,就是旨在防範國家隊私權的侵犯,主張小政府大社會,主張罪刑法定、無罪推定。因此,近現代西方法制的發展與完善,柏拉圖對於法制的認識過程,功不可沒,影響甚遠。

《理想國》,作為正義的源頭,學者與政治家的必備書,儘管它的評價史上譭譽參半,其歷史地位始終不容動搖。不管它的部分觀點在今看來如同空中樓閣,虛幻、站不住腳;不管它的理念有悖人性,荒唐、難以實行,其中深湛的智慧與哲思,強勁的生命力與感染力,終究抵過一個個世紀的遺忘,傳承至今。

我相信,正如拉斐爾的傳世名作《雅典學院》所繪,以手指天的柏拉圖與以掌向地的亞里士多德,構成了西方哲學的兩大支柱,那麼,作為支柱之思想精華的《理想國》,定當與它的作者一併,長存人間。

第二篇:理想國讀書筆記

《理想國》有關教育問題的讀後感

重慶鐵路中學饒曉虹

這次參加九龍區的骨幹教師培訓開班儀式,有幸瞭解到西方先聖柏拉圖及其教育著作《理想國》。在隨後的一個多月時間裏,我利用閒餘時間仔細研讀。雖然時間短,著作內容深奧,且到目前為止我依舊無法參透《理想國》中的奧妙,也無法深入的瞭解它的深層次含義。因為它就像一座空中花園,必須有足夠的思想階梯才能夠爬的上去,但它帶給我的啟迪確是深遠的——儘管我只能仰望而歎之,道聽途説而思之,片言隻字而感之。其實,經典的影響力,不在於天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於振聾發聵的論斷,而在於它給世人幽暗閉塞的觀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閃光。

《理想國》是柏拉圖一生最具代表性和影響最為深遠的著作。它是通過蘇格拉底與對手們的談話,反覆詰難來推理尋求正義的定義。這是一部典型的大綜合著作,其中將哲學、政治、倫理、教育、心理、社會、家庭、宗教、藝術等等諸多問題結合在一起,錯綜複雜。朱光潛曾説:“《理想國》是西方思想的源泉,也是我向青年推薦的惟一的西方哲學著作。”

在我看來,《理想國》首先開啟了對理想國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該著作中,柏拉圖本來是要論述個人正義,為了説明個人正義,用城邦正義作為鋪墊和比方,但柏拉圖實際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論證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圖的這種證明方式給了後人一個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個人正義之外,還存在着城邦正義,或者説,還存在着國家

制度的正義。後來人們在思考國家正義、法律正義的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對人類文明發生重大影響的思想成果。而我國古代沒有關於國家正義問題的思考。我國古代雖然有對個人正義的思考,但這種思考主要涉及個人義務、行為,基本不涉及國家制度的正義問題,所以,其思考的深度遠不能同西方的正義思考相比。傳統中國政治法律思想史認為,君主制是天經地義的事,不可改變。如果沒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們現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專制制度中。想到現今的社會,正義一直都是受人們褒揚的話題,正義的事情永遠都是被人們所稱頌的。然而什麼是正義,我想很多人都是無法給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給出了也是摸稜兩可,一個簡單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圖式的反駁推翻掉。社會現象紛繁複雜,人們的思想各色各樣,在此處正義的事情,放到彼處馬上就變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極其不正義的事情。單純的眼光去判斷事情總是片面的,多慮的思想去思考事情總是無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適事而行。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提到很多教育問題,對後世教育也有深遠的影響,盧梭曾稱讚“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論文,像這樣的教育論文,還從來沒有人寫過咧”。也有一些説法“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與盧梭的《愛彌兒》留存在世,縱令其它教育論著被毀,教育園地也是馥郁芬芳的。”

《理想國》中強調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兒童階段音樂文藝教育最關緊要”“先入為主,早年接受的見解總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為了培養美德,兒童們最初聽到的應該是最美最善的故事。”柏

