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家庭作業的迷思》讀後感(精選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31W

目錄

《家庭作業的迷思》讀後感(精選多篇)
第一篇:《家庭作業的迷思》讀後感第二篇:讀書徵文-《家庭作業的迷思》讀後感第三篇:家庭作業的迷思第四篇:家庭作業迷思第五篇:家庭作業的迷思2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家庭作業的迷思》讀後感

閲讀了這本《家庭作業的迷思》,對“家庭作業”的目的和實效又有了一些新的認識。書中作者看到這些年美國政府因要提升其學生國際競爭力,提出的改革方法包括定期的學習成就評量與增加家庭作業。後者的爭議不多,幾乎大家都認為熟能生巧、勤能補拙、練習才得完美。可是,增加作業會增加父母負擔、孩子壓力、家庭衝突等。這些損失並沒有以學業成就來加以平衡。書中作者提出了研究證據説明這一點,也借用了不少老師的經驗,闡明不是不要作業而是要問怎麼做才有效益。而問作業的效益時,問的不只是是否提高學業成績,還有更核心的,孩子有沒有興趣,是否能增廣、加深學習,親子間的關係與互動會受到怎樣的影響等。

我小時候讀書,好像並沒有很多的家庭作業,因為老師把該佈置的都佈置了。就拿語文來説,一篇課文要背默十幾個詞語解釋,而且老師規定,不能相差一個字。要背默課文的中心思想,每段段意。要背寫作手法,還要做許多的練習。這樣一來,家長也就不給我留什麼家庭作業了。現在想來,當時也沒覺得苦,可能是因為自己的學習能力還比較強,不覺得很費勁。預備班那一年,我的數學老師經常病假,一星期難得來一次,也沒老師代課,數學作業自然基本沒了,考試60分。

很多年後,我自己也成為了一名教師,每天都要佈置批改作業,作業已成為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相仿設法讓孩子接觸到各種類型的題目,以便在考試時感覺遊刃有餘。可是,近些年來,號召讓孩子減負,肩負歸根結底還是得減作業不是嗎?所以,能少則少,能精則精。這樣一來,學生的負擔確實輕了許多,可是有一大部分學生他們沒有得到該有的訓練量。

對於作業,我覺得,量變產生質變,學生只有經過一定練習的量的積累,才算對知識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有了這個量奠定的基礎,他才有能力去選擇,去拓展,否則好比空中樓閣,虛無飄渺。另外,我們不是一直崇尚“黃金分割”嘛,任何事情都不能過度,作業也一樣,太多太少都會適得其反。總之,我們應該把作業作為孩子牢固掌握知識的途徑,而不是取得高分的工具,把握好作業與孩子各方面發展的關係,讓家庭作業變得有趣有效。

第二篇:讀書徵文-《家庭作業的迷思》讀後感

2014教師讀書隨筆徵文大賽

《家庭作業的迷思》讀後感

《家庭作業的迷思》是美國作家艾爾菲〃科恩的著作,被評為2014年度影響中國教師的十佳圖書。它的獲獎理由是:如今學生大量的課外時間被家庭作業所佔據。對於為什麼要有家庭作業,人們會給出很多答案,作者用實證的方法打破了家庭作業的虛假神話。美國媒體稱,該書是“每位老師和校長都應該閲讀的書。”衝着十佳圖書的名頭,還有這極具吸引力獲獎理由,我去閲讀了這本書。

艾爾菲〃科恩在書中詳細論證了家庭作業存在的6個原因,在看似存在即合理的家庭作業的背後,有着很多荒謬的邏輯。例如,家庭作業是保持學生乃至學校競爭力的基礎,放棄家庭作業會造成教師、學校和父母心中的恐慌,害怕孩子將落後於其他繼續埋頭苦幹的學生等。科恩通過縝密的研究發現,這些看似美好的理由都是立足於假設之上,而研究的結論卻不支持這些假設。我們之所以把家庭作業作為一根促進學生成績提升的“救命稻草”,是因為我們的思維慣性和懶惰,我們不想負起作為教育者或者作為家長應該盡的責任。我們想當然地把學習的責任留給了學生,而不想去讀懂我們的孩子,去激發他們的潛能。

