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摘抄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61W

第一篇:《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摘抄

《追憶逝水年華》是一部有獨特風格的長篇小説,作者用生動的筆觸,不僅向讀者再現了客觀世界,同時也展現了敍述者的主觀世界,記錄了敍述者對客觀世界的內心感受。作者感興趣的不是敍述故事,交代情節和刻畫人物形象,而是抒發自己對某一問題的感想和分析。

寂寞如果可以在春天歸來時開放,應該是青春中最陰霾的一朵花,終要在陽光的温暖中凋零。但脆弱的往往是歲月的韶華,無法守住與青春之間的任何一個承諾——縱使當時的信誓旦旦歷歷在目,也一樣無動於衷。

香榭麗舍的常春藤愛上了薔薇色的夕光,所以日日等待,就像“我”對希爾貝特的,只屬於青春的愛情。日落時分,都以知曉還有二十四小時的漫長旅途才能再度重逢,但卻天真的臆想只要盡力挽留就可以避免道別,卻最後成了現實的奴隸,匆匆惜別。或許不是愛情,只是青春點亮的心底的悸動,在初次相逢的地方散落了多少心靈的碎片,總要使人不厭其煩的回到邂逅發生的地點,拾起這不堪的玩笑。

恐怕只有寂寞的人才會覺得青春倉促,像一本早已過時的三流言情小説,第一頁中是一對滿懷希望的戀人,一頁一頁,十年二十年……書的最後他按照每天的慣例在養老院中散步,腳步蹣跚,沒有人同他講話,因為他已經老到足以忘記一切。青春的傷痛大致如此,也許只是因為最快使人發現的美是最容易讓人厭倦的美吧!又因為時光殘酷的可怕,一點一滴的攫取年華的美好,雖然這些美好在普魯斯特筆下只是一場華麗的幻覺,就算充滿曖昧的風花雪月,到最後也只是無望的幸福,哪怕擁有一切,也難以留住青春的滿頭烏黑,只好眼睜睜的看着年華款款,青絲換白髮。

但青春停留在了一個字跡潦草的練習本上,上面寫滿了希爾貝特的名字和地址,一遍一遍的傾訴,不為結局,只是徒勞且蒼白的奢望有一天,本子無端落入她的手中,那麼這在心頭徘徊瞭如此之久的折磨便終有回報了。可惜,這世上除了歲月,還有什麼無端的事可能發生呢?

終究會有一天,回憶佔據了整個空乏疲憊的心靈,他知道,青春的愛情如同佛羅倫薩的春天,開滿了純淨的百合與銀蓮,但永遠不會有人採擷,因為完美的永遠只是幻像,花季一過,凋敝的凋敝,零落的零落,紛繁的把心碎丟棄在眼前。總會明白的,就像普魯斯特一樣,人們只可以把世界變得複雜,卻無法讓他來的簡單化。

人生最難尋找的並不是最終的一個正確答案而是人生到處都充滿了正確答案。放棄又是最容易辦到的事情 ,於是走過青春的人,往往兩手空空,只是滿滿的回憶,走向一去不回的,命中註定的路途。

幸福不是一個瞬間可以兑現的,就像青春難以用愛情來計算,因為片面的永遠無法成為全部。如同那條“我”所鍾愛的槐樹路,槐花縹緲的香氣已經消失殆盡,可枯萎的禿枝與嶙峋的樹幹依然存在,像是在挽留,彷彿垂暮的老人只能靠記憶來弔唁已逝的青春。

就算青春可以停滯,時光可以挽留,又有誰願意犧牲全部的未來與無限的希翼,只為曾幾何時的那個動人心魄的凝眸淺笑。

大概普魯斯特的記憶中也有一個這樣支離(更多請關注:)破碎的威尼斯,只得靠無數記憶的橋樑才可以連接起拼湊成難以名狀的優雅與極致的美麗,難以觸碰,無法擁有;與香榭麗舍相似,發生了太多太多細碎瑣屑的故事,卻也埋葬了太多太多絢爛的青春。而青春送給我們記憶的也只有一張一張拍壞了的泛黃老照片,像生活一樣,永遠難以掌握。

