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温酒斬華雄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1.95W

第一篇:賞析温酒斬華雄.

温酒斬華雄讀書筆記

酒尚温時戰火熄 叫人怎能不愛你

------------賞析“温酒斬華雄”

南召二中張峯

羅貫中先生真不愧是一位技藝高超的文學大師,《三國演義》中寫了大大小小數十次戰役,場場跌宕起伏,精彩紛呈,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温酒斬華雄”一節更是言語不多而扣人心絃,場面不大而英雄盡顯,讓人讀之難忘,回味無窮。

“温酒斬華雄”一節羅貫中先生在《三國演義》原文中是這樣描述的:忽探子來報:“華雄引鐵騎下關,用長竿挑着孫太守赤幘,來寨前大罵搦戰。”紹曰:“誰敢去戰?”袁術背後轉出驍將俞涉曰:“小將願往。”紹喜,便著俞涉出馬。即時報來:“俞涉與華雄戰不三合,被華雄斬了。”眾大驚。太守韓馥曰:“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紹急令出戰。潘鳳手提大斧上馬。去不多時,飛馬來報:“潘鳳又被華雄斬了。”眾皆失色。紹曰:“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懼華雄!”言未畢,階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將願往斬華雄頭,獻於帳下!”眾視之,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聲如巨鍾,立於帳前。紹問何人。公孫瓚曰:“此劉玄德之弟關羽也。”紹問現居何職。瓚曰“跟隨劉玄德充馬弓手。”帳上袁術大喝曰:“汝欺吾眾諸侯無大將耶?量一弓手,安敢亂言!與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試教出馬,如其不勝,責之未遲。”袁紹曰:“使一弓手出戰,必被華雄所笑。”操曰:“此人儀表不俗,華雄安知他是弓手?”關公曰:“如不勝,請斬某頭。”操教釃熱酒一杯,與關公飲了上馬。關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來。”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嶽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温。後人有詩讚之曰:

“威鎮乾坤第一功,轅門畫鼓響鼕鼕。雲長停盞施英勇,酒尚温時斬華雄。”

曹操大喜。只見玄德背後轉出張飛,高聲大叫:“俺哥哥斬了華雄,不就這裏殺入關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時!”袁術大怒,喝曰:“俺大臣尚自謙讓,量一縣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揚威!都與趕出帳去!”曹操曰:“得功者賞,何計貴賤乎?”袁術曰:“既然公等只重一縣令,我當告退。”操曰:“豈可因一言而誤大事耶?”命公孫瓚且帶玄德、關、張回寨。眾官皆散。曹操暗使人齎牛酒撫慰三人。

“温酒斬華雄”是《三國演義》中關羽的成名之戰,《三國演義》也是對此大力渲染,但不同的是沒有宏大的戰爭場面,沒有扣人心絃的廝殺,僅有尚温的一杯酒,卻敵得過刀光劍影,華雄陣斬俞涉、潘鳳,大大出了風頭,卻頃刻死在關公刀下,關羽英勇可見一斑,此段通過道具“温酒”,淋漓盡致得體現了關羽的刀法,在讀者面前第一次樹立了關羽“威震華夏”的光輝形象。

“温酒斬華雄”一節在藝術手法運用上更是經典之作,其中以下幾種技法的巧妙運用讓人拍案叫絕。

第一,以虛寫實,虛實相生。羅貫中先生實寫會場,虛寫戰場;實寫戰鬥結果,虛寫戰鬥過程。 “鼓聲”“喊聲”“鑾鈴聲”這些是耳聞,人頭是眼見,這些都是實寫。而那精彩的對決,關羽斬將時的神威卻都是虛寫。羅貫中先生在這裏把這些具體交戰的過程一概省去,為的是抓住傳神之處,突出精彩的側面,收取以虛寫實、以實補虛的效果。那天崩地塌、嶽撼山催的宏偉戰爭場面和氣氛,始終強烈地鼓盪着讀者的耳膜,依然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受,中心人物關羽敏捷、威猛的英雄形象依然表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説將虛實結合運用到了妙不可言的程度。

