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1.62W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書筆記 篇一

前幾日,終於把蘇老的這本着作完整地拜讀了,下面是我的一些感觸,與大家共勉:

蘇霍姆林斯基在字裏行間流露出他對教育實踐的愛,包括他對教育事業的愛、對孩子的愛以及對孩子實施愛的教育,他説:“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

的確,愛是人類複雜情感中高尚的結晶。父母對孩子的愛,有着本能之愛的情感成份,往往較多地滲透着長輩對下一代的保護、支配的情緒色彩,甚至摻雜無原則的將就和溺愛。師愛則具有完全不同於父母之愛的特徵。師愛的本質,是教師對學生的主動給予,是奉獻,它表現為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尊重、負責和理解,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有愛心的人,我們的教育本質上實在就是愛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在書的前言部分寫到:“我生活中什麼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盡不猶豫地回答説:愛孩子。”

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是教師高尚道德情操的體現,其對孩子們深沉的愛,兼有父母的親暱温存和睿智的嚴厲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那種愛。該書中浸透着蘇霍姆林斯基對孩子們的愛,正如他在書中所説:“我想給孩子們帶來快樂,而孩子們的快樂,對於我是最大的幸福。”只有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把孩子放到心靈的深處,和孩子們共同活動,在活動中與孩子們進行活躍的、自然的、不中斷的交往,才能成為孩子的知心的朋友,到達教育活動的至高境界。愛孩子首先要接觸孩子。蘇霍姆林斯基以為“教師不僅要成為一個教導者,而且要成為學生的朋友,和他們一起克服困難,一起感受歡樂和憂愁,要忘記自己是個教師。”

看到這裏,我不由得想到我剛上班時的一些事:我們開始以為擁有豐富的知識就能當好教師,結果卻不是那樣,哪怕你滿腹經綸,口若懸河,課堂上照樣會有人充耳不聞。我們當時在想是不是教學方法有題目,隨後的教學中自己更加註重教學方法多樣化,教學魅力確實提升了,但仍有人對你熟視無睹。我們當時挺困惑、挺委屈。後來與老教師交談後我們才知道題目的所在,原因是我們在剛開始的時候沒有主動參與到孩子中往,與他們的交流不夠。以後的日子裏我們放下身份,懷着童心主動往找孩子們,主動與他們交流,與他們“打成一片”,作為孩子的知心朋友與他們一起學習,一起做遊戲,最後師天生為了好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時間固然很短,但我們對孩子付出了真心、付出了愛,同時也得到了孩子們的愛和尊重。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書筆記 篇二

冰心説過:“愛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花香瀰漫。”《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這部書將這句話做了很好的詮釋。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學習時絕不死記硬背,而是在遊戲、故事、美、音樂、幻想和創造的世界中進行朝氣蓬勃的智力活動。他希望孩子們能成為這個世界中的旅行者、發現者和創造者。

他帶領兒童認識自然和社會,用各種方式學習國小階段需要掌握的知識,如用“環球旅行”讓學生認識國家和社會,用在校園和灌木叢創建“美麗角”讓學生認識各種植物和花草,用“童話室”世界引導學生開展語言和優美故事的學習,他的全部施教活動豐富多彩,伸向自然和社會的各個層面,激發了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知識的入門。在這本書中闡述得淋漓盡致。也有人説過:“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那次去外面聽課學習,回來了不禁感歎,那些孩子文學素養高,知識面廣,課堂中總是精彩不斷,而自己班的孩子,相同類型的題目,反覆講卻怎麼教也教不會。弄得自己快沒耐心了,心裏很煩躁,很想對他們發火。我去和一位老師傾訴時,這位老師和跟我分享了一句話“我們現在都認為,教了學生就應該會,會是正常的,不會是不正常的。而我們有時連一句表揚的話都沒有;要批評,甚至要懲罰。學生來學校就是為了學,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因為他們還在學。”憶起這堂課,當我拋出第一個問題時,他們答不上來,我有些不高興了第二個我面露難色,開始批評了。學生配合不默契,自然互動開展不下來了。我想應該去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對學習的熱情。

