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三國演義讀後感大學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01W

三國演義讀後感大學生

有句話是這樣説的,“男人看‘三國’,女不看‘西廂’”。我認為是男人就要讀《三國演義》;因為《三國演義》可以讓我們學習到其中人物的優點,如諸葛亮的智慧,趙雲的勇敢,也可以引以為鑑,如馬謖驕傲自大、紙上談兵失街亭,曹操諱疾忌醫最終病死。這樣一部可以學習、借鑑的好書,我們能不讀嗎?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三國演義讀後感,請您閲讀。

三國演義讀後感1

總算讀完了《三國演義》這部讓人時而歡喜時而憂的大作了。厭倦長思,感慨真正的歷史往往被演義、被野史、被民間戲劇所掩蓋,不知道這算不算得是一種悲哀?小的時候對曹操最大的印象就是戲台上那抹着白鼻樑的奸臣形象。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瞞,漢相國參之後。20歲舉孝廉。《魏書》説曹操御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絃,皆成樂章。《三國演義》稱之為:亂世的梟雄,盛世的奸雄。不論如何,他是個英雄。

曹操其人文章超羣

看他寫“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他是愛酒的,愛酒之文士必然豪邁,必然的慷慨激昂。清峻之氣撲面而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志不已”這是他貫徹終生的進取精神;“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呤至今”天生的英雄氣質決定他的文章卓爾灑脱。他作文章沒有顧忌,任性而為,他説:“鄭康成行酒伏地氣絕”,引用與現實相距不久的事情更是他的與眾不同,想寫什麼便寫什麼。他開創了晉安文學的早期特色,清峻、灑脱、豪邁、華麗。可惜曹操的詩能夠得以傳世的很少了,至今不足20篇,全部是樂府詩體。此外還有40餘篇散文,《讓縣自明本志令》中“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寫得何等的坦率,何等的氣勢雄偉,以其平易自如、簡明樸實的文體,在當時是獨樹一幟的。

曹操其人行為不受拘束。

曹操的統治以立法嚴厲聞於世。因為是亂世,他尚刑名,他作文章的簡約嚴明也反映在他的政治上。他廢除古老的觀念,充分容納異端和外來的新思想,所以儒家以外的思想得以發揚光大,所以晉朝的文人名士個個追求個性自由,為人放縱不受世俗之約。他徵求人才,説不忠不孝並不重要,只要有才就可以。這是他人所不敢説不敢做的。他一不做二不休,乾脆將各路名士收羅起來,讓他們圍繞在自己身邊,即有人出謀劃策,又省得他們到處搗蛋。他尊重名士,但當名士的主張與他想要達到的目的產生分歧時,他會痛下殺手,他殺孔融、殺楊修,在當時要殺一個名士並不容易,需要頂住各種壓力和勸説,他無懼,他無畏,他是獨立特行的,這時候的他是個霸雄。

最與眾不同的是曹操的遺令,古之遺令是有一定的規矩格式的,多半所寫身後葬於何地,以何類寶器相隨等等,曹操説天下還沒有安定,不得遵照古時的舊制,安葬完後,都不再穿喪服,不隨葬金玉珍寶。試問哪一朝的皇帝不是金滿箱、銀滿箱地陪葬呢?而讓人驚訝地是他遺令的內容居然還講到遺留下的衣服和伎女的處置問題。俗語説亂世出英雄,但這樣的英雄,這樣的不拘一格是世人所少見的。

曹操其人謀略蓋世

漢末,天下大亂,《三國志》書: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太祖即是曹操。那個亂世,羣雄並起;那個亂世,董卓橫行;那個亂世,袁紹虎視四海,強盛莫敵;他“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成功地打勝了歷史上有名的官渡、柳城、當陽、渭南等重大戰役。曹操説:“起義來誅平暴亂,是大家都希望的,各位還有什麼疑慮呢?董卓從山東兵,依靠王權,利用二週的險要,向東君臨天下,行為不符合於道,已經成憂患了。現在他焚燒宮室,挾持天子,海內震動,不知道該歸附於誰,這是天下將滅亡了,我們一戰而平定天下,機會不可失掉。”其對天下大局的認識,對時機的準確把握,對人心的背向,在對董卓的分析中,已經鋒芒畢露了,天道合一,審時度事,是真大英雄也。

