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罪與罰》讀後感(新版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79W

[摘要]《罪與罰》讀後感共含5篇,由本站的會員投稿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罪與罰》讀後感(新版5篇)

第1篇:《罪與罰》讀後感

這篇《罪與罰》讀後感範文是我們精心挑選的,但願對你有參考作用。

我們知道,拉斯科尼科夫和他同病相連,他們雖然殺人動機不同,但面對的良心的懲罰確是一樣的。他們都沒有真正越過良心的障礙,我覺得這是好事,最起碼他們還沒有完全泯滅人性。斯維里加洛夫面對良心的痛苦和煎熬,失去了活着的希望,最後以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如果沒有看過小説,我們或許會問,拉斯科尼科夫的命運也會和斯維里加洛夫一樣嗎?沒有希望了嗎?

小説中,拉斯科尼科夫沒有自殺,他最後活了下來。他不是戰勝了內心的恐懼,他也不是越過了良心的障礙,像有些我們所崇拜的人那樣。讓他活下去的是愛,人性最大的光輝和最高貴的屬性是愛。是愛給了他希望,是愛給了他新生,他復活了。拉斯科尼科夫在索尼婭“愛”的力量下終於潰敗下來。是愛不斷的把他從泯滅人性的路上慢慢拉回。彷彿在他們中間有一股看不見的力量在角力。拉斯科尼科夫決定還要在較量一番,與自己的良心較量。一個要戰勝良心的人不能動感情,否則怎麼能跨過障礙呢?一旦動了感情,怎會泯滅人性呢?拉斯科尼科夫一方面很需要索尼婭,因為他的痛苦需要索尼婭分擔。另一方面,他也有點怕見索尼婭,因為她的愛讓他更痛苦。愛是戰勝無情的大敵。索尼婭的愛不斷的刺激他的良心,愛不斷的滲入到他的心中。終在索尼婭愛的力量下,拉斯科尼科夫重新拾得感情,重獲人性,重新有了愛,做回真正的人。愛真的是人性中最寶貴的東西,人良心中的明珠。

當拉斯科尼科夫告訴索尼婭是他殺了麗莎維塔的時候,索尼婭的反應讓拉斯科尼科夫震驚。索尼婭不但沒有痛恨和棄絕,反而去擁抱拉斯科尼科夫。索尼婭看到的不是拉斯科尼科夫的喪心病狂,而是他的可憐不幸與痛苦。因為她真正理解一個人在罪中的痛苦和良心的煎熬。所以她可以生髮出如此強烈的接納與包容。這就是愛,不管你多麼不堪,無條件的愛。這愛超越了情慾,超越了自私,是純潔的愛。這愛是無條件,完全為着別人益處的愛。這愛的力量無堅不摧,使根本不配被愛,封印自己感情的拉斯科尼科夫留下了淚水。也徹底改變了他的生命。

神就是愛,他是愛的源頭。他愛我們,愛到一個地步,從他榮耀的寶座上來到人世間。萬物的主宰,宇宙的王,甘願道成肉身,成為一個人。他愛我們到一個地步,甚至為我們的罪甘心死在十字架上,並且受盡人的羞辱和辱罵。上帝竟願為罪人而死,上帝為我們竟願受如此大的羞辱。他可是宇宙的君王,萬物的創造主啊。這樣的愛何等震撼!這樣的恩典何等奇異。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或多或少都犯過錯,也都造成了不可彌補的後果。你的良心真的平安嗎?還是説,你已經把良心封印起來,變得沒有人性。一個沒有良心的人,我們能稱他為人嗎?我們會説,你不是人,是惡魔。人死不能復生,過錯也不能挽回。欠下的罪債如何償還?不安的良心如何慰藉?

