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育教學的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39W

教育教學的讀後感精品多篇

教育教學讀後感 篇一

在四月裏,閲讀了由北師大出版的《聚焦幼兒園教育教學:反思與評價》一書。該書就幼兒園教學反思與評析這一熱門話題,以“體現課程改革的整體性”、“體現教師課堂教學探索的豐富性”、“體現教學和教學研究的過程性”、“體現教學的知識、策略及技能的個性與共性”為目的,選取了近三十個真實案例,以“個人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的評價形式,向我們展示了多個領域的活動組織過程,以及反思與評析。

這本書的可讀性很強,所舉的近三十個案例生動而務實,都來自於一線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如有對幼兒的興趣點進行價值評價並形成教學主題的《蝸牛》;有遵循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規律整合各領域教育目標與內容的《美麗的蝴蝶》;有讓牆飾反映幼兒的學習過程與結果的《秋天的故事》;有通過適宜的材料投放支持幼兒跨越學習難點的《趕小豬》;有遷移已有經驗讓幼兒在主動學習中熟悉新材料的《七彩橡皮泥》等等。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充分發揮牆飾的教育和互動功能的《採摘前後》。活動的展開與牆飾的佈置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在活動前讓幼兒猜一猜説一説玉米、花生等農作物長在哪裏?長什麼樣?怎樣採摘?,再把猜想畫下來佈置牆飾“採摘前的猜想”,然後帶着問題去田間採摘農作物。回來後對比猜想進行驗證,並把新經驗畫下來,形成第二面牆飾——“採摘後我們知道”。第三步,引發“它們做成什麼?怎麼吃?”的新問題,讓幼兒去超市瞭解農作物在生活中的用途,形成第三面牆飾“它們可以這樣吃”。在這個活動中,老師將科學探究的線索,貫穿於整個採摘活動,通過猜想驗證、整理信息、分享經驗,充分發揮了牆飾促進幼兒積極主動學習的作用。這樣一個活動,每個環節都相互支持、相互銜接,幼兒一直處於積極主動的狀態中,在三面牆飾不斷充實的過程中,不僅擴展了幼兒的學習空間,還有機地整合了科學、社會、數學等方面的知識。

在所舉的近三十個案例中,從每個活動的生成背景到組織過程,再到成果呈現都非常的詳實。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每個活動後分三個層面的反思與評價。首先是執教者作為當事者對自身教學組織的梳理與反思,然後是同伴作為旁觀者對活動的評價與建議,最後是專家理性的總結與指導。如果説執教者的反思多停留在實踐層面的話,專家的總結則更具有理論的高度。這樣分層次的評價,既清晰又全面,引導我們能夠從多個層面去認識和思考教學的價值,既開拓了我們的視野,對我們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也有很大的啟發。

合上書本,還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感覺,因為這些案例的設計理念新穎,環節清晰,方法靈活,我們不妨根據書中的建議和幼兒的實際情況加以適當的改動,也嘗試一下,我想,在實踐中去理解書中的理念,應該會更有成效吧。

教育教學讀後感 篇二

本學期我讀了《中國小現代教育教學模式評述》一書,這本書中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蘇霍姆林斯基、杜威教育思想的介紹講解,增加了我對教育思想的進一步認識和理解,豐富了我的教育思想。

通過對這本書粗淺的學習我的教育思想在一下幾個方面得到了“洗禮” :

首先是教師自身素質方面。蘇霍姆林斯基每天早晨五點到八點從事寫作,白天則親自上課,聽課和當班主任,晚上整理筆記,思考一天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幾十年如一日。教育這項工作是複雜的,教師必須深入學習研究好教育心理學,以良好的專業素養來教育學生,指導教育教學。

其次是對待學生方面。我認識到教師是沒有權利判定任何一個學生是“無論幹什麼都不行” 的人,“是一個笨蛋”。教師要善於在每一個學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發展上最有困難的學生面前,都向他打開他的精神發展的領域,使他能在這個領域裏達到頂點,顯示自己,教師要在課上尤其是課下走進孩子,去了解每一個孩子身上的發光點,幫助孩子去看到,並將它發展到最好。教師要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孩子,尊重每一個孩子。

