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活着讀後感2000字作文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4.31K

高中活着讀後感2000字作文多篇由本站會員“熾熱的燈火”投稿推薦,但願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高中活着讀後感2000字作文多篇

《活着》確實被賦予太多的內涵,能讀着它,無疑是一種享受,它讓我明白當初電台主持人的用心良苦,更重要的是,它是我成年的一次洗禮,它讓我變得更加成熟,讓我能更清晰地瞭解這個社會,瞭解人生的好處,這對於像我們這些沒有老師的學子們來説,也許是終生受益吧。下面是寫寫幫文庫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活着的讀後感

《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着》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活着》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主人公以前嫖賭輸光了家產,但是親人並沒有拋棄他,這令他悔悟。這時候他明白只要活着貧窮未必不好,只要有愛,有關懷。然而妻子得病,兒子被害,女兒難產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孫子被自我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杯具接連發生,最後只留下自我活着,然而經歷了種種的他卻有了超然的心境,應對自我的過去能夠冷靜的回憶與論述。

他在剩下的日子裏與老牛為伴,寄託着自我對親人的懷念,與對生活的感激,儘管不幸發生在自我身上,但卻慶幸自我以前有那麼好的妻子,懂事的孩子。他的人生了無遺憾!

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者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那裏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完美,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主人公福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先後離他而去,一次次在絕望的邊緣徘徊,但是他卻有對苦難的承受潛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當他發現間接害死自我兒子的使自我昔日患難與共的春生是他選取了埋葬仇恨,他們之間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誰亞無法拋棄地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即使是在絕境面前他依舊勸解朋友要堅強地活着,只要活着,只為能夠活着。

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者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那裏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完美,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我們此刻的生活中無疑也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也挫折,有的時候我們確實很難以承受,然而每當我想當福貴他依舊感恩生活的時候我就會自慚形穢,覺得自我與福貴的差距,或許我無法在經歷這些苦難之後得到內心的昇華,然而我卻能夠透過對福貴經歷的觀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樣的感慨!

無論怎樣,生活總要繼續。只要活着就好,只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的讀後感

我喜歡看書,喜歡看各種各樣的書,看的很雜,文學名著,流行小説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筆不是太差,總能讓我從頭到腳看完整本書。只但是很多時候是當成故事來看,看完了感歎一番也就丟下了。

一個很偶然的機會看了餘華寫的小説《活着》,《活着》講述的是一個叫徐福貴的老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作者的筆觸很平靜,沒有刻意去烘托一種跌宕起伏的氣氛,隨着作者平實的敍述中,經歷着主人公的一生苦樂哀愁。看完後掩卷沉思,內心沉重,感覺有説不出的悲――悲涼,悲哀,悲傷……似乎人生所能經歷的不幸都降臨到了主人公身上。想着主人公的經歷,禁不住疑問:活着的好處究竟是什麼

徐福貴出生富貴,卻是個地道的敗家子,從小到大幹盡了荒唐事,嫖娼,賭博生生讓自我從一個闊少爺變成了個窮光蛋。這期間,他唯一做對的事就是娶了家珍做老婆。這個同樣出生富貴的富家千金沒有一句怨言的包容了迷途丈夫,撐起了日後苦難的天空。

從地主到赤貧,徐福貴也不是沒有恨過,恨這個,恨那個,最後恨的還是自個,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怨誰他活着,理解了自我新的身份。是啊,就如他娘所説:"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活着的好處並非只是富貴。

自從做了佃户,也許勞動是能改變一個人,不,就應説是生活,為了活着,一家人的活着,徐福貴努力勞作,再不若從前的荒唐,活着也似乎有了目標。用書中的話説就是:日子過的又苦又累,心裏反到踏實了。他想着透過自我的努力讓他們徐家從小雞變成鵝,鵝變成羊,羊變成牛,慢慢的重新發起來。只是世事難料,他被抓壯丁上了戰場。在戰場上歷經生死,成了俘虜後應對解放軍是選取留下還是領了盤纏回家時,他毫不猶豫的選取了回家,那一刻,對家庭的牽掛也許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吧。只是此刻想想,如果那時他選取的是留下,也許人生會有所不一樣吧,就如那同樣成了俘虜選取留下參加解放軍的春生。