拉圖認為,兒童階段接受了音樂文藝的教育會變得温文有禮,對醜惡的東西反感,等到長大會受他所接受教養的影響,便會與理性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他認為孩子應該從小實地見習戰爭,也從音樂中、遊戲中養成遵守法律的精神。柏拉圖也提出,不要強迫孩子去學習,要用遊戲的方法,這樣我們可以在遊戲中更好的瞭解他們每個人的天性。而這也讓我們思索,現在的教育是否帶給孩子給多的是強迫,我們的教育讓人迷茫和不知所措。柏拉圖認為對兒童的教育開發的越早越好,“凡事開頭最重要,特別是生物。在有效柔嫩的階段,最容易滲透也,你要把他生成什麼形式,就能生成什麼形式” 。他提倡長者給兒童們講述一些規矩,如要盡孝道,注意髮式體態舉止等等。他認為,一個人從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裏引導,卻能決定他後來往哪裏走。隨着社會的進步,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越尊重兒童,關愛兒童,人們也已經建立起全新的兒童觀,這些關於兒童的看法中有一條是“幼兒的才能的發展存在逆減法則,開發得越早,就開發得越多”。這與柏拉圖提倡的對兒童的開發越早越好看法形同,也可見柏拉圖和《理想國》對早期教育的深遠影響。《理想國》中很重視教育對象的全面和諧的發展。柏拉圖認為,我們首先要接受音樂和體育的教育,而且缺一不可,只有愛智和激情這兩部分張弛得宜配合適當才能達到和諧。他也提出必須重視算術、幾何學、天文學和辯證法的學習。特別重視辯證法的學習。“如果提前是不知道的東西,結論和達到結論中間步驟也就是由不知道的東西組成的。這種情況下結果的一致又怎能變成真正的知識呢?”所以這種學習是不夠的,還要學習辯證法,

只有掌握了辯證法擁有了善理念的哲學家才有能力以善理念為原型,塑造人間的理想國並護衞着它。在《國小教育學》中有介紹,國小教育的具體特點包括了全面性,所謂全面性,是指對於每一個特定的個體而言,當代國小教育都應該促進他們在各個方面的充分發展。所以,教育應該注重全面性,對人各方面的能力進行發掘和培養,才能和諧的發展。

《理想國》中也注重了人文素質的培養,提倡學習音樂,藝術,文學等等,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薰陶,從而使心靈更和善美好。“人的全面發展最本質的涵義是指人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充分、自由的發展。與科學精神相比,人文精神更能體現和反映人全面發展的本質內涵,是人全面發展的價值座標和精神動力。”科學與人文的結合更利於人的發展,學生也應體驗到生活的樂趣,藝術的陶冶從而使心靈更充實美好。

《理想國》中提出女子也應該接受教育。柏拉圖認為,一定要給女子和男子以同樣的教育,女子也要學習音樂、體操和軍事教育,因為“同樣的稟賦應該給以同樣職務”。柏拉圖的這種思想打破了古代的傳統觀念,認為男女平等,天賦和才能相當的人就接受相同的教育、訓練,接受相同的職務,這就為婦女提供了學習和發展才能的機會,是很偉大的教育思想。

《理想國》中也提出了終身教育的思想。柏拉圖將人出生到死亡的每個階段應學習的內容都做了規劃。他認為,先用五年的時間學習辯證法和體操訓練,然後用十五年的時間到“地洞”裏接受考驗,積

經驗,到五十歲以上,那些通過了的優秀的人還要接受最後的考驗,要求他們講靈魂的目光轉移向上方,注視照亮一切事物的光源,這時候他們會看見善的本身,用它作原型來管理國家和人民,剩下的歲月裏他們用大部分時間來研究哲學,走上統治者的崗位。可見,人的一生是要不斷的努力學習,磨練自己,不斷接受考驗最終才會看到善,走向頂峯。柏拉圖的終身教育論讓教育不僅僅侷限與學校教育時間,在人一生中的所有時間都應該不斷學習和接受教育。這種觀點現在也越來越受到重視。197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研究所主任達夫把終身教育理論概括為20條,使終身教育更加系統化和理論化。1994年,羅馬召開的首屆全球終身學習大會上,歐洲終身學習促進委員會為會議準備的報告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終身學習是21世紀的生存概念。”這讓終身學習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也更受重視。終身教育的思想,讓我們有能力自身發展,學會認知、學會生存。

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確實藴藏了很多閃光的智慧和思想,它對後世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理想的國家中是存在很多理想的東西無法實現,但是柏拉圖同樣認為這是有價值的。就好比美麗畫中的風景人物並不真實存在,但我們不能説這幅畫的作家很糟糕,所以我們不能因為一個國家不能在現實中管理得像描述的那樣好就否定這些理論。理想國是我們的一個目標,我們儘可能實現。

在《理想國》的最後,柏拉圖給大家的忠言:“靈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惡和善。讓我們永遠堅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這樣我們才可以得到我們自己的神和愛,無論是今世活在這裏還是我

們死後得到報酬的時候。我們才可以諸事順遂,無論今世在這裏還是將來在我們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讓我們在靈魂上永遠保持一種向上的姿勢吧,隨時不忘心中的理想國,不忘我們肩上這份神聖的使命,傾聽柏拉圖的思想,反思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國家。越來越清晰的世界,我們還需要一直追尋!

