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好好活因為我們會死很久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49W

第一篇:好好活因為我們會死很久讀後感

好好活因為我們會死很久讀後感

好好活因為我們會死很久讀後感

作者安熱拉·利埃比不是文壇大家,也不是有多顯赫的學識背景,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法國主婦,在經歷“死去”的11天后,用自己徘徊躊躇、踽踽獨行在生死邊緣的痛苦深刻的經歷,訴説着一份讓他人“珍視生命”的宣告,發自肺腑,感人至深。

故事源於安熱拉剛剛從昏迷中甦醒過來的心理感受,有意識但不能言不能動也不能自己呼吸,所謂的“腦死亡”狀態,只有她自己知道自己清醒着,能感知周圍的人聲,但被大家認為是一個“死亡”之人,這是何等被黑暗籠罩着的沒有任何希望,沒有任何生氣的“活着”。很長一段篇幅敍述着她自己聽到的周圍的談話,讀者會緊緊的揪着一顆提心吊膽的心,隨着她的敍述忽上忽下,為她的命運擔憂害怕着。在她的這段時間的黑暗生命中不分晝夜,感知不到晨露未曦、幕落黃昏、長夜未央、只餘下時有時無的人聲,或悲喜交集於至親的熟悉嗓音,或痛苦害怕於陌生醫生一句“腦死亡”的命定,直至對至親説出放棄的語句,那種恐懼無以言表,讀者設身處地的思慮足以體會親歷。曙光轉折於親人的不棄不離,尤其女兒述説着第三個孩子即將降臨,那種發自內心深處的情感終於爆發了一滴極其珍貴的眼淚,讓親人見證自己還存在於這個世界,慢慢的,在11天若即若離的狀態中逐漸走回到親人的視線中,“7月25日脱離昏迷狀態;27日能左右搖頭;8月3日活動了手指;6日用‘是’和‘不’進行交流……”。可以想見恢復不是很容易,後面還有很長的荊棘需要突破。

之後很大篇幅敍述的是逐漸康復的過程,艱難但需要更大的勇氣,需要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才能真正走回到親人們的懷抱中。尤其脱離呼吸機一段,對於常人的與生俱來的直覺功能,她卻要輾轉於泥濘中,艱難的適應,稍有不慎就會危及生命。那種無奈,就像魚兒感歎自己不會游泳,鳥兒仰望藍天卻不會飛翔,花兒謝了不會再開……這段康復階段包括種種常人難以想象的各種器官的恢復過程,因為是從死亡線上回來的人啊,在此不做贅述,很悽慘但又何等的堅忍!

故事結束在主人公和親人流連忘返於紅峯勃朗峯迤邐壯美的風光中,她的病好了,但沒完全康復,仍然需要身體和心理兩方面的痊癒,但崇山峻嶺見證了一個婦人生命的奇蹟!末了一段“另眼看昏迷”給所有人留下了一個“不解之謎”,人的免疫系統、神經纖維是一個極其複雜而費解的知識領域,很關鍵的是她的親身經歷見證了一個信息,“一個處於深度昏迷中的人可能具有完全清醒的意識。”請善待生命,不輕言放棄生命!這是書的末尾對所有從醫人員以及芸芸眾生吶喊出的一句發自肺腑的格言,意義深遠,願天下人珍視生命、正視生命!

第二篇:《好好活因為我們會死很久》讀後感

《好好活,因為我們會死很久》讀後感

剛剛收到書時,我便對標題有一些疑惑,作者為何對生與死有着這麼大的感觸呢?

