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精彩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23W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精彩多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一

在讀完前蘇聯當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遺著《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感覺受益菲淺。

做為一名教師,在不斷完善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同時,還應該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談談其中印象深刻的叫條建議和自己的體會。

書中對應該怎樣培養學生喜歡哪些事?提出了閲讀這個建議,作者把閲讀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他説:“閲讀應當成為吸引學生學好的發源地。”我想到了上學器武校長在四樓多功能活動室所上的一節課《跳水》,在課堂上武校長多次引導學生仔細閲讀課文,不知不覺中我在沒有課本的時候,卻已經通過孩子們的閲讀把課文記下來了,尤其當孩子讀到課文中那突發的危險情況時,那緊張的表情,深動的朗讀,慢慢的使我的心也揪了起來,課後我還依然被這篇課文所吸引,使我深深感受到了閲讀的魅力。

關於什麼是從事教師工作的才能,我是這麼想的,才能不外乎知識和能力,例如各學科的知識,處理事情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面對問題的能力等。那麼這些也是我在教學中所要面對的東西,需要摸索着去鍛鍊自己的能力,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提高,正式由於他們持之以恆的讀書,不斷的補充他們知識的大海。如果一個教師在他剛參加工作的頭幾年裏所具備的知識,與他要教給學生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為10:1,那麼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齡的時候,這個比例就變成為10:1、30:1、50:1。”這也使我看到了自身的差距,明白教育工作不能心急吃熱豆腐,一名合格的教師都是經過不懈的努力和通過不斷的教學,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而成長起來的。這也使我更加堅定了在奔向合格教育工作者道路上走下去的決心。

最後談一下自己總結出來的想法,原本以為教師這個職業是個很簡單的職業,等到自己親身經歷了,才知道其中的苦也累,但也對教師這個職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對着一張張天真的笑臉,學生的聲聲問好,我也為之動容。每個孩子的一生只有一次,同樣他所受教育的機會也只有一次,我希望我帶給自己的學生是燦爛的明天。雖然未來從教之路會充滿艱辛與坎坷,但我會用愛心去呵護每一個孩子的成長,用知識去教育學生,這也是我的目標。

希望在以後的日子裏,通過自己的付出和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我會更加努力的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讓自己培育出的桃李遍天下!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二

教學業務是教師的最基本的素養,怎麼樣來提高這方面的素養呢?儘管我們現在有了教師培訓的制度和要求,但是真的要取得理想的進修效果,特別是提高教學業務方面的提升,仍然有許多值得研究和討論的問題。

四、《給教師的建議》是深化課程改革的參考。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我們教育界的一個艱鉅的工程,儘管以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在急速地推進,但是,在深入的過程中仍有不少的問題和困難在制約課改的進程。讀了這部著作之後,我發現了作者的建議對於我們解決課改的難題,實現課改的目標是具有很強的參考價值。

構建學習化的社會、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是本次課程改革要實現的一個目標。教學什麼樣的知識、培養什麼樣的技能才是對學生最有價值的問題,也一直是我們所要討論的問題,也是難以統一的問題。閲讀《學生應當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這一章,從其中的那學生在十年內應當掌握的12種技能和技巧中,可以幫助我們研究和解決這些問題。觀察世界、會思考、閲讀、收集資料、研究能力、寫作、寫字等等方面的能力,都是作為社會成員都必需要黨齡技能,不僅是今天,就是將來也是必不可少的。

上述只是在閲讀《給教師的建議》所獲得的一些粗淺的體會,遠不能透視這部著作的全部內容,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論和思想,還有待於廣大的同行們通過精心地閲讀、細細地品嚐,在應用實踐中體驗、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三

最近我閲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不禁感歎蘇霍姆林期基的時代雖距今甚遠,但他精煉的語言,閃光的思想,深入淺出的講述,對我來説,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我乾渴的靈魂,像與我面對面交談一樣,針對着我們在教學中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給了我很多新的收穫與體驗。而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閲讀”和“勞動”。書中給我們的建議有一百條,現在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兩點建議談談我的體會。

