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寒夜的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1W

第一篇:《寒夜》讀後感

寒夜的讀後感

又在手機上看完了一部小説,感覺開始喜歡拿着手機看小説了。這樣確實挺方便的,隨時可以看。這次看的是巴金的《寒夜》。

這部小説給我印象最深的人物自然是一號男主角——汪文宣。他是一個怯弱的小職員,在主任甚至同事面前都不敢堅持甚至表現自己的想法。這樣的一個人,的確符合他妻子口中所謂的“老好人”這一形象。然而他的下場竟然有這般悽慘:連慘死的那一刻都沒有最愛的人在他的身邊。甚至他最愛的人都不知道他已離開這個世界。

當他面對上司的刻薄,同事的鄙視,妻子的抱怨,他唯有一味的自責,永遠不懂得反抗。妻子終於忍受不住他的怯弱,她甚至寧願他打她罵她也不願意他不做=作聲,然而他還是沒有半句怨言。面對母親對妻子的詆譭,他也是毫無責備別人的意思。在抗戰這樣特定的環境中,作為一個小小職員的汪文宣,我想他有這樣的境遇又是在情理之中的。而他最後慘死的結果又是與他怯弱的性格緊密相連的。一個連自己真實想法都不敢表達的人有時候想想狠一點也只有死了算了。

在汪文宣身上,在劇情當中,我會不自覺想到現實中的我們。我們有時又何嘗不是像他那樣呢。優柔寡斷,怯弱,怕事,苟且偷安,逆來順受……人性的種種弱點一覽無餘。

樹生是一個時尚的銀行職員,她不被世俗所束縛,沒結婚就同汪文宣同居生子。她敢於最求自己的幸福,然而,她卻忘了大小宣的痛苦。她受不了婆婆的看不起,受不了丈夫的無能,受不了生活的貧困,就同年輕的主任飛去了蘭州。但作為一個妻子,她是潔身自好的,她並沒有做對不起自己丈夫的事;作為一個母親她又是盡責的,她沒忘記自己兒子的學業,按時往家裏寄錢。

在汪文宣死後沒多久,她便回來了。她是懷着思念和希望回來的。她以為宣在信裏講的都是真的,他的病一天天好起來了。當她知道丈夫的死訊的時候,她是痛徹心扉的,如刀絞的。這樣看來,她的確是一位鍾情的女子。

《寒夜》是一部平民的文學,是適合我們這些小市民看的文學。在整部小説中,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從而感觸也就會來得更加的深。這樣看來它的確是一部值得一讀再讀的小説。

第二篇:寒夜讀後感

《寒夜》裏的呻吟

捧起了《寒夜》,靜靜地聆聽巴金心中的呻吟。走進寒夜,一種淒涼陰鬱的感覺瀰漫我的身心。

小説以“我”的家庭生活為主要線索,緩慢展開,大段大段的人物心理的描述,以自言自語的方式敍述,表達“我”即“汪文宣”在抗戰即將勝利的前夕的生活狀態。以此揭示當時大多數生活在底層的人物的命運。 貫穿於其中的其他人物並不多,母親、妻子、兒子,以及僅有的幾個鄰里同事同學。 矛盾的主線來自於這個讀書人家,包括母親在內的一家三口都讀過書。這種氛圍下的諸多矛盾更顯得不可思議,甚至無法理解。對於主人公的悲慘遭遇,作者給予了深深的同情。

讀這篇作品總覺得很壓抑。主人公汪文宣深受社會壓迫,對這個社會、家庭明明有無數的不滿、無奈、控訴,卻只能壓在心裏,一個人承受。作品第四節寫到他和妻子爭吵,想要和她和解,可是,他站在妻子辦公的門前,猶豫不決:“萬一爭吵起來,他沒有什麼權利約束她。他們中間只有同居關係,他們不曾正式結過婚。當初他反對舉行婚禮儀式,現在他卻後悔他那麼輕易地丟開了他可以使用的唯一的武器。她始終有完全的自由。最後他只有垂頭掃興地走回自己的辦公地方去了。”無法隨心所欲,總有那麼多的顧慮。他總是“忍不住痛苦的呻吟一聲,又連忙把下面的話咽在肚子裏。”