第二,對比烘托。華雄搦戰,袁術驍將俞涉出戰,不三回合,被華雄斬了,韓馥上將潘鳳又被斬殺,此時袁紹感歎自己的上將顏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懼華雄,此時關羽請戰,曹操為關羽温一杯酒,關羽提刀出帳,飛身上馬,關外鼓聲大震,喊聲大舉,鑾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温。眾大將的不堪一擊和關羽的温酒斬華雄一對比,關羽之勇猛武藝高強,躍然紙上。同時袁紹之死要面子,袁術之狹隘勢利和曹操的目光長遠,任人唯才,辦事精細一對比,曹操之英明也一目瞭然。羅貫中先生在寥寥數百言之間,將對比藝術運用得淋漓盡致,恰到好處。

第三,層層鋪墊。羅貫中先生用大量的筆墨描寫驍將俞涉戰不三合被斬,上將潘鳳被斬,眾皆失色,袁紹感歎自己的上將顏良、文丑未至,關羽請戰,袁術以關羽地位較低,拒絕使用,袁紹也因死要面子而猶豫不決等內容,為後文關羽反轉形勢做層層鋪墊,從而襯托出關羽武藝高超,英勇無比。

第四,細節點染。此次戰鬥結束之時,羅貫中先生只用“其酒尚温”寥寥四字勝過千言萬語。頃刻間,關羽勇猛高強的形象躍然紙上。

“温酒斬華雄”只是《三國演義》大大小小數十次戰役中的一場小小的對決,羅貫中先生站在小説全局的高度,靈活巧妙的運用創作藝術,淋漓盡致的刻畫了關羽高超的武功,樹立了關羽“威震華夏”的英雄形象,無不讓人讀之難忘,回味無窮。

教師點評:首先應該肯定李林同學對《三國演義》閲讀的相當精細,《三國演義》大大小小數十次戰役中“温酒斬華雄”一節的確是經典之戰,文字不多卻精彩紛呈。李林同學主要是對羅貫中先生在描寫這次戰役時運用的藝術手法進行賞析,賞析得深入、全面、詳盡,讓人對羅貫中先生高超的創作技藝有了一定的認識,同時李林同學對關羽、曹操、袁紹、袁術等人物的形象的評價也非常準確。作為一名高二的學生,能站在這樣的高度對大

家之作進行賞析,並且賞析如此到位,實屬難能可貴,令人欣慰。

第二篇:餘華《活着》讀書筆記

餘華《活着》讀書筆記

一位走過歷史的普通老人娓娓從容地到來他的一生,《活着》裏的故事便在老人平淡的聲音裏,像是靜靜的河水般流淌出來,沒有哀泣,也沒有嗚咽。講述者老人沒有刻意煽情,可是波瀾無驚的語言裏藴含的故事震動了讀者的心,不禁對老人的曲折不幸一生滿懷同情。老人在經歷了諸多親人離世,只餘孤單的自己淒涼在世後,還能安然平靜的向他人講着自己的親人如何一個個離開,他最終會做到這樣的超然心態,又説明了他經受了人世間極大的痛苦,物極必反,痛苦的不能再痛苦了,只有平平淡淡的活着。

