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論語高中讀後感2020好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06K

論語高中讀後感2020好文

人生,就要有積極的心態,明確的目標,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功!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關於論語高中讀後感2020好文,方便大家學習

論語高中讀後感2020好文1

《論語》是一部舉世聞名的國學經典,許多人崇尚它“和為貴”的處世哲學,而我,則更迷戀它對理想的追隨。

確實,整部《論語》都隱約的從禮儀、為政、學習等方面體現着對理想的追求。在《論語》裏,有一大段還特別描述了它。子路、曾皙、冉求、公西華和老師——孔子在談理想。子路搶先一步,急忙道出了自己的理想:給我一個很大的國家,但兵荒馬亂、禮樂崩壞,我用三五年的時間,就能把敵人趕走,而且人人都舉止高尚,成為一個禮儀之邦。冉求在老師叫他之後慢慢地説道:給我三五十里地,那裏也有戰爭,給我三年時間,我就能把國家重歸和平,但我可不敢把它在這麼短的時間裏變成禮儀之邦。他們的態度可謂一個比一個謙遜,到了公西華,他説他只想做一個幫助實行禮儀的道士。最後,孔子叫到了一直在專心彈琴的曾皙,只聽琴聲漸輕,“當”一聲,樂曲結束,曾皙坐了起來,説道:在萬物復甦的春季,我帶上朋友、妻子還有一羣孩子,到剛開凍的河裏去洗澡,然後去唱歌跳舞,之後,就唱着歌回家。這時,一直不發話的老師説:“我同意曾皙的觀點。”老師私下裏又對曾皙説:“他們三個人的理想太不切實際:子路如此性急,肯定治理不好一個禮儀之邦;冉求雖説是三五十里地,但也是一個國家,有人民羣眾,有政府;公西華只是想做一個道士,但禮儀的事太大太重要了,非君子不能做呀。而曾皙的理想,不宏大但最接近人生的起點,最重要的是,他傾聽了自己內心的聲音。

是啊,我記得蘋果之父——喬布斯説過: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追隨人的內心心靈和直覺的勇氣,因為心靈會告訴你你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而現在,許多人很忙碌,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們都在為別人而活。現在還有多少人在仰望星空?有多少人感受着四季的更替?有多少人會去傾聽花開的聲音?所以,我們不應該只活在鋼筋水泥的森林裏,不應該只有一顆冰冷的心。那麼,就多去看看大自然吧,這時,你會全身上下都充滿了能量。傾聽自己心靈的聲音,你會很快樂。所以,就請你停下疾行的腳步,等一等落在後面的那份純真、那份快樂,去尋找真正的理想吧!

論語高中讀後感2020好文2

讀聖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沉澱在一本散發着油墨書香的《論語》之中,任憑他在歲月的風箱裏被剝落的斑駁朱漆,任憑他在時間的長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這其中的靈魂所包含的所有美麗文化都以他安詳的姿態靜靜的躺在那泛黃的紙張上。像陽光,播撒我心中知識的種子;像雨露,滋潤我向善的靈魂。

讀《論語》,本只是為了完成老師看好書,寫讀後感的任務,可看着看着竟在書中發現了一個個靈魂,一個個穿梭於“仁”、“學”、“君子”與“小人”之間的靈魂。我還看見了一個“君子坦蕩蕩”的孔子,一個“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的孔子,一個“剛、毅、木、訥”的孔子,一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孔子,一個“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個……

孔子是很講究學的,在他的《論語》中就有學而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學”與“思”之間的相輔相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學習態度才會進步;“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告訴我們其實學習也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告訴我們要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地治學:“温故而知新”告訴我們學了就要重新再複習一遍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同樣的,孔子也是個孝子,大愛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對人民的博愛,還有對長輩們的孝愛。可是如今的人們漸漸地對孝這個字的認識越來越淡薄,原本閃光的字眼逐漸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這樣墜入了一個他們自認為的美麗卻又失重的世界。孔子説:“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句話完全顛覆了平日裏人們眼中的孝子形象。也許你以為孝就是聽父母的話,幫父母幹活,有好吃的就給他吃,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質上的豐富;是對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為了他們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損害道德的事情;是愛自己,而不是不顧自己的安危讓父母擔心、憂慮。

