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精彩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9W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精彩多篇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篇一

“月亮是望而卻步,六便士隨處可見。有多少人只是看月亮的崛起,和六會繼續追下去的土壤。”

初次學習拿起《月亮與六便士》,領教這句頗耐人尋味的句子後便一頭扎進書中的世界。書中的畫家可以擁有一個不俗的收入,可也就是突然出現消失在人海里,放棄繼承爵位,放棄社會穩定發展優越的生活,一意為了追逐他對畫畫的熱愛。

起初我還以為他是個偏執的瘋子,誰給生命以達到追逐一個遙不可及的夢?然後我可以我想:月亮是一個理想,一個目標,和六便士的生活。世界一心只顧便士無數人:厭倦工作的父母,學生被埋刻苦鑽研,工人的屈辱。.。.。.有多少像他這樣的,儘管六便士,以追逐與閃閃發光的銀色月亮點綴?便又文章想想這對藝術家肅然起敬。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的文字詼諧機智,畫面栩栩如生,我幾乎可以透過它們看到衣冠不整的男人們用廉價的油漆畫着大多數人不喜歡的畫。

但冷靜下來細化。地板將有六個土壤,只有畫家抬頭看見月亮。屈從於生活,苦苦尋找他的一生下來便士是偉大的幾個人的時候不可避免的命運。尊敬的追求當然理想,但安逸的生活的選擇並不可恥。正如書中所説:“成功將取決於你傳授什麼生命以意義,這取決於你認為什麼樣的社會,需要什麼樣的個人責任。”

想到我們這裏,我合上書本,繼續解着煩瑣的數學題,繼續同千千萬萬的人進行爭奪着地上的六便士,只是在自己空閒工作時間,偶爾可以抬頭就是看看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篇二

曾經大學一門文藝類選修課老師佈置了一些課外讀書作業,其中一個就是《月亮與六便士》。最後我應該也沒去借這本書,學校圖書館的估計被借完了,但我沒借只是因為懶。

前幾年去東莞出差和表妹在深圳逛圖書館,也看到這本書。因為之前老師的推薦,知道是好書,就拿起來看了。

第一章長篇議論,我以為整本書都是這樣了。那時我更喜歡議論,並不喜歡敍事,但我也沒有看進去。最後好像放下書又看其他書了。

這次拿了微信閲讀的15天免費卡,在推薦書目裏看到了它,就點進去看了。一開始居然不討厭,後來甚至有點投入。

於是沒事就拿出來看看。最妙的是昨天體檢,人家都在排隊,當然我也在排隊。不過我完全沉浸在這本書中,排到我時反而有種被打擾的感覺。

到今天,才三天左右,就看完了。所以熱情這東西是沒辦法的,可惜當年在學校我對這本書沒熱情,不然選修課的分數可以高一點。

看這本書時,我想了一件事,如果我像主人公一樣,二話不説,放下一切追夢想去,我會“死”在哪一步?

我可能會“死”在第一步,就是搞不清自己夢想是什麼?而主人公卻很清楚,所以放棄了自己證券交易所的工作。

讓我作弊一次,假如我清楚自己的夢想,比如是寫作。第一件事,要把現在的工作辭掉。問題就來了,接着去編輯部嗎?工資減半。或者閉關閲讀,工資為零;又或者出去旅遊獲取素材,工資為負數。

總之我可能養的活自己,但養不活自己的生活。我快三十了,要結婚了,這樣搞,還結不結的起?別人能安心跟着我嗎?畢竟,搞寫作,比書中主人公搞畫畫,也好不了多少吧。

接下來可能要面對和主人公一樣的問題:你的夢想不能給你帶來物質的未來,你在乎嗎?

如果説僅僅是吃的差一點,穿的差一點,我其實還不太在意。但我很在意周圍人的目光,如果我的收入在我們鄉鎮,是底層;在以前的同學中,是倒數;我恐怕心裏難以接受,同學聚會也覺得矮人一頭。收入,在很多人眼裏不就等於你的努力和能力嗎?

最後終極問題來了,如果你堅持了一生,在你死前,沒能獲得世俗的成功,hai放棄了那麼多的東西,你會後悔嗎?