漸漸地我的鼻子、眼睛開始顫抖。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汪文宣心地善良,從不想傷害別人,只希望自己能夠無病無災,簡簡單單到活下去。可是時代不允許。戰亂衝擊,生活艱苦無奈;母親和妻子爭吵不休,夾在中間左右為難;工作老實耐勞卻地位低下薪水稀薄;疾病纏身無法醫治?..他的卑微懦弱,他的無計可施,他的手足無措,他的良善悲憫,他的老好隱忍,讓人不禁心痛憐憫。可是這個快要崩潰的舊社會、舊制度、舊勢力在後面指揮他。他不放抗,也無力放抗,於是成為了犧牲品。

“最後他斷氣時,眼睛半睜着,眼珠往上翻,口張開,好象還在向誰要求公平。這是在夜晚八點鐘光景,街頭鑼鼓喧天,人們在慶祝勝利,用花炮燒龍燈。”然而汪文宣終究沒有享受到勝利帶來喜悦,他懷着一個模糊的渴望,想找一個使

他忘記一切的地方,或者乾脆毀滅自己。痛苦的擔子太重了,他的肩頭挑不起。他受不了零碎的宰割和沒有終止的煎熬。他寧願來一個痛痛快快的了結。

讓時光機回到我們的時代,汪文宣的影子又何嘗不是隨處可見呢。官商勾結,房價高漲不落,底層民眾買不起房子,也無力呻吟,只能接受,於是有了越來越多的“流浪”、“蝸居”。看着我們的官員們以gdp高速的增長為傲時,我們不禁想問了:“如果加上人均呢?”當權利被為官者緊緊握着,當社會被不公平沖蝕,底層民眾的保障在哪,他們的呻吟有人聽到嗎?會有人願意聆聽甚至給予幫助嗎?陪伴他們的難道就要是一個又一個的社會主義的“寒夜“嗎?難道他們就要像文宣那樣苦悶:“這個世界不是我們這種人的。我們奉公守法,別人升官發財??”“我們沒有搶過人,偷過人,害過人,為什麼我們不該活呢?”當苦悶積澱無處宣泄,“我們只能拼命喝酒”藉着酒精的作用麻痺自己,這樣的他們才不用再抑制自己。

汪文宣的妻子樹生在私立銀行當職員,每天上下班,只要打扮得漂漂亮亮,能説會笑,做好“花瓶”的角色就能拿到不錯的薪水,過着不錯的生活。文宣的母親念過書,是個才女,卻要淪為“二等的老媽子”, 成天洗衣做飯,操持家務。可以理解,在那樣戰亂的年代,教育被撞擊,學識被忽視,懂得謀生成為頭等重要大事。

可是再看看我們如今的社會,這種現象卻仍然顯而易見。高校大學生失業率高升,從事與自己專業不相符的他們口中的底層工作,而學識不高但社交能力強的人卻能贏得一番闖蕩的天地。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控訴社會的不公平。固然,這種現象是社會人才儲備管理分配模式的不合理,但是,大學生本身就沒有錯嗎?成天就會埋頭讀書,以學習績點高為傲,而一旦接觸社會,一切變為零,社交能力差,不懂得與人交流相處,工作能力差,為人態度不端正,試問這樣的人才有公司願意投資嗎?社交能力是門博大的學問,不是課本知識所能教會的,擁有這門學問的人也是經過無數的磨練才鑄就的,在看到別人光環時別忘了別人背後的付出。所以説,大學生只有在注重學業的同時還要鍛鍊自己的社交能力,是金子才會發光。否則,只是一味的在寒夜裏呻吟,又有誰願意聆聽呢?