一是閲讀

看完書後,在他的這麼多的建議裏,不止一次提到閲讀,他將閲讀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上,他説,閲讀應當成為吸引學生學好的重要發源地。他還説,你應當記住,無論哪一種愛好,如果它不能觸動學生的思想和打動他的心,那就不會帶來益處。他還強調指出,學生的第一件愛好就應當是喜愛讀書。這種愛好應當終生持續下去。他的這一番話,能夠看出他認為學生喜歡上閲讀是何等的重要。

書中的第六條建議,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中説到: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閲讀。閲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學生思考得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鋭,而你,當老師的人,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書中的第十九條建議,閲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説到: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閲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是靠閲讀、閲讀、再閲讀,——正是這一點在“學習困難的”學生的腦力勞動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二是勞動

在他的第二十八條建議裏,他強調了“勞動”的重要性,這種勞動主要是指動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隨便什麼樣的勞動,而是指複雜的,創造性的勞動,這種勞動必須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讓他將各種事實聯繫起來去思考。他有一句十分有名的話: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這句話就出自這一條建議中。在這條推薦中,他不僅僅強調閲讀,而且將學生的動手潛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説,我看到,那些雙手靈巧的兒童,熱愛勞動的兒童,能夠構成聰敏的、好鑽研的智慧。確實包含思想的手工勞動對於鍛鍊學生的智慧,促進他思維的發展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還有,書中的第九十七條建議裏,怎樣教育學生熱愛勞動中説到:勞動已經像讀有趣的書、欣賞音樂、和朋友聚會一樣成為需要。他們熱愛勞動,因為勞動從童年起就進入了他們的精神生活,成了他們的思想,喚起了他們的最深刻的歡樂感——發現世界、進行創造的歡樂感。

在這條建議裏,蘇霍姆林斯基還列舉了四種應當使學生選取的勞動方式,在我看來,在四五十年前蘇聯能夠進行的這些勞動,在我們中國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條件達不到,而是我們根本就沒有思考這樣去做。像他説的那些設計製作各種裝置、機械、儀器的活動室,那些家業實驗活動基地,有幾所學校願意去做呢?還有農業勞動,他説,我深信,農業勞動――這是最能啟迪智慧的勞動活動的種類之一。但是,在我們的城鎮學校,特別是現在的孩子,農間勞動,對他們來説幾乎已經絕跡了。這不知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四

我閲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有了深深感觸。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讀着他的《給老師的建議》一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憂解難,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裏的每一篇文章都震撼着我,看了後,我由衷覺得蘇霍姆林斯基真偉大,真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他的每一句話是那麼實在又那麼在理,列舉的每個事例是那麼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經碰到過的許許多多的問題, 他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態度不得不讓人欽佩。書上説: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和諧的教育——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人內心的財富。共產主義教育的明智,就在於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接下來,我想借着幾個問題,談談自己的感受。

一、你是否做到了教育公平?

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這樣一個讓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是這些同學們太笨,還是他們上課沒有專心聽講,還是應該從我們教師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

今年,我也已經是一名任教三年級的語文教師兼班主任老師,因為班裏也有這些讓人頭疼的學生,所以這更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作為教育者,捫心自問,我們是否都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都做到了關愛每一位孩子?特別是弱勢羣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的個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施恩或者顯示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被動等待我們去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份陽光,給那些“無藥可救”的“後進生”。蘇霍姆林斯基提到,對於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應走到這些學生的跟前去,看看他們遇到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好的作業題。有時候在課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給某個學生布置一點家庭作業,那麼有經驗的教師通常就當堂布置給他。學習較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千萬不要讓他光是聽別的學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東西抄下來。一定要設法讓他獨立思考,因為在思考的過程中就已經包含着運用知識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取得哪怕一點點的進步也好。

