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法邊餘墨》有感(精選2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48W

讀《法邊餘墨》有感1

最近拜讀了賀衞方的的隨筆集《法邊餘墨》,領略了一下這位“中國司法界第一人”的風采。最初看到這本書,引起好奇心的是書名,不太明白賀老師為什麼起這樣的書名,帶着好奇心翻開書讀下去。賀老師説,他的“正業”是法學研究,以書作比,那些高頭講章式的法學文章是版心文字,這本書收錄的文字算是版心四周空白處的塗抹,所以取名“法邊餘墨”。賀衞方老師在法學界被譽為“行吟於北大的法律浪漫騎士”,這本書恰恰把賀老師這種對法律的浪漫表現了出來。正如賀老師自己在書中小引中所言,這本書中他將專業文字用文章筆法表現出來,實現了學術論文和文學情趣的並行不悖。《法邊餘墨》是一本法學隨筆文集,但“隨”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隨便,隨筆之隨可以理解為遂心之筆。筆隨心而書,文隨心而出,深入淺出,寓意於文,不拘形式。隨便雖然不如學術論文那樣規整、系統和宏大,但往往有感而發,針對性很強,常常是心之所向,文之所至,通過這些不長的文字,讓我們更親切地瞭解賀老師的法學思想。他在文中從法律語言,立法,司法等方面,指出了中國法律的幾大弊病,對於法律從業者的我們,啟發頗多。

讀《法邊餘墨》有感(精選2篇)

首先是法律語言。對於法律語言,先生在《法邊餘墨》中的《法律語言》、《法律和語言》等文中均也有所提及,短短千字將當今法制的這一缺陷剖析得淋漓盡致。書中説到“如今各部門法中法律規定十分的“法學化”,法律術語多,一些規定連一些專業學者都要琢磨,而國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讀法而不明,學法而不懂。譬如“無罪推定”、“時效取得”、“無因管理”、“善意買受人”之類,到了法律界之外,都成了難以理解的東西。在這種因素下,我們何談普法?我們不求通俗,但求易懂,更不求華麗,但求平實。”這一段話給我啟發不少,現代人都説現在是法治社會。但正如書中所説,如果法學著作全是一些法律術語,讓這些外行人如何看懂,如果連法律都不懂,又如何法治呢?許多人民大眾連什麼是違法,什麼是犯罪都一概不知,只知道“殺人償命,欠債還錢”等一些淺淺的法學常識。比如:很多公民對贍養父母只是當作一種義務,覺得自己如果不想履行這項義務,法律是管不着的。這樣看來,法律語言至少要通俗易懂一點的好。古代的西方人認為有三種職業有資格穿長袍以表示其身份,這就是:法官、牧師和學者。這種長袍象徵着思想的成熟與獨立的判斷力,並表示直接對自己的良心以及上帝負責。作為一名法官,應該具備這樣的思想和判斷力,面對形形色色的當事人,不應該採取完全一樣的對待方法,對完全不懂法律的普通老百姓,需要將法律問題掰開揉碎,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展示出來,才能讓最終的裁判結果更好地得到接受。

其次是司法問題。文中指出:在我國法治進程中,司法獨立是我國司法體系中一重中之重之處。目前國內從事司法研究的學者層出不窮,其中一些學者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國司法獨立之步伐,但是司法獨立在我國得以真正實現是困難重重的,這是我們不能迴避的問題,“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平常我一直在思考司法獨立難在何處,也瞭解了一些阻礙司法獨立的因素,書中《司法:走向清廉之路》一文點撥了我,讓我對我國的司法有了更透徹的認識。司法獨立難在何處?法官經濟上不獨立,黨與政府的領導對司法干預,很多法官倫理道德素質不高,法律知識不完備,人大的不正確監督,所有這些都或多或少的阻礙了司法。《法邊餘墨》中的文章內容豐富,言語獨到,使人眼界開闊,思維活躍。聯想到現在正在進行的司法改革,很多正是針對司法中存在的問題嘗試進行解決。這是一個摸着石頭過河的嘗試,雖然存在各種困難,甚至出現很多質疑的聲音,但是,事情總是在不斷變化中向前發展的,而司法改革的變化也正是解決問題的出路。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賀老師的《法邊餘墨》中或許找不到“顏如玉”、“黃金屋”,但能夠找到一種法學隨筆的神韻,然後細細品味,用心去尋覓,用思想去思考,“墨”香繚繞……

讀《法邊餘墨》有感2

上一週,同學在班上講,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其中就提到説我們現在身為大學生,我們還能寫出以前那種非常優美的作文來嗎?我心裏打了個大大的問號,在中學的前階段,我的作文功底還算不錯,什麼都不受表揚的一個學生,卻在作文方面經常受老師的表揚。雖然這在許多人心裏可能是小兒科,沒有什麼值得可説的。可是現在,我連這小兒科都做不好了。

也不知怎麼了?這學期有好幾個老師給我們留的作業都是讀後感或觀後感。對於我這個有很多年連作文都沒寫過的人來説,是一件多麼為之勉強的事。

這一次寫作,是期末作業,也是期末成績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師給題的題目是:在他給的三大類作業中選擇一類做。這三類作業分別是:在他給你電影中選擇一部看了寫觀後感,或者在他給的幾本書中選擇一本看了過後寫讀後感,再或者在他給定的幾類社會現象中選擇一類進行評論。因為電影一般看了就完了,寫觀後感什麼困難,所以捨棄了;社會現象評論,因為我覺得像我這種女孩子,一天就討論一些八卦新聞,哪寫的出來社會現象評論。

