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論語高中讀後感作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05K

論語高中讀後感作文

做到知學、樂學、懂學,在今後的學習的道路上會輕鬆很多。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關於論語高中讀後感作文,方便大家學習

論語高中讀後感作文1

習論語之意懂學習之道——《論語》心得

一身布衣,成就人生傳奇;儒家經典,芳名流傳百年。這位歷來被人們所追奉的聖人正是孔子,對於孔子本人我想他在我的心目中就是一座高大的山峯,其境界也是我們這些後世之人遠不能及的,一提到孔子就會想到《論語》。

《論語》這本書真的讓我受益匪淺,我本以為《論語》裏的話是晦澀難懂,認為自己可能不會把它讀完,可當我讀到一半的時候發現它並不像我想的那樣,最讓我有感觸的是《論語》中談論學習的部分,從自身而言我覺得我並不是一個很會學習的人,所以我花了比都其他篇目要多的時間來看這些言論。

【知學】

季氏篇中有這樣一句話,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這句話的意思是:生下來就知道學的,是上等;學習了才知道的,是次一等;遇見疑難才知道去學習的,是再次一等;遇到困難而不去學習的,就是最下等的。所以在學習的時候要主動的去學習,要主觀的去接受學習這件事而不是一開始就是排斥等到迫在眉睫的時候在學就真的很晚了,要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告訴自己自己是願意去學習的。

【樂學】

雍也篇中講到,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樂之者,有所得而樂之也。要做一個樂之者,學習只停留在指導學習還遠遠不夠,要把學習當作一種樂趣,只有喜歡一件事才能夠做好一件事情,每個人只有喜歡學習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做到既能夠學習到知識,又能保持自己一個愉悦的狀態。

【懂學】

知道學習又喜歡學習還要懂得如何學習,為政篇中談到:“由!晦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做到誠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要懂得把自己的問題暴露出來才能解決問題,如果一個人連承認不足的勇氣都沒有,那麼就很做到提高自己。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也。”我本在學習新知的同時也不要忘記去複習學過的知識,在所學的基礎上加以複習等到有新的發現,就能很快地提高自己。

最重要的一條也是我們往往做不到的一條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往往只接受老師對我們講述不加以去思考,沒有進行自己的知識的內化這是遠遠不夠的,亞里士多德説:“人和動物有許多相同的特徵,但最明顯的不同是人會思考。”英國經驗主義大師培根在其隨筆中寫道:“青年人思想活躍,富有創造力和想象力,有時靈感接連如有神助。”這些話語都表達了思考的重要性,“思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如果一個人失去了思考的能力,那將是件多麼可怕的事情。我本就是要在不斷的思考中補全自己的思維漏洞,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讀《論語》對於我在學習上有很多啟迪,做到知學、樂學、懂學,在今後的學習的道路上會輕鬆很多,不僅會使自己的學習成績提高也會使自己的思維變得更加完善,《論語》不僅是儒家的經典著作更是一本使人聰明的智慧之書。

論語高中讀後感作文2

古人有云:“半部《論語》打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不可不説,《論語》是一部凝聚着先賢智慧的經典。這個假期,我誦讀了其中的十餘篇。接下來,我摘取《子路篇》中的幾個片段來淺談我的感想與發現。

《論語·子路篇》第三部分主要內容是子路認為孔子重視名分有些迂腐,於是孔子向他闡述“正名”的重要性:“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民無所措手足。”圖片

孔子一番推理式的教誨,雖然稱不上文采斐然,但卻環環緊扣,觀點鮮明,估計子路聽後也大有收穫吧。這不禁讓我想起歐洲的一首小詩:

少了一個鐵釘, 丟了一隻馬掌;

丟了一隻馬掌, 折了一匹戰馬;

折了一匹戰馬, 敗了一場戰役;

敗了一場戰役,失了一個國家。

這與孔子的理論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讓我感受到“細節決定成敗”,故“一步,一步,步步謹慎:一念,一念,念念留心。”

《子路篇》第四部分講樊遲為了更好地治理國家想學習農事而孔子表示反對。樊遲出門後,孔子感歎道:“小人哉,樊須也!”樊遲的初衷是好的,而孔子卻稱他為“小人”,可見“小人”的含義不全是“道德敗壞的人”,還有“不懂‘道’的凡夫俗子”這一類的意思。誠如是,則許多語句的意義都可以重新進行解讀(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句,應該是不懂“道”,不豁達的人,才會經常憂愁)。

這種觀點在同篇第二十部分也可得到支持:文中,孔子説:“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從古至今,“言必信,行必果”被許多人奉為信條,應該是良好的品質,而孔子卻説這種人是“小人”,大概也是説他們沒有達到真正的“道”的境界吧。

誦讀《論語·子路篇》,不僅讓我汲取到了古人的智慧,還令我獲得了新知,我大概也算得上是“受益匪淺”了吧。

論語高中讀後感作文3

隨着中國近代社會的到來,各種西方學説陸續傳入中國,形成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強烈衝擊,甚至連長期在中國思想界佔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倖免。在學習了半個學期的《中華元典導讀》課和閲讀了《論語》這部書後,我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儒學的根,即孔子的《論語》説起。《論語》大概包括的以下幾種思想,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別加以介紹。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着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論語高中讀後感作文4