汪文宣的妻子樹生和母親彼此相愛卻又相互損害,她們都追求幸福卻因為時代觀念的不同而爭吵不休,她們都深愛着汪文宣,可是,在她們的愛裏充滿了自

我的擴展。而汪文宣夾在中間“沒有辦法把母親和妻子拉在一起,也沒有毅力在兩人間選取一個,永遠都是敷衍和拖”。再多的憤懣也只能在心中宣泄:“我這是一個怎樣的家呵!沒有人關心到我!各人只顧自己。誰都不肯讓步!”“為了生活,我只能忍受”他時常拿這句話來答覆他心裏的抗議,對付他解決不了的問題。和母親談話成為了“例行公事”。

小説第六節寫到:“他靜靜地聽着母親慈愛的畫,眼光在菜上盤桓了一會兒,他看到粘在碗邊的零星的飯粒,他覺得一陣心酸,他只想倒在牀上痛苦。可是他仍然低着頭用唯唯的答應口吻敷衍他母親,並且不管自己有沒有譜胃口,他還是一口一口地嚥着飯,一筷子一筷子地挾着紅燒肉。他在母親面前還是一個温順的孩子。

樹生和兒子之間也沒有什麼母子情懷,“她不關心小宣,小宣也不關心她。他們中間好像沒有多大感情似的。”戰亂生活的壓迫,頑固保守的傳統觀念與追求自由幸福的新潮觀念的衝撞,親人間的感情貶值,顯得微不足道,這是多麼的悲哀。

回想起我們自身,為了學業,為了謀生,背井離鄉,壓力與距離讓親人間的感情漸漸疏離,只能藉助通訊工具,可是撥打的概率也在逐漸減少,當生活被逼迫,親人也就無暇顧及了。當愛被輕描淡化,當親人漸漸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人們剩下的還有什麼了,不過是一個為利益抓狂的軀殼罷了,可笑的是,人們似乎還引以為豪。悲乎哉!

對於樹生,聽到了很多罵聲,可是我卻對她表示同情。她“沒有温暖的家,善良而懦弱的患病丈夫,極端自私而又頑固、保守的婆母,爭吵和仇視,寂寞和貧窮,在戰爭中消失了的青春,自己追求幸福的白白的努力,灰色的前途?.”她有着一顆追逐自由和幸福的心,卻被世俗的牢籠所困。

小説第十七節裏樹生有這樣對文宣母親的抱怨:“她恨我,她看不起我,她剛才還對我講過,我沒有跟你正式結過婚我不是你的妻子,我不過是你的姘頭。她罵我不要臉,她罵我比娼妓還不如。我可憐她沒有知識,我不屑於跟她爭吵。”“如果你不另外找個地方安頓她,我就跟你離婚!我們三個住在一起,一輩子也不會幸福,她根本不願意你對妻子好。你有這樣的母親就不應該結婚!”婆母的刁鑽謾罵無法阻止,矛盾無法調和。一味的掙扎猶豫退讓卻讓自己的丈夫更痛苦。

離開又何嘗不是一種解脱呢?

再看全書的結尾,抗爭勝利了,按理説痛苦的生活應該結束,迎接的是美好的生活。可是,人們卻説:“勝利是他們的勝利,不是我們勝利。我們沒有發過國難財,卻到了勝利楣。早知道,那天真不該參加勝利遊行。??”勝利給人們帶來了希望,又把希望逐漸拿走。作者沒有在小説的最後照“批評家”的吩咐加一句“哎呦,黎明~”因為,那些被不合理的制度摧殘、被生活拖死的人斷氣時已經沒有力量呼叫“黎明”了。

寒夜裏,我站在風中,深深的打了個寒戰,用盡所有的力氣試圖發出一句呻吟,可是,喉嚨卡住了,只能默默吞嚥??

