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生的喪鐘為誰而鳴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07W

國中生的喪鐘為誰而鳴讀後感

《喪鐘為誰而鳴》是一部以戰爭為題材的小説,但作者並沒有描寫戰爭的宏大場面,而是從一個非常小的角度,講述一個爆破手在敵後組織當地游擊隊執行一個在大戰開始前的炸橋任務。中間穿插着主人公羅伯特和瑪利亞短暫的愛情故事。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喪鐘為誰而鳴讀後感,請您閲讀。

喪鐘為誰而鳴讀後感1

《喪鐘為誰而鳴》美國作家海明威篇幅最長的小説,故事從開始到結束其實只有三天,作者卻洋洋灑灑寫下了幾十萬字。看這本書,你不得不偑服海明威的敍事能力,書中的人物,通過大段大段的內心獨白和回憶,你都可以解釋他們的現在,不管所處的狀況,性格特點,還是心理變化。主人公羅伯特.喬丹的形象也是隨着他片段式的思緒,零零碎碎的回憶而逐步豐滿起來的。這位美國大學教授西班牙語的老師,痛恨法西斯 主義,他懷着“為全世界被壓迫的人們鞠躬盡瘁”的理想信念來到西班牙,參加反法西 斯戰爭,並接受了炸橋的任務,最後受傷,讓戰友們離開,自己獨自留下來狙擊敵人,小説沒寫他死,但看完都知道他死了。整部小説人物不多,但在海明威筆下,每個人物性格特徵明顯,形象豐滿。

游擊隊長巴勃羅,狡猾而殘忍的農民起義者,內戰初期,他組織人馬攻下了阿維拉小鎮,之後卻聚起鎮子裏的農民和酒鬼將鎮子裏的法西 斯 分子和有法西 斯傾向的人,甚至神父都用極其殘忍的手段全部殺死。法西 斯反攻時,他帶着不多的人進入山中。這個充滿小農意識,所謂的革命者在山中的輕閒日子和酒精的浸泡中意志逐漸消沉,最後背叛了革命。比拉爾,巴勃羅強悍的老婆,當羅伯特到營地請求幫助完成炸橋任務時,巴勃羅退縮了,他只想苟且偷安。比拉爾主動站出來,同意炸橋並獲得其他游擊隊員的支持,從而取代了巴勃羅,成為這支游擊隊的實際領導人。她是一個女巫式的人物,會看手相,會預言死亡,她的身上帶着濃重的宿命的色彩,但同時她又熱愛生活,從不遮掩她的愛和情慾,性格爽朗,潑辣而粗魯,是彷彿隔着街都可以聽到她笑罵聲的人。在她的幫助下,羅托特.喬丹完成了任務。

瑪麗亞,生性温柔,天真無邪,父母被法西 斯分子殺害,自己也被肆意蹂躪,後來被比拉爾解救,帶進了山,當女兒般對待。羅伯特.喬丹在營中遇到瑪麗亞,並很快墮入情網,他們的愛情是這個冰冷戰爭中最温暖的部份。可惜,愛情突然來臨,卻又猛然失去,他們之間只相處了短短三天,但就這三天,不僅改變了喬丹,也使瑪麗亞慘遭蹂躪的生命重新建立起來。當喬丹腿受傷,逃不掉時,他讓比拉爾帶走了瑪麗亞。

整本書緊緊圍繞羅伯特.喬丹的行動,一氣呵成。作者通過細緻入微的動作描寫,豐富多彩的語言對白,以及大量的內心獨白和回憶,深刻揭露了戰爭的殘酷,人性的複雜,不管是正義的一方還是非正義的一方,他們彼此對待的方式都很殘忍。小説中,除了安塞爾莫,所有的男人都喜歡殺人,而且津津樂道。作者通過對白揭示出來,但最後他們都有反思,就如巴勃羅希望被他殺死的人復活,羅伯特看了被他殺死的騎兵身上的一封家書後開始反思戰爭的意義和目的,這也是海明威的反思,他本人是一個戰地記者,親身參加了多次戰鬥,對戰爭中的殘酷深有體會。本書中海明威將自己的思想精神注入到小説中,這些思想使人物命運更加具有悲劇性。看完小説,真有種覆巢之下無完卵的無奈,不管你是主動還是被動,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戰爭一開始,個人的命運就緊緊的跟整個人類連在一起,每個人都逃不脱戰爭的網。殺人,被殺,你選哪個?

