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廢墟中的哭泣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8W

第一篇:情書,廢墟中的蝴蝶

廢墟中的哭泣讀後感

她一直是個很低調的人,從不去關注身邊的人和事,,當她愛上一個男孩的時候,她會全心全意的去愛,雖然他們之間有迷惑,但她依然守望在他身邊,當她決定告訴他要永遠和他在一起,卻發現了他的祕密,最終他還是離開了她,留下孤獨的她。

在高二下半學期裏,我根本沒有要好好學校的念頭,老師對我的評價一直很低,他們談起我的時候就搖頭,也許我已無藥可救。我徹底厭惡校園生活,所以經朋友介紹,我成了一家酒巴的服務員

我的好朋友怕只有旋和子鬆了。旋是個很美麗的女孩,在這個城市中尋找着她的鑽石王老五;而子鬆是個內向靦腆的男孩。對於子鬆我有些不敢面對,他對我太好,好的讓我逃避,只因他不我的所愛。

我是一個很低調的人,從不去關注身邊的人和事,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開始注意坐在臨窗的那個男孩,他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吸引着我。從同事的口中我得知他叫卓陽,好不巧的我們還是同校,只是他大我一級。

為了能賺些外快,我開始推銷一些煙酒之類的東西。不知怎麼,今天就他一個人,桌上的雞尾酒剩了少許,茫然寺望着窗外,眸子裏沒有任何焦點,眉宇間還有一絲憂愁

第二篇:廢墟中的孩子

廢墟中的孩子

人教版四年級看圖作文

1937年8月28日,在上海火車南站發生了一件慘絕人寰的事件——日本侵虐者轟炸了上海火車南站。

這一天的上海火車南站跟往常一樣人流如織,大家都各自忙碌着,臉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突然,從空中傳來:“轟轟、、、、、、”的敵機聲,聽到這聲音大家如同猛獸來襲,都狂奔着,大叫着:“敵人來,快跑啊,快躲起來、、、”可是還沒等人們找到安全之所,就傳來幾聲巨響。頓時,吵鬧聲沒有了,呼喊聲沒有了,整個火車站死一般寂靜。只見,斷裂的天橋在空中隨風搖晃,扭曲的鐵路不知伸向何方,殘破的房屋在空中顯得那麼孤獨,滿地都是破碎的磚片瓦塊,屍體遍地。過了不知多久,也不知從哪裏傳來幾聲稚嫩的哭喊聲:“媽媽,媽媽你在哪裏?”尋聲找去,一個衣不蔽體的小男孩坐在馬路上嚎啕大哭,他的父母不知道是不是被剛才那無情的炮彈給炸死了,還是正在掙扎在垂死的邊緣,這個可憐的孩子他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什麼爸爸媽媽不在他身邊,他也不清楚爸爸媽媽去了那裏,他是那麼的無助。

看到照片中的孩子我不僅要發出聲嘶力竭的吶喊:“可惡的日本侵略者,馬上停止你們那罪惡的雙手!滾出我們的家園,還給我們一片寧靜的國土,滾出去吧!滾出去吧、、、、、、。”

想到照片中的孩子,我感覺現在的我是那麼的幸福,是那麼的幸運。因為我擁有一張平穩的課桌,不用害怕他被導彈的氣浪掀翻;我擁有一間潔白的教室,不用害怕他被炸彈的彈片擊穿;我有用一座寧靜的家園,不用害怕他被戰爭的硝煙瀰漫、、、、、、。我也情不自禁的在內心吶喊:“要和平!不要戰爭!把蔚藍色的大海還給海鷗,不要有水雷和戰艦出現;把金黃色的沙漠還給甲蟲和蜥蜴,不要有大炮和坦克出現;把藍的發黑的夜空還給星星和月亮,不要有頻頻發射的導彈出現;把綠茵茵的草地還給歡樂的足球,不要有散落的地雷碎片阻擋着孩子們奔跑的腳步、、、、、、讓全世界的人們都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