解放了,土地改革,買了他家所有田地的龍二被槍斃了,真當是福兮,禍兮。這一刻,主人公已經想開了,認命了。用家珍的説法就是: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齊,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是啊,經歷過分離之苦的家人才明白團圓的真實可貴。活着,不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齊。

日子就這樣清貧而又安穩的過去了。直到……

"抽一點血就抽一點,醫院裏的人為了救縣長女人的命,一抽上我兒子的血就再不停了……那時有慶已經不行了,但是出來的醫生説血還不夠用。抽血的那個烏龜王八蛋,把我兒子的血差不多都抽乾了。有慶嘴脣都青了還不住手,等到有慶的腦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來醫生,醫生蹲在地上拿聽筒聽了聽説:'心跳都沒了。'醫生也沒怎樣當會事,只是罵了一聲抽血的:'你真是胡鬧。'就跑到產房救縣長的女人了。"?

看到那裏真是説不出的憤懣,一條鮮活的人命,就這樣沒了,怎樣會如此荒唐怎樣會有如此草菅人命的事真是什麼樣的人心也許這就是當時社會的沉重吧。

回頭看我們的主人公,他活着,因為家珍。兒子有慶死了,老婆家珍病重,好像隨時會跟了有慶而去,想着往日種種,徐福貴撐了下來,跟着他受盡苦難的家珍需要他活下去。

小時候生病成了聾啞的女兒鳳霞嫁人了,女婿雖然是個偏頭,卻是個極好的人,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似乎又有了奔頭。鳳霞的懷孕更是讓這家飽經苦難的人喜極而泣,但是,這簡單的幸福又終結在鳳霞的分娩上。孩子生下來了,鳳霞卻死了。三個月不到,家珍也死了。

徐福貴和他的女婿圍着他們的期望――苦根,艱難的活着。苦根,一個古靈精怪的孩子,懂事乖巧的讓人心疼。四歲的時候,苦根的父親,徐福貴的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壓成了肉醬。苦根跟着他外公到了七歲,發着高燒,幫着徐福貴在地裏摘棉花。徐福貴心疼外孫,沒錢買藥,煮了一大鍋豆子,出門下地去了。不想回來後就發現苦根被豆子撐死了。

"往後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過了,我總想着自我日子也不長了,誰知一過又過了這麼些年。……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的平平常常,……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我的命。"

這是主人公的話,書看完了,很壓抑,活着的好處是什麼也許無所謂活着,塵世的苦難,活着的人總得承受,在命運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獨,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並不是要告訴我們就應怎樣活着,只是在陳述活着這樣一個事實。套用徐福貴夫婦對春生的話來説:活着,好好活着。我們只能等待被時光和命運遺棄,而沒有權利拋棄生命。在命運面前,也許不能不感歎人類的無力吧。改變不了活着的事實,就改變活着的態度吧,只要活着,總有期望,態度也許至少是能夠改變活着的狀態,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盡頭至少能夠告訴自我,我們活過,也以前努力過。

《活着》讀後感

人越懼怕死亡,人就活的越怯懦。而堅強樂觀是對死亡的超越。人因為孤獨而痛苦,又因痛苦而孤獨,在冥冥中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互為因果。看了餘華的《活着》,才開始覺得自我從未真正的活着。

《活着》講述了福貴一生的悲歡,表達了福貴一生的起落盛衰,讀它,我們會頓悟活着的更深層次的好處。

人要靠記憶來慰藉,要靠傾訴來釋然,要靠平靜來概括,要靠回首來徹悟。

悲愴的殘陽微弱的呼吸着,無意感染了那一個午後的黃昏,帶着些許的惆悵,帶着些許的悔悟,帶着些許的淡然,福貴講述了自我的一生。

枯草衰楊,曾為歌舞場。“以前”像一部經典被縮成了記憶。年少的福貴是富少,有着劉村人所不能及的生活,享受着他人所不能享的尊寵。人往往在滿足和擁有中墮落,福貴也變得焦躁不安了,煙花柳巷像無形的磁場,福貴一步步陷進其中,當他讓青樓女子揹着穿梭在大街上之時,他不顧一切,包括他妻子的父親。他也許從未想到此刻的逍遙只是曇花一現,也許他從未感覺到煙花易冷時的淒涼。他不顧嬌妻,他忘懷於紙醉金迷的世界。人總是忘乎所以,放浪形骸,當一切浮華都成為過去時,繁華也就悄無聲息了,福貴不明白自我正在給自我挖陷阱,這一陷,福貴再也沒有出來過。

