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巴金家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1.21W

巴金家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巴金《家》讀書筆記 篇一

流水過往,一去不返,可為什麼人總是在悲傷惆悵的時候,會無法抑制的懷念從前。或許是因為我們都太過平庸,經不起平淡流年日復一日的熬煮。想當初站在離別的渡口,多少人説着誓死不回頭的話語。到最後,偏生是那些人需要依靠回憶渡月,將泛黃了的青春書冊一遍又一遍翻出來閲讀。

是啊,歲月始終是不變的,一直在變的不過是人罷了。巴金筆下的《家》,字裏行間透着如初升陽關一般的曙光,卻也不乏滲透着那些曾籠罩了中國五千年的舊俗。覺慧、覺新和覺民,恰似遊走在曙光與舊俗之間卻又難以掙脱任何一方的中國。他們身在其中意似朦朧,似乎與世隔絕,卻又在無形中穿起一切,渾然不覺,悄然生長……

過去的中國,充斥着讓覺慧揮之不去的舊俗。好像一直生活在其中的他恰似一股清流,但他又何嘗不是一個以資本家的角色存在的呢?“高公館的僕人高升,每逢佳節到舊主人家討幾文賞錢。之後,他走了,他無力地慢慢地走了……”這時,覺慧和覺民踏過鞭炮的餘燼,走過清淨和熱鬧的街市,他們想了很多快樂的事,但是他們卻不曾想到這個叫高升的人。

快樂總是在富人之間流淌,只留窮人在黑暗的角落中慢慢地細數着舊俗種種,但快樂卻終究未在黑暗中留下它的餘燼。過去的中國,也充斥着讓覺慧一直為之奮鬥的力量。高公館的僕人,鳴鳳。而鳴鳳最後不過也是舊俗的犧牲品罷了。

她的後半生在我看來似乎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始終站在覺慧的背後。覺慧是她的曙光,但覺慧在新文化思想的不斷衝擊中,也決定放棄這個可愛的姑娘。覺慧不再是她的曙光,於是她選擇了逃向直達黑暗的湖水。那裏沒有如覺慧一般的曙光,但卻讓她純潔的靈魂在黑暗的湖水中得到了重生。

覺慧和鳴鳳是伴隨着曙光初生的種子,然而卻生長在了舊俗的泥土之中。但舊俗何嘗不是一個美好的東西呢?在舊俗裏。那時,磚和瓦是灰色的。臨街的牆幾經風化,幾經修補,刷過黑灰、白灰,刷過紅漆,書寫過不同的內容和標語,又終於被覆蓋。路旁的樹木蒼黑,瓦楞中芳草青青。遠處,炊煙繚繞。掉了漆的棕色留聲機上放着如舊俗一般不斷重複、不斷旋轉的唱片,空氣中慢慢都充斥着舊俗的味道。似乎舊俗之下的富人更是精緻。姨太太們穿着自己精挑細選的布材製成的旗袍,老爺們穿着印有福字的絲綢旗袍。

街上有軌電車緩緩行駛着,亦如舊俗緩緩在人們的生活中滲透着……一切都是那樣令我向往。在舊俗裏。過年,把舊俗體現得更是淋漓盡致,那時的富人一如往日一樣快樂,那時的窮人雖然窮得像個孫子,但也快樂得像個大爺。

舊俗折磨着窮人,但依然在十六年的時光中沉澱下來,另我心之所向,一往而深。在舊俗裏,折磨着太多像高升,像覺慧這樣的人,亦包括作者巴金。但卻永遠有一股激流動盪着,它不能夠停止,也沒有什麼可以阻止它。

高升、覺慧、巴金,千千萬萬的中國人在這股激流中動盪着,在那裏有愛、有恨,有歡樂也有痛苦。激流永遠衝擊着舊俗,克又有誰知,舊俗未變,變得不過是人罷了。

巴金家讀書筆記 篇二

《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通過描寫中國的一個封建大家請的沒落與分化,描寫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盪。其中,最令我記憶猶深的便是鳴鳳要嫁到馮樂山做姨太太的情節。

