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巴金家讀書筆記(多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6.45K

巴金家讀書筆記(多篇)

巴金家讀書筆記 篇一

初次讀《家》是在高二的時候,那時讀完的感受深切。《家》中有悲有喜,在當時他鼓舞了無數青年反抗封建制度的決心和勇氣,使他們擺脱了封建家庭的束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今天,他的火焰依舊在燃燒,我們還可以從中拾取自己的哀歡。

《家》是巴老的代表作,和《春》《秋》合稱為激流三部曲。“激流”這兩個字頗能表達五四運動前後中國社會劇烈變革,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首先是個人的覺醒,之後是個人從休慼相關,禍福與共的大家族的束縛中解脱出來,面對國家和社會。《家》給予這一從舊到新的變革提供了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故事,深化了五四文學反封建的主題。這一變革到今天已臨末期,但還沒有完全過去。因此這部小説的火焰還沒有熄滅,作為當代大學生讀它非常必要的。

家中吸引我的在於以下幾點:

(一)作者抓住了那個時代的變革焦點,抓住了變革中舊和新的人物典型,同時用一連串的典型衝突事件,表達變革激流的澎湃。家是那個激流年代的一首長歌,一首讓人激情燃燒的進行曲。

(二)新文學誕生以來的小説,十部中有九部,在寫作時都懷有一個文學以外的目標,巴金也未能免俗,但是《家》是為紀念他大哥寫的,他必須放下自己的“目的”,儘量接近現實,因此成為一部人情味最純,生活味最濃的小説。

(三)巴金一九一五年在《家》的後記最後一行中寫道,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在他一切的作品中滿溢着青春的氣息。《家》尤其濃厚。這種氣息反映一顆單純的心靈,讀他的小説,你毫不感到是在絞汁寫出來的,是唱出來的,是呻吟出來的,是自然的天籲。這不是藝術,這是天賦。如他所説“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四)在《家》裏,我們覺得可愛的人十分可愛,可恨的人只感到可憫(含有同情的憐憫)。這裏使人記起“哀而不傷,怨而有怒”這兩句話。《家》有這種恰到好處之美。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巴金不是靠客觀冷靜的描寫取勝,而是靠澎湃的激情折服人。他的小説,人物眾多,頭緒紛繁,卻寫得有條不紊,起伏有道。

巴金家讀書筆記 篇二

小時候讀巴金先生的《家》,覺得這是個再枯燥不過的故事,複雜的人物關係,迥異的人物性格都讓人深感煩亂。而成熟後再看,卻彷彿讀懂了一個時代,一個社會,讀出了百般的滋味。

巴金先生用細膩的文筆刻畫出一個又一個個性鮮明、血肉飽滿的角色:高家三兄弟,梅芬,瑞珏,鳴鳳,高老太……正是在這些曾經擾人的各色人物身上,我看見了一個處在十字路口的時代,複雜、糾結卻又足夠真實。我想不光是在小説中,在那樣的時代裏,大抵所有角色都逃不出三類。

守封建,不妥協:高老太爺

高老太爺是典型的封建社會家族長,凡事我行我素。他專橫、冷酷,當他統治着這個封建大家庭的時候,他不能不選擇封建社會最傳統和有效的方式:專制。在高家,他的話就是法律,誰也不能反對。正如他所説:“我説是對的,哪個敢説不對?我説要怎樣就要怎樣作。”為了維護他眼中高家的興旺和安樂,他一手擋去了覺新明朗的前進道路,為他早早安排了婚事,釀成了最後覺新、梅芬和瑞珏三人間的`悲劇;他堅決反對覺慧參加有關新思潮的社會活動,又企圖強逼覺民走覺新的老路:娶妻生子打理家業,屈從封建;他還執意將鳴鳳嫁與馮樂山,致使鳴鳳最後為了守住清白與尊嚴投河而死。這一切的一切無一不在訴説着他的專制。他活在舊世界裏,習慣了軟弱與一塵不變,所以他不願停下看看年輕人的大志,更別提聽聽民主的聲音了。同時,他畢竟是從舊社會走過來的人,封建禮教是他眼中老祖宗一早埋下的根,萬萬斷不得,他誓死也不向新的風氣妥協,一心拉着子子孫孫同他一塊留在封建的時代,守着祖宗,守着規矩。不得不説,高老太爺是全書封建人物中的最為典型的代表。而他的死,則代表着封建社會終將崩塌。

