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德伯家的苔絲》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72W

《德伯家的苔絲》讀後感(精品多篇)

德伯家的苔絲讀後感 篇一

這是我第二次讀這篇小説了,可從次數上來看雖是第二次,實質上只能説是第一次,或者説是一次多一點點。

我第一次看這篇小説的時候才只是一箇中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能力有限,而且讀得也很粗略,那時,我對《德伯家的苔絲》的唯一印象就是挺好看的,苔絲這個人物挺可憐的,除此以外便所剩無幾了,根本沒有把自己融入整個情節中去,根本沒有對苔絲這個悲劇性的人物作過任何有意識的評價,根本沒有想過苔絲一步一步走向毀滅是與其性格,與她所處的環境是如此密不可分。這一次閲讀,我不敢説我已經看懂了,但我對整個情節有了比以往更深刻的瞭解。

《德伯家的苔絲》的作者托馬斯·哈代在這篇小説中體現出了他悲觀的宿命論,主人公苔絲陷入悲慘境地,但她無論如何掙扎都無濟於事,改變不了命運的安排與戲弄,最後走上絕路。但她走上絕路,絕不像某些低俗小説那樣一味追求情節曲折而硬讓主人公死去,而是有其一定的必然性。苔絲天性純樸,厭惡趨炎附勢,她性格中最不容忽視的一點便是她強烈的責任感了,正如苔絲堅決地要把與亞歷克·德伯的那一段不快的往事告訴她所深愛,並且也深愛她的丈夫安吉爾一樣,她原本可以完完全全地把這件事隱藏起來,説像她母親教她的,然而,苔絲沒有,她把這件事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安吉爾。

我所説的都是苔絲,也許你會問起安吉爾為什麼會接受不了苔絲曾被亞歷克玷污併產有一子這一殘酷事實而提出與她分居,他不是很愛苔絲嗎?難道他對苔絲的愛並不是高尚的嗎?那麼,我要説,他是因為太愛苔絲了,他心目中的苔絲是如此美麗,如此善良,是一切純潔的象徵,他忍受不了他眼中所見,心目所想的苔絲有任何過錯,他努力扼殺自己對苔絲的感情,他覺得那個屬於他的苔絲已經不存在了,在他眼前的,已經不是他以前所深戀的苔絲,而是有着苔絲形貌的另一個女人。新婚之夜,也就是苔絲把往事告訴他的那個夜晚,也就是他們開始分居的那個夜晚,他曾夢遊,抱着苔絲走到了樹林中,把苔輕輕放在一口棺材中,看過這篇小説的人一定不會忘記他當時所一直重複説的那一句話:“死了,死了,苔絲,我的妻子死了,死了。”在他的心中,最最美好的那個苔絲死了,不存在了,他的悲痛,他的絕情,他的棄苔絲而去的行為,正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失去了當初最真最純的苔絲。

至於亞歷克,我不想多説,他給苔絲帶來的災難是顯而易見的,他對苔絲所做的一切,根本不是出自他對苔絲的愛,因為愛是高尚的,他對苔絲只有情慾可言,絲毫沒有愛的根據。然而,苔絲並沒有因為亞歷克給她帶來的打擊而不純潔,她自始至終都是那麼的純潔,善良,都顯得那麼美麗。

德伯家的苔絲讀後感 篇二

《德伯家的苔絲》中的苔絲是勇敢的,在男權時代,敢於談論自尊,但面對現實,她無法逃脱命運的道德枷鎖,這是一個純潔女人的悲劇。

《德伯家的苔絲》是一本很好看的小説,它的作者是英國的著名作家哈代。看過之後,這部作品會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面對父親沉浸與過去的輝煌家族中,面對兄弟姐妹期盼的目光,面對家中唯一的老馬死在自己手中的場景,苔絲違背自己不想嫁給富人的原則,開始了她不願意過的生活,走上了一條足以毀滅她人生的道路。

純潔的苔絲像一個無助的小鹿,受到了邪惡的亞雷的侵害,她得到的是人們的冷嘲熱諷,承受着別人的鄙視和侮辱。但是,她無時無刻不在渴望着愛情,所以,在安其爾的愛情攻勢下,苔絲總是不敢承認自己的過去,這意味着,她在一點一點地靠近她的悲劇。

