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信讀後感(精選19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67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9篇《信讀後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信讀後感》相關的範文。

信讀後感(精選19篇)

篇一:《信》讀後感

我很少寫讀後感了,不是不想寫,而是覺得自己寫不好,不敢寫。我太膚淺了,時常會被書中的句子感動、震撼,一轉頭就忘到九霄雲外去了。

我在年初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我今年要讀十本書。半年過去了,我讀了差不多四五本。我看書很快,往往能做到一目十行,對書中的細節往往並不能清晰描述。所以,對於作者來説,我也就是個半吊子讀者,還寫讀後感,實在有傷“讀者”風範。

但我還是要寫呀,不寫我難受,因為我定了目標,我説我讀書不僅要讀,我還要寫讀後感。好傢伙,為難自己還是一套一套的。但其實,我只是想把讀書的那種悸動記錄下來,那種感覺不亞於一個喜歡的男孩子對我説“你真可愛”時只有自己聽得見的心跳。

篇二:《信》 讀後感

一位因車禍造成四肢癱瘓的心理治療師,因為擔心無法陪伴患有自閉症的孫子長大,於是將自己從輪椅生活和專業經驗中所體悟到的一切寫成三十二封信,希望孫子將來能從中學會什麼是愛、生命和接受缺憾的勇氣。愛能改變一切。爺爺希望山姆能得 到完完全全的愛,領略愛的各種滋味。等他長大以後,或許就能體會到:“付出愛可能甚至比接受愛更為重要。”體會到爺爺的用心良苦。

而這些也是我們所有人都會遭遇的難關。山姆的爺爺以細膩筆觸所寫下的所以文字,其實就是一個平凡人最不凡的人生體悟。這些文字不僅是為了引導山姆順利度過人生逆境,也給了我們最深刻的啟發, 提醒我們身而為“人”的真正意義 ―― 不論我們的能力和極限在哪裏?

其中一封信主題“你和你的老虎” 告訴我們不要再以退讓作為困擾問題的解決方式。而書中的指出老虎就是“害怕、或被拒絕的事物”,我們應該更積極的心態挑戰、克服生活問題。相信,每個人心 裏都住着一個灰暗的影子,那是無法逃避或切割,我們更虛心學習坦誠面對不足與軟弱的部分,唯有藉由接受,才能停止對抗和掙扎,修正埋怨的心態才能和平共處,學習更具建設性面對自己的恐懼與失落;進而坦誠接受自己所佔的角色與位置,真正的安全感與快樂才會真實。

篇三:《信》 讀後感

這是讀的第十本東野圭吾的書。也是迄今為止我讀的東野圭吾思想最深刻的一本書。也是不用怕劇透的一本書。這樣我寫讀後感輕鬆的多。

首先,我認為東野君雖然給了我們一個結局,但這只是這本書需要一個結局,而不是一定要這樣結束。

關於與人為善。發自心底的善意,和為了自我滿足的善行,在主動者需要自己內省去分辨,以利於自己的修為提升。但我想,作為被動者的話,是不該去考慮這些的,而是都當做主動者都是善意去感恩。

書名《信》,我理解為一種溝通渠道。語言,文字,行為,表情等等,都是類似的。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傳出方的未必能完全傳達出自己的全部意思,而接收方更是很難完全獲取傳出方表達出的意思,怪不得有哲學家説語言文字其實什麼都做不了。但這種想法只適合在哲學意義討論。實際生活中,溝通是建立人與人之間橋樑,和消除誤會的時候,最應該優先考慮的方式。

關於寬恕和懲罰。寬恕是宗教經常選擇的方式。對絕大多數人而言,絕對的寬恕是極難做到的。但這是指某些嚴重的事情上。在某些事情上,寬恕或許是簡單的方式,正如東野君在書裏寫的堂堂正正比隱瞞很多時候更容易去實現一樣。這時候我想到的居然是蔣介石和汪精衞,如果汪精衞真的不是從漢奸角度去投靠日本的話,他的行為就真是比蔣介石正面抵抗日軍要艱難萬億倍。而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們遇到的儘管都是些生活瑣事,若要把寬恕和懲罰做到儘量完美,好像也是極難的事情呢。

書中所得,不止上面所述,不過還需要時間去發酵。東野君本意是否考慮過那麼多我不知道,但我的確體會到此書和他別的書不同。感謝東野君。也感謝沒有推薦別的名氣極大的著作,只獨獨推薦此書給我的某同學。

篇四:信讀後感

整篇作品都瀰漫着綿長的憂傷,深重的忍耐還有無可奈何的執着,而文字卻是淡淡的、優雅的,將故事慢慢地展開,將傷口精緻地深入,精細地處理,一點點撕咬着人的心靈,讓逐漸塵封的神經呼吸到新鮮的氧氣,赤裸地面對災難深重的人生。