在那個紛亂的年代裏,“高老太爺”並不只是這一個,萬千的家庭都有他的身影。準確而言,這不單單只是一羣人的存在,而是一股強大的封建力量在張耀舞爪,它阻礙着人們的思想,阻斷了社會的前進步伐。中國原本就大,各類階級各種身份參差不一,而這又是時代更迭的年代,封建泥古必然是廣泛存在的。老一輩活在自己最後的信念裏,走不出舊社會,還企圖拉上家裏的年輕人一同維護封建禮教,導致中國難以在一時間脱胎換骨,徹底擺脱那個魯迅先生筆下“吃人的社會”。

可再回到高老太爺的身上看,他也不過是個受封建影響過深的可憐老人。他一心要守住祖宗的規矩和思想,排斥新風氣,逼得孫子覺民離家出走。奄奄一息之時,他願意做出妥協,不再幹涉覺民的婚事,只想讓覺民回家來,好見他一面。可見他並非鐵石心腸,他也有自己的感情,也是個疼愛小輩的家長,只是封建在他心底已藏得太深。封建社會是可怕的,而維護封建社會的羣體則是可憐而可悲的。

寧麻木、受迫害:瑞珏、梅芬、覺新

覺新、瑞珏和梅芬三人在《家》中的輩分是相同的,但年輕的力量並沒有讓他們解脱,他們終究還是沒有逃過封建社會的迫害。

先説覺新和梅芬,他們相戀時,覺新還是一個意氣風發、心懷大

志的少年,他不僅在中國學堂裏表現優異,更考慮過遠赴德國留學,他曾經可能是這個家庭裏第一個擺脱封建的人。梅芬是她的表妹,知書達理,温柔婉約,他們二人的相戀彷彿早在家人的意料中,最初的時候,大家都把希望和祝福送給了他們。可誰能料到只因他們的母親在麻將桌上吵翻了臉,二人的愛情線就被“八字不合”四字硬生生掐斷。古言有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想八字不合只是個藉口,他們最終沒有走到一起只是因為雙方的家長認了死理,下了狠心。封建社會裏,家長摧毀年輕一輩的幸福,包辦婚姻,難道還是鮮見之事麼?一方面是家長的命令,一方面是自己的愛情,覺新這個差一點就要跨出封建大門的人,卻做出了令人失望的選擇。他放棄了初戀,屈從於家人的安排。他和梅芬愛情的結束,也是他被迫害,逐漸走向墮落的開始。因為封建制度、封建禮教,他失去了光明的前途,失去了自由的生活,失去了純真的愛情,失去了兄弟的信任,最後,甚至失去了自己的妻與子。

還有一個女子的命運與覺新的交織在了一起,她就是瑞珏。同覺新一樣,她的婚姻也是由不得自己做主的,更何況她還是個女孩子家,出身又好,受到的管束和牽制也就更多了。嫁進了高家後,因為丈夫難忘初戀,她起初很難得到丈夫的愛與關心。隨着日子長了起來,丈夫終於對她敞開了心門,可這時候梅芬又因喪夫回到了他們的生活中。身是一個封建社會的弱女子,縱使心裏百般不是滋味,她也不能表露出來,她大方忍受,依舊替丈夫操持着家裏的大小事,還時常照顧梅芬的生活,沒人能懂她的委屈。後來高姥爺去世,瑞珏卻偏偏在

