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海明威《喪鐘為誰而鳴》讀後感讀書心得(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96W

海明威《喪鐘為誰而鳴》讀後感讀書心得(精品多篇)

《喪鐘為誰而鳴》讀後感讀書心得 篇一

喪鐘為誰而鳴:作者:(美)海明威。類型:戰爭。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志願軍戰士,原本只是一個普通人,經歷了戰火的洗禮,最後為西班牙人民犧牲了生命。

主人公喬丹受到上級的指令去完成一項炸橋的任務,於是來到了當地的游擊隊伍中,在那裏結識了被敵人侮辱過的姑娘瑪麗亞,兩人迅速墜入愛河。整個故事的跨度很短,只有三天而已。但是篇幅可不短。

先是喬丹來到了當地,聽那些游擊隊員訴説他們的輝煌業績(其實只是炸了一列火車)。喬丹覺得革命的前途暗淡,但依然為此奮鬥着。

他認識了當地的另一位游擊隊長聾子,並讓聾子當夜去偷馬,不幸當夜下了大學,聾子一行的行蹤被發現。全體人員壯烈犧牲。喬丹沒有去援護,為了保存實力,這是不得已的。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穿插進了大量喬丹的內心獨白,有回憶,有思考,有對往昔的眷戀,也有對未來的憧憬。比如,喬丹的夢中情人是,葛麗泰•嘉寶。

最初喬丹的嚮導,不幸意外身亡,因為在炸橋的前一天,當地的一位已經對革命喪失信心的人巴勃羅,偷走了炸藥包,雖然第二天還了回來,但是引爆裝置他扔掉了。不得不用另一種方法引爆炸藥,結果那個老好人就無辜地死了。

在最後一天的戰鬥中,喬丹腿部負傷,他走不了了。他讓游擊隊員帶走瑪麗亞,告訴她,她走了,就是他走了(也許還有他們的孩子)。自己一個人留下來狙擊殺害聾子一行的兇手。

這本書的主題,在開篇詞中已經説清楚了。沒有一個人是孤立的,全世界的人民都是連接在一起的,他人受的傷害,就是對自己的傷害,所以,喪鐘實際上是為每一個人(包括活着的人)而鳴。

《喪鐘為誰而鳴》讀後感讀書心得 篇二

問:喪鐘為誰而鳴?這個問題有意義嗎?

答:不是所有東西都必須有意義。

——寫在前面

最近讀完了《喪鐘為誰而鳴》的中英譯本,説實話,我很少寫讀後感,但這一次我不得不將這幾天的心情記錄下來,以便後瞻,同時也為了做一次總結。

故事的主線很明確,一名熱血青年Robert Jordan參加了西班牙志願軍,在戰爭的硝煙中與Maria墜入愛河,沒有身份與世俗的羈絆。短短三天的故事裏,愛情,責任,信仰,恐懼不斷髮生着碰撞,Robert Jordan也在不斷成長為一名真正的戰士。生命的最後時刻,他獨自留下狙擊敵人,掩護友軍撤退,向這片異國土地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小説的背景設定在了一個今天已不被人們所樂於提及的西班牙內戰時期,因為他遠沒有一、二次世界大戰那樣對世界的前進起到多少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也正是為什麼歷史總是留下它想要留下的而刪減掉其它,我們總是習慣去解析一些大的時代背景,卻往往忽略了那些被我們忽略的東西,也許正是一些我們所不知的前進的原因。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西班牙內戰,實際上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序幕,也是進步派與法西斯頑固派之間第一次的正面交鋒,雖然最後西班牙人民的反抗失敗,但這場內戰無疑是反抗強權的最好代表,沒有之一。在這樣一個龐大的歷史襯托下,整個故事猶如一部自傳性的回憶錄,那段刻骨銘心的愛情,那段至死不渝的信仰都變得無比堅貞。

這場戰爭的意義在何方,失敗是否也就毫無意義?但你可以想象,如果沒有這場革命,西班牙人民還是甘願沉淪在法西斯武裝政府的統治下,人們不會知道建立一個自由的,一個真正屬於人民的政府的重要性,這些思想會歷久彌新,最終會形成一個共性,這個國家所期盼的未來才會儘早到來。

我沒有寫到主人公,沒有寫到他的成長,他的愛情,但我知道我並不需要去記錄它,而那些處在故事以外的故事才是我真正關心的問題。在這場戰爭中,戰爭的目的是為了【人】,人權,人道,人民,他們反抗着本不敢反抗的東西,他們才是那個國家真正的主人。喪鐘為誰而鳴?喪鐘本不需要鳴響,因為這一次的失敗正是下一次反抗的開始,向死而生。

No man is an island,entire of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a part of the a clod be washed away by the sea,Europe is the well as if a promontory well as if a manner of thine own or of thine friend's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for I am involved in efore, send not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 tolls,It tolls for thee.—— From John Towne.