主人公覺慧對丫環鳴鳳一往情深,但他們的愛情被高老太爺發現,認為門不當户不對,就決定把鳴鳳送給孔教會長馮樂山為妾,而覺慧卻無能為力,最終鳴鳳不甘屈辱,投湖自盡……

看到這裏,不禁令我訝然。在封建制度下,下人們的命就像螞蟻般渺小,主人輕輕一掐指便無聲無息地死了。難道在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下,人命就這麼脆弱嗎?仔細想想,這種事情的發生不都是因為這不可理喻的社會制度嗎?就是因為在這殘酷的制度下,中國的女人才會如此懦弱。

但同時,鳴鳳被迫嫁去馮家,而覺慧卻眼睜睜看着這事情一步一步地發生下去。可以看出他對鳴鳳的愛情是遠遠不及鳴鳳對他的愛那麼堅定和忠貞的!我想,就算鳴鳳最後沒有嫁去馮家,最後也不會和覺慧有好結果的。這無疑是上天給覺慧的一個考驗。

回到社會上,可以看到滿街都是牽着手,攬着腰的情侶。可是又有誰知道哪一天他們會因為對方的不忠貞而分開了呢?更或許,有些人只是貪圖一時新鮮而在浪費青春。也許,也有一部分的男生像覺慧那樣,雖説是勇敢,輕易地許下諾言説要守護對方一輩子,轉過頭來,面對家庭和身邊親朋好友極烈反對,又有幾個人真的會拋下現今擁有的一切和對方相守一世呢?覺慧雖説是有進步思想的新青年,但他身上仍存在着封建思想的劣根,使他不能徹底、堅決保護鳴鳳。有些人的愛情,終究是悲劇。

“命運喲!一切都是命中註定的喲!”鳴鳳這句時常對自己説的話暗示了她的最終結局。在那個時代下,彷彿一切都是徒然的……鳴鳳只是那個社會中的一個代表而已。

這就是鳴鳳與覺慧被社會湮滅的愛情。

巴金家讀書筆記 篇三

“生活本身就是一個悲劇”——這是巴金在讀完了小説《復活》之後的一聲感慨,而我覺得這恰是覺新一生的寫照。

整部小説以“五四”運動為背景,描述了一個封建大家庭有昌盛至破亡的過程。這個家庭擁有着華美的外衣,貌似是豪門大家世代書香,其實在這層光鮮的外表下,以高老太爺為首的那些所謂的“衞道”“護法”者早就受了封建思想荼毒至深,他們不追隨時代的發展趨勢,固守舊制,壓制一切反抗,竭力維護諸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死亡,不亡不孝”這一類的舊話。有這樣一個封建的大家庭,這對於期望新生活卻身為長孫不得不挑起家庭重擔的覺新來説無疑是道枷鎖,將他的身體心靈牢牢禁錮着,在矛盾,掙扎,痛苦,懊悔中艱難過活。

書中這樣寫道:“‘作揖主義’和‘無抵抗主義’對他的確有很大用處,就是這樣的‘主義’把《新青年》的理論和他們這個大家庭的現實毫不衝突地結合起來。它給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論,一方面又順應着舊的環境生活下去,自己並不覺得矛盾”,所以,他坦然地以便讀者新思想的《新青年》,一邊繼續地過舊式的生活。

覺新自己也曾説過:“我的一生就這樣完結了。我不反抗,因為我不願意反抗,我自己做一個犧牲者……我跟你們一樣都做過美妙的夢。可是都被人打破了,我的希望沒有一個實現過,我的幸福早就被人剝奪了,我並不怪別人,我是自願地把擔子從爹的肩膀上接過來的……”

連他都認為自己是一個犧牲者了,又何來反抗一説》所以,在祖父母親的安排下,他放棄了青梅竹馬的梅表姐,娶了另一個少女瑞鈺;所以,他放棄自己喜愛的化學,開始了上班生涯;所以,在他的妻難產而死時卻不能見她最後一面……他只能忍受,忍受,再忍受,可到頭來他又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有,卻是失去了兩個他愛的女人。

他心裏不是不痛,只是從來都沒有在人前流過淚。他是令人惋惜的,因為他的身份——長房長子,讓它失掉了反抗的資格,只能忍受精神上的折磨。

對覺新,覺慧多次批評他的懦弱,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諒。因為覺慧能瞭解哥哥作為一個被犧牲者的無奈心情,覺慧能毫不猶豫地選擇逃離這個家庭,但覺新可以麼?