這時即將臨盆、陳姨太用迷信封建的説法説服了早已麻木的覺新,瑞珏不得不被移到城外生產,這也直接造成了她的難產以及離世。她是個徹頭徹尾的可憐人,覺新至少還曾接受過西方的教育,有過人生追求,然而她一生都在遭受着壓迫,從出生在封建社會,到死於封建迷信。

這三個人物代表着當時社會年輕人中的一類,大好的年華,卻最終敵不過封建的強大勢力,最終無聲無息地消失在那個時代裏。

反封建,求新知:覺民、覺慧、琴

覺慧是高家三兄弟中最小的一個,也是最清醒的一個。總有人説他是幼稚和衝動,可正是這幼稚和衝動讓他義無反顧地走在了社會的前端,擔起了反封建,宣傳新思想的重任。

他不像自己的大哥覺民那樣不知痛癢,他不愛整天面對着一張張受着封建毒害的臉孔,不喜歡時時受着封建禮教的束縛,不願意生活在暗無天日的社會中,他勇於表達自己的憤慨和決心:“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給自己把幸福爭過來。”。所以儘管階級差異就明擺在眼前,他還是對鳴鳳動了情,找到了一份真摯的感情;雖然不知未來將要如何,但他依然跟隨自己內心所想,加入到熱情高漲的社會運動中去,宣傳新思想,抵制迫害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封建思想;當封建禮教帶走了他最愛的人,一步步摧毀了整個家庭,並逐漸逼近他,他只好選擇離鄉遠去,以追求真正的解放和自由。對於全書而言,覺慧的存在就是一縷曙光,不管現實有多黑暗,總還是有人清醒着,有人在朝光明的新方向邁進。

有萬千個覺新一般的軟弱者,也就有萬千個清醒着的“高覺慧”。新一代的知識分子組織社會活動,宣傳新思想,不做舊社會的擁護者。他們是一代不願再忍受壓迫和毒害的人,儘管力量微小,風險又大,但他們每個人都在儘自己最大的可能去為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做些改變,只為早日帶領國家走出黑暗。

巴金先生的《家》讓生活在和平年代裏的人重又走進那個忽明忽暗的時代,這個時代有死守封建,泥古不變者,有屈於禮教,麻木不仁者,有無所畏懼,宣傳新思想者。這三者彼此間都形成了對比,讓我們不禁思考,生活在那個年代,我們要做一個怎樣的人?而什麼又是最為珍貴的?就我看來,最珍貴不過的是獨立的人格和一顆勇敢的心。對於殘酷的封建社會,我們不該維護,不該屈服,而應選擇獨立於其外,清醒而有追求,用一顆勇敢的心去追隨自己所渴望的明天。

作為一個現代的青年人,書裏所説的東西我們並非全不可用,獨立的人格,勇敢的心,也是當今這個社會中難得的珍貴品質。保持清醒,獨立於盲目的人羣之外,方能推動國家和時代的不斷進步。

巴金家讀書筆記 篇三

抽絲般的細碎漫長,終於還是把巴金的《家》給讀完了,雖然未能趕在考試的前面,但也慶幸着終是把它讀了。

惱恨自己出生的晚了些,未及趕上那個時代,對於書中的青年應有之熱情無法去親歷着體驗了。對於封建制度那個早已陳死的東西,因為沒有受過它的毒害,也生不出恨意。書中能引我同感的,卻是那些對於成長的感慨於無奈,甚至是帶着感傷的懷念。這恐怕是作者所始料不及的吧。但這篇雜感卻非是要發些感慨,只是想發感想而已。