第三篇:《當尼采哭泣》讀後感

《當尼采哭泣》讀後感

《當尼采哭泣》這本書看的並不連貫,前半本用了幾周的時間看的,後半本用了4天看完。

本書是將歷史上兩位大師,哲學家尼采和19世界末歐洲最負盛名的醫生布雷爾虛構成病人和醫生,開啟了一段談話治療的旅程。

布雷爾一個聲名顯赫,擁有學術地位、成功的事業、金錢、美貌的妻子、幸福的家庭,顯然已經是站在世界巔峯的人了,然而這一切都只是外人看到的假象。布雷爾自己內心卻充滿了絕望、焦慮、恐懼。他深深的迷戀着他的一個年輕的、 美麗得並患有歇斯底里症的女患者,貝莎,並陷入無法自拔的肉慾幻想中。布雷爾將自己大部分應該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都給了他這個女病人,貝莎,貝莎也深深的依賴着他的醫生,布雷爾。並在一次無意識恍惚間説自己懷了布雷爾的孩子,這些都讓他的妻子,馬蒂爾德非常的憤怒,並要求布雷爾將貝莎轉診。應為貝莎的事情還連累了布雷爾的一個紅顏知己,伊娃。因為布雷爾什麼都跟伊娃説,這也讓馬蒂爾德嫉妒和氣憤,馬蒂爾德也要求布雷爾辭掉伊娃。布雷爾因為害怕失去他的地位、家庭、聲望而怯懦的順從了馬蒂爾德的要求。但同時他也開始怨恨馬蒂爾德,怨恨馬蒂爾德禁錮了自己,怨恨她讓貝莎的病情又復發了(貝莎唄轉診後,她之前的所有的症狀又回來了),並且貝莎的新醫生愛上了她,還像她求婚,這讓布雷爾嫉妒,更把全部的怨氣都推到馬蒂爾德身上。她更怨恨馬蒂爾德讓自己失去了和伊娃的友誼,因為辭退了伊娃後,他再也沒有看到伊娃。這所有的怨恨,讓布雷爾越來越疏遠自己的妻子,他不再碰馬蒂爾德,甚至都不願多看她,將自己的大部分時間都放在診療室裏。

當我看到馬蒂爾德要求布雷爾將貝莎轉診,並辭退伊娃時。我很氣憤,我的感受也許和布雷爾一樣,覺得被禁錮,被支配,被安排,無可奈何,因為對妻子的責任讓自己應該屈服她的話,按她的意願去做。但是心裏有不痛快和絕望,為自己的怯懦絕望和難過。但是當我變換角度,站在馬蒂爾德的位置上考慮時,我又能怎麼辦呢?馬蒂爾德也別無他法,自己的丈夫迷戀着他的病人,還用治療當藉口將大量的時間都給了別的女人,還有一個紅顏知己。什麼都不再對我説而是對另一個女人説。雖然他沒有做出實際的背叛自己的行為,我不能任由他下去,為了我的家庭,為了孩子我要杜絕這種危險,我能做得就是要求他離開這些危險的誘惑。看,這就是女人得角度和男人的角度。但是我認為他們有共同點,就是愛。就在剛才寫下上面的總結時,我突然覺得,布雷爾順從馬蒂爾德的要求也許不只是怯懦或責任,也許還有連他自己兜不知道的原因,因為他愛他的妻子,他的潛意識更在乎他的妻子,不想傷害馬蒂爾德。

路·莎樂美,一個不受傳統束縛,離經叛道的美麗、知性的21歲女孩,找到了布雷爾。要求他治療她的朋友,一個絕望、固執、有自我毀滅傾向的哲學家,尼采。她霸道的,甚至不容拒絕的要求布雷爾治療她的這位朋友,布雷爾也無法抗拒她的美麗接受了。

尼采,一個天才,一個不存在在當下的天才。他固執、偏激、無禮、暴躁、無視權威、不接受憐憫、害怕背叛、拒絕親近、對女人有根深蒂固的厭惡。布雷爾為了治療他身體上的和精神上的疾病(偏頭痛和絕望),有盡一切辦法,引誘、佈局讓尼采接受治療。但都因尼采敏鋭得洞察力而失敗,最後布雷爾想出一個交易,讓尼采治療自己的絕望,自己變成病人,而尼采是醫生。尼采被這項前所未有的想法給吸引了。開始了一段神奇的談話治療。

《當尼采哭泣》全書最具吸引力的就是尼采住進勞森醫療中心後,開始與布雷爾的談話治療。現在的我還無法用語言來表述這段描述能給我帶來什麼,因為那是真正的一段哲學、心理治療。裏面有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我還無法把握。但是確實最吸引人的地方。