説説容易做做難,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師,能做到這一點,反正我覺得我還沒有很好的做到,仍就成為了“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人”。因為我給學生上着同樣的課,提着同樣的問題,做着同樣的作業,考着同樣的一張卷子。即使做錯後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樣的。雖然有時也想改變,比如在給一些後進生布置作業時,也減少了閲讀、寫作方面的作業,但這恐怕離蘇霍姆林斯基的要求差的太遠了。我想,我做不到這些,大概就和我缺少教育素養有關吧?而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到了,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應該成為教師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多數時候都忙着批改作業、教育孩子、上課、聽課,有多少時間在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雜誌在閲讀呢?只有在寫論文、寫計劃、總結或上公開課時,才想起找一點書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鑑的文章,有沒有可以參考的教案。真是太可悲了。一個成功的老師應該是一個會讀書會思考的人,我想今後我要從繁重的教學中抬起頭來,多看,多想,多實踐。這樣,才能有更大的進步。

二、你是否在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

書中講了一個故事,讓我記憶猶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來聽課的人很多,他們本來都打算在課堂教學進行中間寫點記錄,以便像往常一樣聽完課後提些意見的,可是他們聽的入了迷,竟連記錄都忘記了。他們坐在那裏,屏息靜氣地聽,完全被這位歷史老師的課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變成學生一樣。課後有聽課的老師請教他:“您花了多少時間來背這節課?”他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十五分鐘。”

初聽這句話,我十分詫異,因為很多教師,包括自己在內,每次在上公開課前都已經將一堂課的教案背得滾瓜爛熟,準備的時間,可能是幾個星期,幾個月,但往往不需要所謂的一輩子的時間。匆匆忙忙,課堂完全按照預設的過程有條不紊地進行,卻忽視了課堂是一個生成的過程。而這段話向我啟開了一個窗口,使我從中獲益匪淺,我窺見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奧祕。真正的優秀的教師哪個不是終生都在準備一節課啊!

三、你是否缺了時間?

書中談到這樣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説。試想:每天都要備課、課前準備、上課、批改作業,教師和所有的人一樣,要做家務,也要照顧自己的父母,這些都需要時間。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裏來呢?蘇霍姆林斯基為我們指明瞭方向,解決了這個時間問題,答案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多讀書。確實,我們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裏,學校所發的那本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知識的海洋裏,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原來,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總之,一個合格的老師,應該是不斷接受新知識的帶頭人,永遠走在時代的前列,不斷用新知識充實自己,他不僅是學生的良師,更是學生的益友;不僅是輸送知識的傳播者,更是情感交流的心理學家;不僅能夠了解各種社會信息,更是信息知識的應用者,主宰者。我相信,只要我們抱着“一切為了學生全面發展”的信念,切實地更新觀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地進行角色轉換,那麼我們一定會邁着紮實、堅定的步伐走進新課程。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五

教學反思的能力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高度,並對後續行為產生影響,進一步激發教師終身學習的自覺衝動,不斷地對已有的教學經驗產生懷疑,從而促使自己重新建構教學經驗,進入新教師的成長良性循環。我想:教學過程中凡是能引起你的注意,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個事實,都可以成為我們教學日記的素材。通過積累事實,我們會從具體事物中看出一些共性的東西,那長久躲閃着你的真理實質,會突然在你面前打開,這對於培養和訓練教師反思教學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為一個教育家,能夠寫出那樣大量的、出色的教育着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十分注重收集自己的教育經驗,僅教育日記就堅持寫了三十多年。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六

我閲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之後感觸頗多,可以説他的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值得我們廣大教師不斷思考。通過閲讀,我懂得了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好教師,必須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歌德説:“你要欣賞自己的價值,就得給世界增加價值。”“盡力履行你的職責,那你就會立刻知道你的價值。”履行責任的標準越高,其人生價值就可能越大。一名教師,只有盡到對學生的責任,才能是好教師。因此,加強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必須從“責任”兩字做起。對自己應盡的責任認識得越早,越能健康快速地成長,越能在履行責任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那麼,怎樣做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師的責任呢?

一、要身體力行,以身作則

我認為要從課堂做起,從小事做起;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自己先要做到,並且要做得更好,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學為人師,身正為範。我一直就是這樣來要求勉勵自己的。

在低年級學生眼裏,教師是完美的化身,是榜樣,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學生的關注。因此教師的人格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甚至是終生的,尤其是教師不良的行為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更是無法挽回的。如果一個教師上課遲到早退,或不認真備課、隨便應付,或對學生不管不問,那麼這樣的教師怎麼能讓學生有好的學習榜樣?怎麼能教書育人?

