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15W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多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一

"人生下來,並不是為了像無人問津的塵埃那樣無影無蹤的消失。人生下來是為了在自己身後留下痕跡——永久的痕跡。"這句蘇霍姆林斯基本人寫照的話語和他創造的全部寶貴作品,使我深深折服的同時,也照亮了我們教育人的精神世界。

蘇霍姆林斯基説:"每個教育者不單純是教育知識的"消費者",而是一名研究者,一名合理化建議者,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給教師帶來歡樂,使每天上課不致變成單調乏味的苦差,那就請你把每個教師引上進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

2016年參加了渝中區黃詠梅特級教師工作室後,黃老師始終掛在嘴邊的一句"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留給我深深的思考。教研,對我來説是個最熟悉的陌生詞彙。熟悉,是因為經常在各種場合都能接觸到這個詞彙。陌生是不會科研。站上講台快九年的我開始有些職業倦怠,通過參加工作室和閲讀《蘇霍姆林斯基》這本教育鉅著,我找到了職業興趣新的增長點,走科研之路,通過科研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總結教育教學經驗,發現教育教學規律。同時感謝我們學校的費校長,他讓我們平時撰寫教育教學的心得體會和小故事,積累教育戰線上第一手教育教學實例。本次通過閲讀《蘇霍姆林斯基》一書,蘇霍姆林斯基的所有著作,是與幾十年,每天與學生朝夕相處,始終戰鬥在教育一線密不可分的。處在一線教育教學的我們,所接觸的學生和背後的家長,給我們做科研可以提供第一手的資料,我堅信只要認真總結反思,真理之光就會有被我們發現的那一天。

蘇霍姆林斯基一生雖然短暫,卻為教育界做出卓越的貢獻,關於教育的闡述專著41部,教育論文600多篇,童話故事小説1200多篇,在教育界是一座無法跨越的不朽豐碑。給教育界留下了一場盛大的思想盛宴。

"教育者的最重要任務,就是要使兒童,少年和青年形成關於人的美,關於人的思想情感和體驗中的高尚神聖東西的觀念。我們要使這種觀念成為有血有肉的東西—用高尚的道德行為的生動實例來充實它。"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在《全面發展的人的培養問題》精彩片段。這段論述是對新修訂的新課程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深刻闡述,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責任,更重要的是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的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科學的價值,更強調科學的價值和人文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人類價值,更強調人類價值和自然價值的統一,從而使學生內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在學習"元素週期表和元素週期律"的時候,以前均採用門捷列夫的生動事蹟來滲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但往往收效甚微。後來有一位老師做了如下的探究活動:據説,門捷列夫為了研究元素的分類和規律,把當時已知的幾十種元素的主要性質和原子量寫在一張張的紙牌上,每天帶在身上,反覆進行排列,比較它們的性質,探索它們之間的聯繫。現在我們也來玩一個遊戲,給每個小組10張紙牌,代表了10種元素,上面寫有每種元素的原子量和主要性質,請同學們將這些紙牌進行排列,儘可能多地反應元素之間的聯繫。同學們花了相當長一段時間,排出了五花八門的方案,體會到了門捷列夫面對六十多種元素和種類繁多的資料時的困惑,感受到了科學背後發現的艱辛與不易。學生們通過體驗式的方式滲透情感,價值和態度,收穫到了一種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個教師如不經常置身於書的世界,他的使命是不可想象的。每週都得到充實教師藏書是思想和精神力量的源泉。書本知識是教師的財富和智慧。一個真正的教師常常感受到學習知識是個人研究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的一件快樂事情。"蘇霍姆林斯基這段經典的論述是我們當代教育者實現"自成長"的密鑰。他在《給教師的建議》修訂版一書中也有如下的論述:"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正是取決於此,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全書,要能在書本前坐下來,深入的思考"。由於時代的向前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科技日新月異。當代中學生信息儲存量大,追求多元的教學方式,尤其喜歡體驗式的教學方式,只有獲得心靈認同感的師生關係才是最適合開展教育的前提。面臨更多挑戰的我們,只有不斷學習來全面提高我們自身的素養,才能適應新時期教學改革的要求。成長可能比成功更重要,可能有人會妨礙你成功,卻沒有人能阻止你成長。楊瀾説過"你唯一能把握的就是成長"。

