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因為懂得 所以慈悲》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1.34W

目錄

《因為懂得 所以慈悲》讀書筆記(精選多篇)
第一篇:《因為懂得 所以慈悲》讀書筆記第二篇: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第三篇: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第四篇: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讀後感第五篇:讀《因為懂得 所以慈悲》有感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因為懂得 所以慈悲》讀書筆記

在讀了白落梅的《因為懂得 所以慈悲》之後,我更加的瞭解了張愛玲。我也慶幸我愛的是張愛玲。

在我看來張愛玲的童年是不幸的,生在了一個不幸福的家庭,這個家庭缺少了愛、温暖,剩下來的只是痛苦和無奈。但張愛玲並沒有逆來順受,他有反抗,並且是那麼的強烈。她是那麼的迫切地想要自由,當她自由的同時另一個魔鬼又找上了她,可張愛玲並沒有後悔,他寧願這樣的活着,也不要幸福的苦着。張愛玲一個美麗動聽的名字,這名字是她母親取的,真是人如其名。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張愛玲考上了大學,可還沒有等到畢業他就輟學了,因為沒有學費,一個連生計都成問題的人怎可能去奢求上學,即便他是多麼的渴望,從此她開始了漂泊的生活,因為他找不到母親同時被父親的拋棄。貧窮沒錯,可貧窮卻在無形中成了恥辱。他找了一份翻譯的工作,但是這遠遠不能滿足像她這樣才華橫溢的人,張愛玲開始了寫作,當第一部小説得到大家的追捧時,張愛玲成了作家,一個名副其實的女作家。她喜歡寫小説,她覺得裏面每一個人都很像她亦或不像她。張愛玲説過這樣一句話:“總之,生命是殘酷的,看到我們縮小縮小的、怯怯的願望,我總覺得無限的慘傷。”

正是這樣,張愛玲開始了她的慘傷——情傷。她的成名讓一些人開始關注她並追捧她和追求她,那麼胡蘭成就是最明顯的那一個,在胡蘭成給她送去了一張紙條後,張愛玲便對胡蘭成有了一點想要見上一面的想法。當在一次長談過後,張愛玲此時已經對胡蘭成有了些許想法,但是在那次長談後胡蘭成卻對張愛玲失去了追求的願望,也許胡蘭成愛着的不是那人而是愛玲的才華。也許胡蘭成自己都不清楚,亦或他清楚了也要留她在身邊。張愛玲愛上了那句生死契闊,與子相悦,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就這樣張愛玲的愛情,來的不動聲色。張愛玲是這樣一個理性和聰明的人,卻偏偏地愛上了胡蘭成這樣一個多情的、且只愛自己的漢奸,也許是胡蘭成懂得她,也許是她糊塗了。胡蘭成一開始就沒有愛上張愛玲,她只是被他這樣欣賞着,然後就淡了,他們之間的話開始很多、很多。有時是一個人説另一個人聽着,有時又是都説,説不完。他們沉浸於此,但胡蘭成從來沒有説過愛她,胡蘭成只説過她是他的膩友,只是膩友而已。要不是妻子全慧文提出與他離婚,他是不會與張愛玲結婚的。她是開心的,他是無奈的。後來的婚姻生活他們還是那樣只是説話,而因時間的漫長,讓胡蘭成感覺到了煩惱,他覺得這樣的生活讓他很乏味,確實是這樣,與一個不愛的人在一起時間久了,乏了、累了就開始怨起來了。對於一個平凡的人來説一定會的,更何況是一個花心的男人,胡蘭成有髮妻玉鳳,妻子全慧文,情人英娣,後妻張愛玲,又有武漢小(一篇好範文帶來更多輕鬆:)周和秀美,張愛玲只是其中的一個。此時只覺得胡蘭成是如此的混蛋,張愛玲以為可以挽救這段她看重的愛情,所以她從上海去了温州,當她到温州看到的一切和聽到胡蘭成説的一切時,他就知道自己來錯了,可她不死心,還是後着臉皮問了胡蘭成是否愛自己,可張愛玲再一次錯了。愛上了一個不愛她的人,張愛玲只好離開了温州,此次來她足足呆了20天,可她還是走得那麼不情願,她還是不捨胡蘭成,即便胡蘭成不愛他。張愛玲不是自願走的,而是被胡蘭成趕走的,胡蘭成容不下她,秀美也容不下她,所以她走了。胡蘭成説;“此心已回到瞭如天地之不仁!”可張愛玲還是不捨得,數日後她從上海來信説‘那天船將開時,你回岸上去了,我一人雨中撐傘在船旋邊,對着滔滔黃浪,佇啼泣久之’。張愛玲結束了一段婚姻,是那麼的令她痛心,她真不該,不該遇上胡蘭成,也許這就是宿命雖然她不信這些迷信,但是她卻説,有一隻烏鴉站在她的窗户上,她不在乎,但當烏鴉飛走時,她又是那麼的開心。原來她也那麼普通和平凡,對於愛情也只是凡夫俗子一個。