第二篇:追憶似水年華

《追憶逝水年華》

【摘要】:法國意識流大師馬塞爾·普魯斯特在他那不同凡響的鉅著《追憶似水年華》和其它作品如《駁聖伯夫》中以形象而明晰的語言闡述了他對藝術創作的思索 ,並以獨特的藝術形式表現了小説創作的新概念、新技巧和新方法。本文以《追憶似水年華》為例證 ,深入探討了普魯斯特在創作觀念和創作技巧上為現代小説所作的貢獻。

《追憶逝水年華》是一部與傳統小説不同的長篇小説。全書以敍述者“我”為主體,將其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合一體,既有對社會生活,人情世態的真實描寫,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認識的內心經歷的記錄。除敍事以外,還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議論。整部作品沒有中心人物,沒有完整的故事,沒有波瀾起伏,貫穿始終的情節線索。它大體以敍述者的生活經歷和內心活動為軸心,穿插描寫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猶如一棵枝丫交錯的大樹,可以説是在一部主要小説上派生着許多獨立成篇的其他小説,也可以説是一部交織着好幾個主題曲的巨大交響樂。

小説中的敍述者“我”是一個家境富裕而又體弱多病的青年,從小對書畫有特殊的愛好,曾經嘗試過文學創作,沒有成功。他經常出入巴黎的上層社會,頻繁往來於各茶會,舞會,招待會及其它時髦的社交場合,並鍾情於猶太富商的女兒吉爾伯特,但不久就失戀了。此外,他還到過家鄉貢柏萊小住,到過海濱勝地巴培克療養。他結識了另一位少女阿爾伯蒂,發現阿爾伯蒂患同性戀,便決心娶她為妻,以糾正她的變態心理。他把阿爾伯蒂禁閉在自己家中,阿爾伯蒂卻設法逃跑,於是,他多方打聽她,尋找她,後來得知阿爾伯蒂騎馬摔死。在悲痛中他認識到自己的稟賦是寫作,他所經歷的悲歡苦樂正是文學創作的材料,只有文學創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東西找回來。

在小説中,敍述者“我”的生活經歷並不佔全書的主要篇幅。這種回憶表現的東西是"自我",是人的內心世界,是人的精神生活.這種表現大量採用了"自由聯想"方式,一物誘發一物,一環引出一環,形成作品意識聯想自由流暢的態勢,這就是意識流小説的基本特徵.因此,這部小説被成為意識流小説的先驅,並宣告了"意識流小説"文學流派的形成。

作者通過故事套故事,故事與故事交叉重疊的方法,描寫了眾多的人物事件,展示了一幅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法國上流社會的生活圖景。這裏有姿色迷人,談吐高雅而又無聊庸俗的蓋爾芒夫人,有道德墮落,行為仇惡的變性人查琉斯男爵,有縱情聲色的浪蕩公子斯萬等等。此外,小説還描寫了一些於上流社會有關聯的作家,藝術家,他們大都生前落魄失意,而作品卻永世長存。小説還描寫了一些下層的勞動者。《追憶逝水年華》這部長篇鉅著通過上千個人物的活動,冷靜,真實,細緻地再現了法國上流社會的生活習俗,人情世態。因此有些西方評論家把它與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相提並論,稱之為“風流喜劇”。評價:

法國著名傳記文學家兼評論家a·莫羅亞(1885—1967)在1954年巴黎伽

裏瑪出版社出版的《七星叢書》本的《追憶逝水年華》序言中寫道:“一九○○年至一九五○年這五十年中,除了《追憶逝水年華》之外,沒有別的值得永誌不忘的小説鉅著。不僅由於普魯斯特的作品和巴爾扎克的作品一樣篇帙浩繁,因為也有人寫過十五卷甚至二十卷的巨型小説,而且有時也寫得文采動人,然而他們並不給我們發現‘新大陸’或包羅萬象的感覺。這些作家滿足於挖掘早已為人所知的‘礦脈’,而馬塞爾·普魯斯特則發現了新的‘礦藏’。”這也是強調《追憶逝水年華》的藝術優點就在於一個“新”字。然而藝術發展的客觀規律並不在於單純的創新,也不在於為創新而創新,更不在於對於傳統的優秀藝術傳統採取虛無主義的態度,從零開始的創新。創新是藝術的靈魂,然而創新絕不是輕而易舉的,絕不是盲目的幻想。《追憶逝水年華》的創新是在傳統的優秀藝術基礎上的發展。