讀完《蘇霍姆林斯基》,我真切的感受到,用32年的教育歷程書寫的人生日記,無不處處彰顯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忠誠與執着。閲讀偉人的鉅著如一次靈魂的洗滌之旅和享受一場精神的大餐。高爾基曾説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終身的伴侶,最誠摯的朋友"。通過本次的閲讀,讓我有一種再出發的追求,回顧自己九年平凡的教育點滴,對照蘇霍姆林斯基的經典教育理論,留給我諸多的思考和照亮了未來的教育生涯。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二

寒假裏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我得到了很大啟發。這些建議使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它就像一盞指路明燈一樣,指引着我在教育事業上不斷前行。教師的工作對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需要教師的關愛和關心。教師要在生活上、思想上和情感上要給予學生關懷。

愛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作為一名教師,要用愛心滋潤童心,我們的愛則愛在平凡中,愛在點滴之處。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每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使我深切感受到在當前課改的大環境下,教師應該在教師職業道德、教師教學行為、教師教育教學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認識,提高了自己的業務水平。

一、愛學生,須知如何建立良好和諧的師生友誼。

蘇霍姆林斯基寫道:“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是要付出巨大的勞動,花費很多精力的。建立跟學生的友誼,必須具有巨大的豐富的精神財富。缺乏這種精神豐富性,友誼就會變成一種庸俗的親暱關係,而這對教育是一種危險的現象。”因此,要有良好和諧的師生關係,就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和情感交流。

二、愛學生,就須讓他們愛上閲讀。

作者提到:“閲讀應當成為吸引學生學好的重要發源地”,他還説:“你應當記住,無論哪一種愛好,如果它不能觸動學生的思想和打動他的心,那就不會帶來益處。”因此,學生的第一件愛好就應當是喜愛讀書。這種愛好應當終生保持下去。因此,可以看出他對學生喜歡上閲讀是何等的重要。

三、愛學生,就須引導他們去接近學好的發源地。

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學生不僅要學會學習,還要在實踐中學會發現、創造。這就要求教師關注每個學生:不偏愛分析能力強的優等生,不歧視具有實踐創造能力的中等生和後進生。努力使中等生和後進生特別喜歡一門學科,然後由這門學科引申開去,去參加與此學科有關的各種活動,思考與此有關的各種問題。

“愛是打開學生心靈之門的金鑰匙。”因此我們應該愛學生,這種愛是拿他們當朋友的朋友之愛。反思我的工作,我要學習善於鍛造"優秀學生"的卓越人格;實施民主科學與個性化教學,把更多的關注投向"後進生"。

我們每一位教師,能夠對待差生像蘇霍姆林斯基這樣有耐心,像蘇霍姆林斯基這樣善於思考,相信學生在我們的教導下會越來越進步。我很慶幸自己是一名教師,我也希望與我的同仁共勉:在讀書中自我提高,走近學生,我們都將是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三

早就從各種渠道聽説過蘇霍姆林斯基和他的這本《給教師的建議》,也曾對其中的內容有過涉獵,然而在自己真正擁有了這本“教育寶典”,懷着無比虔誠的心情認真拜讀之時,心靈仍是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他帶給我的不是仰望的驚歎,更多的是同感和共鳴。我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幾點建議談談自己的體會。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每一位教師都希望學生對自己的學科感興趣,那麼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它需要教師靠高尚的人品,積極的智慧,幽默的語言等吸引學生,學生喜歡你,自然會愛屋及烏,從而喜歡上你教的這門學科。對這個問題,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他的建議,“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種表面的,顯而易見的刺激,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你就永遠不能培養起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熱愛。你應當努力使學生自己去發現興趣的源泉,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勞動成就,那麼這種駕馭知識的情感就會更加強烈。”我想,這條建議與新課程改革提出的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應該是相輔相成的吧。只靠幽默的語言,高尚的人品還不能培養起學生真正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體驗收穫的喜悦中逐步培養的學習興趣才是持久的。