每每吟到“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覺得這種的胸襟,這樣的氣度是非他莫屬的。魯訊説:“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更確切的來講,我甚至是愛上了曹操。

三國演義讀後感2

曾記得那時昏夜黃燈,我依偎在母親懷中,聽她絮絮叨叨地講故事,講名著。我憧憬於《西遊記》的漫天神話,憧憬於《水滸傳》的俠骨柔腸,甚至憧憬於《紅樓夢》中寶黛之間的悲劇愛情。驀然回首,我唯獨漏了精彩絕倫的《三國演義》。

初讀《三國演義》,只覺得無聊透頂,眼前是無盡的黑洞,望不到頭。正當我撇下書兒自己去玩時,心中又掛念起它來。那種明知無聊,卻又想一探究竟、欲罷不能的感覺着實讓我難熬。最終,我又拿起了書兒,一種未知的感覺在瀰漫。

漸漸有些着迷,有些沉淪。我開始沉醉在羅貫中筆下的三國世界裏。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是我最敬佩的事了。“黃巾軍攻打劉焉,劉焉就貼出告示招募士兵,劉備看到了歎了一口氣,正巧被路過的張飛聽到,就厲聲説:‘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歎!’劉備看他相貌不俗,問其姓名,兩人各自作了介紹,劉備説:‘近聞黃巾倡亂,有至於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故長歎耳。’張飛一看和自己意氣相投,就説要散盡家財共舉大事,兩人都很高興,到路邊喝酒,正巧碰到一人邊進酒店邊説:‘快拿酒來,我要趕入城去投軍。’劉備就邀請他來做,三人互道姓名,發現意氣相投,就一起到張飛家後院的桃園結義。按年齡長幼,拜劉備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

因為澎湃的傾慕,我甚至衝動到拉幾個要好的女伴也玩那三拜九叩的把戲,只為了學那三位生死不離的俠義。

除了那一個個曲折、繞人心曲的故事之外,引我眼球的還有那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其中,最令我有所感受的不是曹操,也不是劉備,而是孫權。

曹操的壯志未酬,劉備的求才若渴完全掩蓋了另一位君王……孫權。孫權作為君王遠遠沒有曹操和劉備那樣有所作為。眾人似乎也不太把他當回事,甚至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的時候也大言不慚孫仲謀不成氣候。但是在我看來,他的不成氣候對於他來説未必不是一件好事。那是一種機遇,讓他喘息的機遇。吳國在以後的幾年裏相安無事,人們生活安康也是他“懦弱”的功勞。如此説來孫仲謀也不是一無事處不是英雄勝似英雄。

至於諸葛大聖人,他那無與倫比的智慧,或許令我們現代的人都感到汗顏吧。他的計謀多如牛毛。假設孫悟空在世也不能及諸葛亮一個奇才。正是因為這方面的才能,所以才有著名的“赤壁之戰”,巧妙地利用天時、地利、人和,以三日為期,輕而易舉地借得萬箭,這啟不是應了陳子昂的詩句“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他的確是個偉大的謀臣。然而偉大的人也有他的不足。他的才識是驚人的,但是也因為他的自負釀成了吳國亡敗的下場。他全盤掌控什麼都管完全沒有顧及古人的至理名言------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導致了他失敗的結局。

三國裏面人物的結局難道沒有給我們深刻的啟迪嗎?合上書本,我發覺不知不覺我已然痴迷,我似乎身臨其境,無法自拔……

三國演義讀後感3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每每吟誦起這首詩,便會想起《三國演義》中的亂世豪傑,在羣雄蜂起的年代,逐鹿中原,奏出了一個時代的鏗鏘足音!