法國詩人p·瓦萊裏(1871—1945)和著名評論家、教授a·蒂博岱(1874—1936)都在他們的評論中誇獎《追憶逝水年華》的藝術風格繼承了法國文學的優秀傳統。紀德和蒂博岱都提到普魯斯特和十六世紀的偉大散文作家蒙田(1533—1592)在文風的曠達和高雅方面,似乎有一脈相承之妙。還有別的評論家甚至特意提到普魯斯特受法國著名的回憶錄作家聖·西蒙(1675—1755)的影響。

《追憶逝水年華》的作者逐漸構思這部小説大致在十九世紀末年和二十世紀初年。一九○七年他下定決心要創作這部小説,一九八年他開始動筆,到一九二二年他去世前夕,匆匆寫完最後一卷《重現的時光》。普魯斯特創作《追憶逝水年華》的十餘年間,完全禁閉在斗室中,與世隔絕。他全部精力與時間集中在回憶與寫作上,毫不關心世事,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它對法國人民生活的強烈影響,在《追憶逝水年華》中幾乎毫無反映。這部小説中反映的巴黎是十九世紀

八、九十年代的巴黎。十九世紀末葉是法蘭西資本主義逐漸由壟斷資本進入帝國主義的過程。二十世紀初年,法國資本主義已經達到最高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在這時期,法國社會出現了物質生活方面的極大繁榮。1900年巴黎舉辦震動全球的“世界博覽會”,就表現出烜赫一時的繁榮景象。凡此種種,都沒有引起在斗室中埋頭寫作的普魯斯特注意。由此可見,就其所反映的社會生活而言,《追憶逝水年華》是十九世紀末年的小説,是反映臨近巨大的變革與轉折點時刻的法國社會的小説,因此可以説也是一部反映舊時代的小説。《似水年華》是法國傳統小説藝術的最後一顆碩果,最後一朵奇葩,最後一座偉大的里程碑。

參考資料:

1.追憶似水年華(上下 精) 譯林出版社 2014年6月版

2.追尋逝去的時光(第1卷) 周克希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第三篇:追憶似水年華

《追憶似水年華》7卷讀後感全系列

【按語:終於讀完了卷軼浩繁的意識流小説《追憶似水年華》,我從壓抑和囚禁中得釋放了,感謝上主。讀卷1《在斯萬家那邊》、卷2《在少女花影下》和卷3《蓋爾芒特家那邊》時,我是懷着細膩的心靈在探索着普魯斯特的世界,並不斷地加深着對普魯斯特的深邃和優雅的驚歎和喜愛。但卷4《索多瑪與蛾摩拉》、卷5《女囚》、卷6《女逃亡者》帶給我的卻是不斷增長的失望、沮喪和憤怒;卷7《重現的時光》在下半部突然轉入純理論的分析(討論時間與存在本身,藝術與生活),部分地領我回到一絲光亮之中,但終究無法讓我的心靈再度觸摸到普魯斯特的世界。這有兩個原因:首先是技術的,《追憶似水年華》是如此漫長,讀到後來我喪失了把握力,純粹是為了終結之而讀下去的,我不再能將自己代入普魯斯特的心靈去感受他的世界。其二,對幼年的普魯斯特的良善敏感的心靈、優渥的環境、卓異的才華和洞察力、深情的家庭之愛,我能喜悦地追隨和傾慕;但當普魯斯特長大成人之後,他卻因為缺乏意志(一種近乎先天的疾病)以及暗中的性慾倒錯(作品中總是別的人性慾倒錯),所提供的卻是一個寄生蟲式的,卻為無孔不入的同性戀行為環繞的世界,我既不欣賞也不理解。他或許深刻地展現了人的複雜和多面,但那絕不是我所能接受的真正存在,雖然或許因為我缺乏理解而沒有資格這麼説。另外,完整閲讀《追憶似水年華》是很艱難的。除了卷軼浩繁之外,很多時候的討論和描述是較為艱深的。江緒林 2014年11月4日星期一】

