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彷徨讀後感內容怎麼寫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4.7K

彷徨讀後感內容怎麼寫

《彷徨》中間不少熱情的向光明的人物,但是這些人物也不少缺陷;下面是小編整合的彷徨讀後感內容怎麼寫,共同閲讀吧,肯定對你有所幫助的。

彷徨讀後感內容怎麼寫1

最早聽到《彷徨》一名是在學《祝福》的時候,《祝福》中的祥林嫂這一命運悲慘的婦女形象已是深入人心,那句:”我真傻,真的單知道下雪的時候有食吃,會到村裏來,我知道春天也會有,“這在魯鎮早已聽膩了的訴苦聲裏卻包含着祥林嫂無盡的痛苦與悔恨,可這又説明了什麼呢?難道祥林嫂的悲劇不正是封建式會所一手造成的嗎?

而《在酒樓上》中的呂緯甫,一個飛了一圈又飛回來的小角色,在封建社會的壓迫下無聊、窒息、頹廢。

魯迅在徹底的反封建、反傳統,那麼他便不會放過對衞道士們的批判,《肥皂》中的四銘,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對行乞的女乞丐心存憐惜,並心存稱讚,其為孝女,還想着用肥皂洗滌後,女乞丐也一定很漂亮,封建衞道士的虛偽是無處不在,親兄弟也如此,沛君對待靖甫的是出於私心,魯迅將傳統衞道士的面具一把扯下來,撕的粉碎而《抓獨者》中的魏連更是一個一腔熱血,追求理想的人,在封建社會的壓迫下步步走向墮落,走向滅亡,死成為它的終結。

人的愚昧,有時有一個眼神足以,儘管愛姑如何厲害,在見猶大人之後,不也乖乖答應了九十元的離婚費嗎?

儘管子君為了愛情,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但同居後的”只知道捶着一個人的衣角的她,最終被消生拋棄了,於是無碑的救營也成了他最終的歸宿,這難道是可悲的嗎?

魯迅總喜歡用極小的事牽引出巨大的思想,不得不折服先生的思想的獨特獨立,這也將吸引更多的瞭解他,愛她。

彷徨讀後感內容怎麼寫2

1933年,魯迅為《彷徨》題詩:“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於一卒,荷戟獨彷徨。”《彷徨》已經是一年前看過的了,但卻仍記憶猶新。《彷徨》裏的各篇雖然題材不同,內容各異,但都着重描寫社會各種人物的遭遇。藉此換起人們的覺醒,改造日益墮落的中國社會。

最讓我們觸動的是《祝福》,《傷逝》兩篇代表作。《祝福》是魯迅先生的一篇不朽之作。裏面的主人公___祥林嫂,她善良,勤勞、質樸,頑強,但卻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反而成為被踐踏、被迫害、被愚弄的對象,最終被舊社會吞噬。短文一開頭就有寫“五年前花白的頭髮,即今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肖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彷彿是木刻似的。”這一刻,我也在想:這哪是四十幾的中年婦女,這分明是九十歲的花甲老人呀!社會對人民的壓迫已到了這種程度。“讓我不由得去為他們祝福!讓我體會到革命以後中國社會矛盾和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苦難!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

《傷逝》是魯迅的一篇以愛情為題材的小説。與《祝福》不同的是這裏這裏不完全是黑暗的,這裏還有純美的愛情。《傷逝》__為那些逝去的美好而傷痛。這詩一般的語言、讀起來像聽一首優美的小提琴曲,純淨、温婉、動人。卻消失在黑暗的時代裏。如果説祥林嫂的悲劇是因為她沒有文化,那麼子君呢?她是五四運動啟蒙下的女性,也是敢於追求愛情的子君。但那個社會不允許,只有夢想破滅,但他們的愛情也從社會黑暗中露出一絲光芒。讓人覺得再黑、再暗、愛是永不變的。這也證實了那句話”有立足之本才有愛。“也讓我明白了人必須活着,才有所附麗。”

讀着讀着,我感到十分難受,為那時的慘狀也為那些人們難受。所以我們更應該珍惜比那時好上數倍的現在!只有這樣的歷史才能向前推進!

彷徨讀後感內容怎麼寫3

魯迅先生的《彷徨》多是以農民知識分子作為中心人物,在思想苦悶的二十年代中期,魯迅先生注意到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人民羣眾生活以及精神上的窮困潦倒,無論是《祝福》、《在酒樓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長明燈》、《示眾》還是《高老夫子》、《孤獨者》、《傷逝》、《弟兄》、《離婚》,都能從中都感受到魯迅先生的深沉與憤慨之情。魯迅先生鏗鏘有力的話語猶如匕首一般深深紮在敵人的胸膛,刺痛敵人的神經,以獨特的視角去觀察貧苦人民的生活,從平凡中感受震撼人心的東西。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生活現狀都真實的反映了社會現實,深沉有力地控訴了舊時代地主豪強的壓迫以及封建禮教對人們精神的束縛,表現了自己對人民生活貧窮、精神麻木的深切同情,更表達了自己對未來中華民族命運的殷殷期望與高盛吶喊,觸動我們的靈魂深處。

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的《祝福》一篇,魯迅先生以命運多舛的祥林嫂為描寫敍述的對象,取材於社會現實,代表了一個時代的中國勞動婦女的形象,從人物悲慘的生活遭遇以及變化的思想軌跡中透露了舊社會對勞動婦女的壓迫與剝削,尤其是在精神上的摧殘,忍受着肉體和精神雙重打擊壓迫的祥林嫂的悲慘命運折射的是整個社會的淪落與消沉,透露着這一時期社會的冷漠與隔閡,貫穿着魯迅先生對貧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殷殷關懷。