最後是教育教學方面。我們要堅持學習教育理論,認真學習前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豐富我們的教育理論知識。同時注重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在實踐中應用學習到的理論,並不斷的反思總結。堅持聽課學習,也是非常重要的,“三人行必有我師”任何人都有其值得學習的地方,又因為我是新老師,學校裏的每一位老師都是有着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所以要堅持聽課虛心學習並能學以致用。

在今後的日子裏,我會認真學習教育教學著作豐富自己的教育理論,認真聽課虛心學習,並將理論應用於實踐,及時反思。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並在教育教學中逐步改變對學生的傳統觀點,真正做到尊重學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認真觀察學生,尋找每一個學生的發光點。

教育教學讀後感 篇三

撇開世事的繁華,端坐在書桌前,澄淨我的思想和靈魂。看着滿架的書桌,隨手取下一本,是《孫雙金教學思想和經典課堂》,這是我幾年前去義烏聽名師上課的時候在會堂大廳裏買的。

現在想起來,真佩服義務人的商業眼光,他們總能在在最恰當的時間,最合適的地點,非常投其所好地為你準備好你最需要的商品,讓你在熱血沸騰的驅使下,揮金如土般地買下他們所為你準備的商品。而這些商品是有時你並不討厭的,反而會感謝他們及時滋潤了你的生活,給你雪中送炭般的温暖感受。這書便是其中的一種。回想幾年前在會堂聽大師講課的情景,至今仍會感到熱血沸騰,那時一種怎樣的澎湃和激情,他們的激情點燃的我們心中沉睡的熱情,只想去走進他們,瞭解他們,與他們一起走進課堂,走進語文,走進孩子們的心靈。

《教育教學》的讀後感 篇四

一位教育專家説過:

如果孩子生活在讚賞中,他便學會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便學會譴責;

如果孩子生活在敵視中,他便學會好鬥;

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懼中,他便學會憂心忡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學會相信自己周圍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歡迎的環境中,他便學會鍾愛別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互相幫助中,他便學會關心他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親情、友誼中,他便會覺得他生活在一個美好的世界。

每個學生的心中都有一個積極、樂觀、進取、勤奮、堅強、勇敢、好學、豁達、善良、聰明的自我,不是孩子消極悲觀自卑,而是外界壓抑的結果。多給學生説我希望、我建議、你覺得、你能行,尊重孩子是貫徹素質教育的前提。徹底改變評語中該生怎麼樣,寫出你的特點、對你的建議、對你的期望,要點燃學生心中的信心。不能再出現學生高高興興進學校,而一部分學生雙差而出。

教育要為學生的一生負責,決不能僅僅為了考試,我們在培養一個人,一個將來在社會立足的人,一個要有創造性能力的人。這是教師神聖的責任。家庭教育很重要,但問題是家長缺少教育觀念!家長會一定要給家長講清楚:

1、儘量多表揚孩子,輕易不要批評他們,因為他們已經長大。

2、多關心孩子的學習、生活和進步,不要因為考試失誤而責備學生。

3、多瞭解孩子的心理、交往和想法,一定要尊重孩子,家庭成員之間要民主,要談心,要溝通,但決不能對孩子放任自流。

4、不要在孩子面前議論教師,不能在別人面前説孩子的缺點,堅決不能給孩子下結論。

5、多給孩子一些鍛鍊的機會,讓他們學會待人接物、學會關心、學會尊重別人、學會負責。

6、一定要給孩子做表率,經常與學校溝通。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知識、尊重社會,學會尊重、學會關心可以作為高一德育培養的目標的主要目標!

青年教師應努力實現三個突破:首先突破課堂關,要熟悉教材,善於組織課堂,掌握一定的教學技巧;其次突破知識關,要大量做題,研究大學聯考,明確每節課該講什麼,重點是什麼,能圍繞中心講課,提高教學技巧,做一名優秀的演員;第三突破教學關,講解深入淺出,方法靈活多樣,教學並重,有思路、有深度、有高度,做一名優秀的導演。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學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學的學生新教學觀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有機統一,教學是一種對話、溝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學、教學相長。

教師不僅僅是傳知解惑,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讓學生會學而不是學會知識;教知識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從知識的發生過程中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培養學生學習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學的關鍵。

新教學觀的核心在於激發學生的潛力,在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參與中學會、會學。這種參與不僅僅是簡單的課堂提問!

