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五十字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1W

五十字讀後感【精品多篇】

《春酒》讀書心得 篇一

每一天都在不停地忙碌,忙着一些該忙的,也幹着一些似乎沒用的,總之就是很忙,忙到自我感覺睡一個晚上都不能恢復的狀態。今日早上我剛剛在做夢總算要睡覺了,結果我聽見樂樂撞我們房門的聲音,我明白我又要起牀了。關於樂樂的撞下次撰文表述。

最近忙碌的事情之中,比較有價值的是由於一位教師的公開課,令我連續聽了數節的《春酒》。每節課都由於學生的變換引發出新的課題,帶來新的思考。對我個人而言重讀琦君的《春酒》令我感觸頗深的是那份時光不再的深深的無奈……

琦君作為那個時代的一份子,隨着歷史的車輪,進入寶島台灣與大陸相隔千山萬水幾十年。隔海相望不得相見,對家鄉、親情、鄉情的思念湧入筆端流淌在心間。琦君懷念着母親利索親切的笑容,懷念着鄉親和睦温馨的場景,更加懷念的是自我那無憂無慮的童年……歷史的原因固然是使琦君久久不能回到家鄉,但隨着時光的流逝再回到家鄉的琦君還能找到那份鄉情喝到那杯“春酒”麼?回答是否定的。母親不在了,鄉親老去了,自我也已經不再是童年的小女孩了。物似人非的感覺或許會給人帶來更多的傷悲,而文字中的那份思念還是能夠給人一個完美的想象的空間。時光荏苒,當年的那個小女孩也已經在90歲高齡的時候作古。而當年用葡萄酒做八寶酒的記憶是否也成為兒子心目在那永恆的愁緒呢?

清明時節,老爸回老家去小住一段時日。家中還有三個弟弟陪同,堂弟堂妹跑前跑後然而爸爸還是感覺到了那份陌生與孤獨。爺爺去世的近十年來老爸一向沒有回老家,他還沒有感覺到老家沒有了父親的不一樣,還一向以為故鄉還是那個故鄉。回到老家他發現很多同齡的老人已經逝去,很多年輕人已經外出打工,留在家裏的中年人與他有着很多隔閡,甚至叔叔們的很多生活習慣他也不能夠適應。所以他在完成祭祖之後很快回來了,沒有聽從叔叔們的挽留。回來還不停的向我訴説老家的很多不適。其實我很想説,用三個叔叔能陪他已經很幸福的了,如果老家只是一個村莊或幾個祖墳我們回家的那份心境又該是怎樣的心酸與悲涼……

我離開我生長的故鄉也有二十多年了,在沒有親人的情景下我找機會回去了兩次。固執地回到生活了二十年的老屋去尋找兒時的記憶,老屋還在,故人也還有繼續生活在昔日的木屋裏,但我心中的那份童年記憶已經不復存在了,流淌在我心中的永遠是那份不可磨滅的童真與歡樂……

過去的永遠留在了我們心底,我們今日的完美有一天也會成為我們思念的過去。活在當下,珍惜今日是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情。明天的明天我們內心還是會擁有一份温暖的回憶滋潤着我們乾涸的心靈。

春酒讀後感 篇二

第二次聽肖老師上課,肖老師的課堂總是情意濃濃,回味無窮。

《春酒》富有情趣的細節描寫,生動展示出家鄉的民俗風情和作者對童年、對母親、對家鄉的深深眷戀。琦君表達的“思鄉懷舊”之情,不同於其他文人的“鄉愁”,她素淡、寧靜,藴藉、温潤,以一種洗盡鉛華的筆調絮絮地訴説着對童年、家園的深情。肖老師帶領在場的每一個人體會生動展示民俗風情與思鄉之情的寫法,引領我們感受民風之美、人情之美、生活之美。在課堂上,肖老師氤氲出温暖、甜蜜、眷戀的情緒氛圍。