卷1《在斯萬家那邊》:它主要在於一種純淨的、色彩斑斕、晶瑩剔透的視角的童年回憶,雖然回憶的東西或許不乏散漫,卻讓童年像一個柔柔的夢一樣浮現在眼前,細膩、柔美。proust有能力在冷靜地記錄人的惡(如弗朗索瓦絲對女工的殘忍)的時候也不義憤填膺,而只是帶着一份淡淡的憂傷把這塊破布鑲嵌進別的更優雅的圖景之中;最讓人感覺proust天才,並覺得自己粗俗的是他那份神一樣的細膩,在回憶的筆觸中,proust像伊甸園裏的亞當一樣,能按照名字認識森林裏每一朵花、每一株草、每一顆樹、每一個形狀、每一個顏色,每一種香味,每一個色調:它們都像一個個音符一樣那麼自然地湧現,且各清晰地綻放自己。不喜歡“斯萬之戀”,那種愛是一種我無法欣賞的疾病。2014.9.6

卷2《在少女花影下》:開始看的是徐和瑾譯本,後部分看的是周克希譯本。情節大概很簡單,前半部分是圍繞着swann夫人的交往,後半部分是在巴爾貝克海邊度假,但筆觸所至之處,細膩、廣博、深刻而又自然~我總在想,讀完了《追尋逝去的時光》,我也算是理解和在靈魂中參與了優雅而美好的人生——它足以使得我心滿意足地放棄自己的被粗暴的權力、粗魯的物慾和不夠細膩豐富的教養所摧殘的現實生活,坦然離去~因為我也理解地追憶了似水年華。不過,要閲讀這本書,文學、戲劇、藝術和哲學思想方面的相當修養或許是一個前提條件。2014.9.15

卷3 《蓋爾芒特家那邊》:或許普魯斯特是迄今最偉大最深邃的人物。在所謂意識流中,普魯斯特的目光如流水般看着世界,感受着世界,理解着並沖刷着世界,將其中美好優雅之物沉澱出來;然而,這目光不僅僅是普魯斯特的,它竟然也常常融合在神的目光中,那麼高遠、那麼深邃遼闊:文學、音樂、藝術、哲學和觀念、建築、風尚、典故、貴族傳統與紋章學,一切的領域中,這目光遊弋其中,分辨善惡,如神一般行事,沒有一點費力使勁的影子,把追隨者的目光引入無盡的海洋和天空中,讓人渴慕,催人明悟。

《追憶似水年華》顛覆了我的觀念:普魯斯特將貴族和上流社會優雅的一面如此精緻地浮現在我面前,而在我原來的想象中,貴族社會早就隨法國大革命席捲而去了,然而,普魯斯特的追憶卻讓我明白,至少在一戰前,一個精緻的、有品位的貴族社會和貴族品質仍然是存在的,並且與上層bourgeoisie融合着並汲取着後者的力量:那裏優裕是設定的,個體在深沉的愛的眷護下成長,擁有精緻而美好的教育、渴慕智力和品味,致力於藝術或科學或文學,追隨着一切美好動人之物。

閲讀《追憶似水年華》促成了我對盧梭的惡感的形成,雖然以前讀《懺悔錄》的時候還是深深震撼於

盧梭那種“intus et in cute (深入肺腑和深入肌膚)”的徹底坦白;但與普魯斯特相較之下,盧梭那種卑微的賤民性格卻展現無餘:《懺悔錄》卷6中盧梭對在看病的路上與拉爾納熱夫人的肉慾偷情的追憶顯得尤其卑賤:如果那種飢餓者之飢不擇食的舉止讓人有所不屑的話,那麼盧梭卻不停地以愛和美好來聖化或掩蓋之的做法則讓人頗感盧梭終身未曾真正理解何謂貴族的優雅。這裏不是説普魯斯特是道德上無玷的或神聖的,普魯斯特沒有什麼宗教感,常常有自卑和過分敏感之處,他在巴黎還涉足過色情場所;在《追憶似水年華》中普魯斯特區分了在海邊初見albertine時那美麗的海濱少女倩影在他心中的柔美印象和隨後在巴黎重逢時兩人帶有情慾色彩的接觸和交往。普魯斯特對此和類似事情的追憶是坦然而恬靜的,他既沒有譴責也沒有辯護,而是將這些東西安置在人生的萬花筒中更美好的東西之側:少年在花園裏整日的閲讀、親人之間真實的眷戀和守護、對優雅之物的苛刻的鑑賞能力,…而就是後者這些更珍貴之物,普魯斯特也沒有加以神聖化,而只是讓它像碎片一樣不經意中流淌出來,又流逝而去,因其脆弱而更動人。雖然頗有時空錯位之感,我卻感覺,盧梭帶來的是苦澀的普世正義的尖叫,而普魯斯特所饋贈於我的,則是真正貴族的安靜的大海深沉。 2014.9.27