愛學生,就要激發學生的創造性。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求者。”教低年級的孩子時,他們在文字的表情達意上有它的侷限性。語文課上可以在理解詞語和課文時用上音樂、動作、甚至繪畫、視頻……幫助學生理解。不僅開發了學生的智力,使學生變得聰明,而且讓學生時時體味來自學習的快樂和幸福。

記得學生畢業不久的那個下午。我靜靜地坐在教室裏心裏有感動也有失落、孩子們畢業了他們回來看我,並表示以後會想念我的,心中泛起一圈又一圈感動的漣漪。可是,平時我關注很多的侯浪、鍾楚棟、卻沒來,回憶這些年來點點滴滴,在他們身上我傾注了太多,一次一次找他們談話,一次一次給他們鼓勵,一次一次單獨輔導,一次一次與他們的朋友式的交流,而如今,他們……

有時我會想想是不是我的要求太嚴格了?我們的語言是太刻薄了?我們的脾氣是不是太急躁了?是啊,我們“恨鐵不成鋼”,我們“愛之深”,但表現出來的卻往往是“責之切”。像這種“只給好心,不給好臉”的愛,學生豈能接受?你給學生一縷春風,學生不一定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你給學生一句話,卻讓他感受到六月寒。

真誠的讚美,發自內心的鼓勵,無私的關心和幫助,是沁人心脾的玫瑰,是滋養萬物的陽光雨露,作為一名教師,把愛心留給學生,不斷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邁進!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 篇三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我體會到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光榮,因為孩子像是一塊塊未經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師的工作就是結合孩子們自身的特點,將他們雕琢成一件件藝術品,同時,教師又是一個對人的素質要求很高的職業,沒有學識、品德、智慧等一把把“刻刀”在手,是不能完成藝術品的創作的。但蘇霍姆林斯基做的很好。究其原因,我覺得以下幾點十分重要。

一、他擁有正確的教育理念。當其他的孩子被勒令坐在教室裏聽老師講解枯燥無味的知識時,他卻帶孩子們去野外玩耍,在黃昏時分看着夕陽和雲彩編者自己的故事,以此來激發孩子們的想象力,他讓孩子們自己動手建造城堡,去看望生病的老爺爺……在這些過程中,他逐步地啟發孩子們去發現生活中的問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他的理念是:不要讓學習成為孩子們的精神負擔,在與自然的接觸中感受到快樂,讓他們保持對周圍世界的興趣,成為世界的探索者。其實,教育是為了讓人更好地生活,而作為教育活動指導原則的教育理念在在實現教育目的的過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指導原則是正確的,才能根據教育過程中的條件確定教育活動的方式,最終達成理想的教育目的,產生好的教育結果。

二、他是一位生活的智者,是生活中美的發現者。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僅通過課堂上教授的知識體現出來,更多的是體現在潛默異化的生活影響上面。他帶孩子們去大自然中旅行,是因為作為教師的他自己感受到了自然之美,並通過旅行發現的方式向學生傳達這種美的體驗,如果他自己對此沒有深切的感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沒有在他的心中產生過激動、興奮、美好的情感,那麼,即使把孩子們帶進森林和田野,他也無法引導孩子們去發現大自然的美麗。他説過,自然是孩子們語言、情感發展的源頭。我想,只有自己對生活中的美時有發現、時有體悟,孩子們語言、情感的源頭才能有“源頭活水”。

三、他擁有對學生、對教育的愛心和熱情。若沒有這顆愛心,他不會細心關注每個孩子的精神狀態,不會對他們的家庭情況瞭如指掌,不會熟知他們的每一點進步……若沒有這份熱情,他不會費勁周折地去進行教育改革實驗,不會花那麼長的時間對孩子進行跟蹤調查以便取得真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正如他自己説的“誠然,這顆心也有過疲倦的時刻。而每當它精疲力竭時,孩子們啊,我就回到你們身旁來。你們的歡聲笑語就給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我想每個老師都會經歷職業倦怠期,每當自己感覺精疲力竭時不妨看看這段文字,它會給自己莫大的鼓舞!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把畢生的愛傾注到自己所愛的事業中去,教師不僅是最光榮的人,而且是最幸福的人!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 篇四