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小説――《信》, 首先説東野對每一部小説,每一個故事,每一個人物的愛。整部小説字裏行間凝聚着作者對這部分人羣深深的理解和關愛。如果不是在內心中深切的懷着對他們的理解和包容,又怎麼會將人物內心刻畫的如此生動。這是一個會成為名作家的首要條件。我一直相信從前一位朋友對我説過的一句話,她説,畫畫的時候,只要你足夠愛那個你要描繪的事物,那你畫出來的就一定很美好,因為你在筆端和描繪的過程中,心中充滿了對它的愛。寫作業一樣,愛的力量撼天動地,一部充滿愛的小説首先可以使讀者感同身受,進而體會作者的良苦用心。這份獨有的感情不會隨着已經結束的故事情節而結束,相反,在讀這位作者的其他作品時,仍會帶着那份真摯的感情認真的投入,隨着這份愛的不斷加劇,而深刻的融入到作品當中,我想這就是所謂的作者的控制力,用文字掌控讀者。

“被貼上標籤的人,只能等待着自己應得的人生。我因為是殺人犯的弟弟,不得不拋棄音樂的夢想”……主人公直貴子唯一的親人是自己的哥哥,哥哥為了幫弟弟積攢讀大學的費用,辛苦地做着低賤的體力活,腰椎受損後,鋌而走險去一個老太太偷錢,逃走時卻錯殺了老太太,從此身陷囹圄。弟弟生活在殺人犯的陰影之下,永遠偏離了正常人的生活軌跡。為了躲避哥哥的來信,他屢次搬家,愛他的由實子姑娘以他的口吻與哥哥通信,雖然曲折,通信還是一直延續着,直到,直貴子發現自己的女兒也被孤立。

直貴子給哥哥寫了最後一封信:“我打算從這封信被投入信箱那一瞬間起,不再作你的弟弟了。同時,打算今後不再跟你有任何關係,下決心抹去我們所有的過去。”同時,他到單位改變了自己的履歷,抹去了生命中這個親人的一切痕跡。

也許為了在心靈上與哥哥也作一個告別吧,直貴子決定實現哥哥多年的願望,去了一趟被害人家,見到了老太太的兒子――緒方先生,在那兒,他看到了哥哥的寫給緒方先生的一堆信,而哥哥的最後一封信是這樣寫的:

“前兩天收到了弟弟的來信。對於服刑者來説,沒有什麼能比受到骨肉親人來信更能令人欣慰了,我按捺住內心的興奮打開了它。可是讀了那封信,我驚呆了。信上寫道,從今以後再也不寫信了,而且也不再收取我給他的信了。理由是為了保護自己的親屬。弟弟這樣寫道。那封信中深切的述説了只因有一個搶劫殺人犯的哥哥,他到現在遭受了多少苦難,那些苦難到今天還在繼續。他的妻子和女兒又遭遇了多少艱辛。如果這樣下去,將來甚至會殃及女兒的婚事,還有這樣暗淡的預測。弟弟説,所以要和哥哥斷絕兄弟關係。叫我出獄以後也不要再和他們聯繫。不知能不能理解我讀這封信是所受到的打擊。不是因為弟弟要斷絕關係受到了刺激。而是被這麼多年來因為我的存在他們一直在受苦受難的事實所震撼了。同時,本來這些事情是子讓可以預想到的,可直到收到弟弟這封信時,我基本上沒有意識到。對我的這種愚蠢,自我厭棄到了極點,恨不得一死了之。説明我人雖然在這樣的地方,可一點也沒有得到改造。同時我意識到,弟弟最想説的,是我不應該寫信。給緒方先生的信也是一樣,大概緒方先生看來,也認為這不過是殺人犯的一種自我滿足,非常令人不快。對此我深表歉意,為此寫了這封信。當然,這是最後一次了。是在抱歉。”

我不知道直貴子的選擇是不是正確的,我只知道我瞭解他的痛苦、他的糾結、他的無奈、他選擇從此抹去哥哥的存在所給予他的痛苦,更甚於他自己失去一切的痛苦吧,可是,他卻不得不作這樣的選擇。

雖然這部小説不是推理,但東野還是不想隨便結束故事,照例三番()五次的變化結尾。不過不管怎麼説,最後看到弟弟不計前嫌,才放下心來。這個故事雖然充滿悲傷,但是直貴和哥哥的故事,教給我愛、選擇、堅強、堅持、放棄、果斷和擔當。

篇五:信讀後感

彼此都很漫長

顧奕

我最近閲讀了東野圭吾先生的作品《信》。作品主要講述了一對在父母死後相依為命的兄弟,因工作受傷而失業的哥哥武島剛志,為了籌備弟弟的學費,鋌而走險犯罪搶劫最終殺人。而他的弟弟武島直貴則因為哥哥突如其來的犯罪,不得不揹負殺人犯弟弟的精神欠條,從此墜入社會歧視的輪迴。

我國古代常用“詩眼”來指稱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既然如此,一部小説中最精彩傳神的一個字,則稱為“文眼”了,而對於信來説,它的文眼毋庸置疑是一個“信”字。