第三篇:理想國讀書筆記

神話與幻滅

-----對《理想國》的淺讀

一直認為哲學是神祕的,古代的智者如柏拉圖都像遠處的豐碑一樣可望而不可及,這次通過老師推薦,讀了 《理想國》,儘管依舊無法參透《理想國》中的奧妙,也無法深入的瞭解它的深層次含義,因為它就像一座空中花園,必須有足夠的思想階梯才能夠爬的上去,但它帶給我的啟迪確是深遠的。

柏拉圖出身於雅典貴族,青年時從師蘇格拉底。 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受審並被判死刑,柏拉圖對現存的政體完全失望,於是開始遊遍意大利、西西里島、埃及、昔蘭尼等地以尋求知識。在四十歲時他結束旅行返回雅典,並在雅典城外西北郊的聖城阿卡德米創立了自己的學校——阿卡德米學園。他一生著述頗豐,其教學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國》和《法律篇》中。在人類思想史上,柏拉圖的地位也是極其特殊的。黑格爾尊其為“人類的導師”,是因為哲學作為科學始於

①柏拉圖。懷德海聲稱“歐洲哲學傳統基於研究柏拉圖的一連串腳註”,是因為柏氏思想博大幽邃,其著作猶如“一座取之不竭的富礦”。時至今日,柏氏的對話文集依然就像一片廣袤的思想之林,其中佈滿縱橫交錯的路徑,標誌着形形色色分科目。舉凡意欲窮源盡委者,無論你沿着形而上學、神學、倫理學、政治學或心理學之路漫步林中,還是沿着詩學或美學之路搜奇攬勝,均會在娓娓道來的對話文本中找到各自的源頭,並在細讀凝思中獲得 新的感悟。這委實是一個“温故而知新”或“知新而温顧”的動態過程,舉凡閲讀過《理想國》的人,多少都有這樣的體會。

《理想國》傳達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為了尋找到一種新的政治制度與社會模式來拯救奄奄一息的奴隸制城邦,柏拉圖進行了長期而艱辛的探索,他繼承了蘇格拉底關於“知識即美德”和“哲人治國”等政治主張,並加以進一步闡述與發揮,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系統的理論學説,從而把古希臘的政治思想推上了頂峯。《理想國》大約成書於公元前386年,全書共十卷,由智者蘇格拉底和格勞孔、阿得曼託斯、克法洛斯、玻勒馬霍斯、色拉敍馬霍斯等人的對話組成。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第一卷到第五卷,講的是國家的階級結構問題;第二部分為第六七卷,重點闡述哲學問題;第三部分為第八捲到第十卷,這是對各種實際存在的政體及優缺點的討論,正義論作為柏拉圖思想的出發點與歸宿,貫穿於全書的始末。涉及到的主要思想有倫理道德思想、社會政治思想、辯證法、認識論、藝術觀念與教育思想等。討論了正義問題(國家的正義、靈魂的正義)、教育問題(護衞者的教育、婦女兒童的教育、哲學王的教育、靈魂的教育)、婦女兒童公有問題、著名的哲王問題、漸次墮落的城邦形式(貴族政制、榮譽政制、寡頭政制、民主政制、僭主政制)以及理想國的實現等問題,但仍然以政治問題為主,毫無疑問,書中也呈現了許多蘇格拉底充滿智慧的言論,如:“人類的行為如果沒有理性的指導,就永遠擺脱不了自我毀滅的命運。”、“一個天賦貧弱的人是永遠不會做出任何大事,無論是好事還是壞事。”“可怕的強烈的非法的慾望事實上在每個人的心裏,甚至在一些道貌岸然的人心裏都有,它往往是在睡夢中顯現出來的。”(因為在睡夢中,靈魂的理性部分失去了對靈魂中激情和慾望兩個部分的控制作用)“承認自己無知也是有知,即無知之知”、“德性即知識”諸如此類閃耀着智慧光芒的言辭不勝枚舉。

所謂理想國,是柏拉圖推理出的一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這個國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節制的和正義的。在這個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為三等:掌握哲學思想的貴族統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階層,還有奴隸身份的廣大平民。柏拉圖認為國家權力應掌握在哲學家的手中,哲學家必須是有護衞國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時也是一些真正關心國家利益的人,只有這樣才有利於城邦的正義。而代表勇敢的武士應努力維護城邦的安全,並維護統治者的任何決定。同時,他認為掌權者和被統治者間應保持和諧、團結的關係,被統治者要服從統治者的所有政策,這樣,才做到了節制和正義。柏拉圖描繪的這一理想藍圖,滿懷着憧憬,被後來的空想主義者所向往。