主人公不後悔,看到他最後在那個小島上的一段生活,我也相信那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我都很羨慕。雖然沒獲得世俗的成功,但主人公畫出了他最後的鉅作。雖然最後眼睛失明,但他內心平靜,毫無抱怨。

也許你正過着穩定的生活,穩定的同義詞,是在一個固定的軌道上,是卡在社會機器的一環上,是規律到有些單調,單調到一眼能看到很遠。你是成功的,安穩的,受人尊敬的,前途光明的;但很有可能,你的內心是不安寧的,心裏是有所抱怨的。這樣過完一生,你可能會有點後悔。

但我們大多數人並不可能去放棄一切,即使想嘗試,也會像我的假設,會在中途“死”好幾次。

對於“月亮與六便士”的選擇,我的心中也沒有答案。不過目前並沒有一個強烈的感覺驅動我,所以,不可以完全和主人公比較。

如書中所説,那是一種掉進水裏只想活命的驅動力。一般,有這種驅動力的,八成是個天才。一個人既然能做出這種決絕的選擇,他的內心一定有自己的邏輯;只要自己能給自己一個交代,就可以了。

我想如果我拿這個問題問濤哥,他可能會説:“咱能不能接點地氣,踏實過日子不好嗎?再跟我説月亮的事,我一腳把你踹西湖裏。”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篇三

“光照在黑暗裏,黑暗卻不接受光”。

人世總是充滿着矛盾,所以也充滿了抉擇。有人仰望星空,有人腳踏實地;有人乘風破浪,有人安身樂業;有人高瞻遠矚,有人心如止水。一念之間,一世之別。夢想與現實、藝術與生活、精神與物質,這些該作何選擇?翻開《月亮與六便士》,我找到了答案。

一部精彩的小説除了會展現出高超的文學技巧外還必須擁有一個會講故事的作者。顯然,毛姆就是個會講故事的作者。不同於其他現代主義文學,他拋去誇張、荒誕、極端的文學手法,如同冬日篝火旁邊與你談話的老先生,像一個温暖的講述者,將故事內容娓娓道來。而學醫的經歷,也使得他的作品被蒙上了一層理智與沉穩的美。

《月亮與六便士》正是這樣一部作品,毛姆用第一人稱“我”作為敍述者,講述了證券經紀人斯特利克蘭因為追求繪畫的藝術熱忱而放棄事業、拋棄妻子,奔赴巴黎受盡苦難折磨後,最終登上了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在那裏與一個土著女子結婚生子並創作出一幅又一幅令世人震驚的畫作。當他創作出一幅最偉大的表現伊甸園的作品後,麻風奪走了他的生命,離世前他的最後一個決定是命令土著女子把這幅畫付之一炬。

小説通篇都用第三者的視角去帶領觀眾閲讀,語氣輕鬆,有時還會用“所知甚少”“不確信”等詞彙向讀者講述故事,但卻使得讀者更加覺得真實,這便是一種最真實的虛構。不得不説這樣的作者是聰明的。既然是聰明的作者,就一定懂得平衡的美妙。毛姆除了會扮演温柔的講述者,還會扮演冷酷的手術醫師。他用筆桿子作手術刀,對人性進行剖析,“刀法”獨到有力,既有足夠的深度感,又有保留的神祕感,不作説教和批判,一切留給讀者自己判斷。

所以,閲讀的過程彷彿是在做一道道選擇題,拷問着你的內心、你的思想、你的靈魂。如同主人公在現實的鞭笞下一點點走向理想世界,我們也在精神的鞭笞下一點點走向覺醒。斯特里克蘭的性格迥異,無視社會道德良知,蔑視感情,他拋妻棄子,破壞恩人的家庭,鄙視為他自殺的女人……這些行為令人難以接受,甚至讀者不會太喜歡這個角色。但是,沒有一個人會不承認他的執着與才華,也沒有一個人會否認他的高超藝術境界。借用作者的話説:這是“一個惹人嫌的人,但我還是認為他是一個偉大的人”。正是這樣一個有血有肉,性格鮮明的人物才得以讓故事的精神內涵更加深刻。

因此,我們在讀到斯特里克蘭令人不舒服的行為以及不太一樣的價值觀時,就會開始思考自己的情感。這便開啟了對理智與感情的探索,作為人世間的平凡人,我們都需要愛來包裹自己,温暖自己。然而斯特里克蘭卻説他不需要愛情。他只知道慾望。他的愛情觀在正常人眼裏看來是難以接受的的,但再作分析,又不能説它毫無道理。愛本就是矛盾的,它既充滿了慾望地佔有也充滿了無私地付出。毛姆或許藉此強調感情在藝術創作中的重要性,也道出了愛的矛盾本質。