在《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一條目中,蘇霍姆林斯基給我們指出了一個教育教學中很是常見這一現狀。他説: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説,“100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説,“70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也知道應該在課堂上調動每一位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根據學生接受能力的差異提出不同的要求,設計出不同的作業,讓每個人都有事可做,都能找到自信。但真正實行起來是需要很大的精力、耐心以及恆心的,任重而道遠!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給我們提供了百條建議,而這些建議都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在平時所接觸的一個個話題。這些建議的背後所展示的或是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這些建議也是我們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要進一步實踐和思考的。通過閲讀《給教師的建議》,體會和領悟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教育思想,從中得到許多啟迪和教育,使自己的教育品質得以有效地提升。從而讓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該更多地展示,而不是灌輸;是引領,而不是強制;是平等的傳遞,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施捨。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四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中的教學故事及案例所藴涵的教育思想比比皆是,對我們教師是很好地啟迪。

第一章‘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時,他談到: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其實就是提醒我們老師要相信每一位學生,要盡其所能挖掘學生的潛能,並變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是一種快樂的過程。再如書中還談到了思考的重要性:能夠在閲讀的同時進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時進行閲讀的學生,就不會在學業上落後(P11)。同樣,在第48條建議‘要思考,不要死記!’中也提及了引導學生思考的重要性。是的,教師的任務是要培養學生學會思考,善於思考,自己主動探究知識的能力啊,這一點是我平日裏試圖努力嘗試的,可操作起來需要花費心思,由於受一定惰性思想的影響,自己在平日裏所下的工夫還是不夠的。

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教師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時,很形象地把學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絲線。他在帶領孩子們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課後這樣寫道:“要讓所有的孩子都圍攏來看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這根很細的絲線把孩子們都栓在我的身邊來,這就好比是一根無形的韁繩,只要一個兒童的注意力轉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絲線就斷了,於是我給他講的和所指給他要看的東西,他就再也不看,不聽了——思想開了小差。”我在教育教學中體會到,教師這個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做到教書育人、持續穩定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僅要連通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這根“絲線”,使用好這根“韁繩”,而且要在課堂內外連通師生之間的情感這根“絲線”,通過這根“絲線”來培養和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創建新型的師生關係,使教師與學生在親切、和諧、彼此信任的氛圍中教學相長。

給我感觸最深的還是蘇霍姆林斯基在‘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提到了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應該成為教師的精神需要。而我呢?自從大學畢業後,似乎就懶得拿起一本書細細品味,有的只是看看小説雜誌等閒散作品,大多數時候還是忙着批改作業、上課、備課,有多少時間經常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雜誌在閲讀呢?一個成功的老師應該是一個會讀書會思考的人,我想今後我要從繁重的教學中抬起頭來,多看,多想,多實踐。這樣,才能有更大的進步。只有當老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P412)他還説道;真正的教學能手知道的東西,要比學校裏學習的東西多得多,以致於有經驗的教師注意的中心是教育過程,而不是教材內容。的確,要達到這種地步,是要建立在廣博的知識基礎之上的。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脱“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書中還談到:沒有紮實的心理學基礎,就談不上教育素養;教育素養還有一個方面,就是教師的語言修養問題。有關教師素養的論述,讓我深刻理會一名好老師的身後所凝聚的自身人格魅力。

蘇霍姆林斯基歸納的有關教師的教育素養方面的看法,字裏行間體現了對教師素養的深刻理解。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位大教育家對教育事業的拳拳之愛,殷殷之情,告誡我們的是更貼近實際教學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他是一生都在做教育啊!教育的學問與藝術永無止境,教師的魅力在於不斷的孜孜以求。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五