而最終觸動我的,是科恩説的這句話:“家庭作業不僅是孩子的負擔,也是家長的負擔,而我們應該尋找更好的方式去教育我們深愛的孩子”

是的,家庭作業是孩子和家長的負擔,事實上目前的家庭作業狀況是怎麼樣的呢?“家庭作業”幾乎是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地,這個看似天經地義的事,鮮有人停下來仔細思考。

人們總是假設“寫家庭作業”可以帶來較高的學業成就以及提升諸如自律和責任感等美德,但美國“進步教育運動”領軍人物艾爾菲〃科恩在《家庭作業的迷思》一書中指出,目前還沒有充分的證據可以支持這個論點,即使是支持的數據不是相當微弱就是不存在。雖然家長聚會、親師會、學校以及社會都在談論家庭作業,但都沒有觸及家庭作業的真相,無論是贊同的還是反對的。

隨着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最驚人的趨勢是人們給予越來越年幼的兒童,越來越多的家庭作業,就連幼兒園也學會了留作業。當今,鮮有教育工作者有足夠的勇氣去質疑,幼兒園兒童、一年級學生是否真的需要功課。學生的作業負擔越來越重,可是就連美國、日本這樣的國家一些極力支持家庭作業的作家聲稱,學生的家庭作業事實上太少,負擔真的沒有那麼繁重,學生能做更多的功課。不過要讓每天晚上眼睜睜看着孩子艱苦奮戰的父母接受這個論點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試想:為什麼我們大人上了一天八小時的班、回到家都不想再續談公事,而孩子們卻得在學校待了一天以後,回到家繼續寫功課?

家庭作業真的可以改善學習嗎?這也許是支持佈置家庭作業的人的理由,其實現在這個問題似乎不復雜,但如果你仔細思考,考慮作業的種類、科目、年齡、能力與興趣、作業數量與質量、完成的數量與質量、研究是否嚴謹、調查多少學生等諸多變量,你會發現情況會變得錯綜複雜,無論如何也無法獲得明確的結論,而沒有明確結論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結論。專家之間沒有共識,顯示了家庭作業有幫助的普遍假設並沒有被證明。這表明,這樣的説法是多麼膚淺,並誤導許多人相信“研究顯示”家庭作業與學業成就有明顯相關。

提出這樣的質疑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一八九七年。一九八九年教育心理學家哈里斯〃庫柏運用“綜合分析”的統計方法進行一項截至目前為止最鉅細靡遺的研究回顧,研究表明:在學生成績差異上,家庭作業的影響少於百分之四。二oo六年,庫柏針對一些較新的研究進行回顧並發表結果。其中一項是關於“現在年紀更小的學生花更多時間寫家庭作業”的研究證實了學生做家庭作業所投入的時間,“和任何測驗成績的高低沒有相關”,相反的,兒童為了樂趣而花在閲讀上的時間,和更高的成績之間有着明顯的相關。

所以,當家庭作業、家庭地位、教學質量、學習動機和學生班級等這些變量的重要性都相等時,家庭作業對學業成績不再具有任何重要的影響。

回想自己的教學經歷,踏上教師崗位以後,給學生布置的回家作業無外乎抄抄寫寫背背默默,而隨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們的家庭作業也變得“更為靈活”:猜燈謎、讀書心得報告、小日記、品格小書、閲讀記錄……總想讓孩子從各個方面提升自己,所以每週家長們都要花上許多親子相處的寶貴時間,協助孩子們完成各種各樣的記錄、功課,然後就是在家校聯繫本上籤上家長的大名、以示負責。現在想來,這一切到底有什麼意義?這的確是學生和家長共同的負擔。

而讀着《家庭作業的迷思》,我更清晰地思考着:

為什麼孩子們下課後不能單純的“只是做個孩子”,玩玩具、看書,做他們自己喜歡的事?為什麼從古至今每個孩子都不喜歡家庭作業,卻從來沒有人想過,家庭作業到底有沒有存在的必要?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張:“生活即教育: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它們是一個現象的兩個名稱,好比一個人的小名與學名。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以陶行知的觀點來看,讓孩子悶在屋子裏寫無窮無盡的作業恐怕不是很好的教育。

其實,作為教師,我早就懷疑“家庭作業”的必要性。只是,我沒有勇氣,做“不佈置回家功課”的老師。多麼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孩子可以身處在更“信任孩子”的教育環

境中,屆時,家庭作業將成為“歷史遺蹟”,而孩子們則享有更愉快的童年。

第三篇:家庭作業的迷思

《家庭作業的迷思》讀後感

讀書是一種享受生活的藝術。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當你枯燥煩悶,讀書能使你心情愉悦;當你迷茫惆悵時,讀書能平靜你的心,讓你看清前路;當你心情愉快時,讀書能讓你發現身邊更多美好的事物,讓你更加享受生活。讀書是一種最美麗的享受。“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這個寒假,我有幸閲讀了學校提供的《家庭作業的迷思》一書。 家庭作業,無疑是每個老師都要面對的問題,相信所有的家長也在糾結於家庭作業。細想來,家庭作業其實已經成了老師和家長之間建立聯繫的重要途徑。就是這條途徑,往往充滿了焦慮與無奈。老師們每天為了檢查學生的作業而耗盡心思,尤其面對那些不做作業的學生更是各種“招數”使遍;家長們更是對家庭作業格外上心,孩子一進家門,“有作業嗎?”“快做作業!”有時簡直就是威逼利誘,像提防敵人一般監視孩子的作業情況。當我們老師和家長醉心於如何讓學生做好家庭作業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這些作業有用嗎?那些家庭作業對孩子有多大的影響,能夠給孩子帶來什麼?

《家庭作業的迷思》一書系統審視了人們對家庭作業的通常辯解,比如提升成績、鞏固知識、訓練學習技巧和責任感等。本書作者艾菲·科恩指出:沒有任何一項上述假設實際上通過了研究、邏輯及經驗的檢測。本書的分析一針見血地揭示了由於我們對孩子的不信任、對學習的一系列誤解及對競爭力錯誤的關注,不僅使我們的孩子擁有越來越少的自由時間,而且使我們的家庭有了越來越多的矛盾。科恩告訴我們,應該反思孩子在學校及放學後的時間安排,以拯救我們的家庭及孩子對學習的熱愛。

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同時又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我從教的幾年中,我們在作業佈置上採用了靈活多樣的方式。在語文學科上,以前常佈置的作業是把某一課的生字詞寫4遍。現在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們:明天要檢查默寫,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寫或者不寫,或者自己出題檢測,只要能通過第二天的默寫。對於每一課的課後練習,我們摒棄了機械、反覆的練習題,而設計了一些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思維能力的練習。這些練習還被分為必做題、提高題和扶優題三個層次,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選擇地做。這樣的作業大大調動了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減輕了學生的負擔,把以前被動完成作業轉變成主動完成作業,提高了學習效率。最重要的是學生不再埋頭於作業中,而是有了自己可以支配的時間,去閲讀,去實踐,去遊玩,去做自己

想做的一切事情,學生們可以利用閒暇時間培養自己的創造力。

陶行知主張“生活即教育: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它們是一個現象的兩個名稱,好比一個人的小名與學名。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以陶行知的觀點來看,讓孩子悶在屋子裏寫無窮無盡的作業恐怕不是很好的教育。

科恩在該書最後指出:“對於向來認為家庭作業是必要的人,可能不會接納別人挑戰他們的想法,至少在剛開始是如此。”然而,不論讀者是否贊成,就如作者的最後一句話:“我們欠所有的孩子一個以真相、以合理為基礎的家庭作業政策。”