人們總説藝術來源於生活,但藝術最終都脱離了物質而以精神形式存在。這或許就是斯特里克蘭最後要燒掉畫作的原因。繪畫的美是他畢生的追求,而等到他真的找尋到最美境界也就不再需要用任何物質作載體了,所以也只有最偉大的畫作脱離了物質的載體形式,才得以真正圓滿。小説對藝術的探討是深刻的,卻也是隱晦的。毛姆的字裏行間都透露着對生活的思考,但小説中卻又寫了這樣一句話:“生活不過是一場混亂,充滿了種種荒謬與污穢,只能引人發笑,未免樂極生悲”正是這種多變的矛盾的筆調,讓精神內涵得以越發深刻。

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曾滿腔熱血,卻被生活的磨難壓低了頭顱,從此只能低頭看那“六便士”;而又有多少人能走出荊棘,踏上廣闊的平原,抬頭仰望那皎潔的“月亮”。

歲月匆匆人生如夢,我們不如枕着月亮睡。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篇四

第一次讀一本小説希望自己能夠再早一點遇見它。

那句“滿地都是六便士,它卻抬頭看見了月亮。”和王爾德的“我們都身在井隅,但有人卻能看見星星。”不謀而合。雖從不以獨樹一幟自詡,但是天生對那些追求本我的人沒有抵抗力,也會不自知地被吸引,就暗自竊喜着自己也許也會看到月亮星星吧。這一層面的理解不想再贅述,很多人都寫了長篇大論的感悟,我只從另外兩個角度去思考。

除了書中對精神渴望這一層面的直接描寫令人嚮往外,其實其中對男女關係的側面描寫也一樣動容。如果不是對情愛的冷漠,怎麼能更好地襯托對創作激情的渴望呢?要不然看見月亮的怎麼會是他,怎麼會是那個什麼都不要了的醫生呢?但是反過來,這也的確在男女關係上又一次的啟發。

另一方面,故鄉。我第一次明確意識到有些人生錯了地方是去到敦煌的時候,站在鳴沙山上的我執意地認為自己上輩子屬於粗曠的大西北。第二次是今年在佛羅倫薩,不知道怎麼了,從提着行李踏出火車站的一刻起,我覺得空氣的味道都對了。於是那晚和朋友在老橋的沿岸一邊啃着三明治一邊欣賞着夕陽,我就知道有些人就是在另一個地方才更舒服的,因為城市也都是有生命的,你要去一座跟你脾氣相投的城市才會覺得即使生活瑣碎都毫無怨言。

很多人覺得這本書不好讀,但是可能由於我對歐洲特別是英國法國的地形有了大概的瞭解,讀起來倒覺得一氣呵成,是不費力了。另外,雖然毛姆本人也受到了很多爭議,但是這是本值得一讀的書,大概是它認可了我認可的生活態度吧。

嗯,年輕的時候能在巴黎和倫敦小住過一段時光,可真是三生有幸。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篇五

《月亮與六便士》問世於1919年,堪稱毛姆最負盛名的作品,這部小説以62種文字風靡全球,發行了6000多萬冊,還曾兩度改編為電影。在中國,《月亮與六便士》堪稱文藝青年必讀的經典。毛姆在這部小説中,以一個旁觀者為第一人稱,以法國印象派畫家高更為原型,描寫了主人公不管不顧,與家庭斷絕關係,窮盡一生只為不負內心的熱情與理想的故事。

什麼是月亮?月亮是人心中的清明理想,月光是那麼皎潔,夢想是那麼美好。什麼是六便士?六便士是現實,是金錢社會中的蠅頭小利。月亮高掛空中,遙遠而美麗,若要追尋,必然經歷一番曲折,最後很可能一無所獲。而我們全都站在土地之上,每日面對的都是現實的生活。六便士縱使帶着銅臭味,卻也是我們的生活。斯特里克蘭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變得不可理喻,背棄家庭,因此落魄一生,在一個小島上染病而終。但在最後,他終於完成了畢生的使命,找到了他一直追求的東西。你可以説他冷酷無情,視道德如糞土,但在另一方面,他對理想的堅持不懈,也值得我們這些終日圍繞六便士生活的人學習。人性是複雜的,內心是多變的。

我們的主人公查爾斯·斯特里克蘭本是一位證券經紀人,生活殷實,家有“賢妻”,有一雙兒女,將來定可開枝散葉,子孫承歡膝下,過着充實、幸福的生活,到時壽終正寢,入土為安。“這一定是世界無數夫妻的劇本,這樣的生活模式雖然平淡,但也不啻為恩惠,會讓人想起一條小河緩緩流淌,蜿蜒流過綠草如茵的牧場。