煙花柳巷太柔情,而金牌賭場才是富少揮手灑金的地方。福貴比鍾愛他的妻子還要鍾愛於賭場,天下人熙熙攘攘皆為利,而金錢就是利的實體。賭場上的輸贏就像夢一般若真若幻,福貴不明白他正在輸掉自我的人生。歎息之餘,我感歎人生換位的易,福貴不再是富少了,他的前半生充滿了奇幻。當他把家財輸地一無所有之時,父親並沒有大打出手,相反他的父親很平靜。其實,人表面的平靜是虛偽的,人內心的驚濤駭浪才是真實,福貴父親的死恰恰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

人一旦被上帝關注,那麼他得到的不是垂青,就是遺棄。那一抹悲傷的氣氛還未退卻,又增加了一份妻離之痛,家珍之父羅鼓聲張的接走了女兒,帶着福貴未出生的孩子。福貴木訥了,啞然了,沒有説一句話。男人一旦犯錯就難以讓人原諒,男人一旦傾家蕩產就少了擁有時的霸氣,福貴看着妻子走了,默默耕種着租來的五畝地,他要養活一家人。人往往在容易活的時候不安分地活,而在難以活下去的時候又要竭力地活下去,福貴學會了耕地,看着年邁的老母蹣跚在旁福貴心中也許很痛;看着伶俐的女兒鳳霞,福貴也許在狠狠地咒罵自我。我一向認為:親情是人內心中無形的線,看着親人為自我所累時,人的自責會到達前所未有的高度,福貴也如此。福貴的人生軌跡從圓滑優美的弧線變的曲曲折折、顛簸不平了,而他在一向竭力的想要好好的活。此時的福貴叫“富貴”,帶有點諷刺性的悲涼,但此時的福貴很真實,很認真的在活着。

人一旦真實得活着,那不真實也變的真實了。

當福貴的妻子家珍帶着兒子有慶回來時,他簡直不敢相信自我的眼睛,昔日裏被自我痛打痛罵的妻子竟好端端的站在門前,帶着那份執着的微笑,福貴最後明白了自我有多麼的淺薄。女人是水做的,有着太多的柔情和牽絆,而女人又是堅強執着的,有着太多的深情。在人擁有時,人就會很容易忽略她的存在,在他失去時,他才想起她的好,但此時的福貴再也不會不顧妻子了,他開始變的疼愛自我的妻子了。他們的感情不再是奢侈的形式,而是情深似海的患難夫妻,為了一家人活着,他們真實的在勞作。

而人生總是悲喜雜劇,沒有純粹的喜,也沒有純粹的悲。

他們的母親因勞累過度卧病在牀,請醫治療是務必。福貴進城了,沒請到醫生卻被拉去當壯丁,這就是人生必然中的偶然,福貴欲逃不能,看着離家越來越遠,福貴越來越感傷,這也許是上帝故意搞的一處鬧劇,活生生的讓一個人經歷些許的生離死別,爾後徹悟人生。

在戰火紛飛時,福貴更想活。之後遇到解放軍,他倖免回家,看着那依舊的茅草屋,福貴也許感到從未有過的親切;看着眼前的一雙兒女,福貴也許才真正體會到活着有多麼的重要。眼淚是思念的載體,是歡欣的背面,是情意綿綿的流淌,夫妻兩人劫後餘生相逢是讓人感動的人生場景。福貴在死亡中的掙扎是有價值的,是對生的期盼,是超越了孤獨和痛苦的勇敢。

但命運似乎並不讚賞他的堅強和勇敢,無情的奪取了有慶年輕的生命,福貴心中那升起的期望之火又被澆滅了,看着靜靜躺在病牀上的兒子,福貴的堅強被失子之痛衝磨的所剩無幾了,他也許自責自我給兒子起的“有慶”這樣帶着嘲弄的名字吧,但福貴還在活着,因為還有家人。隨後女兒、妻子、女婿、小外孫相繼離去,留下了他孤獨一人,懷揣着思念,忍受着寂寞,經歷着孤獨。但這些並未將他打倒,因為他還有老牛,在悽清的歲月中,他和老牛有着十分的默契,他把思念全都寄託在牛身上。人就是這樣,在沒有任何人可傾訴、可理解的狀況下,他往往將感情轉移到他物,人是情感動物,再怎樣受打擊,也磨滅不了他真實的性情。福貴經歷了太多的不幸、悲傷和痛苦,我想,他已經超脱了那樣苦楚的生活,他在真正的活,不帶半點掩飾痛苦的虛假。