福音好消息就是,上帝的獨生子親自成為了那替罪的羔羊。虧缺的良心在基督裏得到醫治,不安的良心在基督裏得到了安息。因為你的罪行,他已為你承擔。你的審判,他已為你承受。你的死亡,他已為你代替,在他裏面有真正的平安。

第2篇:《罪與罰》讀後感

希望你能喜歡這篇《罪與罰》讀後感範文。

接觸陀思妥耶夫斯基從《罪與罰》開始,初讀的時候覺得人物心理刻畫精彩,而且情節跌宕緊湊,如同在觀看一部犯罪電影。但過分關注和沉溺於故事之中時,便忽略了外延的一些東西。繼而看了《白痴》、《卡拉馬佐夫兄弟》以及茨威格的《三大師》以後,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與宗教觀有了漸漸明朗的線索。

跨越

拉斯柯爾尼科夫把世間的人分為平凡和不平凡,前者循規蹈矩、逆來順受,後者傾向於違法和破壞,前者是被壓迫者,後者是統治者、主宰者。為了檢驗自己是否屬於拿破崙類“不平凡的人”,他進行了一場殺人形式的實驗。拉斯柯爾尼科夫這個人物形象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是位善良而且樂於助人的年輕人,另一方面他卻又是殘酷、嗜殺的罪犯,這種二重性格這也是他不斷動搖自己的“理論”和舉動反覆無常的根源。茨威格在《三大師》中談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物時説道,“只有當他的人物具有使自己生命增強而且成為分裂的表現形態的時候,只有當他的任務還是將要變成命運的混論狀態的時候,陀思妥耶夫斯基才愛他們”。誠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力圖打破統一性,創造混合的、模糊不清的、不和諧的人物,在其肉體裏,上帝和野獸毗鄰而居。

在思想的驅動下,拉斯柯爾尼科夫殺死了當鋪老闆娘和她的異母妹妹,同時他好像“用剪刀把他與一切人和一切事物都剪斷了”。他走到了一條界線旁邊,突然止步,跨還是不跨?他一直在糾結,並充斥了一系列的疑問“我是像大家一樣,是個蝨子呢,還是一個人?我能跨越過去嗎,還是不能跨越過去?”那些所謂的“不平凡的人”,對這類壞事惡行根本不屑一顧,並且毫不猶豫地跨越過去。拉斯柯爾尼科夫卻仍然留在了這邊,痛苦而不幸,但“跨過去呢,也許會更加不幸”。因為跨越過去的不只是兩具死屍,而是拉斯柯爾尼科夫自身的人性、原則、道德。通過他的經歷,陀思妥耶夫斯基想傳達的是,不能用作惡的方式反抗黑暗,毀滅是雙方的,內心的懲罰終其一生。拉斯柯爾尼科夫為了實踐自己的哲學,卻墜入了黑暗的深淵。參考尼采《查拉圖斯特拉》中蒼白的罪犯一篇,犯罪心理包括事後的瘋狂,“人們總抱有僥倖心理,以為在他身上的特例會變成法則”,但拉斯柯爾尼科夫試圖建立自己的法則卻無法承擔。另外還有事前的瘋狂,“你們要深深地透視這個靈魂”,拉斯柯爾尼科夫的毀滅也是與“真實的自我”進行搏鬥的結果。

新生

結尾拉斯柯爾尼科夫自首入獄,但他並未認罪,“痛苦和眼淚——這也是生活嘛。然而對自己的罪行,他並無悔過之意”,而把一切歸咎於沒能經受住考驗和沒能跨越過去。但索尼婭的陪伴改變了他的思想,“難道現在她的信仰不能成為我的信仰嗎?至少她的感情,她的願望”。而且拉斯柯爾尼科夫是在比法律更深的層面上認罪了,獲得了最徹底的救贖。在《卡拉馬佐夫兄弟》的結尾,阿廖沙建議米卡越獄時説,“你想用承受苦難的方法使自己重新做人,我看呀,不管你跑到哪裏,只要你一輩子永遠記住你重新做人的決心,能做到這樣也就夠了。”拉斯柯爾尼科夫永遠困頓在“一俄尺見方的空間”的愁苦裏,感受到承受十字架的大苦難,也是獲得真正的新生。

“在這兩張仍然帶有病容的、蒼白的臉上已經閃爍着獲得新生的未來的曙光。愛情使他們獲得了新生,這一個人的心包含有另一顆心的無窮無盡的生活源泉”,但這一刻的光亮似乎穿透了整本書的黑暗。