今天,我讀了《論語》的鄉黨篇十。其中有一則很吸引我,令我讀了許多遍。

"執圭,鞠躬如此,如不勝,上如輯,下如授。勃勃戰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覿,愉愉如也。"這一則很令人難以想它的含義。我先看要點,把不懂的字給弄懂,如:圭,從課下注釋,我瞭解到這個字唸的和歸一樣的讀音。意思是:一種上圓下方的長條形玉器。舉行朝娉,祭祀,喪葬等禮儀大典時,帝王,諸侯,大夫手裏都要拿着這種玉器,以不同的地位身份,所拿得圭也各有不同。這裏只大夫出使到別的諸侯國去,手裏拿着代表本國君主的圭,作為信物。就這樣我一個字一個字的理解和翻譯。譯出了這個句子大概的意思,雖不完全和課下譯文一樣,但也不離十了。課下參考譯文很難有太多的詳細分析。

譯文是這樣的:孔子出使到別的諸侯國去,舉着圭,低頭躬身非常恭敬,好像舉不動的樣子,向上舉好像作輯,放下來好像遞東西給別人。臉色莊重而昂奮,好像戰戰兢兢;步子邁的又小又快,好像沿着一條直線往前走。在獻禮的儀式上,顯出和顏悦色。以個人身份私下見面時,滿臉笑容。看着澤文,我更進一步瞭解了孔子。

我的感悟是:以上這五章,集中記恭敬而有儀載了孔子在朝,在鄉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給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孔子在不同的場合,對待不同的人,往往容貌、神態、言行、都不同。他在家鄉時,給人的印象是謙遜、和善、的老實人,而他在朝廷,則態度恭敬而有威儀,不俾不亢,敢於講話。他在國君面前温和恭順,侷促不安,莊重嚴肅又誠惶誠恐。所有這些,為人們深入研究孔子,提供了具體的資料。

論語高中讀後感作文5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根據他的言行記錄下來的一本書。其中的內容十分廣泛,論述了四種主要的思想,即仁,禮,義,孝。這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重大作用。我將整本書讀完,感受最深的就是孔子先生的仁的思想。

仁,厚道,仁慈;如大地,澤養萬物,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中主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意為要求人人能推己及人,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能多為別人着想,尊重別人的想法和行為。

將主題為仁的句子重温了幾遍,我聯想到當今社會各種關於網絡暴力的醜聞層出不窮的現象。現在是一個互聯網的時代,微信、微博都是熱門的交友,交流平台,在上面出現的東西褒貶不一致。網絡給我們帶來好處的同時,背後也隱藏着巨大的隱患——網絡暴力。許多網民在沒有看到真實的情況下,根據自己的想法,以及從眾的意識,常常會跟風去指責不明真相事件中的主人公,各種惡毒語言的疊加,造成對當事人的精神傷害,或者更加嚴重,由此形成了網絡暴力。人肉搜索的興起,私人信息被曝,網民跟風炒作,擴大事情影響,引發網絡暴力,言論的惡毒讓人感歎世風日下,這都給當事人造成嚴重的身心傷害。

孔子先生説“為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一個理智而高尚的人,能喜歡值得喜歡的人,能厭惡讓人厭惡的人,真正具有仁德心態的人可以以純淨平和的心態,客觀分析沒見事情,看待每個人。網絡,是一個真假難以辨識的地方,再加上人云亦云的力量,會給和諧的社會帶來無法想象的影響。所以當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不要用絕對的觀點,披着道德的外衣,做着違反道德的事,而是以一種“仁”的思想去對待,仔細的考究事情帶給我們的反思,這樣做可以為廣大網民提供一個純淨的網絡世界,真正的實現網絡的價值,減少來自網絡的危害。這也正反應了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

對孔子是持反對意見的,對於孔子先生提出的言論不能苟同。比如:主張“教育與勞動生產結合”,而孔子主張“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雖説是反對孔子,但也只是談談自己的觀點,沒有做出過激的行為。他以辯證的思想對待孔子留給世人的東西,這個就是仁的體現:嚴肅認真的去批判一個人,他的觀點是客觀而一針見血。

看完論語之後,我也覺得孔子有些言論用現代人的眼光看是不能苟同的,但是它對我們這個國家從過去到現在的影響是不可忽略的,無論是哪一方面。撇去過去文人志士對論語的各種看法,是“獨尊儒術”也好,是過去的反孔潮流也罷,現在的我們是需要帶着一種辯證的態度來看這本書,不要盲目的去崇拜或者是牴觸。有意義的部分我們要保留,好好學習,繼承它的精神;有缺陷的部分不要以絕對的心態來否決,我們應該勇於探索,對自己的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進行反思,所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不也是待人接物的一種仁嗎?

以仁待人,用理智的心態,客觀的事實來面對生活中的風風雨雨;用仁的思想,共同營造美麗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