《活着》裏講故事的老人叫福貴,他本是個地主的兒子,有土地,有房產,有身份,有地位,是個堂堂大少爺。可他偏偏是個好賭的敗家子,很快就把家裏的財產輸個精光。他的不爭氣氣死了老子,賠着全家人過起了貧窮老百姓的苦日子。好在萬貫家產的消失換來了浪子回頭,福貴從此改過自新,勤勤懇懇,本本分分的當起了農民,真好地為這個潦倒的家擔起了責任。沒過多久,福貴被國民黨抓去做壯丁,當兵期間認識了春生,兩年後福貴被共產黨俘虜,這才有機會重回到家裏。福貴不在家的兩年裏,他的老母過世,妻子含辛茹苦帶着兩個孩子艱難地討生活,鳳霞有慶都張大了不少,鳳霞因為發燒變成了聾啞人。共產黨解放了全中國,進行土地革命,實行大躍進,人民公社。熬過了這之後的苦日子後,眼看着好日子是苦盡甘來,命裏安排的卻是福貴一生厄運的真正開始。錢財散盡方可豁達一笑,因為身邊還有親人的支撐,那麼失去了親人,就是沒有了支撐,粉碎了希望。福貴的接下來的後半生,就是在不斷地忍受着死神無情的雙手將他的至親從他的身邊一個個的奪走,忍受着每次燃起的希望又一次次被掐滅。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外孫——都死去了,只留下孤孤單單,淒涼獨活的老人……

在我讀完《活着》後的第一想法是很不理解為什麼徐福貴到最後還要好好地活着?他不止一次地面對着至親至愛從他身邊相繼離去,又不止一次的希望遭到破滅,這樣的不幸接連不斷的砸向一個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肉身,饒是任何一個平常人陷入這般精神打擊的連環套中,都可能扛不住如此巨大的折磨,將會瀕臨精神崩潰。我曾懷疑是不是生活的壓力,親人離別帶給他的痛苦,早已超越了他的心理承受極限;懷疑心靈的抑鬱已將他壓迫的麻木,冷淡,他的心已被吹向茫茫沙漠,乾涸到絕望地苟延殘喘餘生。

仔細回想考慮之後,我發現福貴最終變成一個孤獨的老人,心態淡然的活着,是有其中的理由的。人是情感動物,往往對痛苦的記憶比較敏感,而且痛苦的經歷總讓人印象深刻,一旦沉溺便不容易自拔。所以在讀《活着》時,情感就在無形當中被福貴的悲慘經歷所籠罩,

那麼痛苦也就越放越大,因而當我們只將關注點放在福貴的痛苦上時,就忽略了福貴人生裏更為美好的東西,比如福貴兒女孝順懂事;妻子善良賢惠,不離不棄;女婿踏實肯幹;小小孫兒也似乎理解大人的苦惱,乖巧聽話。這些都是福貴一生最樸實最真摯的收穫,是他回憶裏值得欣慰的地方。福貴能夠活着的力量一方面除了對生活的堅忍之外,另一方面還有親情的心理支撐。

一、活着是對苦難生活的堅忍。

作者餘華這樣解釋“活着”: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活着》裏的徐福貴不正是在忍受着現實給他的幸福與苦難,無聊和平庸嗎?處於社會底層的貧苦農民沒有很高的覺悟,尤其像福貴所處的經濟落後的年代,廣大農民一生當中都在為生計奔波忙碌着。他們起早貪黑,不計勞累,拼命苦幹,只是簡單為了養家餬口,養兒育女。活着的最高追求就是過上衣食無憂,家人平安的好日子。像徐福貴一樣的農民都把親人和糧食看做他們生命裏最重要的部分,他們追求的很簡單,眼光和思想也停留於此處,自我意識很低,因而當他們的糧食受到威脅,親人遭遇厄難時,他們不會抱怨社會譴責老天,只是逆來順受,接受現實的打擊,去忍受生命賦予他們的責任,等到親人離世,再沒有親人可以讓他負責任時,就剩下他對自己負責任了——活着。

其實這何嘗不是對生命的一種堅忍,對生活的一種堅忍。悲劇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毀滅給人看,福貴的一生多次峯迴路轉柳暗花明後,卻又變成山重水複又無路。他從心底高興每次似乎已來的幸福,這種平淡的幸福給樂安知足的福貴帶來了令人欣喜的希望,可是命運恰恰就像是逮住了他不放,不斷地給他開着玩笑。生活帶給他的希望,在他還沒來得及憧憬時,便毫不留情地奪走他的至親,將他希望的小火苗生生澆滅,一次次打入絕望的深淵。對福貴這些平凡人而言,沒有偉大的人生追求,他們從來沒有逃離過生存的底線,也許在他們的精神深處有着對生命本源的留戀和執着。