我繼而帶着這個問題翻開了書,我一向對那種生啊死啊的書不是太感冒,主要是因為對於生死我也不是太瞭解。但當我真正開始閲讀的時候,才發現這本書有這麼大的吸引力。

“ 讀完本書,熱愛生活的人,會堅定自己的信念。懷疑生活的人,會得到問題的答案。憎恨生活的人,會找到熱愛的理由。”

“和死亡相比,活着無論多痛苦,都是一種幸運。”是啊,和死亡相比,別的痛苦又算得了什麼?當你忍受着痛苦爬起來看到一抹朝陽的時候;當你睜開眼發現自己還在這世界上的時候;當你能看到萬千事物,能聽到“唰唰”地風聲,能感受到和煦的陽光之時,你都是幸運的……

能支撐人活下去的不是智力,更不是耐力,而是意志力。能使人存活的不是藥物,更不是手術,而是你自己。如果對自己都失去了信心,就算是藥物想助你一臂之力,都不知道你的手在哪。

在安熱拉想要呼吸時,她的第一選擇是自主呼吸而不是呼吸機。人不能過度依賴於機器,就像依賴於電子產品,當脱離了機器,脱離了電子產品,你該怎麼辦?

“只有真正面臨死亡,人才會真正懂得生命的珍貴。”“有些醫生專門治療心臟,還有些醫生專門治牙、治眼……但誰來治理病人呢?”這句話看似有些冷幽默,但反映了一個問題——“再精密的技術也難以保證一定能治好病”。

作者安熱拉説:“我們失掉的不僅是自己的身份,還有自己的隱私。我們的身體不再是自己的了。”這一點確實説的對,當身體生了病,住進了醫院,一切都要聽從着醫生的吩咐。無論你的身份如何,在醫院裏,永遠是醫生最大。

不僅僅是生病,人生中的任何時候都要樂觀面對生活。每一天都要過得充實,過得快樂,就像最後的一首詩《把每天當末日來擁》。

第三篇:《好好活着因為我們會死很久》讀後感

《好好活着因為我們會死很久》讀後感

看到這本書的名字便知道是我感興趣的書,便毫不猶豫的申請了試讀,沒想到還真的申請成功了,感謝喆媽和其它義工們。

拿到書,看到這乾淨的封面便吸引着我,花了一天的時間便把書認真的讀了一遍。

看到序言中作者所説的,只是想和有責任感醫療工作者聊聊他們所服務的對像:病人,醫院是根據病痛所產生的部位來做了細分,幾乎都是哪些部位有不舒服就治療哪個部們,但人體是一個系統,且人有意識有感情,這類細分的科學性真的如醫學所應有縝密相匹配嗎?

看到這名作者,她身上所展示的正能量很吸引我,我喜歡任何懂生活,把自己生活經營的很好的人,無論她身處何境,她自己所具有正能量都會讓她更有魅力,也更能讓她的生活精彩。

作者經歷了與死神面對的11天,在寫出這個過程後,想到的是感謝而非過程中所遇到的苦痛的抱怨,某些醫療工作者救治期間的一些意外和不恰當,給作者作為當時的病人造成萬般痛苦,作者沒有抱怨更沒有譴責,而是用感謝來面對所幫助的人,這種面對生活的態度真的很令我學習。

近日新聞中天天在報道的馬航事件,過年時剛拜年過的朋友的當時看起來挺健康的朋友的父親於近日去世,都時時提醒着我生命的脆弱,讀完這本書,更加讓我感覺,在每天的日出日落中,自己還能健康的生活、工作、與家人朋友正常的相處交往,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兒呀,活在當下,沒必要把這幸福的時間放置於自己暫時還沒遇到或已遇到卻還無力解決的事情中,那些讓自己內心無法平靜煩惱萬分的事情在生命這個主題面前有時真的微不足道,那又何必去計較呢?