對“理想國”政治主張的自我見解

柏拉圖和絕大多數烏托邦作者一樣,都十分崇尚平靜的生活,力求世界安靜和平,免於戰亂。依照他的理論,他創造的國家是完美的國家,他不願意改變,在他看來,改變就是不完美的象徵,改變以為着不幸福,正是基於這種理論,他的理想國的許多措施都是基於避免紛爭、力求和平而且不願意有任何變動的,但是人對於改變的趨勢是無法避免的,人類社會向前發展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不以人們的客觀意志為轉移的,這樣他的理想國只是海市蜃樓,只能是空想。 柏拉圖看到了雅典迅速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社會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各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鋭,於是他主張消除在他看來對城邦制度具有最大威脅的不平等的財產關係,但是他的這種主張卻是建立在等級基礎之上的。另外,他不明白私有制是一切剝削制度、也是奴隸制的基礎,因此他想用統治者的集體剝削代替個人剝削,要避免財產分化這在私有制充分發展起來的雅典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也是違反經濟發展的必須趨勢的。這種建立在剝削基礎上的公有制,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不僅過去沒有出現過,而且將來更不會出現。他所推崇的斯巴達財產製度,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之後也迅速分化,歷史也否定了他的想法。

其次,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柏拉圖正式提出婦女要接受同男人一樣的教育和孩子也要受到良好的教育,這一點是很有先見性和創造性的。他認為“他們保有與使用孩子和婦女的唯一正確的方式應像我們在當初開始討論男子的問題時建議的那樣”,“要給婦女以同樣的訓練”。不分彼此的使用婦女,像一定要先給女子以同樣的教育,他贊成也用體操和音樂來教育女子,同時還要教她們以軍事。在這裏,我們就看到了柏拉圖認為男女應平等受教育的思想。但在當時,是違反當前的社會習慣的。 因為女子與男子有很大的差別,人們認為男人女人稟賦不同。女人按照其天性不能勝任男子男子的一切職務。另外,柏拉圖的正義就是要人們各司其職,按照自己的稟賦從事自己的職業,所以人們認為柏拉圖自相矛盾。為此,柏拉圖展開辯論。不同稟賦不應該從事同樣的職業這只是字面上的斤斤計較。他所謂的稟賦的同異不是絕對的,無限制的,而只是關聯到行業的同異。他舉例説明,如果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都有醫療的本領,則説明他們的稟賦相同。柏拉圖主張,“在男人和女人之間,發現男人和女人更加適宜於某種工作,我們就可以把某一職業分配給男性或女性”,特別是在管理國家的職務中即統治者的職位,柏拉圖也認為可以讓有能力有稟賦的女人去擔當(“有的女人具有擔當護衞者的才能??女人男人可以有同樣的才能適宜於擔任國家保衞者的職務”)。在男女階級地位差異顯著的時代,柏拉圖提出這種不帶任何性別歧視的平等就業是非常可

貴的。 柏拉圖提出婦女和兒童的公有制度,無疑是掀起了一個很危險的浪頭,“父母不知道誰是自己的子女,子女也不知道誰是父母”,“最好的男人必須與最好的女人結合在一起,反之,最壞的與最壞的要儘量少結合在一起。最好者的下一代必須培養成長,最壞者的下一代則不予養育,如果品種要保持高質量的話”。我們姑且不論是不是可實施,就理論來講,是符合達爾文的優勝劣汰論。將這些孩子交給管理這些事情的官員帶去撫養,給優秀的下一代以最優越的教育方法和最合適的教育內容,則有助於將他們培養成哲學王,成為理想國的統治者。 但是他的這種婦女和兒童公有制也只是空想,家庭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上產生的,以血緣和兩性關係為基礎的,受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制約着人類生活的社會組織形式,人們不能根據主觀意願來將它廢除。柏拉圖試圖在統治階級內部廢除家庭,其目的就是為了團結和穩定統治階級內部,以便他們可以更好的統治第三等級,亞里士多德則認為“在婦孺公有的社會中,‘友愛’的精神一定消弱,而消除內訌最有賴於‘友愛’,所以婦女和兒童公有制並不有利於統治階級團結一致”。