第四篇:家庭作業迷思

《家庭作業的迷思》帶給我的思考

邵輝

儘管採取了不少措施,不完成家庭作業的現象屢禁不止。這不,那天又有11位同學沒有完成!當然,這包括語文、數學、英語三門學科,也包括忘記帶來的。但是,無論如何,這實在令人生氣——不管你如何囑咐,有些學生仍然執迷不悟。你讓他們補吧,他們怪高興,反正不做這做那,做什麼不是做呢?你對他們進行懲罰吧,又找不到合適的時間和有效的懲罰辦法。我看完這本《家庭作業的迷思》後,我才幡然醒悟,家庭作業它就像是《格林童話》裏的那件皇帝的新裝,而這本書的作者科恩正是那個敢於大聲喊出“可是他什麼也沒穿!”的人,給我們揭開了家庭作業的真相,並分析了它存在的原因。

平常我們老師的潛意識裏把讓學生帶一些功課回家當作規則,而沒有家庭作業卻是例外,而科恩在這本書的第十章《重新思考家庭作業》中提出:(p125)應設定“沒有家庭作業”為內定值,即老師應在謀定既定的情況下指派家庭作業,而不是全盤地要學生做家庭作業。也就是説這份作業是有可能幫助大多數學生的合理情況下,老師才應該要求學生帶功課回家。這個內定值的改變,將會使作業的量變少,而質提高。

我們平常都認為能認真完成大量家庭作業的孩子是有着積極學習態度和學習興趣的孩子,實際上大量的家庭作業不會幫助孩子成為更成熟或更有熱忱的學習者。相反當發現有學生不做家庭作業的時候,我們老師最常採用的一種方法就是報以懲罰,如給他們一個零分,或者不讓他們休息,補好作業。科恩認為:這種做法除了讓老師獲得一種詭異的滿足感——讓不做家庭作業的孩子知道誰是老大,但這樣做唯一可能的效果是進一步破壞學生對家庭作業、學校、老師甚至自己的好感。

讀到這裏,我反思自己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的確也會遇到不按時完成作業的學生,對付這類學生,我經常採用的做法是扣星,補做作業,甚至有時還會加點小懲罰,多做一遍,還給加上一個光明堂皇的理由是吸取教訓,下次改正。現在想想這樣做的效果真的可能只是如科恩所説而已。

倒是一次嘗試,讓我感覺還真與科恩的觀點是不謀而合,而且還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班上有個學生,很不喜歡做作業,家庭作業更是三天兩頭不完成。問他要作業,不是説做不來,就説作業本忘在家裏了,千方百計找理由。父母為了讓他能完成家庭作業也費盡了心機,但因為他的父母經商比較忙,沒時間管他,就把他託付給輔導站,但是他不做作業的老毛病沒有絲毫地改變。面對他這樣的,我罰也罰了,星也扣了,補也補了,可是他卻是外甥打燈籠——照舊。於是有一天,無奈之下,我找他來,對他説:“反正你這麼不喜歡做作業,那乾脆就不要做了吧,我也好省心。”於是,那天下午發家庭作業的時候,我就故意(請繼續關注好 範文網)沒有發給他,沒想到,這樣做他卻又難過了,千方百計到同學那裏借來複印後給做好了,第二天一大早我剛到教室,他就把作業交給我了,我不動聲色,但卻在他的作業上畫了個大大的紅五星。這之後,連續一個星期,我都不給他布

置作業,沒想到,他竟一次作業也沒有落下,每天都把作業做好按時上交了。看來強按牛頭還真不吃草,可你不讓他吃,他卻偏要吃了。

在本書中,科恩認為並不是要“禁止所有的家庭作業”這麼極端,而是我們老師要思考家庭作業的正當性和合理性。適合給予學生的三種家庭作業是(p134)

1.適合的家庭活動。他認為我們老師在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的時候,首先必須要自問的是“為什麼他們不能在學校做這個作業?”我們應該知道孩子使勁揹回家的書包裏面裝了什麼?他認為確需要學生帶回家的作業,可以是要孩子訪問父母的家庭歷史,或要求父母解釋他們是怎麼學習數學的,或是在家廚房內進行的一個實驗等等只能回到家裏才能完成的作業。