2014漢師

第三篇:《寒夜》讀後感

《寒夜》讀後感

(王偉迪 上海大學)

當我拿到這本書時,只知道這部小説是巴金的小説名篇。我懷着一種忐忑的心情去翻開這本書,因為我害怕這部小説像魯迅的小説一樣,十分難懂。但當我看完開頭後,我被這部小説的劇情和語言吸引住了。

這部小説並不像其它小説那樣,開頭便介紹主人公,而是描寫了一個在寒夜中行走的人,這個人懷着一種糾結的情感行走在寒夜裏,開頭就為整篇小説定下了感情基調。《寒夜》中,描寫最好的就是主人公的情感糾結。

自古以來,婆媳關係就是人們經常討論的話題,對於婆媳不和,最痛苦的可能不是婆婆和媳婦,而是丈夫。夾在妻子和母親之間,是小説中主人公情感糾結的第一來源。巴金的厲害之處在於對人物的心理描寫,男女主人公的心理在巴金的筆下栩栩如生。

男主人公叫汪文宣,女主人公叫樹生,他們曾經在學校裏認識,相愛之後,他們並沒有結過婚,更沒有舉行過婚禮,只是同居在一起。他們在一起生活了十四年,有一個小孩。他們的感情很好,但是,女主人公喜歡打扮,穿衣時尚,經常和同事一起去玩,夜晚很晚回家,因此,引起了婆婆的不滿。最無奈的地方是,他們生活在抗日戰爭時期,在大時代的背景下,人們很難生活幸福。並且男主人公只是一個公司的小職員,工資不高,難以養活家人,而女主在銀行工作,比男主更有錢,這就導致了男主人公説話沒有分量。

然而,他們畢竟是相愛的,畢竟有孩子。女主也並沒有做過對不起男主的事,儘管銀行的一位經理在追求女主,多次勸她離開這個貧窮的家庭。面對經理的追求和愛情攻勢,雖然女主有過想要離開他們,為自己尋找一個美好的未來,但是因為她與男主之間畢竟有真愛,有過承諾,女主還是沒有答應經理的求愛。

在這些事情之中,最痛苦的就是男主人公了,不光要調節母親和妻子之間的關係,還要忍受妻子被人追求,而自己卻無能為力的痛苦。他覺得對不起女主,首先給不了她幸福,還要拖累她,所以他選擇放棄。他既希望女主留下,又希望女主能夠追求自己的幸福,這種矛盾的心理使得男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生動。正因為男主的寬容,使得女主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決定:不背叛自己的愛情。

魯迅説: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巴金的這篇小説《寒夜》從一開始就註定了主人公們有一個悲慘的結局。當母親與妻子的關係無法調解時;當知道有一個比自己更加優秀的人在追求自己的妻子時;當社會處於一種動盪不安,物價膨脹,生活拮据時;男主人公陷入了深深的不安和自責之中,曾經的夢想變成了永遠不可能實現的東西,他恨自己很無能,在情感的糾結之中,男主人公終於病倒了。

為了不增加家裏的負擔,男主人公不願去看西醫,只是請了一箇中醫,每天喝藥。而他自己也知道:可能這次生病永遠都好不了。終日躺在牀上,每天忍受病痛的折磨,他每天最開心的時間就是和妻子聊天,但是他卻不敢多説,因為他害怕不小心傷害了她。

艾青説:“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我想可能男主最想對女主説的一句話可能就是:“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愛你愛得深沉!”人活在世上,總是要死的,但面對死的態度有所不同。就像對於一個將軍來説,從來沒有永遠的勝利,因為總有一天你會老,那麼你可能就會失敗。我總記得在電影《三國演義之見龍卸甲》中,五虎上將之中的趙子龍,當他八十歲時,仍然出戰,雖然明知道會戰敗,但他從未害怕,可能他認為一個將軍本來就應該戰死沙場。我為趙子龍而感動,更為男主而感動。雖然自己病入膏肓,將要離開人世,但他還是寫信給遠在他方的女主保

平安,希望她不要擔心他的病情。最後,直到男主去世兩個月後,女主才知道。雖然這種情節在小説中經常有,但在巴金的筆下,這個情節更加的真實,這個情節也使男女主人公的愛情得到昇華。

追溯這部小説悲劇的源頭,首先不得不説的是當時的社會背景: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人們到處逃命,能活下去就很困難。在大時代的背景下,小人物的力量顯得十分的渺小。巴金的最大成就在於詳盡細膩地描寫一個人的屈辱心理,深刻地表現了一個被侮辱被損害的病態靈魂,並以異常冷峻的筆調剖析這個家庭最終“覆滅”的社會原因。巴金在這部小説中也表達了他對戰爭的排斥,對和平的嚮往。

當然,在對男主感到悲哀的同時,我也替他感到惋惜。對於一個男人而言,就應該承擔起對家庭,對妻子﹑父母﹑孩子的責任,就必須比女人更努力。所以,男同胞們,趕緊努力吧!