基本上,信是連接全書重要情節制造波動和轉折的道具。直貴的每一次人生嬗變,都因緣際會來自一封書信的催化――一封封寄自高牆之內的家信,寄託了哥哥對弟弟的無盡牽掛,同時也會給弟弟帶來無盡的噩運。

因為武島剛志的犯罪,導致了他弟弟武島直貴在社會上遇到的各種各樣的歧視。從工作的不如意,老闆聽説這事後,大都害怕直貴,在組織樂隊時,受到經紀人根津的排擠,被迫放棄這一理想;在住公司分配的公寓時,又受到別人的歧視,這次不只他一個人,還有他的妻子白石由實子和他的孩子實紀。到最後,直貴選擇了與他哥哥斷絕關係,勇敢面對生活。但我一直想不明白,既然是剛志犯罪,為什麼讓直貴也要隨剛志一起受罪呢?這可能就是剛志和直貴血脈中那相同的因素吧,人們一定認為殺人犯的弟弟,一定和殺人犯一樣,都不是什麼好人,所以才感到害怕,並處處排擠他,歧視他,但這都因為血脈,因為“誰叫他哥殺了人呢”。

“歧視是理所當然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被別人歧視的經歷。歧視無處不在,它是人類社會中十分普遍的行為。所以當人們一聽説武島剛志的事情,對直貴的反應便會像那個大鬍子店長一樣“很快地就壘起了一堵牆”,只是不同的人壘出的牆壁有厚有薄而已。有時候即使很難説達到可以稱為歧視的那種嚴重程度,但至少區別於與平常心看待的所謂的“偏見”也還是有的。

家信的温暖,雖然治療不了困頓的生命,卻印證着斬不斷的親情,我和獄中的剛志一樣,期待着直貴再一次拆開那一封信的瞬間。

篇六:信讀後感

救贖

東野圭吾的作品中,《信》可謂頗為與眾不同的存在,其與東叔諸多的代表作不同之處在於它並非侷限在推理小説的流派之中,讀罷令人深思的往往是其作品傳達和想要揭示的社會問題,同時無時不流露在文字之間的深情更使人為之動容。此外這部作品中所傳達的犯罪家屬的心理傷害亦深深觸動我的思緒,以至於當我掩卷之時,比之以往讀罷東叔作品的驚歎,令我思緒良多的是那些犯罪者家屬們正承受着怎樣的心理傷害。

罪犯的犯罪行為傷害的不僅只有被害人而已,而與之至親的親屬其遭受的傷害雖然無形卻仍舊痛徹骨髓。難以相見的淒涼,對被害人的懺悔以及無形之中被社會乃至自我附加的犯罪家屬標籤,都沉痛的叩問着自己滴血的靈魂。可以想象,這些罪犯家屬每日是在怎樣的掙扎中睡去,又是在怎樣的疑惑中醒來。我不清楚他們是不是時時會幻想着自己的至親犯罪的場景,在每個寂靜的夜裏如電影一般一幀幀的回放;又是在怎樣刺眼的.陽光下恍惚中發現,自己仍舊是那個被社會和眾人厭棄的罪犯家屬,從而新的一日又成了無盡的黑白。

可以體會這種懺悔和內疚以及被標籤後的卑微,只因我曾有一同村人亦在數年前因搶劫出租車而入獄。我依稀記得聽聞這個消息時自己的感受,惋惜和感歎以及腦海裏勾勒的他父母的面容。此後幾次回到故土那座村落,有一次與其母親擦肩而過,我刻意避開了她的目光,我害怕這種注目會令其加劇心裏的掙扎,可我看得出在她面頰之上,蒼老和疲憊顯然代替了原來應有的模樣。可以想象這數年間其經歷的心理折磨,坊間鄉民提及其父母,亦難掩憐憫之情,可言語間不經意中被冠以的罪犯家屬標籤,卻終也擺脱不去了。

就如《信》中罪犯的弟弟武島一樣,揹負罪犯弟弟的標籤,承受他人的非議和詰問,處處碰壁。那麼我們在懲罰犯罪,保護受害人的同時是否亦應關注一下罪犯身邊的人們,他們之中許多對於罪犯的犯罪本無任何過錯。不過是與罪犯流淌了一樣的血脈,為此他們便要承受他人的側目,社會的冷落,甚至自我的拋棄。倘若對這一羣體多一點關懷,少一份非議,還他們一個寧靜的生活環境,使他們與常人一樣有着未貼標籤的身份。也許揹負在他們心上的壓力會減輕許多,也許他們會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向受害人懺悔,同時思考至親犯罪的誘因。

那麼問題是如何實現對犯罪家屬的免打擾,最大限度的減少其遭受的潛在傷害呢?恐怕此問題並非一日可得出答案,傳統文化嫉惡如仇和愛屋及烏的影響,想要突破這種束縛就宛如滴水穿石一般。然而同樣作為社會羣體中的一員,同樣享受法制社會威嚴的約束,只因與罪犯切實的發生了關聯便要承受多於常人數倍的壓力,對其未免過於殘忍。