但是活着不容易,活人追憶死去的人又是很痛苦的。福貴的親人大都又是不願死去的,無論生活多麼困苦艱難,一家人每天在一起也是開心的。即便親人一個個離他而去,帶給他超越身體傷痛的近乎使人精神崩潰的精神打擊和折磨,他依然挺了過來。餘華説:“我見到的這個世界上對生命最尊重的一個人,他擁有比別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這個人就是福貴”。“活着只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再回首,一切化作夕陽下淡然的身影,福貴沒有表現出無限痛楚,也沒有抱怨蒼天或誰,這些普

通世人的品質,與淡然心態未必人人都領悟得到,福貴把活着的意義昇華了,沒有自暴自棄,沒有行屍走肉,沒有自怨自艾,沒有沉溺失去親人的痛苦中,也沒有消極地放任生活放棄生命。過盡千帆,這是普通農民經歷多次常人無法忍受的生死離別,白髮人送黑髮人的錘心之痛後的超然,他在好好活着。

二、活着裏的濃濃温情是生活裏的欣慰與希望。

《活着》中的世間真情處處可見,小説中的真情貫穿始終,忍受苦難卻不孤獨,這些真情便是他們活着的信念。正是有了這種信念,這些牽掛才會有想要活下去的堅忍與勇氣。

福貴與家珍的夫妻之情:福貴在輸光家產後,家珍並沒有埋怨,只是跟他説:“只要你以後不賭就好了。”家珍沒有嫌貧愛富,跟着福貴吃苦受累無半句怨言。徐家破亡後,家珍被富商父親強行接回家裏,半年後家珍放棄家裏優渥的生活條件,毅然地重返徐家跟着福貴過平頭百姓的艱苦日子,日子是好是壞,從不説什麼。福貴浪子回頭,改過自新,勤勞顧家,踏實肯幹。家珍和福貴在家衰敗後仍能同甘共苦,互相扶持,相濡以沫,無怨無悔,共同走完坎坷苦難的一生也實在難得。

福貴和有慶父子之情:有慶死了,福貴在抱着他回來的路上走走停停,累了想把有慶放在背上,可心裏就發慌。生怕他突然醒來他不知道,生怕兒子不知誰揹着他而害怕,所以“不能不看着他”。因為怕妻子受不了打擊,決定一個人悄悄把有慶給埋了。他用衣服把有慶包好放在坑裏,用手把土蓋上去,把小石子都撿出來,因為他怕石子烙疼有慶的身子。這濃濃的父愛,這無微不至的父親情在此刻顯露無疑。

福貴和鳳霞的父女之情:鳳霞因為家窮,有慶上學沒錢而被迫送人。在被領走的的那一刻,眼裏充滿對這個家的不捨。鳳霞連夜跑回家再被父親揹着送回養父母家時,福貴在伸手去摸她的小臉時,她也伸手去摸福貴的臉,彷彿要將父親那張臉深深記住似的,彷彿在對福貴説:爹,我不怪你。福貴在那一刻便決定:“就是全家餓死,也不送鳳霞回去。”鳳霞在見福貴揹着她往回走一段路後突然緊緊的抱住福貴,因為她知道她可以回家了。那一刻,鳳霞是無比幸福的,因為在孩子眼裏,沒什麼可與父母對自己的不捨和關愛相題並論。

此外,福貴與長根的主僕情,與春生的戰友情,還有與女婿二喜的半個父子情和對外孫苦根的爺孫情,無不讓人感動落淚。命運裏的不足用人與人之間淳樸的真情填滿,源源無盡的苦難無法枯竭用温暖人情哺育的精神世界。