聆聽“正道”語文,靜下心來讀語文,讀“春酒”二字。“標題怎麼讀”?這是我的課堂從來沒有過的思考。讀出綿長的思鄉之情;讀出自豪;用平淡之語讀出對家鄉強烈的愛;思念中讀出悲傷;讀出回味與享受;快樂地讀;遺憾地讀;惆悵地讀;陶醉地讀……在學生“多情”的答案裏感受到“標題也是作者情感的凝聚”。學生繪聲繪色地展示着情感,流露着眷戀,走進課文,走近作者,聽眾也陶醉。

語言是有情感的,支撐情緒的語句是文章精髓,“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裏還捧一大包回家。”“其實我沒等她説完,早已偷偷把於指頭伸在杯子裏好幾回,已經不知舔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母親給我在小酒杯底裏只倒一點點,我端着、聞着,走來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門檻時跌一跤,杯子捏存手裏,酒卻傘灑在衣襟上。抱着小花貓時,它直舔,舔完就呼呼地睡覺。原來我的小花貓也是個酒仙呢!”這就幾句快樂融融。一句話轉向悲情,“一句話提醒我,究竟不是道地家鄉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兒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外表不動聲色,內心波瀾起伏,母親已逝,再也做不出那樣的春酒。整堂課都在陶醉,情感目標體現得淋漓盡致,“此時無聲勝有聲”,語文的魅力就在於此。

憶春酒,悵春酒,找春酒,在滄桑與悲愁中彰顯不滅的希望,是無盡的守望與等待,是永恆的思念與懷想!

1700字讀後感 篇三

在這本里,史蒂芬·M·R·柯維為我們展示了信任的力量——這個往往被忽視,被低估,但卻“足以改變一切的力量”。這是一本突破性的書,它挑戰了我們多年以來關於信任的成見,展現給我們的是,信任不僅是一種無形的社會美德,更是一個有形的經濟推動力。它可以使組織改善業績,使個人得到提升,使關係更加融洽。

在這本新書裏,史蒂芬·M·R·柯維通過“五波信任”,“四個核心”以及世界各地高信任度領導者共有的“十三種行為”生動形象地闡述瞭如何在個人關係和職業生涯中激發和維護信任,層層遞進地為我們展現了一幅通過培養品德和能力,增強領導力和信心,在各個層面建立信任的路線圖。他還告訴我們,作為商界、政府或教育界的領導,如何迅速而持久地贏得客户、同事、夥伴和民眾的信任。柯維令人信服地證明了信任是個可測量的成效加速器。當信任上升,效率會隨之上升,而成本則隨之下降,從而創造出柯維所説的“信任紅利”

在接受中國傳統教育以後,接觸到《信任的速度》這本書,這本書的引入讓我們不得不去正視這個問題,而不再以“禮儀之邦”之類的辭藻安慰我們自己。

首先,解構信任,只有弄清楚了影響信任的結構要素才有機會再次構建。信任基於意願和能力,表現出來的便是與人對事的關係和結果。如果需要影響信任,那就需要從意願、能力、結果等要素出發,缺一不可;更不能因為某些要素而開拓了其他要素的缺失或是偏向。

其次,重新正確認識信任的重要性。信任是人與人之間建立各種關係的最根本所在,無論是對我們的商業夥伴、伴侶、父母、客户或者朋友而言都是如此。而信任更是領導的基礎。沒有了團隊間的信任,損耗就是團隊內的主題詞。反省自己,其實,很多時候的不信任並不是源於本意,而是源於溝通的不到位或是慣性的思維(就像一個工作交給新員工,我們總是會擔心這擔心那,反而約束了同事的積極性與創造性),甚至是源於對所分配工作的高期望。如何打破定勢,真正做到行事透明,彼此信任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基於上述,我們需要找到根本點,建立、維護、提升信任的程度與影響範圍。其實信任並不是某種快速的經營技巧就能夠建立的。更確切的説,它是由我們與別人交往過程中所堅持的那些習慣所培育出來的。真誠、關注我們所能創造的附加值、懷有一顆尊重的心、承擔責任、信守承諾、放得下面子、敢於正視並修正自己的問題所有這些都將是為我們建立信任、擴大信任圈的點滴。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信任不是一朝一夕的形象工程,而是日積月累的道德積累。