我想我們現在所生活的時代不正是前輩們不惜以生命為代價所祈求的美好未來嗎?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是幸福的,是應該為之自豪的,古老的中華民族經受了一個又一個的磨難才迎來了今天的勝利曙光,我們應該珍惜這一切來之不易的現在,讓華夏這個偉大民族更好的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彷徨,是人生常常遇到的一種處境,然而魯迅先生的偉大之處就在於雖然彷徨,雖然孤獨,雖然無奈,雖然失望,卻從不曾忘記過用自己的力量與之作鬥爭。我們身處這個民主的新時代,體驗着陽光普照的美好生活,不應忘了前人所做的不懈努力,所以,無論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多大的挫折,都要始終保持着一顆不滅的心,就像海子所説過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保持着不變的信仰,我們所想要的時間會給予我們,只要肯攀登人生的高峯。

彷徨讀後感內容怎麼寫4

魯迅的小説集子有三本——《彷徨》、《吶喊》、《故事新編》。《吶喊》和《故事新編》我還沒有仔細品讀過,今天先來談談自己閲讀《彷徨》之後的一點感想。

以前中學時代學魯迅的課文總覺得讀不太懂又好似讀懂了什麼,很朦朧的感覺。然後就很久沒接觸到魯迅的文章了。前些天得益於小華的推薦看了魯迅的幾本書,感覺大抵還是那時候的感覺,卻又有些不一樣。這本書讓我深深地感到先生那種深沉、憤慨,猶如匕首投槍,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複雜心情。

《彷徨》收錄1924年的《祝福》、《在酒樓上》、《肥皂》和1925年的《孤獨者》、《傷逝》、《離婚》等,共11篇。《彷徨》雖然反映了魯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悶,更多的注意了知識分子的痛苦和掙扎,但也表現了他不斷探索真理、尋找出路的可貴精神。同《吶喊》相比,《彷徨》較多的流露了作者當時憂鬱、彷徨的情緒,但對於社會的分析和批判同樣是清醒和深刻的。《彷徨》中有關農村題材的作品,都是表現農村婦女命運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劇性命運,是對封建禮教“吃人”的又一次有力控訴。《離婚》是魯迅先生最後一篇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小説,深刻地展示了辛亥革命後農村的現實,表明農村婦女的命運並沒有改變。《彷徨》貫穿着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最觸動我靈魂深處的是《祝福》和《傷逝》這兩篇。《祝福》是《彷徨》中的名篇,這篇我們高中就學過,裏面有一個我們眾所周知的人物——祥林嫂。她作為一個受侮辱,受迫害,被剝削,被奴役的中國勞動婦女是富有典型性的,她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她的生活遭遇,思想軌跡及被扭曲的性格充分暴露了舊社會對勞動婦女的深重壓迫,尤其是精神捶殘。《祝福》把目光關注於農民身上,深刻地展示了20世紀國中國農村的社會現實和農民的現狀,揭露了封建倫理道德觀念的兇殘本質。祥林嫂的悲慘命運表明在這個社會中窮人無福可祝,無福可言,也表明這社會的冷酷、麻木。而這一切,正反映了先生對這種氣勢,對這一社會的強烈不滿,厭惡以至憤怒。《傷逝》是先生一篇愛情小説。真的是大家手筆,有很多真理的光芒閃爍。“人必須活着,愛才有所附麗”。生活是第一要素。人首先要能好好活着,才能言愛。有愛,並不等於有牛奶和麪包。子君和涓生愛的破裂重要因素就是現實生活的壓力。好在今天的女孩子比子君更幸福的是經濟上獨立了。所以,女孩,當你在愛和事業中面臨選擇時,千萬記得,沒有事業的愛猶如無根之萍,多半會飄蕩出你的視線。有立足之本才有愛,這是最基本的道理。

以上便是我讀《彷徨》的感受。

彷徨讀後感內容怎麼寫5

彷徨是苦悶的,彷徨是迷茫的,彷徨是無處宣泄的,彷徨就像遊走在荒原上的孤魂,不知該何去何從,不光是身體的無處歸依,更是靈魂的無法寄託。前方在哪裏,有前方嗎?真的有前方嗎?那又在哪裏?

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總是在未來,而不是在現在,於是他彷徨了,《彷徨》表現了他在這一時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後來在《題<彷徨>》一詩中説:‘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彷徨。“這便是題名《彷徨》的來由。他在《彷徨》書扉頁上引用《離_》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又證明了魯迅先生是十足的智者,是堅強的鬥士,雖然彷徨,雖然苦悶,但仍然求索,不輕言放棄。仍然在鍥而不捨地抨擊着封建社會,表現了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及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他的人生是一個圓,有彷徨,有苦悶,但沒有放棄。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如此,在生活的重壓下,總是會有那麼一點多多少少的沉重感。壓力來源於責任、和期盼,承受,是我們面對壓力的方法,我們承受着親人與故人對自己寄予的熱望和要求,我們承受着來自世俗的各種惡意和善待,我們承受人生變故中的各種打擊和煎熬。

生活在一個相對民主,相對自由的世界的我們,承受着屬於我們這一代的承受。有悲傷,有淚水,但作為人,級的動物,我們應該挺起胸膛,伸直腰桿,呼一口新鮮的空氣,像我們的祖祖輩輩那樣勇敢地前行吧。

Tags:讀後感 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