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三國演義》有感【精彩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47W

讀《三國演義》有感【精彩多篇】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一

想要讀一本好書,那就要多讀書,你會發現在書本中可以找到你尋覓已久的喜悦,書就像人生中的一艘船帶着我遨遊在天際》。.。.。.

在一個煩悶的暑假裏,我只能靠書來解決時間,因此,只在一段的時間裏,我竟讀了好幾本名著,在那些書中我看到了歷史的遺蹟,彷彿我自己就在歷史長河中。那幾本名著最牽動我心的便是那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之所以我喜歡並不是因為故事情節好玩,而是羅貫中口中所描述所刻畫的人也是栩栩如生。

我口中的《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的歷史小説。《三國》是有很好的觀點立場的。(擁護什麼,反對什麼,誰是正面人物,都是很明確的)《三國演義》就是用這觀點立場塑造了三個典型:正面人物關羽和諸葛亮,、反面人物曹操、劉禪、無能之輩袁術、袁紹、劉表。.。.。.

氣量狹溢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褚、典韋、這幾個典型透露出當時戰爭中的險惡。

這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也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故事,讓我們影響深刻的是:桃園結義、連環計、借東風、草船借箭等等,這一些些的小故事刺激而讓人佩服不已。

讀了這本名著後,我瞭解到了不少的歷史文化,也使我懂得了許多的道理比如:堅持就是勝利、內在美總比外在美要好等等。這些道理會伴隨我一輩子。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二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每當我讀到這一首詞,我的腦海裏就會浮現出《三國演義》中的英雄。

在《三國演義》的眾多英雄好漢中,我最敬佩的就是劉備了。劉備雖然是皇室宗親,但他禮賢下士,求賢若渴。今天我就給大家講講三顧茅廬的故事吧。劉備第一次去請諸葛亮,碰巧諸葛亮出去遊玩,不在家;第二次去時,大雪封山,可劉備依舊去了,還是沒有找到;第三次去時,諸葛亮正在午睡,劉備就讓童子不要打擾,自己在外等了一個時辰。當時,張飛非常生氣,揚言要放火,被關羽制止了。又等了一個時辰,劉關張站得都腰痠背痛了,這時諸葛亮才醒了。後來他被劉備的誠意打動,終於答應出山幫助劉備。

劉備待人真誠,請了三次諸葛亮,最後一次還等了兩個時辰。劉備是真心要請諸葛亮出山,所以諸葛亮才會被劉備的誠意打動。如果劉備沒誠意,請了一次就會再也不去了,當然諸葛亮也就不會去幫助劉備,也就沒有後來的劉備奪天下了。其實這跟我們做人的道理一樣的,如果你對待被人真誠友善,朋友也會真誠回待你的。相反,如果你待人虛情假意,朋友們也都會離你遠去,換不來別人的真心的。

再聯繫到自己,平時我會對我的同學都很真誠,同學有困難也都會伸出手。誰有困難,我會在我的能力範圍內竭力幫助,所以我也感受到了同學們對這份真誠待人的迴應:有一次美術課上,我沒有帶彩紙,同學們都把剩下的彩紙給我用,幫我度過難關。看來,待人真誠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會招來許多朋友的相助。

《三國演義》是一部藴含着深刻道理的小説,它像一面鏡子,能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使我們受益匪淺。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三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卷首語:“話説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精闢的總結了歷史的發展趨勢。讀罷《三國演義》掩卷沉思:這分分合合豈非人力所為?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演義的`長篇小説,以描寫戰爭為主,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成功刻畫了幾百個人物形象,其中文人某事的鬥智鬥勇,各方的用人原則和謀士的腦力風暴一次次撞擊左右了戰爭的結果。告訴我們一個樸素的道理:

善於用人是成就偉業的保證。

曹操三次頒佈求賢令以獲得良才為己所用,事實證明人才的招攬為其統一北方規劃了可行的藍圖。

曹操的謀士毛玠曾經向他提出了一個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曹操採納了謀士毛玠的建議,並予以實施。也就是説,曹操的路線和策略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紹的謀士沮授也曾進言“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可是袁紹手下其他的謀士不贊成,袁紹一猶豫,曹操就搶先了一步,獲得民心。可見袁紹不善於用人,雖然空有雄兵猛將,卻不懂軍事不過是政治的工具,最後難免失敗。官渡之戰中又錯失許攸,因為不能聽進人言以超強實力完敗,也充分説明問題。可見知人善用威力無限。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東漢末年正值亂世,許多有識之士,治國良才,隱居山林期待救世伯樂以一展雄才大略。諸葛亮就是其中最讓讀者敬佩的一位。