上學時考試,從不作弊,覺得自己能耐有多大,就考出多高/低的成績,反正不想作假騙自己。

別人請求我幫忙,我先掂量自己有沒有能耐接過來,力量不足就如實相告,坦坦蕩蕩,不覺得丟面子。不輕易對別人承諾,但一旦承諾了,就拼命去履行自己的承諾,盡全力不讓別人失望。

為自己定小的目標時,比如週末早上7點起牀,一旦定了,7點時鬧鐘響了,就一定起牀。起不來事先就不定“早起”的目標。“言必信,行必果”。定大些的目標會反覆思考斟酌,有的目標考慮長達二年才最後決定。一旦定了,就想方設法,無論如何也去實現它。

在游泳池裏游泳,目標是不休息連續遊1000米。緊貼圓形泳池邊遊滿20圈就是1000米,沒有人看到,沒有人監督,但是自己不讓自己偷工減料,不但每一次都遊滿20圈,中間因避開別的泳者而不得不變道時,還自覺補上少遊的距離,覺得超過了“定量”才心安。

如此種種,我一直認為那只是自己的“認真”和“自律”的態度而已。 沒想到,那是自己沒有認識到的“品德”,是我自己“值得信任”“得到信任”的基礎。 “信任是品德和才能的函數。品德包括你的誠信,你的動機,你對人的態度等。才能包括你的能力,你的技巧,你的記錄,你的資歷等。這二者同等重要。”假如我是一個誠實的人,但能力不強,領導交給我的任務我無力完成,領導還會對我信任嗎?假如我有能力完成任務,但是我心存私心,中飽私囊,領導知道了還會信任我嗎?同事們信任我的品德,但是如果有誰生病了需要開刀,會讓我為他們動手術嗎?顯然不會,我有品德,但沒有開刀的能力。

信任能培養嗎?能!信任能量化嗎?能!信任能帶來多大的收益?巨大巨大!

《信任的速度》這本書中告訴了我這些,使我在反思,總結自己和他人的成功與失利,在指導自己和他人時,又有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語言和工具。

《春酒》讀後感 篇四

《春酒》是一篇詩化的散文。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故鄉濃濃的風土人情,抒發了對童年,對故鄉和對母親的無限追思之情。思鄉,是本文一大主旨。故鄉的一切與兒時的印象疊印在一起,輝映成一片快樂而感傷的迷濛。

文章構思精巧,作者把許多有關的片斷彙集于思鄉這個焦點上:農曆新年裏的種種風俗與禁忌,我一馬當先地作為母親的代表前往家家户户喝春酒,鄉親之間互相起會置辦會酒的融洽,我在多年之後按母親的辦法如法炮製的八寶酒這一切都圍繞着家鄉的味道展開。文末那句從心底發出的深深的感歎足以讓所有的遊子動心動容:究竟不是道地家鄉味啊。可是叫我到哪裏去找真正的家醅呢?這些內容使這篇散文凝練、濃烈,並以它思想的光輝而使讀者受到啟迪。

在語言運用上,本文也有特色,作者善於使用抒情與敍事並用的方式,在娓娓敍事的過程中讓自己的感情自然流淌,文筆如行雲流水,舒放自然,不雕琢,不粉飾;描繪人物鮮明細膩,親友、長工、母親都在她的筆下栩栩如生,尤其是母親的寬容、善良、勤儉,得到了極為傳神的刻畫。

學習本文,要注重誦讀課文,在反覆誦讀中,學習語言,體驗情感。要充分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認真研讀課文,細細品味文章關鍵詞語句子,關注文中的細節描寫,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本文的難點在於對文中所含的思念故鄉、追思親人的情感的感受,可以結合作者的身世和經歷理解這一點。