張愛玲説過,像這一類(甜言蜜語)的假話,在一個女人聽來是很容易相信的,恐怕沒一個女人能例外。既然沒有一個女人能例外,那麼張愛玲也不是例外。這就解釋了張愛玲為什麼愛上胡蘭成這類男人的必然性——女人的輕信和多情,張愛玲也是一個輕信和多情的女人。張愛玲離開了胡蘭成,可之後胡蘭成卻還是給她寫了信。當張愛玲寫了一封決絕信給胡蘭成之後,大意為不要再給我寫信了,即便寫了我也不會看一眼的。而後胡蘭成也就當真沒有再寫過信給她,而是給她的好友炎櫻寫過一封信,也正如他預想的那樣沒有得到回覆,慢慢也就斷了聯繫。張愛玲離開了胡蘭成,那麼像她這樣有原則的人也會離開那個傷心地,即便他説過任何一個地方她都不想去,她就愛上海,她懂得中國。張愛玲先離開上海,然後又出境去了香港,當胡蘭成回到上海準備去找張愛玲的時候已是人去樓空了。胡蘭成説過,“愛玲是我的不是我的,也都一樣,有她在世上就好了。”

胡蘭成絕情的拋棄了張愛玲,可之後還是去找了她,胡蘭成是出於怎樣的心裏,我不得而知,或許他不習慣找不着人説話,少了一個膩友。張愛玲去了香港後又移民到了美國,他在美國只有兩個認識的人,一個還説不上認識,因為他們都還沒有見過面,那就是胡適。還有一個朋友就是炎櫻,離開香港上船的時候她又哭了,不知為何哭得那麼悲慘,就像上一次離開温州那樣,現在張愛玲十分缺乏安全感,他不再像1943-1945年那樣的自信和堅強,她變得焦慮不安起來。她説過,“你到底是不肯。我想過,我倘使不得不離開你,亦不致尋短見,亦不能夠愛別人,我將只是萎謝了。”

從前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單調已經不復存在了。但她依然那麼才華橫溢,以至影響中外,初到美國的張愛玲住在簡陋的貧房裏,大家都覺得住在這裏是可恥的,可張愛玲卻不這麼認為,她覺得那只是一個過度,熬過去就好了。後來她搬進了文化營,終於來到了這個充滿人情味的地方,並遇到了一個愛她的人——賴雅。並且她也愛着他,可是張愛玲並沒有感到安定,因為她意識到自己既寂寞又像這片無根之萍,儘管已搬到彼得堡來了,但這種居無定處,事無定職的漂泊感卻依舊如故,她為自己朦朧的未來心中無數而感到焦慮,像她這樣知道連父母都無法依靠的人,又怎會去依靠一個外國男人。張愛玲再一次漂泊。可後來他們還是相愛了並結婚,可是好景不長,賴雅中風生病,並且是接二連三,而家中的一切花銷全都是愛玲在支撐着,雖然有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但張愛玲卻還是覺得很幸福。但張愛玲終究是不幸的,她還是走了她媽媽的路,像她媽媽那樣愛上了一個不該愛的人,我突然想問一句這個也可以遺傳嗎?開始不懂了。但這並不是遺傳,只是影響,上代的影響而已,更或者只是一個巧合,僅此而已,沒有其它。而在1967年10月8日賴雅去世,這對張愛玲是一種解脱,她丟掉了一個包袱可更多的是失去了心愛的人的痛心,在後面的幾年裏,張愛玲勞累於各種疾痛。他開始煩了,可她又是那種不贊成自殺的人,她朋友對她説三毛自殺了,她是那麼的不以為然,可在後來,張愛玲安靜的死去了,沒有什麼痛苦的表情,在她那不大的房間了。死之前他把一些證件都放進了他的包裏,可見她已經明顯的知道自己將離開人世,把後事都準備好了。張愛玲寫過這樣的警句:生命就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真如她所説她趕上了,真與蝨子相遭遇。而且也是擺脱不掉的煩惱。最後張愛玲死於心血管病,張愛玲的遺囑寫到:死後馬上火葬,不要人看到遺體,不舉行任何葬儀式,骨灰灑向空無人處。遺物全部寄給宋淇先生,最後,張愛玲的骨灰撒向空曠的太平洋。這是一個空曠無垠的地方。張愛玲就這樣隕落了,在那個月圓之夜,消失在人羣中。