六年前,我在準備教師招聘考試時,從教育教學理論中初識了蘇霍姆林斯基及其著作《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當時教輔書中對其地位和成就的介紹只有簡短的幾句話,但是卻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從教之後,我便買下了這本書,由於各種原因,我只是粗枝大葉的瀏覽,並沒有進行深讀。今年寒假之餘,利用零碎的時間,我再次從書架中拿出了這本書,真正靜下心來閲讀這部作品。

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他專為中國小教師而寫的,再根據我國的國情和需要,譯者選擇了該書中的精華部分,另外從蘇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著作裏,選擇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有一百條,因此而命名。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許多理論和建議讓我受益匪淺。以下兩點讓我最為記憶猶新。

第一點,尊重每位學生的特異性。

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高瞻遠矚,很明智地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又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學生內心的財富。教育的明智,就在於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正如文中提到的語文老師尼娜比特羅夫娜的學生米哈伊爾一樣。儘管米哈伊爾在平時上課中讓老師氣得臉色發白、雙手顫抖,但當這個“兩分生”為她修好電視機後,尼娜比特羅夫娜感到非常的難受,他深深地感到自責:我們做教師的人,怎麼會沒有發覺,在我們認為無可救藥和毫無希望的“兩分生”身上,在他們的心靈和雙手裏,還藴藏着天才……與此同時,蘇霍姆林斯基在本文中也指出:如果教師和學校輿論唯一地根據分數來給一個人做出好的活着壞的結論,那他就不會努力去當一個好人。因為上課、掌握知識、分數這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個局部,只是很多領域的其中之一。考試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試結果即分數也並不能代表學生整體綜合素質的發展水平。這一事例也引起了我的深思,教育必須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應當儘可能地設計不同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這應該成為每一位教師的共識。

第二點,多讀書。

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應該成為教師的精神需要和源泉。蘇霍姆林斯基列舉了一個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老師上了一節公開課,區培訓班的學員和區教育局的指導員都來聽課。課上的很出色,聽課的老師和指導員本來打算寫聽課記錄,可是他們聽的入了迷,竟然連記錄都忘記了,就像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課後有一位教師問他:“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這位歷史老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這節課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我只用了大約15分鐘。”蘇霍姆林斯基説: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如果一位老師在他剛參加教育工作的頭幾年裏所具備的知識,與他要交給兒童的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為10:1,那麼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齡的時候,這個比例就變為20:1,30:1。這一切都歸功於讀書。

對於學生來説,也應該把閲讀放在重要的位置。蘇霍姆林斯基説,閲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書上作了這樣一個比喻,學習困難的學生更需要閲讀,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沒玩沒了的補課,而是靠閲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因為閲讀能交給學生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那麼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鋭。閲讀,便成為培養思維的一種方法。

一本好書,猶如美酒,猶如清茶,使人回味,心曠神怡。《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真的是一本好書。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六

今天,走近學生,想了解一下他們雙休日的安排。

“我利用這兩天寫作業,作業真多。”

“我寫寫作業,看看電視。”

“我要去打籃球,不打手癢癢。”

“寫完作業後,媽媽非給我報個乒乓球興趣班,其實,我愛打枱球。”

幾個孩子都回答得非常乾脆。有一個孩子卻羞赧的説:“媽媽看我作文寫的不好,給報了個寫作培訓班。”

此語一出,我頗感興趣,一是孩子的神色,二是“寫作培訓班”的輔導方法,於是特別關注,“培訓班老師是怎樣進行寫作輔導的呢?”“那老師真神,他告訴我們很多技巧,只要考試用上,準能拿高分。”孩子也不再羞澀,言語中充滿了憧憬。