屬於那個時代陰霾下的青年,都擁着一顆劈開黑暗見日明的心。他們在反抗和鬥爭中,有的是一段段不為人知的辛酸往事。只因為心中仍有夢,所以他就能忍住痛,只因為他的心中仍小小地希冀着幸福,所以,他能堅強地活下去,而不輕易輕賤性命。

覺新覺新,你最終還是,覺醒了吧。

巴金《家》讀書筆記 篇四

巴金在《家》的代序《文學生活五十年》中寫到:“《家》是我自己喜歡的作品。我自己就是在那樣的家庭里長大的`,我如實地描寫了我的祖父和我的大哥——一個“我説了算”的專制家長和一個逆來順受的孝順子弟,還有一些鈎心鬥角、互相傾軋、損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我的長輩們,還有那些橫遭摧殘的年輕生命,還有受苦、受壓迫的“奴隸”們。我寫這小説,彷彿挖開了我們家的墳墓。”正如巴金所説,《家》寫出了高府中一代年輕人的悲劇,一個時代的悲劇。同時,也寫出了在高府的底層,人們正在或先或後的覺醒。如果説大哥高覺新並未覺悟新生的話,那麼二哥高覺民在抗婚上已有了由“民”自主的覺悟。三弟高覺慧更如一團火,為高府後院帶入了光明。覺慧是高府中最早的覺醒者。他對高家舊秩序已不存任何幻想。他敢於宣傳新思想,抨擊舊道學、舊秩序。

在我看來,《家》是一部現代版的《紅樓夢》。其思想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①通過梅、鳴鳳、瑞珏三個女子的悲劇,控訴封建制度、禮教對年輕生命的摧殘,揭露封建大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惡;②歌頌封建大家庭中青年一代民主主義的覺醒及其反封建鬥爭;③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沒落、崩潰。

《家》是巴金用來批判封建宗法專制制度的一件利器,於是他選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氣的覺慧作為執行批判的代理人。在書中,覺慧是大膽而幼稚的封建大家庭的叛逆者,《家》中具有民主主義覺悟的年輕一代代表,是“五四”進步新青年。他的民主主義覺醒有一個發展過程。他的思想基礎是民主主義、個性主義、人道主義。全書用他的視角對書中的人物進行描述和品評,借他的思想獨白來表達自己對社會人生的見解,因而,這個人物成為全書中著墨最多的人物,儼然是小説的中心。作者希望通過覺慧的思考給讀者指出一條新生活的道路。《家》的另一個第三代代表覺新並不是作者要褒揚的人物,但他的命運悲劇卻是批判封建宗法專制的有力罪證,因此作者用在這個人物身上的筆墨僅次於覺慧。而從藝術角度來看,這個人物則堪稱是全書中最成功的人物——由於覺新是以巴金當時剛剛辭世的大哥李堯枚為生活原型的一個人物,他的身上凝聚着作者對自己最親愛人的深切痛惜,對他的刻劃涓滴無遺地流露出作者對這個人物的情感。最真實的往往也是最動人的——長房長孫的覺新雖然令人有“怒其不爭”的痛感,但卻受到絕大多數讀者及評論者的關注,成為這部作品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至於《家》中第三個重要人物高老太爺,則是作品中“封建宗法制度”的具象化。因此,這一人物開篇便處於不容爭辯的被否定的地位。為此,在作品中作者極力將之塑造成一個可憎的、專制獨裁的家庭暴君,一個封建制度行將崩潰時期封建家長制的代表人物,整個封建階級的罪惡典型。為了突出這一形象的“惡”,達到批判封建宗法專制的目的,作者有意無意地迴避對這一人物性格複雜性的揭示,使之成為一個近乎於“類”的存在。在作品中,高老太爺出場的次數並不多,而且大多是介紹他簡單的行動,或以覺慧的眼光去評判他,潦潦幾句的概括卻從細微處刻劃出高老太爺的形象。如年關敬神一節,幾次提到“老太爺”,但只是這樣一些句子:“老太爺一出現,全個堂屋立刻肅靜了。”、“依舊是由老太爺開始向祖宗叩頭。老太爺叩了頭就進房去了。”“克明又進去請了老太爺出來……他笑容滿面地受了禮,便走進自己的屋裏去了。”再如作品寫到老太爺為了覺民逃婚而大發雷霆時,有一段議論:“他只知道他的命令應該遵守,他的面子應該顧全。至於別人的幸福,他是不會顧到的。他只知道向覺新要人。他時常發脾氣,罵了覺新,罵了克明;連周氏也捱了他的罵”。這段評論顯然是把高老太爺作為一個批判的靶子在進行抨擊了,在句子中我們可以看到覺慧式的憤慨,但更應該把它當作是作者對他所憎恨的封建制度的統治者的抨擊。於是在這樣的描寫中,“高老太爺”成為一個“類”的符號;並且,在小説的大部分時候,他是處在這樣的地位的。

