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一問一世界》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01W

《一問一世界》讀後感精品多篇

問一世界讀後感 篇一

《人生》講的是主人公高加林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高加林是一名在農村環境下的知識分子,高中畢業後回到農村做一名普通的國小教師,“既能體面的展示他的才能又可以讓他對未來充滿希望”。但是好景不長,村長高明樓的兒子高中畢業無事可做,高加林被替代了下來。正當他失意無奈被迫重回土地之際,村裏最漂亮的姑娘劉巧珍闖入了他的生活,在善良的劉巧珍眼中,高加林就是一個完美的化身,她不顧村裏人的指指點點,向高加林表白了,故事看似正在向人們料想的結果發展。

然而,命運總是充滿驚喜和機遇,當兵走了幾十年的叔叔榮歸鄉里,這為高加林提供了一次回到城市的機會。在城裏,高加林重遇了他的同學黃亞萍,一個活潑開朗又能在事業上幫助自己的現代女性,高加林經過惶惶不安的思想鬥爭,最終選擇了與農村姑娘劉巧珍分手。

選擇總會付出代價,因為黃亞萍的戀愛自己被情敵張克南的媽媽告到紀檢處查到“走後門”,高加林再次被命運作弄了,不得不重新回到生他養他的土地。善良的村裏人並沒有看他的笑話,家鄉人給了灰頭土臉的他各種安慰,德順爺爺用樸實的話語為高加林找回自信,已嫁為人婦的劉巧珍一把鼻涕一把淚在高明樓面前為高加林央求工作……

讀完《人生》,給了我一些想法。

人生,有時候需要妥協,在高加林被辭去農村教師職務之後,他不得不向村長高明樓低頭哈腰,放棄“清高”,求得一份“掏糞工”的工作;面對現實,不得不賣白饃換取買油鹽。還要在清苦的生活中避免與同學相遇暴露自己的不堪。

理想從來不乏浪漫與傳奇,當理想照進現實,我們或許只能去適應現實,向現實妥協。抱怨、牢騷並不能改變適者生存這個鐵律,向現實妥協是一種智慧,也考驗着人們的勇氣。

人生,要面臨很多選擇。如果高加林經受了生活的考驗,堅強能幹的巧珍是他幸福生活的不錯選擇,如果沒有後來的變故,放棄巧珍的同時是告別了粗俗底下的農民生活,高加林也將迎來他更為廣闊的未來。

人生,要學會珍惜和感恩。面對樸實的鄉親給他的各種安慰、善良的劉巧珍對他背叛的包容、德順爺爺為他在村長面前斡旋,高加林趴在熱情的鄉土上大聲痛哭。

現在,似乎每個人都有一個強大的內心世界,它驅使着人們追求更大的權益,是人們自我提升的源泉。但在人生道路上我們不得不去面對很多岔道口,我們不得不讓自己的人生本源、價值道德和理性思想反覆鬥爭而做出抉擇。走過之後,回望自己的人生,或許能給我們帶來很多美好回憶,我想這就是《人生》要帶給我們的真諦。

問一世界讀後感 篇二

對於楊瀾來説,從某種意義上講,世界是用來問的。

《一問一世界》匯聚了楊瀾和上千位名人的思想精華,每個問題都能讓人洞開視野,解決困惑。書中摘錄了很多楊瀾採訪成功人士後的真實感觸,字裏行間都能感受到楊瀾對真實人性的探求。書中還有很多對傳媒行業的回顧和對前景的展望,淺讀幾章就感慨頗深,我想這本書是值得去品讀的。

“生命有無數的可能性,你的夢想還在沉睡,為什麼不把它喚醒?”楊瀾有種獨特的氣質與魅力,她充滿智慧,敢於挑戰一切。她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實實,每一步都充滿挑戰性,她對待工作的敬業,她的才學,她的睿智,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她對理想永不懈怠的追求精神讓我感觸最深。夢想這個字眼雖然令人神往,但它卻總是和現實大相徑庭。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夠始終堅守自己的夢想,並把它付諸現實。

少年時有夢,這不足為奇。承載夢想還需有足夠的勇氣去接受困難,承受失敗。假如有了夢想而不去堅持,那是悲哀的。不管歲月如何流轉,楊瀾心中一直珍藏着這個夢。為了實現自己的夢,她一直努力着。一路走來,她承受更多的是艱辛,失敗和忐忑。她所獲得的一切不是靠運氣,而是她朝着堅定目標,不懈地發奮獲得的。她積極應對人生的態度,還有應對各種問題的靈活應變,在適當的時候懂得選取,是她一步步實現夢想的基石。因為有夢想,所以堅守,所以執着。