喪鐘為誰而鳴?為小説中的法西斯而鳴?非也!中學學歷史時,時常看到“敲響了王朝的喪鐘”,“敲響了侵略者的喪鐘”,“敲響了的喪鐘”,總之,自以為正義的一方喜歡為敵人敲響喪鐘。殊不知,為別人敲響的喪鐘,也是為自己敲響的。約翰.多恩有一首著名的詩《喪鐘為誰而鳴》:

沒有人是與世隔絕的孤島; 每個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 如果海流沖走一團泥土,大陸就失去了一塊, 如同失去一個海岬, 如同朋友可自己失去家園;任何人的死都讓我受損, 因為我與人類息息相關; 因此,別去打聽喪鐘為誰而鳴, 它為你鳴響。

中國人很忌諱“死”這個字,因為什麼?歸根到底是怕死。為什麼怕死?蘇格拉底説死亡只有兩種可能狀態:一是死後無知覺,二是死後靈魂從一個世界移居另一世界。現在的世人多半相信死後無知覺,這樣的人怕死其實不是害怕“死”本身,而是喜歡“生”,喜歡這個花花世界,朋友啊,親人啊,房子,車子,票子,眼睛一閉就沒有了,想想都恐怖,還是不要啦,及時行樂吧,象永遠不死一樣活着。第二種相信死後靈魂從一個世界移居到另一個世界的人,活着的狀態一定是今生為來生而活,關注來生比今生多。所以,蘇格拉底又説,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快樂的豬,一種是痛苦的人。那是做快樂的豬?還是痛苦的人?你是為了吃飯而生存,還是為了生存而吃飯呢?

喪鐘為誰而鳴讀後感2

過了兩個月,終於把從圖書館借來的《喪鐘為誰而鳴》讀完了,由於書本很厚,讀的時間斷斷續續,我竟然花了這麼長時間才把它讀完。可是不管花多少時間我都覺得這本書值得一讀。

這本書主要講在一戰爆發前夕的西班牙發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美國志願者羅伯特喬丹,他本是西班牙語的教師,後來志願到西班牙當爆破手。故事便是圍繞喬丹在執行炸橋任務而展開的。故事不只是講述戰爭,它還穿插着喬丹與瑪利亞的愛情,另外除了喬丹之外,本書還塑造了一些經典的人物。

巴勃羅本來是個英勇的人但後來喪失了鬥志反而產生了居安享樂的想法,但最後他的戰鬥勇氣還是回來了。而巴勃羅的妻子比拉爾則是一個性格豪爽的婦人,她因為在鬥牛場的工作結識了巴勃羅並且跟他過生活,看到後來消極的巴勃羅她直罵其消極,她雖然潑辣但心地善良,正是她救了被法西斯欺凌侮辱的瑪利亞並悉心照顧她。這些人都是打游擊戰的,他們為了和平而躲在法西斯的敵後山區為共和事業奮鬥。

因為戰爭,西班牙人們感到巨大的痛苦。瑪利亞親眼看着自己的父母被法西斯分子殺害,自己也被法西斯分子蹂躪,這種痛苦令她身心受到巨大打擊。而拉比爾還有其他一起作戰的人,他們都被迫離開他們深愛着的家鄉。到故事高潮時,另一遊擊隊領導人聾子被法西斯殺害了,聾子等人為了配合喬丹的工作去偷馬,最後被法西斯發現並被圍困在山頭上,聾子經過英勇搏鬥後壯烈犧牲,法西斯分子竟然將他們的頭顱砍下邀功。得知聾子的死大家都很悲傷,但大家沒有絕望而是在喬丹的指導下繼續執行任務。

最後炸橋任務順利完成了,而善良的老人安塞爾莫卻被橋的碎片插死了,另一名夥計也被法西斯槍殺致死。到最後,喬丹也被炸斷了左腿,他要求羅伯特和比拉爾帶着瑪利亞逃跑不要管他,但無論如何瑪利亞都不肯離開,喬丹説,瑪利亞是他他是瑪利亞,只要瑪利亞離開了就等於他也離開了,最終瑪利亞被巴勃羅和比拉爾帶走了。在死之前,喬丹承受着斷腿帶來的的巨大傷痛,等着殺死最後一名敵人,然後犧牲了。

看完故事後我更加深刻地痛恨戰爭,痛恨法西斯,我被羅伯特喬丹他們的為和平為人類而戰鬥的精神所感動。戰爭最後使許多人失去了生命,它是苦難的製造者。所有犧牲了的人的死是偉大的,人們不會忘記他們所作出的貢獻。我相信巴勃羅、比拉爾和瑪利亞會繼續為國家戰鬥,他們最終會找到幸福。