新教學觀首先要求教師要吃透學情,要知道學生需要什麼、學生在什麼情況下能發揮潛力!興趣、方法、習慣、性格、個性、心理品質、目標、非智力因素等都值得重視。

國小教育的核心在於喚起他們的信心,激發他們的興趣,培養基本的學習行為習慣,懂得為人處事的基本道理,進而掌握基本的知識(知識決不是第一位的目標)。

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 篇五

好久沒有讀過教育經典。偶然間在一間很窄很小的屬窩裏發現有這麼一本算是塵封已久的經典名著,於是就借來也只是粗略的閲讀,不過或多或少也能領悟書中的道理,結合實際談談自已的感受。這是一本字數不多語言不是華麗,封面也不花哨的小冊子。名叫《教育漫話》。他整體涉及三個方面的話題,按作者約翰。洛克的排列依次是體育、德育和智育。本書中首先提及的是體育,實質談的就是健康教育。開篇洛克先生就亮出了他的觀點“健康之精神寓於健康之身體”。圍繞如何使兒童擁有健康的身體,洛克先生從“温暖、游泳、空氣、衣服、飲食、睡眠、藥物”等多方面進行了講述。

他認為第一件應該當是“無論冬天夏天,兒童的衣着都不可過暖”,因為“大多數兒童的身體,都因嬌生慣養之故弄壞了,至少也受到了損害。”他指出,身體強鍵的主要標準在能忍耐勞苦。也許日本小朋友與中國小朋友一同進行的友好夏令營的案例,大家都早已耳聞熟悉了,面對中國孩子較弱的身體素質,我們的社會、學校、家庭是不是也該好好反思一下看一看洛克先生給出的藥方,“多吸新鮮空氣,多運動,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類或烈性的飲料不可喝,藥物要用得極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過暖過緊,尤其是頭部和足部要涼爽,腳應習慣涼水,應與水接觸。”多麼簡單易行,可是在我們現在的教育環境下,能讓孩子做到幾項最近國務院又下發了《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共十二條,其中心還是要確保學生每天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而且要落到實處,應該要成為一種學校規範,學生的習慣。

“教育上難於做到而又具有價值的一部分目標是德行””洛克先生從英國當時社會的實際,從培養紳士的角度出發,必須具備理智、禮儀、智慧和勇敢這四方面的道德品質。而這些“道德品質應該及早形成,那可是影響兒童一生一世的。”在我們周圍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對孩子的錯誤放縱不管,他們認為孩子還小,長大就好了,這恰恰是最危險的。洛克認為應該在兒童“精神最纖弱,最容易支配的時候”要讓他們習慣於遵守約束,服從理智,免得以後難以糾正。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同時培養的習慣不能太多,否則,花樣太多會把他們搞得暈頭轉向,反而不利於習慣的培養。

在德育培養的過程中,榜樣示範的作用不可小視。我們知道,孩子是很容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的,都愛模仿別人,特別是國小生。如果我們把他們熟識的人的正確的或錯誤的事情的榜樣放在他們的面前,同時説明為什麼美麗或醜陋,這種榜樣的力量比任何説教的力量都大。當然作為教師我們還不能忽視我們自身的榜樣作用,“倘若某件事情,你認為他做的是一件過錯,你自己卻做了,那麼,他便一定會以你的榜樣為護身符,那時你再想用正當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錯誤就不容易了。”那麼一旦孩子不慎犯了錯誤該怎麼辦洛克指出,他認為懲罰應儘量避免,主張喚醒兒童內心深處的,觸及心靈的榮譽感和羞恥心,因為“兒童對於名譽是極敏感的”,他們覺得被別人看得起是一種快樂。他們一旦懂得尊重與羞辱的意義後,對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刺激,“只有出自內心的羞恥心和不願見惡於人的畏懼心,才是一種真正的約束”。

