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育的情調》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16W

《教育的情調》讀後感(多篇)

教育的情調讀後感 篇一

《教育的情調》作者是馬斯克。範梅南、李樹英合著,李樹英翻譯,這本書並不大,內容也不是很多,但是每一句話每個案例都發人深思,特別是書中提到的名詞。

關鍵詞:情調、敏感、機智、好奇心、紀律、教育現象學等

情調:情調是一個怎樣的詞?情調是美好的。所以教育是美好的。作為一個老師始終擁有情調真的不容易。有時候面對,焦慮的思想,各種各樣的教育以外的任務不斷地施加給一線教師,社會有時候比較功利,有時候導致教育沒那麼有情調了。但是有情調的教育才能讓教育更美好,教育是一片淨土。老師需要有一顆保持情調的心去教學也許就不一樣,對於家長也是一樣的。

那所謂教學的情調又有哪些呢?教室裏面的佈置、書本的擺放、光線的明暗、牆上的裝飾。以及學生的表情和細微的動作、老師此刻的心情甚至眼神等。瞭解學生應該是前提條件。

敏感:教育的敏感除了一些天生的素質,也是可以培養的。回想工作六個年頭,感覺自己有些許敏感。有時候我還覺得敏感對於自己是貶義詞,為什麼我可以看到那個幽怨的眼神,為什麼我可以看到他最近幾天的變化呢?有時候我希望自己可以不用太在乎別人的感受。但是作為老師能在乎學生的感受真的是幸運的。

教育的敏感也讓自己更加留意與學生相處的點點滴滴,因為這些點滴慢慢成就了教師職業幸福感。但是感覺自己的教育敏感在隨着學生人數的增多而減少。我覺得這本書是及時雨,可以讓自己慢慢麻木的心變得更加柔軟。

孩子需要被看到,怎樣被看到?我們所看到的真的是小孩子真正的需求嗎?我們是否在觀察孩子,我們是否在傾聽孩子?並且向他們學習。這一切都是是本書啟發我們的。

成人跟孩子一樣都在成長。孩子的成長在於體驗。孩子的到來給父母的是體驗無限的可能性。小孩子需要有人蔘與他的遊戲參與他的思考和互動。家長與孩子一起體驗也許就是敏感的前提吧。

表揚和肯定是好的,但是有時候又不一定。受到表揚和體驗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呢?怎麼做才是適合的?怎麼做才是不適合的?

機智:書中講到教育機智是一種“即興的、臨場的反應能力”。教育的敏感性和機智是兩個密切相關的概念,一個常常思考和相對少思考的人更能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展示他的機智。

有時候就是一句不適合的話,無意中卻給融洽的關係帶來破壞。特別是跟特殊學生建立的信任是那麼的容易打破。教學問題中的反覆性一直是挑戰教育的難題。教學機智還需要懂眼神,瞭解並且尊重孩子的祕密。有了敏感,還需要機智,機智需要不斷地學習。機智不是天生的。教學機智一直是自己欠缺的。

為了自己擁有更多的教學機智,我想不斷學習不斷反思是我不懈的追求。教學機智很多沒有固定的答案。因為學生永遠是唯一的獨特的。書本中的案例作者也沒有下很多肯定的結論,他給我們的是反思是追問。類似案例中不同的處理方式,只是提供讀者自己判斷,因為教育機智的獲得是教師運用教育現象學中的處理方式去愛。

好奇心:當孩子問那是什麼的時候?我們該如何回答呢?僅僅只是簡單地告訴他答案嗎?孩子可能在乎的是這個事物給他的體驗。他想通過這個事物去探究世界。成人還應該詳細地講述這個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不同方面。使孩子和新的事物建立新的親密關係。

作為成人的好奇心,我們該如何去回答孩子的問題呢?如何培養孩子和自己都有一顆好奇心呢?問題並不僅僅停止於答案。真正的好奇不是有好多問題而是因為好奇而去探究。

紀律:書中講到“紀律是談論對某人來説什麼是重要的、他的努力方向和人生原則的方式。”對於低年級所謂的紀律到底是什麼?紀律不僅僅是教室裏衡量秩序的標準,它也是我們自身行為取向的標準。老師與學生在一起主要不是為了讓學生喜歡自己或者做學生的好夥伴。教育者能在關鍵時刻以教育性的方式去行動。

教育現象學:是一門探討成年人如何與孩子如何相處的學問。時刻保持對生活的好奇,只有好奇才會有追問和反思。書中一個個問號,一個個好奇才不至於讓教育現象視而不見,或者習以為常或者麻木不仁。教育現象學是一個獨特的人文領域。保持對生活的好奇就是要保持一顆開放的心,不要妄加推測更不要想當然,努力避免用一個標準或者傳統的處理情況,而是去問問孩子,去思考一下。教育現象學的表現為描述性的寫作,因為很多不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