經歷的越多,徹悟的就越深。人明白了死亡必然中的偶然,懂得了死其實是另一種的生,那麼人就活的真實、寧靜、淡然,就像福貴在靜靜的午後向別人講述自我的一生。其實,福貴一生的悲摧不是他一個人的,而是一個不成熟時代的,20世紀50-60年代的中國,有着太多的躁動與不安,個人的命運在時代的潮流中顯得搖搖擺擺,難以把握。那是一個不成熟、不理性、不民主的時代,而人總是被動的理解那個時代,人權也許遭到了上天都難以容忍的程度,福貴就是那個時代的不幸兒。個人雖然超越了生死。但卻難以超越時代,而福貴卻在那個悲摧的時代裏好好地活着,帶着份別人看不懂的釋然。

《活着》用最樸實無華、最平鋪直述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人生的真諦。書中,生命在不斷的接踵而至的死亡中變得異常詭異,死亡之中冥冥不可臆測的成分也就越來越大,越能體會生命的可貴和活着的不易。那層出不窮、一波之後一波的苦難象風一樣襲向人的生命旅程之時,才讓人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堅韌不屈這種難能可貴的品質。生命雖是脆弱而無常的,但在書中,卻讓生命的堅強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命運,能夠感激,也能夠仇恨,但是它不可違抗。帶着與生俱來的印記。生活的好處與幸福的標準,永遠沒有答案。《活着》向我們昭示了平靜從容生活的可能,絕望的不存在。

“人為什麼而活着?”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更是一個眾説紛紜而沒有結論的話題,餘華這樣説: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這樣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

我想起了身殘志堅的作家史鐵生,年輕時因一次意外,雙腿殘疾,之後又頻發重病,生活坎坷,然而他在《我與地壇》中曾説: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能夠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它還説:活着是自我的一種選取,既然選取了活着,為什麼還要痛苦的活着!

活着是艱難的,生存是充滿苦難的,正是這些許許多多偉大的、平凡的人物,使我們透過淚水觀察到了微笑,透過苦難體會到了生存。

福貴一生的杯具是自身命運與社會變遷的交織,活着,為了什麼,為了這讓人撕心裂肺的痛楚嗎?不!正是這種痛楚才使活着的感覺更加強烈。期望破碎後的痛楚使下一個期望更加真摯,使得來的幸福更加珍貴。人生來就註定要伴隨悲傷,但正是悲傷使我們更清醒地活着。正如餘華自我説的:“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只要活着就有期望,是他帶給我們最重要的信息,堅持活着,再苦再難也要活着,因為只要活着就有期望。

《活着》像一支古老的歌謠,在向我們講述着一個生命中脆弱與頑強、歡喜與哀傷的真相,讓我們懂得卑微生命中藴藏着些微的卻如金子般閃亮的光芒,讓我們懂得人性的温情能夠一步步把無邊的苦難變成繼續前進的力量。

其實,自我的生活別人難以懂,別人的生活自我也不會刻意去懂,在這個時代中,我們都要好好地活着,無需懼怕死亡和時代的侷限,只需真實的活在當下。

活着的讀後感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上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職責,去忍受顯示給與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作為一部作品,《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着時一齊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齊化作雨水和泥土。

福貴,這個以前風光一時的富家少爺因為年輕時無所顧忌的胡鬧和為所欲為毀掉了自我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最後在貧困中覺悟,也許那並不算遲。可厄運的陰影一向追隨着他的腳步,殘暴地奪走每一個與他有緣的人的生命,毫不一樣情。他的父母在家境敗落後相繼死去,傷痛還未平復,與自我同甘共苦的妻也離他而去。最後,連他唯一的孫也沒有逃過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個人孤獨地活着。

福貴親手埋葬了六個至親至的人。不知是命運對他的個性眷顧或是另一種懲罰,他活了下來。在歷經了那麼多另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後,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只是很單純地為了活着而活着。

記得有那樣一句話: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為一個期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雙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麼,不管脖子上套着什麼,不管肩上負載着什麼……

正如一條顛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終會在浪尖與谷地起伏一樣,前行在寫作之路上的作家們的創作狀態無疑不可能穩定如一。餘華也不例外。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此刻1995年前後,也就是在那篇《活着》的創作前期,餘華的文學創作進入了一個很微妙的時期。