《喪鐘為誰而鳴》讀後感讀書心得 篇三

千萬不必去打聽喪鐘為誰而鳴;喪鐘為你而鳴。

在海明威的書《喪鐘為誰而鳴》中寫了一位美國青年,羅伯特·喬丹。羅伯特同海明威並非西班牙人,卻在陰霾籠罩的二戰前夕毅然投身西班牙混亂的內戰前線,對抗幾乎攥有全部勝算的弗朗哥政府軍。反抗軍給他的任務很簡單——炸橋。彼時這橋已成為戰場上的生命線,無數補給均從這把守森嚴的橋上向前線通過,炸掉這橋與切斷政府軍的糧倉線無異。在炸橋的撤退途中,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自己卻被炮彈炸斷了大腿,獨自留下阻擊敵人,最終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早知道結果是這樣,他會後悔嗎?不,不會。因為這關於對和平、自由和幸福的追求,關於戰士們實現自己的價值,並向命運的抗爭。

什麼是個人的價值?你是最重要的你,是你構成了與世界的千絲萬縷的聯繫,是世界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儘管佛洛依德説,每個人都是孤獨的靈魂,是一座孤島,但是也不能否認正是由於個體的獨立,才能衍生出千千萬萬的不同的思想。海明威在《喪鐘為誰而鳴》中寫道“死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他沒有想過死是怎麼回事,也沒有對死的恐懼。但是山坡上田野裏起伏的麥浪、天空中的蒼鷹、打穀篩秣時喝的一陶罐水、你胯下的馬兒、腿下夾着的卡賓槍、小山、河谷、樹林裏的小溪、河谷另一邊的羣山,一切都那麼生意盎然。”人和自然界的千萬動植物組成了這個美麗富饒的世界,缺了其中一個都不能生存,在自然界的人類,還是依舊要與自然和平相處。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就更加微妙了一點。“任何人的死亡使我有所缺損,因為我與人類難解難分”,話正如此。

什麼是戰爭?戰爭之於每個民族都不陌生。幾乎每個民族的發展史冊上,揭開某些頁面,都能看到淋淋的血,聽到灌進盈耳的呻吟。海明威的書名是個哀歎般的問句。千古悠悠,有多少冤魂嗟歎。這無盡的拷問彌散着無法抑制的太息。烏干達的陰鬱、盧旺達的哀嚎、庫爾德人的絕望、吉普賽人的苦難,揚起漫天沙塵矇蔽天日,然而悲涼的喪鐘嗚嗚的哀鳴難以被掩蔽。西班牙內戰在之後緊接着降臨的反法西斯戰爭的掩蓋下已顯得蒼白而鮮有人記得,海明威記述了曾經遍地星火的悲壯的西班牙,由此他説,正義戰爭的價值不在於雙方鬥爭後所建立的體系,而在於人類通過抗爭最終獲得的和平,戰爭中的犧牲因之才有了價值。海明威在《喪鐘為誰而鳴》中塑造的羅伯特,是幾經思索,並最終選擇為人類的和平犧牲自我的戰士。他是震顫的槍炮之下人類所堅守的勇氣與理想、自由與榮耀。他儘管有迷茫,最終仍投身驚濤駭浪的堤壩,將自己鑄成攔截高壓統治洪峯的磚石的鬥牛士。面對友誼、團結、背叛、絕望,張開雙臂,放出螢火之光敢與日月爭輝的光柱。“沒有失敗,只有戰死。”

羅伯特告訴我們的,是那個時代的人們,那些維護和平的戰士對生命的渴望,渴望着“生命、自由和對幸福的追求”。這句被寫入美國憲法裏的話,彷彿是人類追尋着的永恆的主題。我們所做的那麼多的努力,追溯歷史,每一場戰爭,每一次革命,只是一羣不甘於生活困苦潦倒、命運曲折不公的人出於這樣一個美好的願望,用這樣或者那樣的方式向社會抗爭,為命運反抗。我們享受着陽光,自由如同正在呼吸的空氣,握住彼此手中的幸福。只是最後要記得,我們今天所有的美好,都是諸如羅伯特·喬丹一樣的戰士們賜予的。