然而,這樣度過一生,總會讓人覺得心有不甘。有的人喜歡簡簡單單,做平凡的人,過平凡的生活,在平凡中迎來生命的盡頭。梁實秋説:”人生本來如寄“。生命是那麼短暫,何不簡簡單單,恬適自在地過活。斯特里克蘭夫人就是這樣的人。她安於家庭,終日相夫教子,生活中唯的起伏便是與藝術家的交往。她以她熱愛的家庭、丈夫和兒女為傲,現實中這樣的女人並不在少數。但是,人都有一腔熱血,不願意在碌碌無為中度過一生,渴望出去闖蕩,經歷一番起伏,哪怕會碰得頭破血流,也在所不惜。現世安穩歲月靜好,固然不可多得,卻會讓不甘庸碌的靈魂驚懼不安。人在骨子裏都渴望過驚險剌激的生活。他們不喜歡安穩的陸地,只想在驚濤駭浪中挑戰自己。他們要的是刺激是轟轟烈烈,儘管前路危險,卻阻止不了一顆喜好冒險的心。

有人説,這世上最複雜的莫過於人心。斯特里克自利,不顧人的感受,在這一點上,就算對他有再多的批評也不為過。但是,他不顧一切追求藝術,他的那種純粹的精神又值得我們敬佩,這就是人性的複雜和矛盾。理想是美好的,但必須分清理想和幻想。人可以追求理想,但要腳踏實地。月亮雖美,但我們終究是生活在地上。無地上的六便士,我們的夢想只能變成空想。月光灑向大地,籠罩着現實中的一切。我們還需從現實出腳印,實現心中的清明理想是否曾拋開一切,追求心中的理想?你是否曾受到現實的羈絆,終日蠅營狗苟?面對人生的種種選擇,你要天上的月亮,還是要腳下的六便士?如果你想擺脱世俗的束縛,尋找靈魂的家園。那麼,《月亮與六便士》便是你的必讀作品。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篇六

這本書我最開始讀不進去,所以我是從中間開始讀的,讀完以後,翻過來再從頭開始,這樣對於前邊一些鋪墊,倒是有更多理解。

有好幾個朋友都和我説:不喜歡書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

正如這些朋友一樣,我最開shi也不喜歡這個人,這種毫無責任感,毫無道義,違背友情、愛情的男人,竟然是一個故事的主人公,然後他竟然是一個天才。這讓我們不能夠接受。

我想大多數人最開始都難以接受。

但毛姆這個作者,他只是一個故事的講述者,他並不是要塑造一個讓人民大眾都喜歡的角色,他以一個和我們一樣看客的身份在講述這個人,甚至,書中的“我”,一度也非常的討厭他,就連迎頭碰上,都不想打招呼,想甩開他,所以作者,並不是要去寫一個讓萬人敬仰的角色,他不僅在給我們展示一個天才的成長之路,也在展現一種人性,一種多樣化的人性。

正如書中所説:“那時,我還沒有懂得人性是如何的矛盾,我不知道真誠中有多少做作,高貴中有多少卑鄙,或者,邪惡中有多少善良。如今我是充分懂得了,小氣與大方,怨懟與仁慈,憎恨與熱愛,是可以並存於同一顆心中的”。

如果要給這本書畫重點的話,我就畫這一段,因為雖然只有短短几句話,但是,它讓書裏主人公所有矛盾的行為,都得到了解釋,也許我們還是不能夠接受,但現實的存在,並不以我們是否接受為轉移,試問我們自己,誰又沒有隱瞞過或者欺騙過呢?

關於月亮和六便士,書中並沒有明確的點出,但是我想,從每個人的行為,我們可以讀出他們心中的月亮和六便士。

斯特里克蘭在40歲以前的生活,是六便士;他要畫畫的夢想和信念是月亮。

施特略夫的妻子,嫁給她並不愛的施特略夫這件事情,對於她來説是六便士,斯特里克蘭是她的月亮。

施特略夫把幫助有才華的畫家當成他的月亮。

書裏還提到一個醫生,他叫什麼名字我不記得了,但他拋棄正在上升的職位而跑去一個鎮上娶了一個平凡的女人為妻過着簡樸但悠閒的生活,這正是他的月亮;而他的同學頂替了他的位置成了一個社會上大的視覺認為成功的人,也許這同樣也是他的月亮吧。

月亮和六便士本身並不衝突,更不會對立。在彎腰揀六便士的時候也可以優雅得體,如果不那麼貪婪,我們原本不用那麼卑微、虛偽的去對待六便士,金錢本沒有罪惡,罪惡的是貪慾——永無止境的貪慾。如果讓貪慾把控了人心,即使是純潔的月亮也會蒙上厚厚的灰塵,但最終,我們都會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