第3篇:《罪與罰》讀後感

《罪與罰》讀後感怎麼寫?以下是我們給你的範文格式參考。

我要去了。我要去的地方,你們不能抵達;我告訴你們一條救贖之路: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愛自己那樣去愛別人——耶穌

面對不可逃避的苦難,作者一直在寫作中苦苦尋找救贖的方法。我們來看看作者在這部《罪與罰》中的尋找過程:在一開始,主人公是個懷疑主義者,甚至對大眾的信仰,都持懷疑的態度;他自己更是一個無神論者。這就註定了他和大多數人都沒有共同語言,只能遊離於人羣之外。他有自己的理想、包袱,但都只是一些理論:他把人分成兩類;第一類是被統治者,也就是普通人;他們負責在數量上保存人類。第二類是統治者,是手握權利、可以殺人的人;他們負責推動着歷史前進。為了證實一下自己到底是哪種人,他殺了人。(這只是作者給自己提出的一種假設)經過事後的事實和無數次的內心掙扎證明:他自己也是一名普通人,根本沒有能力改變和拯救別人;但索妮婭是個例外。(索妮婭是苦難的代表)他曾對索妮婭説:我們要自己肩負起受苦受難的重擔。但他和索妮婭有一點不同;索妮婭是有信仰的`,無論多大的苦難,她都可以忍受;而主人公是沒有信仰的,他在獨自承擔自己的苦難;並且還經常嘲笑索妮婭的信仰。

後來他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服刑,索妮婭也陪他一同去了。在監獄裏,他從不覺得自己有罪,繼續保持着自己的高傲,這使得他周圍的犯人都不喜歡他,把他當成異類對待。索妮婭經常會來探望他,可每次他都以冷漠的態度對待她。他在監獄裏痛苦的活着,覺得未來是沒有希望和毫無意義的,有的只能是苦難和犧牲。他甚至想到了自殺。到故事的最後,事情發生了變換:有一天,他突然感到自己和自己的信念其實都是十分虛偽,他逐漸地學會了轉換一個角度看問題。當最後他和索妮婭擁抱在一起哭泣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已經重獲了新生。是什麼讓他重獲新生的呢?是愛,是信仰。苦難依舊存在,我們依舊渺小、無力,但因為有了信仰與愛,我們就變得能夠承擔苦難了:除了承擔以外,我們還要愛它。尼采説過:“愛命運”。你可以不喜歡它,但你要愛它。其實索妮婭一直在等待這一天的到來,並且堅信這一天終將到來。(他們終於擁有了共同的信仰)在這裏,索妮婭既是拯救者,又是被拯救者;既是苦難,又是救贖;在苦難之中完成了救贖。

作者在這裏這樣寫到:他們想要説話,可是誰也説不出來。他們都熱淚盈眶。他們倆都面色蒼白,兩人都很瘦;但是在這兩張仍然帶有病容的、蒼白的臉上已經閃爍着獲得新生的未來的曙光。愛情使他們獲得了新生,這一個人的心包含有另一顆心的無窮無盡的生活源泉。

他們決定等待和忍耐。他們還得等待七年;而在那個時候到來之前,還有多少難以忍受的痛苦和無窮無盡的幸福啊!然而他獲得了新生,他也知道這一點,已經獲得新生的他以全身心充分感覺到了這一點,而她——她只是為了使他活下去而活着!

當我輕輕地合上這本《罪與罰》的時候,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靜。這一個月的時間,它帶給我的是強烈的心靈震撼和深深的思索。現在就要和它道別了,心中難免有些傷感。其實它不會離開我,那些深刻的思想已經成為了我的一部分。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經死去;但他的思想卻永遠活着。這部用非凡的藝術表現力、巨大的悲憫情懷完成的《罪與罰》,也不會死去;它會靜靜地躺在圖書館裏,等待着下一個讀者把它打開;每一次打開,都會是一次重生。