劉備便親自前往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與亮相見後,諸葛亮遂向他陳説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機可乘,而且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天下;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説後世稱之為《隆中對》。()《隆中對》是此後數十年劉備和蜀漢的基本國策。我們常常讚歎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實際上這天下三分其實是諸葛亮根據天下形勢以及自己的聰明才智策劃的。否則以劉備無立足之地的形式能和孫曹抗衡應該是難於上青天。一人之得,便得三分天下,善於用人真是成功的前提啊。

其實非是《三國演義》能看出用人之重要性,就是歷史中例子也比比皆是:秦始皇任用李斯、王翦 、蒙恬、尉繚,可謂英雄不問出身,只要你有才能我便用你。而且能夠平等對待臣下。最終這些人都為秦始皇成就偉業立下汗馬功勞。劉邦在總結楚漢之爭中自己獲勝時説説:“軍事謀劃,我不如張良;治理國家,我不如蕭何:統軍作戰,我不如韓信。這三人是當代豪傑,我能任用他們,這是我得勝的主要原因。項羽連一個多謀善斷的范增都不肯用,所以失敗了。”可謂一語道破天機。同樣的是漢武帝,啟用董仲舒、主父偃、衞青等人實現了大一統的鼎盛局面。唐太宗善於用人,成就貞觀之治。唐玄宗前期善於用人,出現開元盛世,後期任用奸臣出現天寶危機。

興亡誰人定,盛衰豈無憑。演繹也好,歷史也罷。人才決定興衰;無論當今,還是未來,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説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誰佔有人才,誰就會搶佔科技創新的制高點,誰就是贏家。

未來的競爭其實是人才的競爭,隨着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人才交流不斷頻繁,經濟發展的第一要務還是教育的發展。讀罷《三國演義》深感作為教育工作者的責任重大。國家、民族的未來在我們手上,為了國家、民族的未來盡全力,去奉獻。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四

別讓嫉妒絆住你前行的腳步——讀《三國演義》有感

金華市仙橋國小五(1)班 吳樂琪

暑假我有許多時間閲讀自己喜歡的書籍,我又一次品讀了《三國演義》這部中國古典名著。我被書中精彩的故事深深吸引,更對“嫉妒”這個詞有了深刻的理解。

周瑜因嫉妒諸葛孔明的才幹而吐血身亡,使吳蜀聯盟險遭不測……周瑜可算是難得的人才,因嫉妒而英年早逝,這是莫大的悲哀。

常聽人説:嫉妒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表現,對人的成長有百害而無一利。嫉妒別人就是自尋煩惱,更是無能的表現。

然而,我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説,有一點嫉妒是不可避免的。一個人會嫉妒別人,首先説明他看到了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其次説明他不甘落後於別人,或者還有奮進之心。就憑這點,我們就不能説會嫉妒的人完全無能。那些不思進取、得過且過的人肯定不會去嫉妒別人,但這樣的人未必招人喜歡。

我希望自己不是個小心眼。但是當老師表揚同學而沒有我的份時,我會很不高興,甚至會向老師打小報告,揭同學的短,讓同學也不開心。我想這一定是嫉妒心在作怪。

在去年的校運動會上,我的“好姐妹”小琳獲得跳高冠軍時,我真心祝福她。當聽到同學們和老師對她的讚美、表揚,看着小琳那般高興和得意的樣子,我暗暗下決心:“明年我就報這個項目並一定要得冠軍。”比賽後的體育課,我經常請求老師指導跳高。原來我只能跳過85 釐米,經過堅持不懈地刻苦訓練,我已經能輕鬆越過1.05 米的高度。今年秋季運動會,五年級女子跳高的冠軍爭奪賽一定會更加激烈,同時也會更加精彩。

寫到這裏我又想起周瑜,他若不是嫉妒諸葛亮的才幹,而是和諸葛亮成為好朋友,那三國的命運和結局會完全不一樣,吳蜀聯盟一定能大敗曹操。可惜人死不能復生,我們只能從中汲取教訓。當嫉妒心理萌動時,要及時調整心態,羨慕別人成功時也要真心祝願。別讓嫉妒絆住你前行的腳步。親愛的同學,讓我們記住: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指導老師 鄭愛媛)

教師點評

小作者以獨特的視角品讀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她對“嫉妒”這個詞有了深刻的理解和闡述,她的觀點明確,體會別具一格。她説:“嫉妒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表現,對人的成長有百害而無一利。嫉妒別人就是自尋煩惱,更是無能的表現。”她為周瑜的英年早逝而唏噓、痛惜。

小作者又能結合自身生活實際,表明自己對嫉妒的認識以及自身的變化過程,從曾經嫉妒別人到積極奮進。全文語句樸素自然,卻有一股清新撲鼻的芳香。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五

《三國演義》——這本書大家都不陌生吧。沒錯,它就是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最愛看的書之一。