覺新與覺慧是書中兩個性格很對立的人物,一個逆來順受,一個從不屈服。覺新總是為了顧及別人的感受而委屈自己,覺慧堅持自己是對的而不會太在意別人。在那個時代大背景下,作者有意把覺新置於悲劇之地來警醒青年,又把覺慧塑造成覺醒青年之典範以引導青年走向自由之路。但在現今這個社會,以在下拙見,覺新未必不可取,而覺慧又未必可齲覺新顧及家庭的和諧,寧願將許多痛苦自己擔下,屢為別人意念而委屈自己,如此博愛、犧牲之精神當為世人之楷模。其不可取之處是明知別人是有意的傷害而逆受,近於懦弱,珏之死實是大過失。為人當有博愛、犧牲之品格,凡事多替別人想想實是社會温暖之根源,但博愛之人更需有明辨是非之眼睛。覺慧之性格於當今社會可取之處不可太多,無論自己如何的正確都不可太執著於自我,許多次他對於覺新的嘲諷指責都近乎惡毒。如今之青年都如覺慧般是很自我的,無論是對於朋友、兄弟甚至是父母都不肯稍作讓步,只顧及自己的喜怒哀樂而不肯替他人想半點。或許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老年人看新人總感歎一輩不如一輩,上輩人總覺着下輩人行為方式不合情理,不顧情面。而這情理又多體現在人們相處時,懂情理的不肯傷了別人。而這些在新輩人眼中又多被責為圓滑。誠然,人們是越來越理性的,權利觀念越來越強,總不肯吃半點虧。然而,人總是活在社會中的,用完與他人接觸的,斷不能完全不顧及別人的。

大家或許會發現,無論稜角多分明的青年,到了中年以後都會變得温和些,這便是世人所説的“世故”了,但從另一方面説,是因為人們成熟了,發現人與人的接觸中必須要顧及別人的感受的。

嘮嘮叨叨這麼多,發現所寫的竟然與所要表達的並不那麼一致,呵呵…想説的其實不多,只一個意思:做人不可太自我,要換位思考,多顧及一下別人的感受。畢竟和諧社會最終還是人與人的和諧。

巴金家讀書筆記 篇四

“無論天涯與海角,大抵心安即是家”。家本該是一個使人一看就倍感温馨的字眼、一處人生最美的擁有,就如夕陽下的依偎、風雨中的攙扶般。但巴金筆下的高氏家族卻與我們想象中的迥然相異。

《家》通過描寫一個大家庭的沒落和分化來表現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盪。高氏家族外表上雖是紳士家族,詩禮傳家,書香門第,但遮掩在這層帷幕之後的,卻是內部的相互傾軋,明爭暗鬥,腐朽齷齪,無恥。為了維護這個作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臨崩潰的家庭,以高老太爺和克明為代表的那些衞道者,竭力奉持着禮教和家訓,獨裁專制,壓制反對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犧牲青年為代價,使青年人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在《家》中,梅的悒鬱致死,瑞珏的慘痛命運,鳴鳳的投湖悲劇,婉兒的被逼出嫁??這些都是受吃人封建禮教制度迫害的結果。

懷着悲憤和憐憫的心情,我看完了《家》,其中覺新的悲劇形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這個大家庭裏的長房長孫,他的命運在他出世時似乎就已被決定。他生來相貌清秀,自小就很聰慧,在家得雙親的鐘愛,在私塾又得先生的讚美。他在愛的環境中漸漸地長成,在中學成績優良,熱愛化學。他的腦子裏充滿了許多美麗的幻想,正在一步步朝着他的理想邁進,他是為一般同學所最羨慕的人。然而命運卻跟他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母親去世,僅僅因為長輩在麻將桌上的矛盾,他痛失了青梅竹馬的愛人——梅表妹,被迫去了一個素未相識並且由抓鬮決定的妻子。他不反抗也想不到反抗。他沒有快樂,也沒有悲哀。被人玩弄着像一個傀儡,被人珍愛着像一個寶貝。父親去世的同時也剝奪了他的青春,大家庭的擔子就這麼放在他年輕稚嫩的肩膀上。在高公館中,在和平的、愛的表面下,他看見了仇恨和鬥爭,而且他自己也成了人們攻擊的目標。他苟且度日,把曾經的夢想拋棄,直到孩子的出世才給他帶來了希望,是他看到了未來。但他無法迴避家族的鬥爭,“無抵抗主義”正是他應對這些的無奈之舉。最終他與他愛的兩個女人之間隔了一個“永恆”。