天涯此去隔山和,情天孽海兩離索。千百年來,世道皆是如此,成與敗,喜和悲只隔了一道光陰的距離。張愛玲這樣説着:“於千萬年中遇見你所想遇見的人,於千萬人中所遇見你所想遇見的人,在時間的荒野裏,沒有早一步,沒有晚一步,恰好遇見了,唯有説一聲:哦!你也在這裏。”‘ 因為相知,所以懂得’是胡蘭成寫給張愛玲的。‘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是張愛玲回敬給胡蘭成。因為愛過,所以慈悲。因為懂得,所以寬容這就是張愛玲的一生。

第二篇: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突然就想起張愛玲的這句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就是她對胡蘭成低到塵埃裏的愛情吧! 世上如他們一樣的愛情不知道有多少,有多少是可以慈悲可以寬容的呢?

不知道所謂的愛情是個什麼樣子.但是無論怎樣的感情都是美麗的,最起碼有絢爛的瞬間,有些時候位置無法選擇,無法以正常的角度要求感情,可是誰都願意妖嬈的招搖!怎樣的才是青春?是如花容顏還是,不老的心?是滄桑過後的笑顏還是滄海之後洶湧的水?是千帆過盡後的虛無?還是除卻巫山別處的雲海?還是病樹前頭重發的新芽?人説草木一秋如人生一世,枯榮之間,誰又有辦法抉擇?不願意隨波逐流卻又不得不隨遇而安.或是無奈,或是辛酸,箇中滋味.經歷過的才懂吧!其實或者生活或者愛情或者事業都是如此,突然想起那天一個人説我如此的不上進,不想事業,脱口而出的是那麼一句:女人的事業是男人和家庭,可是再一回想,我經營的又是什麼呢?我的男人我的家庭呢?所以説我一無所有也沒錯!因為無知才無畏,我為什麼無畏呢?我不知道.

總是隨心所欲的寫東西,鍵盤隨思緒飛揚,自由的心態自由的手最能表達我自由的心!

蝴蝶飛不過滄海,我知道我可能連蝴蝶都不是,蝴蝶還有滄海可以渴望,我前世是一隻飛蛾吧,總是喜歡火的温暖,縱身撲火的時候烈焰焚身的感覺是壯美還是淒涼?自己沒有辦法確定,人生有時是以暖為底,有時是以冷為底,交叉才絢爛啊!

每個女人都想做男人心頭那顆硃砂痣,都想做永遠的白玫瑰,可是最後的結果還是蚊子血或白飯粒吧!怎樣呢?璀璨的極至就是凋落!

天長地久有沒有,浪漫傳説説太多!還是寬容吧,因為曾經是彼此的傳説!因為在一起的美麗時光!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因為寬容,所以無怨!因為無慾,所以無求!

第三篇: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某天打開qq音樂,看着排行榜一列列不熟悉的歌曲,才猛然間發現已經多久沒有關注到這些事物了,由此做一個基點放大開來,生活中有多少東西已經讓我漫不經心的忽略了.

平靜的時候,就會在想,真的成長了,再也不是年少時候那個整天瘋鬧,沒心沒肺活着的小女孩了。 開始關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開始認真的打量着父母已經滄桑的面頰,

開始認真的考慮,規劃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單純的給自己未來一個定義。

開始思量自己走過的路,離別的人。

開始整日在深夜裏深思,反省自己的過錯。

開始客觀的去評論,去接受,去改變

開始變得俗套,不再固執的堅信自己所認識的事物。

開始懂得獨立思考一些事物,而不是一味的排斥,牴觸,一味的堅信。

開始懂得真正的疾苦和苦難,真正的苦難源於內心的糾葛,和牽絆。給自己一個空間,給自己一些獨處的時間。

開始懂得並沒有一個人是可以真正的理解自己,瞭解自己。每個人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你要懂得忍受寂寞,享受寂寞。

開始懂得朋友的定義,沒有什麼是應該,不應該的。

身邊的朋友變得多了起來,可以信任的人卻越來越少.

愛了一次又一次,以為可以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了..

