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華盛頓的讀後感多篇600字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28W

華盛頓的讀後感多篇600字

轉變過程中,很符合“若欲無私,必先有私”的歪理。對於權力及其誘惑的完全免疫,是他對世俗説法的一個完勝挑戰,也是對人性本身的完勝挑戰,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華盛頓的讀後感,希望你們喜歡。

華盛頓的讀後感1

《華盛頓傳》讀後感《華盛頓轉》一書是由美國約瑟夫·J·埃利斯編著的,由中國學者陳繼靜翻譯的。該書於2006年11月由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第一次出版。本書曾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是一本很好的著作。通過閲讀《華盛頓傳》,讓我對華盛頓這個偉大的歷史人物有了更深的瞭解。本書作者跨越了一切榮耀和尊崇,只是華盛頓的靈魂深處。偉大不排斥野心,榮耀不拒絕利益,年輕時代的華盛頓性情暴烈,對土地有着強烈的佔有慾,然而他勇敢卻不魯莽,真摯卻不狂熱,他對名聲的珍視和一絲不苟的行事風格,使他最終走向成功。本書從華盛頓的年輕時代開始寫起,對華盛頓做了最大膽、最貼切人性的揣測,坦言這個人在成為英雄之前,形象並不完美。呈現在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尊冷冰冰的大理石雕像。作者的深意在於揭示一個真實而平凡的人,如何成為一個偉大的人,尤其是在革命成功之後身處權力巔峯時,如何獲得對權力的免疫力

從而出演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退場。作為美利堅合眾國的奠基人,華盛頓的名字家喻户曉,他的聲望主要源自三個方面:第一,美國獨立戰爭中的軍事領袖。誠然,他決非是一位軍事天才,當然也決不能亞歷山大和凱撒一類的將軍相提並論。他的成功看起來似乎是由於同他對壘的英軍將領的出人意料的無能,另一半才是由於他自己的才能。儘管如此,人們也許記得,當美軍將領遭遇慘敗時,華盛頓雖然也小有失利,但他堅持作戰,終於贏得了戰爭的最後勝利。第二,立憲會議主席。雖然他的思想對於美國憲法本身影響不大,但是他的支持者和他的名望對各州批准這部憲法卻起了重大的作用。當時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在反對新憲法,如果沒有華盛頓的支持,新憲法就不可能被採納。第三,美國第一任總統。美國有一位華盛頓這樣德才兼備的人作為第一任總統是幸運的。翻開南美和非洲各國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一個以民主憲法為伊始的新國家,墮落成為軍事專制國家也是易如反掌。華盛頓是一位堅定的領袖,他保持了國家的統一,但是卻無永遠把持政權的野心,既不想做國王,又不想當獨裁者。他開創了主動讓權的先例──一個至今美國仍然奉行的先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華盛頓在美國革命中的英勇善戰。美國革命是華盛頓一生的中心事件,也在他成為一名成熟男子、一名傑出政治家和民族英雄的過程中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華盛頓的讀後感2

華盛頓領導的運動是美國曆史上影響最大的事件,正是經歷了這一次嚴峻的考驗,美國的政治性格才最終形成。在長達八年的時間裏,華盛頓的個人性格和國家的性格一直結合在一起,共同發展。他並沒有能力洞察歷史的下一步走向。但從一開始,他就意識到,不管歷史怎樣發展,他和北美都將同呼吸、共命運。在整個戰爭期間,華盛頓戰敗的次數比打勝仗的次數還要多,他失敗的次數超過近代史上任何一個戰勝國的將軍。而且,失敗的原因往往是他過於自信、太渴望進攻,尤其是在戰爭的早期階段,敵方以為沒有了軍隊支持,華盛頓就會束手就擒,但結果他卻逃了出來,又發動下一輪進攻。但除了在逆境中十分走運以外,他還具有十分適合持久戰的個人品格。