首先,我們跨越對經過和原因的猜測和臆斷,把目光直接投向1997年,我們會發現餘華在那一年做出的一個對中國先鋒文壇不啻為一個噩耗的決定:放下先鋒試驗。然後我們再回眸身後。這時候就會發現,那實際上在1995年就已經是註定的事情了。這一年,另外兩個著名的年輕作家蘇童,莫言也作出了類似的決定。餘華的告別先鋒小説的宣言是:"我此刻是一個關注現實的作家"而這時恰恰是他繼《活着》之後,另外一個長篇小説《許三觀賣血記》殺青不久。那麼就讓我們稍微關注一下這後一部被作者聲稱為"關注現實"的作品。實際上,它與餘華早期作品之間相當明顯的變化。或者説,我們會驚異地發現這篇文章與餘華早期的《在細雨中呼喊》完全是兩種樣貌。

那麼我們再把目光轉回到1995年,就會發現餘華的唯一兼有現實主義文學和先鋒小説特徵的作品,就是那篇轟動一時的《活着》。這樣説來,《活着》就應是餘華創作的一個過渡。

從這個角度説,《活着》是作者在自我進行先鋒性文本創新枯竭的時候,尋求出來的一條出路。但是作者自我恐怕不一樣意這樣的觀點。從作品本身看,尤其是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來的很大的隨意性能夠看出,《活着》不是一部在構思完全成熟後才開始創作的作品。餘華有可能象孩子信手塗鴉一般寫下一個開頭。

作者在將這個作品雕琢之前,可能稱不上是在創作。在餘華的創作陷入低迷的時候,寫作其實僅僅是一種習慣而已。《活着》是一篇在隨意中完成的小説,對於讀者和作者而言,與所有好作品一樣,是一種偶拾,或者是一個運氣。

《活着》是一篇讀起來讓人感到沉重的小説。那種只有闔上書本才會感到的隱隱不快,並不是由作品帶給的故事的殘酷造成的。畢竟,作品中的亡家,喪妻,失女以及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樣的故事並不具備轟動性。同時,餘華也不是一個具有很強煽動潛力的作家,實際上,渲染這樣的表達方式是餘華一向所不屑的。餘華所崇尚的只是敍述,用一種近乎冰冷的筆調娓娓敍説一些其實並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緒就是在這種娓娓敍説的過程中中悄悄侵入讀者的閲讀。這樣説來,《活着》以一種滲透的表現手法完成了一次對生命好處的哲學追問。

他就象一個熟練的外科醫生慢條斯理地將生活的殘酷本質從虛假仁道中剝離出來一樣,《活着》用一種很平靜,甚至很緩慢的方式,將人們在閲讀可能存在的一個又一個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幻想逐個打碎。這樣就會有一個結局:人們就對此書留下深刻了印象。因為閲讀是一次心理的恐懼經歷。

實際上,這又暗示了中國文學的另外一個事實:以現實主義做口號的現實主義其實是最不敢應對現實的。比如:本質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並無任何好處。那麼如果必須要賦予好處的話,那麼唯一能夠算作好處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偉大感可能恰恰源於那裏。

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確了一個資料,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個過程,但是,活着本質上其實是一種靜止的狀態。

餘華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靜靜地活着,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活着”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職責,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與平庸。

活着的讀後感

知悉《活着》這本書源於一位以前的電台主持人的極力推薦,出於好奇,更是出於對此位主持人的信任,我到書市買了這本書,是餘華的作品,十萬餘字,用詞很簡練,淡淡的,好似品茶一般,回味悠長,用很短的時光,我就看了此本小説,之後又重看了兩遍,每看過後都有新的體會和感受,也許這正是小説吸引超多讀者的緣故吧。

餘華是一位年青的作家,是一位真正用內心在寫作的學者,好比其他諸如餘傑、何清漣、劉曉波、秦暉等等中國良知一樣,對我們的國家傾注了無限的熱愛,他們拒絕謊言、拒絕道德中立、拒絕塗脂抹粉,真實、客觀地反映或極富中肯地評價着各種事和人物,讀他們的文字,你才能感覺到中國文字的樂趣和精華,才能明白我們的生存狀態如何,才能清楚自我的未來該如何去走。在一片歌舞昇平、國泰民安的景象中,是他們讓我們明白這只是表象罷了,深層次、長期的問題反倒讓每位讀者揪心,而這正是他們的可貴之處,不畏權貴,一切憑內心真實的感受説話,他們是《皇帝的新裝》中那位孩子,是中國的索爾仁尼琴,因而,唯有他們的文字,我才會去認真閲讀。