當時的英國正處於一個充滿變化和動盪的時期。苔絲出生在一個農村家庭,作為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動者,雖然她美麗、善良、聰明,但是在生活的壓力下,她看起來還是那麼的渺小。

“思想開明”的克萊爾與苔絲之間的感情脆弱不堪,他用根深蒂固的傳統貞操觀念來看待一個女人是否貞潔,不把苔絲的無辜放在眼裏,親手將她推入了絕望的境地。當時社會的道德偏見,讓苔絲再一次成為資產階級倫理道德的犧牲品。

從一開始,苔絲的美就不是張揚的,她有一雙清澈泛天真的眼睛,卻總是流露出堅定、淡漠的神情。苔絲是勇敢的,在男權時代,敢於談論自尊,在行刑場上的最後一刻,她的冷靜嚇退了所有的人,但面對現實,她無法逃脱命運的道德枷鎖,這是一個純潔女人的悲劇。

德伯家的苔絲讀後感 篇三

當時的英國處於一個充滿變化與動盪的時期,苔絲生在一個農村家庭,作為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動者,縱使她再美麗善良聰慧,在生活的重壓下,她仍舊顯得如此渺小。在“思想開明”的克萊爾面前,他與苔絲之間的感情脆弱的那樣不堪一擊,他以心底根深蒂固的傳統貞操觀來看待一個女人的純潔與否,無視苔絲的無辜,親手將其推入絕望的深淵,是當時社會的道德偏見,使苔絲再次淪為資產階級倫理道德的犧牲品。

從出場開始,苔絲的美不是張揚的,她有一雙清澈的泛着天真的眸子,卻始終透露出堅定、淡然的神情。苔絲是勇敢的,在男權勢力當道的年代裏,敢於談自尊,在最後走上刑場的那一刻,她的從容震懾住了所有的人,但面對現實,她又逃脱不了宿命道德羈絆,這就是一個純潔的女人的悲劇。

德伯家的苔絲讀後感 篇四

其實早就應該可以寫這個東西了,只是太懶了,經常只在微信上發個照片,隨便説幾句,應付了事,很像是遊客到了某個地方,拍個照片或者寫個到此一遊,純粹是表明下,已經到過此地。事實上,確實有很多想法,鑑於在手機上編寫麻煩,又或者因為其他,然後只是付之歎息,沉默。時間一久,所有的感悟慢慢消逝,也不知道剩下點什麼。再久而久之,連文字表達也開始生疏。當然,那些看過的書,肯定對個人有作用,只是因為沒有用文字梳理過,沒有形成觀點,更多的是潛移默化,春風化雨,看上幾十年,總是能讓你於俗世裏不太一樣。

不過我確實一直因為水平問題或者説方向問題,很難從結構、技法、思想深度或者其他上面來分析、解構某篇文章或者某本書,看到最後,只是粗略地感覺到,好,不好……看到好書最喜歡的是古人説的,大善!看到壞書,最喜歡直接用狗屎或者垃圾。最打動我,最讓我有感觸的是書中所體現的人性,光輝或者黑暗。也因為不會,缺乏此種能力,所以一直避免自己受於這種窘狀,乾脆就不寫。只是老話説得好,不去做,就真的永遠不會。現在該是嘗試的時候了。

德伯家的苔絲。有的直接翻譯成苔絲。其實這本書我N年前就已經翻過,不過沒有看完,大概本能上感覺是個悲劇,那時候是如此害怕看悲劇,就沒有看完。這次再次閲讀,是因為最近在看的“木心文學回憶錄”裏極力推薦。

苔絲裏,估計原文裏,古英語或者俚語特別多,用來突出與區別所謂鄉下用語與城裏用語。我看的是張若谷的譯本,為了對應方言與普通話,他所採用的是山東那邊的風俗,用俺之類的用詞。一開始有點怪,看多了也就習慣了。