卷4《索多瑪與蛾摩拉》:終於忍受着無聊和厭倦讀完了《追憶似水年華卷4:所多瑪與蛾摩拉》:讀到卷4時,我已經筋疲力盡了,而普魯斯特那種深邃寬廣的文風也相當熟悉了,竟然成了一種惹人厭煩的、女人氣的半死不活的炫耀式寫作。況且卷4只能讀譯林出版社的多人譯本【許鈞楊松河譯】,翻譯質量感覺一般,也缺乏註解,譯法與前面幾部有不統一的地方。

優雅細膩如昔,然而,惡卻悄悄地隱伏潛入並玷污了高貴。本卷書名《所多瑪與蛾摩拉》是有所預指的:在《舊約創世紀》中,所多瑪和蛾摩拉是兩個因罪惡滔天(尤其是同性戀淫亂)而被上帝降天火毀滅的城市,而《所多瑪與蛾摩拉》中最主要的旋律就是同性戀。多人譯本譯作《索多姆和戈摩爾》,完全沒有借鑑漢語中業已形成的《聖經》神學和基督教傳統,可謂失敗。

這一卷中的主要人物是charlus侯爵、marcel(作者自己)和女友albertine,場景涉及巴黎的晚宴和巴爾貝克度假,多涉社交場合,情節簡單。前卷中極聰明、才華橫溢、在貴族上流社會享有極高社會位置的charlus侯爵在本卷中成了一個成天尋找男色的同性戀者;而marcel懷疑、嫉妒和防範女友albertine有同性戀行為時卻仍不可救藥地迷戀於albertine。普魯斯特筆下一方面將同性戀指控為道德墮落,“他們也清楚,他們的那種慾望是在可恥,會受到懲罰,因此不可告人,然而正是這一矛盾給人創造了最為甜蜜的生活樂趣;他們不得不背棄自己的上帝。…如果連同性戀也是正常的事,那麼世間也就不存在不正常的東西了,無異於基督降生之前,絕不存在反基督徒。”【15-17】但另一方面卻承認其出自生理原因,“他們所稱其為?愛?的玩意兒並非產生於他們認定的美的理想,而是禍出於一種不治之症。”【17】普魯斯特更通過讓同性戀成為本卷籠罩性的主題而實際上默許和縱容了這一行為。

然而,如果説同性戀行為本身不是罪惡的話,那麼《所多瑪與蛾摩拉》中的這些角色卻實實在在地捲入了罪惡。雖然charlus男爵對英俊的提琴手morel不無智識上的和事業上的提攜,但charlus男爵將自己的財富、權勢和傑出的才華完全耗費在去勾引和控制看中的男色、滿足自己的同性性慾上時,仍然是邪惡的。甚至在某個場合,驚愕地發現上卷中最有光芒的guermantes親王也捲入了與morel的淫亂。本卷中,回憶者marcel也不是無辜的:前面幾卷中幼年時那份讓人喜愛的天真和親情,那份絕頂聰明,那份細膩優雅,在本卷中開始沉落,他沒有成長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人,倒是成了一個有氣沒力的娘娘腔,一個最精緻的寄生蟲:有着龐大家產的他花錢如流水,滿足着albertine的慾望,忐忑不安地守在albertine身邊,同時迷戀於最美好的自然時光,沉湎於最高級的社交品味。《所多瑪與蛾摩拉》的世界是壓抑的、是迷失的:那一個原本最美好的世界開始停滯;最深邃的靈魂不再創造、維繫和守護着世界,卻反而成了試圖吸盡一切精髓的吸血鬼,一切都開始迷失了,開始坍塌了。 2014.10.7