巴金家讀書筆記 篇五

讀完《家》這部巴金的名作,合上書,內心卻無法平靜。巴金用那樸實無華卻熱情有力的筆觸描寫出了一個被封建社會壓迫下任煥發光彩的革命青年的覺醒與鬥爭。

《家》以嫻熟的藝術手段,塑造了眾多富有典型意義的文學形象。既有專橫、衰老、腐朽的封建家族最高統治者、封建家長只代表高老太爺,殘忍的假道學和劊子手馮樂山,腐化墮落的敗家子克定,狡猾貪婪的克安等等統治階層的形形色色人物;又有封建道德和封建禮教的受害者,如敢於以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鳴鳳,温順善良地吞嚥着舊禮教俄國的小姐梅,善良厚道柔情的長孫媳瑞珏等等;以及接收新思潮影響、嚮往自由平等、大膽爭取個性開放、敢於反抗封建統治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醒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覺新是這部小説裏塑造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由於他處在長房長孫的位置,因此,為維護這個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處”,他凡事都採取“不抵抗主義”,逆來順受,委曲求全。覺新身上雖然有着很嚴重的舊觀念的束縛,但他又是一個接受了新思想薰染的人。同時,他也同情受壓制的青年,。總之,覺新是一個有着“雙重性格”的悲劇人物。這些人物都寫得血肉飽滿,個性鮮明。

與大哥覺新不同,覺民和覺慧是敢於反抗和鬥爭的角色。“五四”新思潮給了他民主主義、人道主義的思想武器,使他逐漸認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與腐朽。覺慧敢於與封建家庭鬥爭,敢於反抗封建禮教,在性格上是大膽叛逆的。與覺慧相比,覺民更加成熟,他也有反抗精

神,積極投身報社,熱心辦刊,宣傳新思想,但他能理解大哥覺新的難處,支持、幫助他。

總之,《家》這部作品從思想內容上,對摧殘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禮教和封建專制制度進行了憤怒的控訴,對那些在封建禮教的重壓下受苦、掙扎最後作了犧牲品的人們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對那些為爭取自由的生活而奮鬥的人們進行了大力的歌頌。

這個社會永遠都是在進步的,並不會因為有什麼不進步的羈絆而停止,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得了時代的潮流。在走過的途中,它會噴發出絢麗的水花,這就會形成一股股奔騰的不息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勢,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巴金家讀書筆記 篇六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巴金是一位熱情的、有思想進步的、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文學巨匠之一。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在大家看來這三部作品好像是不能分開來的,可是因為本人的懶惰,暫時只看完《家》這部作品。

本書以時代中最年輕的一代為主線,着意表現了其與靠着封建制度循規蹈矩而殘存的上一輩人之間的衝突與矛盾,然而令我讚歎的是,作者恰恰是在這樣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能夠最大限度的展示各個階層,不同人赤裸裸的心聲。關於情,關於理,關於一個壓抑時代下“奴隸”與自我的鬥爭,還關於那些與時代中最容易為讀者和世人所忽略的小人物的內心世界。巴金的妙筆毫無保留的描述了一個真實的時代和真實的人。關於家,冠冕堂皇,氣勢宏偉,作者曲折的筆下從硃紅大門前座落的石獅,穿過疊嶂的園林,踏着木拱橋下潺潺的溪水,和着眼前豁然開然湖泊,似乎這所有的一切都讓你漫遊了一次夢的國度。她端莊,優雅,瑰麗,浪漫,你似乎還可以想象這奢華的背後是怎樣的一户雍容,高貴的人家。然而,就像看着落葉,看似飛翔卻在降落。

