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在細雨中呼喊》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28W

《在細雨中呼喊》讀後感(多篇)

《在細雨中呼喊》讀後感1

在整個閲讀過程中,都籠罩在一種無可名狀得淡淡的哀傷裏,彷彿自己成了書裏茫然無措的孩子們的綜合體。故事裏的那個時間段,似乎大人有着絕對的理由對孩子不負責任、辱罵、驅趕甚至傷害。根源,是他們對於貧困的厭惡及懼怕,對於自身的絕對優先和對其他各式生命的冷漠。而作者,竟以小孩子天真簡單得思維來表現這種無情但無奈的現實。

唯一帶給過孫光林些許家庭温暖的是王立強和李秀英,和他們詭異的小家。可王立強卻出軌並自殺了,李秀英也神叨叨的就隨意丟下了孫光林。可孫光林並沒有表現出我所期待或者説我所以為的理所當然的痛不欲生,相反,他竟然獨自回了南門。他和這本書裏的幾乎所有的其他孩子,都想到了活下去的辦法。我最直觀的感覺,就是眼淚多次呼之欲出,卻又因接下來看似離奇卻順理成章的轉折而忘記滾出來。

我所期待了解的孫光林幸福的大學生活,最終還是沒有現身。感覺彷彿一直被蒙在一層朦朧的灰色紗布中,透不過氣來又不至於窒息。

這篇看似有些混亂的回憶錄,最終又極其合乎邏輯又令人驚奇的回到了原點,不,不是原點,是回到了南門。我感歎作者無序卻不凌亂的條理,他用略帶諷刺的口吻,敍述着包括孫光林在內的所有小人物的生命歷程。這些生命,在他人眼裏,就如作者的口吻一般,是諷刺的,甚至可笑的。而在他們自己手裏,是被珍重的寶物,是凌駕於一切之上,無論如何都必須受到b^衞的珍寶。

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對生命的珍視和渴望,也許王立強和祖父自願求死,但王立強自殺前下意識的想去撫摸他受傷的手,祖父則仰天長嘯,等死卻無法忍受飢餓。我想他們心底他們的潛意識裏,能活一定不求死。那些孩子們,寡婦,馮玉青,孫廣才,母親,國慶家樓下陰森的婆婆,祖父的母親……

這幅畫,讓我吃驚,讓我覺得求生是多麼重要生命是多麼可貴。活着並且活得好是多麼唯一多麼簡單的目的。當然,惠及他人,無損於他人,是必須堅持的原則。

《在細雨中呼喊》讀後感2

如果説餘華的小説以前只能是影響我,那麼現在已經左右我了,不折不扣。

我是在逾近20歲才看了這本書,我發覺我竟然無法一口氣讀完它,我只能讀讀想想停停,以至於忘掉了主角是他還是我。

我終究是沒有那樣的時運,生活在那個年代,有那樣的祖父,父親和繼父,母親,哥哥和弟弟。生活與他們每個人來説,都未嘗不是一種劫難,我曾以為在細雨中呼喊的是個人,最後明白,吶喊的是時代,是生命,是貧窮,是魂靈。

所以我發覺我的生活和我想的事,我所寫的東西,未免都太過狹隘了,如果是可以選擇,我到希望我的童年也是貧窮、落魄、顛沛流離,其實除此之外,我委實是想不出還有什麼不同的,我一樣的渴望友情,一樣對一切美的事物充滿着渴望,對一切醜的、淪落的東西失望透頂、唏噓不已。然而正是因為貧窮和時代的滑稽,才能真正的讓我們直面孤獨,是的,就如同那個等待小夥子來爬牀的寡婦一樣的孤獨。至少於我,和他有過同樣的孤獨,所以每每讀到我也有的場景,我只能合上書,默默的回想着,甚至對餘華虔誠的戰慄着,現實盡是如此,醜陋不已,卻毫無消極。