儘管《活着》給讀者展示了福貴悲慘的一生 ,兒子有慶遭遇意外夭折,女兒鳳霞難產致死,媳婦家珍悲痛傷亡,女婿二喜死於工地事故,僅在的小外孫苦根又被撐死奪走小命。這一連串的厄遇都降在了福貴頭上,感覺他算得上人世間最不幸的人了。可是整篇小説讀下

來,給讀者的感覺除了對主人公福貴的至親相繼離開他的同情之外,還讓我們感受到了人世間最寶貴的真情。我想這些人與人之間最為淳樸真誠的感情是《活着》裏不幸之人深感欣慰的地方。活着的人命運是悲慘的,但他們的心靈是滋潤勃發的,因為在作者給我們描述的故事裏,大多數人都是樸實的農民,他們擁有善良的品質,少去了一些作品中世態炎涼,社會黑暗,人類冷漠世故之類的醜陋真相,所以更加突出了作品裏人性的温暖,增添了許多人情味,福貴活着不再是痛苦淒涼的事。《活着》不單單是對親人的懷念,還有對曾經美好人性光輝和親情温暖的緬懷。

第三篇:餘華《第七天》讀書筆記

餘華《第七天》讀書筆記

對於一部作品,除了語言結構等基本功以外,我們經常使用的“好小説的標準”是:打動人的內心和作家的社會意識。用這樣的標準衡量,《第七天》算是一部好小説。感傷悲苦是這部小説的根本,楊飛這樣一個孤苦無依的魂魄,生前努力地存在,死後努力地尋找。在一個強勢紛雜的外部世界中,小人物的掙扎努力無疑是令人同情的。作品營造的“死無葬身之地”裏熙熙攘攘的無處安息的靈魂,更是給人荒涼之感。活在世上的小人物,生命是最終的底線,也是最慷慨的代價,任何一個看似偶然的小的變動,就能要了他們的命。突然被砸死的自己,自殺的前妻,因為一個山寨手機跳樓的鼠妹,車禍喪生的年輕人,被喚作醫療垃圾的二十七個嬰兒……反倒是父親,因為癌症而死,稍微給這些死亡增添了一些倫常的必然。

對個體命運的關注,是餘華一貫的堅持。《活着》是零度寫歷史,是個體在歷史中的掙扎;《第七天》是零距離地寫現實,是個體在社會中的掙扎。只是這一次,他站到現實中間來了。也許是因為太近了,滿篇都是現實發生過的激烈事件,人們才會説他“用新聞串燒來彌補素材不足”。

在我看來卻是作家在用他自己的方式,解讀現實。當然,我們不能評價這部作品是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力作,也不能將餘華比肩於托爾斯泰、巴爾扎克,他不是那種可以用氣勢磅礴的宏大敍事來批判現實的作家,但他是餘華,是用《活着》的藝術靈感來創作《第七天》的餘華。他曾説:“我所有的創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實。我的這個真實,不是生活裏的那種真實。我覺得生活實際上是不真實的,生活是一種真假參半、魚目混珠的事物。”

靈魂的訴説和新聞事件的密集,也許恰是對現實的一種荒誕表達。以前的生活和時代都樸素而單一,現實往往沒有作家想象出來的生活更新鮮精彩。但是近幾年,社會的鉅變讓我們驚歎:生活早就超越了想象。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生活中處處都是突如其來的荒誕。