這本書的結局很出乎我的意料,原以為布雷爾真的會放棄一切重新來過,選擇自己一直希望的生活,讓自己在活一次,但是當我這麼因為的時候,我也很不安,這樣放棄一切,家庭、事業、朋友、患者和所有的責任就去選擇自己的生活,難道是對的嗎?沒有想到的事,布雷爾竟以一次催眠來讓自己實現了所有,並治癒了自己。當我知道他放棄所有遠走他鄉只是一次催眠時,我簡直驚訝不已。很佩服歐文亞龍的構思,一個心理治療大師還是一個出色得作家。

有時間還是要細細品味一下勞森醫療中心的那段談話。

第四篇:《當尼采哭泣》讀後感

讀《當尼采哭泣》有感

關於《當尼采哭泣》這本小説,從情節來看,是一篇高潮迭起的心理推理小説。存在主義大師尼采和醫學大師布雷爾開啟了一段扣人心絃的“談話治療”。故事開始於身陷對病人肉慾幻想而無法自拔的名醫布雷爾,在善於挑撥男性的路·莎樂美的引誘下,試圖治療根本不願意接受幫助的哲學大師尼采的“絕望”,並以一種奇特的方式勸誘尼采接受治療,卻面臨着自己的“絕望”,於是經歷了一場不知誰是病人、誰是醫生的心理治療,在治療可能隨時胎死腹中的情形下,經過幾許峯迴路轉,面對高處不勝寒的疑慮,最後以一種出乎意料的方式,得以超越自己人生的困境。

我在初次觸碰到這本書時,就為它的名字所困惑,照理説一個偉大的哲學家,他應該會有着堅強無比的心。他為什麼會哭泣?他為誰哭泣?這都是我所想知道的。但真正體會到了以後,就覺得他的眼淚可能是慰藉的表達。他一直都處在深深的孤獨之中,在那樣的時代裏,尼采是一個瘋子,就像《查拉斯圖特拉》裏的先知一樣,他講訴的瘋言瘋語在那個年代是無法體會,甚至是無法接受的。直到他遇到了路·莎樂美,一個美麗聰明而又有着魔力的自由女人,他認為她將會成為自己孿生的心智,他的門徒,他的學生,他的弟子。但情慾的出現阻斷了他們的關係,他像她奉獻自己的時候,遭到了她的拒絕,於是他覺得自己遭到了背叛,由此他變得更加的孤獨,甚至陷入絕望的深淵。

而名醫布雷爾也同樣的遭受着這種痛苦,他對自己的病人貝莎產生的肉慾,他在道德與情感中不斷的掙扎着。雖然接受妻子的建議將她轉給另一個醫生,但還是每天的陷入對她的無限想念之中。他享受着貝莎將失去父親的痛苦移情到他的身上,對他作出的種種親密動作,並且對她恍惚狀態下的“你永遠是我唯一的男人”的論調感到滿足。以至於他每天花大量的時間在幻想上面,弄得自己心神不寧。

這兩個優秀的男人似乎面臨着相同的問題,感情。也許每個人的愛情模式都不相同,但是從宏觀上看,所有的愛情都是驚人的相似;尤其是那些傷感的愛情故事,當男人愛上女人的同時女人也愛上男人,這就是愛情;而如果這兩者不同步,那麼它就只能是一個傷感的愛情故事。這裏面的兩個人註定就是傷感的,愛的人都背向了他們。因此他們都很傷心、絕望、掙扎。

但這些不快卻都只是表面的現象,這是他們的絕望中最淺的問題,是浮出水面的冰山的一角。在書中布雷爾在尼采的引導下不斷的探尋着深處的意義,“妄想貝莎對你所意味的是什麼”“貝莎所意味的,熱情與魔力”“貝莎意味着逃離——危險的逃離”“貝莎的意義:逃離致命的生活,自由的希望,讓我從時間的泥沼中逃脱的希望。”看到這些話,我們都會想他真的是愛貝莎嗎?是否他愛的只是抽離出真實貝莎的一個意象而已?也許他愛的是自由,愛的是自己不從經歷的一種生活,愛的是在自己的選擇,愛的是那種潛意思中在母親身上得到的温暖和安全感(貝莎和他的母親的名字一樣,但他的母親在他三歲時就去世了),亦或是在自己40歲的時候對衰老,死亡的恐懼中抓住的安撫恐懼的救命稻草。這一切在我看來都存在,但這也是年輕的我們所不能體會的一種感覺,我們有的是活力,有的是希望。我們不曾想到死亡,即使想到也不會對我們造成很大的困惑,因為知道他離我們很遙遠。但布雷爾的階段會是我們大部分人的必經之路,功成名就之後近乎機械的灰暗生活,沒有了目標,缺乏了創造新目標的能力,眼睜睜看着自己慢慢老去。這讓我想起了海明威的死,在外界看來他幾乎有着和布雷爾一樣的光環,甚至過之而不及,但他最終卻選擇了用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以前真的很不能理解,現在看看有點覺悟了。但還是感到很惋惜,天才的隕落真的很讓人傷心。