醫患的矛盾在國內各大醫院時時的發生,信息的不對等及信任缺失的問題造成醫療工作者的工作壓力及病人的弱勢地位,醫生每天所面對的是生命,那種壓力經常是其它工作所無法比擬的,但當他變成了常規的工作時,工作的熱情想必也漸行漸遠吧,就像普通的崗位所長時間面對一種工作時,疲倦也會產生吧,醫生更多的也許是如何能應付處理當時的狀況,疲倦時也就少了病人治療時的長遠打算,這些對病人的長久健康將會有很大的不利,是通知醫療機構的怎樣手段也調整還是隻是依靠醫生的的責任與醫德自身調整來改善呢?咱作為一個老百姓和偶爾還是醫院的病人,真的不敢有什麼意見。

本書既給了咱尋常老百姓一個啟示,在自己還能作為一個人能有自理能力時,享受美好的生活,也給負責任的醫療者一個啟示,不要把病人當作沒有意識,沒有感覺,沒有感情的一個設施對待,那少了人性,也會讓醫療效果大打折扣。

第四篇:《做好好孩子》讀後感

《我要做好孩子》讀後感

寒假裏,我認真閲讀了黃蓓佳老師的《我要做好孩子》這本書,書中的主人公“金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反覆看了好幾遍,每看一遍,都會讓我明白一些道理。

金鈴,一個國小六年級學生,活潑可愛、善良正直,可是卻學習馬虎、成績平平,為了做個讓爸爸媽媽和老師滿意的“好孩子”,她真的付出了種種努力,可是結果總是事與願違。同時,為了留住心中那份純真,她也向大人們做出了許多“抗爭”。在金鈴的想像中,因學習好而被老師誇獎、受家長喜愛的“好孩子”就是貓,而那些學習一般、不被看重的孩子自然就是老鼠了,自然,金鈴就是這樣一隻老鼠,而且還是一隻“胖老鼠”。

每次看完這本書,我總覺得自己特別像金鈴,雖然我是男孩,但還是有些地方與金鈴相似。例如,金鈴做事丟三落四,我比她有過之而無不及,兩天掉一條紅領巾,三天掉一塊橡皮,有時連書也忘在家裏。金鈴學習粗心,每次考試都很疏忽,所以分數不理想,我也如此,在做數學計算題時,不是把“加”看成“減”,就是把“乘”看成“除”了,有時做應用題,我列式完全正確,可往往最後一個計算錯誤了,就把分白白扣掉了。正是這樣,我每次考試總會產生一些小錯誤,不能得滿分。還有,金鈴的書包一向被媽媽稱作“垃圾袋”,裏面要多亂就有多亂。這一點,我感同身受,書包裏的筆、橡皮、尺子、作業本經常“打架”,媽媽經常為此嘮叨。

剛才説了許多我和金鈴的不足,其實我和金鈴一樣還有許多優點:例如,金鈴無論跟誰都能夠“自來熟”,我也如此,寒假在我們圍棋班開學第一天,同學們都到齊了,我便跟棋友們談談過年趣事,比比棋藝,只用了半天時間,我們

就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我還和金鈴一樣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小倖幸的爺爺死了,爸媽離了婚,無家可歸,金鈴不顧一切,把不幸的小妹妹倖幸帶回家,像個小母親一樣地照顧倖幸。我每回出門,看見路邊的乞丐,不管是男女老幼,我總會向他們伸出援助之手,拿出自己的零錢或零食送給他們。我還有一個地方像金鈴,那就是性格了。金鈴性格開朗,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會放開心胸,所以她交到很多知心朋友。我的性格和金鈴一樣,每次遇到事情,也會放開心胸,理所當然,我也交到很多知心朋友啦!

要説與金鈴不像的地方呢,想了想除了性別不同外,最大的差別就是身材啦,金鈴的臉、鼻子、嘴巴都是圓嘟嘟的,體重50公斤,可是一位標準的重量級選手哦!我呢?一個男子漢,體重才30公斤,説到這一點我還真有點慚愧呢!