共同讀書的一位教授説:我們做不了斯特里克蘭,那我們可以選擇做施特略夫。

這本書裏,我特別憐惜和尊敬的人之一是施特略夫,其二是斯特里克蘭的最後一個女人愛塔。

這裏先説施特略夫。

這個世界上,有人是天生的天才,就像斯特里克蘭;有的人就是天生的伯樂,就像施特略夫。

施特略夫是一個畫家,也是對於藝術有執着追求的一個人。

但他窮盡一生,可能也沒有畫出他心中渴望的那幅畫,這對於一個追求藝術的人來説,是非常難受的。

所以他對於那些有天賦的畫家,及其的崇拜、欣賞、甚至憐惜。有的人手上拮据,找他借錢,哪怕明知有借無還,他也無所謂。他和斯特里克蘭性格不合,總是説不來幾句話就吵起來,但這完全不影響他對於斯特里克蘭在繪畫上的欣賞和支持,他得知斯特里克蘭病得快要死了,就非常的難過自責,他説“我怎麼可以任他這樣呢?我應該早一點找他的”,他想方設法把斯特里克蘭接到家裏,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的照顧呵護,甚至後來,在斯特里克蘭做了那件人神共憤的事情後,他心愛的妻子也為斯特里克蘭自殺,他怒火中燒,心痛得恨不能去死,也許他甚至想殺了斯特里克蘭。

但是後來,他看到了那副畫,就是那副斯特里克蘭為他妻子畫的畫,他再次因為斯特里克蘭的藝術天份而歎服那種藝術境界,可能是他自己一輩子都不能企及的境界,他陶醉其中,忘了怒火,忘了仇恨,心裏只有一個天才的畫家的存在——他要保護他呵護他,讓他的天賦得以充分的表現出來,所以,可憐的施特略夫,又邀請斯特里克蘭去他的家鄉荷蘭。

這也是一個為藝術而痴狂的人吧,這個看似平常,窩囊,醜陋的男人心裏,也燒着一團火吧,如果他不去做這些,可能也會被燒死。

愛塔,是最後陪伴在斯特里克蘭身邊的人,她愛他,是一種至真至純——純粹得沒有自我,沒有任何要求,是單純的只要愛你,只要你在我身邊,至於你有沒有那麼愛我,你有沒有錢給我,這些都不存在的,你在我看得見的地方,讓我照顧你,讓我為你生兒育女,我就很幸福很滿足了。

這樣的愛是真正無私的愛,但現實裏只有極少極少數的人才有可能做到,甚至我們活過一生,恐怕也難以見到。斯特里克蘭何其幸運以及幸福,可以得到這樣的愛。

我們大多數時候在計較,在核算:你愛我多一點還是我愛你多一點。

如果説到中年夫妻和家庭,應該也有很多在計算你為這個家付出多點還是我付出多一點。

愛塔是不計較這些的,她照顧斯特里克蘭的生活起居,做他的後盾,直到他得了人見人怕人見人恨的麻瘋病,她都不曾離開他,當他為了她和家人的健康準備離去時,她説:除非我死,你要是走了我就去那棵樹上吊死。

她照顧他直到他死去。

毛姆在述説這個女人的時候輕描淡寫,沒有刻意去宣揚她的偉大和無私,就好像人羣中路人甲一樣的不起眼,也許對於她來説,確實就這樣普通平凡的。但她的平凡的愛卻又讓我們忍不住回想,忍不住慨歎。

之前讀了毛姆的另一部小説《人性的枷鎖》,那本書我斷斷續續看的,所以很多情節已經無法連貫,一些想法也沒能及時的記錄下來,準備有時間再重新細讀一遍,而且我準備把他的書都讀一遍,因為毛姆的作品,充滿了對人性的探討和思考,對世俗道德的追問,以及對愛情、對夢想這些東西的感悟。

也許由於我的經歷比較坎坷,從小外貌的胎記、疾病、殘疾、寄人籬下、貧窮,讓我的內心充滿了滄桑和裂痕,充滿了自卑和委屈,我看到太多的人性的黑暗,但也感覺到許許多多陌生的關愛——雖然只是一點點,但已經夠了,可能正常人需要很多很多的愛才能夠温暖,但我只要不被黑暗完全的吞沒,只要我還能看得見一絲光,我也覺得夠了。

所以我喜歡靜靜的觀察人性,我要自己知道人性的多樣,讓自己去接納去調整。

如果我終其一生都夠不着月亮,那便讓自己,讓自己的六便士成為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篇七