《活着》實際講述的是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它富於的內涵和哲理太過複雜,非三言二語能夠詮釋清晰的,現僅將自我的幾點感悟表述出來吧:

這位名叫“福貴”的老人成長於解放前期,經歷了抗日戰爭、國內革命戰爭、新中國成立、大躍進時代、改革開放初期,他的一生實則是現代中國的演變史,雖然故事情節以他及他的一家為主,但反映出來的場景卻是多方位的,它讓我們見識了戰爭的殘酷,見證了神化的中國,更讓我們這些出生的年青人瞭解什麼是,這是一個多麼混亂和-?-暗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大多數中國人已經瘋狂,在一陣陣風暴中艱難度日,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大災難,是一場抹滅人性的大洗禮,而這場災難並非自然引起,是人為的,是一個集權國家的必然結果。作為年青人,是就應記住這段歷史的,它讓我們明白自我人性的弱點,讓我們明白真正的幸福是什麼,但遺憾的是,這段歷史因為種種原因而是那麼的不明不白,更令人擔心的是,現今的年青人又有多少能想起呢,“一個善於忘卻歷史的民族必定是一個沒有前途的民族”,因而,我們更就應瞭解並牢記這段歷史,而這也許是《活着》帶給讀者的重要啟發和引思吧。

在描述苦難時代的背景下,“福貴”老人也經歷了人生所有的痛苦,當他看着一個個親人離自我而去的時候,心底實際是在滴血,是在哭泣,但他仍然挺過來了,依然樂觀、豁達地應對着人生,在年近古稀之時,以一頭耕牛為伴,卻沒有一絲的沮喪,在他的臉上,你看不見生活有多麼的不好,看不到對世道的厭倦,有的只是歲月留下的滄桑,有的只是他帶給你的人生取向。“福貴”老人其實只是廣大中國農民的一個縮影罷了,在他們身上,遺存了太多的優良品德,勤勞、善良、任勞任怨、樂觀、堅韌,正是無數像“福貴”這樣的老百姓,我們的國家才能在那無盡的災難中挺過來,他們為國家付出了太多太多,而得到的呢?唯剩下温飽與一絲的憐憫,在我們的國家,實則是二重國家,二元制的户籍制度讓一箇中國分成了城市和農村,而各種不平等制度讓廣大的農村仍然停留在原始狀態。能夠説,中國革命的勝利是與農村密不可分,毛|澤|東正是意識到這一點,提出了“農村包皮圍城市”,才使中國革命取得了成功,如今的改革開放也是源於農村,但是,這些都已不重要了,農民還是那麼苦,農民依然受到某些城市人的歧視和欺凌,他們每年都要為了生計從自我的故土奔向陌生的城市,做着最辛苦的工作,得到是最低微的收入,他們骨子裏的品質,

讓他們無怨無悔,當然也無可奈何,而聯想到我們自我,在他們面前,顯得是何其的微少,輕微的挫折就會讓我們一些人意志消沉,讓我們一些人痛苦流涕,而我們自我卻還在感歎工作的辛勞與不易,在感歎命運的不幸,一部分則選取了“混”,相比於“福貴”和那些農民兄弟們,我們有資格説我們苦嗎,有資格對自我所遭遇的挫折訴苦嗎,有資格感歎命運的不濟嗎,我們不配,當他們應對困難勇往直前時,我們滯步不前,我們在猶豫、在彷徨,他們才是真的勇士,才是中國走向成功的生力軍,因而,《活着》是一面人性的鏡子,它讓我們明白什麼樣的品性才是中華民族優良的品質,才是民族期望所在,“公子哥”式的品性只會讓我們從一個失敗走向另一個失敗,我想,餘華寫這本書的初衷,也許正基於此吧。