“誰都不是一座島嶼,自成一體;每個人都是歐洲大陸的一小塊,那本土的一部分;如果一塊泥巴被海浪衝掉,歐洲就小了一點;如果你的朋友或你自己的莊園被沖掉,也是如此;任何人的死亡使我有所缺損,因為我與人類難解難分;所以千萬不必去打聽喪鐘為誰而鳴;喪鐘為你而鳴。”這是約翰·堂恩在《祈禱文集》中的一段話,詮釋了羅伯特的犧牲意義。早知道結果只是戰死,他不會後悔,所有的戰士們都不會後悔。

《喪鐘為誰而鳴》讀後感讀書心得 篇四

“沒有人是自成一體、與世隔絕的孤島,每一個人都是廣袤大陸的一部分。所以,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就是為你而鳴。”

他只是個外人。他不出生於西班牙,不成長於西班牙,他的家鄉與西班牙隔着一整片大西洋;可他深愛着西班牙,它的語言、風景、人情無一不吸引着他,他為了這個國家可以放棄自己的家庭、事業、生活中的一切安穩與幸福。他,羅伯特喬丹,真的只是個外人嗎?

她只是個女人。雖然她長相醜陋,身材魁梧,嫁給了曾熱情滿滿、現已偷生怕死的游擊隊隊長巴勃羅,可曾經,她也擁有屬於自己的熾熱的愛情;現在,她蔑視膽小的丈夫,一心向往共和黨,誓死保衞自己的家鄉。她,比拉爾,真的只是個女人嗎?

他只是個老人。身為一個獵人,他已經步入晚年,是游擊隊裏最年邁的成員;可他卻一動不動地蹲在寒風大雪中,只為完成羅伯特喬丹交給他的勘探敵人崗位的任務,他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只為為戰爭獻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他,安塞爾莫,真的只是個老人嗎?

讀完《喪鐘為誰而鳴》,我們就會知道在戰爭中,沒有什麼你我,因為戰爭是個可怕的漩渦,它將全世界的人都吸進去,無人能逃脱;在戰爭中,沒有什麼好壞,因為所有人的手上都沾滿了鮮血,或許敵人只是個普通人,是個被母親擔憂的兒子、被妻子掛念的丈夫,卻成為了戰爭的犧牲品;所以,當戰鼓敲響,就是喪鐘在鳴,當置身事外的人們還在幸災樂禍時,他們不知道,這鐘聲其實就是在為他們敲響。

海明威用了他篇幅最長的一部小説卻僅描寫了三天半的故事,其中的意識流佔了許多篇幅。開戰前,羅伯特喬丹會想到自己以前在馬德里的時光,會開始奢望自己以後回到馬德里後過上安穩的日子,還會想到曾經也是士兵的祖父和自己膽小而自殺的父親;在自己腿被打傷、留在戰場等死時,他的頭腦已經不太清醒,可是他卻堅定地想着一件事:讓敵人快點來,我還能為西班牙做出最後的貢獻。這種意識流細膩地寫出了戰爭之中人們慌張、緊張、不安的心理,雖然羅伯特喬丹總給人一種冷靜穩定的感覺,可只有讀者知道,他的內心早已是波瀾起伏,又談何冷靜呢!他的思維早已不受他控制,這是他的本能,也是一種人性,脱離現實殘酷的戰爭,“齣戲”到過去、未來的生活!海明威成功地用意識流營造了戰爭時真實的緊張感,讓我在讀書時心絃緊繃、不敢動彈!

羅伯特的結局令人遺憾卻又無奈。也許,上天註定他要為西班牙犧牲,否則比拉爾也不會從他的手掌中讀出死亡,否則也不會偏偏在戰爭前下了大雪,安德烈的信也不會送晚那麼一步。.。.。.羅伯特炸橋任務成功了,本次偷襲也成功了,他甚至安全地送走了瑪麗亞、比拉爾、巴勃羅。.。.。.可是就差一步,就差那麼一小步,他還是倒在了戰場上,倒在了西班牙,倒在了他註定離不開的地方。

《喪鐘為誰而鳴》讀後感讀書心得 篇五

這部小説翻譯成中文共有40多萬字,但其實描述的只是三天的故事,主人公三天來不停的心理變化,還有其他配角的變化以及帶給主人公的影響,讓這個故事非常的真實。真實到我以為這是海明威自己親自參與過的事情。事實上,海明威也確實在西班牙內戰的時候作為國際縱隊去協助西班牙共產黨,所以我相信,唯有真實的體會方能寫的如此真實,唯有參與過才知道心靈的變遷,唯有生活才是有價值的文學的襁褓。