聽到孩子的介紹,我愕然了,這就是寫作的祕訣?我思維暫時短路,竟記不起以後其他孩子所云。困惑中,忽想起《給教師的建議》第四條《把基礎知識保存在學生的記憶中》的主旨:作為基礎教育的教師,應該給孩子們“構築一個牢固的知識的地基”,否則,孩子們今後的生活學習中、教師的後續教育中,就會出現“他們在蓋樓房,可是牆基在裂縫”的情景。

就這位孩子談到的寫作而言,打好“地基”應該不是“技巧”、不是“方法”、不是“表現手法”。而是讓學生記錄生活,寫出所見所聞所感所思。生活即文章,寫作即記錄。寫真實的或理想的生活,記真實的或理想的自我,就是好文章。那些章法呀、技巧呀、謀篇佈局呀之類,應該不是作文的真諦,而是其附着物。

此想法,肯定和寫作理論、文學理論的經典論述大相徑庭,但咱不是專業人士,説些“外行話”是可以原諒的,就如同那位培訓班教師教孩子們“寫作技巧”一樣。

大師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語意譯為中文,應該就是一句俗語,“萬丈高樓平地起”。想到這句話,遂想起今天的另一幕。

晚放時,有家長趁接孩子時來訪,急匆匆走進我的辦公室,沒顧得寒暄,就直奔主題:“沈老師,聽説我兒子英語單詞沒默寫好,該不會吧!”這位家長平素彬彬有禮,今天着急忙火的,大大出我所料。於是,就稍加停頓,不急不慢的應道:“你有把握確信孩子會默寫了嗎?”“那當然,我兒子,我知道,自國小一年級到現在,學習習慣就好,專心着呢。”這位家長非常自信。“是的,孩子有了好習慣,肯定沒問題,注意保持這種良好習慣。”我交代道。

萬丈高樓平地起,給孩子“構築一個牢固的地基”,又何止是“知識的”呢?

這個家長給我上了生動的一課。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七

我認真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不禁思想豁然開朗,更感歎他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讓我們終於找到了基礎教育的源頭。他生活的時代雖距今甚遠,但他精煉的語言,閃光的思想,深入淺出的講述,對我們來説,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我們乾渴的靈魂,像與我們面對面交談,針對我們在教學中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給我們很多新的收穫與體驗,他的書不愧被稱為活的教育學、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我慶幸自己擁有它,猶如一杯濃茶,品一口濃香四溢,讓人回味無窮,欲罷不能。我想他會一直是我教學中的良師,工作上的摯友。下面我就談談感觸最深的幾點:

第十八條:怎樣靠閲讀擴充知識。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應該學會激發學生對閲讀書刊的興趣。閲讀是人類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學習方式。一個人要學會學習,並且能夠終身學習,首要的基本條件就是要學會閲讀。閲讀理解能力是學習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當然,閲讀能力不可能是天生具有或自然形成的。正如葉聖陶所説:“閲讀達到真正理解的地步,是要經過練習的……惟有在閲讀各種文件或書籍報刊中練習。”國小是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重要階段,要讓學生學會閲讀,學會學習,不待教師教,自己能讀。

第五十三條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掌握知識和獲得實際技巧是兒童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一種複雜的認識活動。強烈的學習願望、掌握知識的願望,是這一活動的重要動因。回顧我們的教學,教師的基本任務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經歷學習各種生活和社會經驗,學會學習。學習,在現代社會中不僅意味着教室裏的書本和學科知識的學習,也包括情感、態度和生活技能的學習。教師不再是知識和真理權威的傳授者和代言人,他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提供幫助的專業人員。在現代社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在學什麼、怎麼學和什麼時候學方面,應該擁有更多的自由和責任,教師或外界的過分干預,會使學生的內在的快樂、衝動、情感產生混亂,削弱他們的自信心和意志力,由此可見,教師要在培養學生學科興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他們順利獲取知識,在體驗一次次成功之後,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樣才能激發學習的動力;教師要鑽研教學方法,用科學的教法引領學法。

