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變形記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9K

變形記讀後感精品多篇

《變形記》觀後感 篇一

這幾天裏,我們斷斷續續地終於把《變形記》看完了。它令我深深地感動了,也學會了許多。

開始章老師給我們看的時候,我已經覺得很吸引了,便很認真地看下去。

變形記》是説把兩個男孩的換到彼此的家裏,各自生活7天。一個男孩,名叫胡耿,生活在長沙一個富裕的家庭裏,調皮搗蛋,停學了好長一段時間,每天就會泡在網吧,不務正業,不僅如此,他竟然把爸爸視為仇人,連在家裏爸爸在哪,都會避開他,甚至吵架。在我眼裏,他已經無藥可救了。連至親的爸爸也如此對待,這種人怎麼會有未來呢?父母永遠都是我們生命的第一位,他們再怎麼兇,內心也還不是為了我們好嗎?畢淑敏在《孩子,我為什麼打你》中曾經寫過一句話,意思是,她打孩子的時候都是不用任何的武器,因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當她打孩子的時候,自己也承受了同樣的痛,但是最痛的,還是心裏的痛。的確是這樣的,雖然我並沒有做過父母。但是,作為姐姐的我,我都如此緊張我的弟弟妹妹,更何況是十月懷胎生下我們的媽媽,和爸爸!所以我對胡耿的行為難以理解,甚至憤怒。另一個是石宏強,是陝北男孩。懂事的他從小就在家裏充當“一家之主”的角色。繼父和媽媽在外頭打工。每天很早就起來為爺爺和弟弟妹妹打點一切事情。煮早飯,送弟弟妹妹出門,掃地等等的家務事,才出去上學。回來時,還要在路上砍材。我十分的敬佩他。

看到石宏強為家裏做的這一切,真的是自愧不如。想到最近和弟弟相處的情況,心像割了一道傷一樣。不懂得愛他們,關心他們,照顧他們。只會在他們面前大哭大喊,告訴爸爸媽媽!我是一個不及格的姐姐。

石宏強到了長沙後,還是那麼惦記着家人,省吃儉用後,甚至到長沙打工掙錢,為爺爺買一盒胃藥。勞累了一天後,只有12塊。我們平時隨隨便便到麥當勞買一個漢堡包就十幾塊了。他們是多麼珍惜每一分錢啊!

胡耿剛到陝西的時候,就把那7天的生活費用完了,每天遊手好閒,什麼事都沒有做,而且把爺爺心愛的羊也當成了玩具,騎在羊身上,當我看到爺爺那心疼羊的樣子,我的內心十分傷痛,對胡耿的行為更厭惡了。爺爺耳朵不好,但我看到他的雙眼是萬分的傷心、居喪……但是,當他愧疚的時候,他也主動地和姑姑一起出去買棗,自己餓着肚子也不願意吃下姑姑買的餅,頓時,我對胡耿的看法也改變了許多。到了第6天,他帶着石宏強的弟弟到了他媽媽工作的地方,帶弟弟去看看自己媽媽工作的地方,實現弟弟的心願。我看到石宏強媽媽在那寒冷的冬天,自己一個女人搬着十多塊磚那勞累的樣子,和抱着自己的孩子時,我的淚也不知不覺地滑下。最後媽媽硬塞了14塊錢給胡耿時,可想而知,她的內心是多麼的愧疚,愧疚自己沒有讓胡耿好好地過着7天。最後胡耿也改變了許多,也許現在已經和他的爸爸很好了吧!

一貧一富的生活對比,讓我深深地體會到自己的不足,看了這篇子讓我受益匪淺。以後我應該適當地改變對人和對事的方法吧!

《變形記》讀後感 篇二

卡夫卡和格里高爾後者是《變形記》一文中蜕變為一巨型甲殼蟲的主人公,旅行推銷員。而前者則是這隻巨型甲蟲的一手製造者,現代派文學作家,〈變形記〉的作者。

細讀《變形記》,竟發現以上兩位人物頗有相似之處。

同樣的無歸屬感。

這一點在卡夫卡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記傳中提到,他是猶太人,出生在布拉格,講德語,臣服於奧匈帝國,集猶太,斯拉夫,德意志民族的成分混雜於一身。如此複雜的身世,無疑使這位文壇巨匠陷入了重重的歸屬選擇中。可是事實並沒有更多的迴旋餘地——他最終成為孤獨流浪的遊客。在一封信中,他這樣寫道:“可是我沒有祖國,因此什麼也不能拋棄,而是想着如何去尋找或創造一個祖國。”