看了《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我被蘇霍姆林斯基的細心、耐心、專心和對孩子偉大的愛而感動,對現行教育感到痛心和無奈——現在,我們的絕大部分老師爭分奪秒地往孩子們的頭腦裏堵塞現成的説法、結論和論斷,從來不給孩子機會去接觸思想源泉和生動語言的源泉,捆住了孩子的想象、幻想和創作的翅膀,孩子由一個活潑、積極、好動的人變成一部記憶機器——我們的教育用一堵牆把孩子同周圍世界隔離開來。而蘇霍姆林斯基為了教孩子認識一個字母、一個單詞費盡心機把他們帶到農場、田野地頭、河邊感受大自然的氣息;為了培養孩子的感性和善心,他把孩子帶到森林裏上音樂課,感受森林裏蜜蜂的嗡嗡聲、鳥叫聲、流水聲……,試問:我們現在有多少老師能夠做到?不用説做到,就是想都不會想,我們現在的幼兒園和學校,為了防止出現意外,推脱責任,寧可把孩子整天關在教室裏,低年級同學連在學校裏玩都沒有機會,春秋遊有的學校都取消了,更不用説帶孩子到大自然裏去感受什麼。蘇霍姆林斯基説:“教學,這只是教育的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而已”、“真正的學校並不僅僅是兒童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場所,那是兒童集體的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它以多種多樣的志趣和愛好把施教者與受教育者聯繫在一起,一個只是在講課時隔着講台跟學生會面的人是不會了解兒童心靈的,他不可能成為教育者。”

蘇霍姆林斯基當了校長,為了零距離接觸孩子,研究孩子的成長情況(包括細節)和各種變化,他直接選擇兼任班主任。所以蘇霍姆林斯基説:“如果主要教育者只是教別人怎樣教育而不直接接觸孩子,他就不再是教育者了”。李鎮西老師是蘇霍姆林斯基虔誠的追隨者,這方面和蘇霍姆林斯基何其相似!試問我們現在還有多少位校長還兼任班主任?當然,這不能全怪校長,教育行政部門推行的教育行政化使校長們大多疲於應付各種檢查、達標驗收而疲憊不堪,不用説校長兼任班主任,很多時候任課老師們還要犧牲教學時間或加班加點來突擊做資料應付檢查呢。

蘇霍姆林斯基學校的孩子們,大多來自戰後殘缺不全的“病態”家庭,那些孩子各方面的狀況遠比我們今天所面對的孩子們要差得多,但是,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用最大的勇氣和決心教育好這些孩子,他説:“要成為孩子們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同時這位偉大的教育家勸告我們的老師説:“對孩子的依戀之情,這是教育修養中起決定作用的一種品質”“低年級教師在孩子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對孩子來説應當是一個與生母一般親暱可愛的人”“教育者最可貴的品質之一就是人性,就是對孩子深沉的愛,父母親的親暱温存同睿智的嚴厲和嚴格要求相結合的那種愛”。

老師們大多數喜歡上課時孩子“聽話”,在老師的威嚴之下,很多孩子確實很聽話——老老實實坐在那裏兩眼瞪着黑板,好象在注意聽課,其實一句話都聽不懂,苦不堪言,考試時孩子分數很低,老師就又罵孩子們説“你怎麼這麼蠢呢”,其實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這是老師蠢而不是孩子蠢!他説:“在未能用兒童的樂趣吸引住孩子之前,我便無權談論給他施加什麼教育影響”。我偶爾會到大學裏給大學生上課,基本上是上課結束後學生仍然不願意離開教室,總纏着我問東問西,和我一同去上課的教授們問我:“你從未當過老師,也沒有教師資格證,為什麼你上課學生喜歡聽,而且總是意尤未盡?”我回答説“因為我知道學生們想聽什麼、我知道如何抓住學生的心”——我認為,一個老師縱然滿腹經論,如果沒有演講能力,上課缺乏感染力,不能捕獲學生的心,那他就不是合格的老師。另外,老師用心講課,付出了真情,總是可以感動人的。