第四篇:《寒夜》讀後感

一年前,“非典”的時候我拿了好多書放在牀頭準備看。結果一直都沒有看,那些書被我找了一個紙箱子放起來了。前段時間一直在看郭敬明的書,這兩天很想看小説。本想好好地構思一下我寫的那個故事,可它已經向悲劇發展了,我寫不下去了!打開箱子,全是純文學的書,我還算是最喜歡看巴金的小説,箱子裏有一本巴金的《寒夜》。《寒夜》的誕生,

標誌着巴金在現實主義藝術探索中所達到的最高成就。於是拿出《寒夜》來看,二百來頁。中午值班是看了一百來頁,晚上下班後倒頭變睡着了,8點多醒來繼續看,快十點時就看完了。

不知什麼時候,眼淚和鼻涕已經一起流了下來……

雖然穿着露胳膊露腿的單薄裙子,但身體上卻不曾感覺到夜晚的冷,可心裏卻似乎已悲涼得不知怎麼形容!

巴金寫《寒夜》是為了“控訴舊社會、控訴舊制度”,是為了“宣判舊社會、舊制度的死刑”。寫小公務員旺文宣的喝酒、生病以及母親和妻子的吵架,最後這個可憐、懦弱、多病、善良而無能的小公務員在慶祝抗戰勝利的鑼鼓聲中默默地死去。

這一切雖然是發生在八年抗戰時期的事,可我看着他卻如此真切,彷彿是現實生活中,身邊發生的事情一樣。只是我們現在再也不會有人隱患肺病、霍亂、癆病而死去了,現在社會的醫學已經很發達了。可仍然會有一些人因貧窮,因善良,因無能而向汪文軒一樣,妻離子散,最終走向毀滅。

至少,我就覺得我和汪文宣一樣!一樣的彷徨、一樣的無助、一樣的懦弱、一樣的會忍耐……

心,真得很冷,很冷!想想我才21歲呀,我卻感到了如同汪文宣的那種無奈和無助,甚至是認命!他的明天是死亡,而我的明天肯定不會是死亡,那會是什麼呢?我不知道!不知道啊!我是如此的茫然……

記得四年前,我才17歲,大專剛畢業。在交大幼兒園實習時,我是那麼的出色,至今仍對指導老師的話記憶猶新。她勸我改行,利用假期重新學個什麼東西,只是千萬、千萬不要到幼兒園工作。她們都説如果我不聽勸告,以後會後悔的!我很喜歡小孩子,所以我當時義無反顧地來到了幼兒園工作。那時的我,感覺前途是一片光明!可上班後,我便再也不知道,什麼是理想?什麼是前途?我再也沒有接觸過光明瞭!現在的我,更是不知道光明是什麼?

記得剛剛工作時,我便慢慢地綻放出了自己的光芒,可能是那光芒太刺眼了吧,但我自己卻沒有察覺到。所以,我便遭到了領導和同事們的排擠,那更是一種刺骨的寒冷啊!我向指導老師求助時,她告訴我:“一切都會慢慢變好的!”現在,的確是變好了,我對工作本身喪失了熱情!但是由於我是發自內心的、一如既往地喜歡小孩子,所以我現在還在幼兒園工作。我總覺得,我會很快離開這裏,在我失去所有熱情和激情的那一天!