哲學王思想是《理想國》所論述的重要內容,也是柏拉圖救治社會方案的核心所在。他把人的品德看成是政治的基礎,要建立理想的國家,就應該保持公民的品德完美而不至墮落,法律作為一種外來的威懾力量往往是無能為力的,只有靠那些具有豐富知識而且品德完美的哲學王,才能使國家長治久安、繁榮昌盛。這種哲學王思想,在某種程度上來説,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它有利於奴隸制國家的統治。因為隨着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國家機器也要求進一步完善,逐漸的它需要有一定專業知識的人以便更好更有效地行使國家機器的職能,統治者如果只有“權力”而缺少“智慧”,便會濫用職權,違背正義與公道;但如果只有“智慧”而缺少“權力”,他亦無法實現其所持的正義與公道。哲學家是具有知識道德和理智的,國王是具有權力的,哲學家擔任國王,便可以用國王的權力去實現哲學家的正義與公道,。而且這種哲學王思想是在雅典奴隸制危機時提出來的,就更具有它的現實意義:隨着奴隸制的發展,雅典公民貧富差距日益嚴重,這時的民主制的基礎也不再是全體公民了,而只是一部分城市無產公民,因為他們經濟上沒有出路而企圖利用自己的特權在政治上投機,這時的平民貧窮、愚昧、固執己見、出爾反爾,很容易受到少數野心家的煽動與蠱惑,成為政客奪取政權的工具。這時的民主政制成了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的代名詞了。在這種情況下,柏拉圖提出了治國者必須是具有專門知識、德行高尚的人,這種把政治專業化的思想本身也是符合奴隸制國家進一步發展的要求的。柏拉圖還認為,治理國家並不是為了個人利益,而是 為了整個社會的共同利益,這也可以説是柏拉圖對政治理論的最大貢獻。通常大家極力追求權力,並不是因為權力本身是人們所要求的東西,而是因為有權的人可以獲得物質上的滿足,柏拉圖的觀點則與此相反,他想象統治者執行統治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只是害怕受到比自己更差的人所統治,既不是為了尋樂,也不是為了個人的野心。一個時代如果能有更多這種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真正的公僕,這是國家和人民的幸事,從這點上看,柏拉圖是超時代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柏拉圖的“哲學王”是建立在等級制基礎之上的,以否定大多數人的民主權利為前提的,他企圖在不打破城邦體制的情況下以少數傑出的奴隸主貴族來統治多數人這種途徑來解決雅典民主制一直沒有解決的矛盾——少數人與多數人的矛盾,這顯然這是徒勞的,再加之,要成為一個“哲學王”也十分不容易,要受多年的教育,要經過十分嚴格的挑選。

最後,“理想國”本身也存在矛盾,它一方面想維持嚴格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想保持整個國家的統一和各個階層的團結,這也是不可能實現的。“理想國”在當時也沒能實施,還因為它有許多的想法都不具備實踐的可能,它是唯心主義認識論——理念論的產物,柏拉圖自己也承認這種“理想國”只存在於天上,在人間是難以確證的,他説:“或許天上建有一個它的原型,讓凡是希望看見它的人能夠看到自己在那裏定居下來,至於它是現在還是將來才能存在,都沒有關係”。但他又進一步指出,真理通常總是做到的要比説到的要少,不能因為這種美好的理想不能實現就説它不行,他認為,他描繪的這個理想國家,即使不能達到,也還是有其用處的,因為現實的國家追求它,實際上能夠使自身變得更美好。到了晚年,他結合自己長期的切身實踐,在他的《法律篇》中又創造了一個“第二好的國家”,在這個國家中,更多的則是傾向於實際,他放棄了財產公有、公妻制,強調法制,而在他的混合政體中也吸收了民主政體的原則,這不能不説是他思想的一大進步,這也標誌着柏拉圖政治學説已經發生了重點轉移,即由空想轉向現實,由理論轉向實踐。

然而,歷史卻是無情的,根據史料記載,柏拉圖曾兩次應邀到西西里島的敍拉古王國去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結果均未成功。公元前388年,北部的馬其頓王國征服了希臘城邦,柏拉圖試圖拯救希臘奴隸制危機的幻想也終於灰飛煙滅了。但是,柏拉圖在西方思想史上所佔有的重要地位卻是不可置疑的,他的作品被認為 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獻。在西方哲學的各個學派中,很難找到沒有吸收過他的著作的學派。在後世哲學家和基督教神學中,柏拉圖的思想保持着巨大的輻射力,被稱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人。有的哲學史家認為,直到近代,西方哲學才逐漸擺脱了柏拉圖思想的控制。

柏拉圖的《理想國》在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一個完整系統的理想國家方案。開創了西方理性的先河,其功績不可謂不小。雖然書中提到的很多設想以及非人道主義的措施根本無法實施,還有令人難懂不可思議的詭辯令人不得其中真味,但對於其巨大影響來説則是微不足道的.

參考書目:

[1]柏拉圖.《理想國》[j],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2]亞里士多德.《政治學》[j]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3]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j].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4]王柯平.《理想國的詩學研究》[j].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第四篇:理想國 讀書筆記

《理想國》讀後感

《理想國》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柏拉圖重要的對話體著作之一。這是對柏拉圖中期思想的總結。柏拉圖的《理想國》是通過蘇格拉底與他人豐富多彩、環環相扣的對話,給後人展現了一個完美優越的城邦。可以説這個城邦是歷史上 “烏托邦”的開山鼻祖。