從《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中我們可以看出,蘇霍姆林斯基為了當好老師,深入研究了心理學、醫學、生物學等學科,當然我們的老師大多數也都修了教育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等課程,但從我所接觸的大多數老師的情況看,老師們學的這點所謂心理學,與蘇霍姆林斯基比起來相差何止十萬八千里!如果真的學成了,那麼我們的一些老師就不可能在教育孩子(特別是犯錯誤的孩子)時,只會對孩子吼叫和恐嚇孩子。蘇霍姆林斯基看到孩子們把校園的花朵摘下來時,他不是吼叫和恐嚇,而是默不作聲,之後他平靜地對孩子們説:“孩子們,你們摘掉了花,現在這塊地方還美嗎?這些光桿好看嗎?現在我們到哪裏去看花呀?”輕輕地幾句話,孩子知錯了,然後他動員孩子們動手勞動種花,孩子們欣然接受,蘇霍姆林斯基就樣達到了教育目的。對這件事,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總結道:“情感,形象地講乃是高尚行為的肥沃土壤,……心靈的易感性和同情心都在童年形成”。

如今許多家長對孩子確實十分好,好到不講原則,什麼都依孩子的,只差沒把自己的心掏出來給他,所以——在家裏孩子是小皇帝,打個噴嚏全家人都着急圍着孩子團團轉,上個醫院全家人陪着上滿醫院跑;在學校裏如果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打打鬧鬧吃了點小虧,他立即找學校算帳;班級勞動怕孩子累着,幫助孩子裝病請假……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一定是一個缺乏憐憫、對別人沒有同情心、冷漠無情、自私自利的人,最後對家長都不會尊重,何談對社會負責任?在談到培養孩子的道德時,蘇霍姆林斯基寫道:“一個人的道德面貌如何,歸根結底要看在他的童年時期是從哪些來取得快樂的,如果他的快樂在於無思無慮、坐享其成,如果孩子不知什麼是憂傷、委屈和痛苦,他就會成長為利己主義者,對別人的事不聞不問。非常重要的是,讓我們培養的人懂得最大的快樂——出於對人的關懷而感受到的激動人心的快樂。”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 篇五

前一段時間,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在這本書中蘇霍姆林斯基所寫的教育實踐字裏行間流露出他的愛,這包括他對教育事業的愛、對孩子的愛以及對孩子實施愛的教育,讓他們擁有愛心、懂得怎樣去愛別人。他説:“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

是啊!師愛是人類複雜情感中的高尚的結晶。它既有人類關心幼小、愛護稚弱、促進新一代的發展的自然樸素之情,更有對國家、民族的美好未來憧憬和負責的精神。而父母對孩子的愛,有着本能之愛的情感成份。這種愛往往較多地滲透着長輩對下一代的保護、支配的情緒色彩,甚至摻雜無原則的遷就和溺愛。師愛則具有完全不同於父母之愛的特徵。教師對學生的愛,包含了對學生中每一成員的關心、尊重、理解和期待。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是教師高尚道德情操的體現。師生關係的和諧性,直接關係到教育過程的進展和成效。

生活中什麼最重要?他回答説是愛孩子。的確,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的最基本條件就是愛孩子。正如他書中所説:“我想給孩子們帶來快樂,而孩子們的快樂,對於我是最大的幸福。”只有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把孩子放到心靈的深處,和孩子們一起共同活動,在活動中與孩子們進行活躍的、自然的、不間斷的交往,要成為孩子的知心的朋友。