説起《三國演義》,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了許多人物或事情:“胸懷大志的劉皇叔;鞠躬盡瘁的孔明;英武非凡,忠心耿耿的關羽;藝高勇猛,正氣凜然的張飛……這一些人物讓我佩服不已,還有那“草船借箭”,“火燒赤壁”,出神入化,好像變成了電影,在我的腦海裏回放。”

諸葛亮——他便是我最佩服的人。他未出茅廬就先知“魏蜀吳分天下”,“博望坡”設計燒曹營;“新野”留空再敗曹營;有以“三寸不爛之舌”舌戰羣儒,使東吳百官無言以對……

孔明雖然一生短暫,但他的精神已經牢刻在我的心頭。

再一次上學途中,我屋意間發現了一塊香蕉皮,正當要離開時,腦海裏浮現出一幅可怕的畫面:一個小朋友,因為不小心踩到香蕉皮而摔倒,膝蓋上皮破了許多,血也留了許多……於是,我不再猶豫,大步走過去撿起香蕉皮,將它繩之以法——丟進垃圾桶,發出“砰砰”的呻吟聲,我想這是香蕉皮發出對我的不滿,同時,我猜我阻止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發生。……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名著,我明白:我要做一個樂於助人的人!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六

《三國》乃中華四大名著之一,裏面的人和事物都寫得活靈活現。

我喜歡劉、關、張三人的義,喜歡趙、關、張等人的勇,喜歡司馬懿、諸葛亮、魯肅、周瑜的智,還喜歡嚴顏的寧死不屈。其中,我最喜歡關雲長的忠和義。

在關公近六十年的生涯中,他馳騁疆場,策馬橫刀,但他不是一位莽夫,他懂的“忠”和“義”。在羣將中,關公最勇,他“斬華雄酒餘温”,“諸顏良,滅文丑”時,他是萬人不敵的勇;在“臨匯會”,“單刀會”時,他是凜不可犯的威;在“刮骨療毒”時,他視死如歸。在羣將中,關公最義,在“屯土山約三事”時,關公被圍,還不知劉備下落,張遼勸降時,關羽“降漢不降曹”,約定“知劉下落,便辭曹歸蜀”,曹為了籠絡關羽,設“小宴三日,大宴五日”,還“贈赤兔馬,明送金錦袍”,甚至送了金封桂印,選了十名美女服侍關羽,可關羽還是投回劉備。後來,關羽在華容道義釋曹操,當時曹操幾乎彈盡糧絕,跟在身後的不到三四百人,關羽完全可以滅曹。但是,他想起當時曹操的恩情,最終不忍下手,冒着砍頭的危險,放走了曹阿滿。這讓後人記住的並不是他的不守軍法,反到是他的義薄雲天。

不過,作者對關羽的描寫也是全面的,並沒有包庇他的缺點。關雲長單刀赴會突出了他驕而自矜的性格,這種不可一世的驕傲導致關公敗走麥城的悲劇。

相比之下,我和關羽也沒多大區別,我在三年級的一段時間中,“恃物傲才”,以為自己很了不起,結果成績直線下降,從上上等變成下下等,從學霸變成學渣。這種情緒保持了三個月才消失,我才有些起色,從下下等變成中上等,雖然我沒有被埋在黃沙底下,可我也差點沒評上“三好學生”,就像黃泥掉進了褲襠裏――不是死(屎)也是死(屎)。

還有,我跟關公一樣粗心大意,在今年的某次考試中,我數學竟然沒考到90分,這讓全班大吃一驚!我在掉“金豆豆”的時候瞅了一眼試卷,看見錯了4道選擇題,2道填空題,1道簡答題。其中計算題錯的十分搞笑,我把四個得數全部抄反,你説可不可憐。當年關羽粗心敗麥城,今年我會粗心沒高分。

《三國演義》影響極大,在中國古代思想關公被推舉為“忠”、“信”、“義”於一身的楷模,併成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士農工商廣泛相禮膜拜的神聖偶像。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七

戰官渡本初敗績、怯烏巢孟德燒糧。袁紹將七十萬,敵操七萬兵。紹不聽田豐,沮授不宜速戰的交戰的意見。第一次交鋒,操軍大敗。兩家在官渡對峙,各施攻術。袁紹派性剛好酒的淳于瓊守烏巢屯糧之所;不聽許攸分軍擊許昌的建議,反疑責許攸。許攸棄紹曹操,獻計曹操領兵燒烏巢,操從之。沮授急諫袁紹派重兵守烏巢,紹不聽。操領張頜,高覽敗而投操。從許攸計,作速戰起兵,大破紹軍。獲許都及軍中諸人與紹暗通之書而盡燒之,不予追究。沮授不降;操殺而厚葬之。用人之道,最重要的,是要善於發現、發掘、發揮屬下的一技之長。用人不當事倍功半;用人得當,事半功倍。