卷5《女囚》:終於讀完了。或許凡特伊的樂章是如此激動人心,“從他的音樂所散發的天竺葵芳香中,我們應該尋找的不是物質上的解釋,而是更深層次的對應物”【389】;而普魯斯特對於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爾斯泰的文學的品析非常精深;社交生活照樣閃耀。但對此我已經充耳不聞,只記得普魯斯特這個缺乏意

志力的娘娘腔一描述愛情的時候就是讓人噁心:第一卷中的斯萬之愛是如此,這裏馬塞爾對阿爾貝蒂娜的感情也是如此,都是極端變態的,與其説在深陷愛河,不若説主角是在給自己身上的一個膿皰在瘙癢。真慶幸讀完了。大致上就是富裕的馬塞爾雖然不愛阿爾貝蒂娜(一個同性戀者),但仍然及其迷戀或依戀她,把她實際上囚禁在自己在巴黎的家中,然後窺探她,監視她。2014.10.20

卷6《女逃亡者》:終於看完了。albertine逃離了marcel家裏,然而兩人互相賭氣不讓步,結果albertine騎馬撞死了,marcel這時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愛着或迷戀着albertine,然後就是無窮無盡的追憶和悔恨;然後又去各方調查albertine是否純潔和背叛,確證了albertine是個放蕩的同性戀者;然後慢慢地冷淡下來;再然後在威尼斯收到電報説albertine沒死盼望着跟marcel結婚(誤會導致的假電報),marcel已經理都不理了。然後好友聖盧跟前女友gilbert結婚了,聖盧卻又發展出同性戀。關鍵是,這一切不是活躍地劇情地出現的,而是毫無意志力的marcel病怏怏地記述的,我煩死的心都有了。2014.10.27

卷7《重現的時光》:馬塞爾在貢佈雷短期逗留,與希爾伯特和聖盧等見面,聖盧在搞複雜的多重異性戀掩蓋下的同性戀,妻子希爾伯特很痛苦;一戰打起來了,馬塞爾卻住進了療養院,整個的文風就像療養院一樣與戰爭沒關係,病怏怏的記述:戰爭對各種人的影響;夏呂斯侯爵的同性戀發展為被虐待狂。聖盧在戰場上戰死。馬塞爾憂慮自己沒有文學才華。

整個前半部非常一如既往地無聊(瀰漫着無孔不入的同性戀行為和思考,這也算是普魯斯特的性慾倒錯的文學映射),直到馬塞爾去蓋爾芒特親王夫人蔘加宴會時:馬塞爾腳踏在不平的石板上時,居然出現了幸福感,猶如小時候在貢佈雷吃一種瑪德萊娜點心時的感覺,“我沮喪的心情闔然而逝,在那種至福的感覺前煙消雲散。”【171】這裏馬塞爾開始轉入較為形而上學的思考,尤其涉及到對文學藝術和自己的創作動機的思考。

馬歇爾試圖抓住或弄清為何會有這種偶或的至福感,他説,“這種…充斥天堂的更純淨的空氣只有在已曾經呼吸過的情況下才可能給予那種深刻的更新感,因為,真正的天堂是我們失去了的天堂。”【175】然而細究下去,至福源自“超乎時間之外的東西,一個只有藉助於現在和過去的那些相同處之一到達它能夠生存的唯一疆域,享有那些事物的精華後才顯現的生命,也即在與時間無關的時候才顯現的生命。”【175】這樣就能達到一個純淨的時光,“逃脱了時間制約的存在片段。”【179】

這裏普魯斯特好像持有了一種柏拉圖式的理念論了,但其實未必全然如此,因為這種對存在的把握恰好是在物質的印象中得以把握的,而非單純的思辨中,由此普魯斯特以為文學是至上的。而藝術創作並不是自由創作,而是本質的自然顯露——偉大的作家是真理的僕人。他還反對了所謂的(政治或社會主題)的文學現實主義。“真正的藝術…其偉大便在於重新找到、重新把握現實,在於使我們認識這個離我們的所見所謂遠遠的現實…真正的生活,最終得以揭露和見天日的生活,從而是唯一真正經歷的生活,這就是文學。”【197】因此普魯斯特説,生活是為藝術的種子,是為藝術而準備的。“幸福,它幾乎只有一個用途,使不幸變得可能。我們應當在幸福中鑄就十分甜美、十分有力的信賴和眷戀關係,以便使這種關係的中斷足以導致被稱作不幸的那麼珍貴的痛苦。如果你不曾有過幸福,哪怕是憧憬中的幸福,那麼,不幸便談不上殘酷,從而也結不出果實。”【208】