對於犯罪家屬的保護,我能思及的也僅限於信息的保護及心理的救助,同時將罪犯家屬所承受的痛苦傳遞予罪犯,通過此種反面激勵亦能使罪犯更為深入的體會到其犯罪的危害和給人帶去的傷害。

篇七:《信》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雞毛信》這個故事,講得是抗日戰爭的故事。海娃是一個放羊娃,一天他接到一個重要的任務,要給張連長送一封信。在送信的途中遇到了敵人,他連忙把信藏在了羊屁股底下,為了能夠及時的把信送出去,他把敵人引到了狹窄的山間小路,然後他帶着信飛快地跑到山上,並及時地把攻打炮樓的信交到了張連長手裏。張連長收到信後,馬上集合隊伍以最快的速度攻下了敵人的炮樓,取得了勝利。

看完這本書後,我被機智,勇敢的海娃深深打動。我要向海娃學習,珍惜現在的一切,努力學習,讓自己學到更多的知識。

篇八:《信》讀後感

讀了《雞毛信》後,海娃的機智讓我深深地感動了.

這篇故事主要講海娃送信的過程。海娃在送信時,半路遇見了鬼子。海娃為了不讓鬼子看見信,就想了個辦法把信藏在羊尾巴後面。可鬼子把羊搶走了,還讓他帶路去龍門村。晚上,海娃趁鬼子睡着時拿信逃跑。可又被鬼子捉住了,鬼子逼海娃帶路去龍門村,機智勇敢的海娃把鬼子帶到了歧路,鬼子知道上當了,拔槍打傷了海娃,這時候八路軍來搭救,打死了鬼子。

生活中,我們也要向海娃學習機智勇敢聰明的愛國精神。

篇九:《信》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 《雞毛信》我背故事裏的 主人公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

故事裏 的主人公海娃真勇敢啊。一天夏夜下雨,爸爸交給了他一封很重要的信,讓海娃把信送給張連長,在送信的路上,海娃遇見了一羣敵人,但他一點也害怕。沉着冷靜。一次次機靈的躲過了敵人的檢查。當海娃就要完成任務的時候中了敵人一槍。但海娃忍着痛把信交給了張連長。

在看看我,用剪刀剪窗花,不小心把手弄破了一個小口,我就喊着讓媽媽給我的手包了起來,晚上,我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突然,樓上的弟弟把什麼東西弄出了“咚――”我以為是電視壞了,嚇了我一跳,急忙關上了電視。

《雞毛信》裏的小海娃多麼勇敢堅強啊!我要向他學習!做一個勇敢、堅強的人!

篇十:《信》讀後感

上週日下午,我去新華書店免費借了敬一丹的《那年那信》,當天看了半本,今晚看完了剩下的半本。這本書主要內容是來自敬一丹家的家信。

敬一丹的爸媽之間以及他們和孩子們之間寫了很多家書,共有1700封。敬一丹從中選了一些,分主題放在這本書裏,講講故事,再分享信的內容,並在每個主題的前後給她的下一代及下下一代就寫上幾句,促進他們思考和了解長輩以及那過去了的年代。

這本書很感人,很真誠,這薄薄的一本書,道盡了她們家的幸福與甜蜜。儘管曾經也有痛苦與磨難,但總的來説還是以甜蜜温馨為主。不管是她父母之間的信任與恩愛,還是父母與孩子們之間的關愛與理解,還是她們四姐弟之間的深厚感情,都讓我深深感動。

篇十一:《信》讀後感

暑假裏,我讀了《秋巫婆的樹葉信》這本書。我印象最深的是《小蝸牛》這一篇。蝸牛媽媽讓小蝸牛去森林裏玩,小蝸牛爬的很慢很慢,好久才爬到,已經到夏天了!蝸牛媽媽讓小蝸牛採草莓,小蝸牛好久才爬到,已經到秋天了!蝸牛媽媽讓小蝸牛去採蘑菇,小蝸牛好久才到,已經到冬天了。蝸牛媽媽就讓小蝸牛在家裏過冬了。

有時候,時間像個急性子的人,完全不等候走路慢騰騰的小蝸牛,讓它一再錯過季節。我們不能像小蝸牛學習,做事慢慢騰騰。

篇十二:《信》讀後感

這本書和我以前看的沒一本東野圭吾的書都不一樣。同樣都是擁有殺人事件的書籍,這本居然是從被抓入獄開始敍述。它描述了現在很普遍卻沒有被人注意過的歧視現像,犯罪者家屬被歧視。

隨着故事的進展,我也在反思如果我身邊?有一個犯罪者家屬,那麼我會不會想要遠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而就在我嘗試去改變我的想法的時候,平野社長卻提出了這本身也是懲罰的一部分,也是家屬應該承受的。可能這就是日本犯罪率低的原因吧。罪犯在監獄裏過着與世隔絕的生活,家人卻還要遭人冷眼,犯罪成本太高了。