洛克先生認為,相比於品質,學問不是最重要的。學問是應該有的,但是它應該居於第三位,只能作為輔助更重要的品質之用。所以本書中,把智育放到最後來談。他首先提醒我們“應該極力注意,決不可把讀書當作他的一種任務,也不可使他把讀書看成一種工作。”一旦讀書成為兒童的負擔,他就會立刻討厭它,哪怕他們以前本來很喜歡讀書。應該把學習看做是一種遊戲、消遣,把它當作一件做了別些事情以後的獎勵。這種觀點,他在書中曾多次提起。在語文學習上,洛克先生是反對機械學習,反對靠文法學習語文的,他舉了個例子:一個法國婦人教一個英國女孩學習法文,只是和她閒談,一點不需要什麼文法,只是口語,有了一兩年的功夫,英國女孩就能把法文説得很好,讀得很好了。主張重視兒童的興趣,“因為兒童興致好的時候,學習效率要好兩三倍”,對兒童充滿求知慾望的好奇心給予鼓勵。在本書的最後,作者指出“每個人的心理都與他的面孔一樣,各有一些特色,能使他與別人區別開來。兩個兒童很少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教導的。”對兒童的教育要根據兒童的。不同特點進行,和我們的祖師爺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一致的。

《教育漫話》的教育思想主流是進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們繼續學習的。如這一段話,便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犯。教育上的錯誤正和錯配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不掉的。”這樣的話不能不讓人去審視自己:我犯的錯誤會給學生留下什麼影響,還能補救多少總之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教育教學讀後感 篇六

在這段時間,我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選集》。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當代出類拔萃的偉大教育實踐家和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選集》是他一生心血築就的紀念碑。在此我們可以汲取到許多用來豐富和指導自己工作的理論和經驗;它可以作為一面如何做人的鏡子,給人以啟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養人的教科書、素質教育的教科書,給人以借鑑。下面來談談我讀書的心得。

一、蘇霍姆林斯基説:"一個好的教師意味着什麼?首先意味着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

作為一名教師,很少人不愛自己的學生。但是,在教育中,儘管有時我們為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可他們並不領情,甚至常常事與願違,收到相反的結果。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把他當做一個平等的人來對待。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在教師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育才能成為教育,就本質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關懷學生,愛學生,讓他經常具有作為智力勞動者的自尊感,作為公民的自尊感,作為自己父母兒女的自尊感,作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績而變得美好起來的個人的自尊感。我們要讓學生經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讓他們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費力氣,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穫。

二、蘇霍姆林斯基説:"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形成情緒高漲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

我們上課時有時常常會感覺到學生學的沒勁,教師也感覺講得沒意思,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原因是教師講課時激發不出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對教材研究不深,沒有抓住學生的年齡特點,除對教材講述的含糊不清,針對性不強外,不注意調節課堂氣氛,以至於孩子們有的聽不進,有的聽不懂,也因此形成了一種沉悶的感覺。教師的這種淡而無味的課堂教學,對教材鑽研不精的態度,立即會傳遞給學生,這樣一來,教學內容似乎成了架設在師生之間的一條鴻溝。面對着難以逾越的寬度,學生怎麼能精神得起來,興奮得起來?

學生對學習的熱切願望,明確的學習目的,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動力。培養這種願望與學校整個教學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而它的實現首先得依靠課堂教學,需要教師的不斷引導與激勵,作為教師的我們,更要時刻注意克服那種令學生昏昏欲睡的課堂語調,用飽滿的熱情激發學生求知的動力。

讀了這本書後,我不但對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對他的偉大人格也充滿了深深的敬意。它讓我謹記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努力改進並完善教育方法,貼近學生的心靈,給他們搭建發揮發展才能的平台,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功。

為了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利用假期時間,我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三個專業發展方面的目標:

1、使用更加有效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2、在課堂上為學生留出思考的時間。

3、熱愛、賞識每個學生,發現他們的智能結構特點,進行適當、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在這三個目標的指導下,我有選擇的讀了相關書籍,使我受益非淺,現在簡單地談談我讀這些書後的感受。

