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不讓他人難為情》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81W

第1篇:《不讓他人難為情》讀後感

《不讓他人難為情》讀後感

《不讓他人難為情》讀後感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不讓他人難為情》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最新一期父母課堂中,《不讓他人難為情》這篇文章雖然短小,但其所藴含的思想卻十分深邃。故事很簡單,一個家長帶着孩子在商場裏,由於自動扶梯故障,孩子主動找到一位工作人員詢問其他出口的位置。工作人員指出了路線,不過他把指示牌上的“能率”説成了“能效”。家長與孩子聽懂了其要表達的意思,但沒有當面指出其表達錯誤之處。兩人在離開工作人員一段距離後才探討這個問題,家長認為,孩子能“訥於言”,是知書達理的的體現。

《論語》中,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在中國人的修養觀中,“孝”一直是作為最基本、最根本的個人素養所存在。在孝敬長輩中,不給父母臉色看,不在父母面前表露出為難,不因自己而讓父母覺得難堪,這些都是最基本的“孝”。推己及人,不給他人添麻煩、不讓他人難為情、不讓自己成為他人的麻煩就是有良好修養的具體體現。

在這一方面,我作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做的`還不到位。例如,由於孩子的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來自不同的地域,在一些事物的稱呼發音方面與普通話有所差異(當然老人有時候也有口誤)。

在孩子小的時候,出現發音差異或口誤的時候,孩子往往不分場合,第一時間就指出來。長此以往,養成了其在家長面前口無遮攔的壞習慣。以前我們雖有所糾正,但沒有把這種情況看得很嚴重。今天讀了《不讓他人難為情》這篇短文,忽然覺得“以小見大”,細微之處不認真糾正,以後想改更加困難。

在我寫下此文的同時,孩子與媽媽也認真讀了這篇文章。我們三人一致認為,文中孩子的做法很好,我們也要做到這樣——不讓他人難為情。而要做到的前提是在家裏就要養成良好的習慣,這樣不管家中還是外面的表現才會自然而然。所以我們結合這篇文章,學習了《論語》中孔子對孝的解釋,反思了平時在家中做的不好、做得不到位的一些表現,對以後的行為做了一些約定。藉此能逐漸改變已有的不良習慣,讓孩子這顆小樹苗長得更直一些、更陽光一些。

父母課堂,好文共享,與諸位家長、同學共勉!作者:楊穎

第2篇:《不讓他人難為情》讀後感

這就是你要找的《不讓他人難為情》讀後感範文,邏輯嚴謹,脈絡清晰。

小區門口有一位年紀很大的賣菜老人。天冷了,他在冷風中瑟縮着,風吹動了他灰白的頭髮,看上去很滄桑。每天傍晚,我都看見鄰居張姐去他那裏買菜。連續好幾天,她都買了一大堆菜。我好奇地問:“每天都買這麼多菜,吃得了嗎?”她笑笑説:“我是為了讓賣菜的老人早點回家,吃不了給別人分分就行了。”

那次,我和張姐一起到老人那裏買菜。我剛要對老人説出張姐的一番好心,她卻示意我不要説。我們離開後,我問她:“你這樣做,他還以為你家真需要那麼多菜呢?人家甚至都不會感激你一下。”她又笑了,説:“我不為讓他感激。如果説了,他會覺得過意不去,那樣他心裏會不安的。我只是做了自己認為應該做,也喜歡做的事。”

我的一個朋友,本來是工薪階層,收入不高。五年來,他一直在資助一個貧困學生。那次,正巧那個學生來看望他。他帶着學生逛商場,給他買了很多東西,出手很闊綽,顯得自己很富有的樣子。我感到奇怪,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樣他對你的感激之情會減分的。如果他知道你也不寬裕,卻資助他這麼多年,他一定會感激你,回報你的。”朋友淡淡地説:“我不為讓他感激。我做了自己喜歡做的事,他得到了一份幫助,大家都輕輕鬆鬆,這樣更舒服。”

我想起不久前電視上報道的一件事:吉林長春的劉大軍經營着一家不起眼的餛飩小店,一位行乞老人經常光臨,而且錯把“遊戲幣”當成硬幣買餛飩。可劉大軍卻一直不拆穿,一聲不吭地把遊戲幣揣到兜裏,照樣給老人餛飩吃。旁人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説:“是為了讓老人有尊嚴地吃飯。”不是為了得到老人的感激,而是讓老人更有尊嚴、更心安理得地吃飯。

每個人都有善良的本心,不為讓別人感激,只為做自己應該做和喜歡做的事,便是達到了善的一種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