這是一本讓我讀起來感到很難過的書,剛志為了弟弟直?貴上學的學費進了監獄,弟弟承受着哥哥帶給他的負擔,丟了工作,失去夢想,還失去了喜歡的女孩,經歷了這些以後他開始憎恨自己的哥哥。但我們真的沒有辦法去評判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他們都有錯卻也都不該被這樣對待。

排斥罪犯家屬真的是人的本能,畢竟身體裏留着一樣的血這種事是沒有辦法改變的。希望有一天會有更好的辦法讓這些人在社會環境中生活。

篇十三:《信》讀後感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三字經之中的“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混。”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所以仁字,從二人相處,因為人不能離羣而獨存,別人之觀念立,人之人格顯,方能雍容和諧,以立己立人,發揮老吾老幼吾幼之懷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事物為人,而不為己,發為惻隱之心,寬裕温柔,仁也。

義:義者,宜也,則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當做就做,不該做就不做。見得思義,不因果濫取不義之財物。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所以人發為羞惡之心,發為剛義之氣,義也。

禮:禮者,説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釋名:禮,體也,得其事證也,人事之儀則也。進退周旋得其體,乃是正人身之法也。尊卑長幼有序,處事有規,不敗人倫,以正為本,發為恭敬之心,齋莊中正之態,禮也。

智:智者,知也,無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發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為智也。

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誠實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終不渝」。信字從人言,人言不爽,方為有信也。誠心之意也,以誠居心,必然誠實。處世端正,不誑妄,不欺詐者,是為信也。

篇十四:《信》讀後感

“仁”:仁人、愛人、仁愛。自孔子倡導“仁”學以來,“仁”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德”和“恆德”。孔子把“仁”作為個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把“愛人”作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歸仁”作為最高的社會道德理想。講“仁”,就是講人與人的關係,講人對人的愛,由對父母之愛、兄弟姐妹之愛,進而推及對他人之愛。“仁”,不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標準,講“仁愛”,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理念。中國人至今仍視有德者為“仁人”,無德者為“不仁”。“仁愛”思想,作為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主要價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滲透在中華民族的血液中,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特殊品質。

“義”:大義、正義、公平、公正、公道。中華傳統文化把“義”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和價值取向。《禮記?中庸》:“義者宜也。尊資為大。”中華傳統文化把義與仁並用,作為傳統道德的核心內容,提出了“仁義道德”、“仁至義盡”、“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思想。“義”是合宜、應當、應該之意,是作為人應該遵循的最高道義。利他,不以損害和出賣他人尤其是朋友來換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義”,還有情誼、恩誼之意,包括了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牽掛、互相關照、互相提攜。親情和友情,發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義”的成分。有“義”,使友誼友情友善純久。有“義”在,朋友不會出賣朋友,丈夫也不會拋棄妻子兒女。“義”,是中華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現。

“禮”:明禮、禮貌、禮讓、禮節、禮儀、禮制。“禮”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會交往之道。禮與仁互為表裏,仁心愛人是禮的內在精神,恭敬辭讓是仁的外在表現。好禮、有禮,注重禮儀是中國這個“禮義之邦”的傳統美德,是中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美德。中華傳統文化認為,“禮”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標誌。“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記》)“禮”也是治國安邦的根本。中國倫理文化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説是“禮儀文化”。“明禮”,從廣義説,就是講文明。作為倫理制度和倫理秩序,謂“禮制”;作為待人接物的形式,謂“禮節”、“禮儀”;作為個體修養,謂“禮貌”;用於處理與他人的關係,謂“禮讓”。明禮、禮貌、禮讓、禮節、禮制,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

“智”:知者、明智、智慧、機智。“智”通“知”。中國古代思想家賦予“智”以豐富的道德內涵。“智”在知道遵道。學而致知,不知不覺,智而不*。“仁、義、禮、信”是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而要將這一切聯繫起來就需要“智”貫穿其中,否則即使有“仁、義、禮、信”加持於身,也都不可能通達無礙。新時期需要把中華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學智慧聚成一體,開啟新的智慧。

“信”:誠信、信任。《説文》講:“人言為信”。“信”是立身之道、興業之道、治世之道。誠信求和。誠信是約定俗成的社會交往規則。孔子把“信”列為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規範”(恭、寬、信、敏、惠)之一,強調要“言而有信”,“信則人任焉。”“以誠待人”、“以信取人”、“一諾千金”、“誠實守信”等傳統美德千百年來為人們所推崇併發揚光大。