不要被現實消磨掉夢想的光輝,要讓夢想的光芒一直照耀着我們前行的道路。堅持不懈的發奮是實現夢想的必要條件,豁達的心態是享受追夢的靜心劑。別整天把自己搞的很忙,每天無論多忙也要給自己一點思考的時間。楊瀾問出了一個世界,也許我們並不能像她那樣的優秀,但至少,我們能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用問來探索,來提升自己,向着自己的夢想前進。只要敢於嘗試和堅持,不放棄,即便夢想再遙遠,也總會有到達的一天。

問遍世界,看到自己。

百字讀後感 篇三

通常,大多數讀這本書的人已經是名義上的父母或者將會成為父母。但是,您是真正的父母嗎?也許,您會説:“這毋庸置疑啊!我的孩子已經……”其實,我要説的是,無論您的孩子多高,不管您的孩子多大,都不能説明您已經是完整意義上的“父母”。因為為人父母並不是簡單的生育孩子,而是更重要意義上的養育孩子!

曾經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從小生長在上海的猶太姑娘,在與丈夫結婚後生育了三個孩子。後來丈夫離她而去,她就獨自帶着三個孩子生活,並在孩子稍大後帶着三個孩子回到了自己的故鄉——以色列。

剛到以色列的時候,由於語言不通又不懂當地的優惠政策,這位母親一邊辛苦勞作,靠賣春捲維持日常生活,一邊又秉承着中國“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則,照料着孩子們的衣食住行。孩子們也理所當然地接受母親為自己準備的一切。

這種教育理念與猶太人的教育理念是迥然不同的,因此他們一家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鄰居們的責難。

看着三個孩子每天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地等待母親照顧,一位鄰居訓斥她家的大兒子説:“你已經是大孩子了,應該學會去幫助你的母親,而不是在這看着母親忙碌,自己就像廢物一樣。”隨後又轉過頭來訓斥這位母親説:“別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

“別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這句話乍聽起來很傷人,細想之下卻發人深省,它在警醒我們重新認知“父母”這兩個字。説實話,我們現在這些做父母的,哪一個不是以為生了孩子自己自然就升級成為父母了?這是一種觀念上的誤區。生了孩子只是證明你是孩子生理上的父母,卻並不代表你已經具備了養育孩子的能力,而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説,養育才是至關重要的部分。

不可否認,我們很多父母都秉承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則來愛孩子。然而,我們的這種愛卻往往會阻礙孩子的健康成長,又怎麼能夠説是真正的父母之愛呢?後來這位猶太人母親放手讓孩子承擔自己該做的事情,三個孩子主動勤工儉學,在幫助家庭的過程中挖掘出自己的商業天賦,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所在,踏上了通往美好未來的道路。

做父母和有孩子是兩個概念。生了孩子只是代表你有了孩子而已,這只是一種物質上的聯繫,並不能夠説明你是在做父母。做父母是一種智慧,是與孩子的精神鏈接,是懂得並尊重生命成長的規律,更是傳承祖先基因和創造家族興旺的責任

父母是傳承家族能量的通道。只有父母真正成為通道,才能夠通過自己把家族的能量傳遞給孩子。透過自己的精神歸屬來傳承家族精神能量,讓家族延續,這是人類最為淳樸和基本的傳承方式。讓家族中的每一代,至少讓你的下一代傳承、延續、擴展上一代的能量,使自己家族中的每一個人都帶着這種家族能量過更好的生活,家族興旺的火種才能夠生生世世相傳。

也就是説,為人父母對於孩子不止是一種教育、一種藝術,更是人生中最為重要的一項事業!然而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根本沒有意識到這項事業的重要性,直到孩子出現問題,甚至無可挽回才幡然醒悟,後悔不已。

在“為人父母”課堂上有一對精明能幹的夫妻,一心追求事業上的成功,孩子一生下來就交給爺爺奶奶帶。經過多年的打拼後,這對夫妻終於如願以償地擁有了自己的企業,成為名副其實的企業家。然而,就當他們以為自己已經獲得人生成功的時候,兒子卻找不到了。幾經周折,他們才在一個網吧裏找到了幾天未曾回家的兒子。正處於青春叛逆期的兒子,對他們的話充耳不聞,完全沒有耐心理會他們的苦口婆心,整日以網吧為家。