再説題材,小人物在現實中的掙扎,雖然並不新鮮,但卻是傳統寫作最為關注、也是最容易上手的題材。同樣的掙扎,在前幾年的作品中,多少能讓人看到些希望,比如福貴,雖然遭受了所有的災難,他還活着。到了《第七天》,這些掙扎的盡頭,都是絕望。楊飛,這個生不逢時、死亦不逢時的魂靈,在橫向的社會層面遭遇、見證了所有極端的苦難。他遇到的所有人,都是草根,都生活在惶恐中。小説中最無爭議的部分,是作者對父子感情的建構,這不僅是作品最大的情感支撐,也是被各方聲音肯定的亮點。淋漓盡致地寫父子情深,在歷來的作品中,除了朱自清的《背影》,就數這對父子了。如果楊飛的生活中還有一點亮色,那就是父親對他的愛。小説裏滿是對父子情深的各種描述,不經意間觸動內心。“我乘坐的火車駛離車站時,他站在那裏看着離去的火車揮手,雖然站台上有很多人在來去,可是我覺得他是孤單一人站在那裏。”“第二天我父親不辭而別,他走得無聲無息,連一張紙條也沒有留下,拖着自己所剩無幾的生命離我遠去。”

從對父子關係的建構上,也能看出餘華不再是當年那個先鋒派的旗手了,因為當年先鋒創作中很重要的母題是:殺死父親。如今幾十年過去,父子講和了。這些都顯示了餘華創作中温暖的內核,雖然滿目瘡痍,但堅信人性良善或者説是希望還在。

讀《第七天》,讓我總忍不住想到方方的《塗自強的個人悲傷》,作品瀰漫的也是同樣的悲傷、壓抑而絕望。小説結尾處寫着:塗自強從未鬆懈,卻也從未得到。這句話不只點了方方自己小説的題,也點了《第七天》的題,更點中了這個時代小人物命運的題。

第四篇:宗白華《美學散步》讀書筆記

宗白華《美學散步》讀書筆記

11文祕2班 葉 萌 20141004236

任何一個愛美的中國人,任何一個熱愛中國藝術的人,都應該讀這部書——《美學散步》。

在現代中國美學史上,有兩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潛與宗白華。朱光潛著述甚多,宗白華卻極少寫作;朱光潛的文章和思維方式是推理的,宗白華卻是抒情的;朱光潛偏於文學,宗白華偏於藝術;朱光潛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學的;宗白華更是古典的,中國的,藝術的;朱光潛是學者,宗白華是詩人。宗白華沒有構建什麼美學體系,只是教我們如何欣賞藝術作品,教我們如何建立一種審美的態度,直至形成藝術的人格。而這正是中國藝術美的精神所在。

因此,閲讀這部書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享受,宗老用抒情化的語言引領我們進行藝術的欣賞,書名叫《美學散步》,我們且到這個大花園裏走走。

宗白華美的態度是超然的,又是世俗的。他在書中展示了一個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滿了親切感和家園感。他從一丘一壑一花一鳥中發現了“宇宙是無盡的生命”,也發現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圓滿的和諧”。英國詩人勃萊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就是這種描述的最景緻的詩句。沒有一種以天地為廬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懷,沒有一種能澄情以觀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發現這種生動與清和的美的統一。而他似乎輕而易舉地領悟到了美的神韻,如在拈花微笑間頓悟了一切聲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動和氣韻。

中國人講“虛實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於空寂處見流行,於流行處見空寂”,從而獲得對於“道”的體悟,“唯道集虛”。這在傳統的藝術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因此中國古代的繪畫,提倡“留白”、“布白”,用空白來表現豐富多彩的想象空間和廣博深廣的人生意味,體現了包納萬物、吞吐一切的胸襟和情懷。宗白華用詳實豐富的例子,提出了中國詩畫、書法所表現的虛空要素以及從此形成的宇宙意識,他認為“以追光躡影之筆,寫通天盡人之懷”是中國藝術最後的理想和最高的成就。空中則盪漾着“視而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道”,在這片虛空上的一草一木,一鳥一蟲,一山一水,都負載着無盡的深意。同時,他還提出,中國繪畫中往往可以感到線條的力量,流動的線條是最富美感的,所以古代人常常把形體轉化為飛動的線條,這就是我國古代繪畫帶有舞蹈意

