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多説與少説》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13W

第1篇:《多説與少説》讀後感

《多説與少説》讀後感

《多説與少説》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多説與少説》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多説與少説》是我國著名教育家作家、文學出版家葉聖陶先生所著,他原名叫做葉紹鈞,江蘇蘇州人,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畢生致力於我國的教育文化事業發展。曾出任教育部副部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

葉聖陶先生作為我國語文教育界的泰斗級人物,一直以來,對語文教育都有自己獨特的觀點。他説過:“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到能夠‘行’的地步,才算具有這種生活的能力。這是每一個學習國文的人應該記住的。”而本書完美詮釋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解決了“知行”之間的過渡。

葉聖陶的“大語文”理念基本分成了閲讀與指導、寫作與鑑賞。書中提出的要養成認真的習慣、訓練縝密的思維方式等概念不止對於語文學習,對於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啟發和幫助。

在中國小語文教學中,基礎知識和基本訓練都很重要,但是更要着重訓練。要使學生學的.東西轉變成他們自己東西,就要多進行訓練。語文方面許多項目都要經過不斷練習,鍥而不捨,才能變成他們自己的東西。現在語文教學雖説注意練習,其實練的不太多,這就影響了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老師對學生要求要嚴格,不是指老師整天逼着學生練這個練那個,而是説凡是要學生練習的,不要練過一下就算,總要經常引導督促,直到學的東西變成他們自己的東西才行。

有些人把閲讀和寫作看作不相干的兩回事,而且特別着重寫作,總是説學生的寫作能力不行,好像語文程度就只看寫作程度一樣。閲讀的基本訓練不行,寫作能力是不會提高的。寫作基於閲讀。老師教得好,學生讀得好,才能寫得好。這樣,老師臨時指導和批改作文既可以少辛苦些,學生又可以多得到些實益。

閲讀課要講得透,無非是把詞句講清楚,把全篇講清楚,作者的思路是怎樣發展的,感情是怎樣表達的,諸如此類。有的老師熱情有餘,可是辦法不多,對課文不能透徹理解,一味地參考備課教材,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在課堂裏教語文,最終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使學生養成這樣一種能力,不待老師教,自己就能閲讀。一邊教一邊要逐漸為“不需要教”打基礎。讀後感·打基礎的辦法,就是不要讓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講,而是想方設法引導他們在聽講的同時自覺地動腦筋。講説和發問的時候啟發性不多,也不容易使學生自覺地動腦筋。怎樣啟發學生,使他們自覺地動腦筋,是老師備課極重要的項目。這個項目做到了,老師才真起了知名品牌作用。

有些老師喜歡把學生寫在作文中那些好聽的話,圈上紅圈。學生摸準老師喜歡這一套,就幾次三番地來這一套,常常得高分。分數是多了,可是實際上寫作能力並沒提高多少。特別嚴重的是習慣於這一套,往深處想和寫出自己真情實意的途徑就給擋住了。

作為一位孩子的媽媽,能理解老師改作文是夠辛苦的,幾十本,一本一本改,可是勞而少功,本本精批細改,事實上是做不到的。與其事後辛勞,不如事前多做準備。平時不放鬆口頭表達的訓練,多注意指導閲讀,鑽到學生心裏出題目,出了題目作一些必要的啟發,諸如此類,都是事前準備。作了這些準備改作文大概不會太費事了,而學生得到的實益可能會更多些。

第2篇:《多説與少説》讀後感

這就是你要找的《多説與少説》讀後感範文,邏輯嚴謹,脈絡清晰。

如何做到少講多練,少説多做

一、一講一考帶來的嚴重後果

曾經一位德國博士生這樣説:中國的教師是全世界最能講的,中國的學生是全世界最能考的。這一講一考帶來的後果是:

1.不願學習。有專家調查顯示:因“喜歡學習而上學的國小生僅有8.4%,國中生僅有10.7%,而高中生僅有4.3%。

2.不會思考。一位小孩到美國讀書總不愛提問,老師把他當成了“傻子”,要送他去接受專門培養弱者學生的“特殊教育”。家長急了,找校長去説理,最後只好通過測試解決問題。測試的結果孩子的智商比一般學生還要高。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國內教育沒有重視培養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的習慣。

3.沒有創造。北京一位資深院士感歎地説:一個國家,一般建國不超過50年就會產生至少一個諾貝爾獎得主,蘇聯1917年立國,1956年獲得第一個諾貝爾獎,用了39年的時間,波蘭用了46年,巴基斯坦29年,印度30年……近代發明大到航天飛機、計算機、小到易拉罐、圓珠筆,都不是出自我國的。這不能不説明我們的教育存在一定的問題。