他沉着冷靜、不知疲倦,善於從困難中學習。他確信自己有命運之神的護佑——在某些傲慢的時刻,他甚至認為命運之神就再自己身邊。他在幾場戰鬥中表現英勇,儘管犯過許多錯誤,事態似乎總按照他的直覺發展下去。他的首次大戰時奪取波士頓,給了英軍以毀滅性的打擊。他的最後一戰是奪取約克鎮,宣告獨立戰爭的勝利。與當時的其他美國領袖如托馬斯·傑弗遜、詹姆斯·麥迪遜、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等相比,喬治·華盛頓缺乏創新的精神和深刻的思想。但是他比所有這些雄才大略的人物都重要得多,無論在戰爭還是和平期間,他在行政領導方面都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他任何都不會達到目的。對美國的形成,麥迪遜的貢獻是重大的,而華盛頓的貢獻幾乎可以説是不可缺少的。華盛頓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雖然現在是二十一世紀,不會重演那時殘酷的戰爭局面,但是我們要勇於挑戰,勇於創新,遇到困難要知難而上,在逆境中磨練成長。我們出生於和平的時代,要珍惜今天的來之不易,努力學習,為建設更好的祖國而努力奮鬥!

華盛頓的讀後感3

作為美國開國之父,華盛頓的重要性是毋容置疑的。任何國家的成功都離不開第一步:獨立。沒有獨立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完成,所以説無論是傑斐遜、富蘭克林、麥迪遜、亞當斯在他們自己方面的成功和華盛頓都是不可以比的。

華盛頓有着過人的領導力,他提拔的第一個人才,詹姆斯麥迪遜,後來成為他最信任的司法和行政方面的顧問,並在他和國會之間擔任非正式的聯絡人。他是《聯邦黨人文集》的作者之一。他起草了歡迎華盛頓就任總統的祝詞,接着又替華盛頓草擬了答謝詞,麥迪遜具有一種獨特的能力,集淵博的政治學者和非凡的政治策略家於一身。

華盛頓提拔的第二個人才是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可以説他是美國曆史上最重要的人之一,羅恩徹諾説:他的影響力甚至比美國總統還重要。他和傑斐遜分別是如今的共和黨和民主黨的創始人。從美國的後來走向看,如果美國按照托馬斯傑斐遜的設想走那麼美國肯定不是今天的美國,傑斐遜主張農業立國,亞歷山大漢密爾頓主張金融立國。不得不説美國到現在依然是金融強國。也許是因為漢密爾頓出身貧寒,這養成了他闖勁十足、我行我素的作風。在戰爭期間他是華盛頓的副官,他對華盛頓內心的想法的洞察也是無人能比的。漢密爾頓幾乎憑藉一己之力創造了一套明確的國家經濟政策,確立了聯邦政府的最高權威,毫無疑問,這就保證了國家對財政政策的控制,而沒有必要去迎合各州。當傑斐遜和麥迪遜一邊反對漢密爾頓的財政計劃時,另外一邊又在新首都的選址上喋喋不休。而華盛頓則考慮得更為長遠,他將首都視為國家活力的聚焦點,能夠掃除地區間的猜疑,實際上這是一個在地理和象徵意義上都能起到統一作用的地方。

在外交上,華盛頓也是一副事必躬親的態度,在第二次和英國將要發生戰爭期間,他召集了所有內閣成員討論意見。當危機消除時,決策期間,有2個清晰的事實確立了下來:首先,為了避免戰爭,華盛頓幾乎不惜一切代價,他相信這個脆弱的國家這時3既沒有軍事力量,也沒有經濟實力來抗擊英國巨人;其次,更加符合華盛頓本人想法的是漢密爾頓而不是傑斐遜的戰略觀點。

華盛頓的讀後感4

喬治·華盛頓(GeorgeWashington1732年2月22日-1799年12月14日),1775年至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時大陸軍(ContinentalArmy)的總司令,1789年成為美國第一任總統(其同時也成為全世界第一位以“總統”為稱號的國家元首),在接連兩次選舉中都獲得了全體選舉團無異議支持,一直擔任總統直到1797年。