那是一個個家喻户曉的形象:有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義釋曹操的關羽,他忠肝義膽,水淹七軍,正氣凜然;然而卻也有反覆無常、唯利是圖、窮兇極惡的呂布;有手持利劍長槍、舞出天地豪情,劍影呼嘯、氣貫長虹的趙子龍;然而卻也有自作聰明貽笑千古的蔣幹……即使將書拋開,他們的形象也充塞天地,深入人心,恍若隔空凝望……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三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裏,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諸葛亮用他的一生鑄就了這曠世功績,流芳千古!他博學多才,無所不知,智慧過人,年僅27歲、正值風華正茂的年齡,他以敏鋭的洞察力向劉備精確地分析了天下大勢,繼而提出鼎足三分,聯孫抗曹,然後一統天下之路。壯志凌雲,勢不可擋。他以自己的哲思睿智為劉備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天下事為己任卻無悔於心…..

戰火烽飛、民不聊生的年代,他本一介布衣,躬耕於南陽,淡泊寧靜,不汲汲於名利,但他沒有貪戀舒適無憂的隱居生活,卻毅然決然走進了本不該承受的動盪生活。讀書筆記着眼天下,協助劉備創萬世之舉。最不能忘記的是他舌戰羣儒的傲人風采。“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憑藉經天緯地之才,不畏羣儒的脣槍舌戰,他縱古論今,遊刃有餘,處之泰然,絕倫逸羣,駁倒了那些自命不凡的偽君子。他以超凡的口才最終説服了孫權,使孫劉聯盟共同抗曹的局面得以形成。

誰又能説他不是一個英雄?即使他沒有徵戰沙場、為國捐軀,他依然在爾虞我詐的世界裏始終保持着一顆忠君愛國的心,一個聖潔崇高的靈魂,為了國家統一,甘願“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不辭辛勞,真心付出。有人説諸葛亮是智慧、謀略的代名詞,但他又何嘗不是“義”的化身?忠義、道義、俠義….他用智慧、義舉、對劉備矢志不渝的赤誠演繹了一個人生的傳奇,綻放了人生最絢麗的華彩!

除了諸葛亮,一代奸雄曹操也令我敬佩不已。他雖被稱作奸雄,卻胸懷大志,雄才偉略,不畏權勢,執法如山,是個不折不扣的英雄。那只是封建世俗的偏見罷了。他雖高喊“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野心勃勃間透露出了他沖天般的豪氣。但在困境之中,他從不低頭,“赤壁遇周郎,華容逢關羽”,巨大的失敗換來的卻是他的仰天長笑,他用笑聲將一切困難壓在腳底,然後,捲土重來!這是何等的英雄氣概!

他與唯唯諾諾的劉備煮酒論英雄,“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一言石破天驚,使得劉備驚慌失色。他大膽地、狂妄地、張揚地批判當時所謂的天下英雄,卻正是高瞻遠矚地洞察了當時的時局,針針見血,使他後來勢如破竹般一舉殲滅袁術三子。“自負”的背後,隱藏了曹操真正的文韜武略,足智多謀。

他雖有才略,卻不計門第,求賢若渴,一曲《短歌行》質樸、蒼勁、風格沉雄,真情感人,將他求才的心跡表露無遺。他雖是首領,卻不剛愎自用、我行我素,功高志驕之際,對人才的態度卻無比謙恭,重用被孫權劉備不屑一顧的龐統,可謂難能可貴。

難道他不是英雄嗎?不,相對於劉備的慈悲來説,我更喜歡曹操這種不羈,不虛偽,不做作,嫉惡如仇,虛懷若谷,選賢與能,智慧過人的英雄……只是世俗的偏見影響了我們的判斷罷了。

英雄,即使在歷史的長河中被消磨,卻永遠無法從我們的心中消逝……《三國演義》,是一路英雄演繹的千古絕唱!