讀完《家》的心情是沉重的,這種沉重在於那樣美麗而令人陶醉的家卻處處洋溢着窒息的浪漫。希望與絕望在兩代人之間化成模糊的界限,或者説是希望恰恰帶來了毀滅,它似乎理直氣壯的矇蔽着有着封建權威的高老太爺的雙眼,卻麻木了克明克定的一代人,他們有着寶貴的經驗,那就是理所當然的遵守為他們設計的這一切,甚至於感恩所有即將沉沒的榮譽。如果説覺新在封建制度下是無反抗主義者的話,那麼不如説他是殘酷現實下承受了巨大痛苦的勇者。覺新生活的時代註定了他是十字路口上最艱難的徘徊者,時代的犧牲者,他上承高老太爺的威嚴,下啟羨慕着覺民的勇敢與追求。即使文章中並不是正面的表達這一個犧牲者,但其細膩的心裏刻畫讓人感受得到這是一個承受着非人痛苦的弱者。在隨遇而安的“懦弱”者身上,他無疑是把生活處理的最好的一個,他深愛着梅表妹,卻從不辜負瑞鈺的感情,面對兩個深愛的女人,任何一種選擇都是痛苦的,而這種痛苦卻深沉的藏在一顆受傷的心裏,想着麻木,因為這不再是屬於自己的世界,可是他卻放不下身邊愛着他和他愛着的女人;而孤獨月夜,偶然的思念,卻化成深深的自責。在現實社會下,他可以放棄追求新潮的夢想,可是卻放不下兩個女人之間的愛。對於毀滅的夢想,他擁有着下一代人最後的底線,那就是沒有隨風漂流,而是用詮釋愛的這種極端的苦痛變成了對封建社會提出挑戰的最後利刃,是悲壯的離去,無聲的戰鬥。關於鳴鳳,是感受最深刻的人物。作為高府任人使喚的丫鬟,並不是説她有着與其他丫鬟不同的的一面,恰恰是她的共同性,把整個社會帶入了人權的黑暗中。刻畫鳴鳳的深刻性,代表整個封建時代最底層人的生活和痛苦。作為高府中的小角色,抑或是歷史中的小角色,鳴鳳所代表的底層人的命運和思想很難為後人所察覺,

《家》很深刻的敍述了一類人的掙扎,然而,這種掙扎最悲劇性的表現在這是一場在現實中毫無意義的鬥爭中鳴鳳久久等着希望的火光,她單純的以為和覺慧的愛情可以改變她的命運,儘管他們的愛情深沉而持久,但也沒有換來鳴鳳死後覺慧撕心裂肺的“殉情”之念,而是漸漸的淡忘,如同生命中一次心曠神怡的登高遠望,成為了記憶,也淹沒在記憶之中。但是,鳴鳳又是熱烈的,她早就察覺現實殘酷的一面,夜深人靜,在燈光下的痛苦;苦苦等待和培養的愛情最終還是變成了欲罷不能處處躲着的奢侈品;婉兒的出嫁,更令她敏鋭的感覺到死神來臨的恐怖。她一秒鐘一秒鐘的等待心愛人的到來,也一秒鐘一秒鐘的等待死亡。當希望徹底的破滅後,她走向死亡,選擇抗爭,壓抑的死去,喚起一大批人的起伏心靈。

《家》的人物內心或矛盾,或壓抑的袒露,是拋卻了時代溝壑的表達,是一道心靈的長廊,走着不同的人,卻有着相同的感受。在我們看來,家就像是一團熊熊燃燒的火焰,在你寒冷的時候,它可以帶給你最温暖的關懷;家就像是一潭清澈的池水,在你口渴的時候,它可以帶給你最清涼的感受;家就像是一雙温柔體貼的大手,當你感到沮喪之時,它可以讓你振作起來。家,給予我們莫大的鼓舞和支持,因為有了家,我們才有了賴以生存的空間,也是因為有了家,我們才體會到了世間真情所在。

秋風瑟瑟,落葉飄盡,當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家族的沉落、衰敗,除了一種發自內心的憂傷,我們並不能去做些什麼,這就是無奈吧。