毛姆在中國的讀者心目中有着比較特殊的地位。一方面因為他是為數不多的來過中國的歐美作家,1909年到1910年期間,毛姆沿着長江流域一路旅行,寫下游記若干,並以中國為背景創作了長篇小説《面紗》;另外一方面是因為《月亮和六便士》這本書,嚴格來説這並不是毛姆最好的小説,但是因為作品本身帶有的屬性,展現了藝術攫人的力量,在文藝青年中口口相傳。

簡單來説,如果你要走上文藝之路,請先看一遍《月亮和六便士》。書中文字的犀利,人性的洞察,藝術的表達已經被反覆談論了很多次,這一次,我們來談談有趣,八卦一下這本書相關人物。

毛姆和高更有沒有交情?

雖然毛姆從來沒有承認過,但是評論界一直公認《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是以法國後期印象派大師高更為原型進行的創作。書中毛姆以第一人稱的身份講述了他和這名天才畫家的故事,雖然毛姆在多本小説中應用了這一手法,但結合到原型這一説法,我們不妨八卦一下毛姆和高更有沒有可能是認識或者有交情的呢?

毛姆1874年出生,1965年去世,他的作品很多,足跡也遍佈全世界,也曾經長期生活在巴黎,但他的活躍期間主要是二十世紀上半葉;高更出生於1848年,去世於1903年,他的活躍期間主要是19世紀70-90年代。毛姆寫出處女作《蘭貝斯的麗莎》是在1897年,在此之前他只是英國一家醫院的學生,而且毛姆真正在文藝圈聲名鵲起是在1907年的幾部戲劇;而1897年高更已經進入人生中的最後幾年,在馬克薩斯羣島上孤獨地生活並於1903年去世。所以,從理論上來講,兩個人是沒有任何交情的,甚至有可能的一種情況是,在高更去世前,毛姆都沒有聽説過這個人的名字。

據説毛姆在周遊南海羣島的時候,在塔希提島上發現了高更畫的窗板,從而產生了靈感,從而才創作出的《月亮和六便士》,但這是一本小説,而不是傳記,而且毛姆也從來沒有公開説過原型是高更,因此這件事情其實是要打個問號的。

思特里克蘭德到底是不是高更?

翻開高更的生平,對比《月亮和六便士》,會發現思特里克蘭德和高更最大的幾個相似之處在於:他們都曾經做過股票經紀人,他們都在中年時辭去工作並與家庭決裂然後從事繪畫,他們都去了塔希提以土著人的方式生活相當長的時間,他們都是生前窮困潦倒而在死後成為了偉大的畫家。

但是兩個人不同的地方也比比皆是。首先國籍就不一樣,思特里克蘭德是英國人,辭職後才去了巴黎,但高更是土生土長的法國人。思特里克蘭德後來去了塔希提並且在那裏重新結婚生子畫畫,到死也沒有離開過,也沒有再與外界聯繫,並從始至終保持着昂揚的生命力和創造力。高更雖然在塔希提生活了相當長的時間,但是他曾經帶着在塔希提創作的畫作回到巴黎辦展,失敗後重回塔希提,窮困潦倒下一度自殺,後來又去往馬克薩斯羣島,並在那裏去世。

書中的思特里克蘭德在拋家棄子要去搞創作之前,似乎與文藝圈沒有任何交集,也不熱愛她妻子的那些文藝圈聚會,離家出走開始畫畫好像是突然間靈光一閃的樣子,所以一度被家人懷疑是跟人私奔去了巴黎,就連毛姆也沒有清楚地解釋他這樣做的動機,似乎僅僅是憑着藝術對於他靈魂深處的那種感召而依然走上這條道路。高更雖然做了類似的事情,但是就好理解許多,高更一開始就在做買畫投資的`交易,也是一名業餘畫家,混跡於印象派畫家圈子,和畢沙羅的交情還不淺。在1883年辭職成為一名職業畫家之前,高更其實就已經小有名氣,1876年他的一副作品還入選了巴黎沙龍,這可是相當高的認可了,所以高更最終決定辭職開始追求藝術,其實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邏輯。只不過印象派當時還沒有這麼高的地位,巴黎的著名畫家也是一抓一大把,當畫家基本就等同於生活沒保障,應該是高更家人的極力反對導致了他與家庭的決裂。