之所以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很高,首要在於它反映了大時代,在那個時代下的人、事的交流碰撞用這一個事件就把大致的輪廓完全勾勒出來,可以幫助讀者去了解那個時代。我相信,數百年後數千年後,當人們讀到那個時候甚至於現在的資料的時候,這部小説的意義就會凸顯出來。

其次在於它裏面有很多人的心理的描寫,主人公處於好幾個矛盾的衝突之下,每天都在做着強烈的心理變化,在用理想來説服自己做自己不想做卻不得不做的事情。而即便是在這樣的逆境中,他仍然在用他的堅韌、才華、技能、指揮來將事情安排妥當,仍然在用自己的温柔來呵護關心的人,恐怕硬漢就是如此,面對逆境更能奮發。#逆境奮發#

再次,這部書用真實的故事刷新了我的戰爭觀,戰爭中,真正的敵人從來都是少數,

在《喪鐘》中,真正的長槍黨(反派)在後方屠殺着人民,而在戰壕裏和共和派對壘的是敵佔區的平民。長槍黨人在屠殺,共和派也在屠殺,雖然有一個看起來很有道理的理由, 但那是因為我們缺乏教養,不知道該怎麼辦,而他們是蓄意地、深思熟慮地幹着。

我在之前的很長時間都是好戰者,認為戰爭是鑄造英雄的火爐,而《喪鐘》卻告訴我,戰爭,受苦的都是下層人民。一將功成萬骨枯, 爾曹身與名俱滅。

相信小時候,很多男孩都會有英雄情結,我也有。因而導致了我的好戰情結。其實這種心愫是對激昂狂飆的生活的嚮往。但工作以後,卻發現生活仍然是循環往復,剛開始的時候甚至有些無聊。但現在逐漸適應了這樣的生活之後,我卻發現,生活本來恐怕就是這樣,羅伯特喬丹如果沒有去西班牙參加內戰,恐怕他也是個循規蹈矩的老師。而生活中的硬漢,想必就是那些能在循規蹈矩中仍然堅持自己的理想,在往復的日常推陳出新,做出自己的獨特。

最近這段時間,看到幾篇文章,都在講英國式的變革是理性的,而法國大革命式的革命似乎很濫殺無辜,損害了社會。從《喪鐘》中看,暴力革命似乎也並不那麼有智慧,也有很多瑕疵。

從我的角度來看,如今的社會,技術是比較強的驅動力,正如第二次技術革命前夕,電力的發明之前的那段黑暗。我相信,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的洗禮和武器大發展,維持穩定的前提之下,技術尤其是機器學習乃至於人工智能會是改變社會的當仁不讓的驅動力。

不過我在這場新的技術變革裏面起的作用恐怕只是一個小小的螺絲釘,人生的悲劇在於當機遇到來的時候,卻沒有準備好成為風尚的弄潮兒。但《喪鐘》中的主人公,卻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一種悲情硬漢,很多人都説,做什麼事想要做就去做好了,不用考慮後果如何,我想,《喪鐘》裏説的也是同樣的道理,不過有很多道理,口頭上接受,心理上未必就可以接受;心理上接受,膽量上未必就可以承受。

不管如何,喪鐘為每個人敲響,但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是奮發壯烈不屈不撓,還是得過且過不懂珍惜。

《喪鐘為誰而鳴》讀後感讀書心得 篇六

《喪鐘為誰而鳴》美國作家海明威篇幅最長的小説,故事從開始到結束其實只有三天,作者卻洋洋灑灑寫下了幾十萬字。看這本書,你不得不偑服海明威的敍事能力,書中的人

物,通過大段大段的內心獨白和回憶,你都可以解釋他們的現在,不管所處的狀況,性格特點,還是心理變化。主人公羅伯特。喬丹的形象也是隨着他片段式的思緒,零零碎碎的回憶而逐步豐滿起來的。這位美國大學教授西班牙語的老師,痛恨法西 斯 主義,他懷着“為全世界被壓迫的人們鞠躬盡瘁”的理想信念來到西班牙,參加反法西 斯 戰爭,並接受了炸橋的任務,最後受傷,讓戰友們離開,自己獨自留下來狙擊敵人,小説沒寫他死,但看完都知道他死了。整部小説人物不多,但在海明威筆下,每個人物性格特徵明顯,形象豐滿。