第七十五條建議中《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蘇霍姆林斯基説:“請你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你面對的是兒童的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裏裝進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作為教師,我們要讓學生體驗到尊嚴感:我在校是個好學生,在社會上是個好公民,在家是個好孩子。只有教師關心學生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不要在學生的作業本上打叉,請你在任何時候也不要急於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如果學生做錯,我就在題目旁邊打上問號,並告訴學生:“你試一試重做一遍,只要下點功夫,你一定能做好。現在還沒給你打分,你再努力點,一定得高分。”學生信心百倍,不但自己查出了錯誤,還想出了正確答案,那種自豪感是從來沒有過的。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是啊,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期望被鼓舞,被鼓勵的願望,學生更是如此。不管他們的成績如何,走進他們的內心深處,我們可以發現,越是成績差的學生,他們所需要的關心度就更大,這可能會變成他們向前進的動力。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師而言,絲毫不顯過時。讀過這本書,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勤於讀書、善於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師。通過讀書,提升教育素養;藉助思考,使教育充滿睿智。因為只有智慧含量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種陽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潤,才能真正滌盪學生的心靈、提高學生的素養。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八

今年暑假,我再次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的這本書,的確受益匪淺,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瓦西里·亞歷山德洛維奇·蘇霍姆林斯基真不愧被人們稱為“教育思想泰斗”的稱號。

為了解決中國小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專為中國小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文字也深入淺出,通順流暢。讀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不禁感歎蘇霍姆林期基的時代雖距今甚遠,但他精煉的語言,閃光的思想,深入淺出的講述,對我來説,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我乾渴的靈魂,像與我面對面交談一樣,針對着我們在教學中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給我們很多新的收穫與體驗。下面我就談談感觸最深的幾點:

首先,讀書足以移情,足以見彩,足以長才。使人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養性靈。因為書中有着廣闊的世界,書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雖然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但書籍永遠是新的。因此蘇霍姆林斯基也特別注重閲讀與教學之間的關係。他認為唯有閲讀才能不斷豐富我們教師的知識底藴,提高我們教師的教學水平。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如此之快,沒有不斷的學習就沒有紮實的知識和開闊的思維,在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孩子們的視野越來越寬闊,知識面越來越豐富,求知慾也越來越強烈,不學習只能是“坐吃山空”,僅僅靠課前準備幾個小時已經不足以自如地駕馭課堂。我們説教師是文化的傳播者,我們的閲讀也不僅僅是為了上好一節課,更重要的是要把人類幾千年積累的生活經驗和思想精髓傳播下去,讀書不僅是教師的一種喜好,更是一種責任。我們應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去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我們只有通過不斷的讀書,使自己所從事的這種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成為你所具備的知識海洋的滄海之一粟,這樣在教學生活才能應付面對一切而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會將工作當成一種負擔。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其次,對於班上有幾個後進生,作為教師,也許你做了很多工作,但在大喊素質教育的今天,你的成績卻被學生的考分所否定。我懷着即使他們不成才也要他們成人的思想,一次一次地給他們補課,鼓勵他們學習的慾望。自認為自己做得不錯,可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建議這本書中——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時,我曾經的努力就顯得黯然失色。

我永遠會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閲讀。閲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鋭,而你,當教師的人,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

再次,“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提出了我們經常頭疼的問題:“為什麼七年級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八年級、三年級就有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舉了一個非常形象的例子,每個孩子的體力是不同的,如果讓7歲的孩子都來提水,體力強的孩子可以提20桶水,而體力弱的孩子提了5桶水就已經筋疲力盡了。要求弱小的孩子提20桶水,他會因為勞累而受內傷,甚至進醫院。同樣兒童從事腦力勞動的力量也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對事物領會理解記憶得快,有的卻領會得慢且記憶不牢固。這就是説,在學習中,無論就腦力勞動的內容,還是就所需的時間來説,都應當採取個別對待的態度。

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還有很多,書中每一篇文章都深深地震撼着我,看了後,我由衷地感歎:“蘇霍姆林斯基真偉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遠的,我也將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不斷學習,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每一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