《春酒》讀書心得 篇五

《春酒》當作如此讀,我們才能品味出其中的情感和趣味。那逝去的一切是那麼清晰而完美地在記憶深處招搖,撩惹起我們多少或感傷或甜美的心緒呀。

優美的散文,常常是精巧構思的結果,琦君散文構思的特點,是形散神不散。為使散文神凝,她很注意“文眼”的安設,卻又不露痕跡。具體到《春酒》一文,琦君就把許多有關的片斷彙集於“思鄉”這個焦點上:農曆新年裏的種。種風俗與禁忌,“我”一馬當先地作為母親的代表前往家家户户喝春酒,鄉親之間互相“起會”置辦“會酒”的融洽,“我”在多年之後按母親的辦法“如法炮製”的“八寶酒”……這一切都圍繞着“家鄉的味道”展開。文末那句從心底發出的深深的感歎足以讓所有的遊子動心動容:“究竟不是道地家鄉味啊。可是叫我到哪裏去找真正的家醅呢”這些資料使這篇散文凝練、濃烈,並以它思想的光輝而使讀者受到啟迪。

琦君的多數散文,都以類似的清新文字和素淡筆調,將一個個短小的故事、一件件普通的事物,舒徐自如地寫出來,讓讀者得到豐富的感受。

琦君寫人的散文,都小説化了。她散文中的人物,個個生動形象,形神畢肖。本文對母親的描述尤其出色。事實上,琦君最感人的幾篇文章幾乎都是寫她母親,能夠説母親是琦君最重要的創作泉源。琦君筆下的母親是一位相當典型的賢妻良母,充滿了“母心、佛心”,這位母親,沒有文化、儉樸勤勞、靈性很強,她善良大度、充滿美德、性格堅強。母親的諄諄教誨、關愛呵護、勞心勞力以及一言一行,都是琦君寫作的題材。

有時,簡單的幾筆,人物就立起來了。例如:“到了喝春酒時,就開出來請大家嚐嚐。‘補氣、健脾、明目的喲!’母親總是得意地説。她又轉向我説:‘可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縫,小孩子喝多了會流鼻血,太補了。’其實我沒等她説完,早已偷偷把手指頭伸在杯子裏好幾回,已經不知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

在那裏,母親的慈愛温柔,孩子的活潑調皮,真是歷歷如在目前。琦君的散文不雕琢,不粉飾,文筆如行雲流水,舒放自然,典雅雋永。她駕馭文字得心應手,善於營造雋永温馨的氛圍。琦君的文字是經過千錘百煉之後成就出的精粹與平和,她寫人物、抒情懷,就有了鮮明的寬厚從容和温柔藴藉。

琦君認為:好的文章必須語語動人,字字珠璣。而要做到這一步,必須做到:1.平易;2.淨化;3.藴藉;4.真摯。我們在《春酒》一文中即能夠看到這些特徵。琦君善於使用抒情[]與敍事並用的方式,在娓娓敍事的過程中讓自我的感情自然流淌;琦君描繪人物鮮明細膩,親友、長工、母親都在她的筆下栩栩如生。尤其是母親的寬容、善良、勤儉,在琦君温婉流暢款款細敍的筆下,得到了極為傳神的刻畫。

看完《春酒》,我感受到了作者對自我童年和故鄉的懷念,也感受到作者的精彩文筆。

1800字讀後感 篇六

十一長假過了好幾天才想起來認真讀一下放假前收到的《何謂文化》,這本書是餘秋雨先生的新作,所選文章都是第一次面世,並不是以往文章的刪改精選,這使得我在翻開書之前就有了一定的好奇,這裏面講的是什麼?