愛孩子就是要接觸孩子。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教師不僅要成為一個教導者,而且要成為學生的朋友,和他們一起克服困難,一起感受歡樂和憂愁,要忘記自己是個教師”從這句話我不由得想到我畢業實習時發生的一些事:那次實習我覺得孩子們好象和我相處的很好,但他們並不是與我特別的親近,這讓我覺得有點難過。在第二天與該班的老師交談後我們才知道問題的所在。原因是我在剛開始的時候只是拿着紙和筆站在旁邊記着一些東西而忽略了與孩子們的交流,沒有主動的參與到孩子中去,沒有主動與孩子們一起玩,一起樂。老師給我們的建議就是要放下身份,懷着童心主動去找孩子們,主動與他們交流,與他們“打成一片”。隨後的一些天中,我時刻記着自己是作為孩子知心朋友的身份去與他們一起學習,一起做遊戲。最後我們都成為了好朋友,與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雖然只是很短的時間,但我對孩子付出了真心付出了愛,我也得到了孩子們對我的愛。深入孩子中間去,愛所有的孩子成為他們的朋友,與他們一起分享快樂與憂愁是我們做教師最應該做到的。

當一個學生受到教師的熱情關懷和愛護,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就會逐步學會用友好、合作的態度處理與他人、與集體的關係、獲得愛的能力。這正是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的基礎。師愛的本質,是教師對學生的主動給予,是奉獻,它表現為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尊重、負責和理解,而這些品質正是我們教育學生所希望塑造的健康人格的基本內容。教育實踐證明,師愛是教師美好心靈的一種表露,是優秀品質的一種表現,這是學生最現實的審美的感受,使他們親切地感受到教師心靈的美好,獲得真、善、美的薰陶,從而激起仿效的慾望。總之,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是一種激勵學生個性和諧發展的無可取代的教育力量。

當我們學會了尊重孩子,學會了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懂得用自己的心靈喚醒孩子的心靈,我想教育教學也就不會有力不從心和捉襟見肘的尷尬了,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 篇六

如果教師只愛事業,那他會成為一個好教師,如果教師只象父母那樣愛學生,那他會比那種通曉書本,但既不愛事業,又不愛學生的教師好,如果教師既愛事業,又愛學生,那他是一個完美的教師。——題記

近期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感觸頗多,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這句話一直縈繞耳邊並影響了我的行動我深深被這位大師的理論所折服。被其教育實踐所吸引。萬千感慨化作一句話:高素質的教師應該真誠地熱愛每一位學生,應該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應該永遠不對任何學生言放棄,應該樂於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大師用自己的行動給廣大教育工作者指明瞭方向,激勵我們用童心喚醒愛心,用愛心滋潤童心。

我是一名剛從學校畢業,踏入社會進入教育行業的教師,我所任教的學校依山傍水,風景極美,學生們也大多來自農村,純潔質樸。記得剛來到學校得知自己擔任的是國小一年級的語文教師兼班主任,我心裏暗暗想到:這也太沒挑戰性了吧,一年級的小孩子應該很容易搞定的啦!那時我以為擁有豐富的知識就能當好老師,但上了一天課後我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多麼愚蠢,因為哪怕你學富五車,你的課堂上照樣會有人充耳不聞,儘管你在講台上講的汗流浹背、聲音沙啞,那些小傢伙依然在下面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裏,有説話的、有玩小玩具的、有吃東西的、有看着窗外發呆的、更有下座位到處跑的······我心裏很是鬱悶,暗暗下決心一定要捍衞自己的教師尊嚴,樹立自己的教師威信,有我在,豈能容他們胡來!於是,我開始對着鏡子練習板臉,高聲説話,還有那傳説中的具有殺傷力的眼神,這一招還真奏效,每次我走進教室,學生們總是乖乖的,很守紀律,但依然我的講課熟視無睹,愛聽不聽。不明白啊!這羣山裏的小花朵為什麼這麼難侍侯?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後,我豁然開朗,終於明白了問題出在哪,以前,如果有人問我教學是什麼,我的腦海裏閃現的是傳授知識。可學習了大師的論著後,我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學生對你的課不感興趣,成績提不上來,不一定是你教學水平低。而是我們把教學看得太單一了。“教學,並不是機械地把知識從教師那兒傳授到孩子那兒,它首先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兒童對知識和學習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對教師的態度。”仔細想想,這一論點我們不應該感到陌生,通俗地説就是對於學生來説喜歡哪個老師,哪門功課就容易學得好。