總是有那麼樣的一些醜陋,是相對於教條而言的。

其實,那並非正的醜陋,只能算作是不偉大而已,自然不必讚揚,但是更無須批判。

現在來看,我知道我是根本無法理解那個時代的,我只能透過已有的感慨,念頭,經歷,和朦朧的臆斷來揣測每個人的意圖,我越來越覺得我是能理解父親的,比如他爬寡婦的牀,那般的對待祖父。而數年的教育使得我不能原諒他,或者自己不能讓自己原諒他,他即便醜陋滑稽,也終究不是他本身的醜陋。

在細雨中呼喊,有人説是在將童年,但意義卻早已超越了童年的範疇,裏面的每個人都是主角,我喜歡每個人物,我也向往那樣的環境。

也只是想想而已,他們所有人都不肯離去,在細雨中呼喊,內容不一,表情各異,有的在訴説,在抱怨,在咆哮,在啜泣,儘管如此,主角也該是微笑的吧,再多的不幸、貧窮,可是,他確是有着完美的生活。

《在細雨中呼喊》讀後感3

很早看過餘華的《活着》和《兄弟》,心被故事牢牢吸引,隨着書裏的人或哭或笑,而沒有注意寫書的餘華。近來讀他寫的<在細雨中呼喊>,裏面的很多句子都讓我反覆默讀,不由得佩服這個餘華,同樣的漢字,經過他的排列,就有了不同的味道。這讓我想起很早看余光中散文和詩歌時的感慨,他對文字的駕馭讓我有很美得感受。

文字在餘華這裏,不再是符號,而是一隻畫筆,他用這隻畫筆細膩的描畫出一幅幅場景,在這些場景裏,似乎能感受到時間的流動,能看到人性扭曲的醜陋,也能看到人性中善的温暖,在絕望中也藴含着希望。

我看到孤獨敏感的孩子對愛和友誼的渴望。醫生用手掌撫摸額頭來了解小患者的體温,對於一個孤獨的孩子來説卻是親切感人的撫摸,因為對愛的撫摸的期待,使這個孩子躁動而且更加孤獨。

這個孩子能看到祖父慈祥的目光,也能看到養父羞愧而又疼愛的目光。這些,都温暖着他幼小善感的心。

六歲的魯魯,用想象中的哥哥來保護自己,與生活做着抗爭,媽媽粗魯的態度也不能打消他對媽媽的依戀。一想到書上寫着魯魯在監獄外面的大樹下風餐露宿,因為能和媽媽的目光相遇而欣喜時,我就不由得哽咽。媽媽,是家,是温暖,幼小的魯魯知道這些,所以,不管怎麼樣,他不離開媽媽。

書裏寫了弟弟的死,蘇宇的死,祖父的死,父親的死,母親的死,養父的死,不同的死亡方式卻有同樣的感覺:死亡是一種解脱,是一種迴歸。所以,看到這些人一個個死去的時候,我眼裏有淚,心裏卻不再恐懼。哭的時候要大哭,哭完,生活還要繼續。

不管生活怎麼樣,人應該深情,温柔,真摯的去愛身邊的家人和朋友,用心裏的善來體恤他們,憐愛他們,理解他們而不是抱怨憎恨和傷害。

為什麼有的人會被生活淹沒,有的人卻能掙扎出來,我想,這需要一種力量,這種力量,不僅僅是對活着的熱切渴望,更重要的是來自對愛的呼喊和渴望。

我期望隨着年華的逝去,我能有一雙清澈,透明,温暖的眼睛,而不是那種混濁,麻木,冷漠的眼睛。

人,首先要活着,可不能僅僅只是活着。

《在細雨中呼喊》讀後感4

這次出差的帶上了餘華的《在細雨中呼喊》。

最早讀餘華的書是在大學時候了,《許三觀記》和《活着》,書中的語言平淡地講述,如同講述一件完全與自己無關、距離自己很遙遠的事情,但讀完以後,那種無可奈何的悲涼卻能讓我的內心震撼。

《在細雨中呼喊》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這一段:“現在眼前經常會出現模糊的幻覺,我似乎能夠看到時間的流動。時間呈現為透明的灰暗,所有一切都包孕在這隱藏的灰暗之中。我們並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實上我們生活在時間裏。田野、街道、河流、房屋是我們置身時間之中的夥伴。時間將我們推移向前或者向後,並且改變着我們的.模樣。