2.通常不會被想成是家庭作業的家庭活動。如讓他們在大人的陪伴下,烹飪、猜字謎、玩文字遊戲、紙牌遊戲或棋盤遊戲、大聲朗讀,甚至一起觀賞優質的電視節目,一起在網絡上搜尋信息等。他認為越是用這種活動來取代傳統的學校作業,(機械地抄抄寫寫,只為了練習技能和背誦知識作業)那孩子在社交、情緒甚至知識方面的發展就越好。

3.閲讀。科恩認為應該讓學生去閲讀自己選擇的書籍(真正的書籍,而不是大量缺乏背景脈絡的散文),去持續地閲讀,這樣能夠幫助孩子成為更嫻熟的讀者。而且他主張把閲讀當作唯一的家庭作業,這是很有利的,而且如果學生有機會能和同學討論所讀的內容,那就好上加好了。

當我讀到這裏的時候,我在內心裏不僅有些沾沾自喜,因為雖説我不是把閲讀當做唯一的家庭作業來佈置,但至少還是經常性地向學生推薦一些閲讀的書目,給學生布置一些關於閲讀整本書籍的作業,而且也會經常性地組織學生關於閲讀的書中的內容進行討論。可是當我看到後面的時候,我卻又羞愧無比。

(p136)科恩認為,閲讀的好處毋庸置疑,但是如果老師規定學生每天晚上必須讀多少頁或讀多少分鐘,那麼“自由”閲讀的幫助就會受到損害,它把這件正面的事情又轉變成為傳統的家庭作業,進而降低它的價值。他在書中舉例説當老師規定孩子一個晚上讀書二十分鐘,並且記錄在家庭作業本上時,哪些以前坐下來為了樂趣而閲讀,沉迷於書中的孩子,現在卻設定定時器,選擇最容易的書籍閲讀,當定時器叮叮作響時,他們就停止了閲讀,這時侯的閲讀對他們來説,已經成為像刷牙一樣的例行工作了。

我羞愧的是在佈置學生閲讀的時候,也許是對孩子的不信任,擔心他們不能認真地去閲讀,所以總是會給學生規定時間,如閲讀不少於30分鐘,有時甚至要求他們寫寫讀後感或書中人物的簡評,以此來達到檢查他們是否閲讀的目的。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自己的這種做法很好。卻從來沒有想到自己這樣做實際上是讓學生痛恨閲讀的最佳方式。

直到《家庭作業的迷思》擺在我面前,我才有足夠胡勇氣反思:我們欠孩子們多少家庭作業的真相,以及多少教育的常識?感謝《家庭作業的迷思》。它除了使我重新認識家庭作業,還使我重新認識自我,教我朝着“生本”的方向邁出了很大的一步。

《家庭作業的迷思》讀後感

柳明梅

美國作家艾爾菲.科恩寫的《家庭作業的迷思》專講作業這件事。作者看到這些年美國政府因要提升其學生國際競爭力,提出的改革方法包括定期的學習成就評量與增加家庭作業。後者的爭議不多,幾乎大家都認為熟能生巧、勤能補拙、練習才得完美。但就像前面所説的以及本書第一章提到的,增加作業會增加父母負擔、孩子壓力、家庭衝突,並導致孩子有較少的學習興趣和’較少的時間從事其他活動。這些損失並沒有以學業成就來加以平衡。書中作者提出了研究證據説明這一點,也借用了不少老師的經驗,闡明不是不要作業而是要問怎麼做才有效益。而問作業的效益時,問的不只是是否提高學業成績,還有更核心的,孩子有沒有興趣,是否能增廣、加深學習,親子間的關係與互動會受到怎樣的影響等。