書中的思特里克蘭德性格異常怪癖,不愛跟人打交道,甚至連自己的作品都不肯輕易給人看,更不拿出去賣,似乎創作只是為了最純粹的對藝術的終極追求;但是高更不是這樣,那個年代的畫家全都不是這樣,雖然我們聽説過很多不被當時的世人所認可的畫家,但是他們都會努力地到處去推銷自己的作品,因為他們如果不這樣做就會餓死,更何況他們還要喝酒喝咖啡泡妹子;高更也是如此,他的社會活動相當頻繁,參加了印象派的幾次畫展,還辦過個人畫展,他一度是印象派的中堅人物,是梵高的崇拜對象,只不過後來他的個人風格發生了重大變化,與印象派正式決裂之後,他才陷入了作品無人問津的境地,孤獨地踏上了塔希提。所以説高更的藝術人生有大氣有大落,而思特里克蘭德的藝術人生從來就沒有起過。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篇八

第四部分(第十八章—第二十二章)小説中主人公在羅馬結識了畫家施特略夫。

施特略夫非常重感情,但是在他那很容易就被打動的感情裏面卻寒有某種愚蠢的東西,讓你接受了他好心腸的幫助卻絲毫沒有感激之情。他不斷受人傷害,可是他的性格又是那麼善良,從來不肯懷恨人;即便捱了毒蛇咬,也不懂得吸取經驗教訓,只要疼痛一過,又會心存憐憫地把蛇揣在懷裏。

他是個名副其實的好人。他極力肯定並向其他人推薦思特里克蘭德的畫作,不管思特里克蘭德是否領情;得知妻子和朋友背叛自己,他傷心難過卻還是要默默祝福,自己淨身出户。

可就是這樣善良的一個人,總給人一種自説自話、自娛自樂的感覺。他每天為不同的人奔波忙碌着。他發放愛心、提供幫助,可又好像沒人領情的樣子。他的生活好像是披着滑稽劇外衣的一出悲劇。他一個人在舞台上惟妙惟肖地表演着,而台下,空無一人。

面對妻子的背叛他説:“我愛她大大超過愛自己。在我看來,愛情一旦摻雜了自負,原因只能有一個,即你實際上還是最愛自己。”

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有什麼資格對別人善良。那什麼是善良呢?善良並非為別人而活,不是犧牲自己去換取別人的幸福,而是想辦法讓大家過得更好。善良也是一種大智慧。施特略夫的善良,太過愚蠢和卑微。好人的世界會是一片祥和,而老好人的世界則會是哀鴻遍野。放棄底線,模糊邊界,不是真正的善良,而為了滿足自己的拯救情結,到頭來遍體鱗傷、滿目瘡痍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有最親最近的人。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篇九

最近讀了《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我深有感觸。説實話,剛開始讀的時候,這本書並未引起我的極大興趣,但當我一步一步讀下去的時候,我突然發現了這本書還是挺特別的,挺值得閲讀的。首先,説一説這本書的名稱,“月亮與六便士”,那月亮究竟代表什麼呢?六便士又代表什麼呢?月亮與六便士有什麼關係呢?帶着疑問與好奇,我開始走進了這本書。

小説的主要講了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作為一個股票的經紀人,家中有賢惠的妻子,有兒有女,但是有一天他突然消失了,只是因為他心中還在燃燒着沒有泯滅的火苗,因為對畫畫的摯愛,他選擇拋妻棄子,去追逐自己的夢想。剛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德怎麼會有那麼大的決心呢,為了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就可以不顧一切嗎?作者毛姆塑造這個人物形象究竟又是為了什麼呢?這樣一個沒有責任感的主人公的理想怎麼能算是真正的月亮呢?月亮應該是純潔美好的,但查爾斯的行為明顯是違背了這一特點,他拋妻棄子的行為在任何人看來都不會説是不殘忍的,具備這種病態思想的人,現實生活中應該沒有幾個。很多事情也許在經過沉澱後就會有不一樣的收穫,讀書也是如此,剛剛讀完和經過品味過後的見解自然也會有所出入。