結局卻是更加的迷茫。開始變得憎恨自己。

開始可以面對迎面乞討的人無動於衷.想起小時候在父母的呵斥下仍要追出門給人家五毛錢情景的時候,開始悲哀,人性的成長需要這樣的蜕變嗎?

開始可以在被人誤解,委屈的時候,啞語失聲.不想辯解什麼,已經沒有意義.

開始睜着眼睛説瞎話,臉不紅,心不跳。

開始不再去看萌芽論壇。而關注天涯論壇的經濟版塊...

開始失去欣賞美麗事物的心境,而變得浮躁,沒有耐心。

開始只關注目的地,而忽略沿途的風景.

開始明白文字與感覺的差距究竟有多大,永遠不要期盼用文字可以完整的表達自己的初衷,不同的人,據其不同的思維定勢,往往會曲解本意。不要晦澀難懂,只求言簡意賅。

開始認真去花不屬於自己的每一分錢。

開始懂得分配時間,分清主次。

開始變得恐懼電話和短信。

開始懂得,人總要不斷地為自己盤算,一點的自私還是必須的。

開始懂得,別人為什麼會炫耀,自以為是,是因為他們的經歷少,裝得東西不夠多,

炫耀,正是自卑的表現。

開始懂得,年輕的時候真的要叛逆一點,瘋狂一點,否則,以後自己肯定會後悔。

我要生活,而不是生存。

突然想起張愛玲的一句經典的佛偈.“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張愛玲在寫給第一任丈夫胡蘭成的信上説:“因為懂得,所以慈悲。”胡蘭成是個用情不專的人,他一次又一次愛上別的女人。他跟另一個女人在一起,生活費卻仍然是張愛玲給的。

因為愛,所以懂得,然後説服自己對你慈悲,再用慈悲去成全愛。成全是這樣的。

的確.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因為慈悲,所以成全。

因為不懂,所以無畏因為懂得,所以惶惑。

第四篇: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讀後感

隨感——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最近讀了白落梅的《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主要介紹張愛玲的傾城往事,雖不詳細但讓我對張愛玲的人生境遇也略知一二了。

對於張愛玲和胡蘭成的愛情可以以此形容“因為相知,所以懂得;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之前看有人評價胡蘭成是二等好男人,也許就是從“人不風流枉少年”這點去評論的吧!有才情卻也多情,張愛玲在這場婚姻中過於慈悲,胡蘭成把他風流韻事頭天晚上訴説給站愛玲的時候,他自己評論“未見其妒忌”,實際上,第二天早上張愛玲淚流滿面飽含深情的一聲呼喚可知,其內心還是悲憤矛盾萬分,只是她未嚴明,她説他欣喜胡蘭成在外已有佳人相伴不至於孤寂,然自己苦苦守候換來的也只是一時歡愉,我只認為二人皆有錯才導致這場婚姻夭折,張愛玲也在這場婚姻中如花的萎謝,是心境乃至她之後的作品都進入一段的低迷期。胡蘭成避難離家,她給胡蘭成一封信以及大額稿費,平淡的一句話:“我不再喜歡你了,因為你早已經不喜歡我了”,至此二人感情上結束了。張愛玲對其感言:“那個人就是這樣一直的存在了,不管遇見的時間長與短,就是忘不了,揮不去,直至最後,於千萬人之中,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裏,被“原諒”。”

白落梅説張愛玲希望: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在我看來張愛玲雖是這樣想,但現實與理想總是有差距。除了可數的幾個朋友,親情不濃郁,這點免了多少世俗情感外,她的一生並未一直安穩,顛沛流離

過,輾轉落魄過,四處碰壁過。

張愛玲的愛是執着,亦是乾脆。她是善於言辭但是卻不予直接表達與人。縱使心中已經千濤駭浪,面容依舊平淡如水。她將情感溶於濃墨,譜寫出一篇篇人生百態,讓讀者為之傾慕。

我很欽佩的是她不屈的頑強,面對命運的從容淡定,尋找自我的安適,努力活出自己的信心和尊嚴,父親吸食阿芙蓉,後母不親,母親出國遊歷,戀人太多情……儘管如此,在那樣的家庭中並沒有自我頹廢,面對感情也並沒有迷失自我,她苦心經營的人生雖不盡如人意但是她本人如梅如菊,傲骨清雅,散發着迷人魅力,讓時下多少青年為之着迷。無外乎外貌,只因其滲透人心的才情。

做個淡定從容的女子,處世不驚,不爭凡塵冷暖朝暮,不懼人生悲喜消磨,閒庭信步,賞花落花開,看雲捲雲舒。

做個博學多才的女子,縱使傷心難卻,仍可找個慰藉,在字裏行間遨遊,尋找一個屬於自己島,不必依靠,不必懊悔,只是這樣獨立存在,過着未知的生活。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子,上面爬滿了蝨子,她看透人生,苦中作樂去享受,豁達又悲愴,讓人不得不感歎才女的與眾不同。

如此,現實的我們只需更加珍惜此時此刻的幸福,珍惜握在手心的温暖,遺漏指間的淚傷,做一個温暖的女子,淡而不憂、從容而笑!