……

他一旦脱離時間便固定下來,我們則在時間的推移下繼續前行。孫光明將會看着時間帶走了他周圍的人和周圍的景色。我看到了這樣的真實場景:生者將死者埋葬以後,死者便永遠躺在那裏,而生者繼續走動。這真實的場景是時間給予依然浪跡在現實裏的人的暗示。”

這一段關於時間和人生的思考,出現於弟弟孫光明死時。

時間裹挾着一切向前流去,人世在變,滄海也能變桑田,唯一不變的,只有時間。也可以説,世事未變,唯一變的,只有時間。

餘華在書中這段關於時間和生命的思考,也帶給我很多啟示,書中對回憶的描寫讓人叫絕。回憶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説,決然不可能是整個事件的再現,我們只能記得帶給自己感受最深刻的部分,比如,某個場景,某種味道、某種心情,通過這些,我們漸漸回憶起事件的全貌。這本書就通過這樣一些線索,敍述了主人公對童年的回憶,看起來特別真實。

餘華的書有個特點,不對個人感受進行描寫,但卻能讓人回味無窮,悲劇到最後剩下的不再是憤怒、悲傷這些情緒,只有深入骨髓的無奈,對世事的索然無味和麻木。這樣的書讓我看了比看耽美的虐文難受一百倍,耽美的虐文看了只讓我心中一時糾結、難受,但這樣的書看過一遍,不管時隔多久,回想起來那種深刻的無奈仍能準確無誤地擊中我,無法動彈。

那麼下一部餘華的書《兄弟》,我看我還是等等再看吧……

《在細雨中呼喊》讀後感5

再次“見”到魯魯,我已為人母。時間是在前些天的一個晚上,躺在牀上睡不着覺,隨手翻開了餘華的《在細雨中呼喊》。就這樣,一個活潑、可愛、倔強、孤獨、可憐的小男孩再次出現在我的眼前,在那一刻,內心有一種強烈的衝動——想把魯魯抱在懷裏,想為他撐起一片廣闊的天空,讓他健康、快樂地成長。

可以説,第一次見到魯魯,他就深深地打動了我。依稀記得那是在大學時代,偶爾一次逛書店,看到了《在細雨中呼喊》這本書,之前已經讀過餘華的《活着》,我再一次被餘華那壓抑、憂傷的語調所吸引,衝動之下買下了這本書。

由於自己年齡的增長和心境的變化,兩次見到魯魯的心情已大相徑庭:第一次的最大的感覺是可憐,為魯魯可憐的命運而流淚、不平;而這一次是心疼,想為他做點什麼來減輕這不公平的命運帶給魯魯的傷害。

魯魯的悲慘命運來源於他的母親——馮玉青,她的魯莽、輕率使他的愛情之路頗多崎嶇,她先是愛上了村裏的無賴——-王躍進,這個男人在佔有了馮玉青後娶了別的女人;馮玉青在第一次感情受挫之後,跟着一個賣貨郎私奔他鄉。幾年後,賣貨郎不見行蹤,馮玉青帶着一個小男孩——魯魯回到了縣城,當起了單身母親。孤兒寡母的不易最終迫使馮玉青走上了賣淫的道路,正是這條道路最終把她送進了監獄,也使魯魯失去了唯一的依靠。

如果仔細品味馮玉青和魯魯母子倆的生活,你就會發現這裏面流淌着一種幸福——酸澀的幸福。母子倆相依為命,儘自己最大的力量保護着對方。魯魯,一個年僅七歲的孩子,就知道體諒母親了!對於母親的打罵,他心甘情願地承受着,沒有抱怨,沒有記恨。而當馮玉青坐牢後,魯魯又一個人幾經輾轉找到了母親。

魯魯是一個倔強而孤獨的孩子,由於“來歷不明”,魯魯受到同伴們的歧視和排擠,然而他內心又是非常倔強和堅強,當別的孩子欺負他時,他堅決反抗,不退縮,不求饒,他的脆弱只有在他那虛幻的哥哥面前表現出來。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魯魯,儘管你不能選擇人生的起點,你的人生一定會朝着你所希望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