《有效教學方法》中有關促成有效教學的幾種關鍵行為讓我深有感觸。

1、清晰授課:能使要點易於理解;清晰地解釋概念,使學生能按邏輯的順序逐步理解;口齒清楚不含糊。在看清晰授課這部分內容前,我想當然的認為這絕非難事,應該容易做到。看過書之後才清楚要做到清晰授課自己還有差距。一方面,由於對教材的靈活掌握程度還存在欠缺,在授課的過程中重點和難點的區別,講解的還不夠充分,而且對於教學中所採用的教學手段不夠豐富,沒有很好地運用比如舉例、圖解、示範等方法;另一方面,沒有深入地去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有時使得提出的問題缺乏足夠的針對性。無論是課堂提問還是規律性的檢查作業在弄清學生是否掌握了與任務相關的先前知識做的不夠好

2、多樣化教學:豐富教學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問題。老師要掌握提問的藝術,能夠區分出問題的類型。包括課堂里老師安排的活動和提供的材料要力求多樣化,力爭達到該節課的教學目的。

3、任務導向:有研究表明,老師用於教授待定課題的時間越多,學生的學習機會就越多。如果課堂上師生的互動集中於思維內容,使學生獲得學習機會,那麼這個課堂上的學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我覺得以任務為導向的教師的引導作用主要表現在開始上課時,教師三言兩語,簡潔而準確地揭示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更好地指導教學。如看書,獨立圍繞思考題看,尋求答案,還是邊看書,邊討論,邊解疑等,都有待於我們的自主運用。

4、確保學生成功率。學生學習的成功率,是指學生理解和準確完成練習的比率。

讀過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書中的第11條“思考新教材是上課的一個階段”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條實際是説在課堂上要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時間,讓學生思考,學生才能把知識理解透,掌握好。

蘇霍姆林斯基説了每一位教師都有過的現象:昨天上課時,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學的規則(定義、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還舉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課時,你瞧,班上大半的學生對學過的東西就有些模糊了,個別的竟把教材全忘了。還發現,許多學生在完成家庭作業時遇到了很大的困難。而在昨天上課時,並沒有察覺到這些困難呀。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懂得還不等於已知,理解還不等於知識。為了取得牢固的知識,還必須進行思考。怎樣進行思考呢?就是學生對所感知的東西要想一想,檢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確,並且嘗試把所獲得的知識運用於實踐。留出時間讓學生思考什麼呢?這裏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點”,這些點實質是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點,知識的因果關係,新舊知識的聯繫等。這裏是説不管教材是怎樣的純理論性材料,都要佈置一些實際作業。我對“實際作業”的理解是實踐性的作業,操作性的作業,知識運用的作業。讓學生在實踐中、操作中、運用中思考,掌握知識。

這條建議就是説要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出一定的“空白”,學生可以用這些空白來思考自己不理解的知識。這樣看來一堂塞得滿滿的課,也許不是好課,但要張弛有度。

讀到《給教師的建議》的29條“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我也深有啟發:

把控住學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引發學生積極思維,調動內部誘因的最精細的工作之一。

要使學生學起來有趣,必須調動頭腦中的新舊知識,經驗,才更利於“新芽的營養生長和機體內養分的充分供給”。對於首次接觸的新知,該放開孩子手腳,推薦給他們相關的書籍,教給有效的方法,引導他們先去自主瞭解,獲取有關的“經驗知識”,在學習新知時,再將儲存的意識加以調動出來,再次感知,理解,針對事實現象進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從而輕鬆學習。在第四節中蘇霍姆林斯基就講過:只有當隨意注意、隨意識記與不隨意注意、不隨意識記結合起來時,才能點燃學生意識中的“思維引火線”。

要控制學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讓他們憑藉自己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使學習成為一種思考活動,這樣在聽課時才能攏聚他們的注意力,有一種真正的情感體驗,從而主動探索知識,提高課堂效率。

《教育的奇蹟》這本書主要講了教育的驚人作用,一些當代的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老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愛“説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這讓我從中悟到對每個學生都要充滿愛,賞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以此激勵他們。對教師來説,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的。

著名認知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認為,每個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綜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語言的、邏輯的、數學的、空間的、音樂的、身體的和內省的。每個人都有其不同的學習風格,有些人對視覺反應極敏鋭有些人對語言比較敏感,有些人則敏於觸覺。由此可見,每個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他們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賦,因此,多加觀察孩子,從中發現孩子的智能結構特點,進行適當、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使每個孩子的天賦潛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樂的眼光,賞識每一個孩子,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地成長;或許我們真誠的愛會創造教育的奇蹟呢!