篇十五:《信》讀後感

文字在生活中是無法沒有的一個東西,它也是我們自己的好朋友,每天都常常陪伴在我們人們的身旁度過每天的愉快。那你又是否沒有看過沒有一個文字的書籍呢?我想沒有吧!就算也有沒有文字的書籍看到的一定很少可以看到吧,大概看到的可能性只有那0.01%的微微的機會吧!我不明白書籍沒有一個字,只有圖畫那還算是一本充滿豐富知識的書籍嗎?信上沒有文字又寫來有什麼意思呢?真不明白啊!下面讓我們帶着這個問題去閲讀下面的這篇文章吧!題目為?沒有文字的書與信?。課文主要講了:在古時候,還沒有產生漢字的時候,人們是靠着結繩記事法去記載生活中發生地趣事。

他們每發生一件事,他們就長繩上打上一個不同的繩結在長繩上。事情過後,又可以回憶回憶。也有的人在沙灘上撿到貝殼來記事,他們每天早上天空還沒有亮起連一絲的光芒也沒有的時候,撿起不同樣的貝殼,有的像星星,也有的像樹葉,各色各樣的的都不同來記載在生活中這每一點一滴的事情。就這樣古時候的古人就有了書籍與信了。現在科技越來越發達,我們已在用筆與紙張去記載我們生活中的趣事。但是你知道嗎?在山區住的小朋友們他們還在用石頭在地上寫字;用樹枝在土地上寫字;用粉筆在牆上寫字。這種熱愛學習的精神值得我們城市的小孩學習啊!最後讓我們一起好好學習吧!

篇十六:《信》讀後感

讀了《雞毛信》這本書後,海娃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多麼的勇敢頑強啊!

《雞毛信》這本書講了在抗日時期,龍門村的兒童團團長海娃給八路軍送信的故事。具體內容是:在一天傍晚,海娃腰裏插着羊鞭,拿着一杆紅纓槍,在山上的一棵小樹底下放哨。這時候,從陽坡的小路上爬上來一個人,他老遠就叫:“海娃!海娃!”海娃聽出是爸爸的聲音,連忙連忙迎上去。爸爸從懷裏掏出一封信,對海娃説:“馬上到三王莊去,送給指揮部的張連長。”海娃接過信一看,信角上插着三根雞毛,知道是一封緊急的雞毛信。海娃揣好信,趕着羊羣轉過山崖,忽然看見西山頂上的“消息樹”倒了。糟糕!山那邊準是發現鬼子了。海娃想,這條小路不能走了,就走大路吧。可是回頭一看,大山口外面來了一隊搶糧的鬼子。

鬼子越來越近。海娃着急了把雞毛信往哪裏藏呢?他看着胖乎乎的羊尾巴,心頭一動,就搶到前面抱着那隻帶頭的老肥羊,把它尾巴根的長毛擰成兩根細毛繩,把雞毛信折起來,綁在尾巴底下。海娃什麼也不怕了,他把羊鞭甩得響響的,朝着鬼子趕過去。“站住!”鬼子吆喝起來,嘩啦一聲舉起槍,對着海娃的小腦袋。一個黑軍裝的歪嘴狗跑過來,一把抓住海娃的脖子,把他拉到一個長着小鬍子鬼子的面前。海娃一點兒也不害怕,他故意歪着腦袋,張大嘴巴,傻愣愣的望着小鬍子。小鬍子説聲:“搜!”那個歪嘴黑狗馬上動起手來,摸補丁,掏窟窿,把海娃周身都搜了一遍,連兩隻破鞋也沒放過,結果什麼也沒搜到。小鬍子只想早點進山去搶糧,就衝着海娃喊:“滾開!滾開!”海娃回頭就跑,他攏住羊羣,使勁甩着羊鞭,恨不得飛起來。沒想到那個歪嘴黑狗又上來了,他用槍逼着海娃,要海娃把羊趕回山裏給鬼子燒羊肉吃。海娃顧不得心疼自己的羊了。鬼子吃飽了,進屋裏睡覺去了。海娃又在哨兵睡覺時,趁機把雞毛信從羊尾巴上拿下來,衝出鬼子的營地,向三王莊跑去。在路上不小心把信掉了,只好回頭去撿信,不巧被鬼子發現,又被鬼子抓回去。

海娃把鬼子帶入三王莊附近,看見山上的'“消息樹”倒了,海娃知道張連長已經知道鬼子來了,已經做好準備了。於是,海娃迅速奔跑起來,朝着三王莊跑去,鬼子一看上了當,就立刻開槍,海娃在槍林彈雨中,不幸手背中了槍,但他還是堅持跑到張連長那裏,把信交給了他,就不醒人世了。等到娃睜開眼睛,看見面前的是張連長,張連長告訴他:“多虧你把信送到了這裏,才讓我們的游擊隊摧毀了鬼子的一座炮樓,獲得了許多三八式快槍。”海娃高興地説:“那麼給我一把槍吧。”

我以前看的大多是童話故事或漫畫,從未看過這類書籍,現在我看了這本書,心裏有許多的疑惑,比如“日本為什麼侵略中國?”、“中國那時候為什麼那麼窮?”這些問題媽媽都給我一一解答了。