以書中的兩句話作為結語:老師和父母必須首先是好學生,然後才能是引導學生學習的人。

教學中也難免會犯錯誤,我們不可能或者一直用教育學的態度對待孩子,但是我們可以追問可以一直好奇,在教育的場合盡努力營造一種好的氣氛應該就是比較理想的了。因為希望使人集中力量去努力創造。

孩子天生是寬恕者,不辜負孩子給予我們的信任,不濫用他們的原諒和寬恕。

《教育的情調》讀後感 篇二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被驚豔到了,一本關於教育的書居然有如此高的顏值,它成功地吸引了我,大概翻閲了四次就讀完了,書上滿是能引起我共鳴的語句,作者以一個個故事向我們呈現了所謂的教育的情調,讀後有一種耳目一新之感,希望自己也成為一個有情調的教師,一個充滿着教育機智的老師。

教師這個職業與其他的職業的不同之處在於,教師接觸的都是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孩子。在與孩子相處的日子裏,我們無可避免地成為了一個榜樣。作為一位教師,我向孩子們展示了生活中各種具體的生活方式。有一次自習課,由於第二天要考試,我就沒有講課,而是帶着這本書在講台上看,下了自習課有幾個學生就跑過來問我,“老師老師,你看的什麼書啊?講的啥內容?”這突然讓我意識到,其實在自習課時老師的言行還是會引起學生的注意,如果我玩手機或者無所事事,那課後學生來找我的話,我該跟他們説些什麼?難道説我很無聊不知道幹嘛?以後學生再有閒暇的時候會不會因為我自習時看了會書想到原來可以這麼度過課餘的時光,哪怕有一個學生是因為我,我也會感到很欣慰。

每個孩子都希望被別人注意。那些難相處的或“成問題”的孩子的一些令人煩擾的行為,往往與這些孩子希望受到關注的心理需求相關。當然以我現在的經驗還不能準確判斷哪些行為真的是因為求關注。我會嘗試去“看”一些平常比較容易被我忽視的孩子,比如班上的默默無聞從來不問問題,成績有些差但也很乖的女生。有一次考完試,我就用提問的名義喊出來一個女生,簡單提了幾個問題,幫她分析哪些知識點她還需要鞏固,後來她居然會主動來問我問題了,雖然成績短時間內不會有很大的進步但這不也是一種積極的表現嗎?有時候下課從她身邊走過時我也會問問她今天聽懂了沒有。

回想我們的教育,當大人過急地催促孩子瞭解對他們來説還為時尚早的事物時,就出現了早熟的問題。一個早熟的孩子看似懂得非常多,事實上,他或她只是知道了許多問題的答案而已。面對孩子們的提問,大人應當儘可能地幫助他們保持活躍的思維,而不是很快給他們一個簡單的答案。

讀完這本書我回想起大學時老師告訴我們的一句話: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也許一位好老師並不是碰巧去教詩歌或數學而已,他本身就體現着詩歌或數學。

教育的情調讀後感 篇三

這本書和以往所讀的教育方面的書很不一樣,作者以一個個故事向我們呈現了所謂的教育的情調,讀後有一種耳目一新之感,希望自己也成為一個有情調的教師,一個充滿着教育機智的老師。

教師這個職業與其他的職業的不同之處在於,教師接觸的都是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孩子,因此教師只有投入自己的真情才能走進孩子們的心。優秀的教師不只是有較高的教學水平,而且應該具備教育的敏感與機智。

教師應該讓每個孩子被看到。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渴望得到老師的關注。老師的一個無心的微笑,一個關愛的眼神,一句貼心的問候,一句隨口的表揚,對一個孩子來説可能至關重要,也許他會銘記一生。

工作時間越長,教的學生越多,越容易忽視這一點。對學生的關愛越來越少,總認為自己該教的東西都教了,學不學是學生自己的事,與我何干。這種觀點大錯特錯,他可能只是我千百個學生中的一個,而我卻是他人生中重要階段的老師。曾經聽一個老師説起過一個故事,一個國中成績很差的學生畢業多年後,還經常提起某某老師曾經對自己的好,其實這個老師並沒有做什麼大不了的事,只是偶爾表揚了他。就這麼幾句簡單的表揚,對他來説是莫大的安慰,讓他戀戀不忘。

教師應該營造和諧,愉快,寬鬆的課堂氛圍。老師要帶着愉快的心情,面帶微笑走進課堂,老師的心情會影響到每個學生,讓他們以輕鬆的心情融入到課堂學習中。如果老師每堂課總是板着一張臉,一臉嚴肅,學生一定會感到緊張和壓抑,很難與老師有很好的配合,教學效果也不好。如果老師的講課風格詼諧幽默,那麼學生就可以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下學習,師生互動更好,學習的效果會更佳。