巴金家讀書筆記 篇七

讀過巴金的《家》之後,雖然對那個年代的事不是很多的瞭解,但是可以看懂,而且書中有一個特別顯着的氣息:到處閃耀着青春的色彩。這種單純而自然的環境就是作者本人所寫的那樣:“永生在青春的原野”,“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源泉。”巴金老先生筆下的《家》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而《家》的那些子弟們正代表了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專橫、衰老、腐朽的最高領導者高老太爺。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機構中腐朽、貪婪的官員。那些官員仗着自己的官職,隨意支配人,在無形中,人們對他產生了怨恨,對他也產生了無形的威脅。

還有像狡猾貪婪的四老爺,他們運用自己的小聰明,毫無顧忌地從公家手中“榨錢”,壞事做得是樣樣不缺。社會中也有像腐化墮落的敗家子五老爺克定的青少年,他們整日沉迷於網絡的虛擬世界,他們由於承受不了社會各方面的壓力自甘墮落。儘管有如此之多的“烏雲”,但它永遠遮擋不住“太陽”的光輝。

總之,《家》這部作品從思想內容上,對摧殘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進行了憤怒的控訴,對那些在封建禮教的重壓下受苦、掙扎最後作了犧牲品的人們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對那些為爭取自由的生活而奮鬥的人們進行了大力的歌頌。

這個社會永遠都是在進步的,並不會因為有什麼不進步的羈絆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夠停止;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得了時代的潮流。在走過的途中,它會噴發出應由的水花,這就會形成一股股奔騰的不息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勢,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巴金家讀書筆記 篇八

愛家的人言“家是心靈的避難場所。”;厭家的人言“家是爭吵糾紛的根源。”而出自巴金筆下的家,給我們展現了一個逐漸走向衰敗的家。

多數讀過《家》的人都會讚美覺慧。認為他的反抗奮鬥是青春熱情的表現。但他又何嘗不是加速這個家滅亡的禍首。眾人都想方設法維持這個家,而他卻不聽親朋好友的勸阻,參與請願。從積極一面來説,在國與家中,他以大局為重,支持國家,他擁有不顧及,不害怕,不妥協的信念,反對覺新劍雲的生活態度。他敢於打破封建的束縛和枷鎖,向純真的鳴鳳表達愛情,執着的他積極編寫書刊。但從相反的一面來説,覺慧與家族的規矩背道而馳。他的反抗在家族形成了惡劣的影響,從而加速了家族走向滅亡,當然,落魄的家必定會滅亡,但是,覺慧卻加速了這一切。

當然他的結局也並不美好,面對,鳴鳳,瑞鈺和梅芳的死,他不能忍受,離開了這個家。

當然不能説他不愛家,他也希望自己的家人和他一起爭取,自己憤鬥,可是他並沒有在意,無形的封建思想已給他的家人帶來了心靈的鎖,這把鎖的鑰匙他沒找對。

也想聊聊陳建雲。一個封建統治的畸形人,這個家中的一員,他從不反抗,也沒想過掙扎,他是家中最軟弱的人,但相比於覺慧,他更是家中合格的一人。但用當今的眼光,不果斷,無志向,更無計劃,是當今社會一個徹頭徹腦的失敗者。他只把自己對琴的愛看成一盞明燈,卻從不敢琴知道絲毫,只想的是自己身體不好,家境不富裕,一個悲觀者。

當然如今的社會,已經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崢嶸歲月。回望過去的悲哀,為自己的幸福慶幸。

巴金家讀書筆記 篇九

《家》是巴金在1931年作為激流三部曲之一寫成的。巴金在這部小説中刻畫了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初期,中國封建地主家庭中不同人物不同的性格、行為、心理特點、遭遇等,反映了“五四運動後”中國封建宗族社會和封建地主家庭崩潰的局面,暴露和批判了封建主義的罪惡,也讓我們看到當時中國社會新文化與舊道德矛盾對人們的影響和衝擊。高老太爺是高家的最高統治者,他唯我獨尊,獨斷專行,掌握着家庭的財產權,支配着晚輩們生死存亡的命運。在高家,他以所謂的“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的封建倫理道德作為統治家庭的精神支柱,妄圖用這些封建訓條把家族中每個人都禁錮起來,殘酷地剝奪青年男女的自由幸福。當高老太爺死去時,也意味着這個家族宗法制的大廈快倒了。因此,《家》中的高老太爺及其封建地主家庭的沒落是當時中國整個封建宗法制度崩潰的縮影。