對於那些一見到“餘秋雨”這個名字就反感,於是在沒讀書之前就來抨擊書本的同學,恭喜你們,沒有實證精神,在網絡空間上對餘先生謾罵,恭喜你們沒有公共空間意識,這兩點都是在《何謂文化》中提到的。想反駁我嗎?先讀書去。其實我很理解那種人,改變這個壞習慣很困難,因為我也有這個毛病,在書店一見到一本書是韓寒寫的,第一反應“哦,破書”,然後“biu”的一聲就把它扔開。

這本《何謂文化》寫得實在是好,以至於我無法寫出一個像樣的讀書筆記,它本身就是餘先生對於文化的感悟,任何感想在其面前都是蒼白無力的。既然自己無能表達如此精美的尤物,便想幾句吧,可是每篇文章都是那麼的完整,以至於摘出任何一句都不足以表現和發揮其在原文中的含義和力量。要想只能把整本書每一個字都敲出來。這樣一來,只好寫一篇大體介紹這本書的偽讀書筆記了。

這本書的架構很奇特,分成了四個部分:

首先是“學理的回答”,餘先生收集了一些自己多年來在世界各地學術報告上的講座,彙編成一個部分,系統的整理了中華文化的優點,弊病,和近三十年的進步。其中對現實文化的擔憂很引人注意,比如復古文化正在衝擊着創新文化,使得創新和突破反倒失去了合理性;民粹很像民主,但絕不是民主;文化的耗損機制,使得大部分資源集中在各種官方機構中,而大部分創造力都散落在非官方;文人很難得到尊嚴等等。在《身上的文化》一文中,四個概念使我一下子就感同身受,“不再扮演”“不再黏着”“必要貯存”“必要風範”,不僅是在文化方面,各行各業的泰斗都應該體現這四個特質。《向市長建言》一文,十分尖鋭地指出了現在各種城市奇葩建設的弊病:不恰當的“發掘本地古人”、“重建文化遺蹟”、“大話地方特色”,並提出了自己建議市長注意的兩個環節“公共審美”和“集體禮儀”。

第二部分是“生命的回答”,餘先生回憶了與巴金、謝晉、黃佐臨、白先勇、余光中、林懷民等文化巨匠的交往,用十分動情的文筆描述了這些或多或少陷入過“非文化”困境的,或是與常人的活法背道而馳的大家們是如何踐行着文化人的責任感,如何承載着文化的重量,如何開闢着生命的疆域,如何追尋着文化的執着。讀到這一部分的時候我常常忍不住停一下,哭一會,然後再停一下,再哭一會。也許前些年我讀到這樣的東西,只會把它當成傳記,現在隨着年齡增長,閲歷豐富了一點,又見證了社會的一些大事件,而我又成長到足以感知這些大事件體現的變化,對比之下,這些大師所闡釋的東西,實在是太稀缺了,我的哭,不是因為感動,而是被這些偉大的人格所擊到,就像是很多人去了青藏高原見到真正的美景會哭一樣,就像那英説的“你的聲音打到我了”然後梨花帶雨一樣(怎麼用那英打比方,好俗氣,噗)。當然,餘先生在這部分也順帶諷刺了一下那些造謠的小人,沒有任何人能把造謠和小人闡釋的比餘先生更深刻,更立體,更有文學色彩了。

第三部分是“大地的回答”,摘錄了一些多年來餘先生為各地名勝題寫的碑文,體現了餘先生對古典句韻高超的駕馭能力,同時又不難讀懂。書中還印了一些餘先生的書法作品,包括那副著名的“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第四部分是對一些經典的本站翻譯,包括《心經》、《離騷》、《逍遙遊》、《赤壁賦》。用序言裏的話説,“在把握原文奧義的學術前提下,挖掘出古今文思之通,古今詩情之通,古今哲理之通,然後用盡可能優美的白話散文予以表述。因此,這種翻譯,不是拉線搭橋,而是鑿通隧道,其難無比”。經典經過餘先生的散文化筆法,足以成為當世經典翻譯的範例。這裏摘取《逍遙遊》中的一段,使大家略窺一二:“大鵬從上往下看,只見野馬般的霧氣和塵埃相互吹息,天色如此青蒼,不知是天的本色,還是因為深遠至極而顯現這種顏色?”再如《赤壁賦》的一段:“不一會,月亮從東山升起,徘徊於東南星辰之間。白霧橫罩江面,水光連接蒼穹,我們的船恰如一片蘆葉,浮越於萬頃空間。”《離騷》的翻譯更是功力深厚,可是段落太長,就不了,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去看。