雖然真正的存在是在時間之外的,我們卻是處在時間之中,即在年華似水之中。以前普魯斯特記載了其外婆走向疾病死亡的可怕,這裏普魯斯特再度描述了歲月在那些社交朋友們身上的痕跡。而普魯斯特則突然對死亡感到恐懼:他要在死亡來臨之前,將自己的書寫下來,那是他生命的礦脈和結晶,也將延續自己的生命——雖非永恆地。普魯斯特似乎對自己的書很自負,“我覺得有可能闡明它(生活),闡明這種我們在黑暗中看到的、不斷遭到扭曲的生活,還它真實的本來面目。”【325】而讀者在閲讀的時候不過是在閲讀自我。但考慮到普魯斯特的疾病、性慾倒錯和缺乏意志,很難説他描述的那蔓藤一樣的生活能是至高藝術的前奏,也很難説他還原的的生活是我們盼望的生活真實,雖然其複雜性是極其深邃的。差不多最後的位置,普魯斯特引用了雨果的話來隱喻藝術:“青草應該生長,孩子們必須死去。”【330】2014.11.4

第四篇:追憶似水年華賞析

《追憶似水年華》賞析論

我覺得對《追憶似水年華》的賞析不只是對於一部作品的閲讀或者是學習,更多的是對生活 對人生的深思。已經很久沒有這樣學習文學的精神了。很多時候我都是一個人在沉思,想想過去,想想未來。我發現我離不開朋友離不開親人。雖然我也知道每個人都要學會獨自成長,可我總覺得跨不出那一步。《追憶似水年華》課程的學習,老師更多的是引導對生活的領悟,對人對事的一定的見解。讓我們知道精神的境界不是在表面,更多的要知道品味其中由記憶賞析的酸甜苦辣。

我覺得自己有時候是過於感性。也許一個固執者的心聲就只有他自己能傾聽,我只是固守堅持,等待幸福。我想普魯斯特也是這樣吧。寂寞的看眼前那些行色匆匆,從生命底線冒出,又從生命底線湮滅的人。很多時間我都在思考着自己的人生,我想要的是什麼,我的目標是什麼。上大學來一直在漸漸迷失自己,我不想這樣下去。就像老師所説,要對自己的人生有一個主導的權利和意念。

我們可以多回顧過去,看看自己走過的路,看看自己一直以來成長的腳印,我們得到了什麼,又學會了什麼。我覺得每個人的記憶應該都是美好的,不管是以前的艱辛、失敗還是成功。至少你應該為你擁有的記憶而感到幸福。人 因有了時間的概念才擁有記憶,所以在對逝去的年華的回憶時,我們會被無緣無故的套上時間的枷鎖。當我們回憶過去的某些人、某些事時,我們都會意識的覺得那時候的自己是什麼狀態。甚至想想那個時候的自己是多可愛。雖然往事常常被我們遺忘,記憶往往被我們刪去,但我相信時間是不會消失的。儘管我有點相信時間的空間存在説法,但我對它始終滿腹懷疑。我非常崇拜普魯斯特的一些觀點,就如他所説:“每個人畢生都在與時間抗爭。我們本想執着地眷戀一個愛人、一位朋友、一些信念;遺忘卻從冥冥之中慢慢升起,湮沒我們種種美好的記憶,但我們的自我畢竟不會完全消失;時間看起來好像完全消失了,其實也並非如此,因為它在同我們自身融為一體。”

老師你説要記得回想以前的事,以前的夢。我很想努力回想以前的很多事,回想着那逝去的一個個夢,尋找那許許多多歡樂與悲傷時,才發現自己許許多多的另一方面。就像在觀看一部電影,一部關於自己一點一滴成長的電影。它似乎沒有結局,自己也永遠看不到結局。我始終認為上帝賦予每個人平等的是他所能擁有的記憶。每個人可以記載着自己走過的路。