深層次剖析,我覺得支撐“福貴”老人走過一生的是其對土地的信仰,土地對於一個農人來説,就是命,就是生命好處所在,人有別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思想,信仰更是思想上的昇華,人類有了信仰,才能戰勝自然,才能避過災難,基督教在世界範圍內傳播如此之廣,也説明了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都缺少不了信仰,但是,時下的中國,是一個缺乏信仰的國度,部分民眾應對日益艱難的生活選取了輕生,選取了?而走險,人與人之間缺少基本的信任與互助,人性冷漠,這是最可怕的病毒,我們這些年青人不要説崇高的信仰,就是基本的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也遺忘得乾乾淨淨,只一味地崇尚金錢,現今社會評價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就唯剩下金錢與權力了,很多人為了金錢和權力,不惜出賣一切,“笑貧不笑娼”,大多的年青人的價值取向已顯得務實而短視,我們實際承載着中國的未來,倘若我們依舊如故,缺乏基本的信仰和不抱有遠大的理想與目標,我不能想象中國如何自立、自強與世界民族之林。

《活着》帶給我們的還有很多,自身學識的淺陋讓我沒有更多的感懷罷了,細細觀察當前的社會,我們的生存狀態又豈能樂觀呢?民主與自由還是遙遙無期,而制度性的fu敗已經深入到政體的每一個細胞,改革開放的成果只是對自然資源和國有資產的再分配罷了,“讓一部分先富起來”只是富了那些權貴之人,他們透過權力的市場化和對私有資源的壟斷、配置讓國有資產迅速流入私人腰包皮,而廣大的工人、農民則陷入沉重的生活壓力之中,社會的基尼係數遠遠大於國際警戒水平,許多工人失業,隨着人口高峯的來臨,社會面臨十分危險的壓力,黃、賭、毒、法、黑應運而生,四處氾濫,甚至部分地方zheng府與黑道相互勾結,以榨取普通市民的利益來到達其富貴的目的;而愈來愈重的教育負擔讓許多少年兒童失去了學習的機會,讓他們很少就走上繁重的勞動崗位,教育之於個人或國家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我們的近鄰日本和韓國就已是很好的榜樣,這些缺少教育的少年們透過代際的傳遞,只會讓目前已經貧富懸殊的差距越拉越大,最後構成社會的兩極,矛盾與對立自然而生;另一方面,自然環境急劇惡化,能夠説改革的成本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對自然的破壞,很多地方zheng府只強調經濟指標、GDP的完成狀況,視自然環境於無物,強制性、愚

昧地破壞着本是安寧的天空,雖然zheng府已經在強調“可持續發展”,但真正能做到可持續發展的地方zheng府又有幾個呢?環境的破壞帶來的危害是深遠與長期的,它關係到中華民族下一代的生活狀態,但沒有多少人會思考這些問題。以上只是我對當前社會的概述性描繪,它並不像某些文人所講的那樣完美,不像某些歌曲所頌揚的那般幸福,他們所看見只是他們的快樂,而廣大工人、農民生活卻是很艱難的,應對着當前的社會,我們這些所謂的二十一世紀青年能夠盲目樂觀,能夠無限HAPPY嗎?而要改變這些現狀,又豈是我們所能夠做到的呢?我們只有從自身做起,不斷地提升自我、充實自我,並極富熱情地關注着這個社會,儘自我所能去幫忙或者關愛別人,我想,這已經是很不錯了。《活着》讓我意識到了當前生活的艱難與不易,讓我明白人生的艱難才剛剛開始。

在一片“歌舞昇平”中,我們又迎來了2004年,2003年被很多媒體描繪成有歷史好處的一年、建設性的一年,但對於我們這些普通老百姓來説,也許更多的是恐懼與不安,SARS的影響現今依舊盤旋在我們的腦海中,而孫志剛的死再一次讓我們見證了我們實際生活得並不安逸,重慶那位餓死的三歲小姑娘讓我們明白某些人性已經淪落到何種地步,上訪户、拆遷户的自焚更是對某些現象至死的抗爭,2004年,禽流感又飄然而來,這一次又不知會產生什麼後果,所有的一切讓我更感覺到了活着的艱難,我們並不比“福貴”老人幸福多少,所承載的壓力與顧慮是很大的,幸而有《活着》,有餘傑、何清漣這些精英們的吶喊,才能讓我感知社會並不是一片漆黑,有一絲光,在暗暗地照着,對於我來説,已足夠,堅強、樂觀應對着一切,用自我的良知去闖蕩社會,我想,即使生活再困苦,我們還是能夠像“福貴”一樣,很好地活着,能夠無遺憾地對別人説,我對得住自我的良心,我無悔,我想,這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