同樣的'情形發生在格里高爾身上。他的身體發生了突變,失去了説話能力,也同時使他被排除在人類之外。因此,“他扭了扭腦袋,痛苦而憤懣地把頭挨在地板上磨蹭着”,他沒有勇氣提高嗓門讓妹妹聽到他的聲音。

同樣的陌生感。卡夫卡曾在他的日記中寫道:“現在我在自己家裏,在那些最親近的,最充滿愛撫的人們中間,比應該陌生人還要陌生。”

陌生,就是當看到一盆水時,天真無邪地認為是一盆液態玻璃。

同樣但卻又相反的情形發生在格里高爾身上。同樣,是因為他倆都與陌生有着瓜葛,只是卡夫卡對別人陌生,而格里高爾則陌生於別人——這是相反之處。

他(格里高爾)到處碰壁,先是嚇着了祕書主任,然後又遭到父親的攻擊,最後,連一向關心他的妹妹竟也開始表現得不友好。莫大的陌生感讓他的心理遭受了空前巨大的打擊。心理的創傷成為格里高爾最終死亡的重要因素。

同樣的孤獨感。

“實際上,孤獨是我唯一的目的,是對我極大的誘惑。”——卡夫卡語。

“因為家人忽視自己而積了一肚子火。”——格里高爾。

很顯然,卡夫卡在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自己的情緒,文如其人,莫不如是。

變形記讀後感 篇三

這是寓言,還是夢魘?弗蘭茨?卡夫卡的《變形記》究竟是預示了一個未來,還只是偶然的一場惡夢?最初的荒誕不僅體現在主人公格里高利無端地變為一隻大甲蟲,而更在於他似乎完全不理解自己的處境,甚至還以為自己能夠生活得依舊正常,對於別人的態度鉅變毫不理會。文中人物的無助,那種被束縛在異化環境中的個人與四周那看不見摸不着但時時處處都存在的力量,所作的毫無希望的掙扎,才是人厭惡之所在。

《變形記》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經典之作。《變形記》中對人與人關係的描寫,尤其寫格里高爾在父親的公司破產、全家處於困頓的境況下,去當旅行推銷員,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他在家裏是受到尊重和愛戴的。當一個人被人依賴時,他與別人的關係自然會處於正常狀態。但格里高爾一朝成了大甲蟲,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兄妹關係突然間發生了180度的轉變,顯示出一幅極端自私、冷漠、殘酷、無法溝通的可怕圖景,親情、倫理之情蕩然無存

結尾哥里高爾在掙扎中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模樣。哥里高爾,不過是薩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劃過的一道流星……

看了《變形記》以後,我覺得有種黑色幽默的悲哀,這讓我想起最近一篇引起廣泛爭議的美國新聞報道,現實中一位女植物人在丈夫的請求下被法院判處安樂死,執行時遭到了大批美國人民遊行反對,他們認為法律沒有權利在沒有經過植物人自己同意就判處其安樂死。此時,女植物人的彌留之際,她心裏也象那隻大甲蟲一樣釋然嗎?我不知道,沒有人知道她還算不算是一個人,是否她的家人也會如大甲蟲死時那樣由衷的覺得快樂,好象沒有,但是顯然美國人民憤怒了。他們不管女植物人家庭承受的苦難,他們只相信人的生命是不可以被任意剝奪的,女植物人是否還是生存的權利和價值?

這也是《變形記》要回答的,如果人變成甲蟲,那麼它還有生存的權利和價值嗎?他還是一個人嗎?回答恐怕是否定的,他已經不再能為這個家庭帶來財富,不能承擔他的責任,甚至不再能説話,他只能默默的傾聽,羞怯的張望等待着家人對它的判決。它的家人最後再也不能承受這種沉重的壓力和打擊,而打算把它拋棄,而它提前的夭亡,也解除了家人最後的顧慮和心理負擔。沒有人為它唱一首輓歌,沒有人記得它曾經是一個人。現實就是這樣無情,即使是人間的至愛,最真切的親情也無法挽回一個人的沉淪。人生活在世上,當無法承擔做為人的義務時,也同時失去了他作為人的權利,即使他曾獲得家人最初的同情,但最終將被無情遺棄,這不是個別家庭的冷漠,而是人性一次真正的裸露。

相對温暖的家庭尚且如此,社會恐怕對這種個體的不幸遭遇會更加殘忍,他們會把他送進實驗室,每天對他進行各種各樣的實驗,而且會引起無數的眼睛好奇地逼視他,無數張嘴巴無休止的討論他,他生命的每一秒種將暴露在慘白是日光燈下,直到他死去還要被製成標本供後人研究。他作為人的資格和尊嚴被完全忽視了,沒人在乎他心裏的感受,羣體只在乎他們的好奇心可以獲得滿足,他們擁有做為幸運者的活生生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