要成為學生喜歡的老師,這也決非易事。人是感情動物,情感是相互的,很難想象一個不喜歡教育職業的老師會喜歡學生。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確實如此!師愛是教育的靈魂。教師給予的愛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是通往學生內心世界的橋樑。

於是乎,我轉變想法,做大膽的嘗試,決定把偽裝的嚴厲面具摘掉,心想即使孩子們都不怕我了也沒關係,只要他們學的開心,願意學習,我就是成功的。説幹就幹,課堂上我表揚每一位積極發言的同學,製作獎勵卡,只要有些許進步便給予鼓勵,對待犯錯誤的同學,沒有了往常的嚴厲批評,而是給其三次改正的機會,沒想到我的轉變讓我迎來了一個又一個驚喜,課堂上氣氛活躍,學生踴躍舉手,認真聽講,路隊、衞生、紀律,學生表現樣樣精彩,更值得欣慰的是,我幾乎沒有懲罰過任何一位學生,因為他們如果同一個錯誤犯三次,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至於我最初的擔心現在已消失的無影無蹤,孩子們一見到我就熱情的打招呼,盼望上語文課,我再也不用再板着臉維持紀律了。把鼓勵給孩子,把讚歎給孩子,把整個心靈給孩子,試問,有誰不渴望、不喜歡這樣的老師呢?

蘇霍姆林斯基在《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中省思了自己作為教師的一生:“我生活中什麼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猶疑地回答説:愛孩子。”而對孩子的愛,不僅僅是停留在學校裏、停留在課堂上,如果要愛孩子、把心靈獻給孩子就應當走進孩子的生活、走進孩子的心裏。

我們班裏有個女孩小利有一段時間天天遲到,學習下降越來越明顯。看到這種情況我心裏特別着急,課下我找這個女孩瞭解情況,她只是哭,卻什麼也不説,讓我更加難受。經家訪瞭解到她父母離婚了,女孩隨父親,父親又去打工,幾個月了都沒回來了,家裏只有一位上了年紀的奶奶勉強照顧她,現在奶奶又生病了。看到她所處的環境,我的心也在流血,這麼小的孩子自己都不會照顧自己,還要照顧奶奶。於是我趕緊給孩子做飯,教她如何簡單自理生活:梳頭、整理書包衣物、洗紅領巾等。教給她應急遲到的辦法。並期待的説“孩子,老師相信你能做到。”一個寒冷的清晨,我發現她到校很早。可能是為了不遲到,走的急。她敞開着外衣,連襪子也沒穿,半截腳腕露在外面。此時一股愛子之情油然而生,我説“小利趕快把你的衣服拉鍊拉好,冷不冷呀?明天一定要穿上襪子,小心凍感冒啦。”她嘴角蠕動了一下,沒有説話,眼裏卻分明是感激。中午放學後,我趕緊買了兩雙襪子給她送去,孩子流着淚説:“老師您比我媽媽還要好。”孩子的奶奶抹着淚説:“老師,讓你費心了。”後來,我和女孩走的更近了,我經常利用空閒時間幫她補課,孩子很聰明,慢慢的學習成績又趕上來了,從此再也不遲到了。

孩子像是一塊塊未經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師的工作就是結合孩子們自身的特點,將他們雕琢成一件件藝術品,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因為它們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們是哺育萬物的陽光雨露,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每個老師都應該愛孩子,將自己的整個心靈獻給孩子。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意味着要給予孩子多少的愛、理解、關心。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意味着孩子的一切便會是自己的一切,便會竭盡一切為孩子謀劃與工作。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意味着要走進孩子的心中,尊重、認識、理解、欣賞孩子,瞭解孩子的興趣和需要,給孩子成長所需要的精神食糧。

老師是辛勤的園丁,學生是祖國的花朵。看到班上32張可愛、質樸的小臉,我彷彿看到了32個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在對着這些山中的花朵微笑的日子裏,我很快樂,將自己的愛傾注到自己所熱愛的失業中讓我覺得作為一名教師不僅僅是光榮的,而且是幸福的。

對着山裏的花朵微笑,讓他們開的更加燦爛、更加奪目、更加絢麗多姿!

老師的愛,是學生永遠的陽光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