讀完《理想國》一書,我深切體會到柏拉圖這位古希臘大哲學家的非凡之處。柏拉圖出生於雅典的貴族家庭。小時候從師蘇格拉底和亞里士多德,青年時期功成名就,和蘇格拉底及亞里士多德一道成為古希臘三大哲學家之一。我讀這本書雖不覺得難懂,卻也須認真仔細咬文嚼字方懂其中的道理。柏拉圖嚴密的邏輯思考和精彩的論證讓我佩服不已。

該書通過蘇格拉底與色拉馬霍斯、格勞孔、阿德曼託斯的辯論對話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國理想滲透與其中。這種構思,不但現實出哲學家的膽略,更現實出思辨的智慧。辯題圍繞論財產與老有所福、理想國與理想政治、論定國安邦、論正義與邪惡、正義與非正義的哲學詭辯、論國民教育、論婦女的天賦以及哲學家的德行等一系列展開。涉及的問題眾多,如國家專政問題、獨裁問題、正義與非正義問題、善與惡問題、民主問題、法律問題、宗教問題、道德問題、婦女參政問題、教育問題以及男女平權等諸多問題。其中,關於理想國與理想政治的辯論我印象尤為深刻。

《理想國》中的教育思想,是直接為其所構建的理想國家服務的。柏拉圖認為,統治者最需要抓好的大事只有一個,就是教育,即通過音樂和體育培養出優秀的公民。培養公民的教育只是初等教育,而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具有最高知識的、真正合格的城邦統治者,即集智慧與權力於一身的“哲人王”。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為復活的蘇格拉底安排了諸多精明的詭辯家作為對手,使蘇格拉底在不斷地追問和質疑中,娓娓道出“正義”的含義。對手越是強勁,就越能夠顯示出蘇格拉底的英明,即顯現出柏拉圖的哲學思想。

在仔細閲讀後,我首先是對於柏拉圖的人生觀有了一定的認知。一方面,對所有人而言,我們不應用一生來庸碌地追求錢財,在物質基本需求得到滿足時,應學會構建一個自我的精神世界,注重精神思考,看輕物質享受;另一方面,我們應當為自己的一切行為負責,有所擔當。老後更不要因為生平的錯誤而產生恐懼和自責,要勇於接受自己的行為所導致的一切後果。

與柏拉圖的其它對話一樣,《理想國》一書語言優美,極富文學價值。因此

不僅可以在提問與回答、定義與反駁的過程中鍛鍊哲學思維的能力,深入鑽研其中重要的哲學問題,同時也能得到一種美的享受。作為蘇格拉底最著名的學生,柏拉圖繼承併發揚了蘇格拉底的學説,終其一生都在思索真理,傳播真理,也始終在與大眾的偏執作鬥爭。正如柏拉圖所説的“在我們從錯誤知識走向正確知識之前,我們必須意識到我們處於無知的狀態”。

第五篇:理想國讀書筆記

現實·理想

——《理想國》讀書筆記

《理想國》為古希臘的大哲學家柏拉圖所著,書中,柏拉圖以蘇格拉底之口通過與其他人對話的方式討論了很多問題,設計出了一個真、善、美相統一的政體,即理想國,人類追求的正義與善是柏拉圖理想國的主題。

在《理想國》中,蘇格拉底剛開始討論的話題是“正義”問題。書讀至第四卷,圍繞“正義”這個話題蘇格拉底已與多人討論了很多內容,在第一、二卷中蘇格拉底與玻勒馬霍斯、玻勒馬霍斯、格勞孔、阿德曼託斯等人舌戰數回合,在第三、四卷中蘇格拉底由大到小,先研究城邦的正義,然後再在個別人身上考察正義。

只寥寥四卷內容,蘇格拉底展現出的純熟的辯論技巧讓我震撼,參與討論的各人對於正義的理解讓我沉思,他們的睿智體現在他們對社會生活的深切洞察之中,他們很清楚現實是什麼樣的,但他們和蘇格拉底一樣,有對理想的執着追求,他們和蘇格拉底一起討論,試圖找到通往正義與善、通往理想國的道路。然而,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卻愈發覺得,“正義是什麼”的結論似乎已經不重要,在這個問題的思考和討論過程中,眾人展現出的智慧的火花已讓我受益良多。在現實面前,理想國可能真的只是理想,但是對理想國的討論和追求卻可以讓我們明白很多問題,從未使現實更好。在討論城邦的正義的過程中,蘇格拉底還討論了教育、詩歌等問題,在看到蘇格拉底關於審定故事、關於真相、關於謊言等的論述時,心中驚濤駭浪、思緒翻滾,我對這些觀點雖在第一時間感到不贊成,但靜心思考之後卻又對這些問題有了更深的體會,對歷史和現實有了更深的認識。雖然只看了四卷內容,我已被千年之前古代哲學家的智慧折服,他們對人類社會的深刻洞察讓我敬佩,他們思考問題的角度是如此曲徑通幽,讓我暗暗稱讚,他們所討論的問題,以及討論問題的深度是如此禁得起時間的考驗,在幾千年後仍觸及了人類社會最本質的問題,它是如此與時代同步,永不過時。這就是經典吧,這就是經典讀物的魅力吧,我如此想。