總之,從這本書中,讓我認識到了一個雖然調皮搗蛋,但是機靈善良,雖然學習近平平,但是每一天都過得快樂充實的金鈴,從她的身上,讓我認識到每個人身上都有缺點,同時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優點,都有他可愛的一面。好孩子的標準是什麼?金鈴的成績並不拔尖,但是她善良懂事、自信正直,在我的眼裏,這就是一個好孩子。成為好孩子是所有孩子的夢想,我相信通過我們的不懈努力,一定會達到我們想要的目標的。

萊州市實驗國小四年級6班 王鵬森指導教師:王偉偉

第五篇:《因為痛,所以青春》讀後感

《因為痛,所以青春》讀後感

活在當下,這樣的説法是很多人的座右銘,但是卻很少有人去真正用實際行動去詮釋它真正的意義。我也是其中一個。我總是在下決心,在做着與自身的實際行動相悖的無用功。我總是在幻想,似乎我的生活就是存在於我給自己設定的期望值之中的。但是我的行動卻只是基本停留在幻想中,沒有實際的行動,好高騖遠。這一直是我難以改變的自身最大的弱點。我總是在責怪自己、抱怨自己為何這麼懶惰,但卻沒有改正。但就如同金蘭都先生在《因為痛,所以青春》一書中所表達的觀點是一樣的,我正在享受這一懶惰的過程!這太可怕了,對於一個正處在大好青春期的我,可能還有很多一部分人來説。

懶惰,是一個習慣。正如同我們每天吃飯、睡覺一樣的習慣。這樣的説法很可怕,也許有人並不認同,認為“這只是你自己的所作所為,沒必要殃及到別人。”但是我們之中確實有人正在像我一樣這麼做啊!非常遺憾地表示,我很為這些我浪費掉的不能再生的時間感到可惜和唏噓。我想做的事,一直沒有做到的原因就是我認為自己有無數個明天去拖延,而這些“明天”不正是我正在虛度的今天嗎!讀一本有益的書,讓我現在正視自己的缺點,我感到非常慶幸。書籍的力量真的是很偉大。它可以讓你懂得或者更好地去詮釋你所迷惑的、混亂的一切人生觀,從而使一個人成長。金蘭都教授的這本書,對每個像我一樣的剛成年的人所給予的啟示是非常強大的。它可以改變我的習慣,讓我向更正確、更明朗的路上前進。

我經常認為自己的人生跑道比起同齡人已經晚了太多,但是書中所指出的“人生時間”卻與我的想法有很大的出入。它是這樣描述的:假如一個人能夠活到80歲,將這一生設定為24小時,那麼剛剛大學畢業的24歲的人,將處在一天中的什麼階段呢?是温和煦暖的早晨,還是無限好的夕陽西下呢?答案是,正處在一天當中的早晨7點12分!神奇吧。我們可以以此類推,一位剛剛退休的60歲老人,正處在傍晚6點。正是美好的夜生活即將開始的時刻。這樣的話,按人能活到80歲來説,一年相當於一天中的18分鐘。這樣看的話,我們的人生時間確實變得比我們預期的寬鬆不少。所以我們有大把的時間去追逐,去學習。

看過書後對我的啟示真的非常大。幾乎全部內容都是我所經歷的、困惑的。教授也給了非常得益的指示。例如把生活中的時間調整利用,把上網的時間改為讀報,把雞肋時間好好利用起來,把已經成為習慣的那些惡劣的習慣統統改掉或者儘量減少,從而做些對自己説能

力提高有用的事......那些人生經驗和告誡會一直提醒我激勵我將自己時刻管理好,也對以後的人生有更加形象和生動的認識和準備。

我想這本書這麼令全世界的年輕人都為之感動的原因就在於,金蘭都教授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完全是站在我們的角度去看待我們的問題,並給予我們更明確的解答,使我們更正確的看待我們的人生,並更加努力地去為自己的夢想去努力----不為任何人。他比我們都更加了解我們的青春,也比我們都更加會去省察自身。更重要的就在於,他並不是一味地去以一個師長或者一個長者的身份去對我們進行説教,而是通過訴説這樣的方式來使我們更加印象深刻。並且會在書中不斷反省自身的缺點,毫不避諱。也許正如書中寫到----正確利用屈辱,有一天它會為你保駕護航。

它的標題讓我為之感動:寫給正處於人生路口的你

Tags: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