《家》中的人物,在不同類型的社會中培育,不同色澤思想澆灌、照射下生長。他們不象現在的我們,有着一層温室的護罩,他們直接面對着變幻莫測的風雨。

今天的我,看到了他們彎延伸展的努力與永不妥協的精神。

巴金家讀後感 篇五

《家》重點描寫了幾個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鳴鳳和瑞珏。

這三個女子雖然性格不同——梅悒鬱,瑞珏賢慧,鳴鳳善良卻柔中有剛;她們的社會地位也不同,但她們的悲劇結局卻是相同的。作品通過對這幾位女子悲劇遭際的描寫,進一步控訴了封建禮教以及封建道德對弱小、無辜、善良的人們的迫害,強化了全書主旨。在這樣一個《家》的影響下,讓我明白了時代的前進,不應該小部分人努力就好,而需要廣大人民羣眾的覺醒,廣大羣眾的覺醒。

首先就是要喚醒青年一代,我們應該有自己對社會的認識並能瞭解到自己身上揹負的社會的時代的使命,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有前進,我們是新一代,是中華民族的希望,我們應該要有更加強大的信念,為中華之繁榮富強努力!

巴金家讀後感 篇六

“命運”這個詞,我們能夠簡便用筆在幾秒鐘之內寫完,而真正的意義,卻要用一生去詮釋。我固然相信“人定勝天”這個説法,可是很多時候,人力在命運面前是顯得那麼微不足道,甚至於每一次的掙扎卻是推向更深的深淵的魔手。

他們,是家的一部分;他們,進行着愛與恨、情與理的衝突;他們,或壓抑,或掙扎,或抗爭;他們用自我的方式奏着生命之歌。

《家》給我們塑造了專橫、衰老的高老太爺,荒淫殘忍的假道學馮樂山,腐化墮落的五老爺克定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又有敢於向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剛烈丫頭鳴鳳,温順馴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長孫媳瑞鈺等。以及理解新潮思想、嚮往自由平等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最讓我同情的不是投湖自盡的鳴鳳,也不是守寡病死的梅芬,而是處於“長房長孫”的特殊地位的覺新。他愛着一個人,卻同另一個人結婚生子;而後陪着與自我相守的人,又放不下愛着那個人。從始至終,除了最初他和梅芬的那些相處,我看不到他真實的靈魂。不是不想逃,不是不想任性,不是不想掙扎,只是身份將他壓在了無形的五指山下,所以,他不能。