教育教學讀後感 篇七

讀了《有效教學方法》一書,書中有關促成有效教學的幾種關鍵行為讓我深有感觸,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1、清晰授課:能使要點易於理解;清晰地解釋概念,使學生能按邏輯的順序逐步理解;口齒清楚不含糊。在看清晰授課這部分內容前,我想當然的`認為這絕非難事,應該容易做到。看過書之後才清楚要做到清晰授課自己還有很大差距。一方面,由於對教材的熟悉程度還存在欠缺,那麼在授課的過程中重點和難點並不突出,對此講解的還不夠充分,而且對於教學中所採用的教學手段過於單調,沒有很好地運用比如舉例、圖解、示範等方法;另一方面,沒有很好地去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這樣使得所提出的問題缺乏足夠的針對性。無論是課堂提問還是規律性的檢查作業在弄清學生是否掌握了與任務相關的先前知識方面做的都不夠好。

2、多樣化教學:豐富教學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問問題。老師要掌握提問的藝術,能夠區分出問題的類型。包括課堂里老師安排的活動和提供的材料等力求多樣化。

教育教學讀後感 篇八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合作學習”已經深入了“學會學習”的課堂。課堂中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提高單位時間中學生學習、交往、表達的頻度與效率,優勢互補,有利於培養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一種有效方法,也是當前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途徑,它能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共同發展,更是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成功快樂的法寶。

但正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與方法》一書中所説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少,如重“學習”輕“合作”,學生“作”而不“合”;重“形式”輕“實效”,合作徒具其形;重“結果”輕“過程”,學生合作不充分;重“學生”輕“教師”,教師“放”而不“導”。如何避免這些問題的出現,真正領會合作學習的思想內涵,切實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我在教學實踐中也作了一些嘗試,採用到一些書中提到的策略保證合作學習的實效性,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談談感受。

一、合理組建學習小組,明確分工

合作學習小組是學生合作學習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我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4人,組長一名,負責組織工作;副組長一名,負責協調、記錄工作。組長為1號,副組長為2號,兩名組員依次為3號、4號。這樣做既可以保證小組學習有序有效進行,又能為全班交流提供便利。教師可以就同一個問題請不同小組的同一號學生髮言。這樣做利於不同小組之間的公平競爭,促進共同發展。

二、精心安排學習內容,學前提要求

為了讓合作學習的內容更具討論價值,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安排設計合作討論的問題,只有適當的、有價值的合作學習內容才能激發學生討論的積極性和提高學習內容的有效性。教學中我大都會在關鍵處設計一些具有啟發性的、適合展開討論的問題讓學生自學,然後組織小組交流,再進行彙報交流。為提高學習效率,我要求組長在組織學習時,可先由小組裏的4號同學發言、質疑,因為相對而言,他在小組裏學習較差,提的問題也較簡單。所以小組交流的基本順序是:4號質疑,3號解疑,2號補充,1號總結。依此類推,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在交流中學到知識,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三、把握合作學習最佳時機,學時拓思維

首先是課文的重難點處。一般説來這些地方具有挑戰性,學生也更願意去討論解決問題。如《永遠的白衣戰士》這一課,針對課題提問“為什麼説葉欣是戰士而不説是護士?”學生合作解決的意識和慾望都會更加強烈。其次,在學生對課文出現迷惑時,如《愛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當小女孩質疑“這個連衣服也穿不整齊的人,怎麼能是‘最偉大的人’呢?”學生也存在這樣的疑問,不妨讓他們抓住課文討論下,這樣有助於擴展他們的思維,形成自己的認識。最後在學生討論出現分歧和矛盾處,也要展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