味的原因,敦煌壁畫《飛天》很好説明了這一點。正是因為重視線條,我們看到了“筆墨”對於作畫的重要。筆墨技法表現在“骨力、骨法、骨氣”上,“骨”就是筆墨落紙有力,突出從內部發出的一種力量。這是和中華民族的民族氣節、骨節相同的因此我們見得每一幅國畫都有一種堅固的形象組織和堅定的內在生命力量。我們應該透過“骨”去領略“風”,這才能得到享不盡的愉悦之感。

《美學散步》讓我們體悟到中國畫的“氣韻生動,遷得妙想”之精髓。前者是説一幅畫要湧動着宇宙萬物的“氣”的節奏、和諧,給人一種音樂感;而“遷得妙想”則是通往“氣韻生動”的途徑。所謂遷得妙想,就是發揮自己的藝術想象,用本心去體味外物的內在精神,把自己的想象遷入內部,經過一番曲折,才可把握對象的真正特質和精神。

第五篇:樸華致遠 讀書筆記《平凡的世界》

樸華致遠 讀書筆記《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這部小説我讀了不知有多少遍,每一次捧起都會令我一種熱血衝頂的感覺,令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久久不能平靜,在這部被譽為“第一部全景式描寫中國當代城鄉生活的長篇小説”的鉅著中,作者圍繞着主人令孫少安與孫少平兄弟倆在這個平凡的世界中不斷超越自身的侷限,最終獲得事業和生活上的成功,譜寫了一曲充滿活力的生命之歌,向人們揭示着人生的自強與自信、奮鬥與拼搏。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並以一幕幕催人淚下的人生苦難所展現的人物的頑強堅韌的信念告訴人們:苦難與挫折只是個軀殼,真正廣闊的生活意義在於我們對生活理想所持的生生不息的虔誠與熱情中所體現的堅強的信念——“相信自己能飛!”

從孫少平,到孫少安;以及田曉霞,田潤葉;少平的師傅及師孃,少安的山西老婆等。還有那個山村裏面所有的人際關係,世故的,淳樸的,農村特有的風情和地域色彩。裏面包容了路遙太多的寫作功底和技巧,他對農村的熱愛,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讚揚,都在作品中得到了良好的顯現。他崇尚艱苦奮鬥,堅信承受苦難是成功的必然,他不忘歌頌中國農民那一顆質樸的心,敢於拼搏,敢於吃苦的精神,不忽視屬於農民的那種特有的愛情表達方式,以及由於文化差距而引起內在素養不同而造成的愛情悲劇。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中國的世界就是農民的世界。而路遙,用敏鋭的眼光注意到了這點,取材於中國西北部黃土高坡一個普通的農村,然後,在農村與城鎮之間的衝突與矛盾中展開整個故事情節。用這樣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小小世界折射了整個中國,整個人類的平凡的世界。

小説中對於人物的刻畫極其獨到,注意人物的現實性。比如,孫少安,是個耿直、質樸的農村男子,他善良,能吃苦,有責任心,同時血氣方剛,真心地愛着潤葉。但是卻因為他出身卑微,而潤葉卻受過高等教育,所以,他在潤葉面前表現出退縮,愛,卻沒有勇氣,愛,卻自卑。這樣的心理矛盾,路遙刻畫得細緻入微,尤其逼真。同樣,也很符合現實狀況及現實心理。他,最終錯過了潤葉。但是,同樣因為他的小農意識的侷限,他娶了山西姑娘之後,生活便替代了愛情,一切平淡了,生活便是真實的生活了。

孫少平與田曉霞的愛情,無不讓人感到惋惜,那麼好的一個姑娘,受過良好教育,活潑,勇於追求,熱愛生活,愛着孫少平。卻最終生命賦予她只有那麼短暫的二十幾年。後來,少平和師傅的妻子結合。一切都很平淡,沒有轟轟烈烈,故事的深刻性,我們卻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它在我們心裏烙上了深深的烙印。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着實是一本太好的書。當然只有自己感受才最具有説服力。裏面還有太多的藴涵豐富的內容,等待着大家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