三國演義讀後感4

我用了近一個星期讀了《三國演義》一書,真是收益非淺啊!《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説,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話這樣説到:“話説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藉着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

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先説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

封建統治時期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所做所為給後人很深的印象。現説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可能是因為他的兒子篡了漢。他説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説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鼈。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曹操還是個實幹家,曾經行刺董卓,矯詔聚諸侯討伐董卓。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偉大之處。總的來説,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我很是喜歡。

作為一部文學作品。因為它經過了藝術加工,有不少虛構。《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全書寫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鮮明、形象生動的藝術典型。各類人物各有共性;同類人物各有個性。作者描寫人物,善於抓住基本特徵,突出某個方面,使人物個性鮮明生動。對於主要人物,往往通過一系列的故事情節和人物語言表現其複雜的性格。故事也同樣展現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其中尤以赤壁之戰最為出色。使讀者都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三國演義》一書不愧為名著!值得一讀啊。

三國演義讀後感5

中華民族在是一支富有傳奇色彩的古老民族,也是一支富有濃厚人文氣息的民族,在浩浩湯湯的歷史長河中,產生了很多經典的作品,被後人廣泛傳頌。

其中我最喜歡的便是《三國演義》,它是我國一部優秀的章回體歷史小説,結構嚴謹,內容跌宕起伏,耐人尋味。是“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支經典而獨特的文化音符。

我五歲那年,到外公家去拜年,在不經意中,我瞥見了書架上擱置的那本《三國演義》。它靜靜的躺在書架的右下角,上面覆蓋着一層厚厚的灰塵,依稀可辨上面遒勁的“演義”二字。它泛古的封面立刻吸引了我的眼球,我便問外公那是什麼好看的書,外公告訴我,那是《三國演義》,講的是從黃巾起義到三國歸晉的故事,裏面還有很多耐人尋味的智慧故事,很有教育意義。説着便把它從書架上拿了下來,他拍拍上面的灰塵遞給我,然後語重心長的對我説:“你要好好的汲取裏面的精髓,做一個有智慧的人。”我接過來,隨便翻了幾頁,發現裏面的內容很難懂,便想還給外公,外公讓我留着,説以後會有用,我也就沒有再推辭。

等到我上了三年級,認識得字多了,便開始看小説,這時,我想到了外公的《三國演義》,便開始看起來,慢慢的,我發現“三國”中的人和事遠不止我想想之中的那麼簡單,那些勾心鬥角,敵狡我詐,鬥智鬥勇的故事讓我受益匪淺。我發現這本書還真挺有趣的。

讀過幾章後,我對書中的敍事手法和語言特點都慢慢的適應了。這時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又有了更深層的理解,也對這本書更加喜愛。

書中有很多描寫戰役的篇幅,這是我最喜歡的,每次讀到此類的描寫,我總要細細品味。我覺的古人真是太有智慧了。例如第九十五回--“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其中諸葛亮那種勇於創新,打破常高規,不按常理出牌的作戰風格讓我對他敬佩有加。他能做到知己知彼,抓住敵方將領的心理弱點,大膽出擊,不費一兵一卒,便嚇退了穩操勝券的司馬懿,讓我拍手叫絕。

還有“孫劉聯手大敗曹操,火燒赤壁”,“諸葛亮七擒孟獲”等都是妙不可言,真可謂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之中呀!

《三國演義》中雖然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三國演義》也不例外。作者羅貫中在書中大肆宣揚封建社會的那種“王道形象”,認為王者就是上天派來解救人民苦難的“神”,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徵着力描畫,極盡誇張,使文章缺失了真實性。而且,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黃巾起義説成是農民造反,叛亂,但實際上農民起義往往卻是最值得推崇的,因為“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只有人民才會反映出社會基層的意願與動向”。總而言之《三國演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經典著作,其文章產生的影響之深、魅力之大,是其作品所不可比擬的。

《三國演義》以它獨特的魅力被更多人所熟知,而我也被他而深深的折服。

歷史在改變,時間在流逝,但不變的,是心中那份最真、最誠的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