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想(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62K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想(精品多篇)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篇一

通覽全書,萬曆的成功在於仁慈,終萬曆一朝,他沒有用凌遲,也沒有任用一個大太監。失敗在於懶政,歸根結底是對鄭貴妃的寵愛和在立嗣問題上的爭執。

申時行的成功在於圓滑,他既不得罪皇上,也不得罪同僚。失敗在於無為,但是通覽全書,他的下場最為美好。海瑞的成功在於清廉,他能夠嚴於律已,嚴於律人。失敗在於極端,須知不是每個人都能像他一樣安守清貧。

戚繼光的成功在於務實,他放棄了俞大猷使軍隊現代化的建議。失敗在於為時代所不容,畢竟明朝重文輕武,不允許武官作大。

李贄的成功在於真誠,同時他結交了大量的豪門貴族。失敗在於妖言惑眾,有些事看破不説破,特別是在以一個以孔孟禮教為意識形態的農業國。

通覽全書,本書既講政治,又講經濟,講了軍事,還講哲學。好像什麼都講了,又好像什麼都沒講。

我懷疑作者是理科生,他對歷史的理性分析大於感性認識。對技術的研討大於對善惡的見解。雖然篇幅甚短,但是整體架構要比明朝那些事兒成熟的多,不愧是博士生導師。

要研究明史,還是要看明實錄,然而那個太長了,我決定還是先看錢穆的書。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篇二

終於斷斷續續讀完這本書,這是今年看的最慢的一本書,總是沒有太多的零碎時間可以用。

這本書總體上講講,是一部悲劇的書,悲劇的人物、悲劇的時代、悲劇的政治、悲劇的中國,然而黃仁宇卻可以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去完成這部鉅作,雖然其中有一些西方的研究方法理念上的痕跡,但絕不掩蓋這本書在那種情況下誕生的光芒,何況,黃先生之謙虛,讓人敬慕,他説:下一代的人證實我們的發現,也可能檢討我們的錯誤,也就等於我們看到前一代的錯誤一樣。以這樣的視角去看待歷史、以這樣的胸懷去解讀歷史,這才是我中華民族應有的眼界與胸懷吧。他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帝王,那種落寞、憤慨,是那個時代的文官集團和政治制度所賜。

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文官武將,文官不僅用筆,更會用心,更會制衡,武將不止使刀,亦會攻心,會迎合……這些歷史,讓人不可思議,讓人瞠目結舌,讓人流連忘返,讓人歎之、敬之、愛之、罵之……歷史長河中,發生過的事,總會以特有的方式讓人記住、被人提起的!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篇三

對於明神宗朱翊鈞,歷來人們大多持否定態度。其實不僅如此,説起明朝的皇帝,人們都沒有好感:他們不理朝政,就像一個個敗家子,折騰着祖宗的基業。在朱家統治時期,雖然寫就了不少的輝煌,也留下了無數的罵名。魯迅先生在論及明朝時曾説:“唐室大有胡氣,明則無賴兒郎。”

但在《萬曆十五年》這本書中,黃仁宇先生則明顯地表達了他對朱翊鈞的同情與悲歎。當然,黃先生也從他的“大歷史”觀向我們展示了萬曆皇帝的一生,以及萬曆出發,追溯封建統治的源頭,着重剖析了明朝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全面給我時期的文臣武將、思想家。

在高中歷史課上,我們都接受了這樣的觀念:封建集權統治在明清空前強化,皇權至高無上。但在萬曆皇帝身上,我們似乎看到了皇權的旁落或者弱化。尤其在立儲這個問題上,萬曆皇帝前前後後奮鬥了三十幾年,終也沒有實現立他最寵愛的皇三子常洵為皇太子的夢想。

我想,其實,這也是萬曆皇帝的可悲之處。封建統治從秦朝到明朝,已經有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所推崇的文官制度,這時已經完備成熟。皇帝,在這個以程朱理學為根本太子思想的國度裏,已經成為一種象徵貨體制。萬曆皇帝,只要努力扮演好他的這個皇帝角色,按時參加各種典禮活動,批准內閣大臣的奏議,在全體文官以及程朱理學的協調下,整個國家基本上就可以正常運轉了。皇帝,似乎已經成了禮制的象徵,國家的精神領袖,倒有點類似於英國君主立憲制下的君主。但這怎麼可能呢?在長達一千五百多年的封建社會裏,皇帝基本上都是呼風喚雨,獨攬大權,説一不二的。