喪鐘為誰而鳴讀後感3

這本書的評論是不是很難寫?那麼多條評論裏沒看到幾篇是跟內容有沾邊的。對西班牙內戰我瞭解並不多。短短三天裏的故事,中譯本洋洋灑灑四十萬字。也可以説是主人公羅伯特·喬丹——一個思想複雜的青年知識分子在三天裏的心靈軌跡。生與死的問題,愛情與戰鬥職責的矛盾,道德倫理與嚴酷現實的矛盾交織在一起。

你反對一切殺人的行為,可你既殺過人,而且還要繼續殺人。因為要打勝仗就必須多殺敵人。

雙方都在屠殺,游擊隊員絞死長槍黨,法西斯分子血洗擁護社會黨的村莊。為了自由,尊嚴和所有人都有工作而不致捱餓的權利,我們對他們也幹下了令人髮指的暴行,“但那是因為我們缺乏教養,不知道該怎麼辦,而他們是蓄意地、深思熟慮地幹着。”游擊隊員們射擊,投擲手榴彈,炸火車。可是殺掉的人有幾個是真正的法西斯分子?那些鐵桿兒長槍黨們都躲在後方屠殺平民。而在戰壕裏向我們瞄準的是和我們一樣的窮人。聯合政府內部也是成分複雜,鬥爭重重,軍隊缺少武器裝備,指揮不暢。有着種種官僚主義,工作無能。黨內的清洗鬥爭連在國際縱隊裏也難逃一劫。內部還有第五縱隊活動。奧威爾當年志願參加西班牙內戰,身負重傷後回國,還有他的同志因為政見不同要追殺他。

儘管這樣,為了所擁護的一切,為了這種感情以及這種必要性,你還是參加戰鬥,為你接受的教育中所提到的新世界而戰鬥。然而,有誰能像青年牧師和軍人始終保持着忠誠?是我們蜕變了,還是世界並不是我們原先想象的那樣?根本沒有完美的事業,以前沒有,今後也不會有。

我們意識到這一點,但我們並不能心灰意冷,就此投降,還是要接着進攻,繼續殺人。因為不這樣幹戰爭就要失敗。那些行不通的混蛋命令明明會奪去你的命,你也只能去豁出命來堅決執行。是啊,誰也沒權奪取別人的生命,可不這樣我們自己就要遭到更大的不幸。誰也不想和愛人分別,白白送死,可不這樣最終的危險就不會過去。這確實是陳詞濫調,但這也是真話。世界上還有什麼事情是比戰爭更壞的呢?

喪鐘為誰而鳴讀後感4

週日的一天光景下來,我是足不出户的那一種,儘管校園裏這陽春三月的景象是美不勝收,但我還是更貪戀室內的恆温,更能給人一種安妥的感覺,晚上睡的比較晚,好像已經習慣要在十一點到十二點之間睡才會好好的睡着。

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做那樣一個夢,關於自己的死亡。

夢中的我不知道自己的年歲,但可以明確是比現實中的我要大,但模樣還是沒變,奇怪的是外婆的年歲和模樣都還和現實中的一樣,我們不知道從哪裏得知,我的生命只能走到六十八歲,並且我們相信這是千真萬確的,可我並沒有得什麼重病,當我得知這一點時,我也並沒有傷痛欲絕,替而代之的只是在內心裏拼命的感慨生命之短暫,在這一生,我似乎是一無所獲。

夢裏的我已離死期不遠,外婆決定把我埋在外婆家隔壁的舅舅家旁邊,那裏有條巷子,原先是很乾淨的,我和夥伴們小時候經常在那裏玩耍,後來生了好多莫名奇妙的垃圾,我們也不知道從何而來。

外婆説:“就埋在這裏吧!我們可以天天陪着你,省得你孤單,受欺負,”夢中的外婆哭了好幾個來來回回,走路時拖着沉重的步子,看我的眼神裏充滿了悲傷,一遍又一遍的用手撫摸着我的臉頰,我知道,外婆是極捨不得我的,我和外婆合力在那巷子口挖了個小洞,弄了個墓碑,無字碑,外婆説她以後不會和任何人説這是誰誰誰,裏面要弄整齊、乾淨,這樣我死後才能舒適的待在在裏面。

我走進屋子拿鏟的時候,我在心裏告訴自己,我要堅強,我要笑着把自己的墳墓弄好。

夢到這裏就結束了,夢裏的我面對死亡很平靜,只有外婆一直陪伴着我。

我不知道這樣的夢代表什麼,或者説能説明什麼,對於這個夢,我不想深究,夢只是一個夢,對待這種夢最好方法就是把它作為一個聽聞來的好故事就好。

可是,我想,這也許是我目前為止做的第二個可以銘記一生的夢,第一個是我讀七年級的時候做的,我夢見我比現實中的我要小,媽媽比現實中要老好多,頭髮基本上都掉光了,走路微微顫顫,她走進我們宿舍,像小時候一樣幫我穿衣服,温柔的看着我,並對我説:“以後你要好好照顧自己,好好學習,要聽話,”我看着媽媽蒼老的臉,揪心般的疼,疼着疼着,我忽然就驚醒了,便是一場無眠。