第五篇:讀《因為懂得 所以慈悲》有感

讀《因為懂得 所以慈悲》有感

水文四班 1101010414 應碧茜

作者白落梅以她一貫的優雅文藝的筆調記敍了民國奇女子張愛玲的輝煌卻又悲劇的一生。而作為一個“資深多年”的理科生,我只想從我較為純粹的理性角度淺談關於張愛玲傾城的一生。

所謂知人論世,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張愛玲其人。

張愛玲系出名門,祖父張佩倫乃滿清大官李鴻章之女婿,父親也就是清朝名臣張佩倫之子,母親是滿清大將黃翼升的女兒黃素瓊,後母也是滿清大臣孫寶琦的愛女孫用蕃。

可是生在這樣的名門望族,張愛玲卻非常不幸福:父親張廷重是個大煙鬼,一輩子只幹了幾年工作,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幾乎都用在了抽大煙、逛妓院、娶姨太太上了,無數家產也被他敗壞光了。張愛玲的生母不堪忍受丈夫的惡行,在張愛玲四歲時就離家出走遠赴歐洲。在張愛玲10歲時,生母與其父離婚。張愛玲的後母也是一個大煙鬼,對張愛玲經常打罵。十七八歲時,在香港讀書的張愛玲又遭受1941年太平洋戰爭的煎熬,險些喪命。

而在張愛玲長大成人後,遇到第一個心動的男人卻是“大漢奸”、“負心郎”、花花公子式的男人――汪精衞偽政府宣傳部政務次長鬍蘭成,讓張愛玲身心備受折磨。胡蘭成由開始對張愛玲的窮追不捨,到祕密結婚,再到3年後的不告而別、狠心拋棄,對情竇初開的張愛玲可以説是極大的精神折磨。此後張愛玲在美國又有過一次婚姻,她與第二任丈夫賴雅相識於1956年,對方是個左派作家,兩個人於同年8月14日在紐約市政府公證結婚。直到1967年賴雅逝世。晚年的張愛玲孤獨地居於美國,於1995年月圓人團圓的中秋節前夕悄然離世。

回顧張愛玲的一生,不論是親情還是愛情似乎都辜負了她,唯有文字與她不離不棄。哲學上總是首先是家庭環境。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童年正是塑造一個人最基本的世界觀和價值認為內因才是根本,但是我認為造成張愛玲的悲劇的根源在於環境。 觀的時候,童年時期遇到的人和事即使能漸漸地被時光拋棄、被歲月遺忘,也定會在人的一生中留下重重的印記,尤其是那些負面的事情所帶來的影響絕對不可小覷。畢竟,不記得不代表不存在。張愛玲的父親曾經狠狠地打過她,甚至把她關在房間裏軟禁,有病也不給她醫治,對張愛玲造成了極大的傷害。而她的母親是一個具有新思想的女性,在對張愛玲的父親失望以後就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了自己的發展上面,沒有任何猶豫地遠赴歐洲,拋下自己的一雙兒女。至於張愛玲的繼母,如同童話故事裏永遠的惡毒繼母一樣,沒有給予張愛玲任何關愛。從童年到老年,不論是主動還是被動,孤獨如影隨形,張愛玲就這樣被困在寂寞這座圍城裏,直到生命的終結。

正是這樣自私無情的家庭環境,造成了張愛玲性格上的缺陷和骨子裏的冷漠。張愛玲筆下的很多人物都或多或少地表現出了一些她本人的風格特點,比如孤僻,悲觀,斤斤計較,甚至是厭世。