二、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業務水平

首先,教師要有紮實的專業理論水平:對所教課程的內容要非常熟悉,從教材、體系到知識點等都必須瞭解、掌握;上課能夠做到駕輕就熟,深入淺出,難易恰當,重點突出,對學生的回答能及時做出明確的判斷,不能模稜兩可,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地充實自己,不斷地學習。

其次,要有好的教學方法。作為教師來講,怎麼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好的教學方法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得到啟發,思維能力得到鍛鍊,從而能夠使學生自主地學習。相反,照本宣科、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是不受學生歡迎的,這樣的課堂是缺乏生機、缺乏活力的。因此,能否掌握學生喜歡的教學方法,也是教師業務水平的重要體現。尤其是我們現在參加的二期課程,在培養能力,發展思維的同時,必須兼顧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落實。

第三,要有比較寬廣的知識面和反思能力。教師如果沒有比較寬廣的知識面,就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餘,也不利於拓展學生的思維。業務水平的提高要靠不斷學習、反思和探索,而這背後的決定因素是教師的責任心。

三、要關愛學生

一是關心學生的思想。教師要利用課餘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談心,瞭解學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情況,從中知道學生在想什麼,需要什麼。

二是關心學生的學習。當學生學習上遇到困難,要及時地,耐心細緻地輔導,堅持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部書,處處滲透着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的愛生之情,以及他在教育教學研究中的真知灼見,是不可不讀的一部好書,這部書將成為我教師生涯的指路名燈。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七

我是一名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教師,沒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卻又滿腔的熱情。教育專業畢業的我自然對教書育人有着特殊的感情,這種感情來源於內心對生活的感悟。

從離開大學校園進入高中課堂,我深感責任之重大,為了不辜負領導的信任和學生們的期望,我決心盡我最大努力提高自身水平,爭取較出色的完成語文教學。為此,我一方面下苦功夫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擴充語文基礎知識,使自己能夠比較自如的進行教學,另一方面,繼續向書本,老教師們學習。我有幸接觸閲讀了學校的資料《給教師的建議》,它給我帶來了強烈的震撼,使我明白了教育的真諦,同時,我也開始對“愛心教育”進行了深刻的思考。

教育是一項富有創造性的工作, 教師每天面對的是一個個生動活潑、有個性的學生個體,教育工作不是一項用力去做就能夠做好的事,它需要我們用心去做。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能夠對學生傾注愛心。英國哲學家羅素在他的《教育與美好生活》中説過:“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或自由的發展。”蘇霍姆林斯基創辦的帕夫什雷中學,把學生的人格發展放在了第一位,“那裏是學習和生活的樂園”,“是學生們的天堂”,把學生快樂健康的成長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們真實悟出了教育的目的——即為社會培養健全人格的人。學生是學習的主題,作為老師,無論學生成績怎樣,我們都應該有這樣的認識:不是他的智力不如人,而是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使他落下了功課,我們需要給他以關心,給他以鼓勵,增強他的勇氣。唯有平易近人的老師,學生才會喜歡你——“愛人者,人恆愛之”;唯有“其師親”,才會有“其道信”,學生才能學好,才會願意學,樂於學,才會真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沒有愛心,就沒有教育。師愛是偉大的,神聖的。她是人類複雜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結着教師無私奉獻的精神。這是一種沒有血緣和親情,沒有私利與目的“超凡脱俗”的愛。帕夫什雷中學的教師們在這一點上做的很好,他們是真正的關注學生們的成長,在這上面也傾注了大量的愛心,對每個學生都給予關注和尊重,對每位學生都要做到不偏不倚,這就是他們的愛心的一個集中體現,因為每位教師都明白一個淺顯的道理:對學生的一個啟示,點撥以及一個鼓勵,都可能對他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也許老師的一聲呼喚完全可以喚醒一個塵封的心靈。