曾經讀過這樣的一個故事:早年在美國阿拉斯加地方,有一對年輕人結婚,婚後生育,他的太太因難產而死,遺下一孩子。他忙生活,又忙於看家,因沒有人幫忙看孩子,就訓練一隻狗,那狗聰明聽話,能照顧小孩,咬著奶瓶餵奶給孩子喝,撫養孩子。有一天,主人出門去了,叫它照顧孩子。他到了別的鄉村,因遇大雪,當日不能回來。第二天才趕回家,狗立即聞聲出來迎接主人。

他把房門開一看,到處是血,抬頭一望,牀上也是血,孩子不見了,狗在身邊,滿口也是血,主人發現這種情形,以為狗性發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來向著狗頭一劈,把狗殺死了。之後,忽然聽到孩子的聲音,又見他從牀下爬了出來,於是抱起孩子;雖然身上有血,但並未受傷。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再看看狗身,腿上的肉沒有了,旁邊有一隻狼,口裏還咬著狗的肉;狗救了小主人,卻被主人誤殺了,這真是天下最令人驚奇的誤會。誤會的事,是人往往在不瞭解、無理智、無耐心、缺少思考、未能多方體諒對方,反省自己,感情極為衝動的情況之下所發生。

誤會一開始,即一直只想到對方的千錯萬錯;因此,會使 誤會越陷越深,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人對無知的動物小狗發生誤會,尚且會有如此可怕嚴重的後果,這樣人與人之間的誤會,則其後果更是難以想像。

讀《三國演義》有感 篇八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卷首語:“話説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精闢的總結了歷史的發展趨勢。讀罷《三國演義》掩卷沉思:這分分合合豈非人力所為?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演義的長篇小説,以描寫戰爭為主,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成功刻畫了幾百個人物形象,其中文人某事的鬥智鬥勇,各方的用人原則和謀士的腦力風暴一次次撞擊左右了戰爭的結果。告訴我們一個樸素的道理:

善於用人是成就偉業的保證。

曹操三次頒佈求賢令以獲得良才為己所用,事實證明人才的招攬為其統一北方規劃了可行的藍圖。

曹操的謀士毛玠曾經向他提出了一個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曹操採納了謀士毛玠的建議,並予以實施。也就是説,曹操的路線和策略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紹的謀士沮授也曾進言“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可是袁紹手下其他的謀士不贊成,袁紹一猶豫,曹操就搶先了一步,獲得民心。可見袁紹不善於用人,雖然空有雄兵猛將,卻不懂軍事不過是政治的工具,最後難免失敗。官渡之戰中又錯失許攸,因為不能聽進人言以超強實力完敗,也充分説明問題。可見知人善用威力無限。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東漢末年正值亂世,許多有識之士,治國良才,隱居山林期待救世伯樂以一展雄才大略。諸葛亮就是其中最讓讀者敬佩的一位。

劉備便親自前往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與亮相見後,諸葛亮遂向他陳説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機可乘,而且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天下;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説後世稱之為《隆中對》。()《隆中對》是此後數十年劉備和蜀漢的基本國策。我們常常讚歎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實際上這天下三分其實是諸葛亮根據天下形勢以及自己的聰明才智策劃的。否則以劉備無立足之地的形式能和孫曹抗衡應該是難於上青天。一人之得,便得三分天下,善於用人真是成功的前提啊。

其實非是《三國演義》能看出用人之重要性,就是歷史中例子也比比皆是:秦始皇任用李斯、王翦 、蒙恬、尉繚,可謂英雄不問出身,只要你有才能我便用你。而且能夠平等對待臣下。最終這些人都為秦始皇成就偉業立下汗馬功勞。劉邦在總結楚漢之爭中自己獲勝時説説:“軍事謀劃,我不如張良;治理國家,我不如蕭何:統軍作戰,我不如韓信。這三人是當代豪傑,我能任用他們,這是我得勝的主要原因。項羽連一個多謀善斷的范增都不肯用,所以失敗了。”可謂一語道破天機。同樣的是漢武帝,啟用董仲舒、主父偃、衞青等人實現了大一統的鼎盛局面。唐太宗善於用人,成就貞觀之治。唐玄宗前期善於用人,出現開元盛世,後期任用奸臣出現天寶危機。

興亡誰人定,盛衰豈無憑。演繹也好,歷史也罷。人才決定興衰;無論當今,還是未來,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説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誰佔有人才,誰就會搶佔科技創新的制高點,誰就是贏家。

未來的競爭其實是人才的競爭,隨着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人才交流不斷頻繁,經濟發展的第一要務還是教育的發展。讀罷《三國演義》深感作為教育工作者的責任重大。國家、民族的未來在我們手上,為了國家、民族的未來盡全力,去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