普魯斯特説過:“我們生命的每一時刻一經過去,立即寄寓在某件物質對象之中,就像民間傳説的靈魂託生那樣,生命的每一刻都囿於某一物質對象,只要這一對象沒被我們發現,它就會永遠寄寓其中。我們是通過這個對象來認識生命的那一時刻的,它也只有等到我們把它從中召喚出來之時,方能從這個物質對象中脱穎而出。而它囿於其間的對象——或者不如説感覺,因為對象是通過感覺與我們相互關聯的,我們很可能無從與之相遇,因此,我們一生中有許多時間,很可能就此永遠不復再現。”

等我想仔細回想那些匆匆流逝在我生命的時光時。才發現許許多多的記憶就像普魯斯特所説的一樣難以找尋。而腦海裏總是留有那段消失的時光的意識,對於那些記憶,還有我曾經的夢想,總期待它再次浮現,讓我不要再迷茫。然而當我的生命車輪轉到今天這個舞台的時候,當我看到某些似曾熟悉的事物的時候,當我一次次不經意間被記憶韁繩拴住的時候。會感覺到很多被抹去的模糊的記憶或者説已被消融的過去時間又重回到了身邊。儘管對於記憶中每一個概念都是那麼模糊,但絲毫沒有猶豫想要捨棄。很多天生具有的本質的東西是不會輕易褪色掉的。

《追憶似水年華》賞析課程,不是説我對這部作品有了多深的瞭解,有了多深的領悟。最重要的是,老師你的很多言語讓我知道了很多,像文學的意旨、我們該有的精神生活和目標,還有對追逐夢想和愛情的勇氣。雖然某些事在我心底還是有抹不去的印記,那段消極的日子,在您的課程學習中 我已慢慢釋懷了。我覺得 有什麼是永垂不朽的呢,即便是永存着的記憶,即便是某些事物的消逝。我想説有什麼大不了,生活依舊陽光燦爛,我的青春依然婀娜,我的夢想 一直在!!

第五篇:追憶似水年華

追憶似水年華

經管系 孔令超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來不及道別/只剩下麻木的我沒有了當年的熱血/看那漫天飄零的花朵/在那美麗的時刻凋謝

——題記 秋水無痕,聆聽落葉的傾訴;紅塵往事,呢喃起漣漪無數;星空無語,守望燦爛的孤獨;人約黃昏,翩翩不再少年路。驀然一回首,流年已成過眼雲煙,思念的情愫也幻化成了那沒有定格的文字。荏苒時光,那段段似水華年也許被我們暫時遺忘,擱置在旁。待我們重新甦醒後,將那段還未塵封的記憶,還原紙上,芳留人間。

“無論是花叢,還是蒺藜,過去了的,總會讓人產生莫名的相思”,和汪國真一樣,我也是個容易懷舊的人。喜歡追憶那似水年華,喜歡一個人呆呆地望着窗外,思緒翩然,浮想聯翩。不覺自己的思緒被帶到某年某月某日的某個地方,去盡情懷想那一段段崢嶸歲月。想起了她的一顰一語一肌一容,依然會痴痴地傻笑;想到兄弟們一起開懷地笑,依然那麼温馨温暖;想到自己年少多少英雄夢,依然感歎少年輕狂;想起大家共同走過的青春奮鬥史,內心依然澎湃不已??

那年冬天,我們的時間以分秒為單位,睡眠縮在短短的六個小時。今年冬天,我們的時間以天為單位,有大把的時間在睡覺;那年冬天,我們為一道五分的選擇心慌,為一片背誦忐忑。今年冬天,我們為掛科擔憂,為早起跑操抱怨;那年冬天,我們痛並快樂着,即使終日忙碌也很快樂。今年冬天,就算悠閒自在,也沒有太多的快活;那年冬天,我們很簡單,可以肆無忌憚地笑。今年冬天,我們築一道心牆,把自己保護起來;那年冬天,我們無比憧憬大學。今年冬天,我們無比懷念那年??

時光依舊,流年繼續,只是我們不再相信童話,只是我們內心更加温厚。時間縱使湮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煙城,卻無法將這些酸酸甜甜的記憶抹去絲毫。這就如同南大宿舍發現的那封七年前的情書,歲月雖然將信紙泛黃,但是使那情更真更醇。我們依然懷念曾經的青葱時代,依然嚮往“那人、那事、那情,今猶在”的羅曼蒂克。

追憶似水年華,我們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