覺新,是新舊矛盾下的悲劇人物。在讀《家》時,最讓我痛惜和同情的就是覺新。他年輕也受過好的教育,夢想出國深造。但是,封建宗法家庭制度卻扼殺了他的夢想。他作為長房長孫,在父親去世後,不得不支撐起門户的重擔,他的命運就這樣被規劃好了,而且他無力反抗也無力改變。他奉行着托爾斯泰式的“不抵抗主義”和“作揖哲學”。為了避免家庭衝突,他常常逆來順受,忍氣吞聲;為了換取長輩們的歡心,他也學會隨波逐流;迫於祖父的命令,他勸説覺慧不要參加學生運動,勸説覺民接受包辦婚姻;當與他從小就青梅竹馬的表妹梅回來時,他又沒勇氣幫助她;當長輩們封建迷信要求妻子出城分娩時,他一點也不反抗,以致妻子斷送了年輕的生命。就這樣,覺新在封建倫理綱常和家族宗法制所構成的十字架下,艱難地行走,無法尋找到屬於自己的真正位置。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覺新是一個心地善良,不自私自利的人,這使他不會墮落到克安、克定一類的紈絝弟子圈中去。覺新這一人物形象正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中一些有接觸新知識,曾有自己夢想的但在封建家長壓迫下無可奈何、不抵抗也無法抵抗的青年。鳴鳳、梅、瑞珏是封建禮教下的女子。在中國封建家庭中,地位最低的是婦女,她們經受封建禮教最嚴格的約束,承受着生活最深重的苦難。鳴鳳因不願嫁給一個封建老頭子而投湖自盡,寧死不屈。梅被包辦婚姻而與表哥覺新分離嫁到外地,不久又守寡了,最後因哀傷過度生病而死。瑞珏,一個心地善良的賢妻良母型女子,最後被所謂的封建迷信信條所殺害。

覺慧,新青年的代表。覺慧是第一個在高家擺脱冷氣,敢愛敢恨敢於反抗專制家長的青年。他受五四運動新思潮的薰染,積極參加進步的學生運動。他崇尚自由、民主、科學、進步,積極參加《黎明週報》宣傳新思想,抨擊就思想。鳴鳳投湖、梅表姐、瑞珏嫂嫂被封建禮教殺害的事實更激發了他對封建勢力的憎恨,他決定要衝破這個“狹的籠”,去尋找“新天地”。另外,覺慧的反抗不是孤立的,覺民和琴、《黎明週報》的夥伴們都和覺慧一起反抗封建舊思想,他們互相幫助互相進步。因此,以覺慧為代表的新青年們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中國一代覺醒青年的文化心理。他們是社會新的力量,他們的思想與行動,體現了“五四”反封建的時代精神。

《家》是巴金“向一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中沒落封建家族的歷史現實。今天,當我們翻讀《家》時,可以從中瞭解到當時中國社會變化發展的一些情況,同時,也讓我們體會到青年對於新生活及美好未來的渴望和追求。正如巴金於1953年3月4日在新版後記中寫道:“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這一直是我的鼓舞源泉。”是的,青春是一個古老又年輕的主題,在歷史每個時代,都有一些向上進步的青年,不管是古代的青年,還是《家》中的青年,還是今天的我們,我們都一樣,為了理想,為了未來,不斷地奮鬥,不斷地探索,其中也許有過迷茫和彷徨,但是我們不拋棄不放棄,始終懷着一顆熾熱的心勇敢地追求着幸福。所以,青春是美好的,就讓我們一起譜寫屬於我們的青春樂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