在《論語》中有一句話令我深思熟慮:“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就是我們班這個小小的集體也會有“姚明”“王羲之”“達芬奇”“宋祖英”“華倫庚”“冰心”等。有的人學習不好,可是籃球卻是動若脱兔;有的人體育不好,可是書法卻是龍飛鳳舞;有的人書法不好,可是繪畫卻是栩栩如生;有的人繪畫不好,可是唱歌卻是娓娓動聽;有的人唱歌是五音不全,卻是滿腦子的數學;還有的人對數字一點兒也不感興趣,倒是寫起作文來便妙筆生花了……都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話不假啊。每個人的優點都值得我們去學習,每一個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夠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教導我們,使我們更上一層樓。我們要多向我們身邊的所謂平凡人學習他們好的一面,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樹叢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邊許多的植物滋養下茁壯成長,並且長成一棵堅韌不拔的大樹。樹之所以高大,因為有了嫩苗;山之所以偉岸,因為有了石子;海之所以壯闊,因為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閃光,因為有了那些所謂的平凡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是中華文明的匯聚,是一位諄諄教導的老師教會了我們為人處事的道理,更是引領我麼向上的階梯。

薄書一本,細讀一遍,終生無悔。

論語高中讀後感2020好文3

我讀論語的時間不長,也沒有通篇詳細的讀,但是卻在字裏行間已經被孔子深深的感動,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儘管有這樣那樣的看法,但是請想一想:縱觀世界歷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這樣兩千多年還被後人這樣敬仰和傳誦?孔子一生甚至都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着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這部論語就能讓我們如此受用終生。

漢初,大儒叔孫通向劉邦説“夫儒者,難於變革,可與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為兩千多年來各朝代長治久安的“守成”之學。建國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歲月,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優秀傳統文化,應該是“守成期”,順理成章的天命。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儒家文化中藴含的對現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僅是為某個階級服務的政治哲學,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學,儒學在歷史發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運懸於一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為這其中藴藏着巨大的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理之上,鮮活在平常日用之間,本於生命,積極進取,追求成功的永恆精神。

人生,就要有積極的心態,明確的目標,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功,這是天地自然社會賦予人類亙古不變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終極目標,整體主題。

而這些,卻是孔子給我們的啟示。

我們有責任將這種精神弘揚光大,昭示世人!

論語高中讀後感2020好文4

孔子有一句關於收學費的話:“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悔也。”意思是説,只要你給我拿一些肉乾來作為拜師的禮物,我一定教誨你,可見孔子心胸之寬眼界之廣。“有教無類”,我不論你是什麼民族,什麼身份,只要你有好學之心,我一定教誨你。真的這樣嗎?

孔子有一句關於舉一反三的話:“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地步,不去啟發他;不到他心裏明白卻不能表達的程度,不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再反覆去教他。”言外之意,如果你不能舉一反三,我就不教你了,因為:1你不用心思考;2你笨。但孔子的學生拜入孔子門下時,無一不是好學的,那麼只有第二種可能:你笨。孔子還説過:“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孔子發現,有些人天生就聰明,上者;有些人相對差一些,要經過學習才明白;有些人懶得學習,又遇困難,現實逼他去學,這就是糟糕的人。孔子還和子貢有過這樣一段對話,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意思為:子貢説:”這就像《詩經》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樣吧。”孔子説:“賜也(子貢呀),可以開始和他討論(教他)《詩經》了,告訴他過去的,他可以推斷現在和將來的。”

這些都表明,孔子喜歡教好學、樂學、能觸類旁通的學生,這樣的學生教出來也可以時時啟發自己(孔子)。

看向古人,是有愚笨的人的,但反觀現在,同學們的智商差不多,但是為什麼有人成績高,有人成績低呢?其實這是平時努不努力造成的。所以,作為現在的我們,應該有一顆向學之心,這不但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老師的肯定的一種承諾。

論語高中讀後感2020好文5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包括內容非常廣泛,有ZZ·教育·時事·生活等方面,是研究孔子生平和日常的主要依據。

《論語通解》對論語的全部原文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註釋和翻譯,以方便人們閲讀和理解。

《論語》中有很多語句成為後世人們廣為傳頌的名言警句如‘言必行,行必果’;不恥下問·三思而後行《論語》不僅是中國思想史·文學史的不朽名著。孔子的思想已經成為全人類的精神遺產之一。

《論語通解》對《論語》的全部原文進行翻譯,便於我們更好地瞭解孔子的思想和觀念,並瞭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學會做人,求學,和處事的道理。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其次還包括“忠·恕·孝·悌”等道德觀念在《論語通解》中更加深刻的表現出來。

孔子不僅不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還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讓每個人都有和王公貴族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它體現了孔子以學習為樂的性格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修養。

“孝悌者也,其與仁之本也”孝悌是仁的根本,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不再世都應如此,而孔子着重盡孝時不應違背‘禮’的規定,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見孝不是空泛的,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規定,依禮而行就是孝。

孔子和《論語》教育我們為人處世,《論語通解》則更加詳細的闡述了這些道理,要以學習為樂;並且與人為善,謙恭和藹,並且要學會肖申父母,做到發自內心的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