最後,用本書的內容簡介作結:跨時空與地域的雙重視角,使本書既有理論上的厚度深度,又不乏感人的故事與動情的文筆。堪稱20多年來餘秋雨先生關於文化思索的最誠懇、最隆重、最重要的著述。

強烈推薦此書。看這本書而花費掉的時間是絕對值得的。

1700字讀後感 篇七

前言:公司有對優秀員工進行表彰的激勵機制。這次又要例行,我去逛書店,準備選書送給員工,其中一本就是《公司船》。先行拜讀,受益頗多。

事實上,每個人的一生中都要經歷一段刻骨銘心的航程——在風平浪靜,或是波濤洶湧的海面上,一條或大或小的船載着你和其他一些同道的人執着地前行,你不是這艘船上的舵手,就是一名船員。船的命運就是你的未來,船的方向亦是你的人生。船在水面上且浮且沉,需要舵手與船員的操縱與掌控;船在風浪裏且進且退,關鍵在於舵手與船員能否給予它足夠的動力。至於航期,有的人是幾年,有的人甚至是大半生……

是的,你也許懂了,這條船之所以與你息息相關,是因為它承載着你的光榮與夢想,它是你的工作,它是你的公司!

因而,你無法不仔細揣摩《公司船》這本書所傳達的理念:公司就是一條船。當你加盟了一家公司,你就成為這條船上的一名船員。這條船是滿載而歸抑或觸礁擱淺,取決於你是否能與船上的所有船員協力、同舟共濟。

當人本管理的浪潮席捲了中國的各類型企業,如夢初醒的經理人們領悟到,企業的卓越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才的傑出或平庸。為了打造出色的團隊,他們恨不得在一夜之間找到一種能夠快速與員工達成共識的企業理念,於是,他們在世界500強的管理經驗中汲取營養,或乾脆直接將國外的某種管理理念或模式植根過來——正因為如此,管理概念類圖書被大量引入的版權書佔據着市場,甚至一些偽書也迫不及待地披上件洋外衣,有了氾濫的土壤。

然而,將這些舶來的理念或模式引入中國企業並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其中總會有不和諧的音符充斥於每個環節,這大概是與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不可分的。諸如,一些人會心有餘悸地質問,憑什麼要員工在工作中不找任何藉口?一些人無法判斷,像加西亞那樣送信的忠誠員工,能否得到企業真誠的回報;還有些人根本分不清細節與繁瑣事務之間的界限,效率低下,做事拖延……中國企業迫切地需要一種最為本土化、最適合中國人思維模式的理念打造堅實的管理框架。

“公司船”理念適時地出現了。確切地説,這個概念並非新奇,卻格外地引人注目。並非新奇——它最終崇尚的,是建立“同舟共濟”的企業文化,而這乃是被中國人津津樂道了幾千年的民族之魂:同心協力,才能渡過難關。在中國人眼中,它象徵着精誠合作的最高境界,可以説是對團隊精神最完美的詮釋。引人注目——它首次將“公司”與“船”的概念結合在一起,當它們連綴成一個具象的詞時,就激發了人們無窮的想像力。如果公司是市場汪洋中的一條船,那麼船上的人怎能不意識到外在環境的風險與不確定性?怎能不正視自己所肩負的重任?正如《公司船》中所描繪的:“船員不會只在船長下命令時才工作,他清楚自己有排除任何潛在危險的責任。原因顯而易見:行駛於驚濤駭浪中的船隻顯得多麼弱小,一點點事故都可能釀成大災。……對於企業,表面現象常常可以遮掩隱患。而在船上,危險往往不易被遮掩。”這一形象直觀的比喻將無處不在的危機擺到了每個人的面前:因為你在船上,所以除了與船俱榮或俱損,你別無選擇;因為你身處於一個公司,所以除了與公司甘苦與共,你亦無所選擇!