愛是一種瞭解,關懷,責任。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祕就在於如何保護學生。”“愛”是教育中重要的因素,她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情,是教師教育學生的前提,也是教師的一種教學藝術和能力。古今中外許多教育家都把熱愛學生看作是教師最基礎的美德,通過閲讀《給教師的建議》,我更堅信了這一點。“沒有用愛心感化不了的學生”,當教師全身心地愛護,關心,幫助學生,做學生的貼心人時,師愛就成了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為“師愛”,學生才有機會與教師在教育中處於平等地位;正因為理解,才有了信任;正因為信任,學生與老師的心靈距離才會拉近。用愛心去培育學生,這是一種昇華了的愛,一種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當然,我所説的“愛”並不是毫無保留,不假思索或是漫無目的的是愛,而是一種理智的愛,要嚴格要求學生,對學生不嬌慣,不溺愛,對其缺點錯誤,不縱容,不姑息,不放任。師愛既藴含着強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現出深刻的理智,不僅着眼與學生目前的得失與苦樂,更注重學生未來的發展和前途。

在帕夫什雷中學的校園內,處處呈現和諧景象,這是教育界值得自豪的盛事。其實,現代教育的失敗就在於我們剝奪了原本屬於孩子的一切,而這一切有需要他們去苦苦追求。我們究竟應該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這值得我們思考。教師的職業雖然平常而且平淡,但總有一些東西讓人感動,要改變一個學生,我們需要“用心”去愛,必須用“心”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塑造他們完美靈魂。

一本好書猶如一盞明燈,能夠照亮人心中最黑暗的一角,能夠啟迪人的心智。而作為新時期的教師更應該多讀好書,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素養的提高的唯一途徑便是“讀書、讀書、再讀書”,所以,我們每個有上進心的人都應該與書結下深厚的友誼。

上面所述內容是我讀過《給教師的建議》後的一點感想,並不想以偏概全,因為教育任重而道遠,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説清楚的。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八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為了解決中國小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為中國小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後來,中國的教育專家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其精華部分,另從他的其他著作裏選譯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改稱為《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用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此書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閲讀。它並不枯燥,在樸實的語言和真實的故事中滲透着大師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同時,對於在一線任教的老師們來説,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和可操作性。

蘇霍姆林斯基説:“學習別人的教育經驗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是一種創造。要知道,學習優秀經驗,並不是把個別的方法和方式機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優秀的教師學習,應當取得某種信念。”也就是説,我們在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的時候,不是簡單地照搬挪用,而是在多觀察多思考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自己學生情況,採用“拿來主義”,在吸收別人經驗的基礎上,滲透自己對教育教學的理解。

一、在聽課中積累經驗,提升自己

作為一名教師,工齡的長短並不一定決定經驗的豐富與否,只有不斷地進修提高的教師才是真正的教師。而課堂————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教學和教育過程的主要陣地,所以聽課是我們每一位教師不斷成長、豐富經驗的重要學習方式。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不足,每堂課都有他的成功之處和不足,我們聽課的目的就是要多發現長處,加以總結提煉形成自己的風格,或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技巧,或推廣交流,促進專業成長。

蘇霍姆林斯基説“課————它不僅是以知識的內容來教育學生,同樣的知識內容,在一個教師手裏能起到教育作用,而在另一個教師手裏卻起不到作用。”這也在提醒我們,我們在聽課過程中學習他人經驗的同時,要進行反覆的琢磨。在分析總結時要注意比較、研究,取長補短,準確地評價各種教學方法的長處和短處,並結合自己教學實際,吸收他人有益經驗,改進自己的教學。

二、在反思中積累經驗,提升自己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師日記。他説:“教師日記並不是什麼對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獻,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記。”著名教育家葉瀾説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可能成為名師。”其用意在教育我們要重視反思。

作為教師,如果缺乏對日常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和不斷積累的意識,很難掌握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只有通過反思,教師才會不斷地剖析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優缺點,細緻地、冷靜地加以推理總結,將已有的經驗得以積累,成為下一步教學的能力,日積月累,這種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將日益形成。所以我們只有通過教學反思,教師的有效經驗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才會對後續的教學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在閲讀中積累經驗,提升自己