第4篇:《罪與罰》讀後感

給大家帶來《罪與罰》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

當看完杜斯托也夫斯基的《罪與罰》後,心中不時感到震撼與感動。在《罪與罰》中,男主角拉斯科納夫以其聰明絕頂、卻與世隔絕的頭腦,建構出一個學説:超凡偉人往往有犯罪的天性,因為他需要建構新制度,這種建構勢必帶來毀壞;也因此,偉人的犯罪是合理的。他不僅建構這個學説,並且身體力行。他相信自己也可以成為拿破崙,但是他跟當年的拿破崙一樣,因身世貧困沒有機會,拿破崙努力爭取機會,甚至因此流人血;而他,也需要機會。因此他殺了早讓人議論紛紛的刻薄老婦,搶其錢財。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他被迫還殺了另一個無辜、受苦、可憐的老婦。拉斯科納夫內心深處的理想抱負絕非自私自利,反倒是博愛的。但是,為達到理想而有的手段,卻導致一場轟動社會的謀殺案。所有的檢調人員,全從牟利角度解釋這謀殺案,直到一個也酷愛研究思想的檢察官出現,他立即將調查方向轉向,透過拉斯科納夫的論文,找到行兇的動機。

拉斯科納夫自承他相信“偉人的福音”,當他説出這觀點時,連他的朋友都覺得太激進,因為當時社會上普遍的信念是“社會福音”,也就是隻要社會制度完善,人都將安居樂業不再犯罪。想想我們不也正是處在這樣的信念下的嗎?杜斯托也夫斯基透過《罪與罰》中的對話,先知卓見的提出他的質疑:罪惡真的只是社會問題引發的嗎?還是在人性深處尚有其他邪惡,是導致犯罪的因子?犯罪跟社會體制的不完善,真的是等號相關?拉斯科納夫顯然不相信改善社會制度之路,他認為這世界就是需要偉人,偉人配擁有權力,偉人也夠資格在破而立的過程中犯罪。這些問題不由得引起我的深思,這些問題的答案是什麼呢?而這本書另一個讓我引發深思的地方是,社會中的弱者,精神中有無私奉獻與愛的人卻在引導着救贖之路。 日記

《罪與罰》中,這個人物就是梭娜。有幾段拉斯科納夫與梭娜的對話精彩萬分:男主角拉斯科納夫再有痛苦,都絕不泄漏一絲一豪情感,但是他卻在最緊要關頭,找到梭娜坦承是他犯案,梭娜儘管為自己的好友之死哀傷不已,卻温柔的凝視拉斯科納夫,然後圍抱他的頸項,緊抱住他。

拉斯科納夫問梭娜:“你為何不罵我,卻擁抱我呢?”梭娜命中拉斯科納夫內心深處要害的回答:“因為全世界沒有比你更不快樂的人了!”而這時,拉斯科納夫心一軟,兩顆眼淚藴藏在他的眼眶中,就要掉下了。當拉斯科納夫問她這一生的苦難,上帝的回答是什麼?梭娜僅只是念完新約聖經中拉撒路死裏復活的故事。

就在念聖經的這一刻,貧困的房間幽暗的燭光照著兇殺犯與。梭娜以其弱者之愛,不自覺的引領拉斯科納夫走向救贖之路。拉斯科納夫問梭娜:“你不會離我而去嗎?”梭娜回答:“不會,無論你到何處,我都隨著你....,”甚至她也在非理性的情感中,知道拉斯科納夫需要她的接納與愛,她遺憾的説:“為何你不早來,我為何不早些遇到你呢?”男主角剖心相告後,問梭娜:“你覺得我卑賤麼?”梭娜説:“不,你只是在受苦。”最後,拉斯科納夫向梭娜要十字架,梭娜給了他,並説:“我們一同受苦難,也一同掛十字架阿!”就是在杜斯托也夫斯基小説中,一再出現的,是“主動選擇悲憫苦難、選擇與他人一齊受苦”,這是十字架精神,而十字架精神永遠呈現著弔詭:“在軟弱的地方顯現其剛強。”而一個能看見所謂的強者內心深處的痛苦的人,往往自身也負荷著巨大的苦難。

在邪惡世代中辨識良善!