在幫布雷爾治療的過程中,尼采也是有着相同的感受的,書中雖然沒有從他來正面加以描寫,但可以體會得到,他在幫布雷爾找出口的時候,也一直在幫自己找。他在治療中始終佔據着控制權。他沒有告訴布雷爾他所面臨的問題,但他不知道的是布雷爾在路·莎樂美那裏已經知道了他所有的事情,他運用他強大的智慧來幫助布雷爾,希望自己在他那裏保有權威以給受治療者以信心。甚至在布雷爾得到治癒後的為自己對他的隱瞞感到羞恥,為自己躲在他身後的懦弱感到失望。在這裏我看到了一顆善良的心,他很難進入別人的世界,但當他進入別人的世界後,他會毫無保留的傾注自己的心血,竭盡自己的智慧。我想這也是在遭到背叛後他會像孩子一樣的咒罵,把自己的心封閉的更緊,甚至是對所有的女人都失去信心的原因。特別是在頭痛發作時的處於意識遊離狀態的那一聲“幫助我”,在意識清醒時的冷漠。我一直在想這是怎樣的一個孤獨的靈魂,他嚮往着自由,不被任何東西束縛,對人類有着大愛。卻又不為當時的人們所理解,所以才會有“預言者發現他來得太早了,所以他回到孤獨之中”的感歎。他也會害怕自己死的時候不為人所知,

也會害怕寂寞,也會想要有個温暖的家可以取暖,但理想的力量似乎更為強大,他被指派的道路和孤獨是不曾分開的,所以孤獨似乎成為他的宿命。

最後,一切都歸於平和。布雷爾在催眠中經歷了一切自己想要的生活,當他真正的完全處於自由中的時候,他希望的是有一個人能拿着繩子牽絆住他。也許有時候我們的心對自由的嚮往是雙面的吧!我們希望自己能自由,卻又在另一方面懼怕自由。過度的自由也許就是不自由。最終他頓悟了接受了自己現在的選擇,並且去珍愛身邊的每一個人,因為他一度為失去他們而痛苦。而尼采也從與布雷爾的交談中解脱了自己。特別是尼采最後留下的眼淚,感覺到有力、感動的眼淚,感覺到自己有朋友時的熱淚盈眶。他終於有了自己的朋友,一個真正意義的朋友。所有人都會為之欣慰。

“孤獨只存在與孤獨之中,一旦被分擔,他就蒸發了。”“我一直夢想着一種友情,其中的兩個人結合起來,去達到了某種更高層次的理想。而此地,此時,它來臨了!你跟我完全以這樣一種方式來結合!我們參與了彼此的自我超越。我是你的朋友,你是我的,我們是朋友”我想最後踏上旅程的尼采已經不在孤獨了,至少不是那種心靈無助的孤獨,他擁有朋友的慰藉。他現有的孤獨已經與以前有了一個美妙的差別,即是選擇自己的命運,熱愛自己的命運,不在憤恨,不在焦慮,用心享受孤獨。

在我的意識裏,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會有一種近乎瘋子似的表現,他們有的執著到一種執拗的境界,有的思維豐富的讓人難以想象,有的則是行為舉止有別於常人。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對自己選擇東西的堅持,堅定如尼采。我們應該像這些偉大的哲學家致敬,在孤獨中浴火重生,在孤獨中孕育偉大的思想。

下面是幾點感悟和經典語錄:

1. 有些話,對朋友説不出來,對父母説不出來。因為你在乎自己在他們心中的形象,但是當一個與你同命相連的人説出來後,你會覺得對他説這些話是非常容易的,在這之中我們是否也在尋求關係的平等呢?因為平等所以覺得沒有負擔。