在第一卷裏,蘇格拉底主要和兩個人討論了什麼是正義,玻勒馬霍斯認為“正

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 而色拉敍馬霍斯則認為“正義不是別的,就是強者的利益。”蘇格拉底找出了這兩種觀點的漏洞和不合理之處,反駁了玻勒馬霍斯和色拉敍馬霍斯的正義觀。在色拉敍馬霍斯談及“所以説正義是為強者的利益服務的,而不正義對一個人自己有好處、有利益”,也就是説不正義比正義更有利,更能夠在現實社會中如魚得水時,蘇格拉底經過一番論證,指出正義恰恰是心靈的德性,邪惡是心靈的缺陷。所以正義的人快樂、幸福,而快樂、幸福又是人最大的利益,最後總結道,“不正義絕對不會比正義更有利了”。

然而,經過第一卷的討論,他們還是沒有得出“正義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結論。此外,蘇格拉底對“不正義絕對不會比正義更有利”的論證過程也不令我信服,正義為什麼是心靈的德行呢?蘇格拉底沒有説。儘管如此,蘇格拉底在反駁玻勒馬霍斯和色拉敍馬霍斯時所用的辯論技巧,以及其中的邏輯思維讓我肅然起敬,即使有些時候是詭辯。

第二捲開始,格勞孔和阿德曼託斯接過色拉敍馬霍斯的話題,論述種種不正義比正義更加優越的現象。從正義的本質和起源來看,格勞孔認為人性有天生的利己性,因為“人人為惡”會導致社會無法存在下去,所以人們形成社會契約,把“守法踐約”當成正義。也就是説,並不是所有人天生有正義的根基,倒是因為這是一種生存策略,才出現了法律和正義。“正義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如果人的行為不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那麼人都會選擇去作惡而不會去行善。格勞孔感歎道:“不正義的人日子要比正義的人的日子好過多了。”

格勞孔的這番論述,讓我想起了人性惡、人是自私的的假定以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這些觀點都認為,如果人不是自私自利的,根本無法生存下來,而既然人生存了下來,就必定是自私自利的。人無論是幹好事還是幹壞事都是自利的,幹好事不是自己內心最本質的願望,只是因為幹好事同時對自己也有利,更極端的觀點認為,就算是母親哺乳孩子,也並不是基於什麼高尚的無私的母愛,僅僅是母親自私自利的想要將自己的基因遺傳下去。而人之所以與其他人相處、形成團體、社會,主動遵守一些規則和契約,只是因為一個人想要在自然中生存下去是非常難的,人與人之間需要彼此的協作和分工才能一起活下去並且生活得更好,這樣對人自己是有利的,這是主要的,而對整個羣體整個社會的利益並不是人如此做的出發點。

阿德曼託斯進行了進一步的補充,他認為,人們讚頌正義,並不是因為正義本身好,而是因為正義帶來的名和利。人們譴責不正義者,卻用一些因果報應之類的虛妄的東西。正義的人過着艱苦的生活,不正義的人過着窮奢極欲的生活,如果他們想要擺脱神所給的報應,也只需要花點錢,賄賂一下諸神就可以了。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幾乎所有人都會倒向不正義的那一邊,除了少數無力為惡的人,他們反對惡,是因為他們只能承擔惡,不能施與惡。阿德曼託斯請蘇格拉底要澄清正義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它到底有什麼自身就存在的優點和德性。否則世人就會更加認可不正義這種更加實際的生活策略了。

看到這裏的時候,我幾乎被阿德曼託斯和格勞孔説服了,他們説的就是活生生的現實,不是嗎?阿德曼託斯的敍述和格勞孔最後的抱怨讓我想起北島的一句詩:“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然而,在反覆研讀、思考之後,我卻不同意他們的觀點了。因為,即使人是自私的,人性的本質是惡的這一結論是成立的,但也並不意味着不正義之人的生活就比正義的人的生活過得好。首先,人的本質本身就是善惡交織的,不會有絕對善的人與絕對惡的人,所以正義之人與不正義之人這樣的分類就不可能存在;其次,有些時候,我們痛恨作惡,只是因為我們沒有機會和能力做惡,所以,也許阿德曼託斯口中的日子過得不好的正義之人在不正義之人的位置上同樣會做不正義之人做的不正義的事情;最後,阿德曼託斯説“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幾乎所有人都會倒向不正義的那一邊”,但是,正如前面所説,人是基於自私自利的要求與人為善、與人合作,也就是説,對個人而言,社會和諧相處是有自私自利的好處的,同時對社會也是有好處的,所以,最終仍然是“人間正道是滄桑”。

但是,不可否認,在某種社會環境下,不正義確實會大行其道,我認為,這是與整個社會的制度和風氣有關的,卻不是如格勞孔和阿德曼託斯論述的那樣,與人性惡聯繫在一起的。人確實是自私自利的,但是一個良好的社會制度和社會風氣能讓人基於自私自利去為善、彼此和諧相處大過人基於自私自利為惡、做不正義之事。此外,如果人類社會確如阿德曼託斯所説那樣,人類社會還會存在並發展到今天嗎?