現在我覺得如今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將來要報效祖國,使們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和平安寧。

篇十七:《信》讀後感

一個週末偶然的機會和兒子到中央大街書店,看看有沒有自己感興趣的書,剛轉了幾分鐘敬一丹大姐寫的這本《那年那信》,就映入了我的眼簾,整本書讀下來,深受感動的是敬一丹父母相互扶持,相親相愛的一生,還有對子輩兒,孫輩兒的正面教育和愛的鼓勵。

敬一丹父母的這個大家庭充滿了濃濃的愛意,前30年敬一丹父母為兒女做榜樣,後30年兒女給敬一丹父母爭光。

書中讓人感動的還有敬一丹媽媽非常時期,不能回家,家裏的親人紛紛送來温暖,敬一丹寫給媽媽的信裏,敬一丹都會和媽媽談到親人們對這個家的幫助,也是為了讓媽媽放心,體現了敬一丹那時是多麼懂事的孩子以及親人最真摯的愛。

還有一個畫面就是敬一丹13歲給年幼的弟弟們縫補衣裳,一不小心右手食指被縫紉機的針頭扎通,媽媽過來的時候沒有一把把她抱過來心疼她,而是叫來兩個弟弟 “你們倆,記住,你二姐給你們補衣服,手指都扎穿了。她也不是大人,她才比大弟大3歲,她替媽媽爸爸照顧你們,你們長大要是不對你二姐好,你們就喪良心了!”他們時刻都在教育孩子要做一個知道感恩的人。

還有就是敬一丹講到的小弟大孝,小弟要給爸媽買洗衣機、空調,換大電視,這三件事,當初都受到父母的反對,甚至是極力反對嚴詞拒絕,聲稱你若自作主張去買來,不要怪我當場給你扔出去。這位大孝的小弟,和顏悦色地用一些巧妙方法,一次次辦成了父母本來反對的事。而且這事由他母親寫出來,沒有怪罪他的意思?真不容易。

在這本書裏,把敬家培養人才的祕訣獻給天下父母;把戰勝困難、健康成長的經驗和哲理告訴青年。一個人的正確道路需要有明白人“點撥”。

讀完這本書我就反思自己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是不是也要把自己內心的想法全面的表達出來呢,而不是平時在微信裏一句兩句的叮囑。

讀完這本書我就開始和我遠在國外的女兒,和包頭上學的侄女以及甘肅上學的老侄兒開始書信交流,這樣既能把我對他們的關心表達出來,又能鼓勵他們學習,要向着自己的目標努力加油。

篇十八:《信》讀後感

假期我讀了一篇有關抗日戰爭的文章――《雞毛信》,它講述都是一個 12 歲的兒童團員在抗日戰陣時期為送一封雞毛信突破重重困難的故事。我非常喜歡海娃,他的勇敢、機智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海娃是一個牧牛的孩子,也是兒童團長。每當鬼子進山的時候,他都會及時的推倒報信樹和稻草人,給鄉親們報信。 《雞毛信》講的是海娃在一次送信任務中被鬼子刁難,但最後小海娃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完成了任務,將信交給了張連長,取得了戰鬥的勝利,並且抓住了鬼子的司令的故事。書中的海娃年紀很小卻有很大的的勇氣,值得我們學習。

面對鬼子,海娃毫無畏懼之情,在鬼子一步步向他逼近的緊急時刻,他一點也不慌張,還可以鎮靜的想辦法,將信藏到鬥尾巴下面;當故人用槍對看他時,他對鬼子做鬼臉;當鬼子向他揮白旗時,他機智地向敵人揮動自己的衣服,正是因為海娃在危險臨近時堅強勇敢,才可以將信送到目的地。

作者對海娃送信的過程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充分體系那了海娃聰明勇敢,彰顯海娃堅決抗日本軍隊,愛國、不怕國難,勇往直前、永不屈服的品質,他作為一個真正的小英雄,讓我敬畏。

篇十九:《信》讀後感

讀到上期《外婆的道歉信》,我感慨萬千。大多數人心中一定會有這樣一個人:從小把我們帶大,無論何時都是最堅實的避風港;一同度過轉瞬即逝的歲月,只期盼時間慢些再慢些;抑或分別以後,每每總會想起以前的對話情景,無盡想念。於我而言,這樣的人就是我的奶奶。

自幼,由於父母工作較忙,我就在奶奶的庇護下長大。小時候我是個淘氣的孩子,喜歡跑來跑去,難免摔倒受傷,膝蓋經常摔破流血。每次摔了以後,我總會哭着回家,然後奶奶就給我仔仔細細地上藥。有時候瘋玩到飯點,奶奶便會不厭其煩的叫我回家吃飯。奶奶有很多拿手菜:茄汁魚,連魚骨頭都是酥的;皮凍,做完之後還會送些給左鄰右舍,大家都讚不絕口;蘿蔔燉牛肉、小雞燉蘑菇……提到拿手菜,就又想起每次過年,奶奶都要提前很久準備,買菜,收拾屋子,擦窗户,貼對聯,她都忙裏忙外。一大家子人一起過年包餃子,其樂融融。那時的我還不理解大人們對相聚的執念,只知道跟着一起熱鬧,後來我才明白,家人就像銀河中的星星,也許有一天我們的軌跡會有些偏離,可是隻要有機會,我們就會努力靠近,湊成美麗的星雲。