書中,從更宏觀的角度來説,其實處處藏有玄機,前後不斷照應,更像是推崇那種叫宿命的東西,一發動全身,處處交織。苔絲,既然是書名都是以此命名,肯定是絕對主角。其他相關線索都是種種鋪墊,或許很早出場,背景一樣,最後又用上了,非常有機的結構,沒有任何累贅、無用的人物。一開始,説的是村中舞會,其中路過的年輕人,一帶而過……然而,誰也沒有想到,那其中的第三個,最小的弟弟克萊,居然最後跟苔絲有如此交集。克萊一開始的錯過與選擇,最後才發現的美麗;苔絲一開始的膽怯與害羞,遺憾與昏這,又預兆着整段感情的不幸!!老牧師經常教導別人,指引別人信道,最後居然教導到花花公子德伯身上,最不可思議又最合情理的是,德伯居然又最後自己佈道……克萊和苔絲在酒店門口碰到的鄉下人,因為語出不遜,被克萊所打,最後苔絲居然在做工的時候遇上了,還是她的僱主……所有的這些,無一表明,冥冥中,自然有一雙大手,肆意玩弄着人世間的種種。而且,裏面也經常有一些小預兆一樣的東西,英國那邊的風俗,跟中國古代占卜一樣的,用此給整件事情定個底色。

書中,有很多寫景色的段落,大段大段。原來我是一看見這些東西就要略過,大概是現在已經有了足夠的心態來閲讀,我倒是可以好好享受這些文字了,也許更多是因為,哈代對此確實很用心,把景色寫得非常美好細緻,收發自如。從裏面人物的視覺、感受散發出去,又從性格愛好收回來。我想,木心對哈代所評價的“從容”,也很大來源於此吧。所有的景色、環境交代,或者是相對客觀的描述,或者是有些擬人化的描述,都是服務於當時人物的心情與氣氛,娓娓道來的感覺,讓人不自覺沉醉於此,設身處地,代入感非常強。克萊與苔絲戀愛那段,景色描寫尤其多,就像是一幅又一幅水彩畫,栩栩如生。可惜現在手不在手頭上,不然可以摘抄一些。不過網絡很發達,喜歡的人,可以自己尋來看看。

書中,還引用了很多聖經的話語或者文體。又或者是哈代向他所喜歡的前輩致敬,採用他所喜歡的一些作家的名句,變動下。不過據個人閲讀經歷有限,體會不到原文中的美,只能佩服不已。看的這個版本,註解很多,不過為了有完整的閲讀快感,我經常也不看的,寧可半解不解地看下去。

看完,掩卷歎息的時候,我想,大概所有的人,除了傷感、難過,更多的還是遺憾吧。心裏無數個如果吧……如果苔絲和克萊一開始就能在村舞會裏相遇,如果他們更大膽些,直接些……如果苔絲的爸媽不那麼勢利,非要把苔絲推到德伯那裏去,一定要攀親,又或者如果苔絲不那麼純潔,苔絲的媽媽多教導點她關於男人的知識……如果克萊不那麼驕傲,虛榮,如果他能多點豁達與寬容……如果克萊能夠早點從巴西回來找苔絲,又或者直接寄信給苔絲,讓苔絲多點堅持的理由與力量……如果苔絲的老爸,不那麼混蛋,也不那麼早死,如果她家裏不那麼多負擔與杯具……然而沒有如果,書也像人生一樣,作者是如此忠實,沒有如果,只有後果與結果。更像是那句話的充分體現,性格即是命運。作為一個至情至純的女人,在一個浮華的時代裏,遭遇的只有杯具。

書裏最讓我感觸的是,苔絲到那個偏僻的高原裏做農活的那段時間,身為個女人,居然如此在肉體上摧殘自己,而一切只是為了所謂的愛情。那寫給克萊的信,寧可做他的奴僕,又是如此像張愛玲所説的,愛情讓她卑微,都低到塵埃裏去了……每每看到該信,都要難過許多。如此真摯、高貴的感情。

絕對的好書啊。值得推薦。

德伯家的苔絲讀後感 篇五

讀完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這本書,很長時間,也不知道自己心裏是什麼滋味,也許,是被苔絲那種刻骨銘心的愛所打動,以前在讀中國著作的時候,也深深體會到“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哀,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於君絕!的這種感情,但是還是被苔絲所受的那種苦和愛的堅貞所打動,但是,不管怎麼樣,讀完後,我一直在思考,導致最後是這樣一個結果的原因是什麼?