華盛頓早年在法國印第安人戰爭(French and IndianWar)中曾擔任支持大英帝國一方的殖民軍軍官。之後在美國獨立戰爭中率領大陸軍團贏得美國獨立,他拒絕了一些同僚慫恿他領導軍事政權的提議,而回到了他在維農山(MountVernon)的莊園恢復平民生活。在1787年他主持了制憲會議,制定了現在的美國憲法,華盛頓並在1789年,他經過全體選舉團無異議的支持而成為美國第一任總統。他在兩屆的任期中設立了許多持續到今天的政策和傳統。在兩屆任期結束後,他也自願地放棄權力不再續任。之後他便再次恢復平民生活,隱退在弗農山莊園。可以毫不誇張的説,從華盛頓揭竿而起的那一天起,他的一生就是整個國家的縮影。華盛頓始終被學者排名為最偉大的美國總統之一。2006年,華盛頓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2位。在美國學者麥克·哈特所著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華盛頓名列第27位(新版第26位),是該榜排位最靠前的美國人。

1789年,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他組織機構精幹的聯邦政府,頒佈司法條例,成立聯邦最高法院。他在許多問題上傾向於聯邦黨人的主張,但力求在聯邦黨和民主共和黨(民主黨)之間保持平衡。他支持A.漢密爾頓關於成立國家銀行的計劃,確立國家信用。批准T.傑斐遜所支持的公共土地法案,奠定了西部自由土地制度的基礎。1793年,再度當選總統。1796年9月17日,他發表告別詞,表示不再出任總統。從而開創美國曆史上摒棄終身總統,和平轉移權力的範例。次年,回到維農山莊園,於1799年逝世。因對美國獨立作出重大貢獻,被尊為美國國父(美國之父)。在今天,華盛頓的臉龐和肖像通常被作為美國的國際象徵標誌之一,並也成為了旗幟和國璽的圖像。或許最普遍的就是1美元的鈔票和25美分硬幣上他的肖像了。美國的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則以華盛頓為名。華盛頓對於聯邦政府哥倫比亞特區的建立有極大關聯,也是他挑選了白宮的位置。因此後來建立了華盛頓紀念碑以紀念他,紀念碑也成了華盛頓特區最著名而顯目的地標之一。

華盛頓的讀後感5

在學院派正統觀念一度將華盛頓看作一個充滿禁忌的、不合適的研究課題時,約瑟夫·J·埃利斯將目光投向他,其目的“是研究一個人,而不是一座雕像,必須跨越一切榮耀和尊崇,直視一個人的靈魂深處……並避免將華盛頓逼入意識形態的深淵”。遵循這兩個總綱原則,其所著《華盛頓傳》讓我們不但可以觀到其外貌在歷史中的流轉,更是直指其心,給我們透視了處於歷史拐點處,一幅生動的有血有肉的華盛頓心理畫像。

作者沒有因循守舊,沿用首位華盛頓的傳記作者約翰·馬歇爾及其他研究者的套路,把華盛頓神化。而是對以往傳記中的一些“故事”“史實”進行了大膽質疑,深入分析。比如,“華盛頓砍櫻桃樹,勇於承認錯誤的故事”,流傳廣、影響大,而作者在考察後,得出結論,是編排的。

其實與我們一樣,華盛頓也有着柔軟的心、意氣用事的心、出世的心,甚至脆弱的心。不同的是,他擁有平衡自己與外界的能力:控制自己!並把聲譽看得高於一切。為了捍衞榮譽,他可以去死,儘管那“死”有時是不理智的。當然這不是讓我們死死盯住偉人的軟肋以滿足我們的某種低劣心理,而正是要從這一層面上去矯正我們自己的心理。不強求、不刻意、不迴避。

無論是本書的寫作,還是其他傳記中的展現,毋庸置疑,華盛頓不是軍事天才,甚至,他的抗英的成功,絕大部分功勞要歸功於對手的失誤與愚蠢。“他支持北美獨立的動機是自發的,而不是自覺的……他將這場衝突看作一塊權力的爭奪……他有一種決鬥式的想法,將每一次戰役都看作對自己榮譽和名聲的挑戰”。之所以被揀選,無疑是他堅韌的性格,天賦人權,自然正義的原則。並以此為基石,在戰爭中昇華。勇敢、沉着冷靜,困難中不斷學習。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並最終取得戰略轉折,奠定了他後來成為總統的基礎。這階段其性格是激進的,甚至是魯莽的。

華盛頓的讀後感5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