後來上了離奶奶家很近的國小,每天上學之前奶奶都會對我説:“好好學習啊!”一天疲乏的學校生活過後,睡前我就跟奶奶一起躺在牀上背“小九九”:一五得五……二五一十……或者背背古詩,又或者聽奶奶講講她的故事。記得那是第一次學到“死”這個字,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説,這個字眼的含義真的龐大而又沉痛。我在日記裏寫怕有一天奶奶不在了,每想到這就會忍不住偷偷哭,而奶奶卻也故作輕鬆的説:“我都這麼大歲數了,還能等到你大學畢業嗎?”一股莫名的滋味,親暱着而又擔心着。國小時光就匆匆過去了。慢慢長大才知道,小時候的時光,才是最美的時光。

上了國中,住校開始,我也就不在奶奶家住了。有一次期末放假,奶奶來校門口接我,她看着我那成堆的書説:“我只能幫你拿這兩個,多了我拿不動了。”是啊,這就是歲月,歲月又能饒過誰呢?

高中以後,我又搬到了學校附近住,所以去奶奶家的次數也不多,週末偶爾去看看她。高中也是在不斷地上學、補課中呼嘯而過。但是奶奶經常打電話來關心我,我每次去也都會給我做好吃的,她在用這種最質樸的方式表達愛。

轉眼間,上了大學。寒暑假就算回家也是經常出去玩,或者短途旅遊,或者做點小兼職。有時候去奶奶家,也是吃完飯呆一會自己去另一個屋子玩手機(這個智能手機時代啊,奪走了多少和愛的人在一起的時間)。平時在學校偶爾給奶奶打打電話,隨着她的年齡越來越大,聽力也跟着差了起來,打電話有時候也聽不太清,所以每次她都是跟我説幾句知道我挺好的以後,就含糊地掛了。不知道是因為成長還是因為距離,我總覺得我和奶奶似乎疏遠了,雖然我不想承認。

再後來大四回來實習,成功進入一家500強企業實習。奶奶不懂那是一家怎樣的企業,擔心我找到的工作不是很理想。每次看新聞看報紙都會留意有關招聘的信息,然後留着給我看。就這樣,我一直忙於實習,時間又一點點過去,後來大學順利畢業。想想國小時奶奶説的那句:“我都這麼大歲數了,還能等到你大學畢業嗎?”現在想想覺得既有趣,又欣慰。

在愛的沐浴中成長的孩子都會單純喜樂。我很慶幸自己生長在這樣的家庭,有奶奶的愛和庇佑。畢業以後,看過很多人和事,心境也會發生變化,才知身邊親人珍貴。工作後,我每週都會去奶奶家幾次,好吃的好玩的巴不得都買來給奶奶。我終於理解了奶奶的心情,愛一個人,就想把最好的都給她。小時候,我是接受着愛的一方;而現在,就讓我好好愛你。

其實有時候很羨慕我奶奶的晚年生活,兒女都很孝順。有時候一家人聚在一起,弄個露天燒烤,其他老爺爺老奶奶看着我們過來跟我奶奶説真羨慕啊。我姑姑們閒暇的時候就開車帶她出去玩,順便吃個大餐。奶奶愛美,每次她出門的時候就把新衣服穿上,收拾收拾,平時在家就隨便穿一下,把新衣服都收起來,以致於她有一大堆新衣服在櫃子裏放着。節假日有時間我們會全家去旅遊,奶奶雖然平時腿腳不好,也吃不了多少東西,但是一出門玩就像變了個人。去年我們全家去海南還有港澳等地轉了一圈,大半個月的時間,奶奶每天都紅光滿面的,很開心地讓我們幫她拍照,吃飯的時候吃的也很多,嚐嚐各地的美食。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坐着飛機到處旅遊,拍了很多照片留紀念。看着她沒事就拿出那些照片看,跟鄰里分享自己都去了哪裏看到了什麼吃到了什麼,心裏就覺着特別滿足,畢竟她臉上的喜悦是多少錢都買不來的。她八十大壽那年,來了很多人,奶奶平時很注重親情,她過生日的時候來了非常多的人,一個人到晚年還有這麼多人惦記着,真的很幸福。

我又想到了十多年前那句:“我都這麼大歲數了,還能等到你大學畢業嗎?”如今,奶奶真的等到了。慶幸奶奶還在等待着我,我們對彼此的愛依舊如初。小時候,是您牽着我的手帶我看遍世間的光怪陸離,如今,就讓我牽着您吧。你陪我長大,我伴你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