是因為德北對苔絲所做的一些事兒導致苔絲最後這個樣子,還是因為苔絲對克萊的愛太專一,還是因為克萊沒有及時聯繫苔絲,才導致悲劇的發生,還是因為苔絲家境的原因,如果,苔絲的父母親有一定的能力,也不至於苔絲第二次接受德北的侮辱,還是因為當時的制度,總之,這是一個綜合的原因才導致最後這一結局。

首先,我感覺是苔絲本身的原因,如果,苔絲,不是那麼的順從於她的情人或者可以説是自己的丈夫,在很多很多次時,他都可以説出自己真正的想法的,比如,在他們把那些被時光掩蓋的祕密都説出來的第二天,克萊在夢遊中,不顧及他們兩個生命的安危,走過那座河,嘴裏還哼着是怎麼怎麼的喜歡苔絲,如果,苔絲把這一切都告訴他的話,那麼,或些許,克萊就會揭開自己的面子,才發現自己的內心是多麼的熱愛苔絲,或許,他可以認識到,在自己無意識的時候説出來的話才是自己最正式的想法。

還有,通過讀《德伯家的苔絲》這本書,讓我對信仰有了一個深刻的認識,不管你信奉上帝還是基督,都不會徹底的改變一個人,如果説,要是這個人得到而改變,也是其自己出於真心的想改變或者自己的性格所致,因為,這一點在德北身上就是一個很好的反映,其原來放蕩不羈的性格,雖然經過基督的教導,也通過自己的講道來鞏固但是,在遇見苔絲之後,一切就都變了,其原來的本性就原形畢露,一點改變都沒與,非得説出變化來,那就是比原來更會為自己開脱,為自己辯解,其他的改進沒有一點。

如果,克萊不是那麼度感情有自控力的話,如果,他內心多一點的感動,如果,他他不是那麼裏理性的話,那麼,或許當苔絲向他標靶的時候,或者更確切地説是向他求寬恕的時候,他站在苔絲的角度上思考一下,或許結局就有不一樣的轉機。

或許,再説,如果苔絲的父母能夠勤快一點,那麼,這麼艱苦的生活就不會落在泰斯的身上,或者可以説,當老德北去世後,至少,他們不至於連一丁點的家當都沒有,不至於讓苔絲想到的媽媽還有自己的弟弟妹妹而難過,所以,才不得不答應德北地處要求,但是,本身是愛克萊的,所以,當看見自己的真丈夫回來找自己得到時候,那種就能退兩男的地步,才使苔絲做出導致自己不可在生存下來的結果。

總之,讀完這本小説,讓我有了很多的思考,想着自己如果在談戀愛或者説是找老公的的時候,一定不能隱藏自己的感情,同時,要及時的和自己的愛人溝通,只有溝通才能是對方更加的瞭解自己,才能更加的認識他們現在所處的現狀,就像一樣,也是因為在溝通上的遲延,才使苔絲對他失去了希望,跟隨了德北。同時,在以後談戀愛的時候也不需要過分的含蓄,在此時,也需要適度的為自己着想,如果只是一心一意的為對方考慮,完全忽略了自己的話,那最後的結果只有自己的不幸,或者説兩人的不幸以告終。

總之,還是佩服哈代這位大家的,因為,一般可以寫出這種百年不衰的著作,或者這種悲劇的著作,都是把自己的傷疤撕開給讀者來看,還有,當評論一個著作的時候都要和當時寫作背景要緊密聯繫,可以説,哈代把當時的社會環境驚醒很細緻的描述,看《德伯家的苔絲》就讓我想到國內的路遙著作的《平凡的世界》一樣,雖然結局不是很像當時他們對當時的社會狀況都有一個很好的反映。

還有從《德伯家的苔絲》這本著作中,還體會到了一種開放,就是克萊的父親對其自身的一個教育和對其婚姻觀的表態都是很開放的,包括他的母親,在當時都是很民主的或者説是開放的。好了,先這樣吧!總之從這本書中,學到了不少,不只是苔絲的悲情,還要有各方面的成長,也許雖然一些經歷自己麼偶有親身經歷過,但是,從書本中,學到了一種更為深刻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