游擊隊長巴勃羅,狡猾而殘忍的農民起義者,內戰初期,他組織人馬攻下了阿維拉小鎮,之後卻聚起鎮子裏的農民和酒鬼將鎮子裏的法西 斯 分子和有法西 斯 傾向的人,甚至神父都用極其殘忍的手段全部殺死。法西 斯 反攻時,他帶着不多的人進入山中。這個充滿小農意識,所謂的革命者在山中的輕閒日子和酒精的浸泡中意志逐漸消沉,最後背叛了革命。

比拉爾,巴勃羅強悍的老婆,當羅伯特到營地請求幫助完成炸橋任務時,巴勃羅退縮了,他只想苟且偷安。比拉爾主動站出來,同意炸橋並獲得其他游擊隊員的支持,從而取代了巴勃羅,成為這支游擊隊的實際領導人。她是一個女巫式的人物,會看手相,會預言死亡,她的身上帶着濃重的宿命的色彩,但同時她又熱愛生活,從不遮掩她的愛和情慾,性格爽朗,潑辣而粗魯,是彷彿隔着街都可以聽到她笑罵聲的人。在她的幫助下,羅托特。喬丹完成了任務。

瑪麗亞,生性温柔,天真無邪,父母被法西 斯 分子殺害,自己也被肆意蹂躪,後來被比拉爾解救,帶進了山,當女兒般對待。羅伯特。喬丹在營中遇到瑪麗亞,並很快墮入情網,他們的愛情是這個冰冷戰爭中最温暖的部份。可惜,愛情突然來臨,卻又猛然失去,他們之間只相處了短短三天,但就這三天,不僅改變了喬丹,也使瑪麗亞慘遭蹂躪的生命重新建立起來。當喬丹腿受傷,逃不掉時,他讓比拉爾帶走了瑪麗亞。

整本書緊緊圍繞羅伯特。喬丹的行動,一氣呵成。作者通過細緻入微的動作描寫,豐富多彩的語言對白,以及大量的內心獨白和回憶,深刻揭露了戰爭的殘酷,人性的複雜,不管是正義的一方還是非正義的一方,他們彼此對待的方式都很殘忍。小説中,除了安塞爾莫,所有的男人都喜歡殺人,而且津津樂道。作者通過對白揭示出來,但最後他們都有反思,就如巴勃羅希望被他殺死的人復活,羅伯特看了被他殺死的騎兵身上的一封家書後開始反思戰爭的意義和目的,這也是海明威的反思,他本人是一個戰地記者,親身參加了多次戰鬥,對戰爭中的殘酷深有體會。本書中海明威將自己的思想精神注入到小説中,這些思想使人物命運更加具有悲劇性。看完小説,真有種覆巢之下無完卵的無奈,不管你是主動還是被動,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戰爭一開始,個人的命運就緊緊的跟整個人類連在一起,每個人都逃不脱戰爭的網。殺人,被殺,你選哪個?

喪鐘為誰而鳴?為小説中的法西斯而鳴?非也!中學學歷史時,時常看到“敲響了____王朝的喪鐘”,“敲響了____侵略者的喪鐘”,“敲響了______的喪鐘”,總之,自以為正義的一方喜歡為敵人敲響喪鐘。殊不知,為別人敲響的喪鐘,也是為自己敲響的。約翰。多恩有一首著名的詩《喪鐘為誰而鳴》:

沒有人是與世隔絕的孤島;

每個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

如果海流沖走一團泥土,大陸就失去了一塊,

如同失去一個海岬,

如同朋友可自己失去家園;

任何人的死都讓我受損,

因為我與人類息息相關;

因此,別去打聽喪鐘為誰而鳴,

它為你鳴響。

中國人很忌諱“死”這個字,因為什麼?歸根到底是怕死。為什麼怕死?蘇格拉底説死亡只有兩種可能狀態:一是死後無知覺,二是死後靈魂從一個世界移居另一世界。現在的世

人多半相信死後無知覺,這樣的人怕死其實不是害怕“死”本身,而是喜歡“生”,喜歡這個花花世界,朋友啊,親人啊,房子,車子,票子,眼睛一閉就沒有了,想想都恐怖,

還是不要啦,及時行樂吧,象永遠不死一樣活着。第二種相信死後靈魂從一個世界移居到另一個世界的人,活着的狀態一定是今生為來生而活,關注來生比今生多。所以,蘇格拉底又説,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快樂的豬,一種是痛苦的人。那是做快樂的豬?還是痛苦的人?你是為了吃飯而生存,還是為了生存而吃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