曾有很多次,為自己的人生規劃未來時,徘徊着,徘徊着。上班後整整一年的時候,我實在無法忍受了,就決定日後考公務員。聽説考公務員必須有計算機2級證和英語4級證,於是,開始為計算機2級證奮戰,可考試時間卻和單位最忙的時間衝突了。我只好放棄了考試,結果到現在也沒有拿到這兩個證。

緊接着,便是媽媽讓我考本科,選來選去,覺得還是自考可以學到一點點東西。而且自考的文憑會有二十多個國外的大學承認,便想早一點考完自考,然後出國繼續深造。可每年單位最忙、事最多的時間便是4月和10月,很多活動同時展開;而我的自考時間正好是每年4月和10月的第三個週末。於是,又常常為工作讓步,以致於出國一事連想也不敢想了。

終於在今年4月初受到老貓哥哥的影響,決定考完本科後考研。可本科對我而言,其實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呢!我的思想已亂了,不知道一天想什麼,我知道這是與學習很遠、很遠的。正在這個時候,我遇到了九年級時的政治老師,如今他已退休。他告訴我,工作一定不能馬虎,要認真對待。但是應把自己的學習深造放在首位,單位的那些獎項拿得再多也不如在社會上獲一紙小獎!他的話更加堅定了我日後考研的決心,可現在呢?我卻仍然不知所措……

我深深地清楚,如果我再這樣消沉下去的話,我便會和汪文宣一樣,走向死亡!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可他也比我幸運。他至少還有過一個深深愛着的人,他們曾經還有過追求,追求愛情與理想的統一;他們曾經還對生活充滿着信心與勇氣!而我呢,我還不曾留下一點時間給過愛情!

此刻,我只想到一個詞,那便是:deair(絕望)!也許,真的有一天,我會瘋掉!我的心會冷到凍結起來……。

第五篇:巴金的寒夜讀後感

貫穿於其中的其他人物並不多,母親、妻子、兒子,以及僅有的幾個鄰里同事同學,巴金的寒夜讀後感。矛盾的主線來自於這個讀書人家,包括母親在內的一家三口都讀過書。這種氛圍下的諸多矛盾更顯得不可思議,甚至無法理解。因此“宣”無論如何都弄不明白“為什麼她們老是爭吵?為什麼這麼簡單的家庭,這麼單純的關係中間都不能有着和諧的合作呢?為什麼這兩個他所愛而又愛他的女人必須象仇敵似的永遠互相攻擊呢?……”讓“我”夾在其中倍受熬煎。我的卑微懦弱,我的無計可施,我的手足無措,我的良善悲憫,我的老好隱忍,我病魔纏身等等,在字裏行間表現得細微而逼真。不由得讀者不對這個人物產生強烈的同情感,甚至會有一點點的善意的怨恨。因此我想這也正是小説的成功所在。 

“樹生”的塑造是一個矛盾的人物形象。既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新式女性,又是一個愛家愛先生愛孩子的傳統女人,然而,卻無法與母親和睦相處,最終只能是選擇逃離這個帶給她無盡痛苦和折磨的家庭,雖然她百般的不捨。對於“樹生”我能夠表達的是一種偏愛。這個人物值得讚賞和稱道的是她的善良和勇敢。 

母親的形象是一個尤其另人同情的不幸人物。年輕守寡,守着孤兒寡孫度日,僅有的愛全部都給了他們,甚至不能允許別人分享,包括兒子的妻子以及孫子的母親。她的愛表現得無微不至,卻也是獨斷專行,因此也是製造這個家庭悲劇的核心人物。我可以理她解作為母親的苦心亦同情其不幸的身世,但是卻無法接受她對於兒子和孫子的愛的偏執。 

這三位主人公就這樣在那個充滿了苦難的歲月裏生活着,沒能夠等到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解放,沒能夠得到他們自己嚮往的普通而平常的幸福生活的開始。個人悲劇的產生和時代的悲劇密不可分,和個人性格的矛盾密不可分。每個人不可能完全逃離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因此小説反映的人物悲劇帶有那個時代的普遍性。小説借“宣”的嘴巴反覆説過“我做過什麼錯事呢?我一個安分的老好人!為什麼我該接受這懲罰?”