第5篇:《罪與罰》讀後感

《罪與罰》讀後感範文精選系列,如果你喜歡可以下載全文。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國着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罪與罰》是他的一部最深刻最富於現實意義的作品,是一部催人淚下的社會悲劇,是一部發人深省的哲理小説。他以犀利的筆觸無情的剖析那個時代俄國的社會現實,深入地觸及社會底層的各個角落,令人窒息的感到,走投無路就是小説的主旋律。種種社會的原因把窮苦無告的人們逼到左右為難、進退兩難的困境。

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彼得堡的貧民區,在一座公寓的斗室中住着一個窮困的大學生拉斯科爾尼科夫。他原本在法律系就學,但因困輟學,靠着母親和妹妹從拮据的生活費中節省下來的錢維持生活,已經很久沒有交房租了。房東停止供食,催租甚緊。這個時候他遇到了馬爾美拉陀夫,他是個因失業而陷入絕境的人,他的長女索尼婭被迫當了街頭妓女。尼科夫聽了,他不想像這樣任人宰割,他想要“證明”自己是一個“不平凡的人”。有一個心狠手辣放高li貸的老太婆,尼科夫計劃着要殺了她。一晚,他趁他一個人在家的時候,闖進老太婆的房間,將其殺死。但是這時她的妹妹正好從外面趕來,尼科夫在慌亂之中也將其殺死。第二天清晨,他收到傳票十分恐懼,當知道是追繳欠款才鬆了一口氣。事發後,他病倒了,幾天不省人事,後來並有所好轉,但是內心卻一直處於更痛苦的矛盾衝突中。馬爾梅拉多夫因車禍身亡,尼科夫將身邊僅有的錢接濟孤兒寡母。律師盧仁因為沒有成功娶到尼科夫的妹妹而懷恨在心,想要誣陷索尼婭偷錢,但是尼科夫揭穿了他的無恥行為,因此索尼婭十分感激他。殺人事件之後,雖然他沒有露出痕跡,他無法擺脱內心的恐懼,感到美好的感情泯滅,是比法律懲罰更嚴厲的良心懲罰,他意識到他自己的“實驗”失敗了。他懷揣着痛苦的心情來找索尼婭,受到其宗教思想的感召,並且在索尼婭的勸説下,説出了犯罪真相和動機。在索尼婭的勸説下,向警方自首。他被判八年的苦役,來到了西伯利亞。不久之後,索尼婭也來到這裏和他相聚。他們決心以懺悔的心情承受一切苦難,然後獲得精神上的新生。

書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尼科夫犯罪前後的心裏描寫。他具有典型的雙重人格,他心地善良、樂於助人、有天賦、正義感,但是同時擁有陰鬱、孤僻的性格。他在馬爾美拉陀夫被撞後,看見他們連葬禮的錢也拿不出來,又拿出母親今天剛寄來的錢送給他們一家孤兒寡母。可是這些錢是他的母親以養老金作抵押向別人借的,是他所有的錢了。但他又讓人捉摸不透,他蔑視一切,有時候卻非常注意細節。正是這種雙重人格之間的激烈衝突,使得他不斷動搖在對自己的“理論”:做“平凡的人”還是“不平凡的人”的肯定和否定之間。

“罪”是開頭,只佔了一章,後面寫的全是“罰”。“罪”是貧困生活和觸目皆是的社會不公。“罰”,他現實逃避懲罰,再來接受精神上的懲罰和折磨,也是指自首後的服刑。最後把“罰”導向救贖,從索尼婭一人認罪,到向廣場上的人認罪,尼科夫靈魂擺脱煎熬,走向解脱和救贖。

通過尼克爾,作者揭露了資產階級的“弱肉強食”原則對小資產接濟知識份子的毒害,批判了這一原則的反人道主義的實質。

小説場面轉換很快,場景的推移很迅速,主要情節過程只用了幾天的時間,在濃縮的時空中容納了豐富的思想內容,小説的時代色彩和政論色彩十分的鮮明。小説的結構方面,因果到歷史敍述模式的退場和以對話和獨白為中心的新的結構的建立。在對心理現實主義的推進,儘量不脱離人物自我意識以及最大限度挖掘人物潛意識的心理描寫,以“復調”對“獨白”的超越。

本站的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5篇《罪與罰》讀後感範文,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找更多《罪與罰》讀後感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