書中提到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我們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佔用了我們絕大多數的時間:備課、上課、改作業、處理學生之間的種種問題…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我真是不知道該怎樣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書中那位成功的歷史教師説的:"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作為教師,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之一粟。若我們沒有"源頭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學生來?書中還特別重視德育教育,重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重視對學生足夠的尊重,是真正以人為本的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今天把種子播種到修整得極好的土壤裏去,卻遠不是明天就會長出幼芽的。”我們的學生是種子,他們不會一躇而就,立即變成參天大樹,它需要我們不斷地“澆水、施肥、修整”。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想讓學生成為心中理想的“大樹”,我們自己也要不斷學習,積累經驗,為學生的成長“澆水、施肥”。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九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建議》中談到“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這個問題。注意是伴隨各個心理活動而產生和發展的不可缺少的心理狀態,沒有注意的參加,不可能有比較穩定的心理反映,也就難以完成認知過程。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注意是學習的門户”。因此,注意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在人人注重教育的今天,要想全面開發學生的智力,就必須培養學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本身不是一種獨立的認知過程,而是伴隨感知、記憶、思維等認知過程的一種屬性。它分為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及有意後注意。其次我認為還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第一、對孩子講話不要老是重複。有些教師對同一件事情或某一點要求總要反覆交待好幾遍。這樣的孩子入學以後常常忽視教師所講的話。因為他已經習慣於一件事反覆地聽好多遍,當教師只講一遍時,他便當作耳旁風,以為老師也會像父母一樣重複幾遍。漫不經心地聽課使得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學內容,無法遵守老師的要求,自然也談不上理想的學習效果。因此,對孩子談事情只説一遍,是培養孩子注意力的一種好方法。

第二、訓練孩子善於“聽”的能力。“聽”是人們獲得信息豐富知識的重要來源,對於學生來説,誰要是上課善於聽,能理解並記住聽過的東西,誰就佔優勢。因為學校里老師是以講課的形式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教師要以通過聽的途徑來訓練孩子的注意力,多聽,只有不斷的輸入,才能有適當的輸出。

第三、注意對作業的檢查。“檢查練習本吞沒了我所有的空閒時間。”經常聽到教師們反映。教師辛辛苦苦批改,學生看上一眼無動於衷。好多小時的勞動付之東流,豈不令人心寒。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解決方法首先學校裏應當有一種高度的言語素養,有一種對詞的高度敏感的氣氛;一個説錯或者寫錯的詞,不僅教師,而且學生聽起來都會感到它的不協調,就好象一個具有高度音樂聽覺的人,聽到一個多物的音符時感到那麼不入耳一樣。

當然,人自有惰性,學生的作業不是放任自流。有經驗的教師往往是定期抽查,不僅可以督促學生,也可發現問題及時補漏。

只有佈置創造性的作業,用多種靈活的手段從改作業的海洋中擺脱出來,才可以使教師、學生更輕鬆,使教學更精彩且更有實效。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十

在一個班級中總會有幾個作業速度慢,成績落後的孩子,理解、接受知識緩慢、艱難一樣東西還沒弄懂,另一樣東西就該到要學了;剛剛學會這一樣,另一樣就已經忘記了。所以,我們老師往往讓孩子只專教科書,不鼓勵去讀其他的書,以免分心,而這些孩子卻一直沒有進步,一直落在後面,吃力地跟着。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100條建議裏明確提出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他説:“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閲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閲讀、閲讀、再閲讀——正是這一點在學習困難的學生的腦力勞動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確實是這樣,沒有其他書的閲讀,就沒有活水,就像在死水潭中一樣,即便弄懂了教材中的全部內容,也無法迎接新知識的挑戰。像這些學習困難的孩子,老師講過的會做了,但是稍微改變一下他們又不行了,只有通過閲讀,提高閲讀能力,閲讀能力強了,那這些孩子就會有進步,學習就會變輕鬆。

所以,雖然現在已進入複習階段,但還是不放鬆孩子的課外閲讀,每天保證半小時。但願有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