作業下來了一個多星期了,我從布臵的當天就開始在做作業了。因為貪玩,也因為看不懂,所以看一點,放下,又看一點,再放下;幾經周折,才把此書看完。

初看這本書,我連書名都不認識,更別提理解書名的意思,這本書裏面的很多字我是不認識的。想一想,這個大學生當的可真失敗。

但是我還是堅持把它看完了,這是一本主要關於對中國司法的一些現狀和作者的看法的書。

我對中國司法肯定的印象原本完全是零,讀了這本書,略微對這方面有一點點了解。所以我來寫這個讀後感,有點“打腫臉,充胖子”的嫌疑。不過這既然是作業,還是得敝出來。

看了看其他人對《法邊餘墨》的讀後感。真是汗顏,人家是讀了幾遍,而且是精讀,而我最初的目的只是為了完成作業。但是,我也算是認真的把這本書看完了。對於我這個外行人來説,這本書確實易懂,也有很好的文風。

讀了這本書,我對我國的司法現狀有一點點了解;但書上的這些文章有些年頭了,不知道這麼些年過去了,書上提到這些司法現狀有所改善沒有。

我個人對書中三編部分中的“地腳”部分。因為我覺得第一編主要講我國的一些司法現狀,反正對於“法”的內容很多,其中很多內容都值得我們認真閲讀,但我對這方面知之甚少,來談這一部分,自己覺得似乎很是不妥。第三編主要講的內容與法沒有那麼大的密切聯繫。所以,選擇第二部分自己又粗略的看了一遍,再來談感悟,似乎覺得才合適。

讀後感,重點是在感,而“感”需要用心才能有感的。個人覺得第二編中的主要內容是在討論“書”,開篇即引用英國的三教兼政治家伯裏(R. de Bury)話説明書的重要性。當然,作者的重點是説法學書的特點,在這一編也談了對於編書的一些技巧或是缺點,也有建議。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關於索引”這一章節,讓我頗感意外,從我開始接觸書的時候,書是有目錄的。可是作者在這裏説那時候的書是沒有索引的,確實讓我吃驚不小,其中還有一個形象的比喻,把書的索引比作房子的窗,有了這扇窗,讀者在書中找自己需要的內容就方便多了,這個比喻是非常恰當的,還把那個時候的書説成是“不僅沒門,窗也不有,山牆一片光溜溜。”我想,這是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導致的情況,但也可以看出中國學者作了很大的努力,才能將這一國外文化的精髓引進來的。

還有,説“教授與書和再談教授與書”這兩章,我原來對教授的作用和教授的職責是一概不知的,讀了這篇文章,我忙乎對教授的職責和作用有了一點了解,也覺得作者説的非常有道理。文章中提到“作為一種現代職業,教授不同於從前的私塾先生,也不同於書院山長。他是一個組織化行業中的成員。他是教書的人,但又不限於教學法;他還應該是所在領域的專家。於是,教學之外,他還必須有所著述。在教學和發表的過程中,他在不斷地積累着自己的資本,提升着自己的學術檔次。教授羣體是大學的命脈所繫。一個大學校園設施情況不是一個次要的因素;缺乏優秀教師才是大學的致命弱點。30年代曾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先生説得好:“所謂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有大師之謂也。”這一段話既説明了教授的職責和作用,也説明了在大學中,什麼最重要。讀了這一篇文章,確實讓我在這一方面有了見識,以後也會學會關注這方面的知識。“再談教授與書”一文中作者舉例再一次説明教授的應有的職業道德。作者舉的是史學方面的例子,法學教授與此教授的職責的作用差不多,只不過所涉獵的專業不同而已。讀了這兩篇文章,真是收益良多。

作為法學著作,這本書在第一編中確實講了不少中國司法現狀,雖然我對這方面知之甚少。但是,這裏面也説了,法學著作應該讓外行人也看得懂,這是我十分贊成的。其中談到法律語言。書中説到“如今各部門法中法律規定十分的“法學化”,法律術語多,一些規定連一些專業學者都要琢磨,而國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讀法而不明,學法而不懂。譬如“無罪推定”、“時效取得”、“無因管理”、“善意買受人”之類,到了法律界之外,都成了難以理解的東西。在這種因素下,我們何談普法?我們不求通俗,但求易懂,更不求華麗,但求平實。”這一段話給我啟發不少,現代人都説現在是法治社會。但正如書中所説,如果法學著作全是一些法律術語,讓這些外行人如何看懂,如果連法律都不懂,又如何法治呢?許多人民大眾連什麼是違法,什麼是犯罪都一概不知,只知道“殺要償命,欠債還錢”等一些淺淺的法學常識。比如:很多公民對贍養只是當作一種義務,覺得自己如果不想履行這項義務,法律是管不着的。這樣看來,多法律語言至少要通俗易懂一點的好。

其中對我國的司法一直不能真正的獨立分析了原因,文中指出:在我國法治進程中,司法獨立是我國司法體系中一重中之重之處。目前國內從事司法研究的學者層出不窮,其中一些學者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國司法獨立之步伐,但是司法獨立在我國得以真正實現是困難重重的,這是我們不能迴避的問題,“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平常我一直在思考司法獨立難在何處,也瞭解了一些阻礙司法獨立的因素,書中《司法:走向清廉之路》一文點撥了我,讓我對我國的司法有了更透徹的認識。司法獨立難在何處?法官經濟上不獨立,黨與政府的領導對司法干預,很多法官倫理道德素質不高,法律知識不完備,人大的不正確監督,所有這些都或多或少的阻礙了司法,當然我在此不展開來談,只是説的《法邊餘墨》中的文章內容豐富,言語獨到,使人眼界開闊,思維活躍。

任何好書都是要細細品味的,但因為時間的關係,我還沒能好好的把這本書看個透徹。等空閒下來,我還會再好好的閲讀此書的。不得不承認,此書的經典內容實在太多了,我就不一一描述了,還是仔仔細細的看一遍比較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