第二卷的後半部分,蘇格拉底將視野放大,他認為要想弄明白人的正義到底是什麼,可以先弄明白城邦的正義到底是什麼,由大見小。蘇格拉底描述了一個

城邦的出現和發展,一個城邦需要不同社會角色的人共同努力,需要社會分工。需要農夫、瓦匠、紡織工人、鞋匠、商人、獵人、藝術家、詩人等等等等。在我看來,蘇格拉底在這裏表達出的也是社會契約論的思想。

在討論城邦的正義的過程中,蘇格拉底還討論了教育、詩歌等問題,我以一個現代人的角度來看待這些問題的討論,立刻就聯想起輿論控制、言論自由、教材編寫、新聞管制等等問題,便愈發覺得人類社會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某些問題還是這些問題,一點都沒有改變,然而幾千年前的古代哲學家們就已經在激烈地討論這些問題了,對他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蘇格拉底主張對這些那些用來教育年輕人的史詩進行審查,不能使用壞的故事,比如赫西俄德和荷馬以及其他詩人所講的那些故事,它們最大的問題在於把偉大的神描寫的醜陋不堪,這對於教育年輕人十分不利,會引起年輕人效仿惡行;那些描寫諸神之間爭鬥的神話、詩歌、甚至是寓言都絕不能讓它們進入城邦,因為蘇格拉底認為年輕人缺乏分辨力。蘇格拉底主張要譴責那些把偉大的神説得醜惡不堪的史詩,禁止詩人宣稱痛苦是由神造成的,不應該將神描寫成為能夠變化多端,用荒唐的謊言來瀆神。此外,不應該渲染對地獄的恐懼,因為這樣會使戰士們的勇氣動搖;不應該渲染英雄的悲哀,因為使戰士們懦弱;應該使教育素材中英雄們有節制的美德,也就是説,史詩之中,關於縱慾的描寫都應該被刪除。

看到這裏,我的第一反應是不贊成蘇格拉底的觀點,但靜心思考,卻覺得蘇格拉底並沒有説錯。年輕人確實是缺乏判斷力的,在人年幼的時候,確實應該更多向他展現社會陽光的一面,而不是陰暗的一面,應該更多告訴他美好的理想,而不是殘酷的現實。因為真相往往是殘酷的,兒童和年輕人很有可能無法接受它。如果人性真的是惡的,就應該進行善的引導,不能讓兒童和年輕人耳濡目染殘酷的真相,否則整個社會就會產生許多本來可以避免的惡。用恰當的方法教育兒童和年輕人,是社會進步的需要,同時,教育是避免前述那種會造成不正義大行其道的社會制度和社會風氣產生的最好的方法。

然而,我認為蘇格拉底的觀點有一點過火,年輕人缺乏判斷力,在對他進行善的引導的同時,更應該授予給他判斷力,教他分辨是非,教他明辨善惡,教他獨立思考,而不是利用謊言進行矇蔽,謊言總有被揭穿的一日,兒童和年輕人總會長大,總會在某一天發現這個世界的惡和不正義,而當那一日突然到來,也許

會產生更大的惡。謊言是不能根本解決這個問題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真相和現實是殘酷的,但是卻可以教給兒童和年輕人面對真相和現實的勇氣和理智,可以循序漸進告訴他世界並不是想象的那麼美好,讓他接受殘酷的現實和真相,也不讓他失去對理想和正義的追求。

總而言之,社會需要善和正義,柏拉圖的《理想國》就是對善和正義的追求。在閲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看到了現實,讀出了人性本惡,讀出了人類組成社會的最初動因,看到了社會上的許多不正義,感受到了現實的殘酷和無奈,突然覺得很沮喪。但我也看到了柏拉圖對正義、對善、對理想的不懈追求,看到他一直在探尋通往理想國的道路,在理想國的政治體制之下,充滿了真、善、美。於是,沮喪過後,我願意和柏拉圖一起,一直相信社會中善和正義的存在,相信理想國的存在,相信雖然人性可能是惡的,但是通過正義的社會制度的建立和運行,社會可以是善的,是可以存在更多的正義的,那時,人們的生活會非常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