現實生活是複雜的,是平凡的,現實生活中的人類也大多都是平庸的,很少有人會為了理想而放棄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也許是他們甘於平凡,也許是他們不願被世俗詬病。想一想,從另一個角度來説,思特里克蘭德的行為其實也是挺令人欣賞的,源於世俗,現實生活中總會有些人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所以,主人公查爾斯不在乎世俗勇於追求夢想的做法也是挺有勇氣的。這本書中,有句話我印象很深刻:“同一個人的內心,你可以發現卑鄙和偉大、惡毒和慈悲、仇恨和慈愛,它們並行不悖”沒錯,沒有一個人永遠是善良的,也沒有一個人永遠是惡毒的,人生來就是個複雜矛盾的生物。也許文學都會具備一個特點,它讓我們學會切忌絕對,告訴我們世界的模樣,人性的模樣。也讓我們知道一件事表象的背後都是有成因的,只要我們願意去感受,就可以避免偏見和盲從。文學作品總會注入讀者的不同觀點,就像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人的觀點不同,看法不同,自然就會形成不同的認知。雖然當我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並不認同思特里克蘭德的做法,但是當讀完的時候我好像還挺理解主人公的,我們確實不能以世俗的眼光去看待甚至抨擊他的行為,很多事情並不能説它不對就一定是錯,很多東西也不是非黑即白。每個人都有追求理想的權利,40多歲的思特里克蘭德選擇在生活安逸的情況下去追求夢想的行為,無疑説是勇敢的。雖然從倫理觀上看,他的做法可能是有失妥當的,可是從理想的層面來看,他的行為是偉大的,就像職業不分高低貴賤一樣,理想也不分對錯,敢於追求理想的熱情本身就值得稱讚了。

但是,有一點我們還是應該清楚的,理想是遠大的,現實是殘酷的,要實現夢想,當然,多多少少都會有坎坷,夢想的實現,肯定是要經歷一定的苦難之後才會開出勝利之花,偉大如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也一樣。他在追逐自己做畫家的路上,先是經歷了生活的窘迫,五年之後身體上的疾病纏身加上心理上的挫敗感使他奄奄一息,這樣的挫折和苦難並沒有使他迴歸自己的舒適生活,仍然堅持着自己心中的那個小小的夢想,後來他又被流放到了太平洋上的一個小島上,還和一個土著的女人結了婚,但是後來又不幸的患上了麻風,致使雙目失明,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卻畫出來了盛世之作。

這部作品也給我們一個啟示:沒有一條路是一帆風順的,沒有一座山是毫無崎嶇的,大海也不會是風平浪靜的。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的經歷也是不同的,每個人的夢想也是有差異的,每個人實現夢想的路途,也是有所區別的。有的人在經歷一些事情之後,便會放棄理想,安於現狀,而有的人不論什麼時候只要有夢想,便勇敢去追求,就像查爾斯一樣。一個有夢想的人,是精彩的,是發光的,不論他的夢想宏偉還是簡單,毋庸置疑查爾斯證明了自己是一個有追求的人,雖然他的夢想只是畫畫,看起來很簡單,但這是他真正想要做的,他也做到了。

縱然書中的主人公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德的行為令人費解,但這本書仍然有很多人去看。我想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查爾斯是一個敢於追求夢想的人,一個敢於追求夢想的人沒有對錯。他只是做了他自己認為應該做的,現實生活中的很多人,看起來忙忙碌碌、平平凡凡,很多人也許做着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但也有很多人仍然在渾渾噩噩,只是安於現狀,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的真正價值也許就是讓我們知道詩和遠方從來都是存在的,看起來很遠,可是當你真正去觸摸的時候,也許就在那裏。

如何在月亮和六便士之間抉擇也許是個很難的問題,但我個人認為,二者並不衝突,只要是自己真正想要的,那就是對的,理想有時候也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來支撐,現實生活往往也需要理想的澆灌才能更加豐富。如何讓我們的生活精彩,充盈好自己的人生,我想,這才應該是最重要的。希望我們每個人都有夢想,並且敢於追求夢想,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創造好屬於自己的人生。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篇十

看完這本書有一段時間了,毛姆對人性犀利的披露確實有如一把鋒利的尖刀刺往心裏的痛處。很愛這本書也在豆瓣發表了書評,但斯特里克蘭的想法和選擇卻一直像一個謎團存在於心中,站在女性的立場,不明白他怎麼能做到這麼狠心,放棄一切拋妻棄子也絲毫沒有愧疚絕不後悔。恨他的狠心和無情,更無法理解對於斯特里克蘭為何理想和家庭就不能共存?直到最近看了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才幡然醒悟,這裏引用一段,如果也和我有相同不解的書友,相信亦能幫助你們解開這個謎團。

只有那種被我們稱為“天才”的那一類人,也就是具有最卓越的精神稟賦的人才能進入上述狀態,因為只有他們才會將存在本身和事物的本質完完整整地納入研究的課題。然後,他們便使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將自己獲得的深刻見解通過藝術或哲學表達出來。所以,這類人非常迫切地需要遠離外界的打擾,以便於全身心地投入於自己的思想和作品中。他們渴望獨處,閒暇對於他們來説是上天的恩賜。其他任何好處都是多餘——假設它們真的存在的話,它們往往只會成為一種負擔。他們自身擁有豐富的內在,所以就算其他所有東西都消失了他們也能夠得到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