一切紛雜的思緒似乎都在瞬間被理清了:同舟共濟——這是一種中國式的本土化公司理念,還有什麼會比這一古老而親切的詞彙更易於被人接受,又如此激動人心呢?猶如一種託付,員工將自己的命脈繫於他置身的公司;猶如一種承諾,任何公司都永遠不會拋棄有着無限使命感的員工;猶如一種粘合劑,當員工與公司之間達成某種默契、產生某種互融,又有什麼力量能夠將之分離呢?

無論你是舵手(經理人),還是船員(員工),如果將“公司船”當作一種共同的理念,那麼,你就會感受到,同舟之上的人,其利益、風險是同在的,這即是員工與企業的共贏之道——公司利益的最大化即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反之亦然。你是舵手嗎?你必須最快速和全面地瞭解你的船員,並根據他們的特點,將他們放在合適的位置上。你是船員嗎?你沒有理由為無法完美地完成任務而尋找藉口,你大可不必在真誠付出的同時又心存疑慮。你應做到的,是既努力工作,又能享受其中的樂趣;既做所喜歡的事情,又能贏得恰當的回報……

走進《公司船》,細讀那個充滿智慧的寓言故事,並從中找到你自己。你會發現,在危機四伏,卻又滿載着希望的公司之船上,你無須提心吊膽,無須亦步亦趨,你將開始的是一段充溢着刺激與冒險的,卻又無比快樂的航程。

春酒讀後感 篇八

葉聖陶先生説:“一篇好作品,只讀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務必多揣摩。”要想體會這篇文章帶給我們的意境美,就需要深入文本,揣摩探究,發掘文本之美。

品味琦君的《春酒》,為什麼母親釀製的八寶酒會讓“我”“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這道地的“家醅”究竟是怎樣的味道?那裏面有童年的回憶,有善良的母親和淳樸的鄉親,而更重要的是,作者筆下的“春酒”所藴涵的是對家鄉文化的眷顧,以及由這一風俗所折射出的“家鄉情結”。

《春酒》是一篇詩化的散文,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故鄉濃濃的風土人情,抒發了對童年、對故鄉、對母親的無限追思之情。如詩一般的生活織就瞭如詩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詩般的語言描繪出這一切:兒童聖潔的心靈和完美的生活情趣。這是對人性的謳歌與讚美。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筆者由於把握了詩歌與散文之間的聯繫點,抓住了學生理解的興奮點,引爆了學生情感的“爆發點”,以詩歌解讀散文,用寫作來促進閲讀,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課堂上,在理解了文章的主題思想之後,我請學生回憶古詩中表現思鄉、思親主題的詩句,學生回憶相關詩句後,我由詩歌當中的“意象”轉到了散文的“託物言志”、“借景抒情”,沒想到,當時有一位學生問我:“老師,我們明白課文是為了表達作者對親人和家鄉的思念,既然古人都是用詩歌來表達,那作者琦君為什麼不用詩歌而用散文來表達呢?”我在表揚這位同學用心思考的同時,又把這個“皮球”踢回給了學生,並由此順着學生的思維來了個師生“寫詩大比拼”活動。當時學生激情高漲,紛紛躍躍欲試,大部分學生都充分展示了自我的寫作才能。以下是當時學生在課堂上交流的一些習作:(1)、春,何處逢春/酒,八寶泡酒/人,懷念舊人/思,無盡情思/鄉,何時還鄉?(2)、一杯春

酒/泡製的是八寶/更多的是母親的心/釀出的卻是我至今的思念……(3)、春酒,春酒,一杯八寶酒/春酒,春酒,一杯思鄉酒/真是人在異鄉思家醅/人在異國思鄉味!(4)、八寶酒,滿香斗/你一杯來我一斗/端着聞,舔着喝/醉下去,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