其次是社會環境。那是中國歷史上最屈辱的歲月,是華夏大地上最黑暗的時光。外有帝國主義洋槍鴉片的攻擊,內有晚清政府封建腐朽的統治,還有各地人民或為了國家或為了生存而爆發的反抗和起義。這些都使得那個時代處在極度的動盪之中,不論是所謂的貴族還是百姓都是終日惶惶不安。張愛玲自然也不能倖免。她確實是文學上的才女,但是在那樣一個硝煙瀰漫的社會,當吃飽穿暖都可能成為問題,還有多少人會關注這些精神的食糧?或許在很多百姓眼裏,不論怎樣的文字都只能稱之為無病呻吟吧。這樣的局面使得只能以文字為生的張愛玲飽受貧窮的困擾,她渴望早早地出名的心態也無可厚非了。

如果一定要從家庭環境與社會環境中尋找一個最根本的誘因,我認為那必然是社會環境了。倘若沒有列強的掠奪,沒有鴉片的傾銷,就憑張愛玲的家世即使啃老本也不致落到這樣的地步。也許曾經苦苦掙扎在社會的黑暗之中的張愛玲可以如此幻想,但後世的我們在翻閲那段屈辱歷史的時候,其實我們都知道,這是歷史必然的發展趨勢,沒有如果,所以發生的一切都是因果循環的必然結果。

時代造就了張愛玲命運之中的種種悲劇,但是事物的兩面性告訴我們有失必有得。從另一個角度來説,正是那樣的亂世成就了張愛玲。都説亂世出梟雄,和平年代的英雄之路太難走了,唯有當遍地都是荊棘的時候,只要能開闢出一條道路的人都是英雄。民國時期的大上海在汪精衞等人的統治之下,一切帶政治色彩

的文學都會被鎮壓,因此他們迫切地需要一些別的東西來活躍文壇,而張愛玲的文字正合他們的心。再加上大上海的開放思想和所謂上流人士的各種派對給了張愛玲一個接觸中西各種時尚和文化的機會,也給了她一個出名的舞台。一身旗袍的張愛玲驚豔了那個年代的上海灘,她成了民國才女之一。直到後來,即使居於美國,張愛玲依然在中國文壇有一席之地,也讓她的生活得以維持。

張愛玲有女人的一切資本:美麗的外表,豐富的內涵,高貴的氣質。但她卻沒有得到女人最想要的東西。我想,即使思想再怎麼與時俱進,一箇中國女人在骨子裏還是不會改變的,她們追求的就是相夫教子的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正如張愛玲與胡蘭成的婚書上寫的那樣,歲月靜好,現世安穩。不幸的是胡蘭成並非她的良人。他毫不遲疑地給出了這樣打動人心的承諾,卻未曾真正做到過。現世安穩的不可得或許可以説是時代的問題,他給不起;然而歲月靜好卻是他可以實現的,但他不願意付出,不願意以一顆同樣的真心來對待滿心滿眼都是對他的愛的張愛玲。她把心低到了塵埃裏開出花來,卻等不來胡蘭成的珍惜與呵護,那麼,張愛玲就只能就此萎謝了。但是她是不後悔的,對這一份不能長久的感情;她最終也是不怨恨的,對那個辜負她的人。胡蘭成曾對張愛玲説過,因為相知,所以懂得。而張愛玲説,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張愛玲的這一生總在接連不斷的磨難中度過。她願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可是她的一生卻在無數次遷徙中度過。她走邊了山河,看遍了人間百態。起初是因為流離而寂寞,晚年想要獨處卻總是被現實打擾不得不頻繁搬家。或許有人會覺得奇怪,認為出名要趁早的張愛玲為什麼出名了卻想要離開社會呢?其實,她的一次一次的搬家是在逃避吧。她厭倦了這個冷漠的社會,她逃到美國想找到一塊清淨的地方,她要逃離世人的眼光,她要一個只有她一個人的“喧鬧”的角落。既然想要平靜又為何想要出名呢?這樣相互矛盾的想法恰恰證明張愛玲其實並不是想要純粹的平靜。她想過平常人的生活,也想在這個世界上留下她存在過的痕跡。她想要讓社會承認她的才華,也想讓社會尊重她的生活。她想讓人們記住她,也想讓人們不要打擾她。

如此矛盾而獨特的女子,就是張愛玲,也唯有張愛玲,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張愛玲。民國的月亮早已下沉,張愛玲的故事卻永遠不會消逝。我們不會忘記那個在民國風雨中走來的一身華美旗袍的女子,她註定是灰暗的民國年代裏濃墨重彩的一筆。

本網向你推薦更多範文: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張愛玲的傾城往事讀後感

懂得慈悲

因為懂得

《因為痛,所以叫青春》讀書筆記

不曾走過怎會懂得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