覺慧口口聲聲稱他的哥哥為“無反抗主義者”,卻不知大哥註定是十字路口上最艱難的徘徊者,時代的犧牲者,他上承高老太爺的威嚴,下啟羨慕着覺慧的勇敢與追求。如果他處在覺民覺慧的位置,他斷不會再這樣壓抑着自我。

他很清楚地明白若自我放下了這些擔子,這個腐爛、潰敗的封建大家庭僅有走向滅亡的道路了,這對一個骨子裏還很傳統,捨棄不了“大家”的男人是無法容忍的。於是他選擇放棄自我的幸福,埋葬自我的感情去成全這個家庭。

我們沒有權利去批判他的選擇是對是錯,只能説這個看似能夠選擇的題目,其實僅有一個選項。最終,他只能將自我的願景寄託於覺慧,期望他享受不到的能夠由自我的弟弟去領略,這不是他的放棄,恰是他的期望,讓別人替自我幸福也是一種無奈的幸福。

這是一個默默承受,不懂反抗的人,那麼反抗的人有什麼結果呢?

作為高府丫鬟的鳴鳳用死亡控訴了這個吃人的封建的社會。最初,她以為能夠用自我的方式愛着高高在上的覺慧,她不求相守,只願能夠一向遠遠望着,不奢求,不指望能進一步靠近,出乎意料的是覺慧竟也愛着她。

看似毫不費力就能夠滿足的願望,鳴鳳卻不能,因為她只是一個丫鬟,丫鬟沒有過自我想過的生活的權利,從被主人買下的時候開始,她就沒有了主宰自我命運的權利。只是她太晚才看清。鳴鳳久久等着期望的火光,她單純的以為和覚慧的感情能夠改變她的命運,仍擺不脱命運的安排,她被要求嫁給一個老頭子,儘管她怎樣懇求,也逃不了,絕望中她只能選擇長眠地下。

湖水成了她的最終歸宿,這是一個杯具,也是完美的結局,沒有屈服,而是自已選擇歸宿這就是很勇敢的,在那個年代來説。覺慧開始讓我認為他是愛着鳴鳳的,而後我越來越懷疑,那是愛嗎?有那種愛,即使愛的人死了,卻僅有歎息,而沒有多少悲痛表現的嗎?我本以為在鳴鳳死後,覺慧會哭天搶地,甚至於撕心裂肺的“殉情”,哪知他會那麼淡定,然後漸漸淡忘,又去追逐自由。

其實這只是一種小青年的反抗心理吧,不想理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追求一種新鮮的感情,並非什麼愛。只可憐了鳴鳳,死心塌地換來一場空。悲哉!

小説中一個又一個的人物,向我們控訴着封建禮教對人生活的殘骸,想説不能説,想愛不能愛,有的是無止境的約束和看不到光明的未來,不掙扎不甘心,掙扎了又是徒勞,怎樣都是錯,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就一個字能夠形容——難。

巴金家讀後感 篇七

這個暑假閲讀了《家》,雖然時間上太過短暫,但還是有所收穫。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讀後瞭解到它是經過描述一個家庭中每個人不一樣的命運,不一樣的人生態度來喚醒青年一代覺醒的。

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的故事貫穿了全文,他們不一樣的結局異常給我們一個深刻的印象。

覺新,他的命運是坎坷的,作為封建社會中一個大家庭的長子,他有太多被關注,也正是因為他的無力抵抗,他與自我深愛的梅最終是個杯具結局,還有他的妻子,在舊社會的制度下最終落下死去的結局。一切都是由於舊社會舊制度的壓迫,他的命運他的前途都化為泡影。

覺民,他有着沉着的性格,對於自我的命運有自我的思想,他的抵抗也註定了他個人生還是幸運的還是順利的。

覺慧無疑是一個最為關鍵的人物形象,他那種反抗舊社會的態度是強烈的,是有目的有信念的。他堅決反對大哥覺新的“作揖哲學”和“無抵抗主義”,對於正在變化的時局有着清醒的認識,他不甘心淪為舊社會的奴隸,他的思想是一個青年一代覺醒的象徵。

巴金經過自我對社會的認識,決心用筆寫下自我的感受,用文字喚醒青年一代。《家》之所以能成為,正是因為它有它的價值存在。

在這樣一個《家》的影響下,讓我明白了時代的前進,不應當小部分人努力就好,而需要廣大人民羣眾的覺醒,廣大羣眾的覺醒,首先就是要喚醒青年一代,我們應當有自我對社會的認識並能瞭解到自我身上揹負的社會的時代的使命,僅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有前進,我們是新一代,是中華民族的期望,我們應當要有更加強大的信念,為中華之繁榮富強努力!