“宣”最終以無聲的吶喊“要求公平,他能夠在哪裏找到公平呢?他不能夠喊出他的悲憤,他必須沉默的死去。”小説最後這樣描寫宣的離世,讀後感《巴金的寒夜讀後感》。“最後他斷氣時,眼睛半睜着,眼珠往上翻,口張開,好象還在向誰要求公平。這是在夜晚八點鐘光景,街頭鑼鼓喧天,人們在慶祝勝利,用花炮燒龍燈。”然而“宣”終究沒有享受到勝利帶來喜悦。這樣的描寫更渲染了人物的悲劇色彩。描寫“宣”的性格時,用了無數的夢境來襯托他的無助矛盾的心理,還有反覆的自言自語甚至害怕發出的聲音都形象的把“宣”這個人物呈現再我的面前。“宣”懷着一個模糊的渴望,想找一個使他忘記一切的地方,或者乾脆毀滅自己。痛苦的擔子太重了,他的肩頭挑不起。他受不了零碎的宰割和沒有終止的煎熬。他寧願來一個痛痛快快的了結。“宣”最終的絕望來自於對生命苦難的無法承受,從精神到肉體都渴望擺脱。在描寫“樹生”的矛盾心理的時候這樣寫到,樹生心想,“她(母親)都受得了,她似乎就安於這種生活,為什麼我就不可以?為什麼我總是感到不滿足?我為什麼就不能犧牲自己?”

“難道我就應該這樣爭吵、痛苦地過完我這一輩子?。他們把寂寞留給我一個人,難道我就這樣枯死了麼?”可是當有一條路可以選擇的時候,“樹生”即興奮又痛苦,而且還有一種惶惑的感覺,她彷彿站在十字路口,打不定主意要往什麼地方去。她反覆的説,我不走,要走大家一起走。”雖然她的決定並沒有給她帶來快樂。但是母親的話永遠是那麼刺耳“只要你(宣)肯答應我,只要不再看到那個女人(樹生)我什麼苦都可以吃,什麼日子我都能過得去了!”“這種生活究竟給我帶來了什麼呢?我得到什麼滿足麼?”她找不到一個明確的答覆,掙扎了許久,才找到一條出路“沒有!無論精神上,物質上,我都沒有得到一點滿足”“生命就這樣平平淡淡一點一滴地消耗。“樹生”的忍耐到了最高限度了。她並沒有犯罪,為什麼應該接受懲罰?這裏不就是使生命憔悴的監牢?她應該飛,必須飛,趁她還有翅膀的時候。她要先救出自己。”

“樹生”最後選擇了離開。小説中最精彩的部分是樹生寫給“宣”最後的一封長信,信中完全徹底的表達了“樹生”多年來沒有表達的一切,以及道盡她最終的選擇的理由。她的痛苦可想而知。雖然她離開家但是她依然按月寄給“宣”生活費用,囑咐“宣”及時看病。而且最終回來,當得知“宣”的離世,兒子的不明下落時,她覺得這個世界實在是太冷了,她需要温暖。而在此之前她並沒有以實際行動背叛“宣”以及她的家庭。當一切即將結束的時候,縈繞於腦海的三個主人公清晰的站在面前。我懷着一腔的悲憤看着歷史中那些小人物的命運,我因此看到我生長在這個時代是多麼值得慶幸。但是我依然感到了很深的寒冷,甚至是浸骨的冷。直至周身顫抖,和文字一起。 

小説的寫法上並沒有什麼值得推崇的,是慣常的敍述風格。但是一直伴隨我的卻是《紅樓夢》中和汪樹生一樣結局的林黛玉的影子,他們幾乎同樣都是耗盡心血才得以獲得解脱。我再想巴金老人在塑造“汪樹生”這個形象的時候腦海裏是不是有着林黛玉的影子呢?不得而知。我用大篇幅的文字敍述這個家庭的矛盾,而忽略社會生活中他們的角色。因為家庭是一個港灣,可惜風雨飄搖的世界裏小小的港灣同樣不能躲避風浪的侵襲。這就是我對於巴金老人的長篇小説《寒夜》的理解。

Tags:讀後感 寒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