我記得,那幾天,我一直惦念着媽媽,直到她打電話回來,我知道她安好,激動的就快要掉下眼淚,心裏那塊懸着的大石頭才落下里,這兩個夢都是講訴着生命的盡頭,一直相互陪伴着的人,一個是媽媽,一個是外婆。

在我的意識裏,家人的重要程度遠比自己,我希望我所有的家人都能夠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死亡並不可怕,出身是一場最明確的旅行,死亡何嘗不是一種出發,我覺的這講的死亡的對象是具有範圍的,這範圍永遠包含不了家人,卻可以是自己,而這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有或者説曾有過家人。

到此,我突然想到一句話,千萬不必去打聽喪鐘為誰而鳴,喪鐘為你而鳴。

喪鐘為誰而鳴讀後感5

一九三六年初秋到一九三九年春的西班牙內戰早已成為歷史陳跡,今天已不大為人們所提及。然而它實際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線的序幕,是全世界進步力量和德意法西斯政權之間的第一次較量。由於種種複雜的歷史原因,進步力量在這場鬥爭中失敗了。以文學形式來反映這一頁歷史的作品為數不多,而今天尚被人推崇、文學閲讀的恐怕就只有這一部《喪鐘為誰而鳴》了。

這是海明威篇幅最大的一部小説,但全書情節侷限於三天之內(一九三七年五月底一個星期六的下午到星期二上午),寫得緊湊非凡。那時候,由於三月中政府軍在首都東北瓜達拉哈拉城附近大敗意大利侵略軍,首都已轉危為安。戈爾茲將軍這時正準備在首都西北向瓜達拉馬山區叛軍山上防線發動進攻,為了切斷敵人的增援路線,派美國志願人員羅伯特·喬丹到敵後深山中和游擊隊接上關係,等戰鬥一打響,炸燬一座鐵橋。本書即從老向導安塞爾莫帶喬丹到橋頭哨所偵察寫起,接着兩人就向游擊隊的營地進發。老人喚來了小組頭頭巴勃羅,喬丹和他立刻進行了交鋒,矛盾就一步步展開了。巴勃羅當年原是馬販子,給部隊和鬥牛場供應馬匹,後來在鬥牛場做幫手時結識了和鬥牛士菲尼託同居的比拉爾,菲尼託被牛挑傷死去後,她跟巴勃羅待在一起。革命爆發時,巴勃羅率眾在家鄉小鎮包圍了民防暈的兵營,逮捕了所有的法西斯分子,把他們都處死了。三天後,遭到反動軍隊的反攻倒算,撤至深山中打游擊,一年來,襲擊了幾次敵人的據點,炸了一次火車,弄到了幾匹馬,開始酗酒,意氣消沉,只求能在這山區混下去。他得悉了喬丹的來意,當場提出他所謂的狐狸的原則:要在一個地區待得下去,就只能到別的地區去活動,不然會被敵人趕走。比拉爾是個直爽熱情的婦人,和幾個苦出身的鬥牛士生活過來,多少嚐到了些人間的歡樂,因巴勃羅當初富有男人氣概而傾心於他,但如今年近半百,看他墮落成個鼠目寸光的酒鬼和膽小鬼,心裏非常懊惱,和那些苦大仇深的游擊戰士一樣,正苦於無法為他們所熱愛的共和國作出貢獻。在這節骨眼上,共和國派來了爆破手。當晚大家聚集在山洞裏,比拉爾帶頭反對巴勃羅,贊成炸橋,大家一致表態支持她,她豁出來説:“這兒我作主。”在這劍拔弩張的關頭,喬丹不由得伸手按在手槍上,巴勃羅屈服了,但後來出爾反爾,處處只從他個人的安危出發,喬丹不得不在比拉爾和大家的幫助下,克服了他的破壞活動以及敵機敵騎兵的干擾所帶來的困難,於星期二早晨及時完成了炸橋任務,但不幸以身殉職。

海明威發揮他獨特的敍事藝術,以細緻入微的動作描寫及豐富多彩的對白,緊緊環繞着羅伯特·喬丹的行動,一氣呵成地把這故事講到底,同時插入了大段大段的內心獨白及回憶,使這個主人公的形象非常豐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