巴金家讀書筆記 篇八

可能會畢竟 兩個弟弟認為大哥覺新使他掙開眼睛就是這當他按祖父意願去公他們清等退到懸他毫不抱怨,

在這個家裏一刻也不能忍耐。在兄弟與朋友的協助下,他遠遠地逃離了這個公館,在重慶向這個公館、向整個封建制度投下一枚枚的炸彈。

時間沖走浮華與喧噪,沉澱下來的才是時代的精華。我從時間長河的沉沙中撈起這本《家》細細嘗味。也許在當今充斥著名利,競爭激烈的社會,《家》的意義與幫助不大,但我也只能在這裏才找到那個年代純純的革命情懷。

巴金家讀書筆記 篇九

在沒有讀過巴金的作品之前,我無法想象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或者説我根本就沒有想過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但是自從我讀了他的作品《家》之後,對巴金我有了全新的認識。《家》描寫高氏官僚地主大家族在“五四”後的日趨沒落。通過一個家族的分崩離析,深刻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全面崩潰的現實和趨向。在某種程度上,我認為《家》是現代版本的《紅樓夢》,因為兩都都是記錄封建階級沒落史的傑作。

《家》描寫了高家三代人,即高老太爺一輩、克字輩和覺字輩。這三代人和鳴鳳等一批下人大多性格鮮明,面目清晰。這三代人的活動大體可分為三類,一類是醉生夢死,坐吃山空,腐爛透頂的,他們為了繼續腐化享樂的生活就拼命維護封建宗法制度,這些封建階級的孝子賢孫象蛀蟲一樣蛀空了這個階級的機體,再也不能有什麼別的作為了。第二類人接受些資本主義的影響,頭腦略為清醒,看到了家庭的危機。但他們仍受封建思想的束縛,只希望有些改良,使家適應新的環境,苟延殘喘下去。第三類是受“五四”運動影響的覺慧覺民一類人,他們強烈要求個性解放,要求衝破封建家庭的牢籠,有較徹底的反封建思想。覺慧敢於與女僕鳴鳳戀愛,最後離家出走,覺民也違背家庭意旨,實行抗婚。此外,《家》中還寫了眾多受污辱受損害者,主要是些女性。家族內部的有瑞玉、梅表姐等,女僕中有鳴鳳,婉兒等,她們被封建階級吞噬了。一樁樁血淋淋的吃人慘劇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野蠻兇殘,是《家》最有批判力量也最動人的部分。一些優秀分子拋棄了黑暗的家,走掉了。於是剩下克明、覺新當然無力迴天。倒了一個高家也就是倒了封建統治的一根支柱。《家》把高家的沒落放在特定的時代背景前來表現,大大加強了它的現實主義的深刻性,這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表現,高家的敗落不僅因為道德的淪喪,而更重要的是時代之使然。

《家》寫了覺非戰爭性的出走,而至於他走到哪裏,那不一定是一部小説所要回答的。不過巴金的一系列青年題材的小説,大概已經回答了覺慧走上社會以後的情況。巴金出生於一個封建官僚地主大家庭,他從小就愛和下人在一起,這讓他有可能從受欺壓者的眼光來看自己的家。一旦接受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便可能比較堅決地背叛家庭,開始追求新的光明之路。

巴金的作品多是對不合理社會現實的控訴、討伐,於是便有了這篇引發我諸多感想的《家》。《家》這篇文章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巨着,我想我真是愛上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