可是,在明朝,在以理學為一切工作活動的指導原則的國家裏,熟悉掌握了理學的文官集團,卻逐漸壯大成熟,甚至達到了與皇權對峙的地步。萬曆皇帝想立皇三子為皇太子,朝臣竭力反對,雙方苦苦鬥爭了三十幾年。最後,萬曆皇帝被迫立皇長子常洛為太子,但這是以六七位閣臣的離職,上百名大臣被降級為沉重代價的。從此以後,萬曆皇帝心灰意冷,深隱後宮,消極怠工。朝臣的奏議,他不予批准,也不加反對,就一直擱着,拖着,讓朝臣的目的也大不到。這很像小孩子的鬥氣行為。但一國之君這樣做,卻是以一個國家的沒落為代價的。

其實,我們都有這樣的疑問:立誰為太子,誰為下一任皇帝,作為臣子的,和他們有多大關係,他們為什麼非得擁護皇長子,甚至不惜和皇帝對着幹?在以嫡以長不以賢的禮法原則下,常洵為長子,就應該為太子。萬曆皇帝立常洛為太子,就是違反禮法的行為。在以禮法為根本原則的社會裏,這是關係國家根本的問題,是不能允許的,即使皇帝也得遵守。

在歷史上,神宗皇帝偏激逆反,昏庸無能。親政初始,清算張居正。他晏處深宮,聲色犬馬,荒廢政事,又大肆兼併土地,溺志於財貨。其在位期間,圍繞太子發生的“國本之爭”,更是將朱王朝進一步推向深淵。

如此可憎之人,必有其可憐之處。在《萬曆十五年》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了萬曆皇帝如何從勤勉政事,勵精圖治,逐漸墮落退化。

朱翊鈞自幼聰慧過人,讀經史過目不忘,而且頗為早熟。九歲即位,在生母李太后以及張居正的教導下,也算是一位少年英主。張居正親自教導他,安排課程,指導讀書,選拔賢能的大臣輔導他,培養他治國安邦的本領。雖然十分嚴厲,卻也不妨礙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

在張居正生前,皇帝一直支持他的改革。但張居正的正直,卻得罪了不少人,觸動了守舊勢力的利益。在他死後,反對他的人開始反撲。他們紛紛上奏,要求清算張居正。隨着年齡的增長,萬曆皇帝對昔日威炳震主的張居正日益不滿,對他的嚴格管理也感到了厭倦。於是他從維護張居正,到順水推舟地開始了對張居正的清算。這也是在他樹立自己的權威,徹底擺脱張居正的影響。於是,生前忠貞不二的“元輔張先生”,變成了謀國不忠的大奸臣。雖然清算成功,但這對朱翊鈞來説,這肯定是個不小的打擊。為什麼他敬愛的老師就成了亂臣賊子,曾經受過張居正提拔的人為什麼反而要陷害他,這些問題也使皇帝迷茫困惑。於是,他對朝臣的反覆奸詐深惡痛絕。尤其是長達三十幾年的立儲問題,慢慢磨盡了萬曆皇帝的雄心壯志,迫不得已地立長子為儲,也加劇了萬曆皇帝對朝臣的厭惡,以及對政事的熱情。在這一轉變過程中,萬曆皇帝的優柔寡斷的性格也起了不少作用。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篇四

開拓眼界,發人深省,雖一家之言,卻是高屋建瓴。作者以萬曆寫封建皇權與相權的對立,以張居正申時行寫文官集團的統治法,以海瑞寫土地制度與經濟,以戚繼光寫軍事,以李贄寫思想哲學,構思十分巧妙。萬曆十五年,是千百年來封建中央集權制下天朝的縮影。

對發展生產力缺乏興趣的統治者,飽讀詩書的文人集團控制了朝廷,皇帝更像是背鍋的吉祥物。治理目標僅僅是百姓能填飽肚子不造反,經濟上重農抑商,軍事上重文輕武,以德治代替法制,造成律令與實際的脱節,重公平輕效率推崇集體抹殺個性,當然這個公平指的還是封建禮教中的“公平”。無論是勵精圖治的萬曆還是懶惰怠政的萬曆,無論是大刀闊斧改革的張居正,是老成持重和的一手好稀泥的申時行,是清正廉潔活在教科書中的道德楷模海瑞同志,是大膽創新搞軍事改革的戚繼光俞大猷,還是思想界的離經叛道的李贄,他們都無法阻止歷史的車輪緩緩駛向滅亡。

讀來苦悶哀惋,但依舊樂此不疲,連着讀了兩遍,確實是難得一見的好書,百聞不如一讀。另外,由於對西方制度不甚理解,作者寫的尾聲太高端暫時還消化不了,會再來拜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