兒子的狀況讓他們痛心不已,每每提到都會淚流不止,甚至許願説:“只要兒子能回來,我們願意花掉所有的資產與積蓄。”顯然,這對父母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失職,寧願用所有的財產來換回兒子的回頭。然而,這世間有很多東西是很難用金錢交換的,就像孩子的品行與健康一樣。

這些年來,我遇到了很多這樣的父母——在外人看來很成功,自己卻覺得很失敗,原因就是孩子出了問題。孩子讓他們感受到了人生的至痛,最終醒悟到:人生最大的事業不是公司,不是業績,不是資產,而是孩子。可惜,很多人卻在孩子還能被用心“經營”的時候全然投身到所謂的“事業”中,把孩子的教育問題直接扔給了學校、老人或保姆,總是以自己很忙為藉口,忽略與孩子的溝通,甚至將自己的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給孩子造成傷害,在孩子心裏種下分離、恐懼、擔憂、害怕等情緒的“種子”。而這些種植在孩子心靈中的情緒“種子”,當環境適合的時候,就會再次爆發產生負面效力,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

每次我問大家有誰從小被父母打過,很多人舉手;我再問有誰打過自己的孩子,大多數人還都高舉着手。而且,人們往往會發現,當初父母是怎麼打他的,他也會用類似的動作、方式打孩子。這就是細胞記憶,這就是潛意識的作用。如果父母不改變,那麼孩子以後就會用同樣的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所以培養孩子需要從改變父母的思想和行為開始。

人的命運來自行為,行為來自思想,而思想是由意識和潛意識共同作用形成的。意識是我們知道的部分,潛意識是我們做到的部分。人生很大程度是潛意識作用的結果。

對於孩子來説,衣服可以換,幼兒園可以換,學校可以換,老師可以換……唯獨父母是永遠不能換的。一個孩子將來會成長為什麼樣的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父母是什麼樣的人,取決於孩子在幼年時期所受到的家庭教育。現實中的很多父母卻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總會以忙碌作為藉口迴避與孩子的相處。

但是,孩子的教育不可能等待我們去彌補,只要我們稍有忽略,就可能會造成我們和孩子一生的缺憾。一個人事業上再大的成功也彌補不了教育子女失敗的缺憾!做父母是人一生中最為重要的事業,這項事業的成敗決定着我們40歲以後的成就感與幸福感。不管之前掙了多少錢,不管創造了多少的資產,如果沒把孩子教育好,人生就是失敗的。

為人父母是一項任重道遠的事業!父母代表的是一種責任,一種培養,一種引領,一種傳承……真正的父母之愛要懂得尊重孩子的內心,懂得塑造孩子的價值,懂得給予孩子自由和能量……愛孩子不是户口本上你有幾個孩子,而是一種境界,一種知道,一種做到,一種無怨無悔的陪伴,一種全心全意的付出……做父母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面的事情,我們必須從頭學起。

《一問一世界》讀後感 篇四

每每在電視中,看到訪談節目主持人楊瀾,心中猶升敬佩和崇拜,這不僅僅因為她高雅的氣質,優美的外形,更因她滿腹內涵,博學多才深深吸引了自己,當自己拿起她的《一問一世界》這本書,一眼就被封面上,穿着白色禮服的楊瀾吸引,她手拿話筒,低頭深思,那靜靜的眼神加上那飄逸的衣裙,感覺很美,一種很有內涵的美。封底上幾行小字“一沙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再渺小的個體也能折射出宇宙的大義。

作為一個以提問為生的人,她祈望以一個個問題,打開一個個世界,它可能是地理,可能是心靈……因此自己急切地想了解,這個如此精緻的女人她的精彩的人生。

《一問一世界》講述了,她1990——-2010年,從事電視行業艱辛的歷程,離開央視,出國留學,創辦陽光衞視的失敗與艱辛,十年《楊瀾訪談錄》台前幕後節目團隊的組建,及所付出的心酸和努力。

書中還透露了她與基辛格、克林頓,布萊爾、老布什、李光耀等高端人物的過招,如何對嘉賓巧妙提問,如何精益求精地,創辦這個有價值的節目,書中圍繞兩條線索進行描寫,一條是她個人的成長過程,另一條是電視傳媒界的,興衰與發展歷程,它由種種真實故事串聯而成的。

讀過此書,自己感覺到,自己走入到了一個新的世界,記者的世界。楊瀾留給人們的印象,美麗大方,舉止優雅,侃侃而談,工作幹練,憑藉着聰慧,成為精緻的女人,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繹着精彩的人生。