2. 尼采:“你是在過你的生活,還是活在你的生活裏,站在生活外,為你從來沒有過過的生活悲傷”

3. “人生,我們究竟是在經歷人生還是被人生經歷,我們是否選擇了我們的人生或是被人生選擇而盲目地聽從。”

4. “我們都會死,只是在一個正確的時間,當你的生命完滿你就不會懼怕死亡,你的生命完滿麼”

第五篇:擁抱哭泣的兒童讀後感

擁抱哭泣的兒童讀後感

很久以前就對孩子的領域有關注,前幾個月又遇到一個有依附障礙的孩子,使我又一次來學習怎樣能更好的陪伴小孩子。有幸就借到了《擁抱哭泣的兒童》這本書。這本書讓我想起了另一本《當愛還未夠》,都是有關收養兒童和兒童情感缺失的很好的教科書。能夠擴展對兒童情感、心理的認識和理解。

《擁抱》這本書又一次提醒我看見孩子的需要是多麼的簡單又脆弱。每一個小小的滿足和互動就能避免讓孩子產生負面的情緒,能讓孩子的大腦網絡得以建立。書中特別強調孩子的原初照顧者的重要性,一旦孩子與原初照顧者失去連接,對小孩來説就是很大的傷害,不但破壞了依戀關係,還會造成很多情緒問題和心理問題。但是看看現在的現實社會,有多少留守兒童正在這樣的危機裏生活呀。人們似乎覺得只要孩子有飯吃,有衣穿,有學上就不會有問題了。年輕父母將小小的孩子丟給年邁的祖父母甚至保姆就出去拼天下。但是對孩子來説也許就是拋棄,會沒有安全感、沒有信任感,會覺得羞恥,最終會導致不知道該怎樣處理情緒。 很多成年人的壞脾氣造成很多家庭問題,在工作上也難和同事相處,很大程度上是與年幼時的所處的環境有關。真心希望有更多的人都能關注到這個領域。減少更多的破碎心靈,建造安全環境。

這本書裏講到一個恨重要的原理是——用進廢退原理。即便在孩子小時候遇見這樣、那樣不理想的生活環境而錯過很多體驗,但是父母還是有希望的。父母要給孩子提供健康的環境和愛,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依戀關係,不給他/她重温能夠建立不良自我防禦機制的環境。再利用分別在5歲和12歲時大腦兩個重要的修剪過程,就可以干預到孩子的不良行為了。

書中也告訴我們要怎樣來對待在情緒中的孩子。通常我們遇見總是不聽話、哭鬧、惹事的孩子,覺得很煩又不知道該怎樣處理,只好向他們吼叫一頓或揍他們一頓,再或者把他們關起來,問題馬上就能得到解決。但這樣做事錯的,因為這樣做關注的是我們自己的需要,但孩子的需要沒有被注意。父母需要多想一想孩子為什麼要有這樣的行為。我需要給孩子多一些關注嗎?或者這個環境讓孩子不安嗎?孩子是在表達怎樣的情緒呢?這種時候把孩子帶在身邊的無距離管教法是最好的選擇。

我也學習到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母要會使用自己權柄。不是給孩子越多自由越好,而是適當管教,這會讓孩子知道父母是強大的,反而會給孩子更多安全感。這也許就是祖父母帶孩子的弊病,愛心過剩嚴厲不足。

最後是書中特別強調父母要向孩子表達的三個信息:

你是個好孩子;我永遠愛你;對於父母來説,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這三個信息對孩子來説非常重要吧!——無論你做了什麼,我(父母)還認為你仍是好孩子,只是在這事上做的不合適;我(父母)永遠愛你,不是因為你做的好、你乖,而是我無條件愛你;沒有父母解決不了的問題,這樣孩子就可以做自己了。

想起一個朋友是在媽媽的淚水裏長大,從小成為一個小大人,要幫助媽媽分擔憂愁。在成年以後卻長期處在抑鬱裏,我想就是因為父母剝奪了她當孩子的權利。

也想起另一個朋友在小孩很幼小的時候將孩子留給老人自己忙着上班。等到孩子7歲該上學了才覺得需要自己留在孩子身邊照顧她。真是應該學習下這本書,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丟了西瓜撿了芝麻的。

當父母不容易,真的要裝備好自己再做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