二、聽講與其他學習方式合理搭配才能收到效果

正因為課堂教學講風太盛,老師的講取代了學生的學,剝奪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學生成了接受知識的容器。

課堂教學的時間是固定的,以教師為主的講的時間太多,以學生為主學的時間必然就少。儘管聽講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方式,但它只有與其他學習方式相結合,才能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三、如何保證少講多練,少説多做

1、把“多練、多做”定為學的規範,保障學生權利

大量無效、低效現象表明,課堂教學之所以陷入“教師多講、學生少學”的困境,癥結在於剝奪了學生學習主體的權利。因此把自主學習的時間權還給學生;把學習活動的空間權還給學生;把問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學習的體驗權還給學生,這樣就保證了學生學的權利。

2、把“少教”定為教的法規,限定教師“配角”

課堂上一要讓學生腦、眼、耳、口、手、筆動起來,杜絕“滿堂灌”;二要摒棄缺乏思想價值的提問而激勵學生髮問,以杜絕教師“滿堂問”;三要減少單一“看”屏幕的時間,杜絕“滿堂投影”;四要讓學生動起來,杜絕“滿堂靜”;五要給學生留出恰到好處的思考空間,杜絕“滿堂鬧”。

3、做好“三個六”,保證

六個講好:講好重難點、講好規律、講好方法、講好易混點、講好易錯點、講好易漏點。六個不講:不講學生已經會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講學生怎麼也學不會的;在學生思考或做題時不講打岔的話;在學生髮表不同見解時不講刺激的話;在學生思考過程中不要太急於講話。六個不得:只需三分鐘就能講清楚的問題,不得講四分鐘;應該緊扣主題的引入,不得戴大帽子;不得繞圈子;應該留給學生的自學和訓練時間,不得佔用;在學生的思維過程中,不得打斷思路;學生能自主解決的問題,不得包辦代替。

4、落實多做、多練,促進知識內化

一是訓練目標明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明確解決什麼問題,達到什麼要求。二是訓練時間保證:不少於12——15分鐘;三是訓練內容科學:難度適當,練習適量;既有針對性、又有典型性。四是訓練形式多樣:多器官、多題型、多層次;慢生與好生同行,基礎與能力並重,經典與探究共存。五是訓練評價規範:明確要求,引導監督;獨立思考,教師巡查。

只有真正實現“少講多練、少説多做,才能實現“五”個轉變:

1.變“師本教育”為“生本教育”;

2.變以“教”為中心為以“學”為中心;

3.變重“知”輕“能”為“知”“能”並重;

4.變“主宰”為“主導”;5.變“演員”為“導演”。

使教學真正為學生服務。

一、目標精當:許多教師在講課時,生怕漏掉問題,鉅細都要涉及,處處是重點,結果又無重點,學生並不知道一堂課的目標究竟是什麼。目前,各種“教參”規定的每篇文章的教學目標多在三四個,僅教學重點就有兩三個,這就需要教師聯繫實際,從中確定或暫行確定一二個,以使問題集中,解決得徹底,為學生的練留出廣闊的空間。

二、研究精深:教學目標少了,教師的工作不是少了,相反要花更大的氣力,對教學過程做全面、綜合的考慮,對教材和學生做精深的研究。一方面,嫻熟地駕馭和運用教材為講和練做準備。教學訓練目標的單一不是信手拈來,而是在對宏觀和微觀的正確把握中確定的。另一方面,要研究學生,摸清學生的知識基礎、認識能力、學習態度、對新知識的需求等情況。課堂上所講所練要能夠彌補學生知識的缺陷,使他們的原有知識得到發展提高,真正起到長善救失的作用。可以説,講的越精,教師的研究越深。

三、內容精練:做到這一點並非簡單少講就行,而是要講的簡潔明瞭。要力避繁瑣,不做無用功,做到學生自學能會的不講,討論能明白的不講;點撥能懂的不多講,訓練能解決的不多講。要講關鍵、講難點、講思路、講方法。

四、語言精美:教師的講授越少,語言就應越是精美的。只有準確、簡要、有力度、有美感、合乎邏輯的高質量語言,才適合精講的需要。所以教師要精心雕鑿自己的語言,仔細推敲,去粗取精,既為學生樹立語言表達的典範,也避免無謂地佔用同學的訓練時間。

當然,精講與多練是互為依託的辨證整體,精講的目的是為了多練,一堂課的教學目標最終要在多練中得以實現,如果訓練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精講得再好,也是不成功的一課。更難更重要的一環是在設計相應的訓練上。

Tags: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