教師應該努力成為一名機智的教師。在課堂生活中會有很多偶發事件,突發事件,面對這樣的事件,機智的老師似乎即刻就能做出在那一刻對孩子較恰當的行為,這就是我們所説的教育機智。我們可以通過對關於教育體驗的小故事的閲讀和反思來生成教育機智。閲讀關於教育體驗的小故事之後,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時,我們會產生一種敏感性,會去思考孩子當時有一種什麼樣的體驗,怎樣做對孩子更好。同時教師應該學會自我反思。通過不斷的反思,我們會逐漸形成一種反思力,這種反思力能提高我們對教育情境的敏感性,促使我們在面對具體教育情景時做出機智的行為。

《教育的情調》讀後感 篇四

本應在春意盎然的三月裏一起踏入校園的我們,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被“禁足”在了家中,大家共同的堅守與努力讓我們迎來的新學期,也終於看到了孩子們的笑臉,教學的工作也隨之展開。在本學期的中學校舉辦了校園讀書節的活動,在此次活動中我成為了六年級教師導讀員,展開了一場探索之旅,在本月中我閲讀了《教育的`情調》,這本書和以往讀的書不太一樣,作者以一個個故事向我們呈現了教育的情調,讀後有一種耳目一新之感,希望自己也成為一個有情調的教師,一個充滿着教育機智的老師。

從內容上看,《教育的情調》其實通篇都在告訴我們如何獲得“教育的智慧”,它在引導我們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作者給我們指出了喚醒教育智慧應該關注的領域:“瞭解孩子充滿可能性的世界”、“孩子好奇的體驗”、“從教育學的角度看孩子”、“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到’”、“表揚和肯定的重要性”、“課堂教學中的教育學面面觀”、“紀律的教育學意義”、“孩子對祕密的體驗”、“氣氛的作用”……

書中的一個個小故事都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教育是一件充滿人文精神的愛的互動。我們不要把教育作為一件工具,當作一門技術,因為我們面對的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有思想有靈魂的人。《教育的情調》認為,每一個教育情境都是獨一無二的,教育情境稍縱即逝,在一種情境下適用的方法,在另一種情境下則不一定了,所以,教育者要培養教育的敏感和機智。

我們應該營造和諧,愉快,寬鬆的課堂氛圍。老師帶着愉快的心情,面帶微笑走進課堂,老師的心情會影響到每個學生,讓他們以輕鬆的心情融入到課堂學習中。如果老師每堂課總是板着一張臉,一臉嚴肅,學生一定會感到緊張和壓抑,很難與老師有很好的配合,教學效果也不好。如果老師的講課風格詼諧幽默,那麼學生就可以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下學習,師生互動更好,學習的效果會更佳。

我們要用心去聆聽,用教育的眼光去“看”,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具體情境下孩子的處境,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通過眼神去了解學生最真實的、不加掩飾的想法;通過眼神向學生傳達整體情緒,傳達自己的經歷、態度、能力等,豐富自己,做一名優秀的教師。

教學的機智是在特定情況下產生的,無法通過技術性的培訓而獲得,我們可以通過對過去情境的反思,多想想怎麼樣做才更好,在腦中產生各種平行時空的短片,那麼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時,我們可能會產生一種敏感性,作出機智的應對。

《教育的情調》讀後感 篇五

蘇格拉底想通過教育,來“熨平”這種差異,使得一部分人產生靈魂的轉向未來的教育將訓練人差異化能力,即因材施教,強調人與人的差異,學校是讓個人發現的引導機構而不是標準化生產車間。

獨立,創新,藝術,個人興趣的發展將是未來。培養主動性需要合理的激勵和科學的方法,但核心在於賦能——所有的激勵和方法,不是為了控制,而是為了讓孩子做主。時代差異,教育方式也不同!

人是有差異的,教育的本質最終回到了人之為人上來,是一個可喜的變化,人可以不再按照工業生產的邏輯大批量產,而是作為獨特的藝術品來培養;不再是急功近利的獲取短期成功的工具;而是基於終身學習者為推動個人長期自我實現的途徑。這樣的教育體系是滿足中國社會現實,也是為未來的發展奠基。

在現階段,不只是要教育我們的孩子,也要教育我們,從音樂教育也能看到“本土時代”的來臨,以前的鋼琴教材基本都是國外引進,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內教材,教材也更關注中國孩子的成長環境和中國孩子熟悉的音樂。在教學中去發現每個孩子的特性,讓他們去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不論是演奏者還是歌唱者,正確培養孩子對音樂的感性認知,最好能激發起他對音樂的興趣,讓他覺得音樂也是“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