看完書後,我想起伊建莉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裏提到她幫女兒寫作業的事,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同樣作為一個母親,而且還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我雖然知道有些家庭作業的不合理性,也看到自己的孩子在作業中掙扎,但是我理解教師的苦衷,同時也理解家長,但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我的孩子怎能免俗?因為我不能否認,如有些基礎作業,比如生字,背誦課文重要語句,做作業的孩子比不做作業的孩子測驗成績要好,但是若干年後,有些背誦的篇目已經都忘了,而理解、思維這些能力可以在課堂中形成,在課外閲讀中形成,而不是這些大量的抄抄寫寫中形成的。這些機械性的作業,除了增加學生的負擔,剝奪孩子自主的時間,增加厭學的情緒,真的沒什麼多大的作用。但不管學校、老師、家長都是急功近利的,有的是迫於教育體制,有的是迫於上級壓力,所以沒有幾個人有勇氣讓孩子冒這個險。再説,孩子的整個教育過程中會碰到許許多多的老師,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教學理念。要改變這個現狀,首先要改變教育體制,其次是改變教師的觀念,只有全社會形成共識,才能真正地把孩子從繁重的家庭作業中解救出來。

書中的許多觀點,我非常贊同,比如家庭作業不當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實踐能力。家庭作業還佔用了孩子們做其他事情的時間,玩遊戲、交友購物、解決問題等,生活的主要部分被家庭作業吞噬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實踐能力都受到了影響。家庭作業也在破壞親子關係,大部分的家庭爭端與作業有關,家庭作業經常被父母在孩子放學回家後提起,成為晚飯時“最不受歡迎的客人。”科恩認為,最好的做法是,只有當作業真的重

要而值得時,才能夠給予,並設計所指派的家庭作業,讓孩子得到量少而優質的家庭作業。

不管怎樣,這本書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因為有越來越多的人在思考家庭作業這個問題,質疑它的質量和實際效用,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就能看到關於家庭作業的重大改革。

第五篇:家庭作業的迷思2

家庭作業的迷思》讀後感

王立旭

閲讀了這本《家庭作業的迷思》,對“家庭作業”的目的和實效又有了一些新的認識。書中作者看到這些年美國政府因要提升其學生國際競爭力,提出的改革方法包括定期的學習成就評量與增加家庭作業。後者的爭議不多,幾乎大家都認為熟能生巧、勤能補拙、練習才得完美。可是,增加作業會增加父母負擔、孩子壓力、家庭衝突等。這些損失並沒有以學業成就來加以平衡。書中作者提出了研究證據説明這一點,也借用了不少老師的經驗,闡明不是不要作業而是要問怎麼做才有效益。而問作業的效益時,問的不只是是否提高學業成績,還有更核心的,孩子有沒有興趣,是否能增廣、加深學習,親子間的關係與互動會受到怎樣的影響等。

我小時候讀書,好像並沒有很多的家庭作業,因為老師把該佈置的都佈置了。就拿語文來説,一篇課文要背默十幾個詞語解釋,而且老師規定,不能相差一個字。要背默課文的中心思想,每段段意。要背寫作手法,還要做許多的練習。這樣一來,家長也就不給我留什麼家庭作業了。現在想來,當時也沒覺得苦,可能是因為自己的學習能力還比較強,不覺得很費勁。預備班那一年,我的數學老師經常病假,一星期難得來一次,也沒老師代課,

數學作業自然基本沒了,考試60分。

很多年後,我自己也成為了一名教師,每天都要佈置批改作業,作業已成為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相仿設法讓孩子接觸到各種類型的題目,以便在考試時感覺遊刃有餘。可是,近些年來,號召讓孩子減負,肩負歸根結底還是得減作業不是嗎?所以,能少則少,能精則精。這樣一來,學生的負擔確實輕了許多,可是有一大部分學生他們沒有得到該有的訓練量。對於作業,我覺得,量變產生質變,學生只有經過一定練習的量的積累,才算對知識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有了這個量奠定的基礎,他才有能力去選擇,去拓展,否則好比空中樓閣,虛無飄渺。另外,我們不是一直崇尚“黃金分割”嘛,任何事情都不能過度,作業也一樣,太多太少都會適得其反。總之,我們應該把作業作為孩子牢固掌握知識的途徑,而不是取得高分的工具,把握好作業與孩子各方面發展的關係,讓家庭作業變得有趣有效。

請閲讀以下相關範文:

破解家庭作業的迷思

讀《家庭作業的迷思》有感

家庭教育的迷思讀書心得讓孩子快樂學習

思修作業 讀後感

《迷米機器》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